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一模检测
化学试题
(本试卷共14道题 满分50分 化学和物理考试时间共150分钟)
考生注意: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可能用到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10分)
(本部分共包括10道小题,每小题1分。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 华夏造物历史悠久,《天工开物》记载的下列造物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晒海盐 B. 织衣布 C. 酿酒醋 D. 钉木舟
【答案】C
【解析】
【详解】A、晒海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织布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酿酒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钉木舟,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2. 以下符号中的“2”表示2个分子的是
A. 2CO B. C. D. 2Ag
【答案】A
【解析】
【详解】A、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则2CO表示2个一氧化碳分子,该选项符合题意;
B、离子符号前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则2H+表示2个氢离子,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元素符号右小角的数字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则P2O5中的“2”表示一个五氧化二磷分子中含有2个磷原子,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则2Ag表示2个银原子,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 铜 B. 水 C. 金刚石 D. 氯化钠
【答案】B
【解析】
【详解】A、铜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故A错误;
B、水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B正确;
C、金刚石属于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C错误;
D、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4. 分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厨房中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 自来水 B. 酱油 C. 食醋 D. 纯碱
【答案】D
【解析】
【详解】A、自来水中含有水和可溶性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
B、酱油是由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故B错误;
C、食醋中含有醋酸和水,属于混合物。故C错误;
D、纯碱中只含有碳酸钠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D正确。
故选D。
5. 缺少下列元素可能会引起骨质疏松、佝偻病的是
A. 碘I B. 锌Zn C. 钙Ca D. 铁Fe
【答案】C
【解析】
【详解】A、缺碘元素会导致甲状腺肿大,故A不正确;
B、缺锌元素会导致大脑及智力的发育出现障碍,故B不正确;
C、缺钙元素会引起骨质疏松、佝偻病,故C正确;
D、缺铁元素会患缺铁性贫血,故D不正确。故选C。
6. 下列宏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 墙内开花墙外可以闻到花香,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B. 硫磺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说明原子种类发生改变
C. 6000L的氧气可以装入40L的钢瓶中,因为氧分子变小了
D. 和的化学性质不同,因为分子间的间隙不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A、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是因为花中含有的香味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闻到花的香味,故A正确;
B、硫磺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有新物质二氧化硫生成,说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原子种类没有改变,故B错误;
C、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分子本身大小不变,故C错误;
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H2O 和H2O2的化学性质不同,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7. 稀土元素镝(Dy)常用于制造硬盘驱动器。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镝属于金属元素 B. 镝原子的质子数为66
C. 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2.5g D. 稀土资源需合理利用和保护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金”字旁可知,镝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B、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故镝原子的质子数为66,不符合题意;
C、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故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2.5,符合题意;
D、稀土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应合理利用和保护,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以下对氢气作汽车燃料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原料来源可以是水 B. 是不可再生能源
C. 燃烧产物没有污染 D. 燃烧放热多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所以原料来源可以是水,故正确;
B、氢气可以通过水来制取,所以来源丰富,属于可再生能源,故错误;
C、氢气燃烧产物为水,没有污染,故正确;
D、氢气燃烧放出大量热量,故正确。
故选B。
9.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 闻气体气味 B. 点燃酒精灯
C. 加热液体 D. 取用固体药品
【答案】D
【解析】
【详解】A、闻气体气味时,应用手轻轻扇动,使极少量气体飘入鼻孔,该选项操作正确;
B、点燃酒精灯时,应用火柴点燃,该选项操作正确;
C、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且用酒精灯外焰加热,该选项操作正确;
D、在实验室中,不能用手触碰药品,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故选D。
10. 维生素C(C6H8O6)可以预防坏血病。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维生素C是氧化物
B. 构成维生素C的微粒中有水分子
C. 1个维生素C分子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
D. 维生素C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最大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A、维生素C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A说法错误;
B、维生素C是由维生素C分子构成的,不含有水分子,故B说法错误;
C、由化学式可知,1个维生素C分子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故C说法正确;
D、维生素C中碳、氢、氧的质量比为(12×6):8:(16×6)=9:1:12,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0分)
(本部分共包括4道小题)
11.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海水制盐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太阳能蒸发法(亦称盐田法)、电渗析法和冷冻法。
太阳能蒸发法是很古老的制盐方法,也是仍沿用的普遍方法。制盐的过程包括纳潮、制卤、结晶、采盐、贮运等步骤。纳潮,就是把含盐量高的海水积存于修好的盐田中。制卤,就是利用太阳能让海水蒸发,海水浓度增大。当海水中的氯化钠达到饱和时,将卤水转移到结晶池中。卤水在结晶池中继续蒸发,原盐就会渐渐地沉积在池底,形成结晶,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采集了。采集到的粗盐用饱和的氯化钠溶液洗涤,就可以得到更纯净的氯化钠。盐田制盐受环境影响很大,海水的盐度、地理位置、降雨量、蒸发量等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盐的产量。这种方法占用的土地和人力资源也比较大,需要加以改进。
冷冻法制盐是高纬度国家采用的一种生产海盐的技术。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当海水冷却到海水冰点(-1.8℃)时海水就结冰。海水结成的冰里很少有盐,基本上是纯水。去掉水分,就等于晒盐法中的水分蒸发,剩下浓缩了的卤水就可以制盐了。
电渗析法是利用海水淡化所产生的含盐量高的“母液”为原料来生产食盐的。与盐田法相比,电渗析法节省了大量的土地,而且不受季节影响,投资少,节省人力。电渗析法制盐的工艺流程是:海水→过滤→电渗析制浓缩咸水→咸水蒸发结晶→干燥→包装成品。其中蒸发后的卤水可以生产其他产品。目前世界上大约60%的金属镁就是利用化学方法从海水(或卤水)中提取的。从海水中提取单质镁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海水晒盐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制得氯化钠,主要是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___________(填“变化不大”或“变化较大”)。
(2)海水晒盐的过程包括纳潮、制卤、___________、采盐、贮运等步骤。
(3)用饱和的氯化钠溶液洗涤粗盐,就可以得到更纯净的氯化钠,原因是___________。
(4)冷却制盐法将海水冷却到-1.8℃以下时,海水才会结冰,说明海水的凝固点___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水的凝固点。
(5)电渗析法与盐田法相比,其优势有___________(写一点)。
(6)Ⅰ.结合从海水中提取单质镁的流程图,过程①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___________反应(填“置换”“复分解”之一),从浊液中将难溶于水的氢氧化镁分离出来的方法是___________。
Ⅱ.过程②中加入的试剂X的名称为___________。
(7)结合大连地理位置、降雨量、蒸发量、气温等因素,你认为选择哪种制盐方法较好,说明理由。
【答案】(1)变化不大
(2)结晶 (3)饱和氯化钠溶液无法溶解氯化钠,但是可以溶解粗盐中其他可溶性杂质而去除
(4)低于 (5)与盐田法相比,电渗析法节省了大量的土地,而且不受季节影响,投资少,节省人力(写一点)
(6) ①. 复分解 ②. 过滤 ③. 稀盐酸
(7)太阳能蒸发法或电渗析法,海水盐度较高,降雨较少,蒸发量较大等(理由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海水晒盐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制得氯化钠,主要是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故答案为:变化不大;
【小问2详解】
由题干信息可知:海水晒盐的过程包括纳潮、制卤、结晶、采盐、贮运等步骤,故答案为:结晶;
【小问3详解】
饱和NaCl溶液会溶解氯化镁等杂质,但不会造成氯化钠的减少,因此选择用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粗盐而不用水洗涤粗盐,故答案为:饱和NaCl溶液会溶解氯化镁等杂质,不会造成氯化钠的减少;
【小问4详解】
冷却制盐法将海水冷却到-1.8°C以下时,海水才会结冰,说明海水的凝固点低于水的凝固点,故答案为:低于;
【小问5详解】
与盐田法相比,电渗析法节省了大量的土地,而且不受季节影响,投资少,节省人力,故答案为:节省大量的土地(合理即可);
【小问6详解】
过程①是海水中的氯化镁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从浊液中将难溶于水的氢氧化镁分离出来的方法是过滤,故答案为:过滤;
氢氧化镁是一种碱,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因此试剂X是盐酸,故答案为:盐酸;
【小问7详解】
大连濒临大海,滩涂面积大,降雨量不大,水分蒸发快,气温适宜,宜采用太阳能蒸发法制盐,故答案为:太阳能蒸发法。
12. 小组学生走进工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看到工人师傅用焊枪焊接金属(如图)。他们对工厂的气割气焊技术和使用的气体产生兴趣并尝试在实验室制取这些气体。
【查阅资料】
①气焊与气割技术是利用可燃性气体与助燃性气体混合燃烧放出大量热的一种火焰技术。
②气焊和气割所用燃气主要是乙炔(化学式为)
③焊接金属时会用到保护气,常见的保护气瓶会标有混合气(和Ar)以及,气焊中使用的氮气纯度可达99.999%。
(1),Ar、三种气体可以作保护气,是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
(2)乙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则乙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一个40L的乙炔瓶大约可以盛装约5.2kg的乙炔,这些乙炔完全燃烧,至少需要___________kg的氧气。
小组学生用下列装置制取氧气和乙炔。
【制取氧气和乙炔】
小组学生用下列装置制取氧气和乙炔。
(3)实验室选择装置A制取氧气时,试管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若选择F装置收集氧气,发现收集的氧气不纯,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4)乙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实验室常用固体碳化钙与水反应制备乙炔,该反应比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更加剧烈。实验室制取和收集乙炔气体最佳的仪器组合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制取氮气】
学生查阅资料,发现暖宝宝的主要成分是铁粉、氯化钠、活性炭等,可以除去密闭装置内的氧气,达到制取氮气的目的,设计以下装置制取氮气。
(5)暖宝宝中和氧气发生反应的物质是___________。
(6)写出一种从密闭的集气瓶中提取出氮气的方法___________,提取出的氮气能不能用于作为气焊的保护气,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
【检验气割渣中否含有铁】
(7)小组学生在工厂收集了切割铁板时留下的气割渣,检验其中是否含有铁,设计如下实验:
操作 现象 结论
实验一 取少量气割渣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的稀盐酸 ___________ 气割渣中含有铁
实验二 取少量气割渣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的___________ 固体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8)经检验,切割铁板后留下的气割渣成分主要是铁和铁的氧化物,如何处理这些气割渣,你的建议是___________。
【答案】(1)不活泼 (2) ①. ②. 16
(3) ①. ②. 未等均匀连续气泡产生就收集气体
(4) ①. C ②. F
(5)铁粉 (6) ①. 用注射器抽取 ②. 不能,制取的氮气中含有稀有气体和氧气,浓度达不到99.999%
(7) ①. 有气泡产生 ②. 硫酸铜溶液
(8)可以回收再利用(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Ar、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保护气。
【小问2详解】
乙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解:设5.2kg的乙炔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
则5.2kg的乙炔完全燃烧需要16kg氧气。
【小问3详解】
若用A装置来制氧气,反应物为固体,需要加热,且试管口有一团棉花,则为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若选择F装置收集氧气,即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未等均匀连续气泡产生就收集气体或一开始集气瓶没有装满水,都会导致收集的氧气不纯。
【小问4详解】
实验室用电石(固体)与水反应制取乙炔,是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反应,因此不需要加热,但反应比较剧烈,发生装置应该选择C装置,可以控制反应速率;乙炔又称电石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不溶于水的气体,因此收集乙炔最好用排水法,即选择F装置。
【小问5详解】
暖宝宝的主要成分是铁粉、氯化钠、活性炭等,可以除去密闭装置内的氧气,则暖宝宝中和氧气发生反应的物质是铁粉。
【小问6详解】
可用注射器抽取的方法从密闭的集气瓶中提取出氮气,提取出的氮气不能用于作为气焊的保护气,因为制取的氮气中含有稀有气体和氧气,浓度达不到99.999%。
【小问7详解】
由实验结论是气割渣中含有铁,铁可以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所以取少量气割渣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的稀盐酸,可以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取少量气割渣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的硫酸铜溶液,可以观察到固体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小问8详解】
可以回收再利用气割渣,因为切割铁板后留下的气割渣成分主要是铁和铁的氧化物,节约金属资源,保护环境。
13. 自然界中存在着“碳循环”(如图所示)。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小组学生通过探究“碳循环”的路径,学习二氧化碳的吸收方法,设计低碳行动方案。
【活动一】探究“碳循环”的路径
(1)自然界中存在“碳循环”。这里的“碳”指的是___________。
A. 单质 B. 分子 C. 原子 D. 元素
(2)观察图,自然界中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有_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
【活动二】探究二氧化碳的吸收
如图,海水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小组学生分别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一 向容积为500mL的充满的软塑料瓶中倒入100mL的水,迅速拧紧瓶盖,震荡 软塑料瓶变瘪了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实验二 向容积为500mL的充满的软塑料瓶中用注射器注入100mL的水,震荡(装置气密性良好) 注射器迅速回弹到约80mL处,震荡后,注射器慢慢向下运动,最终停留在约40mL处,软塑料瓶没有变瘪
(3)结合实验二分析100mL水约溶解___________mL的二氧化碳。
(4)实验一、实验二对比分析,实验一中软塑料瓶变瘪的原因是___________。
(5)过多二氧化碳如果进入海洋会导致海洋酸化,其原因是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小组学生想在实验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分别用注射器吸取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和质量分数为40%的氢氧化钠溶液注入到软塑料瓶中。观察到两个软塑料瓶都变瘪了,并且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软塑料瓶变瘪程度比饱和石灰水更大。
(6)学生应吸取和注入软塑料瓶的两种溶液的体积应为___________mL。
(7)该实验能否证明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氢氧化钙更强?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
【活动三】设计低碳行动方案
(8)下表是学生设计的低碳行动方案一部分,请你再进行补充,填写下表
行动方案 能减少大气中的原因
①低碳出行 减少汽油等化石燃料燃烧向大气中排放的
②______ ______
【答案】(1)D (2)化石燃料燃烧(图中途径合理即可)
(3)60 (4)加入水时,瓶内等体积的二氧化碳逸出,震荡,瓶内剩余二氧化碳溶于水,使瓶内的压强减小
(5)
(6)100 (7)不能,不是唯一变量,氢氧化钠的溶解度远大于氢氧化钙,4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远大于饱和石灰水中氢氧化钙的质量
(8) ①. 植树造林 ②. 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
【解析】
【小问1详解】
自然界中存在“碳循环”。这里的“碳”指的是元素,而不是单质、分子或原子。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化石燃料燃烧、海水释放、动植物呼吸作用、火山喷发、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都是自然界中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
【小问3详解】
向容积为500mL的充满CO2的软塑料瓶中用注射器注入100mL的水,振荡(装置气密性良好),注射器迅速回弹到约80mL处,振荡后,注射器慢慢向下运动,最终停留在约40mL处,软塑料瓶没有变瘪,由此可知100mL水约溶解100mL-40mL=60mL的二氧化碳。
【小问4详解】
实验室二的软塑料瓶没有变瘪,对比实验一、实验二的现象,可知实验一中加入水时,瓶内等体积的二氧化碳逸出,震荡,瓶内剩余二氧化碳溶于水,使瓶内的压强减小,导致软塑料瓶变瘪。
【小问5详解】
过多的二氧化碳如果进入海洋会导致海洋酸化,其原因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6详解】
进行实验时,要控制单一变量,所以应该分别用注射器吸取100mL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和质量分数为40%的氢氧化钠溶液注入到软塑料瓶中,排除溶液中水的干扰。
【小问7详解】
该实验不能证明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氢氧化钙更强,因为氢氧化钠的溶解度远大于氢氧化钙,4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远大于饱和石灰水中氢氧化钙的质量,不是唯一变量。
【小问8详解】
植树造林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能减少大气中CO2。
14. 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很多古诗词中都有蜡烛的身影,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古诗中的蜡烛】
(1)“红蜡烛前明似昼”,这句诗体现了我们使用蜡烛主要是将蜡烛燃烧产生的化学能转化为___________能。
(2)“马上风吹蜡烛灭”,体现的熄灭蜡烛的原理是___________。
(3)“何当共剪西窗烛”,蜡烛燃烧久了,烛芯露出过长易分叉、炭化,古人会将过长的烛芯剪掉,其原因是___________。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体现了蜡烛的奉献精神。“蜡炬成灰”是因为蜡烛燃烧生成___________扩散到空气中。
【化学实验中的蜡烛】
(5)完成下列表格
实验内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1.探究铜的性质 ___________ 铜有良好的导热性
2.探究二氧化碳密度 ___________ 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3.探究蜡烛各层火焰温度高低 与___________(填“a”或“b”或“c”)接触的部分火柴炭化最严重 外焰温度最高
4.探究蜡烛燃烧所需最低氧气浓度 蜡烛刚开始正常燃烧,过一会儿火焰变小并有黑烟冒出,最后熄灭 蜡烛燃烧所需氧气的体积分数最少是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6)有同学对实验3的结论产生质疑,他质疑的理由是___________。
【答案】(1)光 (2)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3)节省蜡烛或使蜡烛燃烧更明亮
(4)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5) ①. 蜡烛熔化 ②. 蜡烛自下而上熄灭 ③. a ④. 14%
(6)内焰或焰心处的火柴梗并未与充足的氧气接触,所以炭化现象不明显
【解析】
【小问1详解】
“红蜡烛前明似昼”的过程中将蜡烛燃烧产生的化学能转化光能。
【小问2详解】
“马上风吹蜡烛灭”是通过降温至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来达到灭火的目的。
【小问3详解】
“何当共剪西窗烛”,蜡烛燃烧久了,烛芯露出过长易分叉、炭化,可以将过长的烛芯剪掉,达到节省蜡烛或使蜡烛燃烧更明亮的目的。
【小问4详解】
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所以“蜡炬成灰”是因为蜡烛燃烧生成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扩散到空气中。
【小问5详解】
1.铜有良好的导热性,可以观察到蜡烛熔化。
2.倾倒二氧化碳,可以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还具有不可燃不助燃得性质。
3.探究蜡烛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与a接触的部分火柴炭化最严重。
4.蜡烛刚开始正常燃烧,过一会儿火焰变小并有黑烟冒出,最后熄灭,由图可知蜡烛燃烧所需氧气的体积分数最少是14%,最后温度降低,恢复至室温,氧气的体积分数减小。
【小问6详解】
内焰或焰心处的火柴梗并未与充足的氧气接触,所以炭化现象不明显。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一模检测
化学试题
(本试卷共14道题 满分50分 化学和物理考试时间共150分钟)
考生注意: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可能用到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10分)
(本部分共包括10道小题,每小题1分。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 华夏造物历史悠久,《天工开物》记载的下列造物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晒海盐 B. 织衣布 C. 酿酒醋 D. 钉木舟
2. 以下符号中的“2”表示2个分子的是
A. 2CO B. C. D. 2Ag
3.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 铜 B. 水 C. 金刚石 D. 氯化钠
4. 分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厨房中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 自来水 B. 酱油 C. 食醋 D. 纯碱
5. 缺少下列元素可能会引起骨质疏松、佝偻病的是
A. 碘I B. 锌Zn C. 钙Ca D. 铁Fe
6. 下列宏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 墙内开花墙外可以闻到花香,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B. 硫磺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说明原子种类发生改变
C. 6000L的氧气可以装入40L的钢瓶中,因为氧分子变小了
D. 和的化学性质不同,因为分子间的间隙不同
7. 稀土元素镝(Dy)常用于制造硬盘驱动器。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镝属于金属元素 B. 镝原子的质子数为66
C. 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2.5g D. 稀土资源需合理利用和保护
8.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以下对氢气作汽车燃料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原料来源可以是水 B. 是不可再生能源
C. 燃烧产物没有污染 D. 燃烧放热多
9.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 闻气体气味 B. 点燃酒精灯
C. 加热液体 D. 取用固体药品
10. 维生素C(C6H8O6)可以预防坏血病。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维生素C是氧化物
B. 构成维生素C的微粒中有水分子
C. 1个维生素C分子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
D. 维生素C中碳元素质量分数是最大的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0分)
(本部分共包括4道小题)
11.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海水制盐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太阳能蒸发法(亦称盐田法)、电渗析法和冷冻法。
太阳能蒸发法是很古老的制盐方法,也是仍沿用的普遍方法。制盐的过程包括纳潮、制卤、结晶、采盐、贮运等步骤。纳潮,就是把含盐量高的海水积存于修好的盐田中。制卤,就是利用太阳能让海水蒸发,海水浓度增大。当海水中的氯化钠达到饱和时,将卤水转移到结晶池中。卤水在结晶池中继续蒸发,原盐就会渐渐地沉积在池底,形成结晶,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采集了。采集到的粗盐用饱和的氯化钠溶液洗涤,就可以得到更纯净的氯化钠。盐田制盐受环境影响很大,海水的盐度、地理位置、降雨量、蒸发量等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盐的产量。这种方法占用的土地和人力资源也比较大,需要加以改进。
冷冻法制盐是高纬度国家采用的一种生产海盐的技术。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当海水冷却到海水冰点(-1.8℃)时海水就结冰。海水结成的冰里很少有盐,基本上是纯水。去掉水分,就等于晒盐法中的水分蒸发,剩下浓缩了的卤水就可以制盐了。
电渗析法是利用海水淡化所产生的含盐量高的“母液”为原料来生产食盐的。与盐田法相比,电渗析法节省了大量的土地,而且不受季节影响,投资少,节省人力。电渗析法制盐的工艺流程是:海水→过滤→电渗析制浓缩咸水→咸水蒸发结晶→干燥→包装成品。其中蒸发后的卤水可以生产其他产品。目前世界上大约60%的金属镁就是利用化学方法从海水(或卤水)中提取的。从海水中提取单质镁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海水晒盐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制得氯化钠,主要是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___________(填“变化不大”或“变化较大”)。
(2)海水晒盐的过程包括纳潮、制卤、___________、采盐、贮运等步骤。
(3)用饱和的氯化钠溶液洗涤粗盐,就可以得到更纯净的氯化钠,原因是___________。
(4)冷却制盐法将海水冷却到-1.8℃以下时,海水才会结冰,说明海水的凝固点___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水的凝固点。
(5)电渗析法与盐田法相比,其优势有___________(写一点)。
(6)Ⅰ.结合从海水中提取单质镁的流程图,过程①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___________反应(填“置换”“复分解”之一),从浊液中将难溶于水的氢氧化镁分离出来的方法是___________。
Ⅱ.过程②中加入的试剂X的名称为___________。
(7)结合大连地理位置、降雨量、蒸发量、气温等因素,你认选择哪种制盐方法较好,说明理由。
12. 小组学生走进工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看到工人师傅用焊枪焊接金属(如图)。他们对工厂的气割气焊技术和使用的气体产生兴趣并尝试在实验室制取这些气体。
【查阅资料】
①气焊与气割技术是利用可燃性气体与助燃性气体混合燃烧放出大量热的一种火焰技术。
②气焊和气割所用燃气主要是乙炔(化学式为)
③焊接金属时会用到保护气,常见的保护气瓶会标有混合气(和Ar)以及,气焊中使用的氮气纯度可达99.999%。
(1),Ar、三种气体可以作保护气,是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
(2)乙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则乙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一个40L的乙炔瓶大约可以盛装约5.2kg的乙炔,这些乙炔完全燃烧,至少需要___________kg的氧气。
小组学生用下列装置制取氧气和乙炔。
【制取氧气和乙炔】
小组学生用下列装置制取氧气和乙炔。
(3)实验室选择装置A制取氧气时,试管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若选择F装置收集氧气,发现收集的氧气不纯,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4)乙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实验室常用固体碳化钙与水反应制备乙炔,该反应比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更加剧烈。实验室制取和收集乙炔气体最佳的仪器组合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制取氮气】
学生查阅资料,发现暖宝宝的主要成分是铁粉、氯化钠、活性炭等,可以除去密闭装置内的氧气,达到制取氮气的目的,设计以下装置制取氮气。
(5)暖宝宝中和氧气发生反应的物质是___________。
(6)写出一种从密闭的集气瓶中提取出氮气的方法___________,提取出的氮气能不能用于作为气焊的保护气,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
【检验气割渣中是否含有铁】
(7)小组学生在工厂收集了切割铁板时留下的气割渣,检验其中是否含有铁,设计如下实验:
操作 现象 结论
实验一 取少量气割渣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的稀盐酸 ___________ 气割渣中含有铁
实验二 取少量气割渣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的___________ 固体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8)经检验,切割铁板后留下的气割渣成分主要是铁和铁的氧化物,如何处理这些气割渣,你的建议是___________。
13. 自然界中存在着“碳循环”(如图所示)。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小组学生通过探究“碳循环”的路径,学习二氧化碳的吸收方法,设计低碳行动方案。
【活动一】探究“碳循环”路径
(1)自然界中存在“碳循环”。这里的“碳”指的是___________。
A. 单质 B. 分子 C. 原子 D. 元素
(2)观察图,自然界中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有_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
【活动二】探究二氧化碳的吸收
如图,海水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小组学生分别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一 向容积为500mL的充满的软塑料瓶中倒入100mL的水,迅速拧紧瓶盖,震荡 软塑料瓶变瘪了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实验二 向容积为500mL充满的软塑料瓶中用注射器注入100mL的水,震荡(装置气密性良好) 注射器迅速回弹到约80mL处,震荡后,注射器慢慢向下运动,最终停留在约40mL处,软塑料瓶没有变瘪
(3)结合实验二分析100mL水约溶解___________mL的二氧化碳。
(4)实验一、实验二对比分析,实验一中软塑料瓶变瘪的原因是___________。
(5)过多的二氧化碳如果进入海洋会导致海洋酸化,其原因是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小组学生想在实验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分别用注射器吸取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和质量分数为40%的氢氧化钠溶液注入到软塑料瓶中。观察到两个软塑料瓶都变瘪了,并且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软塑料瓶变瘪程度比饱和石灰水更大。
(6)学生应吸取和注入软塑料瓶的两种溶液的体积应为___________mL。
(7)该实验能否证明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氢氧化钙更强?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
【活动三】设计低碳行动方案
(8)下表是学生设计低碳行动方案一部分,请你再进行补充,填写下表
行动方案 能减少大气中的原因
①低碳出行 减少汽油等化石燃料燃烧向大气中排放的
②______ ______
14. 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很多古诗词中都有蜡烛的身影,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古诗中的蜡烛】
(1)“红蜡烛前明似昼”,这句诗体现了我们使用蜡烛主要是将蜡烛燃烧产生的化学能转化为___________能。
(2)“马上风吹蜡烛灭”,体现的熄灭蜡烛的原理是___________。
(3)“何当共剪西窗烛”,蜡烛燃烧久了,烛芯露出过长易分叉、炭化,古人会将过长的烛芯剪掉,其原因是___________。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体现了蜡烛的奉献精神。“蜡炬成灰”是因为蜡烛燃烧生成___________扩散到空气中。
【化学实验中的蜡烛】
(5)完成下列表格
实验内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1.探究铜的性质 ___________ 铜有良好的导热性
2.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 ___________ 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3.探究蜡烛各层火焰温度高低 与___________(填“a”或“b”或“c”)接触的部分火柴炭化最严重 外焰温度最高
4.探究蜡烛燃烧所需最低氧气浓度 蜡烛刚开始正常燃烧,过一会儿火焰变小并有黑烟冒出,最后熄灭 蜡烛燃烧所需氧气的体积分数最少是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6)有同学对实验3的结论产生质疑,他质疑的理由是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