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4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磷酸钙的化学式:CaPO4 B.镁元素:Mg
C.硫酸根离子:SO32- D.2个氧原子:O2
【答案】B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A.磷酸钙的化学式:Ca3(PO4)2,A不符合题意;
B.镁元素符号为Mg,B符合题意;
C. 硫酸根离子表示为SO42-,C不符合题意;
D.2个氧原子表示为2O,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化学符号的意义分析,元素符号表示元素和一个原子,表示多个原子元素符号前加相应数字;化学式表示一种物质和一个分子,表示多个分子,化学式前加相应系数;离子符号是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右上角标上所带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表示多个离子,在符号前加相应数字;元素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钢的性能优良,所以钢是很纯的铁
B.钙是人体内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C.牛奶饮料中有蛋白质、水等,属于混合物
D.回收废弃塑料可以减少“白色污染”
【答案】A
【知识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白色污染与防治
【解析】【解答】A.钢是铁的合金,含有杂质碳,A符合题意;
B.钙是人体内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B不符合题意;
C.牛奶饮料中有蛋白质、水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C不符合题意;
D.白色污染指的是塑料垃圾造成的污染,回收废弃塑料可以减少“白色污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铁的合金包括生铁和钢分析;根据钙是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分析;根据牛奶中富含蛋白质分析;根据白色污染指的是塑料垃圾造成的污染分析。
3.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测定溶液pH
B.过滤
C.稀释浓硫酸
D.读液体的体积
【答案】B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稀释浓硫酸
【解析】【解答】A.测定溶液pH时不能将试纸直接浸入待测液体中,A不符合题意;
B.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且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B符合题意;
C.浓硫酸稀释时要酸入水中,且用玻璃棒搅拌散热,C不符合题意;
D.量筒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pH试纸的正确使用方法分析;根据过滤的操作要求分析;根据浓硫酸的正确稀释方法分析,注意一定要酸入水中,根据量筒的正确读数方法分析。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过滤可以除去水中所有的杂质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C.铁在空气中可以生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
D.用水可以鉴别氢氧化钠和硝酸铵两种白色粉末
【答案】D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解答】A.过滤可以除去水中不溶性的杂质,而不能除可溶性物质,A不符合题意;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不是雾,B不符合题意;
C.铁在空气中生成的氧化物疏松,C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所以可用水鉴别氢氧化钠和硝酸铵两种白色粉末,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过滤的原理进行分析,过滤是将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根据磷燃烧产生白烟分析;根据铁锈疏松结构进行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硝酸铵溶解的热量变化分析。
5.结合图1和图2,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硅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最多 B.金属硅原子核内有14个质子
C.氧原子得2个电子变成O2+ D.Si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硅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占第二位,氧元素最多,A不符合题意;
B.硅原子的原子核内有14个质子,而不是金属硅,B不符合题意;
C.氧原子得2个电子变成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氧离子,符号为O2-,C不符合题意;
D.Si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162=60,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地壳中元素含量氧最多,硅第二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中,左上角为原子序数,与质子数和原子核外电子数相等;根据原子得电子形成阴离子分析。
6.PVC是制作共享单车二维码贴纸的材料。关于PVC[化学式(C2H3Cl)n]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PVC易溶于水
B.一个PVC分子中含有6个原子
C.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3
D.氯元素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PVC是不易溶于水的物质,A不符合题意;
B.一个PVC分子中含有6n个原子,B不符合题意;
C.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n)∶(13n)=8:1,C不符合题意;
D.元素的质量分数是该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化学式计算分析,根据化学式可以求算元素质量比,即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根据化学式可以求算元素质量分数,根据公式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计算。
7.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反应可以表示成
B.反应中原子总数发生了改变
C.生成物都属于氧化物
D.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答案】C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由图示可知该反应方程式为 CH4+2O2=CO2+2H2O,反应前后原子个数没有发生改变,生成物二氧化碳和水都是氧化物,该反应反应物中有单质,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微粒结构图先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式,利用方程式进行分析判断。甲烷燃烧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8.下列过程及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电解水:
B.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C.酸碱中和:
D.碳燃烧:
【答案】B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A.反应方程式缺少条件,不符合题意;
B.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方程式书写正确。符合题意;
C.碳酸氢钠属于盐,不是碱,所以该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
D.碳不充分燃烧产生一氧化碳,该反应没有配平且没标条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方程式书写原则分析,书写方程式首先要尊重客观事实,即正确书写出该反应中涉及到的物质的化学式,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按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相等配平。
9.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将200 g水与70 g甲混合,可以得到270 g溶液
B.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C.将甲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到t1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乙曲线可以表示氧气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答案】C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t1℃时,甲的溶解度为30g,200g水中最多溶解甲60g,可以得到260g溶液,A不符合题意;
B.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因溶液质量不能确定,所以溶质质量无法确定,B不符合题意;
C.将甲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到t1 ℃,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C符合题意;
D.氧气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所以乙曲线不是氧气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含义分析,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可以确定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确定结晶方法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适用于降温结晶,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则可采用蒸发结晶;可以根据溶解度/(溶解度+100)确定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杂质,所用方法正确的是
A.除去Fe2(SO4)3溶液中少量的H2SO4:足量的Fe2O3,过滤
B.除去CuO粉末中少量的C粉: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
C.除去NaCl溶液中少量的Na2CO3: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D.除去KCl溶液中少量的FeCl3: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过滤
【答案】A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解析】【解答】A.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过滤出剩余的氧化铁,即可得硫酸铁溶液,能除去杂质,A符合题意;
B.原物质氧化铜能与盐酸反应,而杂质不能反应,不能除去杂质,B不符合题意;
C.加硫酸后将杂质碳酸钠除去,同时又引入新杂质硫酸钠,C不符合题意;
D.加入氢氧化钠后除去氯化铁,但又引入了新杂质氯化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分离与提纯。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二、非选择题
11.工业上 “捕捉CO2”技术的基本过程如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据图回答问题:
(1)在X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会变成 色;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注明反应条件);反应③的另一种产物是密度最小的气体,则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
(3)下列物质相遇会产生白色沉淀的是 ;
A.NaOH溶液、BaCl2 溶液 B.Ba(OH)2溶液、Na2SO4 溶液
C.AgNO3溶液、盐酸 D.澄清石灰水、CuSO4溶液
(4)工业上提倡绿色化学,本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答案】(1)蓝
(2);;置换反应
(3)B;C
(4)CaO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及应用;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由图示可知,X溶液为碳酸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所以滴加紫色石蕊试液会变成蓝色;(2)反应②为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③的另一种产物是密度最小的气体,即为氢气,所以该反应是水和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该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为置换反应;(3)NaOH溶液和BaCl2 溶液不能发生反应,A错误;Ba(OH)2溶液、Na2SO4 溶液能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B正确;AgNO3溶液、盐酸能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C正确;澄清石灰水、CuSO4溶液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D错误;(4)本流程中氧化钙既是反应1的反应物,又是反应2的生成物,所以可循环利用。
【分析】根据碳酸钠的性质进行分析,碳酸钠是一种呈碱性的盐,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根据置换反应的定义进行分析,置换反应要求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根据复分解反应条件进行分析。
12.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下列仪器,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a的名称 ;
(2)实验室若用B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在B中大试管口放置一小块棉花,反应物可以选用紫黑色固体 (填物质名称);
(3)实验室若用A或C装置制取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装置A相对于C更便于控制反应的进行,原因是 ;
(4)二氧化氮(NO2)是一种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溶于水。若用装置D收集NO2,则气体从 进(填字母);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用E收集NO2。
【答案】(1)长颈漏斗
(2)2KClO32KCl+3O2↑;高锰酸钾
(3);关闭止水夹,试管内压强增大,溶液被压入长颈漏斗,反应物间分离,使反应停止
(4)b;不可以
【知识点】气体反应装置的选取
【解析】【解答】(1)仪器a的名称为长颈漏斗;(2)B为加热固体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因试管口无棉花,则制取氧气选择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药品,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及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若在B中大试管口放置一小块棉花,反应物可以选用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3)实验室制二氧化碳药品为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方程式为2HCl+CaCO3 =CaCl2+CO2↑+H2O;装置A可以使固体和液体分离,所以该装置可利用压强的变化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4)二氧化氮密度比空气大,所以若用装置D收集NO2,则气体从b端进入,空气从c端排出;二氧化氮易溶于水所以不能用E排水法收集该气体。
【分析】选择发生装置要看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若反应物为固体,反应条件需加热,则选择固固加热型发生装置;若反应物为固液,反应条件常温,则选择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气体的收集方法看密度和溶解性,若不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若密度比空气小,则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若密度比空气大,则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13.人类对金属的冶炼和使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1)模拟炼铁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加热氧化铁之前,先通一段时间CO的作用是 。加热后,玻璃管中的实验现象为:粉末 ;试管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设计的最后一步目的是 。
(2)为测定某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用足量的一氧化碳与20g 赤铁矿石样品充分反应(发生 反应,杂质不参与反应),并将生成的气体用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吸收,溶液总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
上述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g。
(3)计算该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根据化学方程式写出完整的计算步骤,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排除装置中的空气;逐渐由红色变成黑色;;除尾气,使未参加反应的CO燃烧
(2)13.2 g
(3)解:设赤铁矿中含氧化亚铁的质量为x
Fe2O3+3CO 2Fe +3CO2
160 132
x 13.2g
x=16.0g
含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 答:赤铁矿中含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80.0%。
【知识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时,因玻璃管内有大量空气,为防止点燃空气与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要先通一段一氧化碳,然后再加热,以排除玻璃管内空气;加热后,玻璃管内固体会由红色变成黑色,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发生反应生成难溶的碳酸钙,所以石灰水会变浑浊;一氧化碳有毒,不能排放到空气中,所以实验最后还要处理尾气;(2)由题意可知,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所以氢氧化钠溶液增加的质量即为吸收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也就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则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13.2g-100.0g=13.2g,利用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方程式计算氧化铁的质量及质量分数。
【分析】根据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时,要先通一段时间的一氧化碳,然后再加热,反应结束后要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一氧化碳;根据方程式计算的步骤进行分析,方程式的计算,要先写出方程式,再找出相关物质的量,依据相对质量比等于实际质量比进行解答。
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4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磷酸钙的化学式:CaPO4 B.镁元素:Mg
C.硫酸根离子:SO32- D.2个氧原子:O2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钢的性能优良,所以钢是很纯的铁
B.钙是人体内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C.牛奶饮料中有蛋白质、水等,属于混合物
D.回收废弃塑料可以减少“白色污染”
3.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测定溶液pH
B.过滤
C.稀释浓硫酸
D.读液体的体积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过滤可以除去水中所有的杂质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C.铁在空气中可以生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
D.用水可以鉴别氢氧化钠和硝酸铵两种白色粉末
5.结合图1和图2,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硅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最多 B.金属硅原子核内有14个质子
C.氧原子得2个电子变成O2+ D.Si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
6.PVC是制作共享单车二维码贴纸的材料。关于PVC[化学式(C2H3Cl)n]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PVC易溶于水
B.一个PVC分子中含有6个原子
C.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3
D.氯元素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
7.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反应可以表示成
B.反应中原子总数发生了改变
C.生成物都属于氧化物
D.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8.下列过程及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电解水:
B.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C.酸碱中和:
D.碳燃烧:
9.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将200 g水与70 g甲混合,可以得到270 g溶液
B.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C.将甲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到t1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乙曲线可以表示氧气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0.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杂质,所用方法正确的是
A.除去Fe2(SO4)3溶液中少量的H2SO4:足量的Fe2O3,过滤
B.除去CuO粉末中少量的C粉: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
C.除去NaCl溶液中少量的Na2CO3: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D.除去KCl溶液中少量的FeCl3: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过滤
二、非选择题
11.工业上 “捕捉CO2”技术的基本过程如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据图回答问题:
(1)在X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会变成 色;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注明反应条件);反应③的另一种产物是密度最小的气体,则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
(3)下列物质相遇会产生白色沉淀的是 ;
A.NaOH溶液、BaCl2 溶液 B.Ba(OH)2溶液、Na2SO4 溶液
C.AgNO3溶液、盐酸 D.澄清石灰水、CuSO4溶液
(4)工业上提倡绿色化学,本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12.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下列仪器,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a的名称 ;
(2)实验室若用B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在B中大试管口放置一小块棉花,反应物可以选用紫黑色固体 (填物质名称);
(3)实验室若用A或C装置制取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装置A相对于C更便于控制反应的进行,原因是 ;
(4)二氧化氮(NO2)是一种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溶于水。若用装置D收集NO2,则气体从 进(填字母);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用E收集NO2。
13.人类对金属的冶炼和使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1)模拟炼铁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加热氧化铁之前,先通一段时间CO的作用是 。加热后,玻璃管中的实验现象为:粉末 ;试管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设计的最后一步目的是 。
(2)为测定某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用足量的一氧化碳与20g 赤铁矿石样品充分反应(发生 反应,杂质不参与反应),并将生成的气体用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吸收,溶液总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
上述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g。
(3)计算该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根据化学方程式写出完整的计算步骤,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A.磷酸钙的化学式:Ca3(PO4)2,A不符合题意;
B.镁元素符号为Mg,B符合题意;
C. 硫酸根离子表示为SO42-,C不符合题意;
D.2个氧原子表示为2O,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化学符号的意义分析,元素符号表示元素和一个原子,表示多个原子元素符号前加相应数字;化学式表示一种物质和一个分子,表示多个分子,化学式前加相应系数;离子符号是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右上角标上所带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表示多个离子,在符号前加相应数字;元素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2.【答案】A
【知识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白色污染与防治
【解析】【解答】A.钢是铁的合金,含有杂质碳,A符合题意;
B.钙是人体内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B不符合题意;
C.牛奶饮料中有蛋白质、水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C不符合题意;
D.白色污染指的是塑料垃圾造成的污染,回收废弃塑料可以减少“白色污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铁的合金包括生铁和钢分析;根据钙是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分析;根据牛奶中富含蛋白质分析;根据白色污染指的是塑料垃圾造成的污染分析。
3.【答案】B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稀释浓硫酸
【解析】【解答】A.测定溶液pH时不能将试纸直接浸入待测液体中,A不符合题意;
B.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且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B符合题意;
C.浓硫酸稀释时要酸入水中,且用玻璃棒搅拌散热,C不符合题意;
D.量筒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pH试纸的正确使用方法分析;根据过滤的操作要求分析;根据浓硫酸的正确稀释方法分析,注意一定要酸入水中,根据量筒的正确读数方法分析。
4.【答案】D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解答】A.过滤可以除去水中不溶性的杂质,而不能除可溶性物质,A不符合题意;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不是雾,B不符合题意;
C.铁在空气中生成的氧化物疏松,C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所以可用水鉴别氢氧化钠和硝酸铵两种白色粉末,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过滤的原理进行分析,过滤是将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根据磷燃烧产生白烟分析;根据铁锈疏松结构进行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硝酸铵溶解的热量变化分析。
5.【答案】D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硅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占第二位,氧元素最多,A不符合题意;
B.硅原子的原子核内有14个质子,而不是金属硅,B不符合题意;
C.氧原子得2个电子变成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氧离子,符号为O2-,C不符合题意;
D.Si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162=60,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地壳中元素含量氧最多,硅第二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中,左上角为原子序数,与质子数和原子核外电子数相等;根据原子得电子形成阴离子分析。
6.【答案】D
【知识点】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PVC是不易溶于水的物质,A不符合题意;
B.一个PVC分子中含有6n个原子,B不符合题意;
C.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n)∶(13n)=8:1,C不符合题意;
D.元素的质量分数是该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化学式计算分析,根据化学式可以求算元素质量比,即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根据化学式可以求算元素质量分数,根据公式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计算。
7.【答案】C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由图示可知该反应方程式为 CH4+2O2=CO2+2H2O,反应前后原子个数没有发生改变,生成物二氧化碳和水都是氧化物,该反应反应物中有单质,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微粒结构图先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式,利用方程式进行分析判断。甲烷燃烧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8.【答案】B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A.反应方程式缺少条件,不符合题意;
B.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方程式书写正确。符合题意;
C.碳酸氢钠属于盐,不是碱,所以该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
D.碳不充分燃烧产生一氧化碳,该反应没有配平且没标条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方程式书写原则分析,书写方程式首先要尊重客观事实,即正确书写出该反应中涉及到的物质的化学式,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按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相等配平。
9.【答案】C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t1℃时,甲的溶解度为30g,200g水中最多溶解甲60g,可以得到260g溶液,A不符合题意;
B.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因溶液质量不能确定,所以溶质质量无法确定,B不符合题意;
C.将甲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到t1 ℃,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C符合题意;
D.氧气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所以乙曲线不是氧气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含义分析,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可以确定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确定结晶方法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适用于降温结晶,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则可采用蒸发结晶;可以根据溶解度/(溶解度+100)确定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答案】A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解析】【解答】A.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过滤出剩余的氧化铁,即可得硫酸铁溶液,能除去杂质,A符合题意;
B.原物质氧化铜能与盐酸反应,而杂质不能反应,不能除去杂质,B不符合题意;
C.加硫酸后将杂质碳酸钠除去,同时又引入新杂质硫酸钠,C不符合题意;
D.加入氢氧化钠后除去氯化铁,但又引入了新杂质氯化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分离与提纯。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1.【答案】(1)蓝
(2);;置换反应
(3)B;C
(4)CaO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及应用;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由图示可知,X溶液为碳酸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所以滴加紫色石蕊试液会变成蓝色;(2)反应②为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③的另一种产物是密度最小的气体,即为氢气,所以该反应是水和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该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为置换反应;(3)NaOH溶液和BaCl2 溶液不能发生反应,A错误;Ba(OH)2溶液、Na2SO4 溶液能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B正确;AgNO3溶液、盐酸能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C正确;澄清石灰水、CuSO4溶液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D错误;(4)本流程中氧化钙既是反应1的反应物,又是反应2的生成物,所以可循环利用。
【分析】根据碳酸钠的性质进行分析,碳酸钠是一种呈碱性的盐,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根据置换反应的定义进行分析,置换反应要求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根据复分解反应条件进行分析。
12.【答案】(1)长颈漏斗
(2)2KClO32KCl+3O2↑;高锰酸钾
(3);关闭止水夹,试管内压强增大,溶液被压入长颈漏斗,反应物间分离,使反应停止
(4)b;不可以
【知识点】气体反应装置的选取
【解析】【解答】(1)仪器a的名称为长颈漏斗;(2)B为加热固体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因试管口无棉花,则制取氧气选择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药品,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及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若在B中大试管口放置一小块棉花,反应物可以选用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3)实验室制二氧化碳药品为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方程式为2HCl+CaCO3 =CaCl2+CO2↑+H2O;装置A可以使固体和液体分离,所以该装置可利用压强的变化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4)二氧化氮密度比空气大,所以若用装置D收集NO2,则气体从b端进入,空气从c端排出;二氧化氮易溶于水所以不能用E排水法收集该气体。
【分析】选择发生装置要看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若反应物为固体,反应条件需加热,则选择固固加热型发生装置;若反应物为固液,反应条件常温,则选择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气体的收集方法看密度和溶解性,若不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若密度比空气小,则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若密度比空气大,则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13.【答案】(1)排除装置中的空气;逐渐由红色变成黑色;;除尾气,使未参加反应的CO燃烧
(2)13.2 g
(3)解:设赤铁矿中含氧化亚铁的质量为x
Fe2O3+3CO 2Fe +3CO2
160 132
x 13.2g
x=16.0g
含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 答:赤铁矿中含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80.0%。
【知识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时,因玻璃管内有大量空气,为防止点燃空气与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要先通一段一氧化碳,然后再加热,以排除玻璃管内空气;加热后,玻璃管内固体会由红色变成黑色,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发生反应生成难溶的碳酸钙,所以石灰水会变浑浊;一氧化碳有毒,不能排放到空气中,所以实验最后还要处理尾气;(2)由题意可知,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所以氢氧化钠溶液增加的质量即为吸收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也就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则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13.2g-100.0g=13.2g,利用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方程式计算氧化铁的质量及质量分数。
【分析】根据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时,要先通一段时间的一氧化碳,然后再加热,反应结束后要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一氧化碳;根据方程式计算的步骤进行分析,方程式的计算,要先写出方程式,再找出相关物质的量,依据相对质量比等于实际质量比进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