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化学中考复习题型专练——综合题(含解析)

2024年化学中考复习题型专练——综合题
1.我市开发的多处温泉度假村是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1)温泉水富含钾、钙、镁、氟、硅等,这里的“钾、钙、镁、氟、硅”是指   (填序号)。
①分子 ②原子 ③元素
(2)检验该温泉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选用的物质是   (填序号)。
①食盐水 ②肥皂水 ③消毒水
(3)进入温泉池中的水可通过活性炭进行净化,活性炭能起到净化作用,是利用了它的   性。
(4)泡茶时,为将茶叶与茶水分离,可在茶杯内装上纱网,该设计利用的化学实验操作原理是   。
2.“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社会共识。试回答下列问题:
(1)①作为市民应该养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良好习惯。废弃塑料瓶、书、报纸应投入印有下列哪种标识的垃圾箱   。
A. B.
C. D.
②为响应“限塑令”大型超市全部更换成可降解塑料袋,其中一种可降解塑料袋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醇,分子式为(C2H4O)n,聚乙烯醇属于   (选填“有机物”、“无机物”、“氧化物”之一)。
(2)厨房的调料盒中有未贴标签的两种白色粉末,已知是食盐和面碱(碳酸钠)中的各一种,小梅想利用圆房里现有的物质,采用化学方法将它们鉴别出来
①小梅选择的鉴别试剂,最好是下列选项中的   (填序号之一)。
A.矿泉水 B.白醋 C.酱油 D.花生油
②小梅用两只玻璃杯分别取两种样品各少许,再各倒入适量所选的鉴别试剂,观察到其中一个玻璃杯内迅速产生气泡,且白色粉末溶解减少,则说明该玻璃杯中放入的白色粉末是   (填写化学式)。
(3)“天宫”建造全面展开,我国载人航天进入“空间站时代”。天和核心舱的发射成功,象征着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①天和核心舱首次采用大面积可展收柔性太阳电池翼,其关键部件采用了高性能碳化硅(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查阅资料可知:二氧化硅与碳在高温、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碳化硅(SiC)和一氧化碳。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天和核心舱首次使用霍尔推力器腔体,该腔体采用氯化硼(BN)陶瓷基复合材料,此材料具备低密度、高强度、抗热震、绝缘性好等优点。已知氮化硼(BN)中硼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则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
3.根据燃烧条件的实验完成下列内容:
(1)   ;
(2)   ;
(3)根据   的现象对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4.某实验过程如下:取a g铜粉置于密闭容器中,称得容器和固体的总质量为b g,煅烧使铜粉与O2充分反应;冷却后打开容器,让空气进入,待容器内的气体组成恢复到反应前,称得容器和固体的总质量为c g;取出所有固体,称得固体为dg。
(1)铜粉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加热过程中,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   。
(2)c的质量为   (用含有字母a、b、d的式子表示)。
5.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语言,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1)请用化学符号填空:
①在铝、水、氯化钠这三种物质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是   。
②标出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的化合价   。
(2)SO2中“2”的含义是   。
6.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请根据下图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1)实验A中,铁丝没有点燃,可能的原因是   ;
(2)根据实验B现象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
(3)根据实验C现象,说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   ;
(4)实验D中,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   。
7.根据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A,B,C,D所示粒子共表示   种元素(填数字)。
(2)D所示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电子(填“得到”或“失去”)。
(3)若E中X=10 时,则该粒子属于   (填“原子”或“离子”)。
(4)上面原子结构示意图中,与氟原子的化学性质最相似的是   (填序号)。
(5)B与D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是   。
8.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徐宿淮盐”高铁淮安段轨道铺设将在今年4月份完成,有望今年年底通车运营,将成为江苏腹地最重要的铁路大动脉之一。其中高铁轨道的建设,使用了大量的金属材料。
(1)高铁轨道的主要材质是高锰钢,是一种含铁、碳、锰的合金钢。选择高锰钢而不用纯铁作轨道,其原因是高锰钢____(填字母)。
A.硬度大于纯铁 B.比纯铁耐腐蚀
C.耐磨、抗冲击性更强 D.熔点低于纯铁
(2)铁制品易生锈,主要是与空气中   接触。全世界每年因生锈损失的钢铁约占世界年产量的四分之一。请你写一种防止铁制品锈蚀的具体方法   (任写一种)。
(3)已知锰(Mn,化合物中常显+2价)的金属活动性介于镁和锌之间,如果通过实验验证铁和锰的金属活动性强弱,下列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试剂是____(填字母)。
A.Mn Fe 稀硫酸 B.Mn FeSO4溶液
C.Fe MnSO4溶液 D.Mn Fe MgSO4溶液
9.“5G”改变生活,“中国芯”彰显中国“智”造。芯片的基材主要是高纯硅(Si),如图是一种用石英砂(主要成分是SiO2)制备高纯硅的工艺流程图。
(1)反应Ⅱ后进行的操作是   。
(2)已知粗硅的主要成分是硅单质,请写出反应1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3)在实际制备过程中,反应Ⅳ不能混入氧气,目的是   。
(4)上述已知生产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10.兴趣小组用稀盐酸清洗铁夹表面的铁锈(主要成分为氧化铁),并进行保护实验。
(1)除铁锈的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2)铁夹在稀盐酸中浸泡较长时间,有气体产生。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将清洗过的铁夹进行“发蓝”处理,形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其主要成分与铁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相同,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4)验证废液显酸性,可选用的一种试剂或用品是   。
(5)用氢氧化钠中和废液中的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1.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
(1)构成氮气的粒子是   (填“氮分子”或“氮原子”)。
(2)中国“天问一号”探测器应用的新型镁锂合金材料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图1为镁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则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图2为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填序号),与镁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填序号)。
(3)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根据图示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2.钾肥能增强植物抗倒伏能力,农民向土壤中施加草木灰,是因为草木灰中含碳酸钾(化学式为K2CO3)。
(1)碳酸钾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碳酸钾中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是    。
(2)碳酸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3)69g碳酸钾中钾元素的质量为    g。
13.某同学将浑浊的河水样品倒入烧杯中,先加入絮凝剂搅拌溶解,静置一会后用下图的装置进行过滤,试回答:
(1)图中还缺少的一种仪器,它的作用是   ,添加了该仪器后图中还存在一处不正确是   。
(2)改进后过滤,得到了澄清透明的水,若要得到纯净的水,还需要采取的净化方法是   。
14.跨学科研究小组制定了以“水和溶液”为主题的研究项目。
(1)水质净化。自制简易净水器可以选择去底倒置的可乐瓶作为容器,现提供四种材料。
其中④号材料的作用是   。容器中 a、b 处应放置的材料(材料间用纱布隔开)最合理的顺序为   (选填“①②”或“②①”)。
(2)配制溶液。20℃时,取一包硫酸铜粉末(密封包装)加入 100g 水中,充分溶解后发现有固体剩余。
①此时该溶液为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②若采用加热方法(忽略水蒸发)使剩余固体完全溶解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③已知:20℃时,硫酸铜的溶解度为 20.5 g。若再加入 100g 水可使剩余固体完全溶解(忽略温度变化),可推测该包硫酸铜粉末质量 m 的取值范围是   。
④不宜在铁制容器中配制硫酸铜溶液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5.图1为KNO3和NaCl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点处KNO3和NaCl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相等”或“不相等”)。
(2)c点处K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精确到0.1%);d点处的KNO3溶液   (填“是”或“不是”)饱和溶液。
(3)图2中“某一步操作”前后的溶液状态变化过程可以在图1表示为____。
A.d点→c点 B.d点→b点 C.c点→b点 D.c点→d点
(4)将t2℃的KNO3和NaCl相同质量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后,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KNO3   NaCl(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6.某小组同学要配制10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
(1)上图为配制溶液的部分实验操作图,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写序号)。
(2)需要称量氯化钠的质量为    。
(3)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17.某品牌纯碱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某化学探究小组为了测定该纯碱的纯度(即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纯碱样品中的其他成分不与稀硫酸反应),设计了如下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固定装置已省略):
已知:实验室不能用浓硫酸吸收氯化氢气体。需要测定的实验数据:纯碱样品的质量;实验前后C装置(包含氢氧化钠固体)的总质量。
(1)B装置的作用是   。
(2)C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交流与表达)
有同学认为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会造成测得的纯碱纯度偏低,原因是   。
(4)为了克服图1装置的不足,有同学提出,还应增加图2装置与A装置连接(A装置中原双孔橡胶塞换成三孔橡胶塞),在反应前、后用图2装置分两次缓缓鼓入空气。
①反应前,断开B、C装置之间的连接鼓入空气的作用是   。
②反应后,鼓入空气的作用是   。
(5)(数据处理)称得纯碱样品的质量为11.0g,实验前后C装置的总质量分别为60g和64.4g,纯碱的纯度为   (结果精确到0.1%)。
(6)(反思与评价)能否用稀盐酸代替稀硫酸?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不能,理由是   。
18.海洋资源丰富,应用前景广阔。
(1)海水淡化:将海水转化为淡水可以有效地解决淡水短缺的问题,工业上常采用的海水淡化方法有   (填一种方法即可)。
(2)海水晒盐:海水通过蒸发池、结晶池析出晶体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海水制镁:先将海水中氯化镁转化为氢氧化镁沉淀,再加入稀盐酸将其转化为氯化镁溶液,目的是   。
(4)粗盐精制:
①实验室里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一般步骤为溶解、过滤、蒸发,这三种基本操作中都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是   。
②粗盐水中主要含有Ca2+、Mg2+、等杂质离子,工业上常用加入稍过量的A.NaOH溶液、B.Na2CO3溶液、C.BaCl2溶液和适量的盐酸等除杂、精制。加入前三种试剂顺序有很多,只要保证Na2CO3溶液在加入   之后再加入即可(填试剂序号)。
(5)海水“制碱”: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创立的联合制碱法的优点有____。
A.没有“索尔维氨碱法”中的废弃物CaCl2生成,有利于保护环境
B.大大提高了食盐的利用率,节约了成本
C.将“制碱”与制氨生产联合起来,同时反应均不需要加热,可节约能源
(6)海底矿物:“可燃冰”是一种新型和矿产资源,它是由天然气(主要成分为   )与水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块状固体,被称为“未来能源”。
(7)除了海水化学资源和海底矿产资源外,海洋还蕴含着丰富的   资源。(写一点即可)
19.我国海洋化学资源十分丰富。探索海洋是我们人类永恒的使命。海洋占了地球的三分之二,调查利用深海资源是我们整个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选择。
(1)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为   (填“蒸发结晶”“降温结晶”之一)。
(2)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图所示,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种离子不能透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对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变化进行分析,正确的是____(填选项序号)。
A.溶质质量减少 B.溶剂质量减少
C.溶液质量减少 D.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3)海水制镁的工艺流程如图,其中发生的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海水制碱:化学科学家侯德榜创立的侯氏制碱法,就是以食盐溶液、二氧化碳、氨气为原料制得纯碱的工艺。其生产过程中有下列反应:
①;
②2NaHCO3Na2CO3+H2O+CO2↑。
碳酸氢钠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30℃时,NH4Cl的溶解度   NaHCO3的溶解度(填“大于“小于”“等于”之一)。
②30℃时,将10 gNaHCO3加入5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③氨盐水吸收二氧化碳后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从溶解度角度分析,   首先结晶析出(填“碳酸氢钠”“氯化铵”之一)。
20.酸、碱、盐是几类重要的化合物,他们之间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1)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有沉淀析出、有气体放出或有   生成。
(2)为探究某些酸碱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①D试管中的现象是   ,另写一个与该反应的微观实质相同的化学方程式   。
②若向试管A中滴入酚酞试液不变色,则证明试管中溶液显   。
③实验结束后,将发生了反应的试管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烧杯中,充分混合后过滤,得沉淀和滤液。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
A.若倒入烧杯前各试管中发生的反应都是恰好完全反应,则向滤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
B.若烧杯中有气泡产生,则倒入烧杯前C中溶质可做钾肥
C.若检测滤液的pH为7,则滤液可直接倒入下水道
(3)现有一包NaCl和Na2CO3的混合物20g,加水充分溶解后,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反应结束后称得沉淀的质量为10g,则原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   。
21.【关注生产实际】
氢能还在风口上,氨能又来了。由太阳能、风能等转化为电能,然后电解水产生氢气,同时部分电能用于分离空气产生氮气,氢气与氮气合成绿氨。氨被广泛认为是未来国际航运的理想零碳燃料,合成氨工艺的主要流程如图:
(1)合成塔中的反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进行,其化学方程式是   。上述流程发生的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的是   (填字母)。
A.用空气生产氮气 B.用水制氢气
C.氢气与氮气合成氨 D.氢气与氮气循环使用
(2)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物质 H2 N2 NH3
沸点/℃(1.01×105Pa) -252 -195.8 -33.35
在1.01×105Pa时,要将工业合成氨的产物氨气(NH3)从它的反应物氮气和氢气的混合物中分离开来。温度应该控制在   范围。
(3)绿氨在纯氧中安静燃烧生成两种物质,其中一种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两种生成物的化学式是   。
(4)该过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22.酸、碱、盐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实验考试时,丁丁同学抽到的考题是鉴别饱和石灰水和饱和碳酸钠溶液,实验台上给了两瓶试剂:酚酞溶液和稀盐酸。丁丁同学选择了酚酞溶液没有得分,原因是   ;丁丁同学又选择了稀盐酸,观察到有气体生成。对此时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做出三种猜想:(Ⅰ)溶质是氯化钠:(Ⅱ)溶质是氯化钠和碳酸钠:(Ⅲ)溶质是   。请补充并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
(2)完全变质的氢氧化钾也有利用价值,从组成上看,这瓶完全变质的试剂在农业上可以用作   。
(3)在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钾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钾和碳酸钾)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如图图像能正确反映反应过程的是   。
(4)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NH4)2SO4、KCl、BaCl2、K2CO3、K2SO4、CuSO4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白色粉末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a取适量白色粉末与熟石灰混合,共热,没有刺激性气味产生
b.取适量白色粉末加入足量的水,搅拌,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
c.取b中的白色沉淀,加入过量的稀盐酸,产生大量的气泡,白色沉淀全部消失
请回答:①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哪些物质   ?
②写出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
(5)20gKCl和K2CO3的固体混合物与一定量的稀盐酸恰好反应,生成4.4gCO2,求:原混合物中KCl的质量分数   。
23.金属材料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我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用到了铝合金材料。一般情况下,铝合金的硬度比纯铝的   (选填“大”或“小”)。
(2)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其锈蚀是铁与空气中的   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
(3)现有铁、镁、铜三种金属,为验证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三个实验:
①实验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实验B、C中均无明显现象,故另一位同学认为实验   (填字母)可以省去。
(4)向Fe(NO3)2、Cu(NO3)2、Ag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并充分反应,过滤得滤渣和滤液。向滤渣中加入盐酸,若无气泡产生,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金属离子是   ;滤渣中可能含有   。
24.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丙物质的溶解度是   g。
(2)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3)t3℃时,将40g甲物质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为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是   。
(4)若乙中含有少量甲时。可用   (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乙。
(5)将t3℃时等质量的甲、乙、丙饱和溶液降温到t2℃,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③
(2)②
(3)吸附
(4)过滤
【解析】【解答】(1)物质由元素组成,所以温泉水富含钾、钙、镁、氟、硅等指元素,
故答案为:③。
(2)硬水遇肥皂水出现较多浮渣,软水遇肥皂水出现较多泡沫,故检验该温泉水是硬水还是软水用肥皂水,选②。
(3)活性炭有吸附性,可吸附水中色素异味等,温泉池中的水可通过活性炭进行净化,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故填吸附。
(4)过滤是将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将茶叶与茶水分离,可在茶杯内装上纱网,相当于把固体与液体分离,故填过滤。
【分析】(1)根据物质由元素组成分析。
(2)检验该温泉水是硬水还是软水用肥皂水。
(3)活性炭有吸附性,可吸附水中色素异味等。
(4)根据过滤的原理分析。
2.【答案】(1)A;有机物
(2)B;Na2CO3
(3);-3
【解析】【解答】(1)①A、可回收垃圾就是可以再生循环的垃圾。如本身或材质可再利用的纸类、硬纸板、玻璃、塑料、金属、塑料包装等,故废弃塑料瓶、书、报纸均属于可回收垃圾,正确;
B、厨余垃圾是指居民日常生活及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包括丢弃不用的菜叶、剩菜、剩饭、果皮、蛋壳、茶渣、骨头等,不正确;
C、有害垃圾指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生活的废弃物。常见的有害垃圾包括废灯管、废油漆、杀虫剂、废弃化妆品 、废电池、废灯泡、废水银温度计等,不正确;
D、其他垃圾指危害比较小,没有再次利用的价值的垃圾,如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不正确。
故答案为:A;
②由化学式可知,聚乙烯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2)①A、食盐和碳酸钠均能溶于水,无法区分,不正确;
B、食盐和白醋不反应,碳酸钠能与白醋中的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钠、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气泡,现象不同,可以区分,正确;
C、食盐和碳酸钠均与酱油不反应,无法区分,不正确;
D、食盐和碳酸钠均与花生油不反应,无法区分,不正确。
故答案为:B;
②所选试剂是白醋,用两只玻璃杯分别取两种样品各少许,再各倒入适量所选的鉴别试剂,观察到其中一个玻璃杯内迅速产生气泡,且白色粉末溶解减少,碳酸钠能与白醋中的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钠、二氧化碳和水,食盐和白醋不反应,故该白色粉末是Na2CO3;
(3)① 二氧化硅与碳在高温、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碳化硅(SiC)和一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 已知氮化硼(BN)中硼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3)+x=0,x=-3。
【分析】(1)① 根据图标的含义分析。
② 根据有机物的概念分析。
(2)① 通过不同的物质在与同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产生的现象不同,把它们鉴别开的方法,它是鉴别物质的常用方法。
② 碳酸钠能与白醋中的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钠、二氧化碳和水,食盐和白醋不反应。
(3)① 二氧化硅与碳在高温、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碳化硅(SiC)和一氧化碳。
② 根据在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计算。
3.【答案】(1)发光,放热
(2)温度达到着火点
(3)金属片上的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不燃烧
【解析】【解答】(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故燃烧一定会发生的现象是:发光,放热;
(2)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如图所示,故填:温度达到着火点;
(3)如图所示,金属片上的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故填:金属片上的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不燃烧。
【分析】根据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反应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及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分析。
4.【答案】(1);红色固体变为黑色
(2)d+b-a
【解析】【解答】(1)铜粉在加热过程中是铜和氧气加热生成氧化铜,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现象是:红色固体变为黑色;
(2)根据题意,取a g铜粉置于密闭容器中,称得容器和固体的总质量为b g,则容器的质量是(b-a)g,待容器内的气体组成恢复到反应前,称得容器和固体的总质量为c g,取出所有固体,称得固体为d g,因此c是容器(b-a)g和生成固体d g之和,即d+b-a。
【分析】(1)根据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为黑色,铜为红色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相等分析。
5.【答案】(1)Al;
(2)1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解析】【解答】(1)①根据金属、稀有气体、非金属固态单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所以在铝、水、氯化钠这三种物质中,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铝是由铝原子直接构成的,根据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故表示为Al;
②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数值为1时,不能省略。五氧化二磷中氧元素显示-2价,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则磷元素显示+5价,表示为;
(2)化学式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的该元素的原子的个数,所以SO2中“2”的含义是:1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分析】(1)根据金属由原子构成,水由分子构成,氯化钠等由离子构成,元素化合价标在该元素符号正上方,正负价在前,数字在后分析;
(2)根据化学式右下角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个数分析。
6.【答案】(1)集气瓶中氧气纯度不够
(2)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4)烧杯上方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解析】【解答】(1)铁丝只能在纯氧中燃烧,如果氧气纯度不高可导致铁丝无法燃烧;
(2)同大小的品红颗粒分别加入冷水和热水中,观察发现热水中的品红溶解速度大于冷水中品红溶解速度,故得出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将二氧化碳倒入带有阶梯蜡烛的烧杯中,观察发现低处蜡烛先熄灭,高处蜡烛后熄灭,故得出结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化学性质有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4)观察D装置发现烧杯上方与空气接触的白磷开始燃烧,被热水浸没的白磷没有燃烧,两处白磷温度相同,对比实验现象得出物质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分析】本题通过实验探究铁丝的燃烧条件、分子的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燃烧的条件。
7.【答案】(1)3/三
(2)得到
(3)原子
(4)D
(5)MgCl2
【解析】【解答】(1)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质子数决定元素多的种类,图示A、B、C、D所示粒子,共有8、12、17三种质子数,所以共表示三种元素;
(2)D所示粒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成为阴离子;
(3)若E中X=10 时,即质子数为10,核外电子数为2+8=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正负电荷数值相同,对外不显电性,属于原子;
(4)氟原子核内质子数为9,核外第一层电子数为2,第二层电子数为7,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故图示中D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与氟原子的化学性质最相似,故答案为:D;
(5)B的质子数为12,为镁元素,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带有2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故镁元素在化合物中显示+2价,D的质子数为17,为氯元素,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带有1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故氯元素在化合物中显示-1价,根据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显正价的元素其符号写在左边,显负价的写在右边,化合价的绝对值交叉约减,得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数字为1时不写。故B与D组成的物质氯化镁的化学式是MgCl2。
【分析】(1)根据元素的概念分析。
(2)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3)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5)在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8.【答案】(1)A;B;C
(2)水蒸气和氧气;保持铁制品表面洁净干燥
(3)C;D
【解析】【解答】(1)高铁轨道的主要材质是高锰钢,是一种含铁、碳、锰的合金钢,选择高锰钢而不用纯铁作轨道,其原因是高锰钢硬度大于纯铁,比纯铁耐腐蚀,耐磨、抗冲击性更强,
故答案为:ABC;
(2)铁制品生锈,主要是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氧气接触;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有保持铁制品表面洁净干燥;
(3)A、由题意可知锰的活动性大于铁,将锰和铁放在稀硫酸中可观察生成气泡快慢来判断锰和铁的活动性,故正确;
B、锰和硫酸亚铁反应,观察到锰的表面有固体析出,且溶液由浅绿色变为无色,可判断锰的活动性大于铁,故正确;
C、铁和硫酸锰不反应,无现象,无法验证锰和铁的活动性,故不正确;
D、锰、铁都不和硫酸镁反应,无现象,无法验证锰和铁的活动性,故不正确;
故答案为:AB。
【分析】(1)根据合金的性质,进行分析
(2)根据铁生锈的条件,进行分析。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9.【答案】(1)过滤
(2)
(3)防止氢气与氧气在高温条件下爆炸
(4)HCl
【解析】【解答】(1)反应Ⅱ后进行的操作将不溶性的粗硅与液体进行了分离,则该操作为过滤,故填过滤。
(2)由图可知,反应I中的反应是二氧化硅与镁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硅和氧化镁,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SiO2+2MgSi+2MgO。
(3)反应Ⅳ中如果混有氧气,氢气与混有的氧气在高温的条件下发生燃烧,甚至引起爆炸,所以反应Ⅳ中不能混入氧气,故填防止氢气与氧气在高温条件下爆炸。
(4)由图可知,流程图中有氯化氢参加反应,流程图中的生成的末端又生成了氯化氢,所以该生产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氯化氢,其化学式为HCl,故填HCl。
【分析】(1)根据固液分离的操作属于过滤进行分析
(2)根据二氧化硅和镁高温生成硅和氧化镁进行分析
(3)根据可燃性气体在有限的空间内易爆炸进行分析
(4)根据流程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进行分析
10.【答案】(1)复分解反应
(2)
(3)Fe3O4
(4)pH试纸(或“石蕊溶液”等)
(5)
【解析】【解答】(1)盐酸除铁锈是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外两种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故填:复分解反应;
(2)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
(3)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故铁夹进行“发蓝”处理,形成致密的氧化物的化学式是:;
(4)根据酸性溶液pH<7,使用pH试纸可以测出或是酸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故可选用紫色石蕊试液,故填:pH试纸(或“石蕊溶液”等);
(5)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1)根据金属氧化物与酸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分析;
(2)根据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分析;
(3)根据铁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分析;
(4)根据pH试纸或石蕊可验证溶液酸碱性分析;
(5)根据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分析。
11.【答案】(1)氮分子
(2)24.31;BE;C
(3)
【解析】【解答】(1)氮气由氮分子构成;
(2)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B、E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
C与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是2,化学性质相似;
(3)由图可知,该反应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1)根据氮气由分子构成分析;
(2)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分析;
(3)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分析。
12.【答案】(1)1:4;钾
(2)138
(3)39
【解析】【解答】(1)碳酸钾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12:(16×3)=1:4,
碳酸钾中钾、碳、氧元素的质量比=(39×2):12:(16×3)=39:6:24
所以碳酸钾中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是钾。
(2)碳酸钾的相对分子质量=39×2+12+16×3=138。
(3)69g碳酸钾中钾元素的质量==39g。
【分析】(1)在化学式中,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的乘积之比。
在化学式中,元素的质量比中比值大的,其此元素的质量分数越大。
(2)相对分子质量等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的乘积之和。
(3)物质中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化学式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13.【答案】(1)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2)蒸馏
【解析】【解答】(1)过滤时需要的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和铁架台,图中少了玻璃棒,其作用为引流;且图中还有一处不正确为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会引起液滴飞溅。
(2)蒸馏得到的水为纯水,则若要得到纯净的水,还需要采取的净化方法是蒸馏。
【分析】(1)根据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需要的仪器分析。
(2)蒸馏水属于纯净物。
14.【答案】(1)吸附色素和异味;②①
(2)饱和;变大;20.5g<m <41g;
【解析】【解答】(1)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活性炭具有吸附能力,能吸附色素和异味,故④号材料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色素和异味;进行净水时,先除去大颗粒的杂质,再除去小颗粒的杂质,故a放的是小卵石,b放的是石英砂,故最合理的顺序为②①;
(2)①20℃时,取一包硫酸铜粉末(密封包装)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发现有固体剩余,此时该溶液为饱和溶液;
②采用加热方法(忽略水蒸发)使剩余固体完全溶解后,溶质的质量增大,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故若采用加热方法(忽略水蒸发)使剩余固体完全溶解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将变大;
③20℃时,硫酸铜的溶解度为20.5g,则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20.5g硫酸铜,200g水中最多溶解41g硫酸铜,故20℃时,取一包硫酸铜粉末(密封包装)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发现有固体剩余,若再加入100g水可使剩余固体完全溶解(忽略温度变化),可推测该包硫酸铜粉末质量m的取值范围是20.5g< m ≤41g;
④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故不宜在铁制容器中配制硫酸铜溶液。
【分析】(1)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来分析解答;根据净水原则来分析解答;
(2)①根据饱和溶液的定义来分析解答;
②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来分析解答;
③根据硫酸铜在20℃时的溶解度来分析解答;
④根据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来分析解答。
15.【答案】(1)相等
(2)44.4%;不是
(3)B
(4)小于
【解析】【解答】(1)a点在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上,表示的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饱和溶液,a点时,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故硝酸钾和氯化钠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2)c点在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上,表示的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c点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80g,故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d点在硝酸钾溶解度曲线的下方,表示的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故填:不是;
(3)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80g,该温度下,向100g水中加入60g硝酸钾,得到的是不饱和溶液,即d点,经过某一步操作,得到的溶液,恰好饱和,且溶液质量不变,故是采取降低温度的方法,由图可知,b点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0g,该温度下,溶液恰好饱和,故溶液状态变化过程可以在图1表示为d点→b点。故答案为:B;
(4)t2℃时,溶解度:硝酸钾大于氯化钠,该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硝酸钾大于氯化钠,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硝酸钾大于氯化钠,溶剂质量:硝酸钾小于氯化钠,降温后,溶剂质量不变,故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KNO3小于NaCl。
【分析】根据固体溶解度曲线可以得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得出物质的溶解性,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得出物质的提纯方法,据此分析。
16.【答案】(1)④⑤①②③
(2)3g
(3)搅拌,加速溶解
【解析】【解答】(1)配制10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顺序为: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装瓶贴签,则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④⑤①②③,故答案为:④⑤①②③;
(2)配制10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为100g×3%=3g,故答案为:3g;
(3)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溶解,故答案为:搅拌,加速溶解。
【分析】(1)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的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
(2)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3)溶解时玻璃棒用于搅拌。
17.【答案】(1)除去水蒸气
(2)
(3)A、B装置中残留的CO2气体未被C装置中的NaOH完全吸收
(4)用不含二氧化碳的空气排出A、B装置中原有的空气(合理即可);用不含二氧化碳的空气排出残留在A、B装置中的CO2(合理即可)
(5)96.4%
(6)稀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会被C装置吸收,影响实验结果
【解析】【解答】设计实验方案:
(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B装置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
(2)C装置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交流与表达:
(3)有同学认为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会造成测得的纯碱纯度偏低,原因是A、B装置中残留的CO2气体未被C装置中的NaOH完全吸收。
(4)①反应前,断开B、C装置之间的连接鼓入空气的作用是用不含二氧化碳的空气排出A、B装置中原有的空气。
②反应后,鼓入空气的作用是用不含二氧化碳的空气排出残留在A、B装置中的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被C装置完全吸收。
数据处理:
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64.4g-60g=4.4g.
设碳酸钠质量为x,
x=10.6g
纯碱的纯度为 。
【分析】(1)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分析
(3)根据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分析
(4)根据二氧化碳在反应中的作用分析
(5)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分析
(6)根据盐酸具有挥发性分析
18.【答案】(1)蒸馏法(合理即可)
(2)饱和
(3)富集氯化镁,使氯化镁的含量更高
(4)玻璃棒;C
(5)A;B
(6)甲烷或CH4
(7)生物(合理即可)
【解析】【解答】(1)工业上常采用的海水淡化方法有蒸馏法;
(2)海水通过蒸发池、结晶池析出晶体后的“母液”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3)海水中本身含氯化镁,但是氯化镁含量较低,先将海水中氯化镁转化为氢氧化镁沉淀,再加入稀盐酸将其转化为氯化镁溶液,目的是:富集氯化镁,使氯化镁的含量更高;
(4)①溶解所需的玻璃仪器为烧杯、玻璃棒;过滤所需的玻璃仪器是烧杯、漏斗、玻璃棒,蒸发所需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故这三种基本操作中都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
②镁离子能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镁,可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除去镁离子,钡离子能与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硫酸钡,可加入过量的氯化钡除去硫酸根离子,钙离子能与碳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碳酸钙,氯化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故可用过量的碳酸钠除去钙离子和过量的氯化钡,故需要保证碳酸钠溶液在加入氯化钡溶液之后,才能将过量的氯化钡除去,故填:C;
(5)A、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创立的“侯氏制碱法”,是以海水“晒盐”得到的氯化钠为原料,同时制得NaHCO3和NH4Cl产品,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没有“索尔维氨碱法”中的废弃物CaCl2生成,有利于保护环境,正确;
B、联合制碱法能使氯化钠循环使用,大大提高了食盐的利用率,节约了成本,正确;
C、联合制碱法中需要将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不正确。
故答案为:AB;
(6)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7)除了海水化学资源和海底矿产资源外,海洋还蕴含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如鱼虾等。
【分析】(1)根据蒸馏可以得到纯净物进行分析;
(2)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进行分析;
(3)根据反应过程中的产生的物质进行分析;
(4)根据加入的物质发生的反应进行分析;
19.【答案】(1)蒸发结晶
(2)B;C
(3)Mg(OH)2+2HCl═MgCl2+2H2O
(4)大于;9.1%;碳酸氢钠
【解析】【解答】(1)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为蒸发结晶,因为氯化钠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
(2)对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变化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A、溶质质量减少不正确,因为溶质质量不变;
B、溶剂质量减少正确;
C、溶液质量减少正确;
D、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不正确,因为质量分数增大;
故答案为:BC;
(3)海水制镁的工艺流程如图,其中发生的中和反应是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2HCl═MgCl2+2H2O;
(4)①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30℃时,NH4Cl的溶解度大于NaHCO3的溶解度;
②30℃时,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是10g,将10gNaHCO3加入5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9.1%;
③氨盐水吸收二氧化碳后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从溶解度角度分析,碳酸氢钠首先结晶析出。
【分析】(1)根据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解答;
(2)溶质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
(3)根据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书写方程式;
(4)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及溶解度的概念解答。
20.【答案】(1)水
(2)产生白色沉淀;;中性或酸性;AC
(3)解:原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为x解得x=10.6g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答:则原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53%。
【解析】【解答】(1)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有沉淀析出、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
(2)①D试管中是硫酸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硝酸,实验观察到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反应实质是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生成硫酸钡沉淀。氯化钡与硫酸反应实质也是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生成硫酸钡沉淀,化学方程式为:

②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试管A中滴入酚酞试液不变色,则证明试管中溶液显中性或酸性;
③A.若倒入烧杯前各试管中发生的反应都是恰好完全反应,D试管中生成硝酸,溶液呈酸性,实验结束后,将发生了反应的试管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烧杯中,充分混合后过滤,得沉淀和滤液,滤液中有硝酸,所以向滤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正确;
B.若烧杯中有气泡产生,则说明C中有碳酸钾有剩余,因为碳酸钾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钾中含钾元素,且反应产物为硫酸钾也含钾元素,所以倒入烧杯前C中溶质可做钾肥,正确;
C.若检测滤液的pH为7,则滤液中溶质为硫酸钠、硫酸钾、硝酸钾,钾元素、氮元素属于植物营养元素,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不正确;
故答案为:AC。
(3)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已知碳酸钙质量,结合方程式可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为,进一步求出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详见答案。
【分析】(1)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2)根据碳酸钙的质量结合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的方程式进行计算分析
21.【答案】(1)N2+3H2 2NH3;BC
(2)-195. 8 ℃~-33. 35 ℃
(3)N2、H2O
(4)N2、H2
【解析】【解答】(1)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
A、用空气生产氮气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种类没有改变。
B、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C、氢气,氮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氨气,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D、氮气和氢气循环利用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种类不变。
故答案为:BC。
(2)氧气和氢气的沸点低,氨气的沸点高,温度应该控制在-195. 8 ℃~-33. 35 ℃范围内;
(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两种生成物的化学式N2、H2O;
(4)根据题意分析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N2、H2。
【分析】(1)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分析,根据是否发生化学变化分析;
(2)根据题中信息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4)根据题意分析。
22.【答案】(1)石灰水和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无法鉴别;氯化钠和氯化氢;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溶液中含有氯化氢,猜想c正确
(2)钾肥
(3)A
(4)BaCl2和K2CO3;
(5)设20g固体混合物中K2CO3的质量为x, KCl的质量分数为 答:混合物中KCl的质量分数为31%
【解析】【解答】(1)石灰水和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故无法鉴别;
加入稀盐酸后,如果盐酸过量,溶质成分为氯化氢和氯化钠。猜想:(Ⅲ)溶质是氯化氢和氯化钠;
氯化氢溶于水呈酸性,能使如何判断成分含有氯化氢,可以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有氯化氢;
(2)氢氧化钾变质后会生成氯化钾,氯化钾中含有钾元素,是很好的钾肥;
(3)变质的氢氧化钾中含有碳酸钾,当加入稀硫酸时,稀硫酸会先和氢氧化钾反应,所以在图像的原点开始一段时间,不会产生气体,当氢氧化钾的量被消耗完后,碳酸钾才会和硫酸继续反应,产生气体,
故答案为:A;
(4)取适量白色粉末与熟石灰混合,共热,没有刺激性气味产生,说明没有硫酸铵,加入足量的水,搅拌,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说明一定没有硫酸铜,沉淀可能为硫酸钡和碳酸钡,取b中的白色沉淀,加入过量的稀盐酸,产生大量的气泡,白色沉淀全部消失,说明沉淀不能为硫酸钡,说明沉淀一定是碳酸钡,说明成分中一定含有BaCl2和K2CO3,方程式为: ;
【分析】(1)根据碳酸钠溶液是间歇性的的,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分析
(2)根据化肥的分类分析
(3)根据白色粉末中可能存在的物质性质及实验现象分析
(4)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结合方程式计算碳酸钾的质量,进而计算氯化钾的质量分数
23.【答案】(1)大
(2)氧气和水
(3);C
(4)Mg2+、Fe2+;Cu
【解析】【解答】(1)一般情况下,合金的硬度要比其组成成分的纯金属大,因此铝合金的硬度比纯铝的大。
(2)铁锈蚀是铁与空气中的发生氧气和水化学反应导致的。
(3)实验A中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其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Cu+FeSO4,该实验说明铁活动性比铜强;实验B无明显现象,可比较出铁的活动性比镁弱,不能置换出镁,通过AB两个实验可比较出活动性镁>铁>铜;而C中均无明显现象,可比较出铜活动性小于镁,但是铁镁的活动性无法比较,所以该实验可以省去。
(4)由金属活动性顺序:Mg>Fe>Cu>Ag,则加进来的镁粉先和AgNO3反应,再和Cu(NO3)2反应,最后和Fe(NO3)2反应。往滤渣中加入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一定不含有镁粉和铁粉,则硝酸银和镁一定发生了反应,则硝酸铜和镁可能发生了反应,硝酸亚铁一定没参与反应,所以滤液中一定有的溶质是:硝酸镁和硝酸亚铁,故填Mg2+、Fe2+;滤渣中一定有银,可能有铜。
【分析】(1)合金的硬度大于其组分金属;
(2)铁与氧气、水同时接触时生锈;
(3)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4)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4.【答案】(1)10
(2)
(3)饱和;3:10
(4)蒸发结晶
(5)乙>甲>丙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t1℃时,丙物质的溶解度是10g,故答案为:10;
(2)由图可知,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甲=乙>丙,故答案为:甲=乙>丙;
(3)t3℃时,甲的溶解度为30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0g甲,则将40g甲物质加入到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0g,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得到溶液的质量为130g,则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是3:10,故答案为:饱和;3:10;
(4)由图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于乙,则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故答案为:蒸发结晶;
(5)t3℃时,溶解度大小:甲>乙>丙,降温到t2℃,甲、乙析出晶体,溶液仍然是饱和的,且t2℃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乙物质的溶剂大于甲物质的溶剂,则溶质的质量:乙>甲;丙的溶解度增大,变成不饱和溶液,溶液的组成不变,大于t3℃时丙的溶解度,则所得甲、乙、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故答案为:乙>甲>丙。
【分析】(1)t1℃时,丙物质的溶解度为10g;
(2)t2℃时,溶解度大小:甲=乙>丙;
(3) t3℃时,甲的溶解度为30g;
(4)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幅度比乙大;
(5)t3℃时,溶解度大小:甲>乙>丙。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6.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课后练习 (含解析)2023-2024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下一篇: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