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二节《弹力》分层作业(答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分层作业(时间:45分钟)
一、基础部分
物体在受力时会发生____________,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____________。有些物体形变后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____________。
物体由于发生____________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测量力的工具叫____________;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在____________内,弹簧受到的____________越大,____________就越长;
4.弹簧测力计使用前,要看清弹簧测力计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允许超过它的最大测量值,否则会损坏弹簧测力计;使用前要校零,即要使指针指在____________上;使用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伸长方向与受力方向____________;读数时,要等指针稳定后再读数,眼睛要正对刻度板,视线与指针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发生形变就一定产生弹力 B.两个物体只要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
C.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会产生弹力 D.拉力属于弹力,支持力不属于弹力
6.如图所示,运动员被形变的撑竿弹起来,关于该弹力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运动员是施力物体 B.撑竿是施力物体
C.撑竿发生弹性形变 D.运动员是受力物体
7.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弹簧测力计使用前应将指针调到零刻度线处 B.如图甲所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0~5kg
C.如图乙和丙所示,都能正确测出钩码的重力 D.如图丁所示,测力计示数为2.3N
请在图中画出压缩的弹簧对拇指弹力的示意图。
二、能力提升
9.手压桌子时,手对桌子有压力的作用,同时桌子对手也有支持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三要素中相同的要素是____________(“选填“大小”“方向”或“作用点”);其中压力是由于____________(选填“手”或”桌子”)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所以压力也属于弹力。
10.某同学在探究弹簧的特点时,得出了弹簧的长度与弹簧受到的拉力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这根弹簧的原长是____________cm;弹簧在受到6N的拉力时,弹簧比原来伸长了____________cm;分析图像及有关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____________与所受到的拉力成____________比,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____________。
11.某同学做“探索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他先把弹簧平放在桌面上使其自然伸长,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L0,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挂上砝码后测出弹簧伸长后的长度工,把L-L0作为弹簧的伸长x,这样操作,由于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最后画出的实验图像可能是哪一个图 ( )
12.弹簧测力计的弹簧一端断了一小段,将剩下的弹簧修复后重新调零。用这只修复的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测量值与没有损坏前的弹簧测力计测量值相比( )
读数变大 B.读数不变 C.读数变小 D.前三种情况都可能出现
13.小明和小芳分别选取两个玻璃瓶,并把玻璃瓶装满水,然后用带有细玻璃管的橡胶塞塞紧瓶口,组装好的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用力挤压玻璃瓶壁,观察细玻璃管内水面是否有变化,小明选用的玻璃瓶是圆形瓶,瓶的截面如图b所示,小芳选用的是椭圆形玻璃瓶,瓶的截面如图c所示。小明用两手把圆瓶向里压(如图d所示),看到管内的水面 (选填“上升”或“下降”)了。小芳再用两手把扁瓶沿如图f箭头所示方向压,看到的现象:管内的水面 (选填“上升”或“下降”)了。上述两个实验说明用手捏厚玻璃瓶,玻璃瓶会发生 。
14.如图所示是一名攀岩运动员拉着绳子停在峭壁上的情景的简化图,请你以重心O为作用点,在图中画出运动员所受的弹力。
三、挑战高分
15.一弹簧右侧连接一个小球,小球向左运动压缩弹簧后,经历了如图甲、乙所示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压缩过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弹开过程中小球受到的弹力逐渐变大
B.压缩过程中小球受到的弹力方向向右 D.整个过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6.为了探究弹簧受到的弹力F和弹簧伸长量x的关系,某同学选了A、B两根规格不同的弹簧进行测试,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出如图所示的图象。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用A弹簧制作弹簧秤,其受到的拉力大小与伸长量之间的关系可表达为F=3x
B.用A弹簧制作的弹簧秤,伸长量为18厘米时,受到拉力为6牛
C.若要制作一个精确度较高的弹簧秤,应选弹簧B
D.若要制作一个量程较大的弹簧秤,应该选择弹簧B
参考答案
形变、弹性、塑性
弹性形变
测力计、弹性限度、拉力、伸长量
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相同、垂直
C
A
A
大小、手
2、6、伸长量、正、弹簧测力计
C
C
上升、下降、弹性形变
C
D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Module 1 Unit 3 Language in use 预习精品题型(2课时含答案)

下一篇:Module 1 Trave Unit 3 Language in use 同步练习(2课时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