《 分子和原子》--九上化学期末专项复习(答案)


《分子和原子》九上化学专项复习
一、夯实基础
1.(2024九下·南宁模拟)小华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知道了物质构成的物质有三类。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A.汞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氯化钠
2.(2024·潮阳模拟)体温计是测量体温的仪器,运用了水银热胀冷缩的性质,下列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
A.原子之间有间隔 B.原子的体积很小
C.原子的质量很小 D.原子在不断运动
3.(2024九上·武汉月考)对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干冰升华,体积变大——二氧化碳分子的体积变大
B.“遥知不是雪,为有喑香来”——分子在不断运动
C.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D.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4.(2024八下·滨城期末)请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1)植物园中,游客未见花就闻花香:   。
(2)8000 L氧气在加压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60 L的钢瓶中:   。
5.(2022九上·沿河期中)如图分别是水蒸气液化,水通电分解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变化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图①、图②的本质区别是  ;
(2)由图②、图③可得到: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   。
6.(2023九上·天山期末) 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水是由   构成的,一个水分子由   构成;氦气是由   构成的。
二、能力发展
7.(2024九下·四川月考)下来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客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电解水得到氢气 水中有氢分子
B 闻到浓氨水的特殊气味 分子在不停运动
C 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 分子的体积很小
D 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不同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A.A B.B C.C D.D
8.(2024九下·襄阳模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水分子很小
B.氦气和氩气化学性质相似——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C.将氧气压缩贮存于钢瓶中——分子之间有间隔
D.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9.(2024九上·涞源期末)下列现象能用“分子在不停运动”解释的是(  )
A.春天柳絮飘扬 B.夏天荷花飘香
C.秋天落叶飞舞 D.冬天雪花飘飘
10.(2024·汝阳模拟)预防新冠肺炎,做好消毒至关重要。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是常用的消毒剂,在配制时发现75mL的酒精和25mL的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原因是   ,喷洒后,室内充满刺激性气味,请从微观角度分析其原因   。
11.(2023九上·郑州月考)过氧化氢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名称)。
12.(2023九上·漳平期中)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
(1)科学技术的进步,证明了物质是由分子、   和离子等微粒构成的。
(2)氧气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这是因为   。
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探究分子性质的如下实验:借助氧气传感器探究分子运动的特点
【操作与分析】
(3)按图1连接好实验装置,打开氧气传感器,测得前3分钟曲线为图2中AB段,请从分子的性质角度回答氧气体积分数下降的原因是   。
(4)用双手给塑料瓶加热2分钟,测得曲线为BC段,对比曲线AB和BC可知:温度升高,分子  。
(5)松开双手并将塑料瓶的瓶口朝下,测得曲线为CD段,对比AB段,请分析CD段氧气体积分数下降更快的原因是   。
三、挑战突破
13.(2023九上·南海月考)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表中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客观事实 解释
A 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B 温度计测量热水温度时水银柱升高 汞原子受热体积增大
C 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 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A.A B.B C.C D.D
14.温度升高时,温度计内的水银(汞)柱会上升,从微观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A.汞原子自身的体积变大 B.汞原子之间的间隔增大
C.汞原子的数目增多 D.汞原子由静止变为运动
15.(2023九上·蓝田期中)如图,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离子不能通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持续增大压强更有利于得到更多的淡水
B.加压后右侧海水中溶剂的质量减少
C.加压后右侧海水溶液的密度不变
D.在未加压的情况下,也可使淡水量增加
16.(2024九上·铁西月考)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潜水员背着的瓶子叫做“水肺”。“水肺”中常见的潜水呼吸气有:压缩空气、富氧压缩空气、高压氨氧混合气、高压氛氧混合气等。
压缩空气是通过压缩机将空气压缩而成,压缩前后空气中各气体的体积分数几乎保持不变。潜水呼吸气采用压缩空气时,气作为与氧气共存的气体,会导致潜水员出现“氮麻醉”的情况,限制了潜水的时间。因此,潜水时常使用富氧压缩空气。但是过高浓度的氧气在高压环境下会引起潜水员“氧中毒”,其它条件相同时,潜水员使用氧气体积分数不同的氮氧混合气潜水时,最大下潜深度及在此深度下的平均持续工作时间如下表所示。
氮氧混合气中氧气体积分数(%) 最大下潜深度(m) 平均持续工作时间(min)
60 17 120
50 22 98
40 30 69
32 40 46
潜水呼吸气中用氦气、氖气替换氮气,可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氮麻醉”的情况,因为氦气、氖气在血液中的溶解能力都明显小于氮气。
高压氦氧混合气作为潜水呼吸气时,由于氦气热传导系数高,潜水员会出现体温过低的症状。与此同时,还因为氦气的密度过小,使潜水员在与岸上工作人员交流时声音传播受到影响。
高压氖氧混合气作为潜水呼吸气可以避免语音失真、体温过低等状况。但是氖气不容易大量获得,并且深水潜水时,氖气的密度会增大进而造成潜水员呼吸受阻而限制了其使用价值。
为了克服以上潜水呼吸气的缺陷和不足,氦氖氧混合气开始较为广泛应用。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空气压缩前后,发生的变化是   (填序号)。A.氧气体积分数增大 B.分子间隔变小 C.分子体积变小
(2)最大下潜深度与氮氧混合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关系是  。
(3)最大下潜深度为35m时,应选择氧气体积分数为____(填序号)的氮氧混合气。
A.50%~60% B.40%~50% C.32%~40%
(4)使用高压氦氧混合气时,声音传播会受到影响,因为氦气具有   的性质。
(5)高压氖氧混合气作为潜水呼吸气的优点是   (写出一点即可)。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
A.潜水呼吸气中氧气含量越高越好
B.氦气和氖气在血液里的溶解能力均大于氮气
C.使用高压氦氧混合气,潜水员往往出现体温过低的症状
17.(2023八上·哈尔滨月考)某兴趣小组做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1: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烧杯中滴入5-6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发现无色的酚酞试液变成了红色,由此得出的结论有: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而   。
(2)实验2:同学们按照教材设计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但实验中发现此实验有明显的不足之处是:   ;于是同学们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如图乙所示,b、c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3)由此得到关于分子性质的结论是:   ;   。
(4)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3(如图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    (填“有”或“没有”)理由是:   。(填选项)
A.实验在空气中进行,说明空气成分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B.实验1中已经说明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5)老师带领同学们采集了图乙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并绘制了随着温度变化分子运动速率的图像,其中M代表测的是   处分子运动速率。(填“X”或“Y”)
18.为了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微粒的性质,“胜哥”开展了以下实验。
查阅资料:酚酞遇到浓氨水变为红色。
(1)实验(如图1)看到A中液体的现象是    ,得出的有关微粒性质的实验结论是    ,为了使实验结论可靠,“胜哥”增加了B烧杯,你认为B烧杯的作用是    。
(2)为进一步探究微粒的性质,“胜哥”做了如图2中A、B、C三个装置的实验:
①若实验过程操作均无误,将会观察到的现象是:小试管中的无色酚酞变红速度最快的是    ,不变色的是    。(填字母代码)
②通过实验B、C,你得出的结论是    。
19.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学完第三单元后,做了如下实验,请你一起参与实验探究。
(1)【实验一】①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烧杯中滴加1~2滴无色酚酞试液,再向烧杯中滴加浓氨水,搅拌观察溶液颜色   、   。
②另取甲、乙烧杯,分别装20mL蒸馏水,然后分别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按图Ⅰ实验,观察到甲烧杯现象是 ,由该实验得出结论:   。
(2)【实验二】在进行实验一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①通过实验二可以得出结论:   。
②改进后实验二的优点是(任写一点)   。
(3)【实验三】如图Ⅲ所示,小丽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然后在容器外壁沿液面划一条水平线。小丽用玻璃棒搅拌,过一会儿发现糖块溶解   (填“上升”或“下降”)了。该实验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
20.(2023九上·高安月考)柯南在完成劳动实践作业中发现煎鱼比蒸鱼时香味更浓,激发了他探究影响分子运动因素的欲望。柯南邀请你参与探究,并完成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呢?
【查阅资料】
(1)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NH3)会污染空气,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2)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热且不与氨气反应。
【探究一】
(1)图中观察到的棉团变成   色,做实验时同学还是能闻到刺激性气味,说明该实验的不足之处是   ,为了避免此现象,同学们设计了探究二。
【探究二】
(2)该实验中气球的作用是   ,实验时放入氧化钙粉末会更快出现实验现象的原因是   。
【探究三】
如图分别同时加入等量、等浓度的浓氨水和浓盐酸。
(3)一段时间后,观察到c处先产生白烟(氯化铵固体),多次实验均如此,由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率越   (填“快”或“慢”)。
(4)已知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铵,请写出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实验结论】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且分子的运动速率与   、   有关。
【实验分析】煎鱼比蒸鱼时香味更浓,是因为煎鱼过程中油的温度比蒸鱼时水的温度更   (填“高”或“低”)。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微粒性
【解析】【解答】A、金属单质直接由原子构成,汞属于金属单质,所以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故A正确;
B、除了稀有气体之外,其余的气态非金属单质均由分子构成,所以氧气由氧分子构成的,故B错误;
C、由非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碳、氧元素,所以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C错误;
D、盐类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氯化钠属于盐类,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子】根据常见的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物质进行分析解答。
2.【答案】A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水银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水银热胀冷缩是因为汞原子之间由间隔,且间隔随着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故选:A。
【分析】根据微观粒子的性质分析。
3.【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干冰升华是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体积变大,并不是二氧化碳分子体积变大,A答案错误;
B、“遥知不是雪,为有喑香来”,是因为梅花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梅花花香,B答案正确;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两种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同,因此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C答案正确;
D、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由化学反应的实质可知,化学变化中分子分为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D答案正确。
故答案选:A。
【分析】A、根据干冰升华是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析;
B、根据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分析;
C、根据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析;
D、根据化学变化中分子分为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分析。
4.【答案】(1)分子不断运动
(2)分子之间有间隔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1)植物园中,游客未见花就闻花香,是因为花中含有的香味分子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的香味;
(2)8000L氧气在加压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6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分析】微粒的性质: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是在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空隙,据此解答。
(1)植物园中,游客未见花就闻花香,是因为花中含有的香味分子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的香味;
(2)8000L氧气在加压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6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5.【答案】(1)①中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属于物理变化,②中水分子变为氢分子和氧分子,属于化学变化
(2)水分子;原子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降温后①中水分子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分子本身并没有改变,属于物理变化;②中水分子(H2O)变为氢分子(H2)和氧分子(O2),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故答案为:①中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属于物理变化,②中水分子变为氢分子和氧分子,属于化学变化;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就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答案为:水分子;原子。
【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的产生,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化学反应前后“六不变”: 1.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2.元素的种类不变;3.元素质量不变;4.原子的种类不变;5.原子的数目不变;6.原子的质量不变。
(1)由图可知,①中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只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属于物理变化,②中水分子变为氢分子和氧分子,属于化学变化,故填:①中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属于物理变化,②中水分子变为氢分子和氧分子,属于化学变化;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填:水分子;原子。
6.【答案】二氧化碳分子##CO2;水分子##H2O;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氦原子##He
【知识点】物质的微粒性
【解析】【解答】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二氧化碳分子;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氦气是由氦原子构成的;
故答案为:二氧化碳分子或CO2;水分子或H2O;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氦原子;
【分析】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进行解答.
7.【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电解水得到氢气,说明水中有氢元素,故A错误;
B、闻到浓氨水的特殊气味 ,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氨分子扩散到空气中,飘进鼻孔,故B正确;
C、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说明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故C正确;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导致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它们的硬度不同,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碳单质的物理性质不同进行分析解答。
8.【答案】B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水分子自身就很小,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氦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氩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所以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相同,氦气和氩气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该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氧气压缩贮存,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加压时分子间隔变小,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结合成氢分子、氧分子,该事实可以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分子有质量且很小,分子在运动,分子间有间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来解答。
9.【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柳絮是宏观物质,不能用分子在不停运动解释,不符合题意;
B、闻到荷花飘香,是因为荷花的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符合题意;
C、落叶是宏观物质,不能用分子在不停运动解释,不符合题意;
D、雪花是宏观物质,不能用分子在不停运动解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分子的特性有分子在运动,分子有质量,分子间有间隔来解答。
10.【答案】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运动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酒精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75mL酒精和25mL水混合体积小于100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故填:分子间有间隔;
人之所以能闻到各种气味,是因为粒子在不断运动;故填:分子在不断运动。
【分析】根据分子间存在间隔和分子不断运动分析。
11.【答案】分子的构成不同;水分子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 过氧化氢和水都由分子构成, 过氧化氢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水分子。
【分析】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原来的物质也就不存在,新的物质和原来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物质不发生变化,它和原来物质的具有完全相同的化学性质.
所以把分子说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12.【答案】原子;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地运动,部分氧分子运动到瓶外;分子之间间隔变大,导致部分气体膨胀逸出(或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更多的氧分子运动到瓶外);O2密度大于空气
【知识点】氧气的物理性质;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
(2)氧气可以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加压情况下,分子间的间隔减小。
(3)塑料瓶敞口放置过程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减小,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瓶中的氧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
(4)BC段分子体积减小的速率加快,是因为用双手给塑料瓶加热,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且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更多的氧分子运动到瓶外。
(5)将瓶口朝下,由于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则CD段氧气体积分数下降更快。
【分析】(1)根据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来解答;
(2)根据分子间有间隔来解答;
(3)根据分子在运动来解答;
(4)根据分子的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来解答;
(5)根据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来解答。
13.【答案】B
【知识点】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实例说明分子的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温度计测量热水温度时水银柱升高,说法汞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汞原子变大,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氧气和液氧是不同状态的氧气,都能支持燃烧,说法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说明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分子的运动速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来解答;
B、根据温度升高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间 的间隔变大来解答;
C、根据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来解答;
D、根据稀有气体能通电发光放热来解答。
14.【答案】B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A、温度升高时,汞原子自身的体积没变,所以汞原子自身的体积变大,说法错误,故A错误;
B、温度计内的水银(汞)柱会上升,体积增大,因为汞原子之间的间隔增大,说法正确,故B正确;
C、温度升高时,汞原子的数目没变,所以原子的数目增多,说法错误,故C错误;
D、汞原子一直在不停地运动,所以说汞原子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法错误,故D错误
故选B.
15.【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持续增大压强不有利于得到更多的淡水。A答案错误;
B、加压后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化,所以加压后右侧海水中溶剂质量减少。B答案正确;
C、加压后右侧海水中溶剂质量减少,海水溶液密度会发生变化。C答案错误;
D、在未加压的情况下,不会使淡水量增加。D答案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离子不能通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分析。
16.【答案】(1)B
(2)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氧气体积分数在32%~60%范围内,氮氧混合气中氧气体积分数越大,潜水员下潜的最大深度越小
(3)C
(4)密度过小
(5)避免潜水员出现“氮麻醉”(或语音失真、体温过低等)
(6)C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1)空气压缩前后:氧气体积分数不变,A不正确;分子间隔变小,B正确;分子体积不变,C不正确;
故答案为:B;
(2)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其它条件相同时,氧气体积分数在32%~60%范围内,氮氧混合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越大,潜水员最大下潜深度越小;
(3)根据表格中的信息,最大下潜深度为35m时,应选择氧气体积分数为32%~40%的氮氧混合气,
故答案为:C;
(4)根据题中信息可知,因为氦气的密度过小,使潜水员在与岸上工作人员交流时声音传播受到影响;
(5)根据题中信息可知,高压氖氧混合气作为潜水呼吸气可以避免语音失真、体温过低等状况;
(6)A、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知,潜水呼吸气中氧气含量越高,潜入的深度越浅,所以并不是潜水呼吸气中氧气含量越高越好,故A不正确;
B、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氦气、氖气在血液中的溶解能力都明显小于氮气,故B不正确;
C、根据题中信息可知,高压氦氧混合气作为潜水呼吸气时,由于氦气热传导系数高,潜水员会出现体温过低的症状,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以及题中信息解答。
17.【答案】(1)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2)图甲所示的实验无法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的关系;酚酞溶液变红,且c处酚酞溶液先变红
(3)分子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4)有;A
(5)Y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1) 无色的酚酞试液变成了红色,说明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而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2)该实验可得出分子在不断运动,但不能得出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b中为热的浓氨水,分子运动速率比a中快,故实验现象是: 酚酞溶液变红,且c处酚酞溶液先变红;
(3)由实验可得出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4)该实验是在空气中进行,故空气中成分是否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也需要验证,故有必要做该实验;
故选A;
(5)由图可知,相同实验内M曲线表示的分子运动速率快,代表的是Y处分子的运动速率。
【分析】(1)根据图中实验及分子在不断运动性质分析;
(2)根据分子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知识分析;
(3)根据分子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知识分析;
(4)根据图中实验分析;
(5)根据图像及分子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知识分析。
18.【答案】(1)液体变红;分子在不断运动;对比
(2)C;A;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1)实验(如图1)看到A中液体的现象是:液体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B烧杯的作用是对比作用;
(2)①若实验过程操作均无误,将会观察到的现象是:小试管中的无色酚酞变红速度最快的是C,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不变色的是A,因为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②通过实验B、C,你得出的结论是: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分析】(1)根据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析;
(2)根据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分析。
19.【答案】(1)①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溶液变红色;分子在不断运动(合理即可)
(2)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3)下降;分子之间有间隔
【知识点】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1)①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烧杯中滴加1~2滴无色酚酞试液,酚肽溶液不变色,说明水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再向烧杯中滴加浓氨水,搅拌,观察溶液颜色变红,说明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②甲烧杯中酚酞溶液变红,乙烧杯中酚酞溶液不变色,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2)①与D试管相连的酚酞溶液先变红,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②改进后的实验优点:既可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又能证明分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3)糖块溶于水后液面下降,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分析】(1)根据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分析;
(2)根据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分析;
(3)根据分子之间有间隔分析。
20.【答案】红;装置不是封闭体系,浓氨水挥发出氨气污染空气 ;收集装置中过多的氨气;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热,温度升高,氨气分子运动速率更快;快;NH3+HCl→NH4Cl;温度;相对分子质量;高
【知识点】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探究一:(1)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氨气分子运动到棉团上,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呈碱性,遇酚酞变成红色,做实验时同学还是能闻到刺激性气味,说明该实验的不足之处是装置不是封闭体系,浓氨水挥发出氨气污染空气。
探究二:(2)该实验中气球的作用是收集装置中过多的氨气,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随温度升高运动速率加快,实验时放入氧化钙粉末会更快是由于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热,温度升高,使氨气分子运动速率更快。
探究三:(3)c处先产生白烟,说明氨气分子运动速率比氯化氢分子快,故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4)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铵,反应的符号表达式:NH3+HClNH4Cl。
实验结论: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且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相对分子质量有关。
实验分析:煎鱼比蒸鱼时香味更浓,是因为煎鱼过程中油的温度比蒸鱼时水的温度更高。
【分析】(1)根据氨水的挥发性及碱性分析;
(2)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且随温度升高运动速率加快,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分析;
(3)根据反应中产生白烟的位置及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氯化氢分析;
(4)根据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及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相对分子质量有关分析。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5年甘肃省兰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仿真模拟卷一(答案)

下一篇:《二氧化碳》--九上化学期末专项复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