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久安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期中物理试题
1.(2024八上·花溪期中)如图是常用的5号电池的示意图,其型号的另一种表示方法为“14500”,前两位数是直径,后三位数是高度这型号电池高度为( )
A.14mm B.145mm C.500mm D.50.0mm
【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由题意可知:“14500”,14mm是直径,50mm是高度.所以答案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分析】识记生活中常见的长度、中学生身高160cm,课桌80cm,5号电池的高度约是5cm。
2.(2024八上·花溪期中)2024中国传统龙舟大赛(贵州·铜仁·碧江)在6月10日开赛.在比赛过程中,若认为运动员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应该是( )
A.龙舟 B.河水 C.岸上的观众 D.河边的树
【答案】A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运动员和龙舟的运动状态一致,故以龙舟为参照物,运动员是静止的。若以河水、岸上的观众和河边的树为参照物,运动员和它们的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是运动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物体相对运动:物体与参照物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物体相对参照物运动,物体与参照物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物体相对参照物静止。
3.(2024八上·花溪期中)在新型电信诈骗中,犯罪分子利用AI技术模仿亲朋好友的相貌和声音实施诈骗,大家要提高警惕。用AI技术合成的声音主要是模仿了声音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音量
【答案】B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用AI技术合成的声音主要是模仿了声音的音色,使得其他人难以分辨,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4.(2024八上·花溪期中)听到考试铃声,同学们立刻开始答卷,这个场景说明( )
A.铃声属于噪声 B.铃声能传递信息
C.铃声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D.铃声能传递能量
【答案】B
【知识点】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听到考试的铃声,同学们立刻开始答卷,表明铃声为同学传递了开始作答的信息,是声音能传递信息,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声音能传递信息的实例:利用声呐(超声波)测海深、利用雷达定位、利用B超探测婴儿信息。
5.(2024八上·花溪期中)关于声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声无小而不闻”——任何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B.“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响度越大,传声越快
C.“隔墙有耳”——固体也能传声
D.“余音绕梁”——物体停止振动后也能发出声音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A.声音的频率超出20Hz-20000Hz的范围,或者响度很小,都不能被人耳听到,故A错误;
B.“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声音经过山谷的反射后产生回声,故B错误;
C.“隔墙有耳”,说明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声,故C正确;
D.“余音绕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物体停止振动后,声音的传播还在继续,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3、人耳只能听到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声波,超过20000Hz的声音为超声波。
6.(2024八上·花溪期中)如图是用照相机拍摄的某小球在水中下落的一张频闪照片,已知水池壁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a,闪光灯每隔时间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观察照片,关于小球的运动,以下判断可能正确的是( )
A.小球从A点到C点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B.小球从A点到D点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C.小球从A点到C点的平均速度为
D.小球通过D点时的速度为
【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匀速直线运动特点;机械运动
【解析】【解答】A.小球从A位置到C、D位置,相同的时间间隔,点的间距减小,所以小球从A位置到C以及D位置的运动是变速运动,故A错误;
C.小球从A点到C点的路程为3a,时间为2Δt,所以平均速度为,故C正确;
D.BD段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2Δt经过的路程为2a,D点的速度为,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分析,速度公式为v=s/t,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如已知速度时间求解路程,或者已知路程和时间求解速度,匀速运动的特点,在st曲线上为一条倾斜向上的直线,在vt曲线为一条水平直线。
7.(2024八上·花溪期中) “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在此基础上调节口腔共鸣,形成高音,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音调
B.“呼麦”中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
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答案】A,B,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音调的高低,故A正确;
B.“呼麦”中的声音是声带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超声波或者次声波人耳听不到,所以“呼麦”中高音不是超声波,低音不是次声波 ,故C错误;
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相同,故D正确。
故选ABD。
【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3、声音的速度,在不同介质中(固体大于液体大于气体)的速度不同,同一种介质中,温度相同速度相同。
8.(2024八上·花溪期中)如图是相向而行的甲、乙两物体的s-t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遇时两物体通过的路程均为100m
B.0~30s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C.甲的运动速度为10m/s
D.相遇前甲乙最远距离是400m
【答案】C,D
【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在路程时间图像中,图像的交点代表相遇,相遇上乙的路程为100m,甲的路程为300m,
故A错误;
B.0到10s内乙速度为0,故B错误;
C.40s甲的路程为400m,根据速度公式可知甲的速度为,故C正确;
D.甲、乙相向而行,由图可知:相遇前甲乙最远距离是400m,故D正确。
故选CD。
【分析】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分析,速度公式为v=s/t,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如已知速度时间求解路程,或者已知路程和时间求解速度,匀速运动的特点,在st曲线上为一条倾斜向上的直线,在vt曲线为一条水平直线。
9.(2024八上·花溪期中)小芳站在路口等绿灯时,以行驶汽车上的驾驶员为参照物,小芳是 的;若马路宽度为25m,绿灯亮的时间为20s,等绿灯亮后小芳至少以 m/s的平均速度才能安全通过马路。
【答案】运动;1.25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站在斑马线路口的小芳和行驶的汽车运动状态不同,所以,以行驶的汽车上的驾驶员为参照物,小芳是运动的。马路宽度为25m,绿灯亮的时间为20s, 根据速度公式可知小芳过马路的平均速度至少为。
综上 第1空、 运动,第2空、1.25.
【分析】1、物体相对运动:物体与参照物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物体相对参照物运动,物体与参照物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物体相对参照物静止;
2、速度的计算:v=s/t,相同时间下物体的路程大,则速度大,相同路程下,物体的时间小速度大,当速度一定时,时间越长通过的路程越长。
10.(2024八上·花溪期中)如图所示的陶笛是一种便携式吹管乐器,吹奏时 (选填“陶笛”或“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按住不同的小孔能发出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的声音
【答案】空气柱;音调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陶笛吹奏时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按住不同的小孔空气柱振动的快慢发生改变,所以音调改变。
综上 第1空、 空气柱; 第2空、音调。
【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11.(2024八上·花溪期中)中国最年轻的兵种特种兵被称为“陆地猛虎、海底蛟龙、空中雄鹰”,他们装备着无声手枪,还有特种作战消音靴。作战消音靴是在 处减弱噪声,这样做主要是是防止 (选填“音调”或“响度”)过大而暴露目标。
【答案】声源;响度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消音靴时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防止响度大而暴露目标。
综上第1空为声源;第2空为响度
【分析】根据减弱噪音的途径以及声音的特点填空
1、减弱噪声的三种途径有减弱噪音的途径有:声源处(摩托车装消声器)、传播中(建隔音墙 )、人耳处(戴耳罩)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响度高是指振动幅度高,音调高是指振动频率快。
12.(2024八上·花溪期中)甲、乙两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两车在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之比是2∶3,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
【答案】2∶3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速度公式可知,路程和时间正比,所以速度之比是,
综上 第1空、 2:3.
【分析】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分析,速度公式为v=s/t,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如已知速度时间求解路程,或者已知路程和时间求解速度,匀速运动的特点,在st曲线上为一条倾斜向上的直线,在vt曲线为一条水平直线。
13.(2024八上·花溪期中)小明练习使用刻度尺时测出一小块长方形木条的长度为2.50 cm,请在图中补画完整。
【答案】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物体长度为2.50cm,物体从1.00cm开始,故最后的刻度为3.50cm,故如下图所示:
【分析】长度的测量:将待测物体紧贴刻度尺,视线平行刻度尺,认清刻度尺的分度值,读数时要精确到分度值后一位。
14.(2024八上·花溪期中)一运动物体在前2s内匀速运动了8m的路程,之后就静止不动,请在图中作出该运动物体的路程—时间图像。
【答案】
【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15.(2024八上·花溪期中)我国古书《考灵曜》上记载有“人在舟中闭牖(yǒu,窗户)而坐,舟行而人不觉”。
(1)“舟行”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的?
(2)用你所学知识解释“人不觉”这一现象。
【答案】(1)河岸
(2)选择了人作为参照物,舟是静止的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1)舟是运动的,舟和河岸的运动状态不同,所以以河岸作为参照物,舟是运动的。
综上第1空为河岸;
(2)“人不觉”是说人感觉船静止,船和人运动状态一致,是因为选择了人作为参照物,故感觉船是静止的。
综上第一空为选择了人作为参照物,舟是静止的。
【分析】物体相对运动:物体与参照物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物体相对参照物运动,物体与参照物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物体相对参照物静止。
(1)“舟行”说明舟是运动的,舟相对河岸的位置发生改变,则可以以河岸作为参照物。
(2)“人不觉”是说人感觉船静止,船相对于人的位置没有改变,是因为选择了人作为参照物,故感觉船是静止的。
16.(2024八上·花溪期中)飞机的噪声主要来自飞机发动机,工程师使用吸声材料和吸声结构对飞机的发动机进行吸声处理,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另外,工程师在机舱内设置了绝热隔声层和阻尼层,也能有效地减弱机舱内飞机发动机产生的噪声。请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工程师是通过什么途径降低机舱内飞机发动机产生的噪声。
【答案】使用吸声材料和吸声结构对飞机的发动机进行吸声处理,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机舱内设置绝热隔声层和阻尼层,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吸声材料和吸声结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机舱内设置绝热隔声层和阻尼层,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分析】减弱噪音的途径有:声源处(摩托车装消声器)、传播中(建隔音墙 )、人耳处(戴耳罩)。
17.(2024八上·花溪期中)在“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实验中:
(1)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如图所示.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将钢尺按下相同的幅度.此实验运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法.
(2)缩短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发现钢尺振动得越来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来越 .可见声音的音调与 有关.
(3)当钢尺伸出桌边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答案】(1)控制变量
(2)高;频率
(3)钢尺的振动频率低于20Hz,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物理学方法
【解析】【解答】(1)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控制钢尺振动幅度,这使用了控制变量法。
综上 第1空、 控制变量;
(2) 钢尺振动得越来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来越高;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综上 第1空、 高; 第2空、频率;
(3)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振动频率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
综上 第1空、钢尺的振动频率低于20Hz,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
【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3、人耳只能听到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声波,超过20000Hz的声音为超声波。
(1)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将钢尺按下相同的幅度,这使用了控制变量法。
(2)[1][2]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时,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3)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但发出声音的频率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所以人听不到声音。
18.(2024八上·花溪期中)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小车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图中显示了小车在A、B、C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
(1)此实验原理是 ;
(2)由图可知,小车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的平均速度是 m/s;
(3)由于运动到B处时的时间不易观察,难以得出BC段所用时间,组内有人提出将小车放到B处由静止释放,这个方案是否正确? ,理由是 ;
(4)下列对实验斜面的选择以及分析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应选择坡度较小的,让时间更长便于测量
B.应选择坡度较大的,让时间更短便于测量
C.应选择坡度较小的,让速度更大便于测量
【答案】(1)
(2)0.3
(3)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小车运动过程中BC段所用的时间
(4)A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测量小车的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综上 第1空、。
(2)据图可知小车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的距离为90.0cm,时间为3s,根据速度公式可知;
综上 第1空、 0.3;
(3)这个方案不可行,小车从A处下滑到C点,经过B处速度大于0,若将小车放到B处由静止释放所测时间不是小车运动过程中BC段所用的时间。
综上 第1空、 不正确; 第2空、所测时间不是小车运动过程中BC段所用的时间.
(4)为了使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故A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1、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分析,速度公式为v=s/t,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如已知速度时间求解路程,或者已知路程和时间求解速度,匀速运动的特点,在st曲线上为一条倾斜向上的直线,在vt曲线为一条水平直线。
2、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t计算求解,所用的工具为刻度尺和停表,为了使测量的数据更加准确,应该测量小车运动时间,所以选择较缓的斜坡。
(1)实验中通过测量小车的速度与时间,再通过得到小车的平均速度,则实验原理是。
(2)由图可知,小车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的平均速度是
(3)[1][2]小车从A处下滑到C点,经过B处速度大于0,若将小车放到B处由静止释放得出BC段所用时间,则所测时间不是小车运动过程中BC段所用的时间,故这个方案不可行。
(4)为了使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较长,故A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9.(2024八上·花溪期中)小刚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跳远比赛,发现自己的跳远成绩总是落后于其他同学,赛后他思考,如何才能提高跳远成绩。于是他准备打开水龙头用水被喷出的水平距离来模拟自己跳远的水平距离,进一步探究水被喷出的水平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保持容器水平,喷水嘴角度可以发生改变,开关可以控制水喷出的速度。
(1)为了进一步精确探究水被喷出的水平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主要实验器材需用到量角器,还需要 ;
(2)如图甲所示,让喷嘴与水平方向夹角不变,做了三次实验:依次增大水喷出的速度,得到水落在容器中的位置分别为A、B、C.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喷嘴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一定时,水喷出的速度越大,水喷出的水平距离就 ,接着完成如图乙所示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发现水喷出的水平距离还跟喷出的 有关;
(3)请你结合生活实际猜想一下,水喷出的水平距离除了跟上述两个因素有关以外还可能跟 因素有关,为了探究水喷出的距离与该因素是否有关,你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
(4)小刚通过上述实验得到启发,他要提高自己跳远成绩的做法是 。
【答案】刻度尺;大;角度;水喷出的高度;控制除了高度以外的其余因素相同,改变喷嘴的高度,测量水被喷出的水平距离。;水平速度越大,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可以提高跳远成绩。
【知识点】物理学方法
【解析】【解答】(1)实验的主要目的是 水喷出的水平距离 ,还需要用到刻度尺进行测量。
(2)据图可知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速度越大,喷射距离越大,所以在喷嘴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一定时,水喷出的速度越大,水喷出的水平距离就大。由图乙可知,水喷出的水平距离还跟喷出的角度有关。
(3)根据生活常识可知,水喷出的水平距离可能还跟水喷出的高度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控制除了高度以外的其余因素相同,改变喷嘴的高度,测量水被喷出的水平距离。
(4)水平速度越大,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可以提高跳远成绩。
综上 第1空、 刻度尺;第2空、 大;第3空、角度; 第4空、 水喷出的高度; 第5空、 控制除了高度以外的其余因素相同,改变喷嘴的高度,测量水被喷出的水平距离; 第6空、水平速度越大,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可以提高跳远成绩。
【分析】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存在多个影响因素共同决定某个物理量,本题中影响水喷射的距离因素包括水平速度、与水平面的夹角,在探究水喷射的距离和水平速度的关系时,应该控制其余因素相同,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其余因素相同,水平速度越大,喷射距离越大;其余因素相同,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喷射距离越大。
20.(2024八上·花溪期中)跳伞是一项极具挑战的运动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某次跳伞训练过程中,一运动员从空中悬停的直升机上由静止开始竖直跳下,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经下落后,再匀速直线下落,求:
(1)该运动员在前内下落的平均速度;
(2)该运动员在后内下落的高度;
(3)该运动员在内下落的平均速度。
【答案】解:(1)该运动员在前15s内下落的平均速度为。
(2)由图知后15s的速度v=6m/s,该运动员在后15s内匀速直线下降通过的路程为。
(3)该运动员在30s内下落的平均速度为。
答:(1)该运动员在前内下落的平均速度为14m/s;
(2)该运动员在后内下落的高度90m;
(3)该运动员在内下落的平均速度10m/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该运动员在前15s内下落的距离为210m,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运动员的平均速度;
(2)由图知后15s的速度v=6m/s,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该运动员在后15s内匀速直线下降通过的路程;
(3)该运动员在30s内下落的距离为300m,根据计算运动员的平均速度。
21.(2024八上·花溪期中)如图是某小区地下车库的一条道路,道路尽头是墙体。小刚在学习了声音的知识后,想利用回声知识来测量这条路的长度,小刚在道路起点使汽车鸣笛,1.6s后听到道路尽头反射回来的声音,已知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1)鸣笛声对休息的人来讲 (选填“属于”或“不属于”)噪声;
(2)这条路的长度是多少?
(3)若鸣笛的同时,汽车以2m/s的速度向前运动,在听到回声时,汽车运动了多少米?(结果保留1位小数)
【答案】(1)属于
(2)解:根据回声的特点,以及声音的传播速度340m/s,可计算这条路的长度为
;
(3)解:设听到回声的时间为,则,即,代入数据计算听到回声的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可计算汽车运动的距离。
【知识点】声速;噪声及来源
【解析】【解答】(1) 鸣笛声打扰人的正常休息,属于噪声。
综上第1空、属于;
【分析】1、噪声:影响人类休息和学习的声音统称为噪声;
2、回声的相关计算,回声的应用:物体发出声音经过物体,反射声音传回人耳,此过程经过的路程为声源到物体距离的2倍。
3、根据题目分析可知 鸣笛的同时,汽车以2m/s的速度向前运动 ,所以声音通过的路径和汽车前进路程的距离之和等于路程的 2倍。据此列式求解。
(1)鸣笛会打扰休息的人,属于噪声。
(2)这条路的长度为
(3)设听到回声的时间为,则,即,代入数据可得
解得,所以听到回声时,汽车运动的距离为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久安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期中物理试题
1.(2024八上·花溪期中)如图是常用的5号电池的示意图,其型号的另一种表示方法为“14500”,前两位数是直径,后三位数是高度这型号电池高度为( )
A.14mm B.145mm C.500mm D.50.0mm
2.(2024八上·花溪期中)2024中国传统龙舟大赛(贵州·铜仁·碧江)在6月10日开赛.在比赛过程中,若认为运动员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应该是( )
A.龙舟 B.河水 C.岸上的观众 D.河边的树
3.(2024八上·花溪期中)在新型电信诈骗中,犯罪分子利用AI技术模仿亲朋好友的相貌和声音实施诈骗,大家要提高警惕。用AI技术合成的声音主要是模仿了声音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音量
4.(2024八上·花溪期中)听到考试铃声,同学们立刻开始答卷,这个场景说明( )
A.铃声属于噪声 B.铃声能传递信息
C.铃声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D.铃声能传递能量
5.(2024八上·花溪期中)关于声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声无小而不闻”——任何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B.“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响度越大,传声越快
C.“隔墙有耳”——固体也能传声
D.“余音绕梁”——物体停止振动后也能发出声音
6.(2024八上·花溪期中)如图是用照相机拍摄的某小球在水中下落的一张频闪照片,已知水池壁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a,闪光灯每隔时间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观察照片,关于小球的运动,以下判断可能正确的是( )
A.小球从A点到C点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B.小球从A点到D点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C.小球从A点到C点的平均速度为
D.小球通过D点时的速度为
7.(2024八上·花溪期中) “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在此基础上调节口腔共鸣,形成高音,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音调
B.“呼麦”中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
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8.(2024八上·花溪期中)如图是相向而行的甲、乙两物体的s-t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遇时两物体通过的路程均为100m
B.0~30s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C.甲的运动速度为10m/s
D.相遇前甲乙最远距离是400m
9.(2024八上·花溪期中)小芳站在路口等绿灯时,以行驶汽车上的驾驶员为参照物,小芳是 的;若马路宽度为25m,绿灯亮的时间为20s,等绿灯亮后小芳至少以 m/s的平均速度才能安全通过马路。
10.(2024八上·花溪期中)如图所示的陶笛是一种便携式吹管乐器,吹奏时 (选填“陶笛”或“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按住不同的小孔能发出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的声音
11.(2024八上·花溪期中)中国最年轻的兵种特种兵被称为“陆地猛虎、海底蛟龙、空中雄鹰”,他们装备着无声手枪,还有特种作战消音靴。作战消音靴是在 处减弱噪声,这样做主要是是防止 (选填“音调”或“响度”)过大而暴露目标。
12.(2024八上·花溪期中)甲、乙两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两车在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之比是2∶3,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
13.(2024八上·花溪期中)小明练习使用刻度尺时测出一小块长方形木条的长度为2.50 cm,请在图中补画完整。
14.(2024八上·花溪期中)一运动物体在前2s内匀速运动了8m的路程,之后就静止不动,请在图中作出该运动物体的路程—时间图像。
15.(2024八上·花溪期中)我国古书《考灵曜》上记载有“人在舟中闭牖(yǒu,窗户)而坐,舟行而人不觉”。
(1)“舟行”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的?
(2)用你所学知识解释“人不觉”这一现象。
16.(2024八上·花溪期中)飞机的噪声主要来自飞机发动机,工程师使用吸声材料和吸声结构对飞机的发动机进行吸声处理,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另外,工程师在机舱内设置了绝热隔声层和阻尼层,也能有效地减弱机舱内飞机发动机产生的噪声。请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工程师是通过什么途径降低机舱内飞机发动机产生的噪声。
17.(2024八上·花溪期中)在“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实验中:
(1)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如图所示.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将钢尺按下相同的幅度.此实验运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法.
(2)缩短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发现钢尺振动得越来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来越 .可见声音的音调与 有关.
(3)当钢尺伸出桌边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18.(2024八上·花溪期中)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小车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图中显示了小车在A、B、C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
(1)此实验原理是 ;
(2)由图可知,小车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的平均速度是 m/s;
(3)由于运动到B处时的时间不易观察,难以得出BC段所用时间,组内有人提出将小车放到B处由静止释放,这个方案是否正确? ,理由是 ;
(4)下列对实验斜面的选择以及分析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应选择坡度较小的,让时间更长便于测量
B.应选择坡度较大的,让时间更短便于测量
C.应选择坡度较小的,让速度更大便于测量
19.(2024八上·花溪期中)小刚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跳远比赛,发现自己的跳远成绩总是落后于其他同学,赛后他思考,如何才能提高跳远成绩。于是他准备打开水龙头用水被喷出的水平距离来模拟自己跳远的水平距离,进一步探究水被喷出的水平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保持容器水平,喷水嘴角度可以发生改变,开关可以控制水喷出的速度。
(1)为了进一步精确探究水被喷出的水平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主要实验器材需用到量角器,还需要 ;
(2)如图甲所示,让喷嘴与水平方向夹角不变,做了三次实验:依次增大水喷出的速度,得到水落在容器中的位置分别为A、B、C.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喷嘴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一定时,水喷出的速度越大,水喷出的水平距离就 ,接着完成如图乙所示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发现水喷出的水平距离还跟喷出的 有关;
(3)请你结合生活实际猜想一下,水喷出的水平距离除了跟上述两个因素有关以外还可能跟 因素有关,为了探究水喷出的距离与该因素是否有关,你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
(4)小刚通过上述实验得到启发,他要提高自己跳远成绩的做法是 。
20.(2024八上·花溪期中)跳伞是一项极具挑战的运动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某次跳伞训练过程中,一运动员从空中悬停的直升机上由静止开始竖直跳下,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经下落后,再匀速直线下落,求:
(1)该运动员在前内下落的平均速度;
(2)该运动员在后内下落的高度;
(3)该运动员在内下落的平均速度。
21.(2024八上·花溪期中)如图是某小区地下车库的一条道路,道路尽头是墙体。小刚在学习了声音的知识后,想利用回声知识来测量这条路的长度,小刚在道路起点使汽车鸣笛,1.6s后听到道路尽头反射回来的声音,已知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1)鸣笛声对休息的人来讲 (选填“属于”或“不属于”)噪声;
(2)这条路的长度是多少?
(3)若鸣笛的同时,汽车以2m/s的速度向前运动,在听到回声时,汽车运动了多少米?(结果保留1位小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由题意可知:“14500”,14mm是直径,50mm是高度.所以答案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分析】识记生活中常见的长度、中学生身高160cm,课桌80cm,5号电池的高度约是5cm。
2.【答案】A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运动员和龙舟的运动状态一致,故以龙舟为参照物,运动员是静止的。若以河水、岸上的观众和河边的树为参照物,运动员和它们的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是运动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物体相对运动:物体与参照物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物体相对参照物运动,物体与参照物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物体相对参照物静止。
3.【答案】B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用AI技术合成的声音主要是模仿了声音的音色,使得其他人难以分辨,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4.【答案】B
【知识点】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听到考试的铃声,同学们立刻开始答卷,表明铃声为同学传递了开始作答的信息,是声音能传递信息,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声音能传递信息的实例:利用声呐(超声波)测海深、利用雷达定位、利用B超探测婴儿信息。
5.【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A.声音的频率超出20Hz-20000Hz的范围,或者响度很小,都不能被人耳听到,故A错误;
B.“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声音经过山谷的反射后产生回声,故B错误;
C.“隔墙有耳”,说明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声,故C正确;
D.“余音绕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物体停止振动后,声音的传播还在继续,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3、人耳只能听到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声波,超过20000Hz的声音为超声波。
6.【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匀速直线运动特点;机械运动
【解析】【解答】A.小球从A位置到C、D位置,相同的时间间隔,点的间距减小,所以小球从A位置到C以及D位置的运动是变速运动,故A错误;
C.小球从A点到C点的路程为3a,时间为2Δt,所以平均速度为,故C正确;
D.BD段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2Δt经过的路程为2a,D点的速度为,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分析,速度公式为v=s/t,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如已知速度时间求解路程,或者已知路程和时间求解速度,匀速运动的特点,在st曲线上为一条倾斜向上的直线,在vt曲线为一条水平直线。
7.【答案】A,B,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音调的高低,故A正确;
B.“呼麦”中的声音是声带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超声波或者次声波人耳听不到,所以“呼麦”中高音不是超声波,低音不是次声波 ,故C错误;
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相同,故D正确。
故选ABD。
【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3、声音的速度,在不同介质中(固体大于液体大于气体)的速度不同,同一种介质中,温度相同速度相同。
8.【答案】C,D
【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在路程时间图像中,图像的交点代表相遇,相遇上乙的路程为100m,甲的路程为300m,
故A错误;
B.0到10s内乙速度为0,故B错误;
C.40s甲的路程为400m,根据速度公式可知甲的速度为,故C正确;
D.甲、乙相向而行,由图可知:相遇前甲乙最远距离是400m,故D正确。
故选CD。
【分析】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分析,速度公式为v=s/t,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如已知速度时间求解路程,或者已知路程和时间求解速度,匀速运动的特点,在st曲线上为一条倾斜向上的直线,在vt曲线为一条水平直线。
9.【答案】运动;1.25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站在斑马线路口的小芳和行驶的汽车运动状态不同,所以,以行驶的汽车上的驾驶员为参照物,小芳是运动的。马路宽度为25m,绿灯亮的时间为20s, 根据速度公式可知小芳过马路的平均速度至少为。
综上 第1空、 运动,第2空、1.25.
【分析】1、物体相对运动:物体与参照物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物体相对参照物运动,物体与参照物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物体相对参照物静止;
2、速度的计算:v=s/t,相同时间下物体的路程大,则速度大,相同路程下,物体的时间小速度大,当速度一定时,时间越长通过的路程越长。
10.【答案】空气柱;音调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陶笛吹奏时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按住不同的小孔空气柱振动的快慢发生改变,所以音调改变。
综上 第1空、 空气柱; 第2空、音调。
【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11.【答案】声源;响度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消音靴时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防止响度大而暴露目标。
综上第1空为声源;第2空为响度
【分析】根据减弱噪音的途径以及声音的特点填空
1、减弱噪声的三种途径有减弱噪音的途径有:声源处(摩托车装消声器)、传播中(建隔音墙 )、人耳处(戴耳罩)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响度高是指振动幅度高,音调高是指振动频率快。
12.【答案】2∶3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速度公式可知,路程和时间正比,所以速度之比是,
综上 第1空、 2:3.
【分析】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分析,速度公式为v=s/t,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如已知速度时间求解路程,或者已知路程和时间求解速度,匀速运动的特点,在st曲线上为一条倾斜向上的直线,在vt曲线为一条水平直线。
13.【答案】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物体长度为2.50cm,物体从1.00cm开始,故最后的刻度为3.50cm,故如下图所示:
【分析】长度的测量:将待测物体紧贴刻度尺,视线平行刻度尺,认清刻度尺的分度值,读数时要精确到分度值后一位。
14.【答案】
【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15.【答案】(1)河岸
(2)选择了人作为参照物,舟是静止的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1)舟是运动的,舟和河岸的运动状态不同,所以以河岸作为参照物,舟是运动的。
综上第1空为河岸;
(2)“人不觉”是说人感觉船静止,船和人运动状态一致,是因为选择了人作为参照物,故感觉船是静止的。
综上第一空为选择了人作为参照物,舟是静止的。
【分析】物体相对运动:物体与参照物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物体相对参照物运动,物体与参照物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物体相对参照物静止。
(1)“舟行”说明舟是运动的,舟相对河岸的位置发生改变,则可以以河岸作为参照物。
(2)“人不觉”是说人感觉船静止,船相对于人的位置没有改变,是因为选择了人作为参照物,故感觉船是静止的。
16.【答案】使用吸声材料和吸声结构对飞机的发动机进行吸声处理,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机舱内设置绝热隔声层和阻尼层,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吸声材料和吸声结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机舱内设置绝热隔声层和阻尼层,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分析】减弱噪音的途径有:声源处(摩托车装消声器)、传播中(建隔音墙 )、人耳处(戴耳罩)。
17.【答案】(1)控制变量
(2)高;频率
(3)钢尺的振动频率低于20Hz,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物理学方法
【解析】【解答】(1)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控制钢尺振动幅度,这使用了控制变量法。
综上 第1空、 控制变量;
(2) 钢尺振动得越来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来越高;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综上 第1空、 高; 第2空、频率;
(3)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振动频率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
综上 第1空、钢尺的振动频率低于20Hz,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
【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3、人耳只能听到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声波,超过20000Hz的声音为超声波。
(1)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将钢尺按下相同的幅度,这使用了控制变量法。
(2)[1][2]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时,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3)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但发出声音的频率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所以人听不到声音。
18.【答案】(1)
(2)0.3
(3)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小车运动过程中BC段所用的时间
(4)A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测量小车的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综上 第1空、。
(2)据图可知小车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的距离为90.0cm,时间为3s,根据速度公式可知;
综上 第1空、 0.3;
(3)这个方案不可行,小车从A处下滑到C点,经过B处速度大于0,若将小车放到B处由静止释放所测时间不是小车运动过程中BC段所用的时间。
综上 第1空、 不正确; 第2空、所测时间不是小车运动过程中BC段所用的时间.
(4)为了使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故A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1、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分析,速度公式为v=s/t,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如已知速度时间求解路程,或者已知路程和时间求解速度,匀速运动的特点,在st曲线上为一条倾斜向上的直线,在vt曲线为一条水平直线。
2、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t计算求解,所用的工具为刻度尺和停表,为了使测量的数据更加准确,应该测量小车运动时间,所以选择较缓的斜坡。
(1)实验中通过测量小车的速度与时间,再通过得到小车的平均速度,则实验原理是。
(2)由图可知,小车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的平均速度是
(3)[1][2]小车从A处下滑到C点,经过B处速度大于0,若将小车放到B处由静止释放得出BC段所用时间,则所测时间不是小车运动过程中BC段所用的时间,故这个方案不可行。
(4)为了使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较长,故A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9.【答案】刻度尺;大;角度;水喷出的高度;控制除了高度以外的其余因素相同,改变喷嘴的高度,测量水被喷出的水平距离。;水平速度越大,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可以提高跳远成绩。
【知识点】物理学方法
【解析】【解答】(1)实验的主要目的是 水喷出的水平距离 ,还需要用到刻度尺进行测量。
(2)据图可知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速度越大,喷射距离越大,所以在喷嘴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一定时,水喷出的速度越大,水喷出的水平距离就大。由图乙可知,水喷出的水平距离还跟喷出的角度有关。
(3)根据生活常识可知,水喷出的水平距离可能还跟水喷出的高度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控制除了高度以外的其余因素相同,改变喷嘴的高度,测量水被喷出的水平距离。
(4)水平速度越大,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可以提高跳远成绩。
综上 第1空、 刻度尺;第2空、 大;第3空、角度; 第4空、 水喷出的高度; 第5空、 控制除了高度以外的其余因素相同,改变喷嘴的高度,测量水被喷出的水平距离; 第6空、水平速度越大,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可以提高跳远成绩。
【分析】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存在多个影响因素共同决定某个物理量,本题中影响水喷射的距离因素包括水平速度、与水平面的夹角,在探究水喷射的距离和水平速度的关系时,应该控制其余因素相同,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其余因素相同,水平速度越大,喷射距离越大;其余因素相同,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喷射距离越大。
20.【答案】解:(1)该运动员在前15s内下落的平均速度为。
(2)由图知后15s的速度v=6m/s,该运动员在后15s内匀速直线下降通过的路程为。
(3)该运动员在30s内下落的平均速度为。
答:(1)该运动员在前内下落的平均速度为14m/s;
(2)该运动员在后内下落的高度90m;
(3)该运动员在内下落的平均速度10m/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该运动员在前15s内下落的距离为210m,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运动员的平均速度;
(2)由图知后15s的速度v=6m/s,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该运动员在后15s内匀速直线下降通过的路程;
(3)该运动员在30s内下落的距离为300m,根据计算运动员的平均速度。
21.【答案】(1)属于
(2)解:根据回声的特点,以及声音的传播速度340m/s,可计算这条路的长度为
;
(3)解:设听到回声的时间为,则,即,代入数据计算听到回声的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可计算汽车运动的距离。
【知识点】声速;噪声及来源
【解析】【解答】(1) 鸣笛声打扰人的正常休息,属于噪声。
综上第1空、属于;
【分析】1、噪声:影响人类休息和学习的声音统称为噪声;
2、回声的相关计算,回声的应用:物体发出声音经过物体,反射声音传回人耳,此过程经过的路程为声源到物体距离的2倍。
3、根据题目分析可知 鸣笛的同时,汽车以2m/s的速度向前运动 ,所以声音通过的路径和汽车前进路程的距离之和等于路程的 2倍。据此列式求解。
(1)鸣笛会打扰休息的人,属于噪声。
(2)这条路的长度为
(3)设听到回声的时间为,则,即,代入数据可得
解得,所以听到回声时,汽车运动的距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