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双流中学2017-2018高二下学期理综-化学第一次月考考试试卷

四川省双流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理综-化学第一次月考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2018高二上·攀枝花期末)下列物质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
A.CH3COOH B.NH4Cl
C.NH3·H2O D.H3BO3(硼酸)
2.(2018高二下·双流月考)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催化剂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途径
B.升高温度增大了活化分子百分数
C.具有较高能量的反应物分子称为活化分子
D.对于有气体作为反应物的体系,增大压强能提高活化分子的浓度
3.(2018高二上·攀枝花期末)已知:△G=△H-T△S,当△G<0,反应能自发进行,△G>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非自发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发生
B.熵增加且放热的反应一定是自发反应
C.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增加的反应,非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减小或不变的反应
D.凡是放热反应都是能自发进行的反应,而吸热反应都是非自发进行的反应
4.(2018高二下·双流月考)下图是原电池示意图。当该电池工作时,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色 B.铜片表面有气泡
C.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D.锌是负极,其质量逐渐减小
5.(2018高二下·双流月考)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CO(g)的燃烧热ΔH=-283.0 kJ/mol,则2CO2(g)=2CO(g)+O2(g)反应的ΔH=+566.0 kJ/mol
C.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ΔH=-57.3 kJ/mol,则H2SO4和Ba(OH)2反应的反应热ΔH=2×(-57.3) kJ/mol
D.已知在120 ℃、101 kPa下,1 g H2燃烧生成水放出121 kJ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2(g)+ O2(g)=H2O(l) ΔH=-242 kJ·mol-1
6.(2018高二下·双流月考)现有四种晶体的晶胞,其离子排列方式如图所示,其中化学式不属AB型的是(  )
A. B.
C. D.
7.(2018高二下·双流月考)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NH4+为正四面体结构,可推测PH4+也为正四面体结构
B.CO2晶体是分子晶体,可推测SiO2晶体也是分子晶体
C.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CO2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D.晶体中有阴离子,必有阳离子;则晶体中有阳离子,必有阴离子
二、实验题
8.(2018高二下·双流月考)已知:A.金刚石、B.MgF2、C.NH4Cl、D.NaNO3、E.干冰、F.固体碘,填写下列空白。(用序号填写)
(1)熔化时不需破坏化学键的是   ,熔化时只需破坏共价键的是   ,熔点最低的是   ,
晶体中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的是   。
(2)意大利罗马大学的Fulvio Cacace等人获得了极具理论研究意义的N4分子。N4分子结构如图所示,已知断裂1 mol N—N键吸收167 kJ热量,生成1 mol N≡N键放出942 kJ热量。根据以上信息和数据,则1 mol N4生成N2的ΔH=    kJ·mol-1
(3)50 mL 0.50 mol/L的盐酸与50 mL 0.55 mol/L的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烧杯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   。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则求得的中和热数值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三、综合题
9.(2018高二下·双流月考)
(1)某同学为探究酸性KMnO4溶液和H2C2O4(草酸,二元弱酸)溶液的反应过程,进行如下实验。请完成以下问题:
①写出酸性KMnO4溶液和H2C2O4的离子方程式   。
②配制100mL0.0400mol·L-1的H2C2O4溶液,除用到托盘天平、药匙、烧杯、量筒、玻璃棒等仪器外,还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
③将KMnO4溶液逐滴滴入一定体积的酸性H2C2O4溶液中(温度相同,并振荡),记录的现象如下:
滴入KMnO4溶液的次序 KMnO4溶液紫色褪去所需的时间
先滴入第1滴 60s
褪色后,再滴入第2滴 15s
褪色后,再滴入第3滴 3s
褪色后,再滴入第4滴 1s
请分析KMnO4溶液褪色时间变化的可能原因   。
(2) 和 在溶液中可相互转化。室温下,初始浓度为1.0 mol·L-1的Na2CrO4溶液中 随c(H+)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 和 的转化反应   。
②由图可知,溶液酸性减小, 的平衡转化率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③升高温度,溶液中 的平衡转化率减小,则该反应的ΔH   0(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0.(2018高二下·双流月考)为了研究难溶盐的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转化,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
步骤1:向2 mL 0.005 mol/LAgNO3溶液中加入2 mL 0.005 mol/LKSCN溶液,静置。 出现白色沉淀。
步骤2:取1 mL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1滴2 mol/LFe(NO3)3溶液。 溶液变为红色。
步骤3:向步骤2的溶液中,继续加入5滴3 mol/LAgNO3溶液。 现象a,且溶液红色变浅。
步骤4:向步骤1余下的浊液中加入5滴3mol/LKI溶液。 出现黄色沉淀。
已知:25℃,Ksp(AgI,黄色)= 8.3×10 17 ,Ksp (AgSCN,白色 )= 1.0×10 12 。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3中现象a是   。
(2)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解释步骤4的实验现象   。
(3)向50 mL 0.005 mol/L的AgNO3溶液中加入150 mL0.005 mol/L的KSCN溶液,若混合后溶液体积为200mL,则溶液中Ag+的浓度约为   mol/L 。
11.(2018高二下·双流月考)温度为T℃时,向2.0 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08 mol PCl5,反应PCl5(g) PCl3(g) + Cl2(g)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
t / s 0 50 150 250 350
n(PCl3) / mol 0 0. 56 0. 75 0. 80 0. 80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在前50s的平均速率v(PCl3)=    mol/( L·s) 。
(2)T℃时,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1. 2 mol PCl5、0. 40 mol PCl3 和0. 20 mol Cl2,反应达到平衡前v(正)   (选填“>”、“=”或“ <”)v(逆) 。
(3)T℃时,若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6. 0 mol PCl3 和6. 0 mol Cl2,达到平衡时,平衡混合气体中PCl5的体积分数为多少?(写出解题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解析】【解答】A. CH3COOH是弱酸,在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成离子,所以CH3COOH是弱电解质,故A不符合题意;
B. NH4Cl是盐,在溶液中可以完全电离成离子,所以NH4Cl是强电解质,故B符合题意;
C. NH3·H2O是弱碱,在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成离子,所以NH3·H2O是弱电解质,故C不符合题意;
D. H3BO3(硼酸)是弱酸,在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成离子,所以H3BO3(硼酸)是弱电解质,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强电解质能够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完全电离进行判断即可。
2.【答案】C
【知识点】活化分子
【解析】【解答】A.催化剂能够改变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改变化学反应途径,故A不符合题意;
B.升高温度增大了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故B不符合题意;
C.不同的化学反应活化分子的能量差距很大,具有较高能量的分子未必是活化分子,故C符合题意;
D. 增大压强可以改变活化分子的浓度,不改变活化分子百分数,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注意活化分子是指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该类分子具有较高能量,但并不是有较高能量的分子都是活化分子。
3.【答案】B
【知识点】焓变和熵变
【解析】【解答】A. 非自发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如碳酸钙的分解反应在常温下不能自发进行,在高温下就可以自发进行,故A不符合题意;
B. 熵增加且放热的反应,△S>0、△H<0,则△G=△H-T△S<0,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故B符合题意;
C.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由熵变、焓变和反应温度共同决定,所以熵增加、熵减小或熵不变的反应都可能自发进行,故C不符合题意;
D.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由熵变、焓变和反应温度共同决定,所以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都可能自发进行,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熵变、焓变和自由能判据对自发反应和非自发反应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
4.【答案】A
【知识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及应用
【解析】【解答】A.因Zn的活泼性大于Cu,则Zn为负极,Cu为正极,Cu不能反应生成Cu2+,所以溶液不会变为蓝色,故A符合题意;
B.Cu为正极,H+在Cu电极上得电子生成氢气,所以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故B不符合题意;
C.在该原电池中,Zn失去电子,电子由Zn片经导线流向Cu片,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故C不符合题意;
D.Zn为负极,Zn失去电子生成Zn2+,其质量逐渐减小,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注意正负极的准确判断方法是哪一极先与电解液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则该级为负极。
5.【答案】B
【知识点】燃烧热;中和热
【解析】【解答】A、放热反应有的需加热,有的不需加热.如木炭的燃烧是一个放热反应,但需要点燃,点燃的目的是使其达到着火点,再如铝热反应也是,选项A不符合题意;
B、CO的燃烧热是指1molCO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CO2(g)放出的热量,故有2CO(g)+O2(g)=2CO2(g)△H=-566kJ/mol,则2CO2(g)═2CO(g)+O2(g)反应的△H=+566.0 kJ/mol,选项B符合题意;
C、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液态H2O时的反应热叫作中和热,中和热是以生成1 mol 液态H2O为基准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
D. 已知在120 ℃、101 kPa下,生成的水是气态水,1 g H2燃烧生成水放出121 kJ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2(g)+ O2(g)=H2O(g) ΔH=-242 kJ·mol-1,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正确答案为:B。
【分析】注意中和热和燃烧热的区别在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定量关系。
6.【答案】B
【知识点】晶胞的计算
【解析】【解答】A、晶胞中的A有1个,B也是1个,是AB型,不符合题意;
B、A有8×1/8=1,B有12×1/4=3,不是AB型,符合题意;
C、该晶胞中A、B各1个,是AB型,不符合题意;
D、晶胞中A的个数=8×1/8+6×1/2=4,B的个数=12×1/4+1=4,是AB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注意晶胞中原子个数计算方法均摊法,棱心是以棱为轴旋转360度进行判断,如果不是晶胞需注意不能用均摊法。
7.【答案】A
【知识点】原子轨道杂化方式及杂化类型判断
【解析】【解答】A、N、P是同主族元素,形成的离子NH4+和PH4+结构类似都是正四面体构型,选项A符合题意;
B、CO2是分子晶体,而SiO2是原子晶体,选项B不符合题意;
C. 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CO2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选项C不符合题意;
D、晶体中有阴离子,必有阳离子;但金属晶体中有阳离子,但没有阴离子,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注意铵根离子是正四面体判断法是利用杂化理论进行解释。
8.【答案】(1)EF;A;E;CD
(2)-882
(3)环形玻璃搅拌棒;保温隔热,防止热量散失;偏小
【知识点】反应热的大小比较;中和热的测定;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解析】【解答】一般来说,活泼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共价键,(1)分子晶体熔化不破坏化学键,即EF中熔化不破坏化学键,原子晶体熔化破坏共价键,则A熔化破坏共价键,一般来说,原子晶体熔点最高,分子晶体熔点较低,E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F,则E的熔点最低;离子晶体中一定存在离子键,C、D中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共价键;
(2)由题意知,N≡N的键能为942kJ/mol,N-N键的键能为167kJ/mol,则1 mol N4生成N2的反应为: N4(g)=2N2(g),反应热等于反应物的总键能减去生成物的总键能,故反应热△H=6×167kJ/mo l -2×942kJ/mol =-882kJ/mol
(3)根据量热计的构造可知该装置的缺少仪器是环形玻璃搅拌器;烧杯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保温隔热,防止热量散失;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会有一部分热量散失,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将会减小。
故正确答案为:(1)EF,A,E,CD;(2)-882;(3)环形玻璃搅拌棒,保温隔热,防止热量散失,偏小。
【分析】(1)注意晶体类型判断,先判断是否是金属,即金属。再判断是否是离子晶体,(含有离子键),最后判断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利用常见的原子晶体进行判断。
9.【答案】(1);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反应生成的Mn2+对反应有催化作用,且Mn2+的浓度大催化效果更好
(2)2CrO42-+2H+ Cr2O72-+H2O;减小;小于
【知识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1)①草酸与酸性的高锰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锰离子和水,离子方程式为:2MnO4-+5H2C2O4+6H+═10CO2↑+2Mn2++8H2O;
②配制100mL0.0400mol·L-1的H2C2O4溶液,配制步骤有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操作,用托盘天平称量,用药匙取用药品,在烧杯中溶解,冷却后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并用玻璃棒引流,当加水至液面距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所以需要的仪器为:托盘天平、量筒、药匙、烧杯、玻璃棒、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该试验中两次用到玻璃棒,其作用分别是搅拌、引流,所以还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是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③反应生成的Mn2+对反应有催化作用,且Mn2+的浓度大催化效果更好;
(2)①随着H+浓度的增大,CrO42-转化为Cr2O72-的离子反应式为:2CrO42-+2H+ Cr2O72-+H2O;
②溶液酸性减小,平衡2CrO42-+2H+ Cr2O72-+H2O正向进行,CrO42-的平衡转化率减小;
③升高温度,溶液中CrO42-的平衡转化率减小,平衡逆向移动,说明正方向放热,则该反应的△H<0。
正确答案为: (1)①2MnO4-+5H2C2O4+6H+═10CO2↑+2Mn2++8H2O;②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③反应生成的Mn2+对反应有催化作用,且Mn2+的浓度大催化效果更好。(2)①2CrO42-+2H+ Cr2O72-+H2O;②减小;③小于。
【分析】注意化学平衡的影响,升温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10.【答案】(1)出现白色沉淀
(2)溶液中存在平衡:AgSCN(s) Ag+(aq) + SCN-(aq),因为溶解度:AgSCN > AgI(或Ksp(AgI)<Ksp (AgSCN)加入KI后,Ag+与I-反应生成更难溶的AgI,使上述平衡正向移动
(3)4.0×10-10
【知识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
【解析】【解答】⑴.加入硝酸银,银离子和硫氰酸根离子发生反应:Ag++SCN AgSCN,得到AgSCN白色沉淀,故答案为:出现白色沉淀;
⑵.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AgSCN(s) Ag+(aq)+SCN (aq),加入KI后,因为溶解度:AgI AgI(或Ksp(AgI)<Ksp (AgSCN)加入KI后,Ag+与I-反应生成更难溶的AgI,使上述平衡正向移动;
⑶.向50mL0.005mol/L的AgNO3溶液中加入150mL0.005mol/L的KSCN溶液,KSCN过量,溶液中剩余c(SCN-)=0.005mol/L×(0.15 0.05)L÷(0.15+0.05)L=0.0025mol/L,则c(Ag+)=Ksp(AgSCN)÷c(SCN )=10 12/0.0025=4×10-10mol/L,故答案为:4.0×10 10。
故正确答案为:⑴出现白色沉淀;(2)溶液中存在平衡:AgSCN(s) Ag+(aq) + SCN-(aq),因为溶解度:AgSCN > AgI(或Ksp(AgI)<Ksp (AgSCN)加入KI后,Ag+与I-反应生成更难溶的AgI,使上述平衡正向移动。⑶.4.0×10-10。
【分析】注意沉淀转化的方向是难溶物向更难溶的转化。在难溶物的形式组成相似的沉淀根据可以根据KSP进行判断,沉淀形式不相似的根据溶解度和KSP的公式进行判断。
11.【答案】(1)
(2)>
(3)60%。
【知识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解析】【解答】⑴.反应在前50 s生成PCl30.56mol,则v(PCl3) ,故答案为:v(PCl3) ;
⑵. 温度为T℃时,向2.0 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08 mol PCl5,发生反应PCl5(g) PCl3(g) + Cl2(g),根据三段式法有:
PCl5(g) PCl3(g) + Cl2(g)
起始(mol/L) 1.04 0 0
转化(mol/L) 0.4 0.4 0.4
平衡(mol/L) 0.64 0.4 0.4
则平衡常数K= =0.25,T℃时,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1. 2 mol PCl5、0. 40 mol PCl3 和0. 20 mol Cl2,Qc= =0.033<K,说明反应正向进行,达到平衡前v(正) >v(逆),故答案为:>;
⑶. T℃时,若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6. 0 mol PCl3 和6. 0 mol Cl2,设达到平衡时生成PCl5的物质的量浓度为xmol/L,则根据三段式法有:
PCl5(g)
PCl3(g) + Cl2(g)
起始(mol/L) 0 3 3
转化(mol/L) x x x
平衡(mol/L) x 3-x 3-x
平衡常数K= =0.25,解得x=2.25mol/L,则达到平衡时,平衡混合气体中PCl5的体积分数为: ×100%=60%,故答案为:60%。
故正确答案为:⑴.5.6 × 10 3 mol / ( L · s ) ;⑵. >。(3)60%。
【分析】注意平衡移动方向判断方法,根据浓度商Qc与化学平衡常数K进行判断。
四川省双流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理综-化学第一次月考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2018高二上·攀枝花期末)下列物质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
A.CH3COOH B.NH4Cl
C.NH3·H2O D.H3BO3(硼酸)
【答案】B
【知识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解析】【解答】A. CH3COOH是弱酸,在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成离子,所以CH3COOH是弱电解质,故A不符合题意;
B. NH4Cl是盐,在溶液中可以完全电离成离子,所以NH4Cl是强电解质,故B符合题意;
C. NH3·H2O是弱碱,在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成离子,所以NH3·H2O是弱电解质,故C不符合题意;
D. H3BO3(硼酸)是弱酸,在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成离子,所以H3BO3(硼酸)是弱电解质,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强电解质能够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完全电离进行判断即可。
2.(2018高二下·双流月考)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催化剂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途径
B.升高温度增大了活化分子百分数
C.具有较高能量的反应物分子称为活化分子
D.对于有气体作为反应物的体系,增大压强能提高活化分子的浓度
【答案】C
【知识点】活化分子
【解析】【解答】A.催化剂能够改变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改变化学反应途径,故A不符合题意;
B.升高温度增大了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故B不符合题意;
C.不同的化学反应活化分子的能量差距很大,具有较高能量的分子未必是活化分子,故C符合题意;
D. 增大压强可以改变活化分子的浓度,不改变活化分子百分数,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注意活化分子是指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该类分子具有较高能量,但并不是有较高能量的分子都是活化分子。
3.(2018高二上·攀枝花期末)已知:△G=△H-T△S,当△G<0,反应能自发进行,△G>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非自发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发生
B.熵增加且放热的反应一定是自发反应
C.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增加的反应,非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减小或不变的反应
D.凡是放热反应都是能自发进行的反应,而吸热反应都是非自发进行的反应
【答案】B
【知识点】焓变和熵变
【解析】【解答】A. 非自发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如碳酸钙的分解反应在常温下不能自发进行,在高温下就可以自发进行,故A不符合题意;
B. 熵增加且放热的反应,△S>0、△H<0,则△G=△H-T△S<0,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故B符合题意;
C.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由熵变、焓变和反应温度共同决定,所以熵增加、熵减小或熵不变的反应都可能自发进行,故C不符合题意;
D.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由熵变、焓变和反应温度共同决定,所以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都可能自发进行,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熵变、焓变和自由能判据对自发反应和非自发反应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
4.(2018高二下·双流月考)下图是原电池示意图。当该电池工作时,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色 B.铜片表面有气泡
C.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D.锌是负极,其质量逐渐减小
【答案】A
【知识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及应用
【解析】【解答】A.因Zn的活泼性大于Cu,则Zn为负极,Cu为正极,Cu不能反应生成Cu2+,所以溶液不会变为蓝色,故A符合题意;
B.Cu为正极,H+在Cu电极上得电子生成氢气,所以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故B不符合题意;
C.在该原电池中,Zn失去电子,电子由Zn片经导线流向Cu片,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故C不符合题意;
D.Zn为负极,Zn失去电子生成Zn2+,其质量逐渐减小,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注意正负极的准确判断方法是哪一极先与电解液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则该级为负极。
5.(2018高二下·双流月考)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CO(g)的燃烧热ΔH=-283.0 kJ/mol,则2CO2(g)=2CO(g)+O2(g)反应的ΔH=+566.0 kJ/mol
C.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ΔH=-57.3 kJ/mol,则H2SO4和Ba(OH)2反应的反应热ΔH=2×(-57.3) kJ/mol
D.已知在120 ℃、101 kPa下,1 g H2燃烧生成水放出121 kJ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2(g)+ O2(g)=H2O(l) ΔH=-242 kJ·mol-1
【答案】B
【知识点】燃烧热;中和热
【解析】【解答】A、放热反应有的需加热,有的不需加热.如木炭的燃烧是一个放热反应,但需要点燃,点燃的目的是使其达到着火点,再如铝热反应也是,选项A不符合题意;
B、CO的燃烧热是指1molCO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CO2(g)放出的热量,故有2CO(g)+O2(g)=2CO2(g)△H=-566kJ/mol,则2CO2(g)═2CO(g)+O2(g)反应的△H=+566.0 kJ/mol,选项B符合题意;
C、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液态H2O时的反应热叫作中和热,中和热是以生成1 mol 液态H2O为基准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
D. 已知在120 ℃、101 kPa下,生成的水是气态水,1 g H2燃烧生成水放出121 kJ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2(g)+ O2(g)=H2O(g) ΔH=-242 kJ·mol-1,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正确答案为:B。
【分析】注意中和热和燃烧热的区别在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定量关系。
6.(2018高二下·双流月考)现有四种晶体的晶胞,其离子排列方式如图所示,其中化学式不属AB型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晶胞的计算
【解析】【解答】A、晶胞中的A有1个,B也是1个,是AB型,不符合题意;
B、A有8×1/8=1,B有12×1/4=3,不是AB型,符合题意;
C、该晶胞中A、B各1个,是AB型,不符合题意;
D、晶胞中A的个数=8×1/8+6×1/2=4,B的个数=12×1/4+1=4,是AB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注意晶胞中原子个数计算方法均摊法,棱心是以棱为轴旋转360度进行判断,如果不是晶胞需注意不能用均摊法。
7.(2018高二下·双流月考)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NH4+为正四面体结构,可推测PH4+也为正四面体结构
B.CO2晶体是分子晶体,可推测SiO2晶体也是分子晶体
C.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CO2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D.晶体中有阴离子,必有阳离子;则晶体中有阳离子,必有阴离子
【答案】A
【知识点】原子轨道杂化方式及杂化类型判断
【解析】【解答】A、N、P是同主族元素,形成的离子NH4+和PH4+结构类似都是正四面体构型,选项A符合题意;
B、CO2是分子晶体,而SiO2是原子晶体,选项B不符合题意;
C. 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CO2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选项C不符合题意;
D、晶体中有阴离子,必有阳离子;但金属晶体中有阳离子,但没有阴离子,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注意铵根离子是正四面体判断法是利用杂化理论进行解释。
二、实验题
8.(2018高二下·双流月考)已知:A.金刚石、B.MgF2、C.NH4Cl、D.NaNO3、E.干冰、F.固体碘,填写下列空白。(用序号填写)
(1)熔化时不需破坏化学键的是   ,熔化时只需破坏共价键的是   ,熔点最低的是   ,
晶体中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的是   。
(2)意大利罗马大学的Fulvio Cacace等人获得了极具理论研究意义的N4分子。N4分子结构如图所示,已知断裂1 mol N—N键吸收167 kJ热量,生成1 mol N≡N键放出942 kJ热量。根据以上信息和数据,则1 mol N4生成N2的ΔH=    kJ·mol-1
(3)50 mL 0.50 mol/L的盐酸与50 mL 0.55 mol/L的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烧杯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   。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则求得的中和热数值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答案】(1)EF;A;E;CD
(2)-882
(3)环形玻璃搅拌棒;保温隔热,防止热量散失;偏小
【知识点】反应热的大小比较;中和热的测定;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解析】【解答】一般来说,活泼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共价键,(1)分子晶体熔化不破坏化学键,即EF中熔化不破坏化学键,原子晶体熔化破坏共价键,则A熔化破坏共价键,一般来说,原子晶体熔点最高,分子晶体熔点较低,E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F,则E的熔点最低;离子晶体中一定存在离子键,C、D中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共价键;
(2)由题意知,N≡N的键能为942kJ/mol,N-N键的键能为167kJ/mol,则1 mol N4生成N2的反应为: N4(g)=2N2(g),反应热等于反应物的总键能减去生成物的总键能,故反应热△H=6×167kJ/mo l -2×942kJ/mol =-882kJ/mol
(3)根据量热计的构造可知该装置的缺少仪器是环形玻璃搅拌器;烧杯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保温隔热,防止热量散失;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会有一部分热量散失,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将会减小。
故正确答案为:(1)EF,A,E,CD;(2)-882;(3)环形玻璃搅拌棒,保温隔热,防止热量散失,偏小。
【分析】(1)注意晶体类型判断,先判断是否是金属,即金属。再判断是否是离子晶体,(含有离子键),最后判断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利用常见的原子晶体进行判断。
三、综合题
9.(2018高二下·双流月考)
(1)某同学为探究酸性KMnO4溶液和H2C2O4(草酸,二元弱酸)溶液的反应过程,进行如下实验。请完成以下问题:
①写出酸性KMnO4溶液和H2C2O4的离子方程式   。
②配制100mL0.0400mol·L-1的H2C2O4溶液,除用到托盘天平、药匙、烧杯、量筒、玻璃棒等仪器外,还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
③将KMnO4溶液逐滴滴入一定体积的酸性H2C2O4溶液中(温度相同,并振荡),记录的现象如下:
滴入KMnO4溶液的次序 KMnO4溶液紫色褪去所需的时间
先滴入第1滴 60s
褪色后,再滴入第2滴 15s
褪色后,再滴入第3滴 3s
褪色后,再滴入第4滴 1s
请分析KMnO4溶液褪色时间变化的可能原因   。
(2) 和 在溶液中可相互转化。室温下,初始浓度为1.0 mol·L-1的Na2CrO4溶液中 随c(H+)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 和 的转化反应   。
②由图可知,溶液酸性减小, 的平衡转化率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③升高温度,溶液中 的平衡转化率减小,则该反应的ΔH   0(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1);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反应生成的Mn2+对反应有催化作用,且Mn2+的浓度大催化效果更好
(2)2CrO42-+2H+ Cr2O72-+H2O;减小;小于
【知识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1)①草酸与酸性的高锰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锰离子和水,离子方程式为:2MnO4-+5H2C2O4+6H+═10CO2↑+2Mn2++8H2O;
②配制100mL0.0400mol·L-1的H2C2O4溶液,配制步骤有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操作,用托盘天平称量,用药匙取用药品,在烧杯中溶解,冷却后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并用玻璃棒引流,当加水至液面距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所以需要的仪器为:托盘天平、量筒、药匙、烧杯、玻璃棒、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该试验中两次用到玻璃棒,其作用分别是搅拌、引流,所以还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是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③反应生成的Mn2+对反应有催化作用,且Mn2+的浓度大催化效果更好;
(2)①随着H+浓度的增大,CrO42-转化为Cr2O72-的离子反应式为:2CrO42-+2H+ Cr2O72-+H2O;
②溶液酸性减小,平衡2CrO42-+2H+ Cr2O72-+H2O正向进行,CrO42-的平衡转化率减小;
③升高温度,溶液中CrO42-的平衡转化率减小,平衡逆向移动,说明正方向放热,则该反应的△H<0。
正确答案为: (1)①2MnO4-+5H2C2O4+6H+═10CO2↑+2Mn2++8H2O;②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③反应生成的Mn2+对反应有催化作用,且Mn2+的浓度大催化效果更好。(2)①2CrO42-+2H+ Cr2O72-+H2O;②减小;③小于。
【分析】注意化学平衡的影响,升温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10.(2018高二下·双流月考)为了研究难溶盐的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转化,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
步骤1:向2 mL 0.005 mol/LAgNO3溶液中加入2 mL 0.005 mol/LKSCN溶液,静置。 出现白色沉淀。
步骤2:取1 mL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1滴2 mol/LFe(NO3)3溶液。 溶液变为红色。
步骤3:向步骤2的溶液中,继续加入5滴3 mol/LAgNO3溶液。 现象a,且溶液红色变浅。
步骤4:向步骤1余下的浊液中加入5滴3mol/LKI溶液。 出现黄色沉淀。
已知:25℃,Ksp(AgI,黄色)= 8.3×10 17 ,Ksp (AgSCN,白色 )= 1.0×10 12 。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3中现象a是   。
(2)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解释步骤4的实验现象   。
(3)向50 mL 0.005 mol/L的AgNO3溶液中加入150 mL0.005 mol/L的KSCN溶液,若混合后溶液体积为200mL,则溶液中Ag+的浓度约为   mol/L 。
【答案】(1)出现白色沉淀
(2)溶液中存在平衡:AgSCN(s) Ag+(aq) + SCN-(aq),因为溶解度:AgSCN > AgI(或Ksp(AgI)<Ksp (AgSCN)加入KI后,Ag+与I-反应生成更难溶的AgI,使上述平衡正向移动
(3)4.0×10-10
【知识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
【解析】【解答】⑴.加入硝酸银,银离子和硫氰酸根离子发生反应:Ag++SCN AgSCN,得到AgSCN白色沉淀,故答案为:出现白色沉淀;
⑵.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AgSCN(s) Ag+(aq)+SCN (aq),加入KI后,因为溶解度:AgI AgI(或Ksp(AgI)<Ksp (AgSCN)加入KI后,Ag+与I-反应生成更难溶的AgI,使上述平衡正向移动;
⑶.向50mL0.005mol/L的AgNO3溶液中加入150mL0.005mol/L的KSCN溶液,KSCN过量,溶液中剩余c(SCN-)=0.005mol/L×(0.15 0.05)L÷(0.15+0.05)L=0.0025mol/L,则c(Ag+)=Ksp(AgSCN)÷c(SCN )=10 12/0.0025=4×10-10mol/L,故答案为:4.0×10 10。
故正确答案为:⑴出现白色沉淀;(2)溶液中存在平衡:AgSCN(s) Ag+(aq) + SCN-(aq),因为溶解度:AgSCN > AgI(或Ksp(AgI)<Ksp (AgSCN)加入KI后,Ag+与I-反应生成更难溶的AgI,使上述平衡正向移动。⑶.4.0×10-10。
【分析】注意沉淀转化的方向是难溶物向更难溶的转化。在难溶物的形式组成相似的沉淀根据可以根据KSP进行判断,沉淀形式不相似的根据溶解度和KSP的公式进行判断。
11.(2018高二下·双流月考)温度为T℃时,向2.0 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08 mol PCl5,反应PCl5(g) PCl3(g) + Cl2(g)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
t / s 0 50 150 250 350
n(PCl3) / mol 0 0. 56 0. 75 0. 80 0. 80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在前50s的平均速率v(PCl3)=    mol/( L·s) 。
(2)T℃时,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1. 2 mol PCl5、0. 40 mol PCl3 和0. 20 mol Cl2,反应达到平衡前v(正)   (选填“>”、“=”或“ <”)v(逆) 。
(3)T℃时,若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6. 0 mol PCl3 和6. 0 mol Cl2,达到平衡时,平衡混合气体中PCl5的体积分数为多少?(写出解题过程)。   
【答案】(1)
(2)>
(3)60%。
【知识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解析】【解答】⑴.反应在前50 s生成PCl30.56mol,则v(PCl3) ,故答案为:v(PCl3) ;
⑵. 温度为T℃时,向2.0 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08 mol PCl5,发生反应PCl5(g) PCl3(g) + Cl2(g),根据三段式法有:
PCl5(g) PCl3(g) + Cl2(g)
起始(mol/L) 1.04 0 0
转化(mol/L) 0.4 0.4 0.4
平衡(mol/L) 0.64 0.4 0.4
则平衡常数K= =0.25,T℃时,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1. 2 mol PCl5、0. 40 mol PCl3 和0. 20 mol Cl2,Qc= =0.033<K,说明反应正向进行,达到平衡前v(正) >v(逆),故答案为:>;
⑶. T℃时,若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6. 0 mol PCl3 和6. 0 mol Cl2,设达到平衡时生成PCl5的物质的量浓度为xmol/L,则根据三段式法有:
PCl5(g)
PCl3(g) + Cl2(g)
起始(mol/L) 0 3 3
转化(mol/L) x x x
平衡(mol/L) x 3-x 3-x
平衡常数K= =0.25,解得x=2.25mol/L,则达到平衡时,平衡混合气体中PCl5的体积分数为: ×100%=60%,故答案为:60%。
故正确答案为:⑴.5.6 × 10 3 mol / ( L · s ) ;⑵. >。(3)60%。
【分析】注意平衡移动方向判断方法,根据浓度商Qc与化学平衡常数K进行判断。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8-2019高二(理)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

下一篇:9.3溶液的浓度同步练习---2023-2024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