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盛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度下期第一学月学情检测
九年级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质子质量:H-1 C-12 O-16 S-32 Zn-6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将答案填写在表中)
1. 金俗称“黄金”。近期,德阳市广汉三星堆遗址又发掘出一副黄金面具,向世界再次展现灿烂的华夏文明,也反映出古蜀人高超的金属冶炼技术和加工水平。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黄色、有金属光泽属于金的物理性质
B. 将黄金敲打成面具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C. 颜色与黄金高度相似的黄铜富含黄金
D. 金较活泼,黄金面具出土后易被氧化
2.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极稀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B. 溶液中溶质、溶剂都只能是一种
C 不饱和溶液降温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
D. 饱和溶液结晶后浓度一定减小
3. 丁二酮(C4H6O2)可用作糖果增香剂。下列关于丁二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丁二酮属于氧化物
B. 丁二酮中含有氧分子
C. 丁二酮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 丁二酮含有碳、氢、氧元素
4. 下列化合物中,属于酸的是
A. H2O2 B. NaOH C. Na2SO4 D. H2SO4
5. 通过对溶液知识的学习,判断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将10%的硝酸钾溶液倒出一半,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仍为10%
B. 热糖水降低温度后有固体析出,则原热糖水一定是饱和溶液
C. 可以用冷却海水的方式得到氯化钠固体
D. 配制溶液时,搅拌可以增大溶质的溶解度
6. 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辨析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 喝汽水后打嗝,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B. 废弃电池埋到土壤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C. 将适量的硝酸铵固体溶于水,会使溶液的温度显著升高
D. 被雨水淋湿的自行车,须先用干布擦净后才能用带油的布擦
7. 金属X放入CuSO4溶液中有红色物质析出、放入ZnSO4溶液中无现象.则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排列的是
A. Zn、X、Cu B. Cu、X、Zn C. Zn、Cu、X D. X、Zn、Cu
8. 一定温度下,向如图所示烧杯中加入一定量水,仅有部分晶体溶解。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说法正确的是
A. 溶剂的质量增加,溶液颜色变浅
B. 溶质溶解度不变,溶液颜色不变
C. 溶质的质量增加,溶液颜色变深
D. 溶质溶解度增大,溶液颜色变深
9.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验证A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其中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组合是
A. ①③ B. ②④ C. ④⑤ D. ②③
10. 20℃时,向一盛有40g氯化钠烧杯内加入100g水,充分搅拌后静置,烧杯底部仍有未溶解的氯化钠,过滤得到4g固体和澄清溶液。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等于36g
B. 20℃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6g
C. 加水后该澄清溶液会变为不饱和溶液
D. 该澄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于36%
11. 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A. 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B. 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C. 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
D. 用稀盐酸洗去石灰水瓶壁上的白膜
12. 25℃时向一定量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则下列图象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A. B.
C. D.
13. 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的溶解度比乙大
B. t1℃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5
C. t2℃时,甲、乙的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 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溶液分别由t3℃降温至t2℃,析出甲的质量一定比析出乙的质量大
14. 现有一杯20℃的饱和硝酸钾溶液,欲改变其溶质质量分数,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A. 加入一定量的水 B. 恒温蒸发部分水
C. 升温到60℃ D. 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钾
15. 将一定量的铁粉加入Mg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液M和滤渣N.然后,向滤渣N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则滤渣中一定含有
A. 铁、铜 B. 铜 C. 铜、镁 D. 铁、镁、铜
二、填空题:(共24分)
16. 化学来源于生活,同时服务于生活”。请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古代,人类就掌握了钻木取火的方法。钻木之所以能取火,是因为:①木头具有可燃性;②木头与充足氧气接触;③______。
(2)配制7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需要25%的氯化钠溶液_____克,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可能导致溶质质量分数_____(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3)烧水时易产生水垢的水,属于_____(填“硬水”或“软水”)。
(4)将铁钉放入稀硫酸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5)铜拉成丝是利用了金属的_______性,生铁属于______(“合成材料”或“金属材料”)。
(2015春 自贡校级月考)
17. 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点P表示_______
(2)要使接近饱和的c物质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改变温度的一种措施是_______。
(3)t2℃时,向50克水中加入25克a物质形成的是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4)t2℃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三种溶液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的顺序_______。
(5)当a中含有少量的b,要得到纯净的a,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
18. 将盛有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的两只烧杯,放在托盘天平左右两盘上,调节至平衡,再向两只烧杯中分别放入质量相等的镁和铁,待反应停止后,请判断:
(1)若天平仍保持平衡,烧杯中一定没有剩余的物质是_______。
(2)若天平失去平衡,则指针一定偏向放_______的一边。
19. 已知A-G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C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且C可以做气体肥料,B、F是红色固体,D是年产量最高的金属(图中转化关系中反应条件和部分反应物、生成物略去)。
(1)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写出符合②化学方程式_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共17分)
20. 同学们在完成实验室制取CO2后,联想到废液直接排放可能会腐蚀下水道,于是他们设计了实验来验证废液的酸碱性,请你帮他们完成小题:
(1)猜想:废液中可能含有_______使废液呈_______性而使下水道被腐蚀。
(2)测定废液的酸碱性可以用_______测定。
(3)为验证猜想,同学们进行了下列实验,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表格:
实验操作或方法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反应后的溶液放入试管中,往试管中加入_______ _______ 猜想正确,废液呈酸性。
21. 在老师的带领下,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对“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进行了实验探究,充分溶解后结果如图:
(1)A中溶液的溶质质量为_______g,20℃时,Na2CO3在水中的溶解度为_______g。
(2)通过B、D对比,可得出结论是_______;通过_______(填字母)对比,可得出的结论是溶质的种类影响物质溶解度。
22. 某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探究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1)按图甲装好药品,连接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其中A装置的作用是 ________ 。
(2)加热一段时间后,灰色铁粉逐渐变黑,吹泡器连续吹出气泡,且气泡向上飞起;用燃着的木条靠近气泡,能产生爆鸣。该气体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 。
(3)同学们讨论后认为:铁与水蒸气反应生成的固体是“铁的一种氧化物”,玻璃管内的黑色固体中还可能含有“过量的铁”。
(查阅资料)铁有三种氧化物(FeO、Fe2O3、Fe3O4),其中FeO接触到空气会立即由黑色变为红棕色;铁的三种氧化物都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倒出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平铺于白纸上 黑色固体不变色 黑色固体中一定没有 ____ (填物质名称)
取上述黑色固体少许,装入试管,加入足量 ____ 溶液 ________ ,且有红色固体出现 黑色固体中一定含有 __________
(探究结论)铁与水蒸气发生置换反应,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计算题
23. 日常使用的金属材料,大多数属于合金。黄铜是以锌作主要添加的铜合金,用来制造弹壳的黄铜只含有锌和铜。将22g弹壳放在盛有100g稀硫酸的烧杯中(硫酸足量),当弹壳不再溶解后,烧杯中混合物的质量是121.8g。计算:
(1)产生的氢气质量为____g。
(2)弹壳中锌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绿盛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度下期第一学月学情检测
九年级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质子质量:H-1 C-12 O-16 S-32 Zn-6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将答案填写在表中)
1. 金俗称“黄金”。近期,德阳市广汉三星堆遗址又发掘出一副黄金面具,向世界再次展现灿烂的华夏文明,也反映出古蜀人高超的金属冶炼技术和加工水平。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黄色、有金属光泽属于金的物理性质
B. 将黄金敲打成面具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C. 颜色与黄金高度相似的黄铜富含黄金
D. 金较活泼,黄金面具出土后易被氧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金属的性质。
【详解】A、黄金具有金属光泽的黄色固体,不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A说法正确;
B、将黄金敲打成面具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选项B说法不正确;
C、黄铜与黄金颜色相似,但黄铜是铜、锌合金,不是黄金,故选项C说法不正确;
D、金不活泼,即使在高温条件下也不与氧气反应,故选项D说法不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结合金属的性质作答即可。
2.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极稀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B. 溶液中溶质、溶剂都只能是一种
C. 不饱和溶液降温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
D. 饱和溶液结晶后浓度一定减小
【答案】A
【解析】
【详解】A、极稀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如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含有溶质很少,是极稀的溶液,故A正确;
B、在水中可以同时溶解不同的溶质,故B错误;
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的不饱和溶液,降温后,仍是不饱和溶液,故C错误;
D、恒温蒸发饱和溶液,会有晶体析出,但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所以溶液的浓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3. 丁二酮(C4H6O2)可用作糖果增香剂。下列关于丁二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丁二酮属于氧化物
B. 丁二酮中含有氧分子
C. 丁二酮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D. 丁二酮含有碳、氢、氧元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而丁二酮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丁二酮是由丁二酮分子构成的,丁二酮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公式:可得,丁二酮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变,丁二酮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可见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丁二酮化学式为:C4H6O2,它含有碳、氢、氧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4. 下列化合物中,属于酸的是
A. H2O2 B. NaOH C. Na2SO4 D. H2SO4
【答案】D
【解析】
【详解】A、过氧化氢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NaOH是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碱,不符合题意;
C、硫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不符合题意;
D、硫酸是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属于酸,符合题意。
故选D。
5. 通过对溶液知识的学习,判断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将10%的硝酸钾溶液倒出一半,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仍为10%
B. 热糖水降低温度后有固体析出,则原热糖水一定是饱和溶液
C. 可以用冷却海水的方式得到氯化钠固体
D. 配制溶液时,搅拌可以增大溶质的溶解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A、溶液有均一性,即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是相同的,所以A正确;
B、热糖水降低温度后,糖的溶解度也会降低,所以无论原来的热糖水是否饱和,当降低温度后都有可能析出溶质,所以B错误;
C、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所以用冷却海水的方法去得到氯化钠固体的量是比较少的,故C错误;
D、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物质本身的性质、温度、压强、溶剂的性质等,但搅拌不会改变物质的溶解度,所以D错误.
故选A
6. 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辨析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 喝汽水后打嗝,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B. 废弃电池埋到土壤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C. 将适量的硝酸铵固体溶于水,会使溶液的温度显著升高
D. 被雨水淋湿的自行车,须先用干布擦净后才能用带油的布擦
【答案】D
【解析】
【详解】A、喝汽水后打嗝,是因为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变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B、将废弃电池埋到土壤中,废弃电池中的汞、铅、镉等重金属渗出,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C、将适量的硝酸铵固体溶于水,硝酸铵溶于水会吸收热量而导致温度降低,故选项说法错误;
D、如果先用带油的布擦,在自行车的表面形成一层油膜,使自行车上的水不容易挥发,更容易使自行车生锈,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7. 金属X放入CuSO4溶液中有红色物质析出、放入ZnSO4溶液中无现象.则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排列的是
A. Zn、X、Cu B. Cu、X、Zn C. Zn、Cu、X D. X、Zn、Cu
【答案】A
【解析】
【详解】金属X放入CuSO4溶液中有红色物质析出,说明说明X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即X>铜;放入ZnSO4溶液中无现象,说明X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弱,即Zn>X.则三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Zn>X>Cu。故选A。
8. 一定温度下,向如图所示烧杯中加入一定量水,仅有部分晶体溶解。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说法正确的是
A. 溶剂的质量增加,溶液颜色变浅
B. 溶质溶解度不变,溶液颜色不变
C. 溶质的质量增加,溶液颜色变深
D. 溶质溶解度增大,溶液颜色变深
【答案】B
【解析】
【分析】加入水溶剂增多,但一开始溶液饱和,加入一定量的水,仅有部分晶体溶解,说明溶液仍然饱和,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有关,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温度不变溶解度就不变;
【详解】A、加入水溶剂增多,但溶解度不变,即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所以溶液颜色不变,故A错误;
B、温度不变所以溶解度不变,溶液颜色不变,故B正确;
C、加入一定量的水又溶解了一部分溶质,所以溶质质量增加,但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溶液颜色是不变的,故C错误;
D、溶解度不变,即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溶液颜色就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9.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验证A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其中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组合是
A. ①③ B. ②④ C. ④⑤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可根据“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泼”进行分析判断,通过分析方案所能得到的结论,确定是否能得出A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判断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组合.A.②中铜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说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即Cu>Ag;③中铜不能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说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弱,即Fe>Cu;该组合能得出A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Fe>Cu>Ag,故选项正确;B.②中铜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说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即Cu>Ag;④中铁能与稀盐酸反应,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强,即Fe>H;该组合无法得出Fe、Cu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故选项错误;C.④中铁能与稀盐酸反应,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强,即Fe>H;⑤中银不能与稀盐酸反应,说明银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即H>银;该组合无法得出Fe、Cu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故选项错误;D.①中铁能与硫酸铜反应,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即Fe>Cu;③中铜不能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说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弱,即Fe>Cu;该组合无法得出Ag、Cu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故选项错误;故选D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10. 20℃时,向一盛有40g氯化钠的烧杯内加入100g水,充分搅拌后静置,烧杯底部仍有未溶解的氯化钠,过滤得到4g固体和澄清溶液。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等于36g
B. 20℃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6g
C. 加水后该澄清溶液会变为不饱和溶液
D. 该澄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于36%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在20℃时,将40g氯化钠加入水中,充分溶解后过滤出4g固体,并得到澄清溶液,过滤出4g固体说明有4g氯化钠没有溶解,而溶解了36g氯化钠,则该溶液已经是饱和溶液,且溶质质量为36g,故A正确;
B、由于已经达到饱和状态,说明在20℃时,氯化钠在水中溶解度为36g,故B正确;
C、该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加入水后则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增加,即变为不饱和溶液,故C正确;
D、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为:,则该澄清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故D错误。
故选D
11. 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A. 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B. 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C. 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
D. 用稀盐酸洗去石灰水瓶壁上的白膜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是因为汽油能溶解油污,不符合题意;
B、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油污,是因为洗洁精中含有乳化剂,能将油污乳化为细小油滴随水冲走,符合题意;
C、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是因为酒精能溶解碘形成溶液,不符合题意;
D、用稀盐酸洗去石灰水瓶壁上的白膜,是因为盐酸可以和白膜碳酸钙反应生成溶于水的氯化钙和水、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 25℃时向一定量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则下列图象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不饱和KNO3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溶质硝酸钾,图像起点不为0,故A错误;
B、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时,硝酸钾能够继续溶解,直到达到饱和状态,溶质质量起点不为0,随着硝酸钾的加入,溶质质量不断增大,直至达到饱和,溶质质量不变,故B错误;
C、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时,硝酸钾能够继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不再溶解,溶质质量起点不为0,随着硝酸钾的加入,溶质质量不断增大,直至达到饱和,溶质质量不变,故C正确;
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硝酸钾不能无限溶解,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时,硝酸钾能够继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不再溶解,溶质质量起点不为0,随着硝酸钾的加入,溶质质量不断增大,直至达到饱和,溶质质量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13. 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的溶解度比乙大
B. t1℃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5
C. t2℃时,甲、乙的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 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溶液分别由t3℃降温至t2℃,析出甲的质量一定比析出乙的质量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详解】A、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指明温度,无法比较溶解度的大小,选项A不正确;
B、t1℃时,甲的溶解度为20g,即每100克溶剂形成的饱和溶液中有20克溶质,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5,选项B不正确;
C、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根据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选项C正确;
D、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饱和溶液分别由t3℃降温至t2℃,析出甲的质量一定比析出乙的质量大;不是饱和溶液,析出甲的质量不一定比析出乙的质量大,选项D不正确。故选C。
14. 现有一杯20℃的饱和硝酸钾溶液,欲改变其溶质质量分数,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A. 加入一定量的水 B. 恒温蒸发部分水
C. 升温到60℃ D. 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钾
【答案】A
【解析】
【详解】A、饱和硝酸钾中加入一定量的水,会使溶剂的质量增多,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故符合题意;
B、饱和硝酸钾溶液当恒温蒸发水时,因温度没变所以溶解度也没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不符合题意;
C、当升高温度时,饱和溶液会变为不饱和溶液,但溶液中溶质和溶剂没有变化,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不符合题意;
D、向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硝酸钾时,因溶液饱和所以不再溶解,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不符合题意。
15. 将一定量的铁粉加入Mg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液M和滤渣N.然后,向滤渣N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则滤渣中一定含有
A. 铁、铜 B. 铜 C. 铜、镁 D. 铁、镁、铜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镁、铁的活动性顺序为镁>铁>铜,所以向Mg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投入一些铁粉,能发生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铁不能与MgSO4反应,根据“向滤渣N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铁过量,则滤渣中一定含有铁、铜,一定不含镁;故选A。
二、填空题:(共24分)
16. 化学来源于生活,同时服务于生活”。请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古代,人类就掌握了钻木取火的方法。钻木之所以能取火,是因为:①木头具有可燃性;②木头与充足氧气接触;③______。
(2)配制7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需要25%的氯化钠溶液_____克,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可能导致溶质质量分数_____(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3)烧水时易产生水垢的水,属于_____(填“硬水”或“软水”)。
(4)将铁钉放入稀硫酸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5)铜拉成丝是利用了金属的_______性,生铁属于______(“合成材料”或“金属材料”)。
【答案】(1)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
(2) ①. 28 ②. 偏小
(3)硬水 (4)Fe+H2SO4=FeSO4+H2↑
(5) ①. 延展 ②. 金属材料
【解析】
【小问1详解】
燃烧条件为,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故钻木之所以能取火,是因为:①木头具有可燃性;②木头与充足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
【小问2详解】
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故设需要需要25%的氯化钠溶液质量为x,,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溶质质量不变,则会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小问3详解】
烧水时易产生水垢的水,说明水中含有较多可溶的钙镁化合物,属于硬水。
【小问4详解】
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
【小问5详解】
铜拉成丝是利用了金属的延展性,生铁是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2015春 自贡校级月考)
17. 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点P表示_______。
(2)要使接近饱和的c物质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改变温度的一种措施是_______。
(3)t2℃时,向50克水中加入25克a物质形成的是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4)t2℃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三种溶液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的顺序_______。
(5)当a中含有少量的b,要得到纯净的a,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
【答案】(1)在t1℃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 (2)升高温度
(3)饱和 (4)b>a>c (5)降温结晶
【解析】
【小问1详解】
点P表示在t1℃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
【小问2详解】
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要使接近饱和的c物质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
【小问3详解】
t2℃时,a的溶解度是50g,故50g水可以溶解25g a物质,故t2℃时,向50克水中加入25克a物质形成的是饱和溶液;
【小问4详解】
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a、b仍然是饱和溶液,c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由于t1℃时b溶解度大于a,因此b溶质质量分数大于a,由于c在t2℃时的溶解度小于a在t1℃时的溶解度,因此a溶质质量分数大于c,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a>c。
【小问5详解】
据图可以看出,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明显,当a中含有少量的b,要得到纯净的a,可采用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18. 将盛有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的两只烧杯,放在托盘天平左右两盘上,调节至平衡,再向两只烧杯中分别放入质量相等的镁和铁,待反应停止后,请判断:
(1)若天平仍保持平衡,烧杯中一定没有剩余的物质是_______。
(2)若天平失去平衡,则指针一定偏向放_______的一边。
【答案】(1)稀盐酸 (2)铁##Fe
【解析】
【分析】镁、铁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
。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若天平仍保持平衡,则产生氢气质量相等,稀盐酸完全反应,因此烧杯中一定没有剩余的物质是稀盐酸;
【小问2详解】
若天平失去平衡,产生氢气质量不相等,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多,则指针一定偏向放铁的一边。
19. 已知A-G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C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且C可以做气体肥料,B、F是红色固体,D是年产量最高的金属(图中转化关系中反应条件和部分反应物、生成物略去)。
(1)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写出符合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答案】(1)
(2)
【解析】
【分析】根据A~G是初中所学的常见物质,根据“C可以做气体肥料”,推测为C二氧化碳;根据“A、C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推测A为一氧化碳,根据“D是年产量最高的金属”,推测D为铁;根据“B、F是红色固体”,结合图框,推测:B为氧化铁、F为铜,E为硫酸铜溶液,G为硫酸亚铁,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符合题意;
【小问1详解】
反应①,即一氧化碳与氧化铁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反应②,即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化学方程式为。
三、实验与探究:(共17分)
20. 同学们在完成实验室制取CO2后,联想到废液直接排放可能会腐蚀下水道,于是他们设计了实验来验证废液的酸碱性,请你帮他们完成小题:
(1)猜想:废液中可能含有_______使废液呈_______性而使下水道被腐蚀。
(2)测定废液的酸碱性可以用_______测定。
(3)为验证猜想,同学们进行了下列实验,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表格:
实验操作或方法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反应后的溶液放入试管中,往试管中加入_______ _______ 猜想正确,废液呈酸性。
【答案】(1) ①. 盐酸 ②. 酸
(2)紫色石蕊试液(合理即可)
(3) ①. 碳酸钠溶液 ②. 产生气泡
【解析】
【小问1详解】
因为碳酸钙和稀盐酸生成氯化钙和二氧化碳和水,故废液中可能含有盐酸,使废液呈酸性,由于废液中的盐酸可与金属铁等反应,因此若把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则会造成下水道的铁制管道被腐蚀。
【小问2详解】
测定废液的酸碱性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故可用紫色石蕊试液测定废液酸碱性,或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值,从而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小问3详解】
盐酸可与活泼金属置换出氢气,可与金属氧化物发生复分解反应,可与碱发生中和反应,可与碳酸盐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故为了检验废液呈酸性,可以向试管中加入碳酸钠,若溶液产生气泡,则猜想正确,废液呈酸性。(合理即可)
21. 在老师的带领下,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对“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进行了实验探究,充分溶解后结果如图:
(1)A中溶液的溶质质量为_______g,20℃时,Na2CO3在水中的溶解度为_______g。
(2)通过B、D对比,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通过_______(填字母)对比,可得出的结论是溶质的种类影响物质溶解度。
【答案】(1) ①. 17.3 ②. 21.8
(2) ①. 温度影响物质的溶解度 ②. AC##CA
【解析】
【小问1详解】
A中加入了50gNaOH固体,烧杯中剩余32.7g,溶解的NaOH固体质量为50g-32.7g=17.3g,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7.3g;
20℃时,50g Na2CO3固体加入100g水中,溶解碳酸钠的质量=50g-28.2g=21.8g,20℃时,Na2CO3在水中的溶解度为21.8g。
【小问2详解】
通过B、D对比,B、D的溶剂一样,加入的溶质也一样,只有温度不一样,而溶质被溶解的质量却不一样,可得出的结论是温度影响物质的溶解度;
得出的结论是溶质的种类影响物质溶解度,则除了溶质种类,其他条件都应该一样,可知通过A、C对比得出该结论。
22. 某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探究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1)按图甲装好药品,连接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其中A装置的作用是 ________ 。
(2)加热一段时间后,灰色铁粉逐渐变黑,吹泡器连续吹出气泡,且气泡向上飞起;用燃着的木条靠近气泡,能产生爆鸣。该气体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 。
(3)同学们讨论后认为:铁与水蒸气反应生成的固体是“铁的一种氧化物”,玻璃管内的黑色固体中还可能含有“过量的铁”。
(查阅资料)铁有三种氧化物(FeO、Fe2O3、Fe3O4),其中FeO接触到空气会立即由黑色变为红棕色;铁的三种氧化物都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倒出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平铺于白纸上 黑色固体不变色 黑色固体中一定没有 ____ (填物质名称)
取上述黑色固体少许,装入试管,加入足量 ____ 溶液 ________ ,且有红色固体出现 黑色固体中一定含有 __________
(探究结论)铁与水蒸气发生置换反应,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 提供水蒸气 ②. 2H2+O22H2O ③. 氧化亚铁和氧化铁 ④. 硫酸铜 ⑤. 黑色固体部分溶解 ⑥. 铁和四氧化三铁 ⑦. 3Fe+4H2OFe3O4 +3H2
【解析】
【详解】该实验为铁与水蒸气反应,装置A加热水目的是为实验提供水蒸气。
(2)用燃着的木条靠近气泡,能产生爆鸣,证明该气体为可燃性气体,因为反应物中含有铁、氧、氢三种元素,所以生成的可燃性气体是氢气,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
(3)氧化铁为红棕色,氧化亚铁与空气接触会由黑色变为红棕色,铁和四氧化三铁均为黑色,倒出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平铺于白纸上,黑色固体不变色,说明黑色固体中一定没有氧化亚铁和氧化铁;黑色固体中一定有铁的氧化物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铁与硫酸铜溶液不发生化学反应,取上述黑色固体少许,装入试管,加入足量硫酸铜溶液,黑色固体应为部分溶解,且有红色固体出现,铜单质为红色,证明黑色固体中含有铁和四氧化三铁。
[探究结论]在高温条件下,铁与水蒸气发生置换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反应物中的水蒸气为气体,生成物中的氢气为气体不用加上箭头,其化学方程式为:3Fe+4H2OFe3O4+3H2
【点睛】根据物质的性质及相关的化学反应,结合题目所给信息探究物质的成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四、计算题
23. 日常使用的金属材料,大多数属于合金。黄铜是以锌作主要添加的铜合金,用来制造弹壳的黄铜只含有锌和铜。将22g弹壳放在盛有100g稀硫酸的烧杯中(硫酸足量),当弹壳不再溶解后,烧杯中混合物的质量是121.8g。计算:
(1)产生的氢气质量为____g。
(2)弹壳中锌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0.2 (2)解:设弹壳中锌的质量为x。
= 解得x=6.5g
答:弹壳中锌的质量为6.5g。
【解析】
【小问1详解】
金属活动性:Zn>H>Cu,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蛋壳与稀硫酸反应后减少的质量即为产生的氢气质量,为22g+100g-121.8g=0.2g。
【小问2详解】
解析详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