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训练——科普阅读题
1.阅读下面的短文并回答问题。
为应对CO2等温室气体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提出争取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现阶段我国的能源结构以化石燃料为主,其燃烧释放出大量的CO2.通过植树造林、海洋封存、矿石碳化和綜合利用等途径可降低大气中CO2浓度。
矿石碳化:利用矿石中的氧化镁或氧化钙等,在一定条件下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镁或碳酸钙等,但过程缓慢。
综合利用:工业上可以将CO2转化成甲醇(CH3OH)等资源,CO2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和一种常见的液体氧化物。一定条件下,该反应在有、无分子筛膜时甲醇的产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1)化石燃料包括煤、 、天然气。
(2)CO2可以封存在海洋里,但会引起海水酸化,体现出二氧化碳的性质是 。
(3)写出利用CO2合成甲醇的化学方程式: ,参加反应的CO2与氢气的质量比为 。
(4)由上图可知,为提高甲醇的产率,合成甲醇应选择的最佳条件为 。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碳单质
B.大气中CO2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也会造成酸雨
C.植树造林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光合作用属于物理变化
D.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代替化石燃料,可以减少CO2的排放
E.矿石碳化过程中,可能发生反应
2.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气候变化中的海洋
海洋覆盖了地球70%以上的面积,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栖息地,有超过25万种生物生活在其中,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能源和交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忠实“朋友”。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导致地球系统热量不断增加。海洋吸收了绝大部分全球变暖的热量,还“消化”了2~3倍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减缓了气候变化速度及影响。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海洋变暖的速度增加了1倍。在过去的20年里,所有大洋盆地都观测到了持续数天到数月的极端海洋高温天气,即“海洋高温热浪”,它可以延伸数千千米的范围,深达数百米。热浪频发,易引起更强烈的热带气旋、厄尔尼诺现象等。2006~2015年,全球平均海平面每年上升约3.6 mm,为1901~1990年期间上升速度的2.5倍。海洋在溶解了二氧化碳后,酸性增强,会影响牡蛎、蛤蜊等贝类的外壳或骨骼的形成。
(1)海洋为人类提供的食物有 (举1例)。
(2)海洋吸收热量发生的变化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文中涉及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 ,化学性质有 。(写1条即可)
(4)“海洋高温热浪”对海洋生物的危害是 。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类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3.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古人认为,水是一种元素,不可再分。
1766年,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发现将金属锌加入到硫酸中,会产生一种无色的可燃性气体,他将这种气体叫做“可燃空气”。
同一时期,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里,也在研究这种“可燃空气”,他发现这种气体密度只有空气的1/11,这种气体在玻璃容器燃烧,容器内壁会产生水雾。
1775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验证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其中氧气约占1/5。
1781年,卡文迪许改进了原来的实验方案,他用纯净的氧气代替空气,发现“可燃空气”在纯氧中可以安静燃烧,生成物只有水,没有别的物质。
1782年,拉瓦锡将水蒸气通过高温金属铁管,获得了“可燃空气”和一种黑色固体由此他认为水不是一种元素,而是由“可燃空气”和氧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1787年,拉瓦锡命名这种“可燃空气”为“氢气”,正式提出“氢”是一种元素。
1800年,英国科学家尼克尔森和卡里斯特尔用“伏打电池”在常温下进行了水的电解实验,获得成功,进一步证明了拉瓦锡的结论。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可燃空气”的物理性质有 (填写一种即可)。
(2)“可燃空气”属于 (填“单质”或“化合物”)。
(3)1782年拉瓦锡实验产生的黑色固体是Fe3O4。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4)1800年,在尼克尔森和卡里斯特尔电解水实验中,电源负极产生的气体是 。实验室进行电解水实验,水中常加入稀硫酸的目的是 ,若配制10%的稀硫酸100g,需要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mL)体积为 mL(答案保留一位小数),量取浓硫酸时仰视读数,则所配得的稀硫酸溶质质量分数 10%(填“>”、“=”或“<”)。
(5)根据已有知识分析上述史实,你认为可以证明水的组成的实验有 (填序号)。
a、普利斯特里气体燃烧实验 b、1781年卡文迪许实验
c、1782年拉瓦锡实验 d、1800年尼克尔森和卡里斯特尔实验
4.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葡萄酒的配料表中经常看到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什么作用呢?
酿酒葡萄采摘后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而腐烂变质。在低温环境下,添加二氧化硫作为保鲜剂可有效减缓酿酒葡萄的腐烂。4℃时采用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硫对酿酒葡萄进行预处理,经过4周的储藏,酿酒葡萄的腐烂率如图所示。
葡萄酒的生产过程包括葡萄除梗、榨汁和葡萄汁发酵等步骤。葡萄汁的发酵由酵母菌来完成,但在发酵过程中会滋生某些杂菌,添加的二氧化硫作为灭菌剂可有效抑制这些杂菌的滋生。
由于二氧化硫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在葡萄酒生产过程中应控制其用量。下表是中国和欧洲对葡萄酒中SO2最高限量的标准。
葡萄酒类型 含糖量/(g/L) SO2限量(mg/L)
中国 非甜型葡萄酒 — 250
甜型葡萄酒 — 400
欧洲 红葡萄酒 <5 150
≥5 200
白葡萄酒 <5 200
≥5 250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葡萄腐烂变质的原因是 。
(2)在低温(4℃)条件下,酿酒葡萄储存一周时,腐烂率最高的是 (填序号)。
A.未添加SO2 B.添加低浓度SO2 C.添加高浓度SO2
(3)二氧化硫在葡萄汁发酵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 。
(4)欧洲标准中,含糖量相同的红葡萄酒比白葡萄酒SO2的限量要 (填“高”或“低”)。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葡萄汁发酵发生了化学变化
B.二氧化硫作为食品添加剂时应控制用量
C.用高浓度SO2处理的葡萄,腐烂率一定小于低浓度SO2处理的葡萄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氢,是最轻的元素,也是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大约占据宇宙质量的75%。氢气易燃、易爆,在空气中的体积浓度达到4.0%~75.6%之间时,遇火源就会爆炸。在地球上,自然条件形成的单质相对罕见,因此,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与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的化石能源不同,难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取。氢气的热值很高,燃烧相同质量的燃料时,氢气所产生的热量是焦炭、汽油等化石燃料的2至4倍;同时氢能具有能量密度高、存储形式多样的特点,最重要的一点是,氢气仅仅含有氢元素,因此燃烧的产物中只有水,而传统的化石燃料因为含有碳元素,所以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氢气作为燃料可以彻底实现零碳排放,在“绿色环保”方面意义重大,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二次能源。(摘自学习强国科普中国)
(1)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 。
(2)写出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其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3)对比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氢能的优点是 (列举一条)。
6.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
碳元素是人类接触和利用最早的元素之一、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可分为无定型碳,过渡态碳和晶型碳三大类。
石墨是制作铅笔芯的原料之一,在16世纪被发现后,曾被误认为是含铅的物质。直到18世纪,化学家将石墨与KNO3共熔后产生CO2,才确定了它是含碳的物质。
碳纤维既有碳材料的固有本质特征,又有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综合性能优异,目前我国已形成碳纤维生产、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应用等产业链。
科学界不断研发出新型碳材料,碳气凝胶就是其中一种。碳气凝胶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在环境净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浙江大学的科学家们研制出的世界上最轻固体材料—“全碳气凝胶”,其密度仅为每立方厘米0.16毫克,是空气密度的六分之一、这种材料结构韧性十分出色,它可以在数千次被压缩至原体积的20%之后迅速复原;它也是吸油能力最强的材料之一,其吸收量可高达自身质量的900倍。全碳气凝胶的密度和微观结构如下图所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碳材料的潜能不断被激发,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依据原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金刚石属于 (填序号)
a.无定形碳 b.过渡态碳 c.晶型碳
(2)石墨可用做 (填序号)
a.制造铅笔芯 b.电池的电极 c.耐高温材料
(3)石墨与KNO3高温共熔,生成氮气、氧化钾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碳纤维用做制造飞机的材料比使用铝合金材料的优势是 。
(5)全碳气凝胶密度小的原因是 。推测全碳气凝胶炭的一种合理应用 。
7.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的一种微量气体。O3通常状况下是淡蓝色气体,有鱼腥味。O3比O2活泼得多,是一种强氧化性气体,具有较强杀菌能力,在一定条件下,O2可以转化为O3。研究人员用臭氧分析仪监测紫外灯照射产生的臭氧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实验结果见图1。还通过实验研究了臭氧浓度与其杀菌效果的关系,结果见图2。
(1)O3的物理性质是 (写出一点即可)。
(2)从微观的视角说明O3与O2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3)O2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O3的过程 (填“是”或“不是”)化学变化。
(4)实验室中,有同学想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请帮助他们计算,若制取3.2g氧气,理论上至少需要高锰酸钾的质量为 。(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g)
(5)由图1可知,紫外线照射时间相同时,氧气产生的臭氧量比空气 。由图2可知,臭氧浓度与其杀菌效果的关系是 。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碳中和,中国在行动
人类在向大自然获取物质和能源的过程中,对物质的循环产生影响。有研究表明,大气中的碳元素只占地球碳总量的0.0000319%(包括大气、海洋、地表生物、火山爆发等)实现平衡。由于人类过度开采使用地下碳(主要是化石燃料),导致工业革命以来碳排放量急剧增加
为减缓温室效应,我国政府向世界庄严承诺,中国将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1)“碳循环”与“碳中和”中的“碳”,含义是否相同? ,为什么? 。
(2)碳循环中的关键物质——二氧化碳
①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若每个家庭每天平均消耗甲烷0.32kg,按三亿个家庭计算 kg(假设甲烷完全燃烧)二氧化碳。
②沼气的主要成分也是甲烷,是利用植物秸秆等废物发酵而成。为解决能源需求跟气候变暖之间的矛盾,有学者建议:用沼气替代天然气 。
③某研究机构发明了转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技术。
方法一: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水,用甲醇生产人造纤维。
方法二: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后用作燃料。
这两种转化方法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方法一 (填“增加”“减少”或“不影响”,下同);方法二 。
9.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原文作者:段翰英等)。
我国制作泡菜的历史悠久。制作泡菜是把新鲜蔬菜泡在低浓度的盐水里,经发酵而成。泡菜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口感鲜脆。
蔬菜中含有硝酸盐。硝酸盐对人体无直接危害,但转化成亚硝酸盐后,就会产生危害。亚硝酸盐[如亚硝酸钠( )]与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反应,产生亚硝酸( )和氯化物(如 )。亚硝酸不稳定,产生的二氧化氮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
泡菜中含亚硝酸盐吗?含量有多少?含量受什么因素影响呢?
经实验测定发现,食盐水浓度和泡制时间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有一定影响。下图为室温下,食盐水浓度和泡制时间与芹菜泡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关系。
用不同的蔬菜进行测定,变化趋势与芹菜相似。
实验表明,发酵温度对泡菜中亚硝酸盐的生成量及生成时间也具有明显的影响。泡菜发酵过程中,泡制温度较高时,亚硝酸盐含量最大值出现的早,且数值低。这与温度较高有利于乳酸菌的繁殖有关。
实验还表明,泡制过程中添加姜汁和维生素C,都能有效地减少亚硝酸盐的生成。
现代医学证明,泡菜中的乳酸和乳酸菌对人体健康有益,具有抑制肠道中的腐败菌生长、降低胆固醇等保健作用。但是,有些泡菜盐分或糖分过高,对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不利。另外,泡制过程也会造成某些营养素的流失。(有删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泡菜中的亚硝酸盐是由 转化成生的。
(2)亚硝酸钠能与盐酸反应,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3)室温下,用芹菜制作的泡菜,最佳食用时间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
A 泡制2-3天 B 泡制5-6天 C 泡制12天后
(4)下列关于制作泡菜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
A 最好加入一些姜汁
B 最好在较低温度下泡制
C 最好加入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
D 最佳食用期的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与泡制时的食盐水浓度无关
(5)请你为喜欢吃泡菜的人提一条食用泡菜的建议: 。
10.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是体检项目之一、C-l4呼气试验是临床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一种方法。被检测者空腹口服一粒C-l4尿素胶囊,静坐20min后,用一次性吹气管向二氧化碳吸收剂中吹气,再将吹气完的样品交给医生做检测。
如果胃内有幽门螺旋杆菌,其产生的尿素酶会催化尿素迅速水解成铵根离子和含C-14的碳酸氢根,最终反应生成氨气(NH3)和含C-14的二氧化碳,后者经肺呼出,收集呼气标本并检测其中是否存在放射性元素C-14,便可判断有无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杄菌的传染力很强,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等途径传染,其在水中也可以存活,所以日常饮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感染。
依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C-14是一种放射性原子(质子数6,中子数8),请画出C-14原子结构示意图 。
(2)写出文中提到的铵根离子的化学符号 。
(3)尿素(CO(NH2)2)和水在尿素酶的催化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含C-14的尿素相对分子质量为 。
(5)写一条生活中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有效措施 。
11.阅读下列科技短文,回答问题。
市场上许多食品包装袋内都会有一小袋包装的干燥剂,这种干燥剂主要用来除去食品中的水分,防止食品受潮变腐变坏。食品中硅胶和生石灰作为主要原料的干燥剂比较常见。它们虽然吸湿性较好,但是并非十分的安全,我们经常可以在新闻报道中看到干燥剂对儿童造成的意外伤害。这些伤害主要来源于生石灰的遇水放热现象,虽然近些年也有不少硅胶干燥剂慢慢替代了生石灰干燥剂,但是价格相对昂贵很多。现代研究发现丙烯酸高吸水树脂对水、血液和生理盐水等均有较好的吸湿作用,相同条件下,丙烯酸树脂在蒸馏水和血液中的吸液速率和吸液倍率测绘如图,且能达到健康环保、价格低廉并可以满足工业化生产的多种要求。
(1)写出生石灰作干燥剂的原理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取一个软塑料瓶,装入一包生石灰干燥剂并加入适量水,旋紧瓶塞,观察到瓶体膨胀,不一会发生爆炸,瓶子爆炸的原因是 。除易发生爆炸外,生成物还具有 性,也会给儿童造成伤害。
(3)对比于蒸馏水,在最初的4min内,丙烯酸树脂对血液的规律是 。
(4)丙烯酸高吸水树脂除作食品干燥剂外,还可以制作 。
12.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即使艳阳高照、天气晴好,有时人们也会出现眼睛刺痛、咳嗽等不良症状。专家认为这很可能与臭氧(O3)有关。
臭氧原本是大气中自然产生的一种具有特殊臭味的微量气体,绝大部分臭氧存在于离地面25公里左右处的大气平流层中,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臭氧层,臭氧层往往随纬度、季节和天气等因素的变化而不同,研究人员发现,天空中的臭氧层能吸收99%以上的太阳紫外线,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为何它又成了危害健康的污染物?
地表臭氧并非自然产生的,而是由石油产品(如汽油)等矿物燃料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如二氧化氮)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而形成的,强烈的阳光照射会加速这一化学反应。
地表空气中的臭氧对人体极为有害,一些易于过敏的人长时间暴露在臭氧含量超过180微克/立方米的环境中,会产生上述不良症状,研究表明,空气中每立方米臭氧含量增加100微克,人的呼吸功能就会减弱3%,对于运动员来说,空气中的臭氧含量可以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耐力和比赛成绩
自2013年中国执行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监测6种污染物以来,臭氧便成为一些城市夏季空气质量“超标日”的首要污染物,如图为某地夏季某日昼时:(7:00-18:00)臭氧、二氧化氮(N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图.
(1)地表空气中的臭氧是由 (填物质名称)结合而形成的。
(2)如图,某地夏季某日昼时,臭氧污染最严重的时间段是 (填序号)。
A.8:00-10:00 . B.10:00-12:00
C.12:00-14:00 D.14:00-16:00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臭氧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
B.臭氧层具有吸收紫外线的作用
C.地表空气中臭氧的含量与天气阴晴无关
D.空气中臭氧浓度不同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4)为了减少臭氧污染,请你向市民提出一条生活中可行的措施 ;请再写出一种空气污染物的化学式 。
13.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相关的问题。
21世纪新能源——可燃冰
国土资源部5月18日宣布:我国南海可燃冰试开采圆满成功!这标志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在海域开采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可燃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它是在低温、高压条件下由甲烷分子与水分子结合形成的,它形成复杂,与海底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相仿。1体积可燃冰可储载100~200体积的甲烷气体,可燃冰可以直接点燃,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被誉为21世纪的新能源。
(1)可燃冰形成的条件是 。
(2)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3)可燃冰作为新能源的优点有 (写一点)。
(4)如果在开采中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会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
14.阅读下列科技短文并回答问题。
第 19 届亚运会在杭州举办,本次亚运会点燃开幕式主火炬的燃料—零碳甲醇备受瞩目,这是全球首次对于零碳甲醇的实践应用。亚运会上使用的甲醇之所以称为“零碳”,是因为生产甲醇的技术有了革新。其方法是利用捕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电解水产生的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和水。每生产一吨甲醇可以消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1.375 吨,实现了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废碳再生,满足了我国碳中和的发展需要。甲醇(化学式为:CH3OH)是一种易燃、有酒香气味、无色透明的液体。人体若摄入 5~10 毫升甲醇就会发生急性中毒,30 毫升即可致死。甲醇通常用作有机溶剂、制备福尔马林和燃料。甲醇燃料储运、分配和使用方面和传统汽油相似,且原料来源丰富,燃烧效率高。
(1)请写出生产甲醇的化学方程式 。
(2)以甲醇、乙醇(酒精)等代替汽油作燃料的优点是 。
15.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甲醛常温下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具有防腐杀菌功能,35%-40%的甲醛水溶液俗称福尔马林,可用来浸制生物标本,给种子消毒等,但不能用于保鲜虾仁、鱿鱼等食品。在纺织品加工过程中,向助剂中添加甲醛,能防皱、防缩、防褪色等,但穿着或使用时会释放甲醛。《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 18401 -2010)规定纺织品甲醛最大残留量如下表:
项目 A类 B类 C类
甲醛含量(mg/kg) 20 75 300
甲醛可用于生产脲醛树脂、酚醛树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等胶黏剂。这些胶黏剂生产工艺简单、性能良好、价格低廉,广泛应用于装修材料,但会缓慢释放出甲醛。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 - 2002)规定,甲醛均值浓度不得超过0.10mg/m3。如图是3个房子在7个时间点测定的甲醛均值浓度。
甲醛还能用于合成有机材料,这些材料性能优良,在工业机械、汽车制造、电子电器、日常用品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1)甲醛的物理性质有 (写一条即可)。
(2)按照国家标准,B类衣服中甲醛的含量不得超过 mg/kg。
(3)装修后的房子通风6个月,甲醛含量 (填“符合”或“不符合”)国家标准。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
A.通风换气可降低室内甲醛含量
B.甲醛是防腐剂,但不能用于食品保鲜
C.甲醛有百害而无一利,应禁用甲醛。
16.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有关问题。
石灰岩中悄悄发生的化学变化
石灰石是地壳中最常见的岩石之一,在石灰岩地区,地下水中溶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石灰岩在地下水的不断侵蚀下逐渐溶解,经过漫长的过程形成溶洞。坚硬的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水不会使它溶解,但溶有较多二氧化碳的水可以和它慢慢发生化学反应,把它转化为可以溶解的碳酸氢钙[Ca(HCO3)2],溶解在地下水中。
溶解有较多碳酸氢钙的地下水,在一定条件下会逐渐分解,把“吃掉”的石灰岩重新“吐”出来,形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形成了钟乳石。检验碳酸钙的方法很简单,碳酸钙会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我们日常烧水的水壶中经常会结接一些水垢,主要成分也是碳酸钙,倒入食醋进去就可以除水垢,利用也是一样的原理。
钟乳石非常漂亮,可以用来做人造假山,雕刻大尊工艺品等。可是钟乳石的形成周期非常长,需要上万年才能形成。溶洞景观一旦破坏,想要恢复几乎是不可能的,需要政府加强立法,保护钟乳石资源。
(1)在石灰岩地区,地下水的pH 7(填:“>”、“<”或“=”)。
(2)写出碳酸钙转化为碳酸氢钙的化学方程式 。
(3)可以向地下水的水样中加入 ,检验其为硬水还是软水。
(4)下列有关钟乳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形成周期很长
B.能和食醋反应
C.资源丰富,可以任意开采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石油
(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3);22:3
(4)温度为210℃,有分子筛膜
(5)D;E
2.【答案】(1)海鲜(或鱼,合理即可)
(2)物理变化
(3)可溶于水;溶于水后液体呈酸性
(4)降低生物活性(或危害生物的生存,合理即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或使用清洁能源,合理即可)
3.【答案】(1)无色或密度小于空气
(2)单质
(3)
(4)氢气或H2;增强水的导电性;5.5;>
(5)abcd
4.【答案】(1)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
(2)C
(3)有效抑制发酵过程中某些杂菌的滋生
(4)低
(5)A;B
5.【答案】(1)检验纯度
(2);化合反应
(3)无污染(合理即可)
6.【答案】(1)c
(2)abc
(3)
(4)密度小、耐腐蚀
(5)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净油、净水等
7.【答案】(1)通常状况下为淡蓝色气体(或有鱼腥味)
(2)分子构成不同
(3)是
(4)解:生成3.2g的氧气所需要的高锰酸钾质量为x 答:生成3.2g的氧气所需要的高锰酸钾质量为31.6g
(5)大;臭氧浓度越大时,杀菌效果越好
8.【答案】(1)不同;前者指碳元素
(2)2.64亿;沼气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形成碳循环;减少;增加
9.【答案】(1)硝酸盐
(2)复分解
(3)C
(4)A、C、D
(5)食用超过12天的泡菜或合理食用泡菜的量
10.【答案】(1)
(2)
(3)
(4)62
(5)用过的碗筷及时消毒(实行分餐制;公勺公筷、文明用餐)
11.【答案】(1)
(2)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导致软塑料瓶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腐蚀
(3)丙烯酸树脂在蒸馏水中的吸收速率是血液中的十倍
(4)“尿不湿”等吸水性物质
12.【答案】(1)氮氧化物(如二氧化氮)和氧气
(2)D
(3)B;D
(4)少开私家车;SO2
13.【答案】(1)低温、高压
(2)
(3)污染小或燃烧热值高等
(4)加剧温室效应或全球气候变暖等
14.【答案】(1)
(2)节约能源,污染少(合理即可)
15.【答案】(1)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
(2)75
(3)符合
(4)A;B
16.【答案】(1)<
(2)
(3)肥皂水
(4)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