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达州中学2023-2024下学期4月月考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四川省达州市达州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4月月考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世界万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电池供电 B. 干冰升华
C. 钢铁生锈 D. 葡萄酿酒
【答案】B
【解析】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A、电池供电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干冰升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C、钢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葡萄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 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闻气体的气味 B. 收集氢气
C. 验满二氧化碳 D. 干燥氧气
【答案】C
【解析】
【详解】A、闻药品气味的方法是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入鼻孔,禁止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故图示操作不正确;
B、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应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图示操作不正确;
C、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故图示操作正确;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氧气反应,为了使浓硫酸与气体充分接触,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是“长进短出”,故图示操作不正确。
故选C。
3. 化学与生活、健康、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
B. 霉变大米含有黄曲霉素,用水洗净后再煮饭
C. 青少年缺钙,易患佝偻病
D. 垃圾分类,有利减少废弃污染,变废为宝
【答案】B
【解析】
【详解】A、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选项说法正确;
B、霉变大米含有有毒的黄曲霉素,用水洗净后也不能食用,选项说法错误;
C、青少年缺钙,易患佝偻病,选项说法正确;
D、垃圾分类,有利减少废弃污染,变废为宝,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4. 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B. 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C. 生成物属于氧化物 D.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故A说法正确;
B、根据催化剂的特点,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B说法正确;
C、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该反应的生成物为CH3OH,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C说法不正确;
D、由图可知,该反应为:甲烷与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5.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肥皂来清洗衣物,肥皂的主要成分是硬脂酸钠(C17H35COONa)。下列有关硬脂酸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硬脂酸钠是由五种元素组成的
B. 硬脂酸钠是由18个碳原子、35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和1个钠原子构成的
C. 硬脂酸钠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8:35
D. 硬脂酸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个数之比。
【详解】A、硬脂酸钠化学式为C17H35COONa,是由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钠元素四种元素组成的,故A不正确;
B、硬脂酸钠是由硬脂酸钠分子构成,1个硬脂酸钠分子是由18个碳原子、35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和1个钠原子构成的,故B不正确;
C、硬脂酸钠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故C不正确;
D、硬脂酸钠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钠元素的质量比为,则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故D正确。故选D。
6.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取样,加入二氧化锰,观察是否产生气泡
B 探究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C 测定某地雨水的酸度 取样,用玻璃棒蘸取少量雨水滴在湿润的pH试纸上,读出pH
D 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 将20g氯化钠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固体完全溶解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则能鉴别,该选项符合题意;
B、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蘸酒精棉花燃烧,蘸水的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测定溶液pH时,应用干燥的pH试纸,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100g×20%=20g,水的质量为100g-20g=80g,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 为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采用的相应除杂质方案中,合理的是
物质 杂质 除杂所用的试剂和方法
A 铁粉 铜粉 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过滤
B NaOH溶液 Na2SO4 加入过量的Ba(OH)2溶液,过滤
C CO2 H2O 通过盛有浓H2SO4的洗气瓶
D NaCl固体 MgCl2 加足量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除去铁粉中的少量铜粉,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会除去铁粉,不符合除杂的原则,选项错误;
B.硫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可以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但是过量的氢氧化钡又是新的杂质,不符合除杂的原则,选项错误;
C.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以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选项正确;
D.氯化钠和氯化镁均易溶于水,不能通过溶解过滤的方式除去杂质,选项错误;
故选C。
8. 下列4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是
A B C D
向盛有一定量的H2O2溶液的烧杯中加入MnO2 向盛有一定量碳酸钙粉末的烧杯中加入稀盐酸 向等质量的镁、铁两种金属,分别放入同浓度的稀硫酸 引燃密闭集气瓶中的木炭
A. A B. B C. C D. D
【答案】AC
【解析】
【详解】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生成氧气的质量逐渐增大,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符合题意;
B、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由于水中含有氧元素,故烧杯中氧元素的质量不会为零,不符合题意;
C、向等质量的镁、铁两种金属,分别放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一开始,酸不足,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后金属不足,酸过量,镁与稀硫酸反应:,铁和稀硫酸反应:,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铁,故最后镁生成的气体多,符合题意;
D、引燃密闭集气瓶中木炭,氧气的质量一定,当氧气完全消耗好,木炭不能继续燃烧,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变,故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逐渐增大,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二、填空题(本题7个小题,化学方程式每个2分,其余每空1分,共35分。)
9. 用化学用语要求进行回答。
(1)3个氧原子______;
(2)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______;
(3)碳酸根离子______;
(4)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______。
【答案】(1)3O (2)H2O
(3)
(4)
【解析】
【小问1详解】
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氧原子表示为:3O;
【小问2详解】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为水,化学式为:H2O;
【小问3详解】
碳酸根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根据离子符号的书写,将数字和正负号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先写数字,后标正负号,数值为1,省略不写。故碳酸根离子表示为:;
【小问4详解】
二氧化硫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化合价正负代数和为0,可知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相应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
10. 有 A、B、C、D 四种元素,它们都是前20号元素,A 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B元素原子第三电子层比第二电子层少一个电子,C 元素的原子得到 2 个电子以及 D 元素的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均与氖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元素符号:A______。
(2)画出 B 原子和 D 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B 原子______;D离子______。
【答案】(1)Al (2) ①. ②.
【解析】
【分析】根据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前四种)按由多到少的顺序是:氧、硅、铝、铁;A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A为铝;核外电子排列的规律是:第一层最多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8个电子,B元素原子第三电子层比第二电子层少一个电子,所以B的第三次电子数为7,同一原子质子数等于电子数,B元素是质子数为17的氯元素;氖原子的质子数和电子数为10,C元素的原子得到2个电子,以及D元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均与氖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所以C元素为氧,D元素为钠。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A为铝,符号为:Al;
小问2详解】
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为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为该层上的电子数,B原子为氯原子,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D离子为钠离子,钠原子最外层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11. 如图1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请回答:
(1)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______。
(2)t2℃时,将30g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g。
(3)A物质中混有少量的B物质,若提纯A物质,可采用的结晶方法是____。
(4)t1℃时,取等质量的A、C饱和溶液分别置于甲、乙两支试管中,如图2所示,在大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后,A、C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______。
【答案】 ①. B ②. 75 ③. 降温结晶 ④. A>C
【解析】
【分析】由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增长较慢。
【详解】(1)t1℃时,B 的溶解度最大,A、C的溶解度相同,故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B。
(2)t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g,将30gA物质放入50g水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为
,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3)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A物质中混有少量的B物质,若提纯A物质,可采用的结晶方法是降温结晶。
(4)t1℃时,取等质量的A、C饱和溶液分别置于甲、乙两支试管中,如图2所示,在大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氢氧化钠溶解放热,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A、C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A>C。
【点睛】
12.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厨房中的化学(柴-米-水-盐)进行调查后,得到了如下信息:
(1)柴——厨房燃料的变迁:到70年代虽然仍以煤为主,但已将“蜂窝煤”取代了“煤球”,这样能使煤充分燃烧,请用化学知识解释其原因:______;
(2)米——分子料理中的米饭主要为我们提供的营养素是______(填序号)。
A. 蛋白质 B. 糖类 C. 无机盐 D. 维生素
(3)水——喝水的主要目的是解渴、补水,因此以白开水、矿泉水为宜,尽量少喝饮料。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白开水属于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从含有可溶性钙、镁离子量的多少,白开水属于______(填“硬水”或“软水”)。
(4)盐——厨房里的两只调料瓶中都放有白色固体,只知道它们分别是精盐(NaCl)和碱面(Na2CO3)中的某一种,可用厨房中的______将它们区分开来。调料瓶的盖子是由塑料加工而成的,属于______材料(填“天然”或“合成”)。
【答案】(1)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煤燃烧更充分 (2)B
(3) ①. 混合物 ②. 软水
(4) ①. 醋(合理即可) ②. 合成
【解析】
小问1详解】
将“蜂窝煤”取代了“煤球”,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煤燃烧更加成分,故填: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煤燃烧更充分;
【小问2详解】
米饭中主要含有的是糖类,故选B;
【小问3详解】
白开水中含有水和无机盐,属于混合物,白开水中含有可溶性钙、镁离子量的少,属于软水,故填:混合物;软水;
【小问4详解】
厨房中含有醋,醋中含有醋酸,氯化钠和醋酸不反应,碳酸钠和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因此可以用醋酸区分;三大合成材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故塑料属于合成材料,故填:醋(合理即可);合成。
13. 小黄同学进行了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探究,其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如图所示。
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判断:
(1)滤渣中一定有______。(填:化学式)
(2)滤渣质量一定______原混合粉末质量。(填:大于,小于,等于)
(3)写出第①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_____。
【答案】(1)Ag、Cu (2)大于
(3) ①. Zn+2AgNO3=2Ag+Zn(NO3)2 ②. 置换反应
【解析】
【分析】将锌粉和铜粉的混合粉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待锌完全反应后,铜再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充分反应后,溶液为无色,说明溶液中不含硝酸铜,铜未参与反应,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说明滤渣中不含锌,因为锌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硝酸银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无明显现象,说明硝酸银已经完全反应,由此可以看出,该反应是锌粉和硝酸银恰好完全反应。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铜未参与反应,锌粉和硝酸银恰好完全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因此,滤渣中一定有铜(Cu)、银(Ag),故填写:Ag、Cu。
【小问2详解】
原混合粉末是锌粉和铜粉的混合物,加入硝酸银溶液中,锌粉和硝酸银恰好完全反应,Zn+2AgNO3=2Ag+Zn(NO3)2,65份的锌置换出216份银,固体质量增加,滤渣质量大于原混合粉末质量,故填写:大于。
【小问3详解】
第①步反应是锌粉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化学反应方程式为:Zn+2AgNO3=2Ag+Zn(NO3)2,故填写:Zn+2AgNO3=2Ag+Zn(NO3)2;
该反应是锌单质置换出银单质,符合置换反应“一换一”的特征,属于置换反应,故填写:置换反应。
【点睛】该题为滤渣、滤液题,解题技巧是首先根据金属活动顺序,判断哪些金属跟盐溶液反应,再根据“舍近求远”原则,判断哪个反应先发生,然后再根据题中信息,判断哪个反应完成了,哪个反应未来得及反应,没有参加反应的金属一定在滤渣里,第一个反应生成的金属一定在滤渣里,第一个反应生成的化合物一定在滤液里。
14. 请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氢能作为一种储量丰富、来源广泛、热值高的清洁能源,是未来主要能源。制氢、储氢和用氢是目前重点关注的问题。
制氢:可利用太阳能和化石燃料来制备氢气,方法如下图所示。
储氢:氢气储存方式主要有金属氢化物储氢、低温液化储氢、高压压缩储氢、碳基材料储氢等。
金属氢化物储氢是把氢以氢化物的形式储存在金属或合金中,比液化储氢和高压储氢安全,并且有很高的储存容量。下图为一些储氢材料(以储氢后的化学式表示)的质量储氢密度和体积储氢密度。
(已知:质量储氢密度储氢后氢元素在储氢材料中的质量分数,体积储氢密度=储氢后单位体积的储氢材料中储存氢元素的质量)
用氢:目前,作为燃料,液氢已应用于航天领域;作为化学电源,氢氧燃料电池已经被应用,如用作汽车的驱动电源等。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对氢气的开发和利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氢气终将会成为主要能源之一。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氢能”具有的优点是______。(填一点即可)
(2)从节能的角度分析,上述图中获得最理想的方式是______。
(3)用作碳基储氢材料的“碳纳米管”属于_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
(4)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低温、高压储氢的原理______。
(5)结合图示,下列储氢材料中最理想的是______。(填序号)
A. B. C. D.
(6)储氢材料中储存氢元素的质量是______。
(7)氢氧燃料电池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一定条件下,氢氧燃料电池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
【答案】(1)氢气热值高(或来源广泛、储量丰富、燃烧只生成水,无污染等合理即可)
(2)光分解水 (3)单质
(4)分子之间有间隔,降温、高压条件下,分子间的间隔减小 (5)D
(6)300 (7)
【解析】
【小问1详解】
氢能是一种储量丰富、来源广泛、热值高的清洁能源,所以“氢能”具有的优点是氢气热值高(或来源广泛、储量丰富、燃烧只生成水,无污染等合理即可);
【小问2详解】
从节能的角度分析,上述图中获得 最理想的方式是光分解水,只需要进行一步操作,节能;
【小问3详解】
用作碳基储氢材料的“碳纳米管”是只含有碳元素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小问4详解】
低温、高压储氢的原理为:分子之间有间隔,降温、高压条件下,分子间的间隔减小;
【小问5详解】
从两个图中可以看出,Al(BH4)3作为储氢材料时,质量储氢密度体积储氢密度都最高,故储氢材料中最理想的是Al(BH4)3,故选:D;
【小问6详解】
由已知可知,体积储氢密度=储氢后单位体积的储氢材料中储存氢元素的质量,Mg2FeH6的体积储氢密度为150kg m-3,则2m3储氢材料 中储存氢元素的质量是2m3×150kg m-3=300kg;
【小问7详解】
一定条件下,氢氧燃料电池内发生反应是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15. 小科同学以稀硫酸为主题,绘制了“多彩酸世界”思维导图。代表酸的性质。请据图回答:
(1)若用紫色石蕊试液实现①,会得到______色溶液。
(2)若要实现②,可选用______(填一种碱)和稀硫酸反应。
(3)若编号③的物质类别是金属单质,则该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
(4)若要实现编号⑤的反应,可加入的试剂是______。
【答案】(1)红 (2)氢氧化铜##Cu(OH)2
(3)Fe+H2SO4=FeSO4+H2↑
(4)氯化钡(或硝酸钡)(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稀硫酸属于酸,具有酸的通性,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若用紫色石蕊试液实现①,会得到红色溶液;
【小问2详解】
实现②与稀硫酸反应得到蓝色溶液,蓝色溶液中含有铜离子,则可以选用的一种碱含有铜元素,碱含有氢氧根,则为氢氧化铜;
【小问3详解】
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铁是一种金属单质,硫酸亚铁溶液是一种浅绿色溶液;若编号③的物质类别是金属单质,则该反应的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
【小问4详解】
若要实现编号⑤的反应,加入试剂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沉淀为硫酸钡,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结合成硫酸钡,则可确定加入试剂为钡盐,所以可加入试剂可以为氯化钡(或硝酸钡)等。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1个小题,共9分)
16.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请结合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I、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如下:
(1)写出仪器的名称:①______。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若采用上述原理制备并收集氧气,可选用装置______(填字母序号)和E进行组装。检验收集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______。
(3)H2S是一种剧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选择装置F收集该气体时,气体应从______端进入。(填“f”或“g”)
Ⅱ、实验室测定样品的质量分数
某品牌膨松剂的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铵(其他成分不分解),碳酸氢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为测定膨松剂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险实验方案(装置气密性良好,部分夹持仪器已略去)。称量10.0g该膨松剂放入硬质玻璃管,其他各装置中的试剂均足量。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
【查阅资料】碱石灰的成分是CaO、NaOH;氨气能被浓硫酸吸收。
(4)装置F的作用是______。
(5)实验后称量装置G的质量,比实验前增重1.7g,则该膨松剂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为______;若没有装置H,会造成测定结果______(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答案】(1)试管 (2) ①. ②. B ③.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说明该气体是氧气
(3)f (4)吸收水和二氧化碳
(5) ① 79% ②. 偏大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仪器①为试管;
【小问2详解】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产生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采用上述原理制备并收集氧气,应选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和E进行组装,故选A;
氧气具有助燃性,检验氧气的方法为: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为氧气;
【小问3详解】
H2S密度比空气大,则选择装置F收集时,应长进短出,所以气体应从f端通;
【小问4详解】
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固体具有吸水性,且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均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则装置F的作用为吸收水和二氧化碳;
【小问5详解】
氨气能被浓硫酸吸收,则装置G增加的质量为氨气的质量,设碳酸氢铵的质量为x,
碳酸氢铵的质量分为:;
由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而碱石灰也具有吸水性,则若无装置H,则空气中的水蒸气会造成干扰,则装置G中增加的质量偏大,会造成测定结果偏大。
四、计算题(本题1个小题,共7分)
17. 某化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盐酸和氯化铜两种污染物。为测定废水中两种污染物的含量,给该化工厂提供污水处理的参考,某化学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取该废水100g,向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9.6%的NaOH溶液,测得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写出计算过程)。
(1)100g废水中含 CuCl2的质量为多少?
(2)废水中HCl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答案】(1)解:设100g废水中含 CuCl2的质量为x,与CuCl2反应的氢氧化钠质量为y
答:100g废水中含 CuCl2的质量为2.7g。
(2)解:设废水中HCl的质量为z
废水中HCl的质量分数为:
答:废水中HCl的质量分数为7.3%。
【解析】
【小问1详解】
详解见答案。
【小问2详解】
详解见答案。
【点睛】该题为图形计算题,本题一共发生两个反应,酸碱中和优先,本题入手点是通过图形找到第二个反应,生成的沉淀质量,还要清楚题中通过氢氧化钠溶液计算的氢氧化钠的质量是两个反应一共消耗的。四川省达州市达州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4月月考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世界万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电池供电 B. 干冰升华
C. 钢铁生锈 D. 葡萄酿酒
2. 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闻气体的气味 B. 收集氢气
C. 验满二氧化碳 D. 干燥氧气
3. 化学与生活、健康、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是
A. 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
B. 霉变大米含有黄曲霉素,用水洗净后再煮饭
C. 青少年缺钙,易患佝偻病
D. 垃圾分类,有利减少废弃污染,变废为宝
4. 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B. 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C. 生成物属于氧化物 D.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5.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肥皂来清洗衣物,肥皂的主要成分是硬脂酸钠(C17H35COONa)。下列有关硬脂酸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硬脂酸钠是由五种元素组成的
B. 硬脂酸钠是由18个碳原子、35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和1个钠原子构成的
C. 硬脂酸钠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8:35
D. 硬脂酸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6.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取样,加入二氧化锰,观察是否产生气泡
B 探究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C 测定某地雨水的酸度 取样,用玻璃棒蘸取少量雨水滴在湿润的pH试纸上,读出pH
D 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 将20g氯化钠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固体完全溶解
A. A B. B C. C D. D
7. 为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采用的相应除杂质方案中,合理的是
物质 杂质 除杂所用的试剂和方法
A 铁粉 铜粉 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过滤
B NaOH溶液 Na2SO4 加入过量的Ba(OH)2溶液,过滤
C CO2 H2O 通过盛有浓H2SO4的洗气瓶
D NaCl固体 MgCl2 加足量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A. A B. B C. C D. D
8. 下列4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是
A B C D
向盛有一定量的H2O2溶液的烧杯中加入MnO2 向盛有一定量碳酸钙粉末的烧杯中加入稀盐酸 向等质量的镁、铁两种金属,分别放入同浓度的稀硫酸 引燃密闭集气瓶中的木炭
A. A B. B C. C D. D
二、填空题(本题7个小题,化学方程式每个2分,其余每空1分,共35分。)
9. 用化学用语要求进行回答。
(1)3个氧原子______;
(2)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______;
(3)碳酸根离子______;
(4)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______。
10. 有 A、B、C、D 四种元素,它们都是前20号元素,A 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B元素原子第三电子层比第二电子层少一个电子,C 元素的原子得到 2 个电子以及 D 元素的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均与氖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元素符号:A______。
(2)画出 B 原子和 D 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B 原子______;D离子______。
11. 如图1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请回答:
(1)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______。
(2)t2℃时,将30g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g。
(3)A物质中混有少量的B物质,若提纯A物质,可采用的结晶方法是____。
(4)t1℃时,取等质量A、C饱和溶液分别置于甲、乙两支试管中,如图2所示,在大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后,A、C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______。
12.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厨房中的化学(柴-米-水-盐)进行调查后,得到了如下信息:
(1)柴——厨房燃料的变迁:到70年代虽然仍以煤为主,但已将“蜂窝煤”取代了“煤球”,这样能使煤充分燃烧,请用化学知识解释其原因:______;
(2)米——分子料理中的米饭主要为我们提供的营养素是______(填序号)。
A. 蛋白质 B. 糖类 C. 无机盐 D. 维生素
(3)水——喝水主要目的是解渴、补水,因此以白开水、矿泉水为宜,尽量少喝饮料。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白开水属于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从含有可溶性钙、镁离子量的多少,白开水属于______(填“硬水”或“软水”)。
(4)盐——厨房里的两只调料瓶中都放有白色固体,只知道它们分别是精盐(NaCl)和碱面(Na2CO3)中的某一种,可用厨房中的______将它们区分开来。调料瓶的盖子是由塑料加工而成的,属于______材料(填“天然”或“合成”)。
13. 小黄同学进行了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探究,其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如图所示。
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判断:
(1)滤渣中一定有______。(填:化学式)
(2)滤渣质量一定______原混合粉末质量。(填:大于,小于,等于)
(3)写出第①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_____。
14. 请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氢能作为一种储量丰富、来源广泛、热值高的清洁能源,是未来主要能源。制氢、储氢和用氢是目前重点关注的问题。
制氢:可利用太阳能和化石燃料来制备氢气,方法如下图所示。
储氢:氢气储存方式主要有金属氢化物储氢、低温液化储氢、高压压缩储氢、碳基材料储氢等。
金属氢化物储氢是把氢以氢化物的形式储存在金属或合金中,比液化储氢和高压储氢安全,并且有很高的储存容量。下图为一些储氢材料(以储氢后的化学式表示)的质量储氢密度和体积储氢密度。
(已知:质量储氢密度储氢后氢元素在储氢材料中的质量分数,体积储氢密度=储氢后单位体积的储氢材料中储存氢元素的质量)
用氢:目前,作为燃料,液氢已应用于航天领域;作为化学电源,氢氧燃料电池已经被应用,如用作汽车的驱动电源等。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对氢气的开发和利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氢气终将会成为主要能源之一。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氢能”具有的优点是______。(填一点即可)
(2)从节能的角度分析,上述图中获得最理想的方式是______。
(3)用作碳基储氢材料的“碳纳米管”属于_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
(4)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低温、高压储氢的原理______。
(5)结合图示,下列储氢材料中最理想的是______。(填序号)
A B. C. D.
(6)储氢材料中储存氢元素的质量是______。
(7)氢氧燃料电池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一定条件下,氢氧燃料电池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
15. 小科同学以稀硫酸为主题,绘制了“多彩酸世界”思维导图。代表酸的性质。请据图回答:
(1)若用紫色石蕊试液实现①,会得到______色溶液。
(2)若要实现②,可选用______(填一种碱)和稀硫酸反应。
(3)若编号③物质类别是金属单质,则该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
(4)若要实现编号⑤的反应,可加入的试剂是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1个小题,共9分)
16.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请结合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I、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如下:
(1)写出仪器的名称:①______。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若采用上述原理制备并收集氧气,可选用装置______(填字母序号)和E进行组装。检验收集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______。
(3)H2S是一种剧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选择装置F收集该气体时,气体应从______端进入。(填“f”或“g”)
Ⅱ、实验室测定样品的质量分数
某品牌膨松剂的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铵(其他成分不分解),碳酸氢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为测定膨松剂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险实验方案(装置气密性良好,部分夹持仪器已略去)。称量10.0g该膨松剂放入硬质玻璃管,其他各装置中的试剂均足量。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
【查阅资料】碱石灰的成分是CaO、NaOH;氨气能被浓硫酸吸收。
(4)装置F的作用是______。
(5)实验后称量装置G的质量,比实验前增重1.7g,则该膨松剂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为______;若没有装置H,会造成测定结果______(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四、计算题(本题1个小题,共7分)
17. 某化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盐酸和氯化铜两种污染物。为测定废水中两种污染物的含量,给该化工厂提供污水处理的参考,某化学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取该废水100g,向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9.6%的NaOH溶液,测得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写出计算过程)。
(1)100g废水中含 CuCl2的质量为多少?
(2)废水中HCl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4年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无答案)

下一篇:第十一单元盐化肥强化练习(含解析)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