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市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吉林省辽源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2分)能装下1kg水的瓶子一定能装下1kg的(  )
A.酱油 B.汽油 C.酒精 D.色拉油
2.(2分)下列日常用语中所讲的“高”指音调的是(  )
A.“引吭高歌”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C.“请勿高声喧哗”
D.“这音太高,我唱不上去”
3.(2分)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
A.用电吹风吹头发
B.用完酒精灯后,及时盖上瓶盖
C.冬天把刚洗完的袜子晾在暖气上
D.夏天用扫帚把积水向周围散开
4.(2分)电动车的反光镜是用来观察车后情况的平面镜,在某次行驶时,发现左侧反光镜中看到的是车后的树梢和天空,却看不到路面的情况,为确保行驶安全,左侧反光镜的镜面应该(  )
A.向外旋转 B.向内旋转
C.向下旋转 D.向上旋转
5.(2分)如图所示是从对面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的身后时钟的像,此时的实际时刻是(  )
A.3时40分 B.4时20分 C.8时20分 D.8时40分
6.(2分)如图所示,A、B、C、D在凸透镜主光轴上,F为焦点。若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则物体放在哪个位置时,可能在光屏上观察到物体的像(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7.(2分)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同向行驶在江北大道上,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   ,以大道两旁的树木、房屋为参照物,甲、乙两车都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
8.(2分)人们在高温的天气里大汗淋漓,这是人体一种自我保护的生理现象,因为体表的汗液蒸发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体温不致升得太高;扇扇子能够    (选填“加快”或“减慢”)体表汗液的蒸发。
9.(2分)将蜡块磨碎放入试管中加热,蜡吸热后逐渐变软、变稀,直至完全变成液态。在此过程中,它的温度不断升高,由此可知蜡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
10.(2分)冬天下雪后,路政部门常会在路面上撒下大量的盐,目的是使雪的熔点   (选填“升高”或“降低”),在锅中隔水煮菜,当锅中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11.(2分)小伟同学拿着放大镜看书,当他把放大镜放到某位置上时,从放大镜中看到的字如图所示,所成的是字的    (选填“实”或“虚”)像,此图原理与    的成像原理相同。
12.(2分)雨后的夜晚,当你迎着月光走在有积水的路上,为了避让水洼,应走   (选填“较暗”或“较亮”)的地面。这是因为路面发生了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
13.(2分)冬天,做炖菜时,锅边会冒出大量“白气”,这是由于水蒸气发生    现象形成的,阳光透过“白气”会出现彩虹,这是光的    现象。
14.(2分)会议现场要把手机设为静音,这是在   控制噪声,人们在不同场合需要选择不同的音量,改变的是手机声音的   。
15.(2分)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容器中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则    (选填“甲”或“乙”)液体是煤油,用刻度尺量出甲、乙液体的液面到容器底的高度分别为h1、h2,则煤油的密度表达式为:   (用h1、h2、ρ水来表示)。
三、计算题(每题5分,共10分)
16.(5分)小明同学在课外活动课中,想测出一个装满油的油罐内油的质量,已经知道这个油罐的容积是50m3,他取出一些样品,测出20cm3这种油的质量是16g,请你帮他计算出这罐油的质量。
17.(5分)有一只玻璃瓶质量为1kg,当装满水时为3kg,若在瓶中轻轻放入质量为7kg的一些金属颗粒,待水溢出后,称得其总重为9kg.求:
(1)瓶子的容积;(2)金属颗粒的体积;(3)金属颗粒的密度。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6分)
18.(2分)寒冬,树枝上常出现美丽的雾凇,雾凇是如何形成的?
19.(2分)炎热的夏天,柏油马路上的沥青很容易受热变软,这是为什么?在此过程中,沥青的温度如何变化?
20.(2分)如果在向阳的窗台上,放一个盛水的透明花瓶,它的球形部分所集中的阳光可能灼坏窗帘或家具。为什么?
五、作图、实验与探究题(第21题6分,第22题2分,第23题3分第24题3分,第25题6分,第26题4分,共24分)
21.(2分)画出图中的BC的入射光线和AO的折射光线。
22.(2分)如图所示为远视眼的成因光路图,请在虚线框内画出矫正视力的透镜。
23.(2分)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过程中,他从玻璃板中看到了放在蜡烛右边的笔AB,如图所示,请你在图中画出笔AB的像A′B′。
24.(2分)如图是小伟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象,由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当物距为30cm时的成像特点可应用于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25.(3分)如图所示是小宇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情景,此时反射角等于    ,实验时将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白色硬纸板    立于平面镜上,要能在实验中显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实验时应让入射光    。
26.(3分)小明为探究冰熔化和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在实验室进行了探究实验。根据测量结果他画出了相关图象,如图中a、b所示。
(1)这两个实验都需要用到的测量仪器是温度计和   。
(2)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c所示,则水的沸点是   ℃,此时实验室的大气压   1个标准大气压。(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
27.(6分)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距离sAB=   cm,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
(3)测量小车在某段的平均速度时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由静止开始下滑;
(4)实验可测得vAB   BCv,vBC   vAC。(选填“>”“<”或“=”)。
28.(4分)各种复合材料由于密度小、强度大,广泛应用于汽车、飞机等制造业,小明测量一块实心复合材料的密度。
(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
(2)用调好的天平测量该物块的质量时,盘中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所测物块的质量为    g。
(3)因复合材料的密度小于水,小明在该物块下方悬挂了一铁块,按照如图丙所示①②③顺序,测出了该物块的体积,则这种材料的密度是    kg/m3。
(4)分析以上步骤,你认为小明在测体积时的操作顺序会引起密度测量值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2023-2024学年吉林省辽源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2分)能装下1kg水的瓶子一定能装下1kg的(  )
A.酱油 B.汽油 C.酒精 D.色拉油
【分析】瓶子容积一定,最多能装1kg水,要能装下1kg的其它液体,其它液体的体积必须小于或等于水的体积,由密度公式分析可知,一定能装下的液体的密度必须大于或等于水的密度。
【解答】解:已知酱油密度比水大,汽油、酒精、色拉油的密度都比水小,由密度计算公式可知,质量相同时,密度比水大的物体的体积小,同一瓶子可以装下,而密度比水小的物体的体积大,同一瓶子不能装下,故A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简单应用,关键是知道瓶子的容积不变即与最多所装液体的体积相等。
2.(2分)下列日常用语中所讲的“高”指音调的是(  )
A.“引吭高歌”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C.“请勿高声喧哗”
D.“这音太高,我唱不上去”
【分析】音调是指我们听到的声音的高低;我们听到的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
【解答】解:A、“引吭高歌”是提高声音的响度大小。故A错误;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就是不敢高声说话,降低声音的响度交谈,是指声音的响度大小。故B错误;
C、“请勿高声喧哗”就是不要大声说话,是指声音的响度大小。故C错误;
D、“这音太高,我唱不上去”是指声音的音调高,难以唱上去。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把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注意概念的理解是关键。
3.(2分)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
A.用电吹风吹头发
B.用完酒精灯后,及时盖上瓶盖
C.冬天把刚洗完的袜子晾在暖气上
D.夏天用扫帚把积水向周围散开
【分析】影响蒸发的因素有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快慢;故减慢蒸发,就是从降低温度、减小液体面积和减弱空气流动这三个方面来考虑。
【解答】解:A.用电吹风吹头发既可以升高液体的温度,也可以增大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故蒸发会加快,故A错误;
B.用完酒精灯后,及时盖上瓶盖可以减小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可以减慢蒸发,故B正确;
C.冬天把刚洗完的袜子晾在暖气上,可以提高液体的温度,故蒸发会加快,故C错误;
D.夏天用扫帚把积水向周围散开,可以增大液体表面积,故蒸发会加快,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加快或减慢蒸发,都是从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去考虑;将知识应用于生活,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4.(2分)电动车的反光镜是用来观察车后情况的平面镜,在某次行驶时,发现左侧反光镜中看到的是车后的树梢和天空,却看不到路面的情况,为确保行驶安全,左侧反光镜的镜面应该(  )
A.向外旋转 B.向内旋转
C.向下旋转 D.向上旋转
【分析】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解:发现左侧反光镜中看到的是车后的树梢和天空,说明树梢的反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眼睛,路面射向平面镜的光线经反射后射向了上面,因此需将反光镜向下旋转。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光的反射现象,将生活现象与物理知识联系在一起。
5.(2分)如图所示是从对面墙上的平面镜中看到的身后时钟的像,此时的实际时刻是(  )
A.3时40分 B.4时20分 C.8时20分 D.8时40分
【分析】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或上下顺序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可以利用12点与6点连线作对称轴读表针的对称图形的方法解答。
【解答】解:由于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利用12点与6点连线作对称轴,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此时的实际时刻是3时40分(红色指针所指位置)。
故选:A。
【点评】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此类题可以认为表面上的刻度是左右相反的,或者把纸翻过来看。
6.(2分)如图所示,A、B、C、D在凸透镜主光轴上,F为焦点。若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则物体放在哪个位置时,可能在光屏上观察到物体的像(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分析】凸透镜成实像时的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不成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解:A点在2倍焦距以外,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与光屏位置不动,
B点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点在焦距以内;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找不到像。
D点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但D点与光屏在同一侧,因此光屏上得不到像。
故选:B。
【点评】知道物体成实像(像成在光屏上)和像与焦距的关系,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以确定物距与焦距的关系,从而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7.(2分)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同向行驶在江北大道上,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 静止 ,以大道两旁的树木、房屋为参照物,甲、乙两车都是 运动 (选填“运动”或“静止”)。
【分析】此题研究的汽车的运动状态,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是静止的,关键看他与哪个物体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是运动的,关键看他与哪个物体之间的位置没发生了变化。
【解答】解: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同向行驶在江北大道上,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和乙车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甲车是静止;
以大道两旁的树木、房屋为参照物,甲、乙两车的位置发生变化,甲车和乙车车都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静止;运动。
【点评】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8.(2分)人们在高温的天气里大汗淋漓,这是人体一种自我保护的生理现象,因为体表的汗液蒸发  吸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体温不致升得太高;扇扇子能够  加快 (选填“加快”或“减慢”)体表汗液的蒸发。
【分析】蒸发是汽化现象,蒸发吸热。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解答】解:人们在高温的天气里大汗淋漓,靠汗液的蒸发吸热,带走身体的一部分热量。使体温不致升高太多。扇扇子,加快体表汗液表面空气流速,可以加快汗液的蒸发。
故答案为:吸收;加快。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9.(2分)将蜡块磨碎放入试管中加热,蜡吸热后逐渐变软、变稀,直至完全变成液态。在此过程中,它的温度不断升高,由此可知蜡是  非晶体 (填“晶体”或“非晶体”)。
【分析】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这个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
【解答】解:蜡块磨碎放入试管中加热,蜡吸热后逐渐变软、变稀,直至完全变成液态。在此过程中,它的温度不断升高,没有一定的熔点,所以蜡是非晶体;
故答案为:非晶体。
【点评】此题考查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是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要注意理解。
10.(2分)冬天下雪后,路政部门常会在路面上撒下大量的盐,目的是使雪的熔点 降低 (选填“升高”或“降低”),在锅中隔水煮菜,当锅中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 不会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分析】(1)晶体的熔点由于杂质的存在或外界压强的变化而变化,含有杂质、外加压强变大,都会使晶体的熔点降低。
(2)液体沸腾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需要继续吸热,但沸腾时温度不再改变,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解:在路面上撒下大量的盐,因为加盐后会降低冰雪的熔点,加速冰雪融化。
在锅中隔水煮菜,当锅中的水沸腾以后虽然继续,但温度不再改变,所以,碗内水的温度等于水的沸点,但碗内的水不能继续吸热,不会沸腾。
故答案为:降低;不会。
【点评】本题考查了沸腾和沸腾条件的应用,应用好水沸腾后温度不变是关键。摩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平时学习时,多联系实际生活、多分析,会合理的利用和防止它们带来的危害。
11.(2分)小伟同学拿着放大镜看书,当他把放大镜放到某位置上时,从放大镜中看到的字如图所示,所成的是字的  实 (选填“实”或“虚”)像,此图原理与  照相机 的成像原理相同。
【分析】首先根据图可确定像的性质,再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来解答此题。
【解答】解:由图可知,此时放大镜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所成的像是字的实像。
照相机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此图原理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
故答案为:实;照相机。
【点评】根据凸透镜成像性质,判断和凸透镜物距和像距的关系应用,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一定要熟练掌握。
12.(2分)雨后的夜晚,当你迎着月光走在有积水的路上,为了避让水洼,应走 较暗 (选填“较暗”或“较亮”)的地面。这是因为路面发生了 漫反射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
【分析】(1)人看物体的条件:物体发光或反射光,物体发的光或反射的光线能进入人的眼睛。
(2)平行光射向平而光滑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
(3)人感觉物体的亮暗,关键是进入眼睛的光的多少,进入眼睛的光多就感觉亮,进入眼睛的光少就感觉暗。
【解答】解:如图,迎着月光走,月光经积水水面发生镜面反射,进入人的眼睛反射光线多,人感觉积水面亮;而地面发生漫反射,有很少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地面黑,所以为了避让水洼,应走“较暗”的地面。
故答案为:较暗;漫反射。
【点评】(1)掌握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正确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不要误以为镜面反射就一定亮,漫反射就一定暗,感觉亮暗关键是看进入眼睛的光的多少。
13.(2分)冬天,做炖菜时,锅边会冒出大量“白气”,这是由于水蒸气发生  液化 现象形成的,阳光透过“白气”会出现彩虹,这是光的  色散 现象。
【分析】(1)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
(2)彩虹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彩虹属于光的色散现象。
【解答】解:
做炖菜时,冒出的“白气”是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阳光透过“白气”出现的彩虹,这是由于太阳光照到空气中的小水滴上,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即光的色散现象。
故答案为:液化;色散。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和光的色散的判断,是一道基础题。
14.(2分)会议现场要把手机设为静音,这是在 声源处 控制噪声,人们在不同场合需要选择不同的音量,改变的是手机声音的 响度 。
【分析】(1)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2)声音的特征有三个,即音调、响度、音色;改变音量是改变了声音的响度。
【解答】解:(1)会议现场要把手机设为静音,这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或强弱);人们在不同场合需要选择不同的音量,改变音量是改变了声音的响度。
故答案为:声源处;响度。
【点评】此题涉及到减弱噪声的途径、响度等声学知识点,是一道声学基础题。
15.(2分)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容器中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则  甲 (选填“甲”或“乙”)液体是煤油,用刻度尺量出甲、乙液体的液面到容器底的高度分别为h1、h2,则煤油的密度表达式为:  ρ水 (用h1、h2、ρ水来表示)。
【分析】(1)由密度公式ρ=可知,不同物质质量相同时,它们的体积与密度成反比,据此分析判断。
(2)相同容器的横截面积相等,根据V=Sh表示出水和煤油的体积,两液体的质量相等,根据密度公式得出等式即可求出煤油密度的表达式。
【解答】解:(1)由题知,水和煤油的质量相同,
因为ρ=,ρ水>ρ煤油,
所以V水<V煤油,
又因为两个容器相同,
所以甲液体是煤油,乙液体是水;
(2)两容器相同时,横截面积相等,则
V水=Sh2,V煤油=Sh1,
因为水和煤油的质量相等,
所以ρ水V水=ρ煤油V煤油,
则ρ煤油=== ρ水。
故答案为:甲; ρ水。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灵活应用,要注意两容器的横截面积相等。
三、计算题(每题5分,共10分)
16.(5分)小明同学在课外活动课中,想测出一个装满油的油罐内油的质量,已经知道这个油罐的容积是50m3,他取出一些样品,测出20cm3这种油的质量是16g,请你帮他计算出这罐油的质量。
【分析】样品质量和体积已知,利用密度公式得到油的密度,油罐的容积已知,利用密度公式得到装满油的油罐内油的质量。
【解答】解:油的密度ρ==0.8g/cm3=0.8×103kg/m3,
该油罐装满油时油的质量m'=ρV'=0.8×103kg/m3×50m3=4×104kg=40t。
答:这罐油的质量为40t。
【点评】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应用,难度不大。
17.(5分)有一只玻璃瓶质量为1kg,当装满水时为3kg,若在瓶中轻轻放入质量为7kg的一些金属颗粒,待水溢出后,称得其总重为9kg.求:
(1)瓶子的容积;(2)金属颗粒的体积;(3)金属颗粒的密度。
【分析】(1)由水的质量,利用密度公式求水的体积即为瓶子的容积;
(2)由题中提供的水的质量,再利用密度公式求溢出水的体积(金属粒的体积);
(3)由金属粒的质量,再利用密度公式求金属粒的密度。
【解答】解:(1)瓶子装满水的质量m水=3kg﹣1kg=2kg,
∵ρ=,
∴瓶子的容积
V=V水===2×10﹣3m3,
(2)瓶子放入金属粒后溢出水的质量:
m水′=(7kg+3kg)﹣9kg=1kg,
∴溢出水的体积
V水′===1×10﹣3m3,
∴金属粒体积:
V金=V水′=1×10﹣3m3,
(3)金属粒的密度:==7×103kg/m3。
答:(1)瓶子的容积2×10﹣3m3;
(2)金属颗粒的体积1×10﹣3m3;
(3)金属颗粒的密度7×103kg/m3。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重力公式,要灵活运用,虽综合性强,但属于基础知识,难度适中。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6分)
18.(2分)寒冬,树枝上常出现美丽的雾凇,雾凇是如何形成的?
【分析】物质从气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解答】答: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凝华现象,比较简单。
19.(2分)炎热的夏天,柏油马路上的沥青很容易受热变软,这是为什么?在此过程中,沥青的温度如何变化?
【分析】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可以看熔化过程中温度是否变化;变化,则为非晶体,不变,则为晶体。
【解答】答:炎热的夏天,柏油马路上的沥青从太阳光中吸收热量,发生熔化现象,所以变软。沥青是非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点评】本题考查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20.(2分)如果在向阳的窗台上,放一个盛水的透明花瓶,它的球形部分所集中的阳光可能灼坏窗帘或家具。为什么?
【分析】透明花瓶装水后,中间后而边缘薄,类似于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解答】答:因为透明花瓶装水后,花瓶的水形状是中间厚、边缘薄,因此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如果热量集中,当会聚光点恰好照在可燃的窗帘或家具时可能引发火灾。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凸透镜的认识及其作用,会利用凸透镜的特点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五、作图、实验与探究题(第21题6分,第22题2分,第23题3分第24题3分,第25题6分,第26题4分,共24分)
21.(2分)画出图中的BC的入射光线和AO的折射光线。
【分析】仔细观察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特点,根据凹透镜的光学特点作图。
【解答】解:对于凹透镜,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点评】凹透镜有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
22.(2分)如图所示为远视眼的成因光路图,请在虚线框内画出矫正视力的透镜。
【分析】远视眼看远处物体时,视网膜上能成清晰的像;看近处物体时,由于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太短,使像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应戴凸透镜来矫正,使像会聚在视网膜上。
【解答】解:如图,看近处物体时,像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是远视眼,戴凸透镜矫正。
答:。
【点评】本题考查远视眼的矫正,难度不大。
23.(2分)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过程中,他从玻璃板中看到了放在蜡烛右边的笔AB,如图所示,请你在图中画出笔AB的像A′B′。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分别作出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连接AB即可。
【解答】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先作出蜡烛AB的两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蜡烛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点评】此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图等,难度不大,综合性较强。
24.(2分)如图是小伟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象,由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10 cm;当物距为30cm时的成像特点可应用于  照相机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分析】要解决此题,首先要通过图象分析出该凸透镜的焦距。
其次是掌握凸透镜成像及其应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应用是照相机。
【解答】解:①由图知,当物距为20cm时,像距也为20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所以2f=20cm,则f=10cm。
②当物距为30cm时,即u>2f,则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根据此原理制成的。
故答案为:10;照相机。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要熟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特别搞清像的特点及像距与物距之间的关系。解决此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象确定凸透镜的焦距。然后问题可解。
25.(3分)如图所示是小宇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情景,此时反射角等于  40° ,实验时将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白色硬纸板  竖直 立于平面镜上,要能在实验中显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实验时应让入射光  紧贴纸板 。
【分析】光在反射时,反射角始终等于入射角。在探究过程中,硬纸板要与桌面垂直放置,并且要让光线紧贴纸板。
【解答】解:读图可知,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入射角为4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等于40°;
实验时将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白色硬纸板应竖直立于平面镜上,同时实验时应让入射光紧贴纸板,这样才能在纸板上同时显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故答案为:40°;竖直;紧贴纸板。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果比较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度数,如果让光线在纸板上呈现等,属基本的实验技能。
26.(3分)小明为探究冰熔化和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在实验室进行了探究实验。根据测量结果他画出了相关图象,如图中a、b所示。
(1)这两个实验都需要用到的测量仪器是温度计和 秒表 。
(2)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c所示,则水的沸点是 98 ℃,此时实验室的大气压 低于 1个标准大气压。(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
【分析】(1)冰熔化和水沸腾实验需要不断吸热,实验过程中,需要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还需要用秒表来记录时间。
(2)根据温度计的分度值和液柱的位置读数示数;液体沸点与气压有关,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解答】解:(1)由于晶体熔化和水沸腾这两个实验,都需要对冰和水进行加热,所以,除需要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变化外,还需要用秒表来记录时间;
(2)由图c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此时温度计的示数即水的沸点是98℃,小于100℃,说明此实验室的大气低于标准大气压。
故答案为:
(1)秒表;(2)98;低于。
【点评】本题考查了冰熔化和水沸腾实验中器材的作用、沸点与气压间关系的判断,要学会观察图象,分析实验,总结规律。
27.(6分)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距离sAB= 40.0 cm,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25.0 cm/s;
(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小 ;
(3)测量小车在某段的平均速度时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同一位置 由静止开始下滑;
(4)实验可测得vAB < BCv,vBC > vAC。(选填“>”“<”或“=”)。
【分析】(1)根据图像读出AB段的距离,运用公式v=求出AB段的平均速度;
(2)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平均速度会偏小。
(3)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进行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
(4)根据小车做加速运动,可得上半段、下半段路程的速度大小关系。
【解答】解:(1)小车运动距离sAB=80.0cm﹣40.0cm=40.0cm,tAB=1.6s,
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v===25.0cm/s;
(2)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v=知,平均速度会偏小。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应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故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4)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AB段速度小于BC段速度,即vAB>vBC;故在BC段的速度大于AC段的速度,即vBC>vAC。
故答案为:(1)40.0;25.0;(2)小;(3)同一位置;(4)<;>。
【点评】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求出平均速度。
28.(4分)各种复合材料由于密度小、强度大,广泛应用于汽车、飞机等制造业,小明测量一块实心复合材料的密度。
(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右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
(2)用调好的天平测量该物块的质量时,盘中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所测物块的质量为  16.4 g。
(3)因复合材料的密度小于水,小明在该物块下方悬挂了一铁块,按照如图丙所示①②③顺序,测出了该物块的体积,则这种材料的密度是  0.82×103 kg/m3。
(4)分析以上步骤,你认为小明在测体积时的操作顺序会引起密度测量值比真实值  偏小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分析】(1)在调节天平时,应将平衡螺母向指针偏转的对侧移动;
(2)天平在读数时应将砝码质量与游码示数相加;
(3)据丙图中②③可以计算出该材料的体积,而后再据质量和体积计算出密度即可;
(4)由于测量过程中,复合材料上面会沾有一些水,故使得测量的体积偏大,据密度公式可知,密度偏小。
【解答】解:(1)读图甲可知,指针偏左,说明左侧质量稍大,因此,应将平衡螺母向右侧移动;
(2)读图乙可知,零件的质量为:10g+5g+1.4g=16.4g;
(3)据丙图中的②可知,此时的体积为60mL,据丙图中的③可知,此时的体积为40mL,故复合材料的体积是:V=60cm3﹣40cm3=20cm3;
故该材料的密度是:ρ===0.82g/cm3=0.82×103kg/m3;
(4)由于测量过程中,复合材料上面会沾有一些水,故使得测量的体积偏大,据密度公式可知,密度偏小。
故答案为:(1)右;(2)16.4;(3)0.82×103;(4)偏小。
【点评】该题考查了天平的正确使用、量筒的正确使用、密度的测量及测得值偏大、偏小的判断,是一道综合题,但难度不大。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答案)

下一篇: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