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2018八上·河南期中)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如图,看到乒乓球被频繁弹开。这说明( )
A.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音叉正在发声,乒乓球接触后会被弹开,说明了音叉是振动的,因此本实验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故答案为:A.
【分析】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下列事例中,主要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闻其声便能知其人
B.海洋里使用声呐装置可以探测海底的地形地貌,但却对海洋生物的生存造成了威胁
C.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答案】D
【知识点】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A. “闻其声便能知其人”是指音色;
B. 海洋里使用声呐装置可以探测海底的地形地貌,但却对海洋生物的生存造成了威胁,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 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 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故答案为:D
【分析】声波可以传递信息,是指告诉我们什么,也就是传递了信息,如教师讲课,告诉我们知识;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是指可以改变什么,也就是传递了能量,如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超声波清洗牙齿等.
3.(2018八上·河南期中)隔水炖就是把食物放在小炖盅里,再把小炖盅放在大锅里,大锅里放水,通过水蒸气的温度和压力缓慢而均匀地将热量渗入到小炖盅内,保持炖品营养可口,原汁原味!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炖盅内的水同时沸腾
B.炖盅内的水温比锅内的水温低
C.炖盅内的水不会沸腾,汤的温度只能够达到水的沸点
D.炖盅内的水温比锅内的水温高,会先于锅内水沸腾
【答案】C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解答】开始锅与碗中的水都会吸热升温,但当锅中的水达到沸点时吸热会沸腾起来,但温度不再升高.此时碗中的水也会达到沸点,但由于碗中的水与锅中水的温度相同,所以不能继续吸热,所以碗中的水不会沸腾、即:碗中的水能够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故答案为:C.
【分析】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4.(2018八上·河南期中)如图所示,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这是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将会发现( )
A.罐底出现水珠,这是液化现象
B.罐底出现白霜,这是凝华现象
C.罐底什么也没有,干净得很
D.罐底摸起来很烫手,这是液化放热现象
【答案】B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即低于0℃;易拉罐中液体温度很低,所以易拉罐本身温度也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易拉罐,由气态直接凝华成为固态的白霜,同时会放出热量.
故答案为:B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熔化吸热;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凝固放热;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汽化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放热;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吸热;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5.(2018八上·河南期中)下列各图描述的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海市蜃楼
B. 京剧演员对着镜子在脸上画油彩
C. 手影游戏
D. 雨后彩虹
【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选项,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A不合题意;
B选项,对着镜子画脸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B不合题意;
C选项,手影的形成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C符合题意;
D选项,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其实质是光的折射形成的,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6.(2018八上·河南期中)一辆小车自带墨水装置,将其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纸带上,设小车每隔相等的时间滴一滴墨水。当小车向左做直线运动时,在纸带上留下了一系列墨滴,其分布情况如图所示。设小车滴墨水的时间间隔为t,结合图片上的墨滴进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车做加速运动 B.小车做减速运动
C.小车运动的总时间是8t D.小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B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解析】【解答】由题知,纸带上任意相邻两个“滴痕”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A、B由图像中纸带上“滴痕”的轨迹可以发现,每个时间间隔(相同的时间)内小车的路程越来越小,所以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小,B符合题意,A、D不符合题意;
C、小车运动的时间为(7-1)t=6t,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纸带上任意相邻两个“滴痕”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
A、B、D根据纸带上“滴痕”的轨迹可以发现,相同的时间内小车的路程越来越小,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小;
C、小车运动的时间为滴墨水的次数减去1再乘以t.
二、多选题
7.(2018八上·河南期中)A、B两物体从甲地运动到乙地,设A物体前半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1,后半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2;B物体前半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为v1′,后半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为v2′,则A、B两物体的平均速度分别是(分别用v1、v2及v1′、v2′表示)( )
A.A物体:v1+v2
B.B物体:2v1′v2′/(v1′+v2′)
C.A物体:(v1+v2)/2
D.B物体:1/v1′+1/v2′
【答案】B,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设总运动时间是2t,前半段与后半段时间都是t, ,∴物体路程 ,物体的总路程 ,物体在整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C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2)设总路程是2s,前半段与后半段路程分别是s,∵ ,∴物体的运动时间: , ,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B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C
【分析】结合速度计算公式v=计算即可,注意路程与时间的对应.
8.(2018八上·河南期中)如图所示为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冰是一种晶体
B.冰没有熔点
C.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t2-t1时间
D.冰没有沸点,冰熔化成水后水的沸点为100℃
【答案】B,D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解答】A、由图像知:t1到t2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说明冰是晶体.所以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冰在熔化过程中保持0℃不变,所以冰的熔点是0℃.所以B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C、t1到t2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冰块处于熔化过程.所以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在熔化过程中,冰不断地熔化成水,所以质量不断减少.没有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点不一定是100℃,所以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D.
【分析】通过固体的熔化图象可以获取:该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通过该图象有没有一个吸热但温度不变的水平段来确定)、熔点(水平段对应的温度)、熔化过程所用的时间(水平段结束的时刻与开始时刻的差值)等信息.
三、填空题
9.(2018八上·河南期中)除夕夜里,小明在家里的窗台上看到远处广场上在不停燃放烟花,奇怪的是他总是先 (选填“听到响声”或“看到满天的烟花”),这是因为声的传播速度比光的传播速度 ;若二者时间相差2s,那么燃放烟花的位置距离小明 m(光的传播时间忽略不计)。
【答案】看到满天的烟花;慢;680m
【知识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
【解析】【解答】因为光速远大于声速,所以他总是先看到满天的烟花,再听到响声;燃放烟花的位置距离小明 。
故答案为: (1).看到满天的烟花 (2). 慢 (3). 680m
【分析】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根据速度的变形公式s=vt即可求烟花离小明的距离.
10.(2018八上·河南期中)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液体 的性质,现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测量当天中午与晚上的气温,两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乙所示,其中图 是晚上的气温,其示数是 ℃。
【答案】液体的热胀冷缩;乙;-4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
【解析】【解答】(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2)图甲温度计的刻度是越往上示数越大,因此对应的温度是零摄氏度以上的温度值,分度值为1℃,因此图甲中的温度值为4℃.图乙温度计的刻度是越往下示数越大,因此对应的温度是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值(也可以用负数来表示),分度值为1℃,因此图乙中的温度值为-4℃.因为晚上气温要低一些,所以乙温度计测量的是晚上的气温.
故答案为:液体的热胀冷;乙;-4.’
【分析】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11.(2018八上·河南期中)有一句歌词:“月亮在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这种描述是以 作为参照物。“坐地日行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以 作参照物。
【答案】云朵;太阳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1)这句歌词的意思是月亮在穿行,即月亮在运动,而且是穿过了云朵,所以很明显,说月亮在运动就是以云朵为参照物。(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一句中,参照物的选择不同,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就不同。其中包含了物理学中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人在地球上的静止是相对于地球而言的,相对于地球以外的其它星体(例如:太阳)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1).云朵 (2). 太阳。
【分析】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即看该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即可.
12.(2018八上·河南期中)如图所示是电热液体蚊香器。通电后其内部的发热部件对驱蚊液加热,过一会儿,可见其顶部有“白气”飘出,驱蚊液变成“白气”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有 和 。
【答案】汽化;液化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 “白气”是指的液态小液滴,它是驱蚊液先汽化成气体,然后气态的驱蚊液到空气中遇冷液化产生的。
故答案为:(1).汽化 (2).液化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汽化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放热.
13.(2018八上·河南期中)如图所示是“探究声音的特性”实验,若保持尺子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而是用大小不同的力度去拨动它,这是在研究 和 的关系。
【答案】响度;振幅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如图所示是“研究声音的特性”实验,若用力大小不同,伸出桌边的长度一定,即其振动的振幅不同,故探究的是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故答案为: (1).响度 (2). 振幅
【分析】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14.(2018八上·河南期中)小亮用停表记录下了自己绕操场跑1000m所使用的时间如图所示,请你帮他读出所用的时间为 s;他又用自己的刻度尺测量了所用橡皮的宽度等于 。
【答案】337.5s;2.41cm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1)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s,即秒表的读数为 。(2)物体起点对应刻度值为1.00cm,末端刻度值为3.41cm,物体长度为 ;
故答案为:(1)337.5s (2)2.41cm
【分析】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四、作图题
15.(2018八上·河南期中)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运动的s--t图象如图甲所示.根据甲图象在乙图中画出其运动的v--t图象.
【答案】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象6s运动了30m,它的速度是5m/s,画图。
【分析】利用v=求得速度,再在v—t图像上画出即可.
16.(2018八上·河南期中)如图所示,请你画出蜡烛AB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提示:光屏上能否观察到蜡烛烛身的像?)
【答案】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由于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形成的,所以据光的直线传播的特点画出即可,答案如图:
【分析】利用光的直线传播作图即可.
五、实验题
17.(2018八上·河南期中)小明报班在学习吉他演奏,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①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②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③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的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编号 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2)在验证猜想三时,小明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中的数据填全,表中①的位置所缺的数据是 ;
(3)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成后,若选择编号为BD的两根琴弦进行研究,能否验证猜想二 ,为什么?请说出原因: 。
(4)小明在这个探究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答案】(1)AB
(2)55
(3)不能;因为长度一样,没法研究
(4)控制变量法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编号AB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在验证猜想三时,小明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中的数据填全,表中①的位置所缺的数据是55;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成后,若选择编号为BD的两根琴弦进行研究,不能验证猜想二,因为长度一样,没法研究;小明在这个探究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1).AB (2).55 (3).不能 (4). 因为长度一样,没法研究 (5). 控制变量法
【分析】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另外熟练掌握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运用(例如: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应取材料和长度相同的两组进行).
18.(2018八上·河南期中)如图甲是“探究某种固体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此物质一定属于 (选填“非晶体”或“晶体”),它的熔点是 ,在第10min时,该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2)把试管放在有水的烧杯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粉末 ;其中烧杯中的水面应 (选填“高于”或“低于”)试管中物质的上表面。
(3)实验小组的同学发现加热20min后继续加热,被研究物质的温度却不再升高,这是因为 。
【答案】(1)晶体;80℃;固液共存态
(2)受热均匀;高于
(3)此时液体已经到达沸点,开始沸腾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解答】(1)由图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80℃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并且熔点为80℃。在第10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2)把试管放在有水的烧杯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粉末受热均匀;其中烧杯中的水面应高于试管中物质的上表面。(3)实验小组的同学发现加热20min后继续加热,被研究物质的温度却不再升高,是因为此时液体已经沸腾,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
故答案为:(1). 晶体 (2). 80℃ (3). 固液共存态 (4). 受热均匀 (5). 高于 (6). 此时液体已经到达沸点,开始沸腾
【分析】根据图象是否有不变的温度判断是晶体还是非晶体,要学会从图象中找出与晶体有关的信息,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19.(2018八上·河南期中)同学们在进行“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有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
(1)该实验是根据 原理进行测量的;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金属片的作用是 。
(2)如图所示,下列坐标图像中能准确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____
A. . B.
C. D.
(3)同学们从A点开始计时,用电子秒表分别测量了小车经过B、C点的时间。整理实验数据并记录在如图所示的表格中,请帮他计算下表格中“?”应填的数据为 m/s;请将AB、BC、AC三段的平均速度值vAB、vBC、vAC按大小顺序排序: 。
(4)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到达C点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运动速度偏 。
(5)实验完成后,有同学猜想物体从斜面上下滑的快慢可能与斜面的高度有关,于是他让小车分别从斜面上不同高度处由静止释放,测出下滑时间。通过测量,发现每次下滑的时间不同,于是得出该猜想是正确的。请你指出该实验过程存在的问题: 。
【答案】(1);小;便于准确定位、计时
(2)C
(3)1.67;vAB<vAC <vBC
(4)小
(5)改变高度时,没有控制长度一定(或路程不同,不能只通过时间比较运动快慢)。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 。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在斜面上放置一个金属片的目的就是让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的时间,便于准确定位、计时;(2)因为小车沿斜面是加速直线运动,根据图像可以看出:A图表示的是静止状态,BD表示的是匀速直线运动,C图表示的是加速直线运动,C符合题意;(3)从图上可以看出 ,所以 , ,AB、BC、AC三段的平均速度值 按大小顺序排序: ;(4)如果小车到达C点还没有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 知,平均速度会偏小。(5)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根据速度公式知道所用时间的长短不仅与速度有关,还与通过的路程有关。该实验过程存在的问题:改变高度时,没有控制长度一定(或路程不同,不能只通过时间比较运动快慢)。
故答案为:(1). (2).小 (3). 便于准确定位、计时 (4). C (5). 1.67 (6). (7). 小 (8). 改变高度时,没有控制长度一定(或路程不同,不能只通过时间比较运动快慢)。
【分析】测量平均速度原理(v=)、速度的计算(明确某段路程对应的时间)以及误差的分析(让小车过了某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时间越容易测量),从图上正确读出小车通过各段路程和对应的时间.
六、综合题
20.(2018八上·河南期中)国道是连接我国大经济中心、港站枢纽、商品生产基地和战略要地的公路,具有全国性的政治、经济意义。如图为国道某直线路段上设置的一处测速仪,测速仪内有能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传感器。在汽车距离测速仪L=64 m处以某一速度远离测速仪时,测速仪发出超声波0.4 s后接收到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已知此路段限速为80 km/h,超声波的速度为340 m/s。试计算并说明汽车在此路段是否超速?
【答案】解:由题意可知,在 时间内 ,由 得: ; ;解得, ,小于80km/h,故该汽车不超速。
答:该车在此路段没有超速。
【知识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解析】【分析】结合题意可知,在一半时间内s声=L+s车.
七、计算题
21.(2018八上·河南期中)一架飞机在漆黑的晚上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水平飞行,当飞至地面a观察站正上方时,站内射出的探照灯灯光照射飞机水平机翼上,然后灯光一直跟踪它,经6s后,在距a观察站3600m处的c观察站接收到机翼上的反射光,求飞机的飞行速度。
【答案】解:a是甲观察站,c是乙观察站,根据反射定律与几何知识,三角形abd全等于三角形cbd,飞机飞行的路程为甲乙两观察站之间距离的 ,即: ∴
答:飞机的飞行速度为300m/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飞机飞行的路程为甲乙两观察站之间距离的,据此求出飞机飞行的距离,再利用速度公式v=求飞机的飞行速度.
河南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2018八上·河南期中)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如图,看到乒乓球被频繁弹开。这说明( )
A.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
2.下列事例中,主要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闻其声便能知其人
B.海洋里使用声呐装置可以探测海底的地形地貌,但却对海洋生物的生存造成了威胁
C.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3.(2018八上·河南期中)隔水炖就是把食物放在小炖盅里,再把小炖盅放在大锅里,大锅里放水,通过水蒸气的温度和压力缓慢而均匀地将热量渗入到小炖盅内,保持炖品营养可口,原汁原味!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炖盅内的水同时沸腾
B.炖盅内的水温比锅内的水温低
C.炖盅内的水不会沸腾,汤的温度只能够达到水的沸点
D.炖盅内的水温比锅内的水温高,会先于锅内水沸腾
4.(2018八上·河南期中)如图所示,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这是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将会发现( )
A.罐底出现水珠,这是液化现象
B.罐底出现白霜,这是凝华现象
C.罐底什么也没有,干净得很
D.罐底摸起来很烫手,这是液化放热现象
5.(2018八上·河南期中)下列各图描述的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海市蜃楼
B. 京剧演员对着镜子在脸上画油彩
C. 手影游戏
D. 雨后彩虹
6.(2018八上·河南期中)一辆小车自带墨水装置,将其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纸带上,设小车每隔相等的时间滴一滴墨水。当小车向左做直线运动时,在纸带上留下了一系列墨滴,其分布情况如图所示。设小车滴墨水的时间间隔为t,结合图片上的墨滴进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车做加速运动 B.小车做减速运动
C.小车运动的总时间是8t D.小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二、多选题
7.(2018八上·河南期中)A、B两物体从甲地运动到乙地,设A物体前半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1,后半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2;B物体前半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为v1′,后半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为v2′,则A、B两物体的平均速度分别是(分别用v1、v2及v1′、v2′表示)( )
A.A物体:v1+v2
B.B物体:2v1′v2′/(v1′+v2′)
C.A物体:(v1+v2)/2
D.B物体:1/v1′+1/v2′
8.(2018八上·河南期中)如图所示为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冰是一种晶体
B.冰没有熔点
C.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t2-t1时间
D.冰没有沸点,冰熔化成水后水的沸点为100℃
三、填空题
9.(2018八上·河南期中)除夕夜里,小明在家里的窗台上看到远处广场上在不停燃放烟花,奇怪的是他总是先 (选填“听到响声”或“看到满天的烟花”),这是因为声的传播速度比光的传播速度 ;若二者时间相差2s,那么燃放烟花的位置距离小明 m(光的传播时间忽略不计)。
10.(2018八上·河南期中)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液体 的性质,现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测量当天中午与晚上的气温,两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乙所示,其中图 是晚上的气温,其示数是 ℃。
11.(2018八上·河南期中)有一句歌词:“月亮在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这种描述是以 作为参照物。“坐地日行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以 作参照物。
12.(2018八上·河南期中)如图所示是电热液体蚊香器。通电后其内部的发热部件对驱蚊液加热,过一会儿,可见其顶部有“白气”飘出,驱蚊液变成“白气”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有 和 。
13.(2018八上·河南期中)如图所示是“探究声音的特性”实验,若保持尺子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而是用大小不同的力度去拨动它,这是在研究 和 的关系。
14.(2018八上·河南期中)小亮用停表记录下了自己绕操场跑1000m所使用的时间如图所示,请你帮他读出所用的时间为 s;他又用自己的刻度尺测量了所用橡皮的宽度等于 。
四、作图题
15.(2018八上·河南期中)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运动的s--t图象如图甲所示.根据甲图象在乙图中画出其运动的v--t图象.
16.(2018八上·河南期中)如图所示,请你画出蜡烛AB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提示:光屏上能否观察到蜡烛烛身的像?)
五、实验题
17.(2018八上·河南期中)小明报班在学习吉他演奏,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①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②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③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的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编号 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2)在验证猜想三时,小明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中的数据填全,表中①的位置所缺的数据是 ;
(3)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成后,若选择编号为BD的两根琴弦进行研究,能否验证猜想二 ,为什么?请说出原因: 。
(4)小明在这个探究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18.(2018八上·河南期中)如图甲是“探究某种固体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此物质一定属于 (选填“非晶体”或“晶体”),它的熔点是 ,在第10min时,该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2)把试管放在有水的烧杯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粉末 ;其中烧杯中的水面应 (选填“高于”或“低于”)试管中物质的上表面。
(3)实验小组的同学发现加热20min后继续加热,被研究物质的温度却不再升高,这是因为 。
19.(2018八上·河南期中)同学们在进行“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有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
(1)该实验是根据 原理进行测量的;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金属片的作用是 。
(2)如图所示,下列坐标图像中能准确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____
A. . B.
C. D.
(3)同学们从A点开始计时,用电子秒表分别测量了小车经过B、C点的时间。整理实验数据并记录在如图所示的表格中,请帮他计算下表格中“?”应填的数据为 m/s;请将AB、BC、AC三段的平均速度值vAB、vBC、vAC按大小顺序排序: 。
(4)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到达C点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运动速度偏 。
(5)实验完成后,有同学猜想物体从斜面上下滑的快慢可能与斜面的高度有关,于是他让小车分别从斜面上不同高度处由静止释放,测出下滑时间。通过测量,发现每次下滑的时间不同,于是得出该猜想是正确的。请你指出该实验过程存在的问题: 。
六、综合题
20.(2018八上·河南期中)国道是连接我国大经济中心、港站枢纽、商品生产基地和战略要地的公路,具有全国性的政治、经济意义。如图为国道某直线路段上设置的一处测速仪,测速仪内有能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传感器。在汽车距离测速仪L=64 m处以某一速度远离测速仪时,测速仪发出超声波0.4 s后接收到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已知此路段限速为80 km/h,超声波的速度为340 m/s。试计算并说明汽车在此路段是否超速?
七、计算题
21.(2018八上·河南期中)一架飞机在漆黑的晚上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水平飞行,当飞至地面a观察站正上方时,站内射出的探照灯灯光照射飞机水平机翼上,然后灯光一直跟踪它,经6s后,在距a观察站3600m处的c观察站接收到机翼上的反射光,求飞机的飞行速度。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音叉正在发声,乒乓球接触后会被弹开,说明了音叉是振动的,因此本实验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故答案为:A.
【分析】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答案】D
【知识点】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A. “闻其声便能知其人”是指音色;
B. 海洋里使用声呐装置可以探测海底的地形地貌,但却对海洋生物的生存造成了威胁,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 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 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故答案为:D
【分析】声波可以传递信息,是指告诉我们什么,也就是传递了信息,如教师讲课,告诉我们知识;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是指可以改变什么,也就是传递了能量,如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超声波清洗牙齿等.
3.【答案】C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解答】开始锅与碗中的水都会吸热升温,但当锅中的水达到沸点时吸热会沸腾起来,但温度不再升高.此时碗中的水也会达到沸点,但由于碗中的水与锅中水的温度相同,所以不能继续吸热,所以碗中的水不会沸腾、即:碗中的水能够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故答案为:C.
【分析】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4.【答案】B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即低于0℃;易拉罐中液体温度很低,所以易拉罐本身温度也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易拉罐,由气态直接凝华成为固态的白霜,同时会放出热量.
故答案为:B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熔化吸热;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凝固放热;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汽化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放热;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吸热;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5.【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选项,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A不合题意;
B选项,对着镜子画脸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B不合题意;
C选项,手影的形成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C符合题意;
D选项,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其实质是光的折射形成的,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6.【答案】B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解析】【解答】由题知,纸带上任意相邻两个“滴痕”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A、B由图像中纸带上“滴痕”的轨迹可以发现,每个时间间隔(相同的时间)内小车的路程越来越小,所以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小,B符合题意,A、D不符合题意;
C、小车运动的时间为(7-1)t=6t,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纸带上任意相邻两个“滴痕”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
A、B、D根据纸带上“滴痕”的轨迹可以发现,相同的时间内小车的路程越来越小,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小;
C、小车运动的时间为滴墨水的次数减去1再乘以t.
7.【答案】B,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设总运动时间是2t,前半段与后半段时间都是t, ,∴物体路程 ,物体的总路程 ,物体在整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C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2)设总路程是2s,前半段与后半段路程分别是s,∵ ,∴物体的运动时间: , ,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B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C
【分析】结合速度计算公式v=计算即可,注意路程与时间的对应.
8.【答案】B,D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解答】A、由图像知:t1到t2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说明冰是晶体.所以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冰在熔化过程中保持0℃不变,所以冰的熔点是0℃.所以B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C、t1到t2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冰块处于熔化过程.所以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在熔化过程中,冰不断地熔化成水,所以质量不断减少.没有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点不一定是100℃,所以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D.
【分析】通过固体的熔化图象可以获取:该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通过该图象有没有一个吸热但温度不变的水平段来确定)、熔点(水平段对应的温度)、熔化过程所用的时间(水平段结束的时刻与开始时刻的差值)等信息.
9.【答案】看到满天的烟花;慢;680m
【知识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
【解析】【解答】因为光速远大于声速,所以他总是先看到满天的烟花,再听到响声;燃放烟花的位置距离小明 。
故答案为: (1).看到满天的烟花 (2). 慢 (3). 680m
【分析】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根据速度的变形公式s=vt即可求烟花离小明的距离.
10.【答案】液体的热胀冷缩;乙;-4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
【解析】【解答】(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2)图甲温度计的刻度是越往上示数越大,因此对应的温度是零摄氏度以上的温度值,分度值为1℃,因此图甲中的温度值为4℃.图乙温度计的刻度是越往下示数越大,因此对应的温度是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值(也可以用负数来表示),分度值为1℃,因此图乙中的温度值为-4℃.因为晚上气温要低一些,所以乙温度计测量的是晚上的气温.
故答案为:液体的热胀冷;乙;-4.’
【分析】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11.【答案】云朵;太阳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1)这句歌词的意思是月亮在穿行,即月亮在运动,而且是穿过了云朵,所以很明显,说月亮在运动就是以云朵为参照物。(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一句中,参照物的选择不同,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就不同。其中包含了物理学中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人在地球上的静止是相对于地球而言的,相对于地球以外的其它星体(例如:太阳)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1).云朵 (2). 太阳。
【分析】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即看该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即可.
12.【答案】汽化;液化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 “白气”是指的液态小液滴,它是驱蚊液先汽化成气体,然后气态的驱蚊液到空气中遇冷液化产生的。
故答案为:(1).汽化 (2).液化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汽化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放热.
13.【答案】响度;振幅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如图所示是“研究声音的特性”实验,若用力大小不同,伸出桌边的长度一定,即其振动的振幅不同,故探究的是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故答案为: (1).响度 (2). 振幅
【分析】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14.【答案】337.5s;2.41cm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1)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s,即秒表的读数为 。(2)物体起点对应刻度值为1.00cm,末端刻度值为3.41cm,物体长度为 ;
故答案为:(1)337.5s (2)2.41cm
【分析】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5.【答案】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象6s运动了30m,它的速度是5m/s,画图。
【分析】利用v=求得速度,再在v—t图像上画出即可.
16.【答案】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由于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形成的,所以据光的直线传播的特点画出即可,答案如图:
【分析】利用光的直线传播作图即可.
17.【答案】(1)AB
(2)55
(3)不能;因为长度一样,没法研究
(4)控制变量法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编号AB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在验证猜想三时,小明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中的数据填全,表中①的位置所缺的数据是55;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成后,若选择编号为BD的两根琴弦进行研究,不能验证猜想二,因为长度一样,没法研究;小明在这个探究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1).AB (2).55 (3).不能 (4). 因为长度一样,没法研究 (5). 控制变量法
【分析】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另外熟练掌握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运用(例如: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应取材料和长度相同的两组进行).
18.【答案】(1)晶体;80℃;固液共存态
(2)受热均匀;高于
(3)此时液体已经到达沸点,开始沸腾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解答】(1)由图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80℃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并且熔点为80℃。在第10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2)把试管放在有水的烧杯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粉末受热均匀;其中烧杯中的水面应高于试管中物质的上表面。(3)实验小组的同学发现加热20min后继续加热,被研究物质的温度却不再升高,是因为此时液体已经沸腾,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
故答案为:(1). 晶体 (2). 80℃ (3). 固液共存态 (4). 受热均匀 (5). 高于 (6). 此时液体已经到达沸点,开始沸腾
【分析】根据图象是否有不变的温度判断是晶体还是非晶体,要学会从图象中找出与晶体有关的信息,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19.【答案】(1);小;便于准确定位、计时
(2)C
(3)1.67;vAB<vAC <vBC
(4)小
(5)改变高度时,没有控制长度一定(或路程不同,不能只通过时间比较运动快慢)。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 。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在斜面上放置一个金属片的目的就是让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的时间,便于准确定位、计时;(2)因为小车沿斜面是加速直线运动,根据图像可以看出:A图表示的是静止状态,BD表示的是匀速直线运动,C图表示的是加速直线运动,C符合题意;(3)从图上可以看出 ,所以 , ,AB、BC、AC三段的平均速度值 按大小顺序排序: ;(4)如果小车到达C点还没有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 知,平均速度会偏小。(5)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根据速度公式知道所用时间的长短不仅与速度有关,还与通过的路程有关。该实验过程存在的问题:改变高度时,没有控制长度一定(或路程不同,不能只通过时间比较运动快慢)。
故答案为:(1). (2).小 (3). 便于准确定位、计时 (4). C (5). 1.67 (6). (7). 小 (8). 改变高度时,没有控制长度一定(或路程不同,不能只通过时间比较运动快慢)。
【分析】测量平均速度原理(v=)、速度的计算(明确某段路程对应的时间)以及误差的分析(让小车过了某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时间越容易测量),从图上正确读出小车通过各段路程和对应的时间.
20.【答案】解:由题意可知,在 时间内 ,由 得: ; ;解得, ,小于80km/h,故该汽车不超速。
答:该车在此路段没有超速。
【知识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解析】【分析】结合题意可知,在一半时间内s声=L+s车.
21.【答案】解:a是甲观察站,c是乙观察站,根据反射定律与几何知识,三角形abd全等于三角形cbd,飞机飞行的路程为甲乙两观察站之间距离的 ,即: ∴
答:飞机的飞行速度为300m/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飞机飞行的路程为甲乙两观察站之间距离的,据此求出飞机飞行的距离,再利用速度公式v=求飞机的飞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