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下学期九年级化学开学考模拟试题
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
一、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根据实验,不能获得的结论是
A.金原子核带正电
B.金原子核外电子带负电
C.金原子核体积很小
D.金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得多
2.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生活中的做法错误的是
A.吃炭火锅时,要保证室内通风良好 B.用石墨制铅笔芯
C.用燃烧法鉴别黄金和黄铜 D.发现厨房有天然气泄漏时,赶紧打开抽油烟机
3.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下列化学的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A.闻药品气味 B.点燃酒精灯
C.取液体 D.金属与酸反应
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做法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A.加强空气质量监测 B.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C.废旧金属回收再利用 D.合理使用脱硫煤
5.天宫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视频展示了在无容器材料实验柜中进行的“锆金属熔化与凝固”实验。下图是锆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锆原子的质子数为40 B.氯化锆的化学式为ZrCl2
C.锆元素所在的周期为第二周期 D.锆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
6.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生大量白雾
B.将一氧化碳通入装有灼热氧化铜的玻璃管,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C.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向紫色石蕊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7.下列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的是
A.Fe3+ 、K+、Cl- 、NO
B.Ba2+ 、Na+ 、Cl- 、SO
C.Na+ 、K+ 、NO、SO
D.H+ 、K+ 、CO、Cl-
8.小明同学对部分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进行了如下归纳,其中错误的是
A.氧气化学性质活泼——光合作用的原料
B.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制霓虹灯
C.干冰易升华——用于人工降雨
D.通常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食品包装填充防腐
9.化学让生活更美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脱色,利用的是其吸附性
B.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氯酸钾制取氧气时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所以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
D.硬水软化后口感更好,因煮沸时除去了硬水中的所有杂质
10.现有A、B、C三种物质各15g,充分反应后生成D物质30g,此时C已完全反应,若再加入C物质5g,A恰好完全反应,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为
A.3:2
B.3:1
C.1:1
D.2:3
11.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 探究燃烧的必要条件 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A.A B.B C.C D.D
12.室温时,取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固体放入烧杯中,如图所示加水搅拌充分溶解,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乙和丙烧杯中一定是饱和溶液
B.丁烧杯中可能是饱和溶液
C.乙→丙的过程中,烧杯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D.丁→戊的过程中,烧杯中溶质质量不变
二、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阅读下列科技短文回答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能源结构以化石燃料为主,其燃烧释放出大量的CO2,对我国的“碳中和”目标带来了巨大挑战。为此,国家采取多种措施减少CO2的排放。首先,通过植树造林、海洋封存、矿石碳化等途径可降低大气中CO2的浓度。同时研究出综合利用的新技术,将CO2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CH3OH)和一种常见的液体氧化物。一定条件下,该反应在有、无分子筛膜时甲醇的产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
(2)海洋封存CO2时,会引起海水酸化的原因是。
(3)写出利用CO2合成甲醇的化学方程式:。
(4)由图可知,为提高甲醇的产率,合成甲醇应选择的最佳条件为。
14.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如下系列实验,请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的名称:b。
(2)写出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通常用B和C两种发生装置,装置C相比装置B的优点的是;为什么不用C装置制取氧气。
(4)若用装置E收集二氧化碳,则检验二氧化碳收集满的方法是。
15.某工厂的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FeSO4和CuSO4,为减少污染并变废为宝,工厂计划从该废水中回收FeSO4和金属铜,流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①中加入足量试剂⑦的目的是。
(2)在工业废水中加入足量试剂⑤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⑥与⑧的操作方法是;此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是(写一种)。
(4)滤液②、④合并后经蒸发浓缩、、过滤、洗涤、干燥即获得FeSO4 7H2O晶体。
16.化学复习课上,老师将CO2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和NaOH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CO2和NaOH是否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1)我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装置来验证,如图所示, ;
实验现象为:甲──软塑料瓶变瘪,乙──“瓶吞鸡蛋”。
小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 。
小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我思考后,又补充了一个实验来回答,这个实验是 。
(2)小余同学认为可利用与上述实验不同的原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我来帮他完成:
实验步骤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1 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方案2 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写出方案2中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
17.洁厕灵的有效成分为HCl,李强同学测定某品牌洁厕灵中HCl的质量分数。他将100.0g洁厕灵倒入锥形瓶中,逐次加入等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Na2CO3溶液,测出每次完全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g 20.0 20.0 20.0 20.0 20.0
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g 118.9 137.8 M 175.6 195.6
请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解答下列问题:
(1)表格中M的数值为。
(2)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Na2CO3的质量是多少
(3)该洁厕灵中HCl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试卷第6页,共6页
1.B
【详解】A、由图可知,带正电的α粒子遇到原子核后,方向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核带正电,不符合题意;
B、由该实验不能得出金原子核外电子带负电,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量α粒子的运转方向发生了偏转,说明金原子核体积很小,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有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说明遇到了质量很大的物质,故金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得多,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D
【详解】A.木炭在氧气不充足时发生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所以吃炭火锅时,要注意开窗通风,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A做法正确;
B.碳单质化学性质稳定,石墨质软,石墨可用于制铅笔芯,故B做法正确;
C.黄金灼烧无明显变化,黄铜灼烧会变黑,所以可以用燃烧法鉴别黄金和黄铜,故C做法正确;
D.燃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或电火花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家中燃气泄漏,不能立即打开抽油烟机,以免引起爆炸,故D做法错误;
故选D。
3.A
【详解】A、闻药品气味的方法是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入鼻孔,禁止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故图示操作正确;
B、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应用火柴点燃,故图示操作错误;
C、向试管中倒入液体,试管倾斜,瓶塞要倒放,标签朝向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故图示操作错误;
D、加入药品时,注意先固后液,将锌粒放入试管时,试管横放,用镊子将锌粒放在管口,然后缓缓直立试管,然后用胶头滴管滴加稀盐酸,故图示操作错误。
故选A。
4.B
【详解】A、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可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B、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会污染水源,应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符合题意;
C、废旧金属回收再利用,可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D、合理使用脱硫煤,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减少酸雨的发生,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C
【详解】A、据元素周期表的一格可知,锆元素的原子序数是40,即锆原子的质子数为40。A正确;
B、由锆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锆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2,小于4,所以锆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化合物中锆的化合价为+2,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规则,可得氯化锆的化学式为ZrCl2。B正确;
C、由锆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锆原子的核外有5个电子层,所以锆元素所在的周期为第五周期。C错误;
D、由锆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锆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2,小于4,所以锆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C。
6.D
【详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不是白雾,选项错误;
B、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选项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选项错误;
D、向装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会观察到紫色溶液变成红色,选项正确。
故选:D。
7.C
【详解】A、四种离子间不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可以在溶液中大量共存,但含有铁离子的溶液呈黄色,选项错误;
B、四种离子中的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在溶液中结合生成硫酸钡的白色沉淀,即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不能共存,选项错误;
C、四种离子间不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可以在溶液中大量共存,且溶于水后溶液呈无色,选项正确;
D、氢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在溶液中不能共存,选项错误,故选C。
8.A
【详解】A、氧气不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故A错误;
B、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制霓虹灯,故B正确;
C、干冰易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故C正确;
D、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在食品包装中填充氮气防腐,故D正确;
故选:A。
9.A
【详解】A、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脱色,是因为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故A说法正确;
B、着火点为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能改变,水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B说法错误;
C、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其中的二氧化锰作为该反应的催化剂,参与化学反应,故C说法错误;
D、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在加热时能形成沉淀,故硬水软化后口感更好,因煮沸时除去了硬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而不是所有杂质,故D说法错误;
故选:A。
10.B
【详解】A、B、C三种物质各15g,充分反应后生成D物质30g,此时C已完全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参加反应的A、B的质量总和是15g,若再加入C物质5g,与A、B反应生成10gD,此时A恰好完全反应;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15gA、20gC和B反应生成40g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40g-15g-20g=5g,故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15g:5g=3:1。
故选:B。
11.C
【详解】A、两支试管中的铁钉均不能生锈,无法探究水对铁钉锈蚀的影响,故选项对比实验设计不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
B、对比实验要控制变量,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除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均应相同,实验中除温度外溶剂种类也不相同,故选项对比实验设计不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
C、铜片上的白磷达到着火点燃烧,红磷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接触到了氧气燃烧,水中的白磷没有接触到氧气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接触氧气,可以用于探究燃烧的条件,故选项对比实验设计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
D、对比实验要控制变量,实验中溶剂种类和溶质种类均不相同,无法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故选项对比实验设计不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
故选C。
12.C
【详解】A、由图可知,乙和丙烧杯中,均有部分氯化钠未溶解,故乙和丙烧杯中的氯化钠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故A分析正确;
B、由图可知,丙烧杯中氯化钠溶液是饱和溶液,加入20g水,剩余固体全部溶解,得到丁溶液,丁溶液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B分析正确;
C、由图可知,乙和丙烧杯中,均有部分氯化钠未溶解,故乙和丙烧杯中的氯化钠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乙→丙的过程中,由于都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解度不变,故烧杯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C分析错误;
D、丁→戊的过程中,加入20g水,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增加,故D分析正确;
故选:C。
13.(1)天然气
(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
(3)CO2+3H2CH3OH+H2O
(4)有分子筛膜、温度为210℃
【详解】(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
(2)海洋封存CO2时,会引起海水酸化的原因是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
(3)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CH3OH+H2O。
(4)由图可知,有分子筛膜,温度为210℃时,甲醇的产率最高,故为提高甲醇的产率,合成甲醇应选择的最佳条件为有分子筛膜,温度为210℃。
14.(1)锥形瓶
(2)
(3)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二氧化锰为粉末状,无法使固体与液体分离
(4)把燃着的木条放在②处,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满了
【详解】(1)仪器b的名称是锥形瓶;
(2)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A装置适合固体加热的反应,没有棉花,所以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装置C带有活塞开关和多孔隔板,关闭活塞开关,内部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液体被压入长颈漏斗,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打开活塞开关,气体输出,压强减小,液体重新进入试管,固液接触,反应发生,故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该反应属于固液常温型,不用C装置制取氧气,因为二氧化锰为粉末状,无法使固体与液体分离;
(4)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则用装置E收集二氧化碳,从①进气,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则检验二氧化碳收集满的方法是把燃着的木条放在②处,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满了。
15.(1)除去过量的铁粉
(2)
(3) 过滤 烧杯##漏斗##玻璃棒
(4)降温结晶
【详解】(1)该流程的目的是回收硫酸亚铁和金属铜,废水中含硫酸亚铁和硫酸铜,故可加入过量的铁,即试剂⑤为铁,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可除去硫酸铜,结合流程图,①中应含过量的铁和反应生成的铜,故试剂⑦应是稀硫酸,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铜和稀硫酸不反应,可除去铁,故目的是:除去过量的铁粉;
(2)由以上分析可知,试剂⑤是铁,发生反应为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⑥与⑧均实现了固液分离,是过滤;
过滤所需的玻璃仪器是:烧杯、漏斗、玻璃棒;
(4)要想得到FeSO4 7H2O晶体,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故滤液②、④合并后经蒸发浓缩、降温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即获得FeSO4 7H2O晶体。
16.(1) 在密闭的体系里消耗CO2,使气体压强减小,从而观察到明显现象 NaOH溶液中有水,CO2又能溶于水,究竟是CO2溶于水使气压减小的结果,还是CO2与NaOH反应使气压减小的结果,不可确定 取一个与甲装置同样大小和质地的软塑料瓶,充满CO2后,注入与NaOH溶液体积相同的水,振荡,比较瓶子变瘪的程度即可判断
(2) 产生气泡 将CO2通入NaOH溶液后,再向溶液中滴加CaCl2溶液[或澄清石灰水或BaCl2溶液或Ba(OH)2溶液](合理即可) 产生白色沉淀 CO2+2NaOH═Na2CO3+H2O,Na2CO3+CaCl2═CaCO3↓+2NaCl(或Na2CO3+Ca(OH)2═CaCO3↓+2NaOH 或Na2CO3+BaCl2═BaCO3↓+2NaCl或Na2CO3+Ba(OH)2═BaCO3↓+2NaOH;(合理即可)
【详解】(1)图甲、乙,在密闭的容器内使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容器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图甲中的塑料瓶变瘪,图乙中的鸡蛋落入瓶中,都是在密闭的体系里消耗CO2,使气体压强减小,从而观察到明显现象;
由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大量的水,气体二氧化碳不但能溶于水且可以和水发生反应,因此二氧化碳气体的减少原因在此又难以确切判断:究竟是CO2溶于水使气压减小,还是CO2与NaOH反应使气压减小;为了说明二氧化碳的减少和氢氧化钠有很大关系,可取同量的水做对比实验,会发现仅是水,气体减少的体积明显小于氢氧化钠溶液。做一个对比实验:取一个与甲装置同样大小和质地的软塑料瓶,充满CO2后,注入与NaOH溶液体积相同的水,振荡,比较瓶子变瘪的程度即可判断;
(2)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可以采取验证溶液中含有碳酸钠的方法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可用碳酸盐的检验方法来实现检验,如滴加稀盐酸,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若有碳酸钠存在则产生气泡,也可以将CO2通入NaOH溶液后,再向溶液中滴加CaCl2溶液[或石灰水或BaCl2溶液或Ba(OH)2溶液],使溶液中的碳酸钠变成沉淀;实验过程如下:
实验步骤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1 产生气泡 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方案2 将CO2通入NaOH溶液后,再向溶液中滴加CaCl2溶液[或石灰水或BaCl2溶液或Ba(OH)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方案2中,发生的反应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或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或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或碳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O2+2NaOH═Na2CO3+H2O,Na2CO3+CaCl2═CaCO3↓+2NaCl(或Na2CO3+Ca(OH)2═CaCO3↓+2NaOH 或Na2CO3+BaCl2═BaCO3↓+2NaCl或Na2CO3+Ba(OH)2═BaCO3↓+2NaOH;
17.(1)156.7;(2)10.6g;(3)7.3%
【详解】(1)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加入碳酸钠溶液后所得溶液减少的质量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第一次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0g+20g-118.9g=1.1g,第二次后累计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0g+20g+20g-137.8g=2.2g,第四次后累计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0g+20g+20g+20g+20g-175.6g=4.4g,故第三次后累计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3.3g,故100g+20g+20g+20g-M(g)=3.3g,M=156.7,表格中M的数值为156.7。
(2)第五次后累计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0g+20g+20g+20g+20g+20g -195.6g=4.4g,故第四次加入碳酸钠溶液后,恰好完全反应,设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Na2CO3的质量为x,HCl的质量为y,则
,
x=10.6g,y=7.3g;
(3)HCl的质量分数为:;
答:表格中M的数值为156.7,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Na2CO3的质量为10.6g,洁厕灵中HCl的质量分数为7.3%。
答案第8页,共8页
答案第7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