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化学复习专题——化学基础知识(含解析)

2024年中考化学复习专题——化学基础知识
一、单选题
1.性质决定用途,以下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铜丝用于制作导线 B.石墨用于制铅笔芯
C.氧气用于动物呼吸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2.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铅笔折断 B.笔盒生锈 C.废纸撕碎 D.水分蒸发
3.以下是自来水净化中重要处理过程,涉及到化学反应的是(  )
A.水源取水 B.过滤泥沙 C.投药杀菌 D.增压供水
4.下列对某一主题知识的整理,正确的一组是 (  )
A.化学与生活 B.组成与性质
幼儿及青少年缺钙会患佝偻病 用于蒸馒头的小苏打属于有机化合物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与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原子种类不同
C.安全常识 D.化学与环境
计算机房失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 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以减少水污染 重复使用塑料袋以减少“白色污染
A. B. C. D.
5.小乐整理的化学笔记内容前者叙述是化学性质,后者是物理变化的是(  )
A.氧气具有氧化性;氧气液化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一氧化碳燃烧
C.铁具有导电性;铁生锈
D.食盐具有咸味;食盐在水中溶解
6.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过滤可除去水中不溶物 B.肥皂水可检验硬水和软水
C.活性炭可降低水的硬度 D.蒸馏水是净化程度较高的水
7.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
A.液体的倾倒 B.给液体加热
C.检验氧气是否集满 D.称取一定质量的NaOH
8.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B.
C. D.
9.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有关化学知识的推理中,正确的是(  )
A.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需要验纯,点燃氢气前也一定需要验纯
B.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钙
C.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置换反应生成单质和化合物,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10.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由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用生铁制成铁锅 B.用石墨做电极
C.用活性炭吸附有色物质 D.用醋泡鸡蛋制软壳蛋
11.能与下图中试管组合,搭建具有启普发生器功能的简易装置的是(  )
A. B.
C. D.
12.在证据推理过程中可以培养科学思维,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则物质质量不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D.通常情况下,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所以有氧气参与的反应一定是燃烧
二、非选择题
13.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气体制取,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f仪器的名称:   。
(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选用的发生装置A还需要改进地方是   。
(3)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用块状石灰石固体和稀盐酸溶液常温下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用C装置(多孔隔板上方用来放块状固体)代替B装置的优点是   。
(5)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观察图C装置,气体制取处于   (填“发生”或“停止”)中。若用D装置来收集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应从    (填g或h)通入。检验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方法是   。
(6)实验室里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反应制氧气,该实验
   (填“能”或“不能”)选用C装置来控制反应发生或停止。如果将D装置装满水,收集氧气可将气体从    (填g或h)通入。
14.实验室中有一份聚丙烯样品(查阅资料可知只含C、H两种元素),探究小组同学欲通过实验测定其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他们称取了1.4g样品,并以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加热前要先打开A装置的活塞,将产生的氧气通入一段时间后,再称量装置C、D的质量(反应前的质量)。再使该样品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生的气体被完全吸收,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装置及数据如图所示。
实验数据 装置C质量 装置D质量
反应前 123.8g 112.4g
反应后 126.5g 116.8g
(1)写出上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2)图中装置D的作用为   。
(3)根据表中数据,可计算出该有机物样品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g。
(4)通过测量装置C反应前、后质量变化,计算出该样品中氢元素的质量将会   (填“偏大”或“偏小”)。若想用此方法测得准确的结果,需要对图中实验方案进行的改进措施为   。
(5)用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将产生的氧气先通入一段时间的作用是   。
(6)综合以上信息可以得知,聚丙烯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   ,聚丙烯分子中碳、氢两种原子的最简个数比是   。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氯气(Cl2),常温常压下为①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②有毒气体;③密度比空气大;④可溶于水,是氯碱工业的主要产品之一;⑤可用作强氧化剂;⑥在温度低于-34℃时,氟气液化为绿色油状液体;⑦当氟气中混有体积分数为5%以上的氢气时遇强光爆炸;⑧氟气能与有机物进行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⑨氯气在早期作为造纸、纺织工业的漂白剂。
(1)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2)氯气和氧气化学性质差异很大,其原因是   。
(3)氯元素和氧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4)属于用途的是   。
16.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所提供的数据计算(假设恰好完全反应)。
(1)加入足量水后,搅拌的作用是   。
(2)计算:样品中碳酸钾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解答】A. 铜丝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
B. 石墨用于制铅笔芯是利用石墨质软的物理性质;
C. 氧气用于动物呼吸是利用氧气的氧化性,属于化学性质;
D.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干冰吸热升华,属于物理性质;
故答案为:C。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2.【答案】B
【解析】【解答】A. 铅笔折断,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 笔盒生锈,
C. 废纸撕碎,只是大纸张变成纸碎片,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 水分蒸发,只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看变化时是否生成了新物质,这也是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
3.【答案】C
【解析】【解答】A. 水源取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 过滤泥沙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 投药杀菌,杀菌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 增压供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C。
【分析】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4.【答案】D
【解析】【解答】A、幼儿及青少年缺钙会患佝偻病,小苏打是无机化合物。A答案错误;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B答案错误;
C、计算机房失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煤气泄露,应该关闭阀门,开窗通风。C答案错误;
D、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以减少水体污染,重复使用塑料袋可以减少白色污染。D答案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有机物的定义分析;
B、根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分析;
C、根据煤气泄露不能打开排气扇通风分析;
D、根据水体污染的原因和白色污染的原因分析。
5.【答案】A
【解析】【解答】A:氧气具有氧化性是化学性质。氧气液化是物理变化,A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是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燃烧是化学变化。故不选择B。
C:铁具有导电性是物理性质,铁生锈是化学变化。故不选择C。
D:食盐具有咸味是物理性质,食盐在水中溶解是物理变化。故不选择D。
故答案为:A。
【分析】物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据此分析
6.【答案】C
【解析】【解答】A、过滤是将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操作方法,所以过滤可除去水中不溶物这种说法是正确的,A不符合题意;
B、肥皂水与硬水作用时泡沫较少,而且会有浮渣,肥皂水与软水作用时会出现较多的泡沫,所以肥皂水可检验硬水和软水,B不符合题意;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不能除去水中的钙、镁离子,所以 活性炭不能降低水的硬度,C符合题意;
D、蒸馏几乎可以把水中的杂质全部除去,蒸馏后可以得到几乎纯净的水,净化程度较高,所以蒸馏水是净化程度较高的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过滤的操作分析
B、根据检验硬软水的方法分析
C、根据活性炭只能吸附色素和异味分析
D、根据蒸馏的操作分析
7.【答案】D
【解析】【解答】A、倾倒液体时,应该瓶口紧挨,标签朝向手心,瓶塞倒放,图示正确;
B、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时,试管中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溶剂的三分之一,试管口与桌面成45°,图示正确;
C、氧气能够支持燃烧,验满氧气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图示操作正确;
D、天平称量时,坚持“左物右码”的原则,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应该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图示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倾倒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
B、根据给试管中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
C、根据氧气具有助燃性进行分析;
D、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8.【答案】B
【解析】【解答】A、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面向手心,细口瓶口和试管口紧挨在一起,实验操作不符合题意;
B、胶头滴管使用过程中不能倒置,防止药品腐蚀胶帽,实验操作符合题意;
C、向酒精灯添加酒精,灯帽正放在桌面上,用漏斗向酒精灯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溢出,实验操作不符合题意;
D、给少量液体加热,试管中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夹住距离试管口三分之一,实验操作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倾倒液体时标签、试剂瓶口、瓶塞三处要求分析;
B、根据滴管的使用要求分析;
C、根据酒精灯添加酒精的要先熄灭酒精灯,再用漏斗注入分析;
D、根据给试管内液体加热药品不能超容积三分之一分析。
9.【答案】A
【解析】【解答】A 任何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都有一个爆炸极限,在爆炸极限范围之内,温度达到着火点或遇到明火、电火花会发生爆炸,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需要验纯,点燃氢气前也一定需要验纯,此选项符合题意;
B 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碳酸钙,也可能是碳酸钠或锌等金属单质,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置换反应生成单质和化合物,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如:Fe3O4+4CO 3Fe+4CO2,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但不是置换反应,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防止爆炸分析;
B、根据碳酸盐都能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分析;
C、根据单质中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分析;
D、根据置换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都一种单质一种化合物分析。
10.【答案】D
【解析】【解答】A、用生铁制成铁锅是利用了生铁的物理性质﹣﹣具有良好的导热性。A不符合题意;
B、用石墨做电极是利用了石墨的物理性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B不符合题意;
C、用活性炭吸附有色物质是利用了活性炭的物理性质﹣﹣具有吸附性。C不符合题意;
D、用醋泡鸡蛋制软壳蛋是利用了醋的化学性质﹣﹣能和碳酸钙反应。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化学性质是物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分析
11.【答案】D
【解析】【解答】A、由于进入试管的导管过长,产生的气体会将液体下压,使液体和固体分开,反应停止,气体不能导出,液体和固体不能接触,故该装置不能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不具备启普发生器原理,不符合题意;
B、该装置不能使固体和液体分离,即无法实现随时使反应进行或停止,不具备启普发生器原理,不符合题意;
C、该装置虽然有隔板,但仍不能使固体和液体分离,即无法实现随时使反应进行或停止,不具备启普发生器原理,不符合题意;
D、该装置中,通过活塞的开关,可以使固体和液体分离,可以使反应随时进行或停止,具备启普发生器原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启普发生器可控制药品接触与分离的特点分析。
12.【答案】C
【解析】【解答】A. 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变化可能是化学变化,例如氢氧化钠溶解放热。故错误。
B. 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则物质质量不变的变化可能是化学变化。故错误。
C.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故正确。
D. 通常情况下,物质燃烧需要氧气,但有氧气参与的反应一定是燃烧,例如缓慢氧化。故错误。
故答案为: C。
【分析】A、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
B、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根据化合物的概念分析。
D、根据燃烧的概念分析。
13.【答案】(1)长颈漏斗
(2)试管口需要放置棉花
(3)2KMnO4 K2MnO4+MnO2+O2↑
(4)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停止
(5)CaCO3+2HCl=CaCl2+H2O+CO2↑;发生;g;将燃着的木条放到D装置的h口处,观察木条是否熄灭
(6)不能;h
【解析】【解答】(1)图中f仪器的名称:长颈漏斗;(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选用的发生装置A还需要改进地方是:试管口需要放置棉花;(3)高锰酸钾制氧气反应原理:2KMnO4 K2MnO4+MnO2+O2↑;(4)用块状石灰石固体和稀盐酸溶液常温下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装置C玻璃导管旋钮关闭,试管内压强变大,将溶液压到长颈漏斗中,反应停止,用C装置(多孔隔板上方用来放块状固体)代替B装置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化学反应的开始与停止;(5)石灰石固体和稀盐酸溶液常温下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原理为:CaCO3+2HCl=CaCl2+H2O+CO2↑;
观察图C装置有气泡产生,气体制取处于发生中。若用万能瓶D装置来收集生成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气体应该选择,“长管进、短管出”,从g通入。检验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到D装置的h口处,观察木条是否熄灭;(6)实验室里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反应制氧气,由于二氧化锰是粉末状固体,该实验不能选用C装置来控制反应发生或停止。如果将D装置装满水,收集氧气应该“短管进、长管出”,选择从h通入。
【分析】(1)根据常见仪器名称分析;
(2)根据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装置要求分析;
(3)根据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分析;
(4)根据能控制固体和液体的接触与分离的装置特点分析;
(5)根据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及收集方法分析;
(6)根据气体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选择方法分析,选择发生装置要看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收集装置要看密度和溶解性。
14.【答案】(1)
(2)吸收二氧化碳
(3)1.2
(4)偏大;在AB之间连接一个C装置,用来吸收氧气中的水蒸气
(5)除去装置内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6)6:1;1:2
【解析】【解答】(1)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是。
(2)装置D中是烧碱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所以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
(3)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所以改有机物样品中碳元素的质量与生成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相同,为。
(4)根据浓硫酸吸收水的质量计算出氢元素的质量,因制取的氧气中会带有水蒸气,所以水的质量偏多,则计算出该样品中氢元素的质量将会偏大。若想用此方法测得准确的结果,则需要将A中带出的水蒸气吸收,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在AB之间连接一个C装置,用来吸收氧气中的水蒸气。
(5)因空气中有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为避免CD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所以需要将产生的氧气先通入一段时间,以除去装置内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6)因有水蒸气挥发,不能用装置C质量的改变计算氢元素质量。根据“聚丙烯只含C、H两种元素”,所以氢元素质量为1.4g-1.2g=0.2g,所以,聚丙烯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2g:0.2g=6:1。设聚丙烯化学式为CxHy,则12x:y=6:1,x:y=1:2。所以聚丙烯分子中碳、氢两种原子的最简个数比是1:2。
【分析】(1)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
(2)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所以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进行分析。
(4)根据浓硫酸吸收水的质量计算出氢元素的质量,进行分析。
(5)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6)在化学式中,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的乘积之比。
化学式中原子个数比等于元素角码之比。
15.【答案】(1)①③④⑥;②⑧或⑧②
(2)分子构成不同
(3)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4)⑤⑨或⑨⑤
【解析】【解答】(1)物理性质是指不需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颜色、气味为物理性质;
②毒性属于化学性质;
③密度属于物理性质;
④可溶于水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⑤可用作强氧化剂描述的是用途;
⑥颜色、状态、气味为物理性质;
⑦当氟气中混有体积分数为5%以上的氢气时遇强光爆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⑧氟气能与有机物进行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⑨氯气在早期作为造纸、纺织工业的漂白剂描述的是用途;
故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①③④⑥;属于化学性质的是②⑧。
(2)氯气和氧气化学性质差异很大,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3)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则氯元素和氧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4)由前面分析可知,属于用途的是⑤⑨。
【分析】(1)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2)根据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分析;
(3)根据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分析;
(4)根据用途的描述特点分析。
16.【答案】(1)加速溶解
(2)解:设样品中碳酸钾的质量为x
样品中碳酸钾的质量分数=
答:样品中碳酸钾的质量分数为92%。
【解析】【解答】(1)溶解过程中搅拌的作用是加速溶解;
【分析】(1)根据溶解过程的注意事项分析。
(2)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氯化钙与碳酸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碳酸钙的质量,未知量是碳酸钾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4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训练——综合题(含解析)

下一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单元复习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