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金羊镇九年制学校八年级物理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共32分)
1.下列情况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水凝固成冰 B.河水流动
C.小鸟在空中飞行 D.雨滴下落
2.在同一条直线上,乙车从起点出发,甲、乙两小车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车的速度为10米/秒,乙车的速度为2米/秒
C.经过5秒,甲、乙两车相距10米
D.经过6秒,甲、乙两车相距2米
3.周末,同学们乘大巴去英雄纪念公园参观。在大巴行驶过程中,小明觉得自己是静止的,他所选的参照物是( )
A.路边的树木 B.迎面而来的汽车
C.所坐的座椅 D.身边走过的老师
4.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可知,物体的( )
A.速度大小恒定不变 B.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C.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D.以上说法都对
5.下面关于声现象的配对中,错误的是( )
A.“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声音的反射形成回声
B.“隔墙有耳”——固体能够传声
C.“引吭高歌”——“高”是音调高
D.“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
6.如图所示,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和乙音调相同,乙和丙响度相同 B.甲和乙响度相同,乙和丙音色相同
C.甲和丁音调相同,乙和丙响度相同 D.甲、乙、丙、丁音调和响度都相同
7.如图是“探究蜡烛的熔化特点”的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蜡烛应碾碎后放入试管中
B.温度计的玻璃泡应插入蜡烛内部
C.“水浴法”加热可以使蜡烛受热均匀
D.蜡烛熔化过程中,温度逐渐上升,说明蜡烛是晶体
8.下列场景与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
A.春季,小卉体育训练后满头大汗,回到教室不停扇风——提高液体温度加快蒸发
B.夏季,小卉手拿着一瓶冰冻矿泉水,一段时间后冰减少,手感到凉——熔化吸热
C.秋季,小卉发现清晨操场边的双杠上铺满了一层霜——霜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D.冬季,小卉晾在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汽化吸热
9.一壶刚烧开的热茶,正冒着“热气”。一瓶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周围在冒着“冷气”。对看到的“热气”“冷气”这两种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液化现象 B.都是汽化现象
C.“热气”是液化,“冷气”是汽化 D.“热气”是汽化,“冷气”是液化
10.如图,小明在水中练习潜水,则能反映岸上教练看到水下小明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11.如图所示光学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平面镜成像时进入眼睛的光线是由像发出的
B.图乙中,凹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C.图丙中,人们看到的“鱼”是实像
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但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2.如图所示是某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图像。分析图像中有关数据可知( )
A.物距减小时,像距也减小
B.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C.当物距u=30cm时,像距v=30cm
D.当物距u=25cm时,成的是放大的像
13.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蜡烛离小孔越远,屏幕上所成的虚像将离小孔越近,像的大小将变小
B.乙图中,雨后晴朗的夜晚,人在月光下行走,人迎着月光走时,亮处是地面,暗处是水
C.丙图中把纸板F沿ON向后折一定的角度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仍在同一平面上
D.丁图中,当蜡烛燃烧变短时,光屏上的像将会向下移动
14.如图所示是光线通过透镜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15.对于公式的认识,说法正确的是( )
A.对同种物质,质量越大,密度越大,因而当体积一定时,密度和质量成正比
B.对同种物质,质量一定时,密度和体积成反比
C.是密度的计算式,实质上密度和质量、体积无关
D.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定不同
16.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m)-体积(V)关系图象。由图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密度比乙的密度大
B.乙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C.体积为的甲物质的质量为20g
D.甲、乙质量相同时,甲的体积是乙的2倍
二、填空题(共23分)
17.图为高空跳伞运动员在极速下降过程中数人构成的画面,在图示的情景中,以其中一个运动员为参照物,其他运动员是 的;以地面为参照物,他们是 的,(填“静止”或“运动”)
18.在国庆期间小枫骑行观光,他前半程的平均速度是,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是。小枫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小枫全程的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全程的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则小枫全程骑行的平均速度是 。
19.动物园里各种动物发出欢快的叫声,我们能从中分辨出猴子、大象、河马等动物的叫声,这是根据 进行辨别的;“震耳欲聋”是形容声音的 比较大。(均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20.某同学从冰箱的冷冻室中拿出一支冰棒,发现硬邦邦的冰棒上附着白花花的“粉”,“粉”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而成的小冰晶;剥去包装纸,他看见冰棒在冒“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形成的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他把这支冰棒装进茶杯里,不一会儿,茶杯外壁形成了一些小水珠,像是茶杯在“冒汗”,这是冰棒装进茶杯后,茶杯温度降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而成的小水滴附着在茶杯外壁形成的。(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21.小明身高1.7m,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5米处,当他正对平面镜以1m/s的速度面镜时,小明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他在镜中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s后小明到平面镜中像的距离是 m。教室中的黑板“反光”导致无法看清字,这是由于光照在黑板上发生了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
22.如图所示,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前后移动卡片纸,得到一最小、最亮的光点,测得光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是10cm。这个光点所在的位置就是凸透镜的 ,光点是由凸透镜对光的 作用形成的如图的方框内应该是 (填“凸透镜”“凹透镜”)。
23.目前青少年近视现象十分严重,应加强用眼保护,图中表示近视眼成像示意图的是 图,应配戴 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24.由不同材料组成的a、b、c三个实心物体,它们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密度最大的是 (选填“a”“b”或“c”)物体,它的密度是 kg/m3。
25.有一质量为237克,体积为30立方厘米的铁块,其密度为 千克/米3。若把它截去一半,则密度 ;如果把237克铁块放入熔炉中熔化成铁水,其质量 (后两个空填“不变”、“变大”、“变小”)。
三、作图题(共4题;共12分)
26.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请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
27.如图,入射光线与镜面成30°,请:①画反射光线;②标出反射角。
28.如图所示,补全两条折射光线的入射光线。
29.画出图中两条光线经透镜折射后的对应的折射光线。
四、实验探究题(共15分)
30.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室提供了厚薄不同的两块玻璃板,你应选择 (选填“厚”或“薄”)玻璃板进行实验。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 ;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 (选填“前侧”或“后侧”)观察,直至蜡烛B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实验时,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
(5)小华回家观察到他家里的餐桌桌面上有一块水平的圆形玻璃转盘,距转盘1.8m高处有一盏灯,该灯通过转盘成像如图2所示。则灯的像距离该灯 m;若用手拨动转盘使其水平旋转,则会观察到灯的像的位置 。(选填“改变”或“不变”)
31.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密度,备用器材有天平、量筒、水和细线等。
(1)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偏向如图甲所示,为使天平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端调节;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小石块的质量时,小组成员小华估计小石块的质量约为55g,他用镊子依次将50g砝码和最小的5g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发现天平的指针静止时仍如图甲所示,则他接下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3)当右盘中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时,天平横梁平衡,则小石块的质量为 g;
(4)在量筒内先倒入适量的水,如图丙所示;然后将用细线系好的小石块放入量筒中,如图丁所示。测得小石块的体积为 cm3,小石块的密度为 kg/m3;
(5)将小石块放入量筒中时,若有几滴水溅到量筒壁上,则小石块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6)实验时,小东想测量盐水的密度,却不小心将桌上量筒打碎了,思考了一会儿后,他利用天平、水(水的密度用ρ1表示)、烧杯继续,操作过程如下:
①用天平测出烧杯的质量为m0;
②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装满水的质量为m1;
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装满盐水的质量为m2
则盐水密度为 (用上述字母表达)。
五、计算题(共18分)
32.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向一座山崖开进,司机在某处鸣了一下笛,4s后听到从前方山崖传来的回声(已知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
(1)鸣笛到司机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m?
(2)鸣笛到司机听到回声,声音传播的路程是多少m?
(3)鸣笛时汽车到山崖的距离是多少m?
33.一个质量是300g的空瓶子,当装满水时,瓶子和水的总质量是1300g;当装满另一种液体时,瓶子和液体的总质量是1100g;已知水的密度ρ=1.0×103kg/m3;求:
(1)瓶中水的质量;
(2)瓶子的容积;
(3)另一种液体的密度。
试卷第2页,共9页
1.A
【详解】A.水凝固成冰,水的位置并没有发生变化,水发生的是物态变化,不属于机械运动,故A符合题意;
B.河水流动,水的位置在发生变化,所以河水流动属于机械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小鸟在空中飞行,小鸟的位置在发生变化,所以小鸟飞行属于机械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雨滴下落,雨滴的位置在发生变化,所以雨滴下落属于机械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D
【详解】A.如图,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静止不动,故A错误;
B.甲车不动则速度为0,当乙车运动时间是5s时,路程是10m,则乙车速度为
故B错误;
C.经过5秒,甲车在原地不动,距离起点10m;乙车运动的路程为
则经过5秒,甲、乙两车相遇,两车相距0米;故C错误;
D.经过6秒,甲车在原地不动,距离起点10m;乙车运动的路程为
则经过6秒,甲、乙两车相距的距离为
故D正确;
故选D。
3.C
【详解】ABD.在大巴行驶过程中,路边的树木、迎面而来的汽车、身边走过的老师与小明的位置不断变化,以路边的树木、迎面而来的汽车、身边走过的老师为参照物,小明是运动的,故ABD不符合题意。
C.所坐的坐座椅相对小明没位置变化,所以以所坐的座椅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4.A
【详解】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不能说成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故选A.
5.C
【详解】A.长啸一声,山也鸣谷也应,是声音在山谷间发生了反射,形成了回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隔着墙都能听到墙内的声音,是因为墙能够传声,说明固体能传声,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引吭高歌是指声音大即响度大,故C错误,符合题意;
D.不同人的音色不同,所以能闻声知人,这是根据音色来辨别声音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A
【详解】A.甲和乙频率相同,音调相同;乙和丙振幅相同,响度相同;故A正确;
B.甲和乙振幅不同,响度不相同;乙和丙波形相同,音色相同;故B错误;
C.甲和丁频率不同,音调不相同;乙和丙振幅相同,响度相同;故C错误;
D.由ABC分析可知,甲、乙、丙、丁音调和响度不可能都相同,故D错误。
故选A。
7.D
【分析】为了是蜡烛均匀受热,应用碎蜡烛;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分析温度计的玻璃泡的位置;水浴法能使物质均匀受热;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详解】A、蜡烛应碾碎后放入试管中,目的是使蜡烛受热均匀,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温度计的玻璃泡应插入蜡烛内部,使玻璃泡与蜡烛充分接触,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水浴法”加热可以使蜡烛受热均匀,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蜡烛熔化过程中,温度逐渐上升,说明蜡烛是非晶体,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8.B
【详解】A.春季,满头大汗的小明,回教室扇风感到凉快,因为扇风加快身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加快蒸发,吸收更多的热量,故A错误;
B.小卉手拿着一瓶冰冻矿泉水,一段时间后冰减少,手感到凉,这是因为矿泉水瓶中的冰块吸收热量熔化,故B正确;
C.秋季,小明发现操场上的双杠上铺满了一层霜,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放热形成的,故C错误;
D.冬季,小卉晾在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这是冰升华成水蒸气,升华吸热,故D错误。
故选B。
9.A
【详解】烧开的热茶,正冒着“热气”,是壶中喷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从冰箱拿出一瓶饮料,发现饮料瓶周围在冒着“冷气”,是由于饮料瓶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故都是液化现象,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A
【详解】岸上教练看到水下小明,光线应是由水下小明身上“射出”,即光线的传播方向应该是水中射向空气中;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空气中的角应该大于水中的角,即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1.D
【详解】A.平面镜成像时,光线是由烛焰发出的,经过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人的眼睛,故A错误;
B.图乙中可以看出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故B错误;
C.人们看到的“鱼”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形成的虚像,故C错误;
D.漫反射的反射光线彼此之间不平行,但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满足光的反射定律,故D正确。
故选D。
12.B
【详解】A.根据上图可知,物距减小时,像距增大,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
u=v=20cm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有
2f=20cm
因此该凸透镜的焦距
f=10cm
故B符合题意;
C.根据上图可知,当物距u=30cm时,像距v=15cm,故C不符合题意;
D.因物距
u′=25cm>2f
故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C
【详解】A.甲图中,小孔成像所成的像是实像,由于光沿直线传播,蜡烛离小孔越远,像越小,故A错误;
B.乙图中,雨后晴朗的夜晚,人在月光下行走,人迎着月光走时,水面会发生镜面反射,进入人眼的光线多,地面发生漫反射,进入人眼的光线少,所以亮处是水,暗处是地面,故B错误;
C.丙图中,把纸板F沿ON向后折一定的角度后,在纸板F上虽然看不见反射光线,但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仍在同一平面上,故C正确;
D.凸透镜成的实像是倒立的,当蜡烛燃烧变短时,光屏上的像将会向上移动,故D错误。
故选C。
14.A
【详解】AC.图AC中均为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平行于凹透镜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射出,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焦点。故A正确,C错误;
BD.图BD中均为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从凸透镜焦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故BD错误。
故选A。
15.C
【详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质量增加到原来的2倍时,体积也一定增加到原来的2倍,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变的,所以密度与质量和体积无关。但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也有可能相同,如酒精和煤油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都是0.8g/cm3,因此,只能说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故选C。
16.A
【详解】A.由图可知,V=20cm3时,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根据可得甲物质的密度大于乙物质的密度,故A正确;
B.由图象可知,乙的体积和质量成正比,则乙物质的密度不变,与体积无关,故B错误;
C.由图可知,体积为的甲物质的质量是10g,故C错误;
D.由图可知,甲乙质量相同时,m=10g,甲的体积是,乙的体积,乙的体积是甲的2倍,故D错误。
故选A。
17. 静止 运动
【详解】[1]以其中一个运动员为参照物,其他运动员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说明其他运动员是静止的。
[2]若以地面为参照物,跳伞运动员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是运动的。
18. 4.8 5
【详解】[1]设全程的路程是s,根据可得,小枫前半程所用时间为
小枫后半程所用时间为
小枫全程时间为
所以小枫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2]设小枫一半骑行时间为t,由题知前一半骑行时间的速度,后一半骑行时间的速度,则小枫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19. 音色 响度
【详解】[1]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不同物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能够从这些声音中分辨出猴子、大象、河马等动物的叫声,这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响度的大小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震耳欲聋”是形容声音的响度大。
20. 凝华 液化 液化
【详解】[1]白花花的“粉”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棒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放出热量。
[2]冰棒上在冒“白气”,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棒液化而成的小水滴。
[3]冰棒放进茶杯里,不一会儿,茶杯外壁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水珠,就像茶杯在“冒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杯子,发生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21. 运动 不变 6 镜面反射
【详解】[1][2][3]小明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5米处,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小明的像到平面镜距离是5米,小明和小明的像之间的距离是10米,当他正对平面镜以1m/s的速度面镜时,他的像也以1m/s的速度面镜,2s后,小明向平面镜靠近了2米,小明的像向平面镜也靠近了2米,小明和小明的像之间的距离变为6米,所以小明以小明的像为参照物是运动的,平面镜成像时,物像大小相等,小明的大小不变,像的大小也不变。
[4]镜面反射是平行光线射到物体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仍是平行的,射向了同一方向,而漫反射是由于物体表面粗糙时,反射光线的方向变得是向各个方向反射,黑板“反光”是因为黑板发生了镜面反射,黑板反射的光线比粉笔字反射的光线强,使人无法看清黑板上的字。
22. 焦点 会聚 凹透镜
【详解】[1]根据凸透镜属性可知,最小、最亮的光斑为焦点。
[2]光点是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而形成的最小、最亮的光斑。
[3]图中光学元件将光线发散,所以方框内的光学元件为凹透镜。
23. 甲 凹透
【详解】远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的,则乙是远视眼的成因;近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近视眼;由图可知,甲是近视眼的成因;因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近视眼应该配戴凹透镜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24. c 2×103
【详解】[1]由图像可知,当a、b、c三种物质体积相同时,c的质量最大,由可知,c物质的密度最大。
[2]由图像可知,当体积Vc=2cm3时,c物质的质量mc=4g,c物质的密度
25. 7.9×103 不变 不变
【详解】[1]铁块的密度
[2]因密度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所以若把它截去一半,剩余铁块的密度不变。
[3]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状态、体积、位置等无关,所以铁块熔化成铁水质量不变。
26.
【详解】作出两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连接即为物体的像。
注意:一是辅助线用虚线表示,用垂直符号表示辅助线与镜面的位置关系。虚像用虚线表示。
27.
【详解】先过入射点垂直平面镜作出法线,再在法线的右侧画出反射光线,注意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与镜面成30°角,则入射角为60°,反射角也等于60°,如图所示:
28.
【详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所示:
29.
【详解】对于凹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平行光线同侧的虚焦点;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如下图:
。
30. 薄 便于寻找和确定像的位置 前侧 等效替代法 不变 不能 3.6 不变
【详解】(1)[1][2]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玻璃板既能成像也能透光,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3][4]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因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因此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确定像与物大小相等。这种方法中用蜡烛B代替了蜡烛A的像,使用了等效替代法的物理方法。
(3)[5]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所以实验时,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不变。
(4)[6]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所以,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
(5)[7]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在离转盘1.8m高处有一盏灯,灯在玻璃转盘中的像离转盘的距离也是1.8m,灯的像到灯的距离为
1.8m+1.8m=3.6m
[8]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用手水平拨动转盘时,灯的位置不变,所以通过玻璃转盘观察到灯的像的位置不改变。
31. 左 取下5g砝码并向右移动游码 52 20 2.6×103 偏大
【详解】(1)[1]如图甲所示,指针偏向分度盘右侧,为使天平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左端调节。
(2)[2]在测量中,指针如图甲所示,说明砝码偏重,应取下最小砝码,再向右调游码,使横梁水平平衡,即取下5g砝码并向右移动游码。
(3)[3]如图乙所示时,小石块的质量为砝码质量与游码所对应刻度之和为
m=50g+2g=52g
(4)[4][5]根据排水法测石块体积为
V=40mL-20mL=20mL=20cm3
石块密度为
(5)[6] 将小石块放入量筒中时,若有几滴水溅到量筒壁上,会造成所测体积偏小,根据,则小石块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会偏大。
(6)[7]用天平测出烧杯的质量为m0;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装满水的质量为m1;则水的质量为
m水= m1- m0
烧杯的容积为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装满盐水的质量为m2,则烧杯内盐水的质量为
m盐水= m2- m0
盐水密度为
32.(1)80m;(2)1360m;(3)720m
【详解】解:(1)鸣笛到司机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路程是
s车=v车t=20m/s×4s=80m
(2)鸣笛到司机听到回声,声音传播的路程是
s声=v声t=340m/s×4s=1360m
(3)鸣笛时汽车到山崖的距离是汽车行驶路程与声音传播路程之和的一半,即
答:(1)鸣笛到司机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路程是80m;
(2)鸣笛到司机听到回声,声音传播的路程是1360m;
(3)鸣笛时汽车到山崖的距离是720m。
33.(1)1kg;(2)10-3m3;(3)0.8×103kg/m3
【详解】解:(1)瓶子装满水后,水的质量为
m水=m2-m1=1300g-300g=1000g=1kg
(2)根据可得,水的体积为
瓶子的容积为
V=V水=10-3m3
(3)装满另一液体时,液体的质量为
m液=m3-m1=1100g-300g=800g=0.8kg
液体的体积为
V液=V=10-3m3
则液体的密度为
答:(1)瓶中水的质量为1kg;
(2)瓶子的容积为10-3m3;
(3)另一种液体的密度为0.8×103kg/m3。
答案第8页,共11页
答案第11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