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2023-2024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word版含解析)

2023一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题
九年级化学
说明:
1.本卷共有五大题,全卷满分70分。
2.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1-35.5 Ca-4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代号填涂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1~5题每小题1分,6~10题每小题2分,共15分)
1.2024年春节即将到来,下列春节活动的内容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打年糕 B.剪窗花 C.放烟花 D.写春联
2.“低碳”生活是一种环保的生活理念,下列符合“低碳”理念的最清洁燃料的是
A.煤 B.石油 C.氢气 D.天然气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塞紧橡胶塞 B.振荡试管
C.贮存氧气 D.倾倒液体
4.下列化学用语书写不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CO B.2个氮分子:2N2
C.碳酸钠:NaCO3 D.2个铁离子:2Fe3+
5.中学生要有一定的安全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厨房中的天然气报警器安装在较低的位置
B.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
C.乘坐交通工具不能携带酒精、汽油
D.汽车油箱着火后立即用水浇灭
6.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表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甲可能是化合物
C.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反应前后乙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8:15
7.“碳循环”和“氧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下列有关分析中,其中正确的
A.变化观:“碳循环”和“氧循环”主要发生物理变化
B.守恒观:“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过程中分子种类不变
C.微粒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自然界中的碳原子总数减少
D.平衡观:“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8.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
C.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9.“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都是由同种分子构成
B.稀有气体曾被称为“惰性气体”,所以它们一定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
C.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化合物至少含有两种元素
D.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所以质子数等于电子数的粒子一定是原子
10.向盛有一定量的石灰石样品(杂质不溶于水、不参与反应)的烧杯中不断加入稀盐酸。下列曲线所表示的变化趋势不正确的是
A. B.
C. D.
二、选择填充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先在A、B、C、中选择一个正确选项,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涂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然后在D处补充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每小题的选择1分,填充1分)
11.下列对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夏天轮胎比冬天更易爆胎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B.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一分子构成不同
C.水银温度计的汞柱升高或降低一汞分子间有间隔
D.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一
12.2023年杭州亚运会主火炬采用甲醇作为燃料,它由氢气和从空气中捕获的二氧化碳合成,可实现循环内碳的零排放,故称为“零碳甲醇”。甲醇(CH3OH)合成的微观过程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性质都不变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C.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改变
D.参加反应的CO2、H2分子个数比为
13.下列实验操作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鉴别硬水和软水 加热煮沸
B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 点燃
C 除去生石灰中的碳酸钙 高温煅烧
D 鉴别食醋和白酒
三、填空与说明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23分)
14.2023年1月4日,《江西省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办法》出台,规定一至九年级必须开设《美丽江西》课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英雄之城--南昌:世界VR看中国,中国VR看南昌。生成VR(虚拟现实)设备的材料之一是硅,工业制取高纯硅的反应为,反应中X的化学式为 。
(2)瓷器之都--景德镇:景德镇的青花瓷是中国传统名瓷之一,青花瓷的蓝紫色与硅酸铜钡(BaCuSi2Ox)有关,若其中铜元素化合价为+2,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则X的值为 。
(3)红色圣地--井冈山:井冈山拥有大量的原始森林,空气中含有大量的负氧离子,被称为“天然氧吧”。负氧离子能降解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一个负氧离子()和一个氧气分子(O2)相比,不同的是 (填“质子数”或“电子数”)。
(4)世界橙乡--赣州:赣州的脐橙种植面积位居世界第一,培育出的赣南脐橙被称为“中华名果”,不但水分足,口感佳,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C6H8O6),人体缺乏会引起坏血病。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双选)。
A.从类别看:维生素C是氧化物
B.从质量看:维生素C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9:1
C.从宏观看:维生素C是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
D.从微观看:维生素C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15.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2030年前实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体现了中国在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碳”排放:大气中,CO2含量升高会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实现“碳中和”的根本措施是控制CO2的排放量,请你写出一条可行的措施 。
(2)“碳”吸收:CO2的吸收是碳封存的首要环节,在研究膜吸收法吸收CO2时,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了一乙醇胺、二乙醇胺、氨基乙酸钾这三种吸收剂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其结果如图所示,当烟气流速相同时,脱除效果最好的吸收剂是 。
(3)“碳”封存:海洋封存是实现“碳中和”的途径之一,其原理是利用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来吸收CO2。海洋封存会导致海水酸化,其原因是 。
(4)“碳”利用:利用一种新型“人造树叶”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乙醇和氧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6.磷在化学实验中经常被使用,结合下列有关磷的实验,回答问题:
(1)上述三个实验中,正常情况下在实验过程中能看到红磷燃烧的实验是 (填序号)。
(2)实验A:图中红磷的作用是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发现烧杯中进入集气瓶的水不足五分之一,可能的原因是 (写一条即可)。
(3)实验B:实验中锥形瓶底部需铺一层细沙,其作用是 ,该实验中红磷用量 (填“需要”或“不需要”)足量。
(4)实验C:实验中观察到铜片上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17.2023年5月8日,第二架东航C919国产大飞机开始试飞,该飞机的制造中9%的用料为钛合金。如图是工业上以金红石(主要成分是TiO2)为原料生产金属(Ti)的流程图:
(1)构成金属钛的微观粒子是 (填粒子符号)。
(2)反应②要在氩气环境中进行,理由是 。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
(4)该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有 。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6分)
18.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图一中仪器①的名称为 。
(2)根据图一,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能选用C装置收集氧气的理由是 。
(3)装置D可用于收集一定体积的二氧化碳,需向水中加入少量植物油,其中植物油的作用是 。
(4)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和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按下表中样品进行如图二实验,用压强传感器分别测得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二所示,选取CO2的浓度从0~8%为研究对象。
对应曲线 盐酸的体积和浓度 石灰石的形状 实验温度
① 20mL ,10% 2g,粉末状 80℃
② 20mL,10% 2g,块状 80℃
③ 20mL,10% 2g,粉末状 25℃
④ 20mL,10% m,块状 25℃
表中m的数值为 g,若要探究接触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可选择的对应曲线是 (填序号,写一组),对比曲线①③,可得出的结论是 。
19.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煤炭燃烧的主要产物产生了兴趣,请你参与:
【提出问题】煤炭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①煤炭的主要元素有碳、氢、氧和硫等。
②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
③无水CuSO4遇水变蓝,SO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和CO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猜想与假设】
(1)燃烧的主要产物可能有:甲。CO2;乙、SO2:丙、H2O:丁、Fe3O4;戊。CO,你认为 选项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 。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将煤炭在一定量的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如图所示装置:
【实验与结论】
(2)A装置中无水CuSO4变 ,则证明煤炭燃烧产物有水。
(3)B装置中观察到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证明煤炭燃烧产物有 。
(4)若C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D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煤炭燃烧产物有CO2: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交流与反思】
(5)经分析发现上述现象无法证明燃烧产物中有CO,若要证明燃烧产物中有CO,还需观察到的现象是 。
五、综合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20.如图是碳酸钙D3片标签的部分信息。化学社团为测定该药片中的碳酸钙的量是否与标签相符,进行实验:取8片药片,研碎后放入烧杯中,再把50g稀盐酸分五次加入,实验所得数据如下表所示(假设其他成分不含钙元素,也不参加反应):
实验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10 10 10 10 10
生成气体的总质量/g 1.1 2.2 m 4.4 4.4
(1)表中m的数值为 。
(2)第 次恰好完全反应。
(3)计算每片药片中碳酸钙的质量并且判断是否与标签相符。(写出计算过程)
(4)服用该钙片嚼食,可使钙片与胃酸充分反应,其原理是 。根据计算结果,某儿童按标签说明服用钙片,每天补充的钙元素的质量是 g。
试卷第8页,共8页
1.C
【详解】A、打年糕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剪窗花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放烟花过程中有新物质如气体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写春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C
【详解】A、煤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空气污染物,不是符合“低碳”理念的最清洁燃料,故选项错误;
B、石油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空气污染物,不是符合“低碳”理念的最清洁燃料,故选项错误;
C、氢气作为燃料,具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燃烧放出的热量多、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因此是符合“低碳”理念的最清洁燃料,故选项正确;
D、天然气是一种较为清洁的能源,但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不是符合“低碳”理念的最清洁燃料,故选项错误。
故选C。
3.D
【详解】A、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试管的振荡方法:利用手腕的力量左右摆动试管,不是上下移动试管,容易将液体洒出,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贮存氧气,应使用集气瓶,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倾倒液体的方法: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向着手心,试管要倾斜,试管口与试剂瓶口紧挨着,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4.C
【详解】A、根据一氧化碳的读法可知其化学式为:CO,书写正确;
B、分子构成的物质,用化学式表示分子,表示多个分子就在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氮气的化学式为N2,故2个氮分子表示为:2N2,书写正确;
C、碳酸钠中碳酸根显-2价,钠元素显+1价,根据正价在左负价在右,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化合价数值约到最简交叉写在元素右下角,碳酸钠表示为:Na2CO3,书写错误;
D、铁离子带三个单位的正电荷,离子符号的书写,将数字和正负号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先写数字,后标正负号,数值为1,省略不写,多个离子就在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铁离表示为:2Fe3+,书写正确。
故选C。
5.C
【详解】A、天然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在室内泄露会先填充厨房的上方,所以报警器应安装在较高的位置,不符合题意;
B、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会使空气流通,加大火势,不符合题意;
C、酒精、汽油均具有可燃性,禁止携带上公共交通工具,符合题意;
D、油的密度比水小,用水扑灭油箱火灾时,油会浮在水面上燃烧,形成流动的火,更危险,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C
【分析】由图可知,甲反应前后质量减少14g,是反应物;乙反应前后质量减少16g,是反应物,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或不参与反应的杂质;丁反应前后质量增加30g,是生成物;该反应可以表示为:甲+乙→丁。
【详解】A.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符合化合反应“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说法正确;
B.甲是化合反应的反应物,可能是化合物,也可能是单质,说法正确;
C.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或不参与反应的杂质,选项说法错误;
D.反应前后乙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30g-14g):(50g-20g)=8:15,说法正确;
故选:C。
7.D
【详解】A、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主要通过动植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植物的光合作用等,这些过程中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说法错误;
B、“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分子种类改变,选项说法错误;
C、光合作用有新物质氧气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故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能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氧原子总数不变,选项说法不正确;
D、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8.C
【详解】试题分析: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正确;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正确;C、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机制炭的着火点不能改变,错误;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充分,正确。故选C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9.C
【详解】A、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但纯净物不都是由同种分子构成,也可能是原子和离子构成的,如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选项错误;
B、稀有气体曾被称为“惰性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与某些物质发生反应,选项错误;
C、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化合物至少含有两种元素,选项正确;
D、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但质子数等于电子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分子中质子数也等于电子数,选项错误。
故选C。
10.C
【详解】A、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所以碳酸钙随稀盐酸的加入逐渐减少,直至为0,正确。
B、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钙元素一直在烧杯内,所以钙元素质量不变。正确。
C、开始随着反应的进行,氯化钙的质量逐渐增加,所以氯化钙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加。当反应结束后,氯化钙的质量不再增加,但溶液质量因为盐酸加入逐渐增加,所以氯化钙的质量分数开始逐渐减小,最终无限接近于0,但不等于0,错误。
D、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质量随反应的进行而增加,当反应结束后,不再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质量不再变化。正确。
故选C。
11. B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详解】A、夏天轮胎比冬天更易爆胎,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分子间隔变大,选项错误;
B、分子相同性质相同,分子不同性质不同,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同,所以两种的化学性质不同,选项正确;
C、水银温度计的汞柱升高或降低,是因为汞原子间有间隔,温度升高间隔变大,温度降低间隔变小,选项错误;
故选B;
D、金刚石和石墨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物理性质不同,故填: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12. B 1:3
【分析】由图可知,该反应为CO2和H2在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生成CH3OH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但物理性质可能改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该选项说法正确;
C、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哦,但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不为零,该反应中氢气中氢元素化合价为0,但生成物中氢元素化合价为+1,则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改变,且该反应中,碳元素化合价也改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D、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CO2、H2分子个数比为1:3。
13. C 闻气味(合理即可)
【详解】A、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不能检验软硬水,因为煮沸软硬水没有明显的现象差别,故错误;
B、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二氧化碳中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不能点燃,故错误;
C、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不引入新杂质,故正确;
故选C;
D、食醋有酸味,白酒有酒香味,闻气味可以区别,故填:闻气味(合理即可)
14.(1)HCl
(2)6
(3)电子数
(4)BC
【详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Si、Cl、H原子个数分别为1、4、4,反应后Si、Cl、H原子个数分别为1、0、0,,故4X中含有Cl原子4个,H原子4个,所以X化学式为HCl;
(2)硅酸铜钡(BaCuSi2Ox)有关,其中铜元素化合价为+2,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钡元素化合价为+2,氧元素化合价为-2,根据化合价正负代数和为0有:(+2)+(+2)+(+4×2)+(-2)x=0,x=6;
(3)1个负氧离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是一个氧分子得到一个电子构成的,所以比一个氧气分子(O2)多一个电子,故一个负氧离子()和一个氧气分子(O2)相比,不同的是电子数;
(4)A、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维生素中含有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选项错误;
B、维生素C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8)=9:1,选项正确;
C、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根据维生素C的化学式C6H8O6可知,维生素C是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选项正确;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个维生素C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选项错误。
故选BC。
15.(1) 温室效应加剧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合理即可)
(2)氨基乙酸钾
(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4)
【详解】(1)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大气中CO2含量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主要是大量的使用化石燃料造成的,控制CO2的排放量,可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合理即可)
(2)由图可知烟气流速相同时氨基乙酸钾的脱除率最高,所以当烟气流速相同时,脱除效果最好的吸收剂是氨基乙酸钾;
(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故海洋封存二氧化碳会导致海水酸化;
(4)人造树叶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乙醇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6.(1)AB
(2) 充分消耗瓶内氧气 红磷量不足(合理即可)
(3) 防止锥形瓶底部受热不均匀而炸裂 不需要
(4)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详解】(1)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即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AB满足条件,实验过程中能看到红磷燃烧,③中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会燃烧;
(2)实验A是测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红磷的作用是利用红磷的可燃性耗尽空气中的氧气;
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量结果会偏小;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量结果会偏小(合理即可)
(3)红磷燃烧会放出热量,为防止锥形瓶底部受热不均匀而炸裂要在锥形瓶底部需铺一层细沙;
实验②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红磷无需足量;故填:不需要;
(4)实验③中观察到热水中白磷没有和氧气接触,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和氧气接触,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17.(1)Ti
(2)防止镁在高温条件下被氧化(合理即可)
(3)
(4)Mg和C12
【详解】(1)钛属于金属,是由钛原子直接构成的,用钛的元素符号表示钛原子,故符号为:Ti;
(2)镁在高温的条件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氩气化学性质稳定,能做保护气,反应②要在氩气环境中进行,是为了防止镁在高温条件下被氧化;
(3)反应③为氯化镁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镁和氯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由图可知,镁、氯气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以循环利用。
18.(1)分液漏斗
(2) 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且不与空气反应
(3)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
(4) 2 ①②##③④ 其他条件一定时,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详解】(1)图一中仪器①为分液漏斗;
(2)A装置为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管口没有棉花团,应采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产生氯化钾和氧气,故方程式为:;
C为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装置,氧气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收集,是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成分反应;
(3)二氧化碳可溶于水,D中的植物油能将二氧化碳和水隔开,从而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
(4)对比实验要控制变量,所以m为2g;
若要探究接触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选择的实验组别应只有石灰石形状一个变量,其他条件均相同,故可选择①②或③④;
①③中的变量为温度,由图二可知:其他条件一定时,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19.(1) 丁 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蓝
(3)二氧化硫##SO2
(4) 不褪色
(5)气球变大
【详解】(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前不含铁元素,反应后不可能生成四氧化三铁,则丁选项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反应物中不含铁元素,生成物中不可能含有Fe3O4,故填:丁、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无水CuSO4遇水变蓝,A装置中无水CuSO4变蓝色,则证明煤炭燃烧产物有水,故填:蓝;
(3)SO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B装置中观察到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证明煤炭燃烧产物有二氧化硫,故填:SO2;
(4)CO2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D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煤炭燃烧产物有CO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不褪色、;
(5)一氧化碳不和澄清石灰水、高锰酸钾溶液、水反应,如果生成一氧化碳,气球会胀大,则若要证明燃烧产物中有CO,还需观察到的现象是气球胀大,故填:气球变大。
20.(1)3.3
(2)4
(3)设8片药片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每片药片中碳酸钙的质量=10g÷8=1.25g,所以与标签相符。
答:每片药片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25g,符合要求。
(4) 增大了钙片与胃酸的接触面积 0.5
【详解】(1)取8片药片,研碎后放入烧杯中,再把50g稀盐酸分五次加入,实验所得数据如表所示: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第1次加入10g稀盐酸产生1.1g二氧化碳,第2次加入10g稀盐酸产生2.2g二氧化碳,第4次加入10g稀盐酸产生4.4g二氧化碳,第5次加入10g稀盐酸产生二氧化碳质量不变,说明第4次稀盐酸与药片恰好完全反应,前4次每次加入10g稀盐酸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都是1.1g,则m=3.3g。
(2)由(1)分析可知:第4次恰好完全反应。
(3)解析见答案。
(4)相同条件下,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越剧烈,服用该钙片嚼食,可使钙片与胃酸充分反应,其原理是增大了钙片与胃酸的接触面积。根绝说明书可知:每天一次,一次一片,每片药片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25g,碳酸钙中钙元素质量,每天补充的钙元素的质量是0.5g。
答案第8页,共9页
答案第9页,共9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2023-2024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含解析)

下一篇:2024年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模拟化学试题1(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