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光的折射 凸透镜成像规律-备战2023-2024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江苏专用)

备战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04 光的折射凸透镜成像规律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经典基础题
【题型1 光的折射的概念和现象】
1.古诗词中很多名句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
A.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看到的“落日”是光经过大气发生反射而成的像
C.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阴浓”是光的色散形成的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光”说明月亮是天然光源
2.下列四幅图片中,涉及到的光学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小孔成像实验中,适当增大孔的大小,可以使像变大一些
B. 夜晚,有光照射到自行车尾灯时可起到明显警示作用,其原理是利用了光的折射
C. 水中筷子看上去“变弯”是由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发生了折射
D. 光的色散实验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3.在如下图的光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铅笔在水面处“折断” B.树林中的阳光
C.平面镜中的陶罐 D. 水中树的“倒影”
4.如图所示的情景中,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烛焰经小孔成像B.手在灯光下成影
C.深水池看着很浅D.演员对着镜子画脸谱
【题型2 探究光的折射特点】
5.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若入射角逐渐增大,则折射角(  )
A.保持不变
B.逐渐减小,但总小于入射角
C.逐渐增大,但总小于入射角
D.逐渐增大,但总等于入射角
6.潜在水中的潜水员能看到岸上的路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潜水员看到灯的位置比实际位置要高些
B.潜水员看到路灯是光从水中传播到空气中的
C.潜水员潜在水中看到灯的亮度比在空气中看到的亮度要暗些
D.潜水员潜在水中用激光手电筒对准看到的路灯照射,则激光手电筒的光能照到路灯
7.小华将一枚一元硬币放到碗的底部,然后向后退到恰好看不到硬币的位置,如图所示.小华的妈妈向碗内缓缓注水,直到小华恰好再次看到完整的硬币为止,再次看到完整硬币的光路是(  )
A.B.C. D.
8.如图所示为一束光线在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AC上发生反射和折射的现象,已知,,则图中的反射角大小是_________,折射光线是_________。AC的_________(选填“上”或“下”)侧为空气。
9.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入射光线是_________,折射光线是_________,反射角等于_________度,入射角增大,折射角_________(选填“增大” “减小”或“不变”)。

10.小明为探究光的折射规律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装置:
(一)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光屏F可绕直径NOM前后折转:
(1)实验时,先让光屏E、F位于同一平面内,一束激光贴着光屏E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光屏F上可以看到折射后的光束,这说明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_________;小明将光屏F向后折转一定角度后,在光屏F上不能看到折射光,说明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_________(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2)小明将光屏F恢复原状,保持入射光不动,继续加水,会看到杯底的亮斑B向_________(选填“左”、“右”或“上”)移动;
(3)小明继续用另一支激光笔让光沿着BO射向水面时,可看到折射光沿OA射出,这说明_________。
(二)小明让一束光强不变的激光从某玻璃斜射向空气(如图乙、丙),不断调整入射角,通过实验得到如表格:
入射角α 0° 10° 20° 30° 40° 41.8° 50°
折射角β 0° 15.2° 30.9° 48.6° 81° 90°
反射能量 5% 7% 26% 43% 84% 100% 100%
(4)光的折射现象一般都会伴随着反射现象的发生,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_________;折射光线的能量_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5)当入射角α≥41.8°时,折射光消失,反射光会变得更亮,即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图像丁中的图线_________(选填“a”或“b”)反映了上述实验中的两角关系;
(6)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特点可知,如果光从空气射向玻璃,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
【题型3 光的折射作图】
11.(1)如图甲所示,A'B'是物体AB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请在图甲中画出物体AB,并保留作图痕迹;
(2)如图乙所示,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同时发生折射和反射,请在图乙中作出这束光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3)请在图丙中分别作出通过凸透镜的两条折射光线的入射光线,并保留作图痕迹。
12.如图:潜水员的眼在A处,从水面看到空中的小鸟(B处)和水中的金鱼(C处),请作出光路图。
13.如图所示,某人看到水中A处有一个发光点,但是实际上发光点的位置在B处,请画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14.如图,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左侧,又从玻璃砖下方射出。请画出光经过玻璃砖再到空气中的光路。
【题型4 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
15.学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的中央安装一只射灯。经过连续几天观察,小敏同学发现: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当池内水面升至a位置时,她在池旁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水面升至b位置时,她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
A.P点在S点的上方 B.Q点在S点的上方 C.P点和S点重合 D.Q点和S点重合
16.如图所示,长方体水槽一定深度处支架上有一激光笔,沿图示方向发出一束激光,在侧壁上B处形成一个光斑,下列操作不能使光斑向上移动的是(  )
A.其他条件不变时,激光笔竖直向上移动
B.其他条件不变时,激光笔水平向左移动
C.其他条件不变时,激光笔逆时针旋转动
D.其他条件不变时,从水槽水中取出适量的水
17.如图所示未灌水的水池内竖直立一根比池深略长的标杆AB,射灯S斜照AB时在池底会出现AB的影子,现逐渐往水池内灌水,标杆AB的影子将_________(选填“变短”、“变长”或“不变”),折射角大小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8.图甲是小明眼睛在N点看到鱼缸内M点处鹅卵石的光路图,他看到的是鹅卵石在水中深度变_________(深/浅)的_________(实/虚)像。鱼缸内注入更多水后,小明的眼睛在N点仍然可以看到鹅卵石。图乙中带箭头的虚线代表原来的光路,实线是小明画的水变多后看到鹅卵石的光路;同桌的小华说小明画的光路图错误的,她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
【题型5 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
19.我国出土的文物“水晶饼”为中部鼓起的透明圆饼。古籍记载:正午向日,以艾承之,即火燃。对于水晶饼利用太阳光生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晶饼对光有会聚作用 B.水晶饼对光有发散作用
C.这是光的反射现象 D.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20.用铁丝绕成一个内径约为4mm左右的圆环,将圆环在清水中浸一下后取出,布满圆环的水膜犹如一个透镜。辨别水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的方法中简易可行的是(  )
A.用手触摸水膜,比较中间和边缘的厚度B.透过水膜观察物体成像
C.用刻度尺测量水膜中间和边缘的厚度D.用激光笔照射水膜
21.如图所示,两条光线会聚于主光轴MN上的b点,在虚线框内放入甲透镜后,光线将会聚于主光轴MN上的c点;在虚线框内放入乙透镜后,光线将会聚于主光轴MN上的a点,则(  )
A.甲是凸透镜,乙是凸透镜B.甲是凹透镜,乙是凸透镜
C.甲是凸透镜,乙是凹透镜D.甲是凹透镜,乙是凹透镜
22.要使光线发生如图所示的偏折,可供选用的光学元件有:①平面镜、②凸透镜、③凹透镜、④方形玻璃砖,能完成该光路的是(  )
A.①②③④ B.只有②③ C.只有①③④ D.只有①②③
23.如图所示,S是凸透镜主轴上的一个发光点。SA是发光点发出的一条射向凸透镜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可能是(  )
A.AC B.AB C.AD D.AE
【题型6 透镜的光线作图】
24.完成如图的凹透镜的光路图。
25.在图中画出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26.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凸透镜经折射后射到水面上。请在图中画出射向凸透镜的入射光线和水中的折射光线大致方向以及反射光线的方向。

【题型7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7.在观察凸透镜成像时,小强注意到当把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 处时,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 B. C. D.
28.2022年12月13日0点起,“通信大数据行程卡”服务正式下线,这个行程码通过微信或支付宝二维码扫一扫,可以查询本人在疫情期间14天到访地信息。查询时用手机摄像头扫描这个行程码,当手机扫行程码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们能看见张贴的行程码,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
B.手机摄像头使用的是凹透镜
C.行程码应位于手机摄像头的二倍焦距以外
D.能从不同方向看到这个行程码,是由于光在其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
29.某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试到如图所示的位置,光屏中心正好出现清晰的像(未画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焦距为20cm B.光屏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焟烛燃烧变短,屏上像的位置会下降 D.取走光屏,则凸透镜不成像
30.小明利用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烛焰、透镜及光屏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该凸透镜的焦距(  )

A.小于8.0cm B.在8.0cm到10.0cm之间
C.在10.0cm到16.0cm之间 D.大于20.0cm
31.王亚平曾说:“面对浩瀚宇宙,其实我们都是学生”。时隔八年,2021年12月9日,王亚平再次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太空授课,首先,王亚平用一个简单圆环做成了一个特殊的大水球,如图甲.接着,王亚平往大水球中央添加了一个气泡,神奇的一幕出现了:水球中形成了王亚平一正一反两个像(如图乙),加入气泡后的水球结构如图丙,下列有关该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大水球相当于凸透镜B.图丙中间部分相当于两个凹透镜
C.投影仪成像原理与水球中的正立的像相同D.图乙中倒立的像是实像,正立的像是虚像
32.小明在一次实验时不小心把凸透镜摔坏了,他用橡皮泥把缺失的部分补上(其主视图如图)。若用这个补好的透镜做实验,光屏上的成像情况是(  )

A.光屏上能同时出现三个烛焰的实像 B.光屏上能同时出现两个烛焰的实像
C.光屏上能出现一个残缺不全的实像 D.光屏上仍成完整的像,但比之前暗
33.小华用同一个凸透镜进行如下探究。
(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调节凸透镜下方白纸的位置,直至白纸上出现一最小最亮的光斑,实验示意图如图甲所示,则该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cm,小华将发光小灯泡放在“0”刻度位置上,光屏上呈现一个圆形光斑,若将光屏向右移动,光斑大小将_________;
(2)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将光屏向_________移动一段合适的距离,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倒立、_________的实像;小华发现屏上的像时而清晰时而模糊,请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_________;
(3)如图丙,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远离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__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4)小华又在一圆柱形水杯后,紧靠水杯放置一个小泥娃,透过水杯观察,如图丁所示,将泥娃逐渐远离水杯,看到的小泥娃像_________(选填“变瘦”、“变胖”、“先变胖后变瘦”或“先变瘦后变胖”)。
【题型8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34.王亚平曾说:“面对浩瀚宇宙,其实我们都是学生”。时隔八年,王亚平再次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太空授课。这一次,王亚平用一个简单圆环做成了一个特殊的大水球,然后她往大水球中央添加了一个气泡,神奇的一幕出现了:水球中形成了王亚平一正一反两个像(如图),加入气泡后的水球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现象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水球中所形成的倒立的像是虚像B.水球中所形成的正立的像是虚像
C.图丙中间部分相当于两个凸透镜D.投影仪成像与我们看到的水球中的倒立的像相同
3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小刚调节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目的是_________;
(2)小明选用焦距10cm的凸透镜,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若烛焰的像呈现在光屏的上方如图甲,若调节凸透镜的高度,则需要将其向_________(选填“上”或“下”)适当调节;
(3)小明调整好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后,将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处,蜡烛移至刻度20cm处,则需要将光屏移至刻度_________(选填“50~60cm”、“60~70cm”或“70cm以上”)范围内,光屏上才有可能得到最清晰的像,此时的像是倒立_________的实像;
(4)小华在小明实验得到清晰的像后,拿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为了使像重新清晰,小华让小明把光屏向_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5)小刚在家自制了一个水透镜,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焦距将变小。用水透镜进行实验,如图乙,调节光屏位置后呈现清晰的像;这时他从水透镜中抽出少量水,发现需要将光屏远离透镜才能重新获得清晰的像。这一现象呈现了_________(“近视眼”或“远视眼”)的视力缺陷;
(6)小明和小华在实验时,如图丙所示,蜡烛与光屏的距离为L0,蜡烛与凸透镜所在的位置A间的距离为L,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时,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向右移动透镜,发现透镜移至某位置时,又能在光屏上重新观察到清晰的像。则第二次得到清晰像时,凸透镜到蜡烛的距离s=_________(用L0、L表示)。
3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cm,如图乙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_________的实像(选填“放大”或“缩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至_________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2)在图乙所示情况下,将远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让光线通过远视眼镜后再通过凸透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在不移动远视眼镜和凸透镜的条件下,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你可以将光屏适当_________(选填“靠近”、“远离”)凸透镜;
(3)课后,小丽和小明又进行实验,当他们相距2m,用图甲中的凸透镜观看对方,小明刚好通过透镜能看到小丽面孔正立的像,如图丙,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
A.此时小丽的面孔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
B.图片中小丽将凸透镜水平向右移动一定距离,小明看到正立的像可能变大
C.小丽从凸透镜中看不到小明的像
D.小丽从凸透镜中看到小明倒立缩小的像
3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确定焦距时所做的实验,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cm;
(2)当光屏上清晰地呈现烛焰实像时,将烛焰向左(远离透镜)移动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此时所成像将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因燃烧变短,所成像如图乙所示,要使像能够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凸透镜向_________调整,或者将蜡烛向_________移动;
(4)在上一步实验调整好像的位置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镜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要使光屏上还能呈清晰的像,可将蜡烛适当向_________移;
(5)实验过程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_________。
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D.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题型9 眼睛和眼镜】
38.试根据所学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身高1.6m的小芳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m处,镜中的像与她相距_________m,若她远离平面镜,则镜中像的大小将_________;
(2)如图所示的四幅图,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的是_________图;表示近视眼矫正的是_________图,该图中的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_作用。
39.如图,将凸透镜看作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被眼睛观察的物体。拿一个远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远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在拿走远视眼镜后,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将光屏适当靠近凸透镜 B.将蜡烛适当靠近凸透镜
C.将光屏或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D.将光屏或蜡烛适当靠近凸透镜
40.如图是从物体发出的光经某人眼睛的折射情况,则该眼睛是(  )
A.近视眼,需要用凹透镜矫正 B.近视眼,需要用凸透镜矫正
C.远视眼,需要用凹透镜矫正 D.远视眼,需要用凸透镜矫正
【题型10 光学综合题】
41.小华利用水滴、放大镜、平面镜、透明玻璃杯和可目镜调支架等制作了一台“水滴显微镜”(如图甲)。调节支架高度,适当调整标本、水滴和放大镜三者之间的距离实现了与图乙所示光学显微镜相似的成像效果。
(1)水滴相当于显微镜的______镜,标本经过水滴成倒立______的实像;
(2)若要让标本放大倍数更高,可以使水滴适当______(填“靠近”或“远离”)标本。
42.“学生们的视力”一向受到社会关注,选择合适的镜片对近视远视的矫正至关重要。透镜焦距f的长短标志着折光本领的大小。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通常把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焦度,用Φ表示,即;平时说的眼镜片的度数(远视镜片为正,近视镜片为负),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100的值。例如,100度远视镜片的透镜焦度是1m-1,它的焦距是1m。
(1)如图是小明眼镜置于太阳光下,他佩戴的是______透镜,用于矫正______视眼;
(2)小华新配的远视镜片的度数为400度,则其镜片的焦距是______m。
43.2021年12月9日,中国空间站阶段的首次太空授课以天地互动的方式,在中国空间站和设在中国科技馆的地面主课堂等同时进行,王亚平老师在太空授课的时候,用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并抽出后,形成了一个水膜,轻晃金属圈,水膜并未破裂,而是甩出了一个小水滴。再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更奇迹的时刻:在第二个水膜上,用饮水袋不断注水,水膜很快长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大水球。我们通过水球,看到王亚平老师倒立缩小的人像,当她往水球中注入空气,水球上呈现出一大一小、一正一反的双重人像。
(1)太空授课非常精彩,不借助任何仪器,我们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直接听到王老师的声音,原因______;
(2)注水后,这个水球可以被看成是一个______,我们通过水球,看到王亚平老师倒立缩小的人像,当她往水球中注入空气,水球上呈现出一大一小、一正一反的双重人像,内圈会出现正立的像是因为内圈相当于变成了两个_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的组合;
(3)此时,以水球为参照物,王老师是______的,以地球为参照物,王老师是______的(选填“静止”或“运动”);
(4)同时地面小倩同学尝试用自制的水凸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a)如图甲所示,让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水凸透镜,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水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b)小倩将蜡烛、水凸透镜和光屏调整至图乙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小倩接着在蜡烛和光屏位置都不变的情况下,将水凸透镜移至光具座某刻度处,再次得到清晰的烛焰像,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_____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然后,小倩利用注射器从水凸透镜中向外抽少许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不清,小倩要想重新得到清晰的烛焰像,在蜡烛和水凸透镜的位置都不变的情况下,应将光屏向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水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或者保持光屏位置不变,给水凸透镜带上合适的______(选填“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可再次成像到光屏上;
(c)当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小倩用不透明的纸板挡住透镜下半部分,则光屏上所成的像______(选填“完整”或“不完整”);
(d)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烛焰的像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此时可将光屏向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即可让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4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和运行空间,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游戏、导航等程序,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接入。在智能手机上安装了一些应用软件后,可以上网冲浪、播放视频、在线聊天;利用手机中的北斗导航系统,可以通过卫星精确定位手机所在的位置,可以根据位置的移动进行测速、测距、导航等;利用手机中的声音软件,可以测量声音的频率,甚至还能记录并播放出某些超、次声;手机前后有两个摄像头(又称镜头),前置摄像头焦距短,利用软件可以实现自拍和照镜子的功能,后置摄像头像素高,利用软件可以拍摄非常清晰的图像,高档智能手机还具有调焦(调整镜头和感光芯片的距离)的功能。摄像头的放大率是指成像长度与实物长度的比值,也可计算为像距与物距的比值。
(1)智能手机摄像头的主要元件是 ______(选填“凸”或“凹”)透镜,抓拍蜻蜓点水的细腻动作时,要用手机的______(选填“前”或“后”)置摄像头;
(2)关于智能手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______;
A.手机屏之所以能显示出彩色,是因为它利用了光的三原色混合的原理
B.我们能从手机中听到它所录下的“超声”,是因为播放软件减慢了所录超声的频率
C.拍摄照片时,物体距离手机前摄像头可以比距离后摄像头稍近一些
D.高档智能手机的对焦功能是指能够调节摄像头的焦距
(3)从手机的厚度来分析,镜头焦距要比普通相机的焦距______(选填“大”或“小”),用手机镜头和普通相机镜头同距离拍摄远处的同一景物时,手机镜头拍出来的像显得______(选填“大”或“小”);
(4)某智能手机摄像头的焦距为30mm,拍摄前方10m处的景物时,像距约为 ______cm,此时成像的放大率约为 ______;
(5)为了验证手机摄像头成像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小明用某透镜进行了模拟成像实验,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坐标图中作出像距v随物距u变化的关系图像______,利用图像可预测到:当物距u=50.0cm时,像距v=______cm。
u/cm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v/cm 30.0 20.0 16.7 15.0 14.0 13.3 12.9 ▲
45.阅读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眼睛
人类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如图甲所示,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镜头,视网膜相当于胶片。当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普通照相机是通过改变胶片(感光器)到镜头的距离使像变得清晰。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之处是:当观察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使晶状体变薄,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观察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使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睛10cm。看清物体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睛的明视距离是25cm。从物体两端引出的光线在人眼光心处所成的夹角叫视角、视角越大,对物体的观察就越清晰。
若沉溺于上网或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看电视,容易使睫状体过度紧张处于痉挛状态,使晶状体曲度增加,不能恢复原状,致使远处物体折射所形成的像落到了视网膜的前方,形成近视。近视眼可以通过配戴眼镜加以矫正。
(1)文中的哪句话能够得出“人眼看近处物体时,焦距较小”这个结论?__________________;
(2)一只飞鸟对人眼形成的视角在变小,那么观察它时,人眼晶状体的焦距要变 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文,你认为正常人的眼睛观察范围是:____________(填以下选项)
A.0~10cmB.10cm~25cmC.10cm~极远处D.0~25cm
(4)如图乙所示,此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若换上焦距更小的透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为使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以下操作可行的是 ____________。
①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②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③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④将蜡烛远离凸透镜
⑤给凸透镜前戴上凸透镜
⑥给凸透镜前戴上凹透镜
优选提升题
46.如图所示,水池的宽度为L,在水池右侧距离池底高度H处有一激光束,水池内无水时恰好在水池的左下角产生一个光斑。已知L=H,现向水池内注水,水面匀速上升,则光斑(  )
A.匀速向右移动,且移动速度小于水面上升的速度
B.匀速向右移动,且移动速度大于水面上升的速度
C.减速向右移动,但速度始终大于水面上升的速度
D.加速向右移动,但速度始终小于水面上升的速度
47.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当入射光线由①到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射角减小,折射角增大
B.反射角增大,折射角减小
C.反射角减小,折射角减小
D.反射角增大,折射角增大
48.如图,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底,眼睛在P处恰好看不到硬币,沿碘壁缓缓向碗中加水,小明在P处恰好刚能看到“硬币”。小明恰好刚能看到“硬币”的光路图是(  )
A.B.C.D.
49.小红站在竖直放置的试衣镜前4m处,过了一会儿,她又向靠近试衣镜的方向走了3m,此时关于她在试衣镜中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像到平面镜的距离7m,像大小不变 B.像到平面镜的距离1m,像大小变大
C.像到平面镜的距离7m,像大小变小 D.像到平面镜的距离1m,像大小不变
50.下列诗句中有关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楼台倒影入池塘”,倒影:光的折射
B.“潭清疑水浅”,水浅:光的直线传播
C.“绿树阴浓夏日长”,树阴:光的反射
D.“小楼西角断虹明”,彩虹:光的折射
51.下列四幅光路图能正确解释生活中现象的是(  )
A.图甲:岸上的人看见水中的物体
B.图乙:物体通过小孔形成实像
C.图丙:光从室外透过窗户玻璃进入室内
D.图丁:人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
52.天空乌云翻滚,大雨倾盆而下,如图,大雨后的操场有若干个大小不等的水洼,通过水洼可以看到一些景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看到水洼中有“白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
B.只能通过大水洼看到“白云”,说明小水洼不能成像
C.看到水洼底的“石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D.看到水洼底的“石子”的位置要比实际位置深
53.如图所示,小华在面前摆一只“空碗”,然后缓慢地往碗里倒水,成功地“变”出了一枚硬币。此时能看到硬币主要是利用了(  )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的色散 D.光的直线传播
54.小明和小华在公园游玩时看见了一些现象,他俩从物理角度议论起了下列问题:
(1)阳光下,小明看见自己在地面上留下了影子,可以用光的______知识来解释。看见公园中红色的花朵,是因为花______(选填“反射”或“吸收”)红色光的缘故。
(2)来到湖边,小刚看见湖水中的鱼在蓝天白云间游弋,看见的鱼是光的______形成的像,看见水中的蓝天白云是光的______形成的______像。
55.甲图显示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其中红光的偏折 __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紫光的偏折;若让一束红光与一束紫光相距d平行入射到一块玻璃砖上如乙图所示,经玻璃折射后______(选填“仍然平行”或“不再平行”)。
56.如图所示,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小明在A处又能看到“硬币”了,这是由于光的,看到的是硬币的(选填“实”或“虚”)像,其位置在真实硬币的(选填“上方”或“下方”)。
57.渔夫大明的眼睛在空气中A处看到水中B处有一条鱼,眼睛看到的是(选填“C”或“D”)处鱼的(选填“虚像”或“实像”),这是由于发生光的折射,折射角(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入射角导致的。若在A处发射一束激光照亮水中的鱼,光束应朝向(选填“B”、“C”或“D”)处。
58.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折射光线是(用字母表示),反射角等于°,界面的(选填“上”、“下”或“左”、“右”)方是玻璃。

59.晚上看到天空中的星星一闪一闪的,是因为光从星星传向人眼的过程中经过分布不均匀的空气发生了 的缘故。
60.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光带,这个现象叫:如果在白色光屏前放置一块蓝色玻璃,我们看到白屏是色;如果将白色光屏换成红色纸板,我们将看到纸板是色。
61.如图所示,装有水的长方体水槽水平放置(水槽足够深),固定在左壁上的激光笔发出的一束红光射到水面上的O点,红光与水面夹角是45°,反射光射到右壁上的A点,折射光射到右壁上的B点,则A点到水面的距离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点到水面的距离;往水槽内注水,水面上升2cm。此时折射光射到右壁上的C点将 (选填“不动”、“向上移”或“向下移”),反射光射到右壁上的D点,则A、D之间的距离是 2cm(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点A、B、C、D未在图中标出)
62.如图所示,鱼缸中只有一条小鱼,而眼睛从A点可以观察到两条,一条鱼的位置变浅,另一条鱼变大。前者是由于光 (选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选填“实”或“虚”)像;后者是由于鱼缸的右侧部分相当于(选填“近视眼镜”“放大镜”或“照相机”)而形成的虚像。
63.如图是小明研究“光现象”的实验示意图。
(1)实验前,在半透明空水槽中喷洒少许烟雾,再打开激光笔,根据(选填“镜面”或“漫”)反射的原理,可清晰观察到光路,然后在水槽内壁的光斑A点处做上标记;
(2)向水槽中逐渐加入水并高于A点,小明从水面上方观察该标记时,看到它的像偏(选填“高”或“低”);
(3)保持入射光和水槽不动,当水面逐渐上升,水槽侧面的光斑向(选填“上”或“下”)移动;
(4)保持激光笔的位置不变,将水槽的左侧底部缓慢抬起,相应的折射角将(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64.如图所示,固定激光笔的位置保持不动,让一束激光沿直线射到空水槽底部O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中注入适量的水后,水槽底部光斑会移动到O点的 (左/右)侧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在此过程中,入射角(增大/减小/不变)。如果用小木块将水槽右侧垫高,折射角(增大/减小/不变)。
6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虹和霓
雨过天晴,人们常会在与太阳光相对方向的天空看到一明一暗的两道弧形彩色光带,即虹霓景象,虹一般比霓更清晰。
如图甲所示,为一束红色激光从点B进入圆球形水球,先后经点C、D射出水滴的光路。当光线到达半空中圆球形水珠外侧或内侧上的某点(入射点)时,连接该点和水珠球心O的直线(图中未画出),就是该入射点处的法线。

虹和霓都是因为阳光照射到空中圆球形的小水滴时,发生光的折射及反射而形成的,如图乙所示为虹的形成光路,图丙所示为霓的形成光路。
(1)不同色光通过圆形水珠时的偏折程度是不同的,紫光的偏折程度比红光(大/小);
(2)太阳光被圆形水珠色散的原因是发生了光的现象;
(3)仅用红、绿、蓝光中的某一种色光照射充有水雾的空气(会/不会)出现虹霓现象;
(4)下列对虹与霓现象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虹比霓清晰,是因为入射光的强度不同
B.虹比霓清晰,是因为光的折射次数不同
C.虹比霓清晰,是因为光的反射次数不同
D.虹比霓清晰,是因为色光分布次序不同
(5)图甲中,若∠BCD=60,则红色激光进入水珠时的折射角为。
66.如图所示,一瓶饮料放在空水槽中时,瓶底附近的一个黑色点在A处;当向水槽中加水后,眼睛放在图示位置观察,发现瓶子变短了,瓶底附近的黑色点升高到了A′处。请画出图示中的眼睛看到黑点A的光路图。

66.一条光线射到水面后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OA如图所示,请画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67.如图为小明刚好看到水中硬币左边缘A点的光路图,加水使小明在图位置刚好能看到硬币右边缘B点,画出此时水面位置和入射光线。

68.如图所示,一束光从三角形玻璃砖的侧面垂直射入。请画出光束进入玻璃砖和离开玻璃砖后的光路图。
69.小明为探究光的折射规律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光屏F可绕直径NOM前后折转。
(1)实验时,光贴着光屏从空气射入水中,小明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折射光,此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2)小明将光屏F恢复原状,保持入射光不动,继续加水,会看到杯底的亮斑B向 (选填“左”、“右”或“上”)移动。
(3)小明继续用另一只激光笔让光沿着BO射向水面时,可看到折射光沿OA射出,这说明 。
(4)让一束激光从某玻璃斜射向空气(如图乙)。保持入射点不动,改变入射角(每次增加0.2°),当入射角增大到41.8°时,折射光消失,只存在入射光与反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全反射,如图丙所示。此时的入射角叫做这种物质的临界角。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只发生反射,不发生折射,根据以上内容可判断:
①当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 (填“会”或“不会”)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
②一个三棱镜由上述玻璃制成,一束光垂直于三棱镜的一个面射入,如图丁所示。则关于这束光经过三棱镜后的光路描述,下图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70.如图所示,小明用激光笔探究光现象中的一些规律.
(1)如图甲,在空水槽中,要使激光束照射后的亮点与事先设置的A点重合,激光笔必须“对准”A点照射,这个操作的物理依据是,若要显示激光的传播路径,可以进行的操作有(仅要求写出一种方法);
(2)保持入射光和水槽不动,向水槽中注水,当水面超过A点时(如图乙),激光照射的亮点将出现在A点(选填“上方”、“下方”或“重合位置”),随着水面上升,亮点的位置将(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3)保持入射光、水槽和水面高度不变,若将水糟的左底部慢慢抬起,激光束的折射角将,反射角将(以上两空均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71.小龙同学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意外发现:当光沿某方向从半圆形玻璃砖射向空气时,折射光消失(折射角达到90°),而反射光却变得更亮,老师告诉他这是光的全反射现象,课后,小龙查到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的一些数据如表。
入射角i 0° 10° 20° 30° 40° 41.2° 41.8° 42°
折射角γ 15.2° 30.9° 48.6° 74.6° 81° 90° /
反射能量 5% 7% 26% 43% 77% 84% 100% 100%
(1)根据光的折射定律:补充上面第二行第一个空;
(2)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时,反射能量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当入射角i≥时,折射角达到90°,反射能量达到100%,就发生了全反射现象;
(3)由表格数据可知:如图中图线(选填“a”、“b”或“c”)反映了上述实验中的两角关系;
(4)根据光路可逆,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选填“能”或“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
72.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从水面上方看水中的物体变浅了,为了确定水中物体所成像的位置,某学习小组选用了两个相同的小灯泡a和b、刻度尺等器材,实验的研究对象是小灯泡a,将灯泡a到水面距离称为物距u,灯泡a的像到水面的距离称为像距v,实验过程如下:
A.把一个小灯泡a放在水中某处,观察灯泡a所成像的位置;
B.将另一个相同的小灯泡b放在水面上方,调整其位置,使它的像与灯泡a的像重合;
C.用刻度尺测量灯泡b到水面的距离。
(1)实验中将灯泡(选填“b”或“b的像”)替代了灯泡a的像;
(2)灯泡a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与灯泡b到水面的距离一定相等,依据是平面镜所成的像;
A.是虚像
B.和物体大小相等
C.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D.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3)测量时,如果直接将刻度尺竖直插入水中,使看到的灯泡a的像在零刻度线处,则刻度尺在水面处的示数表示灯泡a的 (选填“物距”或“像距”);
(4)某小组实验时,测得灯泡a的u和v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u/mm 30.0 60.0 90.0 120.0 150.0 180.0
v/mm 22.5 45.0 67.5 90.0 112.5 135.0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v和u的定量关系是:v与u成 (选填“正比”或“反比”),你的依据是:。
73.如图甲所示,在探究光的折射现象时,将一束入射角为50°的光斜射入杯内水中,在杯底形成光斑。兴趣小组对实验中光偏折程度产生了兴趣,为了定量反映这种偏折程度,小组成员将“折射角与入射角的比值”定义为“偏折比”。根据所学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他们对影响“偏折比”大小的因素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偏折比”大小可能与液体的深度有关;
猜想2:“偏折比”大小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猜想3:“偏折比”大小可能与入射光的颜色有关。
(1)图甲实验中,测得折射角为35°,则此时的“偏折比”为,向杯中缓慢加水过程中,杯底光斑将向(选填“左”或“右”)移动;
(2)小组成员认为猜想1是错误的,因为;
(3)为了验证猜想2,小组在乙杯中加油,如图乙,当油的深度小于水的深度,此时杯底光斑的位置恰与图甲中光斑的位置重合,对比可知:在相同条件下,油对光的“偏折比”(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水对光的“偏折比”;
(4)对于猜想3,小组准备用图甲装置先后入射红、紫色光束进行探究;请你结合光的色散实验,推测红光的光斑应位于图丁中的(选填“A”或“B”)点;
(5)让一束光斜穿过如图戊所示的玻璃砖,若光在其上表面折射入玻璃砖时的“偏折比”为0.8,则光在其下表面折射出玻璃砖时的“偏折比”为。
74.如图所示,为了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某实验小组将一束光斜射到一块平行板玻璃砖的上表面,并让其出射光线从玻璃砖下表面射出,他们得到以下结论:
(1)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减小而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这一束光进入玻璃砖前的光线与离开玻璃砖后的光线的位置关系是 的;
(3)若透过平行板玻璃砖上表面观看置于玻璃砖下表面的一枚硬币,看到硬币的位置比实际位置要 (选填“深”或“浅”)。
75.在验证“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中,小华同学利用激光笔、水槽、水和一个可绕ON折转的光屏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1)实验中应选择表面较 (选填“光滑”或“粗糙”)的光屏来承接光路,打开激光光源,当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 (选填“一定”或“不一定”)发生改变;
(2)光屏上呈现的光路如图所示,小华在光屏上记录下光路并标出了此时的入射角和折射角,据此她得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这一错误结论,小华得出该错误结论的原因是 ;
(3)小华将折射光线所在的半个光屏向后折转一个角度,她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为了验证 ;
(4)解决第(2)问的错误后,保持入射光线不变,向水槽中缓慢地持续加水,小华发现折射光线在水槽底部形成的光斑逐渐向左移动,于是她认为折射角在逐渐变小。她的观点是否正确?(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5)小华测得如下表所示的两组数据:
表一: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序号 1 2 3
入射角α/° 30 45 60
折射角γ/° 22 32 40
表二: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
序号 1 2 3
入射角α/° 22 ◆ 40
折射角γ/° 30 45 60
①表二中“◆”数据被遮挡住看不到,由表中信息可知这个数据是 ;
②如果小华在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规律时,完成了第4次实验,入射角是40°,折射角可能是 ;
A.20° B.28° C.35° D.60°
76.如图是小明研究“光现象”的实验示意图。
(1)向水槽中逐渐加入水并高于A点,小明从水面上方观察该标记时,看到它的像偏(高/低);
(2)保持入射光和水槽不动,当水面逐渐上升,水槽侧面的光斑向(上/下)移动;
(3)保持激光笔的位置不变,将水槽的左侧底部缓慢抬起,相应的反射角将(增大/不变/减小)。
77.如图甲所示,光学元件由两个凸透镜A、B组成,A的直径为D,B的直径为d,将光学元件正对阳光,把一张白纸放在它的下方,在白纸上得到了如图乙所示的两个圆斑,圆斑的直径均为d,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透镜的焦距可能相等
B.透镜A的焦距一定大于透镜B
C.光学元件远离白纸时,两个光斑一定同时变大
D.用光学元件观察同一物体时,透镜A所成的像一定比B大
78.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小明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下方,当纸上的光斑并非最小的时候,测得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0cm,则该凸透镜的焦距(  )
A.一定大于10cm
B.一定小于10cm
C.一定等于10cm
D.可能大于10cm,也可能小于10cm
79.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用此透镜来观察邮票上较小的图案,则邮票到透镜的距离应(  )
A.小于20cm B.等于20cm
C.介于20cm和40cm之间 D.大于40cm
80.如图是草叶上出现的露珠,透过露珠可以看到草叶放大的叶脉,该露珠可以看成是(  )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凸面镜
81.光刻技术是指利用透镜将绘制在掩膜上的电路通过紫外光投射到涂有光刻胶的硅片上,从而制造出集成电路的方法,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硅片上清晰的像是虚像B.缩图透镜的焦点在硅片下方
C.掩膜位于缩图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D.增强光源的发光强度,人眼可看到紫外线
82.人脸识别系统被广泛地应用于单位考勤、门禁、监控等,它是通过将刷脸机镜头捕捉人脸信息,与系统中储存的人脸模板对比,进行人脸识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刷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刷脸时,面部通过刷脸机的镜头成的是实像
C.刷脸时,面部应位于刷脸机镜头的两倍焦距之外
D.刷脸时,面部通过刷脸机的镜头所成的像在一倍焦距以内
83.小明和小华在窗边用凸透镜看报纸上的字。他们移动凸透镜,当报纸离凸透镜20cm时,意外地发现报纸上居然出现窗外远处景物倒立缩小的像,如果此时将报纸放在离此透镜30cm处,则透过凸透镜在另一侧观察报纸,可看到一个(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虚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实像
8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将蜡烛沿主光轴由距透镜90cm移至120cm的过程中,发现烛焰在如图所示位置光屏上的像一直比较清晰。若他再将蜡烛移至距透镜15cm处,移动光屏,则屏上的像一定是(  )
A.缩小的像 B.等大的像 C.放大的像 D.正立的像
85.如图所示,有一圆柱体PQ,放在凸透镜前图示的位置,它所成像P'Q'的形状应该是下列图中的(P'点是P点的像,Q'点是Q点的像)(  )
A. B.
C. D.
86.如图所示是显微镜的结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镜是凸透镜B.目镜是凹透镜C.物体经物镜成倒立的实像D.物体经目镜成正立的虚像
8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为使凸透镜所成的像位于光屏的中央,应调节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 上。如图甲所示,若不移动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调(选填“左”、“右”“上”或“下”),此成像原理与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
(2)若将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的过程中,所成的像将逐渐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利用这个规律可知:我们在照毕业合影时,如果最边缘的两个同学未进入取景框,则此时摄像师应 (选填“靠近”或“远离”)我们;
(3)小红同学做“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进行了两次实验,如乙图所示,在实验1中,她能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倒立、放大的“烛焰”;在实验2中,她通过凸透镜能观察到正立、放大的“烛焰”。则该同学在实验1中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实验2中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
(4)如图乙,当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时,不改变图乙实验1中蜡烛和透镜位置:
①若仅将凸透镜换成焦距相同直径较小的凸透镜,再次实验,光屏上所成的像与原来相比 (选填“变小”“变暗”或“变不完整”)了;
②若将凸透镜换成直径大小相同、焦距稍小的凸透镜,再次实验,则需将屏 (选填“向左”或“向右”)移动才能成清晰的像,光屏上所成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 (选填“变大”或“变小”);
(5)为研究视力矫正问题,小红用凸透镜和光屏模拟眼睛,将远视眼镜放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移动光屏的位置,直至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取走眼镜,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要使屏上的像变清晰,应向 (选填“凸透镜”、“远离凸透镜”或“竖直向下”)方向移动光屏;
(6)取下凸透镜,在原透镜位置正确放置一块薄玻璃板,在蜡烛一侧透过玻璃板观察,也能看到一个像,此时成的像与(5)中所成的像在“正倒”、“大小”“虚实”三个方面 ;
A.有一个方面相同,两个方面不同
B.三个方面都不同
C.三个方面都相同
D.有两个方面相同,一个方面不同
(7)将点燃的蜡烛移到如图丙所示的A位置,人眼观察到放大的像,现将光屏放在图中虚线的位置,人眼观察到烛焰的像 。
A.能成在光屏上B.大小不变C.会消失D.亮度变暗
88.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光具座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所示,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调到;
(2)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蜡烛、透镜和光屏在图示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在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原理与此类似的是 ;
(3)实验中,光屏上已经看到烛焰清晰的像,某同学用手指的指尖触摸凸透镜,则光屏上会出现(选填“指尖的像”或“完整烛焰的像”);
(4)在完成上一步实验后,某同学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加了一个眼镜片,光屏上成的像不再清晰。保持其他元件不动,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适当移动光屏,又可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那么后加入的镜片为眼镜片;
(5)将光屏在如图所示的位置上移到80cm刻度线处,再将50cm处的凸透镜换成薄玻璃板,则光屏上能否出现烛焰的像,答:;
(6)在(2)的基础上,只移动凸透镜至cm刻度线处,烛焰又能在光屏上成一倒立、的实像。
89.小明利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实验前,调整透镜和光屏高度时,蜡烛(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
(2)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处于图1所示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f=cm;
(3)接下来,移动蜡烛和光屏到图2所示位置时,恰好在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倒立、的实像,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由图2调回图1,保持透镜位置不变,让蜡烛和光屏分别匀速向左运动,经过5s后蜡烛恰好移动到光具座的零刻度线处,此时光屏上恰好成清晰(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像,此过程中光屏移动的速度为cm/s;
(4)小明又将图2中的透镜更换为另一块焦距稍大透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
①小明将自己的所戴眼镜给透镜戴上,发现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了,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②取走眼镜,仅将蜡烛向(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上也能成清晰的像。
9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该透镜焦距f=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节凸透镜和光屏高度,使得烛焰中心、光屏中心在,若光屏上得到蜡烛的像如图乙所示,则可将凸透镜向移动(选填“上”或“下”);
(3)如图丙所示,把蜡烛放在光具座上点时(选填“A”、“B”、“C”或“D”),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就是利用这种成像规律工作的(选填“投影仪”、“照相机”或“放大镜”);
(4)根据实验,该小组描绘的图线如图丁所示。图线中A、B、C三点分别与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过程中的三个位置相对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蜡烛处于AB间某一位置时,成倒立缩小实像
B.蜡烛处于BC间某一位置时,成倒立放大实像
C.将蜡烛从C移动到B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增大
D.将蜡烛从B移动到A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减小
(5)小华同学尝试用自制的水凸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她将装置调整至图戊位置时,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如果固定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只要将凸透镜移到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成一个清晰的像;若在图戊位置时,小华利用注射器从水凸透镜向外抽少许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不清,要想重新得到清晰的烛焰像,为使像变清晰,可以向(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重新呈现的像与之前的像相比(选填“更大”、“更小”或“大小不变”);或者保持光屏位置不变,给水凸透镜带上合适的(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6)此时,窗外阳光明媚,小华看到窗边的饮水机水桶旁有一条亮线,由此,她认为装有水的水桶相当于凸透镜。小华又找来一个圆柱形玻璃杯,在玻璃杯后白纸上画一水平方向的箭头。如下左图所示,慢慢向玻璃杯中注入水至水面高过箭头位置,透过玻璃杯看纸上的“箭头”,不可能是图中的。
91.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其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上,其目的是;
(2)图中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该像的性质是倒立、的实像。生活中的(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
(3)图中只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以下能使光屏上再次成像的操作是(填字母);
A.光屏向左移 B.光屏向右移
(4)如果将蜡烛放在45cm刻度处,则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像,此时凸透镜成的是(选填“实像”或“虚像”);
(5)实验后,他将自己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时,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向右移动光屏又发现清晰的像,说明小明的视力缺陷是(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9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上;甲图中光屏上有清晰的像(像未画出),该像是倒立、的实像;
(2)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远离凸透镜,为使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可将光屏透镜,或光屏位置不动,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置眼镜;
(3)将甲图中的凸透镜换成焦距为30cm的凸透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填“能”或“不能”)找到某一位置,使像清晰呈现在光屏上;
(4)用另一个凸透镜进行实验,如图乙所示,AC为入射光线,CB为折射光线,测出主光轴上AO长度为m,OB长度为n(m<n),则该凸透镜的焦距f的范围是;
A.0<f<m  B.m<f<n  C.<f<
(5)丙图中,凸透镜位于P处(图中未画出)位置不变,移动蜡烛,光屏先后在P同侧的A、B两处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且A处的像比B处大,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A处像可能是缩小的②B处像可能是缩小的③P点位置在B的右侧④蜡烛的移动方向向左
93.如图是小瑞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小瑞测焦距f时,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在透镜下方的白纸上呈现一光斑时,测得光斑到透镜的距离为15cm,将白纸再远离透镜一段距离,发现白纸上又出现了相同大小的光斑,则f15cm(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调整实验器材,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需要调节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 上;
(3)如图所示,此时光屏上恰好可以成清晰的像,则成的是倒立(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应用此原理可以制成(填“照相机”或“投影仪”);
(4)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逐渐变短,此时像将(填“偏上”或“偏下”),为了使像回到光屏中央,可以将凸透镜向(填“上”或“下”)移动;
(5)若已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用遮光布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则所成的烛焰的像为(选填“不完整的像”、“亮度相同的完整像”或“亮度稍暗的完整像”);
(6)若蜡烛以1cm/s的速度匀速向左运动,则像向(填“左”或“右”)移动,像的移动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cm/s,并且(填“逐渐减速”、“逐渐加速”或“保持匀速”)。
9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放在光具座上,凸透镜位置固定。

(1)调节烛焰中心、光屏中心在凸透镜的上;
(2)正确调节蜡烛和光屏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如图甲所示,此时光屏上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
(3)实验中,由于蜡烛燃烧变短,小明发现光屏上看不到烛焰完整的像。为了使像呈在光屏中央,可将蜡烛向调节;
(4)如图所示,小明将另一光源AB平行于主光轴平放于凸透镜前,A'B'是AB的像。下列关于AB所成像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5)小明利用该凸透镜自制了一个照相机模型,如图乙所示。在纸筒M的一端嵌上凸透镜,纸筒N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膜,把纸筒N套入M中,使其能前后移动。在较暗的室内,将凸透镜正对明亮的室外,调节凸透镜和半透膜之间的距离,在膜上可以看到室外景物缩小的像。再将凸透镜正对室内近处点燃的蜡烛,为了使膜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应该凸透镜和膜之间的距离;
(6)小明还利用自制的水透镜代替凸透镜,模拟视力的缺陷与矫正。他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光屏上呈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如图丙所示。摘下眼镜后,像变得模糊,向水透镜中注入适量的水后,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近视/远视)眼镜。
95.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甲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cm;
(2)图乙所示是某次实验时观察到的清晰成像现象,此时光屏上呈现(正立/倒立)、(缩小/等大/放大)的(虚/实)像;
(3)若保持蜡烛、光屏不动,将凸透镜移动到标尺上的cm处,可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4)在(2)图乙的基础上,小明用物理课本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观察到蜡烛火焰的像是(完整/不完整)的;
(5)在(2)图乙的基础上,小明借来老师的眼镜,将其中一片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适度远离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蜡烛清晰的像,这说明眼镜的镜片是透镜,老师的视力缺陷属于(近视/远视)眼。
9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小明在挑选透镜时,把两个透镜甲、乙分别正对太阳光,在光屏上出现了如图1所示的光斑。你认为他们应该选择(选填“甲”、“乙”)透镜来进行实验;
(2)要使烛焰在光屏中央成像,实验前就应调整烛焰中心、光屏中心,使它们位于凸透镜的上。小明在图2位置恰好从光屏上观察到倒立的、的实像;
(3)小明这组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绘制了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u与实像到透镜的距离v之间的关系(如图3),则凸透镜的焦距为cm。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烛焰的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向(选填“上”或“下”)方移动;
(4)当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时,保持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取一只与原实验中焦距相同但镜面直径较小的凸透镜,替代原来的凸透镜再次实验,所成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变(选填“亮”或“暗”)了;
(5)小明继续探究“视力的矫正”,它用凸透镜模拟人眼的晶状体,用光屏模拟人眼的视网膜。如图4,小明先固定蜡烛,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撤掉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为了使像重新清晰,应将光屏(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
97.学习小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了如下操作:
(1)如图甲组装并调整实验器材,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蜡烛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 上;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蜡烛、光屏和透镜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倒立、(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像,若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将透镜向右移动,使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利用此时的成像原理可制成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
(3)某次实验中,记录到像距v=20.0cm,物距u=20.0cm,则该透镜的焦距是 cm;要能透过该透镜看到烛焰正立的像,物距u的范围是 ;
(4)同学们紧接着利用透明橡皮膜、注射器、乳胶管、止水夹等器材制成水凸透镜(凸起程度可以通过注射器对水透镜注水或吸水的多少来调节)探究视力缺陷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①如图乙,经过调节,光屏上恰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若向水凸透镜内 (选填“注入”或“吸取”)适量的水可模拟近视眼的成因,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后,将光屏向 (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或者保持水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烛焰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②如图丙,老师取下自己的眼镜放于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又变模糊了,小明发现当光屏向左移动适当距离后像又清晰了,由此可知,老师的眼睛是 (选填“近”或“远”)视眼。
98.在100cm长的光具座上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应当在光具座上放置下列哪个规格的凸透镜;
A.焦距30cm的凸透镜 B.焦距40cm的凸透镜
C.焦距10cm的凸透镜 D.以上透镜都可以
(2)根据图中所示,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上边缘,则错误的调节方案是;
A.蜡烛向上调 B.凸透镜向下调 C.光屏向上调 D.凸透镜向上调
(3)李明手中拿着甲、乙两透镜,当它从甲透镜中观察远处的物体时,看到的是正立缩小的“物体”,而当她从乙透镜中看远处物体时,看到的是缩小倒立的“物体”,则乙透镜属于透镜,乙中看到的是(实/虚)像;
放置好焦距f=10cm的凸透镜后,该同学实验数据如下表:
次数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大小 像的正倒
1 30 15 缩小 倒立
2 20 20 等大 倒立
3 14 28 放大 倒立
4 10 ∕ 两侧都有像 正、倒
5 6 ∕ 放大 正立
(4)从上面的实验中你能总结出的一条规律是;
(5)为了演示近视眼镜的作用,应适当(增大/减小)透镜与物体之间的距离,然后在它们之间放上合适的(凹/凸)透镜,使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
99.小吴将水充入一个透明塑料模具中,制成“水凸透镜”,并用此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将水凸透镜固定到光具座上,用平行光照射透镜,前后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呈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测出水凸透镜的焦距为cm;
(2)实验前,将蜡烛置于光具座上,并让烛焰、透镜和光屏中心处于;
(3)若将蜡烛、水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如图乙所示的位置上时,光屏上恰好呈现清晰倒立、(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这与生活中(选填“放大镜”、“照相机”或“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
(4)保持图乙中各物体位置不变,将装水的注射器连接上水凸透镜,如图丙所示,缓慢 向透镜中注水,水凸透镜厚度增加,光屏上的像逐渐模糊,为使像变清晰,应当向(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同组的小南认为,如果不移动蜡烛和光屏,而将一个度数适当的老花镜紧贴着放在水凸透镜左侧,也能使光屏上的像重新清晰,你认为小南的说法是(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100.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将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得到图甲所示的光路图。

(1)利用这个凸透镜在图乙装置中进行以下操作:
①如果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应将凸透镜向(选填 “上”或“下”)调节;
②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实际应用中,(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成像原理与此类似;
③当物距为5cm时,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清晰的像,这时应从凸透镜的(选填“左”或“右”)侧透过凸透镜直接观察到立的像;
(2)小华同学在一次实验中用“F”光源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的清晰的像,爱动手实验的小华在光源和光屏之间放了一个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需要将光屏远离透镜才能再次出现清晰的像;
(3)继续利用该凸透镜进行实验;把高为2cm的发光棒立于凸透镜前,在光屏上成了3cm高的像,则测量出的像离凸透镜的距离可能是。
A.8cm B.12cm C.25cm
101.小华将水充入透明塑料模具中,制成水凸透镜,并用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如图甲所示,测出水凸透镜的焦距为cm;
(2)实验前,应调节烛焰、水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上;
(3)将蜡烛、水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如图乙所示的位置上时,光屏上恰好呈现清晰倒立、(放大/缩小)的实像,这与生活中(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
(4)保持图乙中位置不变,缓慢向透镜中注水(如图丙),水凸透镜厚度增加,光屏上的像逐渐模糊,为使像变清晰,应当向(左/右)移动光屏,重新呈现的像与之前的像相比(更大/更小/大小不变);同组的小明认为,如果不移动透镜和光屏,只将蜡烛向(远离/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也能使光屏上的像重新清晰。
10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小明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在活动课中,他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如图甲),看到手指的像;再用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房屋(如图乙),看到房屋的像(均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2)图丙是实验装置图,要使物体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合理的做法是:;
(3)小明根据多次实验的数据,绘制了物距u和像距v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丁所示。由图像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0cm处移到15cm处的过程中,像距逐渐变(选填“大”或“小”);当把物体放到距凸透镜8cm处时,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4)小明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将蜡烛换成LED灯、光屏换成带有方格的光屏,如图戊所示。蜡烛换成LED灯的优点是环保、亮度高且稳定;而光屏换成带有方格光屏的优点是。
10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如图甲所示,将凸透镜 固定在光具座上 刻度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 刻度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将凸透镜 换为凸透镜 并保持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不变,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
(1)请根据实验现象和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凸透镜的焦距凸透镜的焦距(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如图乙所示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的成像特点(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
(3)某学生利用其中一个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移动烛焰位置,观察到如图丙所示的六种烛焰的清晰像,请按蜡烛到凸透镜距离由远到近所得到的像进行排序,正确顺序为。
A.④⑥⑤③①②
B.②①③⑤⑥④
C.②①③⑤④⑥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正确完成一次实验后,不小心碰到凸透镜,使其下滑了一点,此时像会出现在光屏的方,为使像回到光屏中央,合理的操作是:将蜡烛向移动,或将光屏向移动。(选填“上”或“下”)
(5)如果实验过程中凸透镜摔坏了一小块,则剩余部分能否完成实验,。
10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各小组使用焦距都相同的凸透镜进行实验。

实验序号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性质
① 30.00 15.00 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 20.00 20.00 倒立、等大的实像
③ 15.00 30.00 倒立、放大的实像
④ 14.00 35.00 倒立、放大的实像
⑤ 6.00 ﹣﹣﹣
(1)如图所示,组装并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和光屏中心位于凸透镜的 上,这样做的目的是 。
(2)某小组同学按照要求进行实验,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如表乙所示。
①实验中所用透镜的焦距为 cm。
②在第⑤次实验中,要观察到烛焰的像,眼睛应与蜡烛在凸透镜的 (选填“同”或“异”)侧,观察到的像是 (选填“等大”“放大”或“缩小”)的。
③通过学习可知:处是物体通过凸透镜成缩小与放大像的分界点。
(3)对于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的像距,但从各组汇报的数据值发现,物距均为14.00cm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得的像距分别为34.00cm,35.00cm和38.00cm。若他们的数据差别不是长度测量误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
105.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图中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

(1)该透镜的焦距为 cm;
(2)图中只移动蜡烛和光屏,可以模拟投影仪成像原理的操作是 (填字母);
A.都向左移
B.蜡烛向左移,光屏向右移
C.都向右移
D.蜡烛向右移,光屏向左移
(3)完成实验后,他将一副眼镜的镜片放在凸透镜的左侧,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说明该透镜对光有 作用,该眼镜可以矫正的视力缺陷是 ;如果不移动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调蜡烛也可以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像;
(4)完成实验后,小明突然想到,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课堂中制作了一个水球,如图甲;随即她调整与水球间的距离,如图乙。这两个像是 (选填“虚像”、“实像”),像逐渐变大,是因为王亚平和水球间的距离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制成 (选填“投影仪”、“放大镜”或“照相机”)。
106.如图所示,光具座上依次安装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点燃蜡烛,调整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与凸透镜的中心位于 ;
(2)凸透镜位于50cm的位置,将烛焰移动到30cm处时,移动光屏得到倒立、等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 ,光屏所处的位置是 ;
(3)将蜡烛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要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上的像会 (选填“变大”或“变小”);
(4)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烛焰移动到35cm位置,移动光屏能得到的是倒立、的实像;应用此成像原理可制成 (选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机”);
(5)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仅用不透明的纸挡住凸透镜的上部,观察到像的亮度 ,大小 。
107.鹿鸣路初级中学初二(1)班的同学们做光学实验。
(1)蜡烛A、凸透镜(f=10cm)、光屏在光具座上靠拢,点燃蜡烛,调整器材,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如图甲所示,图甲中烛焰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把凸透镜移到cm刻度处,烛焰也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若在蜡烛和凸透镜中间,给凸透镜带上近视镜,则将光屏向(左/右)移动到适当位置,光屏上仍可能出现清晰的像;
(2)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仅用不透明的纸挡住凸透镜的上部,观察到像的亮度,大小;
(3)对于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的像距,但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物距均为12.00cm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23.00cm,24.00cm,26.00cm,若他们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长度测量误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操作原因是;
(4)图丙是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为大家直播演示“神奇的太空小水球”实验,如图丙是通过水球成(实/虚)像的瞬间,随后,王亚平向水球里注射一个气泡,神奇的一幕发生了,水球里竟然形成了一正一反的两个人像,如图丁,注入气泡后,中间部分1、2相当于两个组成的(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
108.小明在研究凸透镜及其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为了测量凸透镜的焦距,他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射向该凸透镜,调节光屏位置直到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该透镜焦距f=cm:若测焦距f时,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在透镜下方的白纸上呈现一光斑时,测得光斑到透镜的距离为l,将白纸再远离透镜一段距离,发现白纸上又出现了相同大小的光斑,则lf(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华取一发光的小电灯放在该凸透镜主光轴上离光心距离为l处,在透镜另一侧将光屏沿主光轴远离透镜过程中,光屏上的光斑大小将;
(2)如图乙所示,若此时光屏上呈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的清晰实像:当给凸透镜左侧戴上近视眼镜后,为使光屏上再次呈清晰像,应将光屏(选填“向左”或“向右”)移动;
(3)如图乙所示,如果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将凸透镜移至cm刻度处时,光屏上能再次呈清晰的像,此时的成像特点与(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或“放大镜”)是一样的。
109.物理兴趣小组学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后,选择如图所示的四个透镜进行探究实验(A和B形状相同,C和D形状相同,制成材料见图上方文字)
(1)若要探究焦距与透镜材料的关系,则应选择;
(2)如果选择A和C两个透镜,那么可以探究凸透镜的焦距与的关系;
(3)小组利用塑料薄膜制成了一个水透镜,如图甲所示,利用注射器向水透镜内注水或往外抽水,可以改变水透镜的焦距。把蜡烛、水透镜和光屏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此时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要想模拟正常人眼睛的成像,小组同学需要把蜡烛向左移动,并向(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倒立的实像。实验中随着蜡烛燃烧,烛焰的像会向光屏(选填“上方移动”、“下方移动”或“仍在原来像的位置”);
(4)接着小组要想研究远视眼的成因,保持蜡烛和水透镜的位置不动,他要用注射器(选填“向水透镜中注水”或“从水透镜里往外抽水”),并向(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能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实像。若此时恰好有一小飞虫飞到透镜上,则光屏上(选填“有”或“没有”)小飞虫的像。
110.同学们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小明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将透镜对着对面的房屋,移动光屏至如图甲所示的位置,在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约为cm;
(2)小明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接下来小明应该,然后点燃蜡烛,并调整烛焰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至凸透镜的上;
(3)小明将器材调至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此时在光屏上得到一清晰的像。实验过程中,若固定蜡烛和光屏,只移动凸透镜,则当凸透镜移动到图中标尺上cm刻度处时,光屏上能再次看到烛焰清晰的像;若凸透镜固定不动,将蜡烛和光屏以相同的速度向右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光屏上将(选填“仍能成一次清晰的像”、“不能成清晰的像”或“能成两次清晰的像”);
(4)对于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的像距.但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物距均为12.0cm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23.0cm,24.0cm,26.0cm。若他们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长度测量误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操作原因可能是;
(5)小丽通过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然后她将蜡烛远离透镜,模拟人眼看远处景物时晶状体的调节功能,此时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在光具上相同位置换上焦距更(选填“大”或“小”)的凸透镜。
1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大致在。以下调整实验器材高度比较规范的是(填选项前的字母);
A.将三者分散排列,然后用目测的方法调节
B.将三者靠拢,然后用目测的方法调节
C.以上都可以
(2)将蜡烛和光屏移动到如图甲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恰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据此可知此凸透镜的焦距为cm;
(3)改变蜡烛位置,移动光屏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又得到一个清晰的像(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样的成像原理工作的。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3cm,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选填“左”或“右”)移动,移动的距离(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3cm;
(4)在图乙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和蜡烛的位置不变,换用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继续实验(填序号);
A.向左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缩小的清晰的实像
B.向左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放大的清晰的实像
C.向右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放大的清晰的实像
D.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得不到烛焰的清晰的像
(5)实验时,若一只昆虫落在了凸透镜上,光屏上(选填“有”或“没有”)昆虫的像;
(6)图乙实验时,小明将一副远视眼镜的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且靠近凸透镜的地方。若保持光屏的位置不变,应将蜡烛向(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才能使光屏上的像再次清晰。
112.(1)小明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观察小红的眼睛(如图1),看到小红的眼睛如图A的情形,物距应该满足的条件是;看到如图B的情形,联想到生活中的(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2)一个圆柱形的玻璃杯内装满水,把一支铅笔放在玻璃杯的后方,透过玻璃杯(如图2)。当铅笔由靠近玻璃杯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的过程中,透过玻璃杯会看到铅笔尖逐渐(选填“变长”或“变短”);到某一位置时,铅笔尖会突然改变方向,而“改变方向”后的像为(选填“实”或“虚”)像。
11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将凸透镜置于光具座上50cm 刻度处,接下来移动蜡烛和光屏,使它们三者紧靠;再点燃蜡烛,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上,目的是;
(2)图甲中光屏上已成清晰的像,它是倒立(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3)如图乙为凸透镜成像的物距倒数和像距倒数的关系,则凸透镜焦距为cm;
(4)如图甲当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时,不改变蜡烛和透镜位置:
①用黑纸将凸透镜遮盖一半,光屏上所成的像与原来相比(选填“变小”“变暗” 或“变不完整”)了;
②将原凸透镜更换为焦距较小的凸透镜,保持物距不变,则需将光屏(选填“向左” 或“向右”)移动才能成清晰的像,光屏上所成的像与原来的像比了。
114.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进行了如下实验:
(1)用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移动光屏到图甲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最小最亮的光斑,这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作用,此凸透镜的焦距是;
(2)若测量凸透镜焦距时找不到平行光源,可以将凸透镜放置在滑轨中央,让蜡烛与光屏从滑轨两端以相同的速度靠近凸透镜。当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若测量出蜡烛到光屏的距离为L,则可以得出凸透镜的焦距为;
(3)如图乙所示,小明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4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位于凸透镜两侧。将蜡烛移至2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像(选填“实”或“虚”)。这个成像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4)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至35cm刻度线处,为了看见蜡烛的像,小明移开光屏用眼睛直接透过凸透镜观察。发现从凸透镜AB两侧都能看到清晰的像;其中从B侧观察到的像是正立,(选填“缩小”或“等大”或“放大”)的(选填“实”或“虚”)像;从A侧观察到的像是由于光的形成的;
(5)为了克服蜡烛燃烧变短带来的问题,小明 从网上购买了利用LED灯做成的F光源进行实验,将F光源放在10cm刻度线处时,直接用眼睛透过透镜所看到的清晰的像是图丁中的。
115.如图所示,是小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将A、B两块透镜分别正对太阳光时,在光屏上出现了不同的光斑,由此判断是凸透镜;
(2)如图乙所示,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上;
(3)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关系,若此时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则该像应该是倒立、的实像,(填光学仪器名称)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4)如图丙所示,小禹经过多次实验,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与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u”的关系图象.分析图象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等于cm;
(5)若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得不到烛焰清晰的像,其原因不可能是(填序号即可)。
A.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1倍焦距
B.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1倍焦距
C.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1倍焦距
(6)保持图乙中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向左移动,适当调节光屏的位置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此时所成像将(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116.小周同学用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实验前,小明先想办法测凸透镜的焦距,如图甲所示,他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下方平行地放上白纸,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s与对应的白纸被烤焦的时间t,绘出图像如图乙所示。则判断该透镜的焦距f为cm,然后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分别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将焰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调在;
(2)实验中光屏上得到物体清晰的像时,一只苍蝇飞到了凸透镜上,此时光屏上
A.会有苍蝇的像 B.会出现苍蝇的影子 C.发光体的像完整且暗了一些
(3)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如图所示。则人眼在图中的(选填“A”或“B”)处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像是图丁中的(选填“1”“2”“3”或“4”);
(4)她又利用该装置研究视力的矫正问题,如图所示,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相当于一个凹透镜),此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再次清晰,在保持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①将光屏远离透镜;②将光屏靠近透镜;③将蜡烛远离透镜; ④将蜡烛靠近透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
(1)图中光屏上呈一倒立、等大的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为cm;
(2)图中固定蜡烛位置不变,将透镜移到60cm刻度线处,要在光屏上再次成像,应将光屏向移动,此时像为倒立、的实像;
(3)图中固定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45cm刻度线处,取走光屏,人眼按照(选填“A”或“B”)方式观察像;
(4)图中随着蜡烛燃烧变短,蜡烛的像将会向(选填“上”或“下”)移动;
(5)图中将一个眼镜片放在透镜和烛焰之间,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将光屏向左移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该眼镜片是(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的镜片。
118.石老师上课时拿个水晶球,让同学们透过它看远处倒立的建筑物的像(如图1所示),引起同学对凸透镜的成像的兴趣。为此老师让大家一起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给同学们准备了凸透镜、凹透镜、光具座、蜡烛、光屏各一个,火柴盒。
(1)帏涛在挑选透镜时,把两个透镜甲、乙分别正对太阳光,在光屏上出现了如图2(甲)所示的光斑,你认为他应该选择(选填“甲”、“乙”)透镜来进行实验。
(2)帏涛在实验中发现光屏上成的蜡烛的像偏上(如图丙所示)是因为忽略了实验中的一个操作步骤,这一步应是。
(3)如图3所示是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像。由图像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cm。
(4)当烛焰距凸透镜3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的实像,生活中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光学仪器是(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要使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变大,应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动,调节蜡烛的位置,同时将光屏(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直至得到清晰的像。
(5)实验中他不小心用纸把透镜下半部分遮住了,则他看到的光屏上所成的像的大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实验后,该同学取下自己所戴的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之间靠近透镜的位置,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他将光屏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后,原来模糊的像又变清晰了,则说明该同学所戴的是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
119.小明正在实验室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实验前,小明先想办法测凸透镜的焦距,实验装置如图甲,此时光屏上获得一个最小最亮的光点,凸透镜的焦距为cm;
(2)实验前要调节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上,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
(3)小明将烛焰、凸透镜、光屏如图乙所示放置时,在光屏上恰成一清晰的像,这个像是(放大/等大/缩小)的;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移到cm刻度线的位置,在光屏上可以再次成清晰的像;
(4)图乙中,将凸透镜换成中心有小孔的纸板,调节纸板使将烛焰的中心、小孔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保持蜡烛与纸板的距离不动,将光屏移到cm刻度线的位置时,光屏上出现烛焰等大的像;
(5)小明想利用LED发光字母来探究凸透镜成像时像与物的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在“E”“H”“L”三个字母中,适合做LED光源的字母是;
(6)如图丙所示,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取走眼镜,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要使屏上的像变清晰,需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蜡烛,眼镜是(近/远)视眼镜。
120.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位置关系如图所示,此时光屏上恰好呈现清晰的像。
(1)实验前调节光具座上各器材高度时,(选填“一定”、“一定不”或“不一定”)要点燃蜡烛;
(2)该凸透镜焦距f=cm;
(3)要在光屏上呈现与照相机所成性质相同的像,应将图中的蜡烛向移动适当距离,此时像会向移,蜡烛移动的速度将(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像移动的速度;
(4)如将图中光屏移至80cm刻度线处,此时像与光屏的位置关系类似于(选填“近视眼”、“正常人眼”或“远视眼”)观察物体时的情形,为了模拟正常人眼的调节,可进行的操作是。
12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和光屏中心位于上;
(2)在实验时,发现光屏上出现的像只有中间清晰,两侧却较模糊,小明只对凸透镜进行了调整,就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他的调整是;
A.左右适当移动凸透镜
B.上下适当移动凸透镜
C.适当扭转凸透镜
D.更换焦距合适的凸透镜
(3)调整好后,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乙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实像。如果在实验中保持烛焰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左右移动凸透镜,在光屏上还可以成(一/二/三)次清晰的像;
(4)在用该凸透镜探究成“等大实像”的实验时,老师发现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17cm和22cm,与理论像距20cm相比偏差较大。若不是因为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5)如图丙,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该眼镜是(近视/远视)眼镜。
122.如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位置保持不变,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实验中随着蜡烛的燃烧,光屏上依然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但光屏上像的位置却偏移到光屏上方了,为了使像仍成在光屏的中央,则应向(填“上”或“下”)调节凸透镜;
(2)调整后,图中光屏上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4年泸州市中考英语仿真模拟测试卷(三)(含答案)

下一篇:人教新起点版英语五年级上学期期末 寒假精品作业 (6)(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