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届九年级期末阶段评估
化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
1.2023年我国清洁能源建设向超高海拔地区迈进,一批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下列属于清洁能源的是
A.煤 B.液化石油气 C.风能 D.秸秆
2.2023年10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山西沁水八里坪考古发掘资料,八里坪遗址出土的器物与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是
A.陶器 B.石器 C.玉石器 D.骨器
3.2023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下列做法不利于防范交通灾害风险的是
A.在驾车时,车主要保持警惕,注意味道和烟雾
B.提前瞭望,加速通过自燃的汽车
C.车上装有灭火器
D.防止车辆带“病”上路
4.含氟的新型材料让北京奥运会的水立方、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等建筑大放异彩;很多新药物中也含有氟原子,手机、电脑的显示屏也会用到含氟液晶材料。氟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氟属于金属元素
B.氟元素的原子序数是9
C.氟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9.00g
D.氟离子的符号为F+
5.杭州亚运会主火炬塔的燃料采用的是绿色环保的零碳甲醇,晋中在甲醇领域深耕40年,在甲醇燃料和甲醇汽车生产领域一直有着“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山西,山西看晋中”的说法。如图是“捕捉”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并用于制备甲醇(CH3OH)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O2CH3OH+H2O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D.甲醇中含有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
6.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及其用途,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不匹配的是
A.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霓虹灯中可填充氮气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
C.甲烷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
D.铝具有耐腐蚀性,常用铝粉作涂料
7.2023年12月4日,印度尼西亚马拉皮火山持续喷发,火山灰柱直冲云霄,导致许多植物死亡,火山灰带来的酸雨对植物更是造成二次伤害。下列能引起酸雨的是
A.CO B.CO2 C.SO2 D.PM2.5
8.“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铜绿即铜锈,其化学式为Cu2(OH)2C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铜绿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5
B.门环上产生的铜绿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有关
C.该门环为纯铜制品
D.Cu2(OH)2CO3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
9.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用手捂住试管,再将导管伸入水中
B.先把酒精灯点燃,再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C.实验前,先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再点燃酒精灯
D.实验结束时,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
10.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加入肥皂水振荡,泡沫很少、浮渣多,说明试管中的水是蒸馏水
B.对着玻璃片哈气,玻璃片上出现水雾,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C.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可得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D.该实验可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二、工程、技术应用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6分。)
【化学与工程】
11.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的成果,充分彰显着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以科技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与担当。
(1)国产大型客机C919机身部分采用了新型的铝锂合金,主要利用了铝锂合金 的性质,铝元素与锂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2)邮轮“爱达·魔都号”使用的薄钢板属于 材料,为防止钢板锈蚀可采取 措施。建造时用到了钛合金,构成金属钛的粒子是 (选填“原子”“分子”或“离子”)。
(3)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的助推器配置了液氧煤油发动机,其中液氧的作用是 。从分子的角度看,氧气变为液氧,发生改变的是 。发动机点火后煤油燃烧,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分析,点火的作用是 。
(4)梦天实验舱科学实验柜成功执行首次在轨点火测试,此次点火实验采用甲烷作为燃料,写出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化学与技术】
12.藕粉是由莲藕的地下茎藕制成的,具有营养丰富、清热凉血、通便止泻、健脾开胃、益血生肌、止血散瘀的功效。藕粉条是以藕粉为原料加工制成的丝状或条状干燥淀粉制品,制作过程如图,请结合图文信息分析思考,解决问题:
(1)在“和浆”中为使各种物质混合均匀,应进行的操作是 。
(2)成型过程中可加入少量明矾,其作用是 。
(3)脱硫煤燃料锅炉中主要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脱硫煤燃料锅炉的优点是 。
(4)生产粉条中分两次切割,第二次切割的目的是 。
三、科普阅读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7分。)
13.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坐底深度10909米,刷新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在海底,AIP技术的常规潜艇和现代核潜艇采用电解水制氧装置,但还是会保留氧烛,氧烛的主要成分是NaClO3,在燃烧时产生氧气,还能提供光照,作为辅助光源使用。其他常规潜艇通过涂有过氧化钠的薄板(再生药板),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在潜艇内,二氧化碳的含量控制在0.8%以下,每升空气中的一氧化碳的含量不得大于15毫升,氢气的含量为1%以下。规定不得将某些化妆品、剃须膏等带上艇,艇上的油漆以水基漆代替油基漆,选用防火耐高温的艇内绝缘材料。在密闭的舱室里,设置了空气除尘净化装置、放射性微尘测量收集装置、活性炭吸收器(主要用于厕所、厨房等)等装置,以净化浑浊的空气,保证舱室空气清新。
阅读分析,回答问题:
(1)电解水制氧中“氧”指的是 (用化学用语表示)。
(2)氧烛的主要成分NaClO3在燃烧时产生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再生药板制氧作为常规潜艇极普遍的制氧手段而在现代核潜艇上已经不再使用的主要原因是 。
(4)在现代核潜艇上还保留氧烛的原因是 。
(5)在潜艇上,氢气除来自蓄电池、核动力装置中水的辐照分解外,还有 ,舱内氢气含量限制在1%以下的原因是 。
四、物质性质及应用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6分。)
14.以典型物质为核心,进行问题的设置与整合,是我们全面认识物质性质及应用的有效途径。小明同学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对水的相关问题,以结构图的形式进行了如图梳理,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结构上看水中含有 。
(2)水是一种很好的溶剂,在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很多固体物质都能溶解在水中,气体 能溶解在水中且与水反应。
(3)自热火锅的发热包主要含有生石灰氧化钙,向发热包中加入适量的水,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水还具有的性质是 。
五、定量分析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1)每空1分,(2)4分,共6分。)
15.小晋同学在实验室从定量角度探究铁、铜的金属活动性,向200g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11.2g铁粉,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1)实验现象为 ,由上述材料分析,Fe比Cu的金属活动性 (选填“强”或“弱”)。
(2)理论上可以得到Cu的质量是多少?
六、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5分。)
【实验设计】
16.二氧化碳是空气中的重要物质之一,具有广泛的用途,但二氧化碳作为温室气体,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要将多排放的二氧化碳吸收掉。同学们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探究,努力寻找这个平衡点。
(1)实验原理: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选择发生装置:同学们选择 装置,使用时需要注意: 。
(3)确定收集方法:同学们分别用了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气体,发现排水法也能收集二氧化碳,并做出了解释,其原因是 。
(4)验证性质:如图,实验出现上层蜡烛先熄灭的原因是 。
(5)问题与交流:将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有时不变浑浊的原因是 。
【科学探究】
17.为探究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对人类的影响。小组同学聚焦人类活动中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基于“炼铁技术”,我们该如何践行“低碳行动”展开了项目式探究。
任务一:认识人类活动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途径
【查阅资料】人类活动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比。
人类活动 二氧化碳排放占比/%
电力生产与储存(电力) 27
取暖与制冷(供暖系统、冷却系统、制冷系统) 7
交通运输(飞机、卡车、货船) 16
生产和制造(钢、水泥、塑料) 31
种植和养殖(植物和动物) 19
【交流讨论】
(1)同学们通过资料进行了认真比较、分析,形成了报告,并写下了自己的认识: 。
任务二:认识炼铁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参观学习】钢铁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钢是含有少量碳及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的铁。钢和生铁是含碳量不同的两种铁合金。生铁的含碳量为2%~4.3%,钢的含碳量为0.03%~2%。炼制钢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和赤铁矿反应。在工业生产中,炼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高炉炼铁是常见的炼铁方法,在实验室里,可以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制备铁的实验。
【交流学习】
(2)工业炼铁途径的主要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炼铁过程中依据 的现象能判断反应过程中排放出了二氧化碳。
任务三:寻找清洁、可持续发展的炼铁途径
【咨询专家】从我国国情出发,现阶段以焦炉煤气等富氢气体为主,未来以纯氢气作为还原剂直接还原铁的新技术具有广阔的前景,对减少炼铁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实现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3)【演示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分析 解释
在试管中加入3颗锌粒,再加入3mL稀硫酸,将缠绕有氧化铁的玻璃棒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再迅速伸入试管中 产生大量气泡,红色固体变为黑色
【反思评价】
(4)小组同学进一步检验了实验中产生的黑色固体,具体的方法是 。
(5)小组同学从绿色化学角度设想,寻找到清洁、可持续发展的炼铁途径是 ,该炼铁途径的优点是 。
任务四:从生活视角提出“低碳行动”的建议
【成果分享】
(6)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知道在炼铁的同时会带来一系列的生活与环保问题。基于炼铁技术从生活视角提出建议,你还能提出一条有价值的建议是 。
试卷第2页,共7页
1.C
【详解】A、煤燃烧时能产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空气污染物,不属于清洁能源,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液化石油气在燃烧时能产生一氧化碳等空气污染物,不属于清洁能源,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风能在使用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属于清洁能源,故C选项符合题意;
D、秸秆在燃烧时能产生空气污染物,不属于清洁能源,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A
【详解】A、陶器是由陶土炼制而成,陶器与陶土是两种不同物质,制陶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与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正确;
B、石器是通过石头磨制而成,磨制石器过程中只有石头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与物理变化密切关系,错误;
C、玉石器是通过玉石磨制而成,磨制玉石过程中只有玉石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与物理变化密切关系,错误;
D、骨器是通过动物骨头磨制而成,磨制骨器过程中只有动物骨头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与物理变化密切关系,错误。
故选A。
3.B
【详解】A、汽车在自燃初期是不会有明火的,在驾车时,车主要保持警惕,注意味道和烟雾,防止发生危险,不符合题意;
B、加速通过自燃的汽车,可能会加速空气流通,使火燃烧的更旺,应停车观察,确保安全后通过,符合题意;
C、车上装有灭火器,防止发生汽车自燃等,不符合题意;
D、出发前做好车况检查,防止车辆带“病”上路,发生危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B
【详解】A、氟元素偏旁为“气”属于非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氟元素的原子序数是9,该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氟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9.00,单位不是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根据氟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是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1个电子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变成氟离子,所以氟离子的符号为F-,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5.C
【分析】由微观示意图得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3H2CH3OH+H2O。
【详解】A、由微观示意图得知,该反应不符合多变一,不是化合反应,说法错误;
B、由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H2+CO2CH3OH+H2O,说法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说法正确;
D、由微观示意图可知,甲醇由甲醇分子构成,甲醇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说法错误。
故选C。
6.A
【详解】A、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用于填充灯泡隔绝氧气,以延长灯泡寿命,霓虹灯中应通入稀有气体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性质与用途不匹配;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得到金属单质,性质与用途匹配;
C、甲烷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性质与用途匹配;
D、铝常温在空气中和氧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防止铝进一步的氧化,故铝具有耐腐蚀性,常用铝粉作涂料,性质与用途匹配。
故选A。
7.C
【详解】A、一氧化碳有毒,属于空气污染物,但是不会引起酸雨,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含量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不会引起酸雨,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导致酸雨的发生,符合题意;
D、PM2.5会导致雾霾等,不会引起酸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B
【详解】A、铜绿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1×2):(16×5)=2:80,错误;
B、根据铜绿化学式Cu2(OH)2CO3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铜绿中氢元素来自空气中的水蒸气,门环上产生的铜绿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有关,正确;
C、根据“门环惹铜绿”可知,该门环中含有铜和铜绿,门环不是纯铜制品,错误;
D、在铜绿中,铜显+2价,氢氧根显-1价,氧显-2价,设铜绿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有:(+2) ×2+ (-1) × 2+x+ (-2) ×3 = 0,解得x=+4,Cu2(OH)2CO3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错误。
故选B。
9.D
【详解】A、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将导管插入水中,再用手紧握试管,不符合题意;
B、应先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再点燃酒精灯,不符合题意;
C、先点燃酒精灯加热,将装置内空气排尽,然后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内,不符合题意;
D、实验结束后,先将导管移出水槽,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炸裂试管,符合题意。
故选D。
10.C
【详解】A、肥皂水加入硬水中,会产生大量浮渣,加入软水中,会产生大量泡沫,加入肥皂水振荡,泡沫很少、浮渣多,说明试管中的水是硬水,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一定不是蒸馏水,错误;
B、玻璃片上的水雾是呼出气体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由此可得出呼出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含量多,错误;
C、磷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使容器内压强减小,让水进入容器,测定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可得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正确;
D、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过程中二氧化碳逸出,该实验不可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错误。
故选C。
11.(1) 强度大、密度小 核内质子数不同
(2) 金属 刷漆(合理即可) 原子
(3) 助燃或支持燃烧 分子间的间隔 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4)CH4+2O2CO2+2H2O
【详解】(1)国产大型客机C919机身部分采用了新型的铝锂合金,主要利用了铝锂合金强度大、密度小的性质,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在于质子数不同,铝元素与锂元素的本质区别是核内质子数不同;
(2)邮轮“爱达·魔都号”使用的薄钢板是铁合金,属于金属材料,为防止钢板锈蚀可采取隔绝铁与水、氧气同时接触,例如采用刷漆措施。金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建造时用到了钛合金,构成金属钛的粒子是原子;
(3)燃烧需要三个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的助推器配置了液氧煤油发动机,其中液氧的作用是助燃(或支持燃烧);从分子的角度看,氧气变为液氧,发生改变的是分子间间隙;发动机点火后煤油燃烧,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分析,点火的作用是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4)甲烷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4+2O2CO2+2H2O。
12.(1)搅拌
(2)使淀粉凝聚下来(或让粉条成形或避免粉条碎裂或为了增加口感)
(3) C+O2CO2 不会产生SO2等空气污染物
(4)切割成适当长度,适用于包装销售
【详解】(1)在“和浆”中为使各种物质混合均匀,应进行的操作是搅拌。
(2)明矾具有絮凝的作用,故成型过程中可加入少量明矾,其作用是使淀粉凝聚下来(或让粉条成形或避免粉条碎裂或为了增加口感)。
(3)脱硫煤燃料锅炉中主要是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O2CO2。
因为二氧化硫能造成酸雨等空气污染,故用脱硫煤燃料锅炉的优点是不会产生SO2等空气污染物。
(4)由流程图可知,第二次切割后挑选包装即可上市,故生产粉条中第二次切割的目的是切割成适当长度,适用于包装销售。
13.(1)O2
(2)2NaClO32NaCl+3O2↑
(3)常规潜艇电解水制氧装置需消耗大量的电能,现代核潜艇上可将核能转化为电能
(4)作为备用氧气源
(5) 电解水制氧装置 防止遇明火发生爆炸
【详解】(1)电解水制氧即制备氧气,所以“氧”指的是氧气,化学式为O2;
(2)NaClO3在燃烧时产生氧气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2NaClO32NaCl+3O2↑;
(3)阅读材料可知,再生药板制氧作为常规潜艇极普遍的制氧手段而在现代核潜艇上已经不再使用的主要原因是常规潜艇电解水制氧装置需消耗大量的电能,现代核潜艇上可将核能转化为电能;
(4)阅读材料可知,在现代核潜艇上还保留氧烛的原因是作为备用氧气源;
(5)电解水制氧装置不仅可以生成氧气和可以生成氢气,所以在潜艇上,氢气除来自蓄电池、核动力装置中水的辐照分解外,还有电解水制氧装置;
因防止氢气遇明火发生爆炸,所以舱内氢气含量限制在1%以下。
14.(1)水分子
(2)二氧化碳
(3) 放热,一段时间后水沸腾 CaO+H2O=Ca(OH)2
(4)通电易分解
【详解】(1)从结构上看水由水分子组成,所以水中含有水分子;
(2)气体能溶解在水中且与水反应,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生石灰与水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将水烧开沸腾;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4)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所以水还具有的性质是通电易分解。
15.(1) 有红色的物质析出,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强
(2)设生成铜的质量为x。
=
x=12.8g。
答:理论上可得到Cu的质量为12.8g。
【详解】(1)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实验现象为铁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说明Fe比Cu的金属活动性强;
(2)见答案。
16.(1)CaCO3+2HCl=CaCl2+CO2↑+H2O
(2) A或B 当使用B装置时,在加入药品前需检验装置气密性,防止因装置漏气影响实验结果;当使用B装置时,长颈漏斗下端伸至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在加入药品前需检验装置气密性,防止因装置漏气影响实验结果;(两空逻辑上要对应)
(3)气体产生和逸出的速率比较快,而溶解和反应的速率比较慢
(4)二氧化碳对准上层蜡烛倾倒,蜡烛首先与氧气隔绝
(5)石灰水已变质(合理即可)
【详解】(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大理石或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
(2)该反应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不需加热,属于固、液混合不加热型,发生装置可用A或B,当使用A装置量,在加入药品前需检验装置气密性,防止因装置漏气影响实验结果;当使用B装置时,长颈漏斗下端伸至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在加入药品前需检验装置气密性,防止因装置漏气影响实验结果;
(3)排水法也能收集二氧化碳,其原因是气体产生和逸出的速率比较快,而溶解和反应的速率比较慢;
(4)实验出现上层蜡烛先熄灭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对准上层蜡烛倾倒,蜡烛首先与氧气隔绝;
(5)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将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有时不变浑浊的原因可能是石灰水已变质。
17.(1)人类活动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途径主要为生产制造和电力生产与储存(合理即可)
(2)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锌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氢气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水,将铁从其氧化物中还原出来
(4)将黑色固体放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说明是铁
(5) 氢气炼铁 还原产物是水,无污染(合理即可)
(6)防止金属锈蚀或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合理即可)
【详解】(1)由表中相关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人类活动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途径主要为生产制造和电力生产与储存;
(2)工业炼铁途径的主要原理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炼铁过程中依据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能判断反应过程中排放出了二氧化碳;
(3)锌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氢气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水,将铁从其氧化物中还原出来,故现象是:产生大量气泡,红色固体变为黑色;
(4)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故检验实验中产生的黑色固体,可将黑色固体放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说明是铁;
(5)氢气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水,还原产物是水,无污染,故清洁、可持续发展的炼铁途径是:氢气炼铁,优点是:还原产物是水,无污染;
(6)在炼铁的同时会带来一系列的生活与环保问题,除了改良炼铁技术,我们还可以保护金属资源,如防止金属锈蚀,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
答案第6页,共7页
答案第7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