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生活中的透镜同步练习2023-2024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含解析)

6.3生活中的透镜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如图甲所示是福建的天文爱好者颜明哲通过纯手工打磨镜片自制的望远镜,该望远镜不仅可以看到8亿公里外的木星,甚至能清晰地看到木星表面的斑纹,图乙是该望远镜内部结构及光路示意图。下列关于该自制望远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颜明哲通过纯手工磨制的镜片是凹透镜
B.看到8亿公里外的木星只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
C.清晰看到木星表面的斑纹时物镜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同
D.木星到物镜的距离u满足(f为物镜的焦距)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如图甲所示,将白纸板右侧前折或后折,仍然能看到光反射的路径
B.如图乙所示,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镜间的距离有关
C.如图丙所示,手机镜头扫描二维码所成的是倒立的实像
D.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到同一物体,因为光在物体表面发生了如图丁所示的反射
3.疫情期间,王老师利用手机直播网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的镜头属于凹透镜
B.黑板上的文字通过手机镜头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C.老师和黑板应位于手机镜头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D.为了让同学们看到黑板上的字更大些,手机应靠近黑板
4.如图所示是显微镜的结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镜是凸透镜
B.目镜是凹透镜
C.物体经物镜成倒立的实像
D.物体经目镜成正立的虚像
5.照相馆摄影师在给初三某班照毕业照时,发现有些同学没有入镜,为了使全体同学都进入镜头,摄影师应采取( )
A.照相机离同学远一些,镜头往外伸一些
B.照相机离同学远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C.照相机离同学近一些,镜头往外伸一些
D.照相机离同学近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6.下列光现象的原理是光的折射的是(  )
A.用放大镜取火 B.汽车观后镜
C.小孔成像 D.猴子捞水中的月亮
7.小红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乙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的焦距是30cm
B.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照相机成像特点与图乙中所成像的特点相同
D.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摆放在同一直线上,且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的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8.荣成烟墩角天鹅湖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上万只天鹅每年冬季成群结队悄然降临,栖息越冬,这期间有大批的摄影爱好者云集于此,如图是一名摄影爱好者所拍的照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鹅在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
B.天鹅在水中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C.当发现天鹅没有全部进入照相机取景框内时,摄影者应远离天鹅并将镜头后缩
D.当发现天鹅没有全部进入照相机取景框内时,摄影者应靠近天鹅并将镜头前伸
二、多选题
9.下列是某同学对一些光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B.人们在湖边看到“白云”在水中飘动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C.漫反射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但有些光路不是可逆的
D.彩色电视机的彩色是用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得到的
10.小明用凸透镜先后观察手指和窗外远处的景物,看到如图所示的两种情景。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中看到的是虚像;乙中看到的是实像
B.甲中成的是缩小的像;乙中所成的放大的像
C.甲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放大镜;乙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投影仪
D.甲中手指在凸透镜1倍焦距以内;乙中窗外的景物在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
三、填空题
11.如图是简易天文望远镜内部结构,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成一个 的实像,落在目镜 的位置;这个实像经过目镜成一个正立 像。如果你想制作简易天文望远镜,没有现成的透镜,可以选用合适的 (选填“近视”或“远视”)镜片来代替。
12.为了保证人们的安全,在城市的很多地方都安装了摄像头,该装置的光学统主要是凸透镜,通过该装置能记录车辆及行人 、 的实像.
13.幻灯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镜.为了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幻灯片要 (选填“顺着”或“倒着”)插入架上.幻灯片上的画面在屏幕上成的是 (选填“实”或“虚”)像.
14.如图所示为商场中经常看到的广告投影灯及其内部结构示意图,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地上的广告图标,这是发生了 反射,已知镜头焦距为20cm,则广告片到镜头的距离应在 的范围内调节。为了在地面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广告图标像,可将凸透镜适当 (选填“靠近”或“远离”)广告片。
15.如图是投影仪成像示意图,其中凸透镜的作用是成 (填“等大”、“缩小”或“放大”)、 (填“正立”、“倒立”)的实像,平面镜的作用是 .如果图中h=40cm,则凸透镜的焦距一定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0cm.
16.望远镜的原理是将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在焦点附近成一个 像,落在目镜的 ;再经目镜使这个像再成一个 像。物镜相当于 ,目镜相当于 。
四、作图题
17.如图所示,根据光的折射情况,在虚线框内画上适当的透镜.
五、实验题
18.如下图所示,是小华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2cm。
(1)由上图可知:应适当向下调节 的高度,使得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2)若在上图中成了一个清晰的像,此像的特点为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利用这一原理工作;当向左移动蜡烛时,要在光屏上再次观察到烛焰清晰的像,光屏应适当向 (选填“左”、“右”)移动;
(3)小华同学将实验中的凸透镜正对太阳,在凸透镜另一侧所放的白纸上呈现一光斑,测得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将白纸再远离凸透镜一段距离,发现白纸上又出现相同大小的光斑,则L 12cm(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小明同学找到另一个凸透镜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记下了物距和像距并绘出如图所示的图像,则小明所用这个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19.如图所示,小明利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置于光具座上,为保证蜡烛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应调整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光屏中心在 ;
(2)当蜡烛、凸透镜、光屏调整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呈现出烛焰清晰的像,该像是烛焰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 (选填“虚像”或“实像”);
(3)保持图中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30cm刻度线处,则光屏应该 (选填“向左”或“向右”)移动,光屏上能再次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4)若用不透明的纸板将凸透镜的一半遮挡,光屏上将 (选填“不成像”、“成半个像”或“成变暗的完整的像”)。
六、综合题
20.某科考船上安装有“水母耳”的海上警报器和超声测位仪。
(1)“水母耳”的海上警报器用来接收 声波,从而预报海上的风暴,这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 ;
(2)超声测位仪是利用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来工作的,它发射的声波频率范围为 Hz;
(3)工作人员利用如图所示的显微镜观察深海植物的切片,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4)若海的深度是6.75km,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m/s,则测位仪发出信号后需经过多长时间才能接收到信号?( )
参考答案:
1.C
【详解】A.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由凸透镜组成,所以颜明哲通过纯手工磨制的镜片是凸透镜,故A错误;
B.光线通过望远镜的凸透镜,发生了折射,故B错误;
CD.望远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木星到物镜的距离u满足,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2.C
【详解】A.如图甲所示,将白纸板右侧前折或后折,根据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在白纸板不能看到光反射的路径,故A错误;
B.如图乙所示,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关,与物镜间的距离无关,故B错误;
C.如图丙所示,手机镜头扫描二维码应用的是物体位于二倍焦距之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故C正确;
D.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到同一物体,因为光在物体表面发生了漫反射,图丁是镜面反射,故D错误。
故选C。
3.D
【详解】ABC.手机镜头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使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所以老师和黑板位于手机镜头的二倍焦距以外,黑板上的文字通过手机镜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BC错误;
D.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也越大,为了让同学们看到黑板上的字更大,即像变大,需要减小物距,手机应靠近黑板,故D正确。
故选D。
4.B
【详解】AB.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错误,符合题意;
C.显微镜的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目镜类似放大镜,将物镜成的像再次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B
【详解】为了使全体同学都进入镜头,则像要变小一些,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就要减小像距,增大物距,所以,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故选B。
6.A
【详解】A.放大镜是凸透镜,由于光的折射,把平行的太阳光会聚到了一点,能够“取火”,故A符合题意;
B.汽车观后镜是凸面镜,利用了光的反射,故B不符合题意;
C.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水中的月亮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D
【详解】
A.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会聚于一点,此点即为此凸透镜的焦点,从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焦距,由图甲可知,则透镜的焦距为
故A错误;
BC.由图乙可知,物距为
像距为
则有

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照相机的原理是通过照相机的镜头在光屏(胶片)上呈的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C错误;
D.实验过程中,要把蜡烛、凸透镜、光屏摆放在同一直线上,且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故D正确。
故选D。
8.C
【详解】天鹅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等大的虚像,故AB错误;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因此当发现天鹅没有全部进入照相机取景框内时,即底片上的像变小些,摄影者应远离天鹅并将镜头后缩,故C正确、D错
9.BD
【详解】A.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制成的,故A选项错误;
B.人们看到湖边的白云是平面镜成像,其原理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选项正确;
C.不论漫反射、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且光路是可逆的,故C选项不正确;
D.彩色电视机的彩色是利用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种色光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得到的,故D选项错误。
故选BD。
10.AD
【详解】图甲中,当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时,此时手指在凸透镜的焦距之内,成放大、正立的虚像;图乙中,用凸透镜看远处的物体,此时物体在凸透镜的2倍焦距之外,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故选AD。
11. 缩小 小于焦距 放大的虚 远视
【详解】[1][2][3]望远镜中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正好落在目镜小于焦距的位置,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这个实像经过目镜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4]因远视眼的镜片是凸透镜,所以想制作简易天文望远镜,没有现成的透镜,可以选用合适的远视镜片来代替。
12. 倒立 缩小
【详解】摄像头成像原理是凸透镜成像,车辆及行人均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13. 凸透 倒着 实
【详解】解答:幻灯机有一个镜头,这个镜头是中间厚、边缘薄,它是一个凸透镜.放映时,幻灯片位于凸透镜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此时凸透镜成的是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为了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幻灯片要倒着放.
点睛:1、此题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应用的问题,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即可解答;2、当物体放到凸透镜焦点和2倍焦距之间时,在透镜另一侧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3、幻灯机的原理就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来工作.据此回答此题.
14. 漫 20~40cm 靠近
【详解】[1]行人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地面上的“广告图”,是由于地面凹凸不平,光在这里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2]镜头焦距为20cm,广告片到镜头的距离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的范围内调节,即在20~40cm之间。
[3]要使像更大一些,要减小物距,增大像距,所以增大投影灯离地距离,同时减小广告片与镜头的距离。
15.放大;倒立;改变光路;小于
【详解】试题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当u=f时,无像.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平行的,没有会聚点.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然后根据成像特点和物距判断凸透镜的焦距.
平面镜的作用:能够反射光线,改变光路.
解:投影仪就是根据凸透镜成放大、倒立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所以凸透镜的作用就是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平面镜将通过凸透镜的折射光线反射到银幕上,所以起到改变光路的作用.
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得,f<40cm<2f,所以20cm<f<40cm.
故答案为放大;倒立;改变光路;小于.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投影仪的制作原理及成像特点,知道投影、幻灯都是利用物距处于1倍、2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倒立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同时考查了平面镜对光的反射作用.
16. 倒立缩小的实 焦点内 正立放大的虚 照相机 放大镜
【详解】[1][4]望远镜成像时相当于照相机,将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在焦点附近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2][3][5]望远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把物镜所成的倒立缩小实像继续放大,故实像应该落在目镜的焦点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7.
【详解】试题分析:根据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特点判断出光线是会聚的还是发散的,来确定透镜的类型.
解:两条平行光线,经图示透镜折射后,变得发散,因此该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为凹透镜.如图所示:
【点评】在判断经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会聚”还是“发散”时,可用延长入射光线的方法来判断.若入射光线的延长线在折射光线的里面,则光线被发散.
18. 凸透镜 放大 幻灯机 左 小于 10
【详解】(1)[1]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由图可知,凸透镜位置明显过高,所以应把凸透镜向下调节。
(2)[2][3]凸透镜的焦距为12cm,此时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5cm,即f[4]当向左移动蜡烛时,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可知,蜡烛的像也会向左移动,则要在光屏上再次观察到烛焰清晰的像,光屏应适当向左移动。
(3)[5]太阳光是平行光,将实验中的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线会在另一侧会聚在焦点上然后再发散。在凸透镜另一侧所放的白纸上呈现一光斑,将白纸再远离凸透镜一段距离,发现白纸上又出现相同大小的光斑,说明凸透镜的焦点在两个光斑之间,所以第一次形成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即L小于12cm。
(4)[6]由图像可知,当
u=v=20cm
时,物体和像位于二倍焦点上,所以焦距为
19. 同一高度 倒立 缩小 实像 向右 成变暗的完整的像
【详解】(1)[1]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是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2)[2][3][4]如图所示,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此时能在光屏上呈现出烛焰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
(3)[5]保持图中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30cm刻度线处,即减小了物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要在光屏上能再次呈现烛焰清晰的像,应光屏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即将光屏向右移动。
(4)[6]用不透明的纸板将凸透镜的一半遮挡,光能通过另一半部分会聚成像,只是通过透镜的光线变少了,所以能在光屏上成一个变暗的完整的像。
20. 次 信息 液体(或水) 大于20000 投影仪 9s
【详解】(1)[1][2]海上的风暴产生的是次声波,那么“水母耳”的海上警报器用来接收次声波的,从而得知海上的风暴信息,这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超声测位仪是利用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来工作的。
[4]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超声测位仪发射的声波是超声波,所以它发射的声波频率范围为大于20000Hz。
(3)[5]显微镜的物镜作用是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与之相同作用的是投影仪,即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
(4)[6]由题意可知,测位仪发出信号来回一趟,传播的距离是
测位仪从海面发出声信号到接收到声信号所用时间是
测位仪发出信号后需经过9s才能接收到信号。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5.5《物体的颜色》同步练习---2023-2024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含解析)

下一篇:7.2弹力力的测量同步作业2023-2024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