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下学期九年级开学摸底检测化学试题二
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Zn-65。
一、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化学之最”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金刚石是自然界最硬的物质 B.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Ca
C.H2O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D.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2.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A.乘公交出行 B.使用煤作燃料
C.不使用一次性木筷 D.增大绿化面积
3.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设计如下方案,白磷量足,白磷体积忽略不计,装置气密性良好。
①可以有多种方法检查该装置气密性
②实验前,活塞可以放在注射器任意刻度处
③实验中可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④若实验前打开弹簧夹,活塞最终停在8mL刻处
⑤若白磷量不足则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⑥该方案可以避免产物五氧化二磷污染空气
⑦该实验装置存在安全隐患
有关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⑥ B.①④⑥⑦ C.②③⑤⑥ D.①②⑥⑦
4.下列对某一主题的知识归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化学与健康 B.实验记录
①人体缺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②肉类、鱼类、牛奶、豆浆富含蛋白质③用含碳酸钙的钙片补钙 ①用10ml量筒量取7.25ml水②用pH试纸测得苹果汁的pH为3.2③用托盘天平称取5.6g铁粉
C.化学与能源 D.安全常识
①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化石燃料②太阳能、核能、风能属于绿色新能源③氢能源是最清洁能源 ①厨房煤气管漏气——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②实验时碰倒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③冬天用煤炉取暖——保证室内通风
A.A B.B C.C D.D
5.维生素C能够增加皮肤的抗氧化性,还可以增加身体的抵抗力,化学式为C6H8O6,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维生素C由碳原子、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
B.维生素C分子中碳、氢、氧元素的个数比为9:1:12
C.维生素C分子中含有20个原子核
D.维生素C分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
6.实验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已知:NaOH溶液能与SO2反应,且生成物中无气体
①关闭K,打开甲的胶塞,点燃硫粉后迅速塞紧胶塞
②冷却至常温,将胶头滴管中的足量NaOH溶液挤入瓶中,振荡,使反应充分
③打开K,观察乙中的现象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步骤①中,硫燃烧呈淡蓝色火焰
B.步骤②中,甲装置内的气压减小,最终与大气压相等
C.步骤③中,乙中的长导管口处冒气泡
D.步骤③中,甲装置内的气压增大,最终与大气压相等
7.“归纳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二氧化碳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但是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的可能是二氧化碳
B.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则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C.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所以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则做保护气的气体一定是稀有气体
8.在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关于此反应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20 15 1 2
反应后的质量/g 29 0 m 8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m的值是1
C.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反应中甲与乙的质量比是29:8
9.NSR技术通过BaO和Ba(NO3)2的相互转化实现NOx(氮氧化物)的储存和还原,能有效降低柴油发动机在空气过量条件下的NOx排放。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储存时发生了化合反应
B.该技术能缓解酸雨的形成
C.该转化中有两种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
D.还原反应:5CO+Ba(NO3)2N2+BaO+5X,则X的化学式为CO2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和CO2都能用作农作物的气体肥料
B.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C.CO和C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硫粉、铁丝、乙醇等物质都能与氧气发生剧烈的化合反应
11.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CuSO4溶液中的H2SO4 加入过量铁粉,过滤
B 除去CO2中少量的CO气体 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粉末
C 除去氯化钠固体中的沙子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D 除去NaCl中NH4HCO3固体 充分加热
A.A B.B C.C D.D
12.在点燃的条件下,2.6g的C2H2与7.2g的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6.6gCO2、1.8g H2O和a g的X。下列关于说法不正确的是
A.C2H2 是有机物 B.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2+2O2CO2+H2O+CO
C.a=1.4 D.如果氧气的质量为10g,则2.6g的C2H2不能完全燃烧。
二、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空气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如图是以空气等为原料合成农业上一种重要的化肥——尿素【化学式为CO(NH2)2】的工艺流程。请按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1)X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其化学式为 。
(2)食品包装中常充入X气体以防腐,利用了其化学性质 (选填“稳定”或“活泼”)。
(3)已知氨气化学式为NH3,写出合成尿素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 (选填“是”或“不是”)化合反应。
(4)下列不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污染物的 。
A.细颗粒物 B.臭氧 C.可吸入颗粒物 D.二氧化碳
(5)从上图可以看出,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请写出一条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
14.金属材料是我们生活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类材料,请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铁制品放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锈,是因为铁易与空气中的 发生反应。生活中可用稀盐酸来除去铁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家用电线常见的有铜线和铝线,是因为它们都具有良好的 性。
(3)铝的活动性比铁强,但铝在空气中却比较耐腐蚀,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4)将黄铜片和铜片相互刻画,铜片上留下划痕,说明 。
(5)波尔多液(主要成分有硫酸铜)是农业上常用的一种农药,配置波尔多液时不能用铁桶盛装,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6)黄铜是铜锌合金,外观似金子,下列鉴别黄铜与黄金的方法可行的是 。填序号
A.滴加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B.看颜色
C.酒精灯上灼烧,观察是否变黑 D.测密度
15.根据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选用C装置收集氧气的原因是 。
(2)实验室制取CO2,应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 ,检验CO2已收集满的方法是:用燃着的火柴放在 ,观察到火焰熄灭,则收集满。
16.某学习小组对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在组成上有什么不同?
【查阅资料】通常条件下,白磷与澄清石灰水不反应;白磷燃烧和红磷燃烧相似,产物相同,且更易燃烧;澄清石灰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实验操作、记录、分析】
实验一:
(1)先检查装置的 ,装入试剂,在医用输液袋中装入VmL气体,连接装置。
(2)打开弹簧夹 ,缓慢将袋中的气体全部排除。读出量筒中液体体积为V1mL。锥形瓶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 。
(3)关闭弹簧夹K1、K2,再向烧杯中加入沸水,以促使白磷迅速燃烧,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待装置 ,再打开K2,读出量筒中液体体积为V2mL。测量值V1-V2是 的体积(填物质名称)。
【数据处理】
(4)二氧化碳气体体积的测量值是 (用字母表示,下同),根据实验算出氧气的体积分数是 。
17.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他成分不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为了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的含量,进行如图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
(2)计算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简明的计算过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参考答案:
1.B
【详解】A、金刚石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常用来切割别的物质,不符合题意;
B、人体中含量前三位的元素分别为氧、碳、氢,所以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氧元素,符合题意;
C. H2O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D.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故选B。
2.B
【分析】低碳生活和低碳技术的基本理念是节能减排,“低碳”指的是生产、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恶化;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产、生活细节,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A、乘公交出行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故A正确;
B、煤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还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污染性气体,故B错误;
C、不使用一次性木筷,可以减少森林的砍伐,保护环境,故C正确;
D、增大绿化面积,提高了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故D正确。
故选B。
3.B
【详解】①可以有多种方法检查该装置气密性,如打开弹簧夹,向左推注射器活塞,松手后,如活塞恢复至原刻度处,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也可以打开弹簧夹,加热试管,如注射器活塞向右运动,也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正确;
②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则40mL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为8mL,则实验前,活塞所处的刻度应大于8mL才能够得出正确结果,故错误;
③实验中可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不是白雾,故错误;
④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则60mL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为12mL,若实验前打开弹簧夹,活塞最终停在8mL刻处,故正确;
⑤若白磷量不足,反应后氧气有剩余,则导致测量结果偏小,故错误;
⑥该方案设计的实验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可以避免产物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故正确;
⑦夹住弹夹时,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容易将橡胶塞冲突,即装置存在安全隐患,故正确;
所以正确选项是①④⑥⑦,故选B。
4.B
【详解】A、①人体缺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说法正确;②肉类、鱼类、牛奶、豆浆富含蛋白质,说法正确;③用含碳酸钙的钙片补钙,说法正确;知识归纳没有错误,不符合题意;
B、①10mL量筒的精确值为0.1mL,用10mL量筒不能量取7.25mL水,说法错误;②pH试纸测定的是整数值,用pH试纸测得苹果汁的pH,得到的数值应该是整数值,不会为3.2,说法错误;③天平的精确值为0.1g,故用托盘天平称取5.6g铁粉,说法正确;知识归纳有错误,符合题意;
C、①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化石燃料,说法正确;②太阳能、核能、风能属于绿色新能源,说法正确;③氢气燃烧只生成水,故氢能源是最清洁能源,说法正确;知识归纳没有错误,不符合题意;
D、①厨房煤气管漏气要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说法正确;②实验时碰倒酒精灯着火要用湿抹布盖灭,隔绝氧气和降低温度,说法正确;③冬天用煤炉取暖要保证室内通风,否则容易生成有毒的一氧化碳,说法正确;知识归纳没有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D
【详解】A、维生素C由维生素C分子构成,不是由碳原子、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错误;
B、元素只讲种类,不论个数,错误;
C、一个维生素C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原子中含有1个原子核,则1个维生素C分子中含有20个原子核,错误;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维生素C分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正确。
故选D。
6.B
【详解】A、①中硫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能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正确;
B、②中NaOH溶液挤入瓶中振荡,NaOH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二氧化硫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故错误;
C、③中打开K,外界大气压大于瓶内气压,外界气体进入乙瓶中,乙中的长导管口处冒气泡,故正确;
D、③中打开K,外界大气压大于甲、乙瓶内气压,外界气体进入甲、乙瓶中,甲装置内的气压增大,最终与大气压相等。故正确;
故选B。
7.A
【详解】A、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氮气等,故A正确;
B、分子可以构成物质,但有些物质是由原子和离子构成的,故B错误;
C、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有:发光、发热、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是有发光、放热产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故C错误;
D、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则做保护气的气体也有可能是性质稳定的氮气,故D错误。
故选A。
8.D
【详解】反应前的总质量=反应后的总质量,则有:20+15+1+2=20+0+m+8,则m=1;质量减少的反应物,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甲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同理,乙是反应物,丁是生成物;由以上分析可知,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A、乙是反应物,甲、丁是生成物,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认识正确,不符合题意;
B、m的值是1,认识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丙的质量没有变化,可能是催化剂,认识正确,不符合题意;
D、反应中甲与丁的质量比是(29-20):(8-2)=3:2,认识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D
9.C
【详解】A、由图可知,储存时,一氧化氮和氧气转化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和BaO转化为硝酸钡,由于该反应中,氮元素化合价升高,故氧气也参与了反应,即二氧化氮和氧化钡、氧气转化为硝酸钡,均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B、该技术能将氮氧化物最终转化为氮气,可以缓解酸雨的发生,不符合题意;
C、根据D选项可知,X为二氧化碳,故该转化中,一氧化氮和氧气转化为二氧化氮,该反应中氮元素由+2价转化为+4价,氧元素由0价转化为-2价,氧化钡和二氧化氮、氧气转化为硝酸钡,该反应中氮元素由+4价转化为+5价,氧元素由0价转化为-2价,还原过程中,一氧化碳和硝酸钡转化为氮气、氧化钡和二氧化碳,氮元素由+5价转化为0价,碳元素由+2价转化为+4价,故该转化中氮元素、碳元素、氧元素化合价发生了改变,符合题意;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C、O、Ba、N的个数分别是5、11、1、2、,生成物中含C、O、Ba、N的个数分别是0、1、1、2,故生成物中还应含5个C、10个O,故X的化学式为:CO2,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C
【详解】A、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可作气体肥料,一氧化碳不能作气体肥料,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不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符合题意;
D、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这两个反应均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均属于化合反应,乙醇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生成物有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A
【详解】A、加入过量的铁粉,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不但除去了杂质,也除去了原物质,符合题意;
B、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粉末,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可以除去杂质,不符合题意;
C、氯化钠溶于水,沙子不溶于水,加水溶解,过滤,除去沙子,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不符合题意;
D、充分加热,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可以除去杂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B
【详解】A. C2H2 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属于是有机物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根据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可知,2.6g+7.2g=6.6g+1.8+a;求得a= 1.4g;;由题意 C2H2和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O2、H2O、CO,可设化学方程式为,又各物质的质量分别为2.6 g C2H2、7.2g O2、6.6gCO2、1.8g H2O和1.4g CO,可列式:,解得 ,即化学方程式为4C2H2+9O26CO2+4H2O + 2CO。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2.6g+7.2g=6.6g+1.8+a;求得a= 1.4g;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根据完全燃烧化学方程式:2C2H2+5O24CO2+2H2O;设2.6g的C2H2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
x=8g;当氧气的质量为8g时,2.6g的C2H2就能完全燃烧,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1)N2
(2)稳定
(3) 不是
(4)D
(5)少乘私家车,公交出行等
【详解】(1)X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为氮气(占78%),其化学式为N2。
(2)食品包装中常充入X气体(氮气)防腐,利用了氮气的稳定性,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3)氨气化学式为NH3,由流程图分析可知氨气和二氧化碳在低温低压条件下反应生成尿素和水,所以合成尿素的化学方程式,该反应不是化合反应(由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
(4)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二氧化碳是空气组成成分,则不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污染物的是二氧化碳,故选:D。
(5)防治空气污染也就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所以对应的措施可以是少乘私家车,公交出行等。
14.(1) 氧气和水
(2)导电
(3)
(4)黄铜的硬度比铜大
(5)
(6)ACD
【详解】(1)铁生锈是铁单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反应。稀盐酸除铁锈发生的反应为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铜线和铝线作电线是因为它们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3)铝的活动性比铁强,但铝在空气中却比较耐腐蚀,原因是铝能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防止内部的铝进一步被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合金的硬度比组成的金属单质硬度大,所以将黄铜片和铜片相互刻画,铜片上留下划痕。
(5)配置波尔多液时不能用铁桶盛装,原因是硫酸铜和铁反应生成硫酸铜和铁,化学方程式为。
(6))A、黄铜中的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氯化锌,黄金不与盐酸反应,故产生气泡为黄铜,无气泡为黄金,故A正确;
B、黄铜、黄金都是金黄的,无法通过颜色鉴别,故B错误;
C、用酒精灯灼烧,黄铜中的铜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黄金的化学性质稳定,高温条件下也不易与氧气反应,故灼烧后变黑则是黄铜,否则为黄金,故C正确;
D、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单一金属的密度通常情况下是固定的,黄金的密度大于黄铜的密度,测密度可以鉴别出黄铜与黄金,故D正确。
故选ACD。
15. 2KMnO4 K2MnO4+MnO2+O2↑ 氧气不易溶于水 B、E 集气瓶口
【详解】(1)观察装置特点有加热固体,试管口有棉花,说明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故填2KMnO4K2MnO4+ MnO2+O2↑;排水法收集气体要求气体性质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故填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发生装置应采用固液不加热型装置,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和空气中其他成分反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和水反应,不适合用排水法收集,故填BE;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验满时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如果木条熄灭则巳收集满,故填集气瓶口。
【点睛】实验室制取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主要看反应物的状态(固态还是液态)和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将发生装置分为固体加热型装置和固液混合不加热型装置;收集装置主要根据生成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以及是否和水反应考虑能否用排水法,不易溶于水或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还可以根据气体和空气密度的比较以及是否和空气中的各成分反应,判断能否采用排空气法收集,如果气体密度和空气密度非常接近则不适宜采用排空气法,在使用排空气法收集时,密度比空气大的采用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16.(1)气密性
(2) K1、K2 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3) 冷却至室温 氧气
(4) (V-V1) mL
【详解】(1)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填:气密性;
(2)实验一中,打开弹簧夹K1、K2,缓慢将袋中的气体全部排除。澄清石灰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冷却至室温后,读出量筒中液体体积为V1mL。则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体积为(V-V1)mL;故填:K1、K2;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3)关闭弹簧夹K1、K2,再向烧杯中加入沸水,以促使白磷迅速燃烧,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白磷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待瓶中气体冷却至室温,再打开K2,由于锥形瓶中压强减小,量筒中的水倒吸进入锥形瓶中,读出量筒中液体体积为V2mL。则测量值V1-V2是氧气的体积。故填:;冷却至室温;氧气。
(4)由小问(1)知,二氧化碳气体的测量值是(V-V1) mL,由小问(3)知,氧气的体积为(V1-V2)mL,则根据实验算出氧气的体积分数是,故填:(V-V1) mL;。
17.8.8g;80%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5g+160g-176.2g=8.8g。
(2)设该鸡蛋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x,则
解得x=80%;
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g;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
【详解】见答案。
试卷第3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