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物理一轮复习基础考点题型与提升训练 专题二声现象(含解析)

专题二 机械运动
考点分析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本考点的考查点有: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速等。
题目的考查形式有:选择题、填空题。
基本知识填空: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成为声源。
2、传播:(1)形式:声音以 的形式传播。
(2)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 。
(3)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真空 (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 交谈。
3、声速
(1)影响因素:与 和 有关。
(3)声速的比较:v固 v液 v气。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
4、回声:当障碍物距离人耳太近时,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 原声,会使声音听起来更为响亮。
5、骨传导应用 能传声。
二、声音的特性包括: 、 、 ;
本考点的考查点有:声音的特性、超声波和次声波等。
题目的考查形式有:选择题、填空题。
基本知识填空: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 有关, 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声音的 叫响度;与发声体的 、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物体 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 ;用 描述响度的大小。
3、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与发声体的 和 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 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 )
4、频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 ,它的单位是 赫兹(Hz) 。
5、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 Hz,
高于 Hz叫超声波;低于 Hz叫次声波;
6、自然灾害和大象常伴随
7、音乐委员起的音太高我唱不上去,指的是声音的 ,夜晚有一个人在操场上引吭高歌指的是声音的 ;我们能辨别是数学老师的声音还是语文老师的声音是用 辨别的。
声的利用
本考点的考查点有:声音传递信息、声音传递能量等。
题目的考查形式有:选择题、填空题。
基本知识填空:
1、声能传递 (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超声波用来回声定位制作声呐等等)
2、声可以传递 (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
噪声
本考点的考查点有:噪声、防止噪声的方法等。
题目的考查形式有:选择题、填空题。
基本知识填空:
1、从物理学角度讲,发声体做 振动时会发出噪声。
2、用 为单位来表示噪声(声音)强弱的等级,符号是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分贝;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 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分贝; 分贝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0dB指刚刚引起听觉;
3、控制噪声的方法:(1)在 减弱(安消声器);
(2)在 减弱(植树。隔音墙)(3)在 减弱(戴耳塞)
考题呈现——以近几年的中考真题为例,呈现常考形式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典例1.(2022·湖北鄂州·统考中考真题)清晨,一阵闹铃声将你从睡梦中唤醒,提醒你:该起床了!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C.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
D.声速等于光速
【答案】A
【详解】A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故A正确,B错误;
C.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故C错误;
D.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故D错误。
故选A。
典例2.(2022·山西·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B.“鱼洗”发出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
D.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
【答案】A
【详解】A.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带动水振动使“水花四溅”,故A正确;
B.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C.“鱼洗”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故D错误。
故选A。
典例3.(2021·湖北襄阳·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发声的物体是否在振动 B.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C.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D.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答案】A
【详解】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音叉振动产生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典例4.(2021·辽宁丹东·统考中考真题)古诗《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人听到的人声是由声带 产生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答案】 振动 大于
【详解】[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诗人听到的人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典例5.(2021·重庆·统考中考真题)如图甲所示,阵阵鼓声是鼓面的 产生的;图乙抽取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铃声变小直至微弱,说明真空 (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答案】 振动 不能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鼓声是鼓面的振动产生的。
[2]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的响度将会逐渐变小,是声音传播的物质(空气)逐渐减少造成的,由此可以推出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小;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考点二】声音的特性
典例1.(2023·湖北武汉·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小红同学正在演奏古筝,听众分辨出古筝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
【答案】C
【详解】古筝是一种弦乐器,演奏者用手拨弦,使弦振动发声;人们能分辨出古筝和琵琶演奏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选C。
典例2.(2023·陕西·统考中考真题)2023年5月,中国—中亚峰会在古城西安圆满举办。如图,好客的陕西人民用热情的腰鼓、欢快的秧歌来欢迎国际友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力敲鼓是为了提高声音的音调
B.人们主要根据声音的响度分辨出腰鼓的声音
C.鼓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腰鼓发出的声音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答案】D
【详解】A.大力敲鼓是为了增大声音的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距声源的远近和振幅有关,故A错误;
B.人们能根据声音的音色分辨出腰鼓的发出的声音,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人们听到的鼓声是靠空气传来的,故C错误;
D.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腰鼓发出的声音正是由鼓面被敲打振动产生的,故D正确。
故选D。
典例3.(2023·山东潍坊·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将正在响铃的手机悬挂于广口瓶内,封闭瓶口,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对比抽气前后从瓶中传出的响铃声音,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音调升高 B.音调降低 C.响度变大 D.响度变小
【答案】D
【详解】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小,响度越小,音色只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在抽气的过程中,手机扬声器继续发声,所以它仍在振动;随着抽气盘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铃声的音调不变,响度变弱,音色不变;本次实验可以得出结论:空气越稀薄,其传声效果越差;由此实验进一步推理可知,当空气全部被抽出时,我们就不能再听到声音,这种实验研究的方法称为理想实验法;人们可以得到的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典例4.(2023·辽宁营口·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在8个完全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用一根木棒敲击它们,发出声音的特性一定不同的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色和响度
【答案】A
【详解】用一根木棒敲击它们,水越少越容易振动,则振动的频率越快,则音调越高,因此发出声音的特性一定不同的是音调。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典例5.(2023·贵州·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是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它由多个青铜制成的钟按大小编组悬挂。用相同力度敲击,大钟声音低沉、浑厚,小钟声音高昂、清脆,这是因为声音的 不同。(填写声音特性名称)

【答案】音调
【详解】用相同力度敲击编钟,编钟的大小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大钟声音低沉、浑厚,小钟声音高昂、清脆,这是因为声音的音调不同。
典例6.(2022·甘肃武威·中考真题)如图所示为2022年1月26日航天员叶光富在空间站用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情景。“葫芦丝”是靠空气柱 发声的;按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 。
【答案】 振动 音调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葫芦丝”是靠空气柱振动发声的。
[2]按不同的孔,空气柱的长短不同,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考点三】声的利用
典例1.(2022·山东泰安·统考中考真题)关于声现象,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可以传声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同一音叉可以改变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
C.“暮鼓晨钟”里的鼓声和钟声主要是依据音色来分辨的
D.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时,利用了声传递能量
【答案】C
【详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没有传声介质,声音无法传播,故A错误;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同一音叉可以改变音叉发出声音的振幅,即改变声音的响度,故B错误;
C.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一般不同,故“暮鼓晨钟”里的鼓声和钟声主要是依据音色来分辨的,故C正确;
D.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时,是利用了声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C。
典例2.(2023·湖北恩施·统考中考真题)两位同学通过用棉线连接的“土电话”进行对话。此游戏反映声音可通过 传播,还说明声可以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
【答案】 固体 信息
【详解】[1]棉线是固体,两位同学通过棉线连接的“土电话”可以对话,说明声音可以通过棉线传播,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2]使用“土电话”可以进行对话,通过声音交换彼此的信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典例3.(2021·湖北·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课堂上展示“会跳舞的烛焰”:将扬声器对准蜡烛的烛焰,播放音乐时,烛焰就会随着音乐跳起舞来,烛焰会跳舞是由于声波能传递 。我们能分辨出音乐里的钢琴声,是根据声音的 判断的。
【答案】 能量 音色
【详解】[1]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所以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时,烛焰会随着音乐跳起舞来。
[2]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分辨出音乐里的钢琴声。
【考点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典例1.(2023·黑龙江大庆·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相同
B.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指的是声音的响度
D.医生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答案】B
【详解】A.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介质的温度有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声音的速度一般不同,故A错误;
B.噪声减弱途径有: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以及人耳处。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正确;
C.声音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指的是声音的音调,故C错误;
D.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医生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B。
典例2.(2023·山东烟台·统考中考真题)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带来不利影响。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但有些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利用噪声。下列现象属于利用噪声的是( )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B.有的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工厂工人戴着防噪声耳罩 D.飞行员根据发动机轰鸣声判断其运转情况
【答案】D
【详解】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工厂工人戴着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控制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飞行员根据发动机轰鸣声判断其运转情况,这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典例3.(2023·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教师监考时不能穿硬底鞋,以减小噪声对考生的干扰。这是( )
A.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阻断噪声传播途径
C.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D.减小噪声传播速度
【答案】A
【详解】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中考考场很安静,若监考的老师穿硬底鞋,则鞋底敲碰地面振动会产生较大的声音,为避免影响考生答题,监考时规定老师不能穿硬底鞋,这是从声源处控制噪声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提升训练——选自近年中考真题,加强考点训练
一、选择题
1.(2022·广西桂林·统考中考真题)声音在一些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如图所示,声音在哪种介质中传播速度最慢(  )
A.空气 B.水 C.尼龙 D.冰
2.(2021·海南·统考中考真题)下列选项中,不能传播声音的是(  )
A.空气 B.真空 C.大地 D.水
3.(2023·山西·统考中考真题)在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艺术家与中国音乐家一起相聚云端,共同演唱《一带繁花一路歌》,唱出了“一带一路”的团结与繁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歌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B.不同艺术家发出声音的音色相同
C.歌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歌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4.(2023·广东广州·统考中考真题)如图,音叉M、N完全相同,M发出440Hz的声音,原来静止的N随之振动,N也发出440Hz的声音,则(  )

A.M发声时每分钟振动440次
B.M和N发出的声音的频率相同
C.M和N发声时的振幅一定相同
D.M发出的声音无需介质就能传播
5.(2023·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中国科技馆中的展品“曾侯乙编钟”,用青铜铸成,17个大小不同的钟悬挂在一个钟架上、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的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是指声音具有不同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传播途径
6.(2023·山东临沂·统考中考真题)2023年4月12—27日,50多部小戏小剧优秀作品在人民广场轮番上演,唱“红”了沂蒙时代新旋律。关于戏剧演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演员的歌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现场观众听到的歌声是空气传来的
C.女高音演员清脆的歌声的音调低 D.男中音演员高亢的歌声是超声波
7.(2021·贵州毕节·统考中考真题)智能音箱通过网络让用户以语言对话的交互方式,实现影音娱乐、生活服务、信息查询等多项功能的操作。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用户对智能音箱发布指令“大点儿声”,目的是改变声音的音调
B.智能音箱接收到传递来的信息后依靠扬声器的振动才能发出声音
C.智能音箱能根据语言指令来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人们能够分辨出智能音箱播放的二胡和笛子的声音,根据的是声音的音色
8.(2023·宁夏·统考中考真题)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真空中的声速是340m/s
B.教室安装双层玻璃可以减弱噪声
C.超声波清洗仪是利用声传递信息
D.小提琴和二胡能发出音色相同的声音
9.(2023·湖北随州·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是生活中的两个情境,左图是居民小区噪声监测器,显示环境噪声为55. 5分贝。右图是钢琴调音师正在用手机上的一个调音软件播放音叉256、512、1024、2048(Hz)的标准音来校准琴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B.分贝是音调的单位
C.2048Hz的音属于次声波
D.256Hz的音和2048Hz的音比较,256Hz的声音音调更高
10.(2023·四川达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如图甲所示,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音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如图乙所示,a、b两个音叉的波形图不同,但音调相同
C.如图丙所示,噪声监测仪既可以监测噪声的强弱,又可以防止噪声的产生
D.如图丁所示,渔民通过声呐捕鱼,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特性
二、填空题
11.(2022·吉林·统考中考真题)钢琴的琴声是由琴弦 产生的;琴声是能够通过 传播的,为了不打扰他人,弹琴时应关闭门窗。
12.(2021·广西桂林·统考中考真题)高考期间考场周围禁止鸣笛,因为喇叭 而产生的鸣笛声,会通过 传到人耳,干扰考生考试。
13.(2022·重庆·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是今年元宵晚会王亚平在空间站弹奏《茉莉花》的情景,她听到的琴声是由琴弦的 产生的,人们只听琴声就能根据 分辨出这是用我国传统乐器古筝弹奏的。
14.(2021·广西贵港·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个现象说明发声体在 。“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 不同来辨别的。
15.(2021·江西·统考中考真题)为了庆祝建党100周年,学校在演播厅举办文艺汇报演出,小明问学在演播厅外一听就知道是女生在演唱,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选题“音调”、“响度”或“音色”)来判断的,听到的歌声是通过 传入人耳的。
16.(2022·辽宁·统考中考真题)《曹刿论战》中曹刿善于利用鼓声。鼓声是由于鼓面 产生的,鼓声震耳欲聋形容鼓声的 大;战场上常用“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作为命令,说明声可以传递 。
17.(2023·辽宁抚顺·统考中考真题)2023年5月28日,如图所示的国产大飞机C919首次执飞,此次航班从上海起飞,在首都机场平稳降落。中国大飞机飞出安全、更飞出志气和希望。乘客听到的轰鸣声是发动机 产生的,为了安静地休息,乘客带上了耳罩,这是在 减弱噪声。周围观看的人们听到飞机的声音是由 传过来的。

18.(2021·湖北十堰·统考中考真题)中国最年轻的兵种中特种兵被称为“陆地猛虎、海底蛟龙、空中雄鹰”,他们装备着无声手枪,还有特种作战消音靴。作战消音靴是在 处减弱噪声,这样做主要是是防止 (选填“音调”或“响度”)过大而露目标;他们在越野拉练时能听到指战员下达的各种口令,声音是通过 传到战士们的耳中。
参考答案:
1.A
【详解】如图所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声音在尼龙中的传播速度为2600m/s,声音在冰中的传播速度为3230m/s,则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速度大小为
可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慢,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B
【详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3.A
【详解】A.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歌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不同人发声的音色一般不同,可据音色区别不同艺术家的发声,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歌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
D.歌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故D错误。
故选A。
4.B
【详解】A.频率表示每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已知M发出声音的频率为440Hz,表示该音叉每秒钟振动440次,故A不符合题意;
B.已知M和N发出声音的频率都为440Hz,所以M和N发出的声音的频率相同,故B符合题意;
C.引起N音叉振动的能量是由M音叉传递来的,传递过程中存在能量损耗,所以N音叉发声振动的振幅应比M音叉小,故C不符合题意;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C
【详解】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的钟,编钟的质量不同(体积不同),振动的快慢不同,即振动频率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B
【详解】A.演员的歌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现场观众听到的歌声是空气传播,故B正确;
C.女高音演员发出的清脆的歌声,其音调高,故C错误;
D.男中音演员高亢的歌声能被人耳听到,属于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波,不属于超声波,故D错误。
故选B。
7.A
【详解】A.“大点儿声”目的是改变声音的响度,这里大指的是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智能音箱接收语音信息,并根据用户的语言指令来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不同发声体的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人们能够分辨出智能音箱播放的二胡和笛子的声音,根据的是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B
【详解】A.声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A错误;
B.双层玻璃中间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正确;
C.超声波清洗仪是利用声传递能量,故C错误;
D.小提琴和二胡的结构和材料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9.A
【详解】AB.声音的强弱用响度表示,分贝(dB)是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故A正确,B错误;
C.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是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是超声波,2048Hz的音不属于次声波,故C错误;
D.声音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256Hz的音和2048Hz的音比较,2048Hz的声音音调更高,故D错误。
故选A。
10.D
【详解】A.噪声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以及人耳处进行减弱,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音器,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
B.从图乙可知,在相同时间内,a、b两个音叉振动的次数不同,即振动频率不同,则音调不同,故B错误;
C.根据噪声监测仪的作用可知,在噪声监测仪上可以直接读出分贝数,即可以监测噪声的强弱,但不能防止噪声的产生,故C错误;
D.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渔民通过声呐捕鱼,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特性,故D正确。
故选D。
11. 振动 空气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钢琴的琴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所以琴声能够通过空气传播的。
12. 振动 空气
【详解】[1][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鸣笛声就是由于喇叭振动而产生的,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鸣笛声会通过空气传到人耳,干扰考试。
13. 振动 音色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琴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
[2]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一般不同,故听到琴声能根据音色分辨出这是用我国传统乐器古筝弹奏的。
14. 振动 音色
【详解】[1] 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是因为音叉在振动,带动乒乓球振动,故此实验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2] 闻其声而知其人是因为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不同,各具特色,即音色,声音的品质,与发声体的材料有关。
15. 音调 空气
【详解】[1]男女声的区别是男声音调低,女声音调高,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区别男女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听到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耳朵的。
16. 振动 响度 信息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因此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产生的。
[2]鼓声震耳欲聋,说明敲击鼓面时振幅大,鼓声的响度大。
[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战场上常用“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作为命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7. 振动 人耳处 空气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乘客听到的轰鸣声是发动机振动产生的。
[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所以为了安静地休息,乘客带上了耳罩,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人们听到飞机的声音是由空气传过来的。
18. 声源 响度 空气
【详解】[1]消音靴减少噪声产生,能够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这是防止响度过大而暴露目标。
[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战士们的耳中。专题二 机械运动
考点分析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本考点的考查点有: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速等。
题目的考查形式有:选择题、填空题。
基本知识填空: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成为声源。
2、传播:(1)形式:声音以 的形式传播。
(2)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 。
(3)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真空 (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 交谈。
3、声速
(1)影响因素:与 和 有关。
(3)声速的比较:v固 v液 v气。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
4、回声:当障碍物距离人耳太近时,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 原声,会使声音听起来更为响亮。
5、骨传导应用 能传声。
二、声音的特性包括: 、 、 ;
本考点的考查点有:声音的特性、超声波和次声波等。
题目的考查形式有:选择题、填空题。
基本知识填空: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 有关, 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声音的 叫响度;与发声体的 、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物体 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 ;用 描述响度的大小。
3、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与发声体的 和 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 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 )
4、频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 ,它的单位是 赫兹(Hz) 。
5、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 Hz,
高于 Hz叫超声波;低于 Hz叫次声波;
6、自然灾害和大象常伴随
7、音乐委员起的音太高我唱不上去,指的是声音的 ,夜晚有一个人在操场上引吭高歌指的是声音的 ;我们能辨别是数学老师的声音还是语文老师的声音是用 辨别的。
声的利用
本考点的考查点有:声音传递信息、声音传递能量等。
题目的考查形式有:选择题、填空题。
基本知识填空:
1、声能传递 (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超声波用来回声定位制作声呐等等)
2、声可以传递 (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
噪声
本考点的考查点有:噪声、防止噪声的方法等。
题目的考查形式有:选择题、填空题。
基本知识填空:
1、从物理学角度讲,发声体做 振动时会发出噪声。
2、用 为单位来表示噪声(声音)强弱的等级,符号是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分贝;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 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分贝; 分贝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0dB指刚刚引起听觉;
3、控制噪声的方法:(1)在 减弱(安消声器);
(2)在 减弱(植树。隔音墙)(3)在 减弱(戴耳塞)
考题呈现——以近几年的中考真题为例,呈现常考形式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典例1.(2022·湖北鄂州·统考中考真题)清晨,一阵闹铃声将你从睡梦中唤醒,提醒你:该起床了!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C.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
D.声速等于光速
典例2.(2022·山西·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B.“鱼洗”发出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
D.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
典例3.(2021·湖北襄阳·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发声的物体是否在振动 B.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C.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D.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典例4.(2021·辽宁丹东·统考中考真题)古诗《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人听到的人声是由声带 产生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典例5.(2021·重庆·统考中考真题)如图甲所示,阵阵鼓声是鼓面的 产生的;图乙抽取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铃声变小直至微弱,说明真空 (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考点二】声音的特性
典例1.(2023·湖北武汉·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小红同学正在演奏古筝,听众分辨出古筝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
典例2.(2023·陕西·统考中考真题)2023年5月,中国—中亚峰会在古城西安圆满举办。如图,好客的陕西人民用热情的腰鼓、欢快的秧歌来欢迎国际友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力敲鼓是为了提高声音的音调
B.人们主要根据声音的响度分辨出腰鼓的声音
C.鼓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腰鼓发出的声音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典例3.(2023·山东潍坊·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将正在响铃的手机悬挂于广口瓶内,封闭瓶口,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对比抽气前后从瓶中传出的响铃声音,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音调升高 B.音调降低 C.响度变大 D.响度变小
典例4.(2023·辽宁营口·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在8个完全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用一根木棒敲击它们,发出声音的特性一定不同的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色和响度
典例5.(2023·贵州·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是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它由多个青铜制成的钟按大小编组悬挂。用相同力度敲击,大钟声音低沉、浑厚,小钟声音高昂、清脆,这是因为声音的 不同。(填写声音特性名称)

典例6.(2022·甘肃武威·中考真题)如图所示为2022年1月26日航天员叶光富在空间站用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情景。“葫芦丝”是靠空气柱 发声的;按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 。
【考点三】声的利用
典例1.(2022·山东泰安·统考中考真题)关于声现象,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可以传声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同一音叉可以改变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
C.“暮鼓晨钟”里的鼓声和钟声主要是依据音色来分辨的
D.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时,利用了声传递能量
典例2.(2023·湖北恩施·统考中考真题)两位同学通过用棉线连接的“土电话”进行对话。此游戏反映声音可通过 传播,还说明声可以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
典例3.(2021·湖北·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课堂上展示“会跳舞的烛焰”:将扬声器对准蜡烛的烛焰,播放音乐时,烛焰就会随着音乐跳起舞来,烛焰会跳舞是由于声波能传递 。我们能分辨出音乐里的钢琴声,是根据声音的 判断的。
【考点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典例1.(2023·黑龙江大庆·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相同
B.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指的是声音的响度
D.医生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典例2.(2023·山东烟台·统考中考真题)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带来不利影响。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但有些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利用噪声。下列现象属于利用噪声的是( )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B.有的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工厂工人戴着防噪声耳罩 D.飞行员根据发动机轰鸣声判断其运转情况
典例3.(2023·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教师监考时不能穿硬底鞋,以减小噪声对考生的干扰。这是( )
A.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阻断噪声传播途径
C.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D.减小噪声传播速度
提升训练——选自近年中考真题,加强考点训练
一、选择题
1.(2022·广西桂林·统考中考真题)声音在一些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如图所示,声音在哪种介质中传播速度最慢(  )
A.空气 B.水 C.尼龙 D.冰
2.(2021·海南·统考中考真题)下列选项中,不能传播声音的是(  )
A.空气 B.真空 C.大地 D.水
3.(2023·山西·统考中考真题)在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艺术家与中国音乐家一起相聚云端,共同演唱《一带繁花一路歌》,唱出了“一带一路”的团结与繁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歌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B.不同艺术家发出声音的音色相同
C.歌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歌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4.(2023·广东广州·统考中考真题)如图,音叉M、N完全相同,M发出440Hz的声音,原来静止的N随之振动,N也发出440Hz的声音,则(  )

A.M发声时每分钟振动440次
B.M和N发出的声音的频率相同
C.M和N发声时的振幅一定相同
D.M发出的声音无需介质就能传播
5.(2023·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中国科技馆中的展品“曾侯乙编钟”,用青铜铸成,17个大小不同的钟悬挂在一个钟架上、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的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是指声音具有不同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传播途径
6.(2023·山东临沂·统考中考真题)2023年4月12—27日,50多部小戏小剧优秀作品在人民广场轮番上演,唱“红”了沂蒙时代新旋律。关于戏剧演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演员的歌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现场观众听到的歌声是空气传来的
C.女高音演员清脆的歌声的音调低 D.男中音演员高亢的歌声是超声波
7.(2021·贵州毕节·统考中考真题)智能音箱通过网络让用户以语言对话的交互方式,实现影音娱乐、生活服务、信息查询等多项功能的操作。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用户对智能音箱发布指令“大点儿声”,目的是改变声音的音调
B.智能音箱接收到传递来的信息后依靠扬声器的振动才能发出声音
C.智能音箱能根据语言指令来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人们能够分辨出智能音箱播放的二胡和笛子的声音,根据的是声音的音色
8.(2023·宁夏·统考中考真题)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真空中的声速是340m/s
B.教室安装双层玻璃可以减弱噪声
C.超声波清洗仪是利用声传递信息
D.小提琴和二胡能发出音色相同的声音
9.(2023·湖北随州·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是生活中的两个情境,左图是居民小区噪声监测器,显示环境噪声为55. 5分贝。右图是钢琴调音师正在用手机上的一个调音软件播放音叉256、512、1024、2048(Hz)的标准音来校准琴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B.分贝是音调的单位
C.2048Hz的音属于次声波
D.256Hz的音和2048Hz的音比较,256Hz的声音音调更高
10.(2023·四川达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如图甲所示,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音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如图乙所示,a、b两个音叉的波形图不同,但音调相同
C.如图丙所示,噪声监测仪既可以监测噪声的强弱,又可以防止噪声的产生
D.如图丁所示,渔民通过声呐捕鱼,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特性
二、填空题
11.(2022·吉林·统考中考真题)钢琴的琴声是由琴弦 产生的;琴声是能够通过 传播的,为了不打扰他人,弹琴时应关闭门窗。
12.(2021·广西桂林·统考中考真题)高考期间考场周围禁止鸣笛,因为喇叭 而产生的鸣笛声,会通过 传到人耳,干扰考生考试。
13.(2022·重庆·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是今年元宵晚会王亚平在空间站弹奏《茉莉花》的情景,她听到的琴声是由琴弦的 产生的,人们只听琴声就能根据 分辨出这是用我国传统乐器古筝弹奏的。
14.(2021·广西贵港·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个现象说明发声体在 。“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 不同来辨别的。
15.(2021·江西·统考中考真题)为了庆祝建党100周年,学校在演播厅举办文艺汇报演出,小明问学在演播厅外一听就知道是女生在演唱,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选题“音调”、“响度”或“音色”)来判断的,听到的歌声是通过 传入人耳的。
16.(2022·辽宁·统考中考真题)《曹刿论战》中曹刿善于利用鼓声。鼓声是由于鼓面 产生的,鼓声震耳欲聋形容鼓声的 大;战场上常用“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作为命令,说明声可以传递 。
17.(2023·辽宁抚顺·统考中考真题)2023年5月28日,如图所示的国产大飞机C919首次执飞,此次航班从上海起飞,在首都机场平稳降落。中国大飞机飞出安全、更飞出志气和希望。乘客听到的轰鸣声是发动机 产生的,为了安静地休息,乘客带上了耳罩,这是在 减弱噪声。周围观看的人们听到飞机的声音是由 传过来的。

18.(2021·湖北十堰·统考中考真题)中国最年轻的兵种中特种兵被称为“陆地猛虎、海底蛟龙、空中雄鹰”,他们装备着无声手枪,还有特种作战消音靴。作战消音靴是在 处减弱噪声,这样做主要是是防止 (选填“音调”或“响度”)过大而露目标;他们在越野拉练时能听到指战员下达的各种口令,声音是通过 传到战士们的耳中。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4年九年级物理中考专题复习:力学综合计算(答案)

下一篇: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专题:透镜及其应用(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