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红岭教育集团2024-2025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红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1.(2024九上·福田期中)请听厨房中几种物质的“谈话”,其中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醋瓶:我摔碎了 B.煤气:我燃烧了
C.菜刀:我生锈了 D.蔬菜:我腐烂了
2.(2024九上·福田期中)下列生活中的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用明矾净水 明矾的作用是消毒杀菌
B 用糯米酿制米酒 糯米发生了缓慢氧化
C 用料包包裹佐料炖肉 利用了过滤的原理
D 用电吹风热风档快速吹干湿衣服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A.A B.B C.C D.D
(2024九上·福田期中)物质由元素组成,由微观粒子构成。同学们从“宏观一微观一符号”等角度认识了物质。请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化学用语表述正确的是
A.钙离子:Ca+2 B.2个氧原子:O2
C.五氧化二磷:O5P2 D.C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
4.镓被誉为“电子工业的脊梁”。甲图表示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和核外电子排布情况,乙图A、B表示部分粒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据图所得信息描述正确的是
A.镓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g
B.镓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
C.图乙中A 容易形成阴离子
D.镓与图乙中B 原子形成的物质化学式为GaCl3
5.华为MateXT是一款三折叠屏手机。化学物质吡唑啉是生产折叠手机柔性屏兼用到的重要物质之一,其化学式为C3H6N2;下列有关吡唑啉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吡唑啉分子由3种元素组成
B.吡唑啉中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C.吡唑啉分子中含有氮分子
D.吡唑啉中碳、氢、氮元素质量比为3:6:2
6.(2024九上·福田期中)如图所示是小徐用手掌总结氧气化学性质的表示方法,手指上的物质能与手掌心的氧气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C.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D.木炭燃烧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7.(2024九上·福田期中)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
C.反应生成了2种分子 D.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是3:1
8.(2024九上·福田期中)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A.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探究水沸腾时物理变化 C.探究水的组成 D.探究石蜡中含有氢元素
A.A B.B C.C D.D
9.(2024九上·福田期中)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MnO2中少量KMnO4 加热固体混合物
B 鉴别过氧化氢溶液和水 取样,分别加入二氧化锰,观察现象
C 鉴别实验室中的食盐和白糖 尝味道
D 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过滤
A.A B.B C.C D.D
10.(2024九上·福田期中)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测定出空气中氧气约。(按体积计算)。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②中瓶内空气的体积约为200mL
B.实验所用白磷应该足量
C.白磷的作用是消耗②中瓶内的O2
D.最终注射器活塞移至约40mL刻度线处
11.(2024九上·福田期中)如图为H2O的转化和利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转化①中水分子间的空隙变大
B.转化②中产生O2、H2的体积比为1:2
C.转化③中的 C 起催化作用
D.转化④是自然界产生氧气的主要方式
12.(2024九上·福田期中)某同学为了探究微粒性质,按图1进行实验,并借助传感器测得U型管a、b中氨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U型管a的湿棉花团逐渐变红
B.图2中曲线X对应的为U型管b
C.实验证明微粒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D.0~1分钟浓度为零说明此时微粒静止
13.(2024九上·福田期中)请根据下列图中提供的信息, 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可选用F装置收 集氧气,理由是   。
(3)若用G装置装满水,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氧气应从   (选“A”或“B”)进。
(4)实验室常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碱石灰固体混合加热制取甲烷气体,已知甲烷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选用以上装置制取并收集一瓶甲烷,则选择的发生与收集装置组合为   (从填A~F中选择,写字母编号)。
(5)小明制取并收集了氧气、二氧化碳两瓶气体,但是不小心把两瓶气体混淆了,请帮小明设计一个简便的实验把它们鉴别开来。
实验操作 现象及结论
       
14.(2024九上·福田期中)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过氧化氢分解进行探究。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央持仪器已略去。
【猜想与假设】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可能有温度、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催化剂种类。
【实验记录】同学们进行了6组实验,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 30 30 15 30 30 30
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mL) 6 X 6 6 6 6
水槽中水的温度(℃) 20 90 70 70 20 20
加入锥形瓶中的物质 — — — — 0.5g NaCl 0.5gFeCl3
60min内产生氧气(mL) 0.0 41.0 4.5 12.1 2.0 650.0
【解释与结论】
(1)实验②中应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x是   mL。
(2)写出实验⑥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3)通过实验   (填实验序号)可探究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4)通过实验①、②、④可得出的结论是   。
(5)实验①~⑥通过测定相同时间内产生氧气的体积来比较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还可以通过测定   来比较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6)若要证明氯化铁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证明:   。
【反思与评价】
(7)同学们认为实验室制氧气实验⑥比实验②更合适,理由是   。
15.(2024九上·福田期中)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如图1所示是以干燥空气为主要原料合成碳酸氢铵(NH4HCO3)的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液态空气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A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写出A的一种用途   。
(2)现代工业常利用氮气分子大于氧气分子的特性,使用特制的分子筛把空气中的氧气分离出来,此过程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图2可以表示步骤②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氨气(NH3)的微观反应过程,从反应开始到完成的排列顺序为   (填字母编号)。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4)电解水可得到氢气,请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5)从环保角度,下列保护空气措施不合理的有______(填序号)。
A.工厂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
B.开发新能源代替普通汽油
C.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16.(2024九上·福田期中)不同年龄段的群体每天钙的适宜摄入量不同,哺乳期妇女每日推荐摄入量为1200mg~1500mg。如图为菜保健品说明书的一部分,已知碳酸钙的化学式为CaCO3。
请回答:
(1)该药片主要为人体补充   (写元素符号)元素和维生素D3;
(2)维生素D3的 化 学 式 为 C27H44O,该物质由   种元素组成,维生素D3分子中,C、H、O的原子个数比是   。
(3)已知维生素D3中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84,则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精确到0 . 1%)
(4)假设某哺乳期妇女每天除食物摄入外,还需另外补充1.2g的钙,则每天需服“钙尔奇”几片 (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 醋瓶:我摔碎了,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符合题意;
B. 煤气:我燃烧了,会生成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 菜刀:我生锈了 ,会生成氧化铁,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 蔬菜:我腐烂了,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答案】A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解析】【解答】A、 用明矾净水 ,明矾起吸附沉降的作用,符合题意;
B、 用糯米酿制米酒 ,是糯米发生氧化反应形成酒精,不符合题意;
C、 用料包包裹佐料炖肉利用了过滤原理,使料包中固体保留在包内 ,不符合题意;
D、 用电吹风热风档快速吹干湿衣服 ,是湿衣服上水分子不断运动,且随温度升高运动速率加快,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A、根据明矾净水起吸附沉降作用分析;
B、根据酿酒属于缓慢氧化分析;
C、根据料包使用时固体仍在包裹中及过滤原理分析;
D、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及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分析。
【答案】3.D
4.D
5.B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1)根据元素符号周期数字的含义是右上方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右下方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的原子个数,前面的数字表示微粒个数来解答;(2)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左上方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右上方的符号表示该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最下方的数字表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在原子结构图中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得失电子数和元素的化合价,电子层数决定周期数来解答;
(3)根据物质由元素组成,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物质中元素的质量来解答。
3.A、元素符号右上方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故钙离子可表示为Ca2+,该书写错误,不符合题意;
B、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故则2个氧原子可表示为2O,该书写错误,不符合题意;
C、氧化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把氧元素符号写在右方,另一种元素的符号写在左方,则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式为P2O5,该书写错误,不符合题意;
D、在化合物中元素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1不能省略;则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该书写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解: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左上方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右上方的符号表示该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最下方的数字表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A、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信息可知,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镓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单位是“1”,不是“g”,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周期数=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镓原子核外有四个电子层,则镓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3个电子形成阳离子,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易失去3个电子,在化合物中显+3价,B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易得到1个电子,在化合物中显-1价,二者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GaCl3,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A、吡唑啉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氮原子三种原子构成,吡唑啉由C、H、N三种元素组成,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吡唑啉中C、H、N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6):(14×2)=18:3:14,因此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吡唑啉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氢原子、氮原子,不含氮分子,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吡唑啉中C、H、N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6):(14×2)=18:3:14,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答案】B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解答】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不是白雾,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氢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热,该 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木炭燃烧生成的气体无色无味,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来解答;
B、根据氢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来解答;
C、根据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热来解答;
D、根据木炭燃烧生成无色无味气体来解答。
7.【答案】C
【知识点】化合反应及其应用;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A、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A正确;B、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是和分子,反应后为 分子,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故B正确;
C、由 微观示意图 可知,反应前有3个分子,反应后有1个分子和4个分子,说明反应后有1个是过量的,所以该反应只生成了一种分子 ,故C错误;
D、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有6个分子和3个,反应后还剩1个分子是过量的没有参与反应,即参加反应的分子和分子个数比为6:2=3:1,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微观示意图信息和化合反应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微观示意图信息以及化学反应的实质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后有1个是过量的没有参与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有6个分子和2个参加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8.【答案】A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蜡烛燃烧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A、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会逸散到空气中,则天平会不平衡,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该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B、玻璃片上有水雾,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该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D、干冷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则说明石蜡燃烧生成水,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说明石蜡中含有氢元素,该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来解答;
B、根据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来解答;
C、根据电解水实验证明水是氢氧元素组成来解答;
D、根据化学变化中元素守恒,石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石蜡中含有碳氢元素来解答。
9.【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除杂、净化;物质的检验、鉴别
【解析】【解答】A、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会引起新杂质锰酸钾,该方案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B、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水中加入二氧化锰无明显现象,则能鉴别二者,该方案合理,符合题意;
C、实验室中的药品不能品尝,该方案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D、过滤不能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该方案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来解答;
B、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来解答;
C、根据实验室的任何药品不能尝味道来解答;
D、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过滤是分离溶和不溶物来解答。
10.【答案】D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解析】【解答】A、打开胶塞取出200mL水,取出水的体积被空气填充,则②中瓶内空气的体积约为200mL,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足量的白磷才能将空气中的氧气耗尽,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白磷燃烧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能消耗瓶内的氧气,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瓶内空气体积约为200mL,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的体积为200mL×=40mL,注射器活塞向左移动40mL,则最终注射器活塞移至100mL-40mL=60mL刻度线处,该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足量的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使瓶中压强减小,氧气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来解答。
11.【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电解水实验;水的性质和应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水加热变为水蒸气过程中,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反应③中,碳和水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该反应中碳不是催化剂而是还原剂,该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转化④是光合作用,为自然界产生氧气的主要方式,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物质由液态变成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碳和水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来解答。
12.【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温度升高挥发的更快,所以U型管a、b的湿棉花团都会逐渐变红,该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氨分子运动的越快,相同时间内,a中氨气浓度高,故曲线X对应的U型管为a,该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该实验的变量是温度,且相同时间内,a中氨气浓度高,说明微粒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微粒的运动速率越快,该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微粒总是在不断运动,0﹣1分钟,氨气浓度为零,可能是此时氨分子没有运动到传感器处,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分子的运动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快,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来解答。
13.【答案】(1)长颈漏斗
(2);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3)A
(4)AD或AE
(5)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中;若木条燃烧更旺,则为氧气,若木条熄灭,则为二氧化碳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万用瓶的使用
【解析】【解答】(1)仪器a是长颈漏斗。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由于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即可选用F装置收集氧气。
(3)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则用G装置装满水,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氧气应从A端通入。
(4)由于反应物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则选择固体加热装置A;已知甲烷密度比空气小,则收集装置选择E;甲烷难溶于水,则收集装置选择D。所以制取并收集一瓶甲烷,则选择的发生与收集装置组合为AD或AE。
(5)由于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所以鉴别了氧气、二氧化碳两瓶气体可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中,若木条燃烧更旺,则为氧气,若木条熄灭,则为二氧化碳。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见仪器来解答;
(2)根据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来解答;
(3)根据多功能瓶的使用,氧气不易溶于水来解答;
(4)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发生装置,收集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来选择收集装置来解答;
(5)根据氧气具有氧化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来解答。
(1)据图可知,仪器a是长颈漏斗。故填:长颈漏斗。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由于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即可选用F装置收 集氧气。故填:;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3)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则用G装置装满水,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氧气应从A端通入。故填:A。
(4)由于反应物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所以发生装置选择A;已知甲烷密度比空气小,则收集装置选择E;甲烷难溶于水,则收集装置选择D。所以制取并收集一瓶甲烷,则选择的发生与收集装置组合为AD或AE。故填:AD或AE。
(5)由于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所以鉴别了氧气、二氧化碳两瓶气体可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中,若木条燃烧更旺,则为氧气,若木条熄灭,则为二氧化碳。故填: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中;若木条燃烧更旺,则为氧气,若木条熄灭,则为二氧化碳。
14.【答案】6;;分解;③④;温度越高,过氧化氢分解速率越大;产生相同体积的氧气所需的时间;反应后氯化铁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改变;相同时间内实验②产生氧气少,反应过程需加热,水蒸气含量较高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解析】【解答】(1)由于实验研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温度、溶液的浓度、催化剂种类,所以要保证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相同,所以 x=6。
(2)过氧化氢在氯化铁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该反应符合“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
(3)探究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所以实验的变量为单一变量法为: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所以可通过③④进行对比。
(4)①、②、④的变量为水槽中水的温度,并且发现温度越高,过氧化氢分解速率越大。
(5)比较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可通过相同时间内产生氧气的体积或产生相同体积的氧气所需的时间,进行比较。
(6)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在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实验①⑥可证明氯化铁能加快反应速率,若要证明氯化铁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要证明:反应后氯化铁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7)相同时间内实验②产生氧气少,速率太慢并且由于水温过高,水蒸气含量高。
【分析】根据实验探究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与温度、溶液的浓度、催化剂种类有关的实验必须控制单一变量法,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浓度越大反应速度越快,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度,催化剂是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度,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来解答。
15.【答案】(1)混合物;保护气(合理即可)
(2)物理
(3)acb;
(4)
(5)A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电解水实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1)液态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属于混合物;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为氮气,则A为氮气,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则可作保护气。
(2)分子筛把空气中的氧气分离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化学反应的实质为: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分子,则顺序为acb。
由流程可知,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氨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4)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5)A、加高烟囱仍会污染空气,该措施错误,符合题意;
B、开发新能源代替普通汽油,能减少污染,该措施正确,不符合题意;
C、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能减少污染,该措施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根据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和其它杂质组成的混合物,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来解答;
(2)根据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来解答;
(3)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气来解答;
(4)根据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来解答;
(5)根据爱护空气,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低碳出行,植树造林,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来解答。
(1)液态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属于混合物;
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为氮气,则A为氮气,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则可作保护气。
(2)分子筛把空气中的氧气分离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化学反应的实质为: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分子,则顺序为acb;
由流程可知,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氨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4)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5)A、加高烟囱,仍会污染空气,该选项符合题意;
B、开发新能源代替普通汽油,能减少污染,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能减少污染,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6.【答案】(1)Ca
(2)三;27:44:1
(3)4.2%
(4)据图可知,1片“钙尔奇”含碳酸钙1.5g,则1片“钙尔奇”含钙元素质量=1.5g×0.6g,则每天需服“钙尔奇”==2片。
答:每天需服“钙尔奇”2片。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1)碳酸钙中含有人体所需的钙元素,所以该药片主要为人体补充钙元素,元素符号为Ca。
(2)由维生素D3的 化 学 式 可知,维生素D3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维生素D3分子中,C、H、O的原子个数比=27:44:1。
(3)由维生素D3的 化 学 式 可知,氧元素的质量分数=4.2%。
(4)假设某哺乳期妇女每天除食物摄入外,还需另外补充1.2g的钙,则每天需服“钙尔奇”几片 解:据图可知,1片“钙尔奇”含碳酸钙1.5g,则1片“钙尔奇”含钙元素质量=1.5g×0.6g,
则每天需服“钙尔奇”==2片。
答:每天需服“钙尔奇”2片。
【分析】(1)根据钙片中补充的是钙元素来解答;
(2)根据物质由元素组成,有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构成来解答;
(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来解答;
(4)根据一定质量的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来解答。
(1)碳酸钙中含有人体所需的钙元素,所以该药片主要为人体补充钙元素,元素符号为Ca。故填:Ca。
(2)由维生素D3的 化 学 式 可知,维生素D3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维生素D3分子中,C、H、O的原子个数比=27:44:1。故填:三或3;27:44:1。
(3)由维生素D3的 化 学 式 可知,氧元素的质量分数=4.2%。故填:4.2%。
(4)详见答案。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红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1.(2024九上·福田期中)请听厨房中几种物质的“谈话”,其中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醋瓶:我摔碎了 B.煤气:我燃烧了
C.菜刀:我生锈了 D.蔬菜:我腐烂了
【答案】A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 醋瓶:我摔碎了,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符合题意;
B. 煤气:我燃烧了,会生成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 菜刀:我生锈了 ,会生成氧化铁,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 蔬菜:我腐烂了,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2024九上·福田期中)下列生活中的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用明矾净水 明矾的作用是消毒杀菌
B 用糯米酿制米酒 糯米发生了缓慢氧化
C 用料包包裹佐料炖肉 利用了过滤的原理
D 用电吹风热风档快速吹干湿衣服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解析】【解答】A、 用明矾净水 ,明矾起吸附沉降的作用,符合题意;
B、 用糯米酿制米酒 ,是糯米发生氧化反应形成酒精,不符合题意;
C、 用料包包裹佐料炖肉利用了过滤原理,使料包中固体保留在包内 ,不符合题意;
D、 用电吹风热风档快速吹干湿衣服 ,是湿衣服上水分子不断运动,且随温度升高运动速率加快,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A、根据明矾净水起吸附沉降作用分析;
B、根据酿酒属于缓慢氧化分析;
C、根据料包使用时固体仍在包裹中及过滤原理分析;
D、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及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分析。
(2024九上·福田期中)物质由元素组成,由微观粒子构成。同学们从“宏观一微观一符号”等角度认识了物质。请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化学用语表述正确的是
A.钙离子:Ca+2 B.2个氧原子:O2
C.五氧化二磷:O5P2 D.C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
4.镓被誉为“电子工业的脊梁”。甲图表示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和核外电子排布情况,乙图A、B表示部分粒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据图所得信息描述正确的是
A.镓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g
B.镓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
C.图乙中A 容易形成阴离子
D.镓与图乙中B 原子形成的物质化学式为GaCl3
5.华为MateXT是一款三折叠屏手机。化学物质吡唑啉是生产折叠手机柔性屏兼用到的重要物质之一,其化学式为C3H6N2;下列有关吡唑啉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吡唑啉分子由3种元素组成
B.吡唑啉中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C.吡唑啉分子中含有氮分子
D.吡唑啉中碳、氢、氮元素质量比为3:6:2
【答案】3.D
4.D
5.B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1)根据元素符号周期数字的含义是右上方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右下方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的原子个数,前面的数字表示微粒个数来解答;(2)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左上方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右上方的符号表示该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最下方的数字表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在原子结构图中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得失电子数和元素的化合价,电子层数决定周期数来解答;
(3)根据物质由元素组成,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物质中元素的质量来解答。
3.A、元素符号右上方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故钙离子可表示为Ca2+,该书写错误,不符合题意;
B、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故则2个氧原子可表示为2O,该书写错误,不符合题意;
C、氧化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把氧元素符号写在右方,另一种元素的符号写在左方,则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式为P2O5,该书写错误,不符合题意;
D、在化合物中元素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1不能省略;则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该书写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解: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左上方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右上方的符号表示该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最下方的数字表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A、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信息可知,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镓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单位是“1”,不是“g”,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周期数=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镓原子核外有四个电子层,则镓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3个电子形成阳离子,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易失去3个电子,在化合物中显+3价,B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易得到1个电子,在化合物中显-1价,二者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GaCl3,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A、吡唑啉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氮原子三种原子构成,吡唑啉由C、H、N三种元素组成,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吡唑啉中C、H、N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6):(14×2)=18:3:14,因此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吡唑啉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氢原子、氮原子,不含氮分子,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吡唑啉中C、H、N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6):(14×2)=18:3:14,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2024九上·福田期中)如图所示是小徐用手掌总结氧气化学性质的表示方法,手指上的物质能与手掌心的氧气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C.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D.木炭燃烧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答案】B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解答】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不是白雾,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氢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热,该 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木炭燃烧生成的气体无色无味,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来解答;
B、根据氢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来解答;
C、根据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热来解答;
D、根据木炭燃烧生成无色无味气体来解答。
7.(2024九上·福田期中)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
C.反应生成了2种分子 D.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是3:1
【答案】C
【知识点】化合反应及其应用;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A、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A正确;B、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是和分子,反应后为 分子,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故B正确;
C、由 微观示意图 可知,反应前有3个分子,反应后有1个分子和4个分子,说明反应后有1个是过量的,所以该反应只生成了一种分子 ,故C错误;
D、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有6个分子和3个,反应后还剩1个分子是过量的没有参与反应,即参加反应的分子和分子个数比为6:2=3:1,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微观示意图信息和化合反应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微观示意图信息以及化学反应的实质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后有1个是过量的没有参与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有6个分子和2个参加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8.(2024九上·福田期中)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A.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探究水沸腾时物理变化 C.探究水的组成 D.探究石蜡中含有氢元素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蜡烛燃烧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A、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会逸散到空气中,则天平会不平衡,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该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B、玻璃片上有水雾,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该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D、干冷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则说明石蜡燃烧生成水,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说明石蜡中含有氢元素,该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来解答;
B、根据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来解答;
C、根据电解水实验证明水是氢氧元素组成来解答;
D、根据化学变化中元素守恒,石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石蜡中含有碳氢元素来解答。
9.(2024九上·福田期中)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MnO2中少量KMnO4 加热固体混合物
B 鉴别过氧化氢溶液和水 取样,分别加入二氧化锰,观察现象
C 鉴别实验室中的食盐和白糖 尝味道
D 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过滤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除杂、净化;物质的检验、鉴别
【解析】【解答】A、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会引起新杂质锰酸钾,该方案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B、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水中加入二氧化锰无明显现象,则能鉴别二者,该方案合理,符合题意;
C、实验室中的药品不能品尝,该方案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D、过滤不能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该方案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来解答;
B、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来解答;
C、根据实验室的任何药品不能尝味道来解答;
D、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过滤是分离溶和不溶物来解答。
10.(2024九上·福田期中)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测定出空气中氧气约。(按体积计算)。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②中瓶内空气的体积约为200mL
B.实验所用白磷应该足量
C.白磷的作用是消耗②中瓶内的O2
D.最终注射器活塞移至约40mL刻度线处
【答案】D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解析】【解答】A、打开胶塞取出200mL水,取出水的体积被空气填充,则②中瓶内空气的体积约为200mL,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足量的白磷才能将空气中的氧气耗尽,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白磷燃烧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能消耗瓶内的氧气,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瓶内空气体积约为200mL,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的体积为200mL×=40mL,注射器活塞向左移动40mL,则最终注射器活塞移至100mL-40mL=60mL刻度线处,该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足量的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使瓶中压强减小,氧气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来解答。
11.(2024九上·福田期中)如图为H2O的转化和利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转化①中水分子间的空隙变大
B.转化②中产生O2、H2的体积比为1:2
C.转化③中的 C 起催化作用
D.转化④是自然界产生氧气的主要方式
【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电解水实验;水的性质和应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水加热变为水蒸气过程中,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反应③中,碳和水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该反应中碳不是催化剂而是还原剂,该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转化④是光合作用,为自然界产生氧气的主要方式,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物质由液态变成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碳和水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来解答。
12.(2024九上·福田期中)某同学为了探究微粒性质,按图1进行实验,并借助传感器测得U型管a、b中氨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U型管a的湿棉花团逐渐变红
B.图2中曲线X对应的为U型管b
C.实验证明微粒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D.0~1分钟浓度为零说明此时微粒静止
【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温度升高挥发的更快,所以U型管a、b的湿棉花团都会逐渐变红,该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氨分子运动的越快,相同时间内,a中氨气浓度高,故曲线X对应的U型管为a,该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该实验的变量是温度,且相同时间内,a中氨气浓度高,说明微粒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微粒的运动速率越快,该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微粒总是在不断运动,0﹣1分钟,氨气浓度为零,可能是此时氨分子没有运动到传感器处,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分子的运动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快,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来解答。
13.(2024九上·福田期中)请根据下列图中提供的信息, 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可选用F装置收 集氧气,理由是   。
(3)若用G装置装满水,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氧气应从   (选“A”或“B”)进。
(4)实验室常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碱石灰固体混合加热制取甲烷气体,已知甲烷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选用以上装置制取并收集一瓶甲烷,则选择的发生与收集装置组合为   (从填A~F中选择,写字母编号)。
(5)小明制取并收集了氧气、二氧化碳两瓶气体,但是不小心把两瓶气体混淆了,请帮小明设计一个简便的实验把它们鉴别开来。
实验操作 现象及结论
       
【答案】(1)长颈漏斗
(2);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3)A
(4)AD或AE
(5)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中;若木条燃烧更旺,则为氧气,若木条熄灭,则为二氧化碳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万用瓶的使用
【解析】【解答】(1)仪器a是长颈漏斗。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由于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即可选用F装置收集氧气。
(3)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则用G装置装满水,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氧气应从A端通入。
(4)由于反应物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则选择固体加热装置A;已知甲烷密度比空气小,则收集装置选择E;甲烷难溶于水,则收集装置选择D。所以制取并收集一瓶甲烷,则选择的发生与收集装置组合为AD或AE。
(5)由于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所以鉴别了氧气、二氧化碳两瓶气体可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中,若木条燃烧更旺,则为氧气,若木条熄灭,则为二氧化碳。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见仪器来解答;
(2)根据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来解答;
(3)根据多功能瓶的使用,氧气不易溶于水来解答;
(4)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发生装置,收集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来选择收集装置来解答;
(5)根据氧气具有氧化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来解答。
(1)据图可知,仪器a是长颈漏斗。故填:长颈漏斗。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由于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即可选用F装置收 集氧气。故填:;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3)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则用G装置装满水,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氧气应从A端通入。故填:A。
(4)由于反应物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所以发生装置选择A;已知甲烷密度比空气小,则收集装置选择E;甲烷难溶于水,则收集装置选择D。所以制取并收集一瓶甲烷,则选择的发生与收集装置组合为AD或AE。故填:AD或AE。
(5)由于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所以鉴别了氧气、二氧化碳两瓶气体可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中,若木条燃烧更旺,则为氧气,若木条熄灭,则为二氧化碳。故填: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中;若木条燃烧更旺,则为氧气,若木条熄灭,则为二氧化碳。
14.(2024九上·福田期中)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过氧化氢分解进行探究。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央持仪器已略去。
【猜想与假设】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可能有温度、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催化剂种类。
【实验记录】同学们进行了6组实验,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 30 30 15 30 30 30
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mL) 6 X 6 6 6 6
水槽中水的温度(℃) 20 90 70 70 20 20
加入锥形瓶中的物质 — — — — 0.5g NaCl 0.5gFeCl3
60min内产生氧气(mL) 0.0 41.0 4.5 12.1 2.0 650.0
【解释与结论】
(1)实验②中应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x是   mL。
(2)写出实验⑥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3)通过实验   (填实验序号)可探究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4)通过实验①、②、④可得出的结论是   。
(5)实验①~⑥通过测定相同时间内产生氧气的体积来比较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还可以通过测定   来比较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6)若要证明氯化铁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证明:   。
【反思与评价】
(7)同学们认为实验室制氧气实验⑥比实验②更合适,理由是   。
【答案】6;;分解;③④;温度越高,过氧化氢分解速率越大;产生相同体积的氧气所需的时间;反应后氯化铁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改变;相同时间内实验②产生氧气少,反应过程需加热,水蒸气含量较高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解析】【解答】(1)由于实验研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温度、溶液的浓度、催化剂种类,所以要保证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相同,所以 x=6。
(2)过氧化氢在氯化铁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该反应符合“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
(3)探究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所以实验的变量为单一变量法为: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所以可通过③④进行对比。
(4)①、②、④的变量为水槽中水的温度,并且发现温度越高,过氧化氢分解速率越大。
(5)比较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可通过相同时间内产生氧气的体积或产生相同体积的氧气所需的时间,进行比较。
(6)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在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实验①⑥可证明氯化铁能加快反应速率,若要证明氯化铁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要证明:反应后氯化铁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7)相同时间内实验②产生氧气少,速率太慢并且由于水温过高,水蒸气含量高。
【分析】根据实验探究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与温度、溶液的浓度、催化剂种类有关的实验必须控制单一变量法,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浓度越大反应速度越快,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度,催化剂是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度,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来解答。
15.(2024九上·福田期中)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如图1所示是以干燥空气为主要原料合成碳酸氢铵(NH4HCO3)的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液态空气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A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写出A的一种用途   。
(2)现代工业常利用氮气分子大于氧气分子的特性,使用特制的分子筛把空气中的氧气分离出来,此过程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图2可以表示步骤②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氨气(NH3)的微观反应过程,从反应开始到完成的排列顺序为   (填字母编号)。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4)电解水可得到氢气,请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5)从环保角度,下列保护空气措施不合理的有______(填序号)。
A.工厂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
B.开发新能源代替普通汽油
C.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答案】(1)混合物;保护气(合理即可)
(2)物理
(3)acb;
(4)
(5)A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电解水实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1)液态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属于混合物;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为氮气,则A为氮气,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则可作保护气。
(2)分子筛把空气中的氧气分离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化学反应的实质为: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分子,则顺序为acb。
由流程可知,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氨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4)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5)A、加高烟囱仍会污染空气,该措施错误,符合题意;
B、开发新能源代替普通汽油,能减少污染,该措施正确,不符合题意;
C、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能减少污染,该措施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根据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和其它杂质组成的混合物,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来解答;
(2)根据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来解答;
(3)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气来解答;
(4)根据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来解答;
(5)根据爱护空气,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低碳出行,植树造林,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来解答。
(1)液态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属于混合物;
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为氮气,则A为氮气,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则可作保护气。
(2)分子筛把空气中的氧气分离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化学反应的实质为: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分子,则顺序为acb;
由流程可知,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氨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4)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5)A、加高烟囱,仍会污染空气,该选项符合题意;
B、开发新能源代替普通汽油,能减少污染,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能减少污染,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6.(2024九上·福田期中)不同年龄段的群体每天钙的适宜摄入量不同,哺乳期妇女每日推荐摄入量为1200mg~1500mg。如图为菜保健品说明书的一部分,已知碳酸钙的化学式为CaCO3。
请回答:
(1)该药片主要为人体补充   (写元素符号)元素和维生素D3;
(2)维生素D3的 化 学 式 为 C27H44O,该物质由   种元素组成,维生素D3分子中,C、H、O的原子个数比是   。
(3)已知维生素D3中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84,则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精确到0 . 1%)
(4)假设某哺乳期妇女每天除食物摄入外,还需另外补充1.2g的钙,则每天需服“钙尔奇”几片 (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Ca
(2)三;27:44:1
(3)4.2%
(4)据图可知,1片“钙尔奇”含碳酸钙1.5g,则1片“钙尔奇”含钙元素质量=1.5g×0.6g,则每天需服“钙尔奇”==2片。
答:每天需服“钙尔奇”2片。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1)碳酸钙中含有人体所需的钙元素,所以该药片主要为人体补充钙元素,元素符号为Ca。
(2)由维生素D3的 化 学 式 可知,维生素D3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维生素D3分子中,C、H、O的原子个数比=27:44:1。
(3)由维生素D3的 化 学 式 可知,氧元素的质量分数=4.2%。
(4)假设某哺乳期妇女每天除食物摄入外,还需另外补充1.2g的钙,则每天需服“钙尔奇”几片 解:据图可知,1片“钙尔奇”含碳酸钙1.5g,则1片“钙尔奇”含钙元素质量=1.5g×0.6g,
则每天需服“钙尔奇”==2片。
答:每天需服“钙尔奇”2片。
【分析】(1)根据钙片中补充的是钙元素来解答;
(2)根据物质由元素组成,有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构成来解答;
(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来解答;
(4)根据一定质量的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来解答。
(1)碳酸钙中含有人体所需的钙元素,所以该药片主要为人体补充钙元素,元素符号为Ca。故填:Ca。
(2)由维生素D3的 化 学 式 可知,维生素D3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维生素D3分子中,C、H、O的原子个数比=27:44:1。故填:三或3;27:44:1。
(3)由维生素D3的 化 学 式 可知,氧元素的质量分数=4.2%。故填:4.2%。
(4)详见答案。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天一大联考]濮阳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下一篇:[天一大联考]濮阳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政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