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徽省九年级化学中考一轮复习题选编——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选择题
1.(2023上·安徽池州·九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从宏观走进微观,探寻变化的奥秘。如图是氧化汞加热分解的微观模拟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B.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D.该反应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
2.(2023上·安徽淮南·九年级淮南市龙湖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用“”和“”代表两种不同的单质分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每个生成物分子由3个原子构成
B.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
C.该反应有2种生成物
D.参加反应的“”和“”分子个数比是3:1
3.(2023上·安徽宣城·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自制酸奶供家人分享 物质发生缓慢氧化
B 帮忙晾晒洗好的衣物 水分子在晾晒时发生改变
C 清理家中鱼缸并通入空气 空气中的氧气可以供给呼吸
D 把水煮沸后以便饮用 煮沸能杀灭病菌并能降低水的硬度
A.A B.B C.C D.D
4.(2023上·安徽合肥·九年级校考期中)如图为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的微观示意图。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正确的是
A.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
B.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C.原子在化学反应前后发生了改变
D.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分解反应
5.(2023上·安徽安庆·八年级统考阶段练习)一种新型复合光催化剂(C3N4/CQDs),利用太阳光分解水的原理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I的化学方程式为4H2O2H2O2+4H2↑
B.催化剂C3N4在反应后质量减小
C.反应Ⅱ属于化合反应
D.该技术的应用有望降低制取氢气的成本
6.(2023上·安徽马鞍山·九年级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七中学校考期中)如图是某化学变化的微观模拟图,“”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不能分
C.该反应生成了两种新的分子 D.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再分
7.(2023上·安徽亳州·九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下列关于分子、原子和离子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B.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离子也可以构成物质
C.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是质子和电子
D.原子中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8.(2023上·安徽滁州·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为纪念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表的编制做出巨大贡献,人们特将101号元素命名为“钔”。已知钔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258,则钔原子的中子数为
A.101 B.157 C.258 D.359
9.(2023上·安徽淮南·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选项 分类 物质
A 黑色固体 木炭、二氧化锰、高锰酸钾
B 大气污染物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二氧化碳
C 可直接加热的仪器 烧杯、蒸发皿、燃烧匙
D 构成物质粒子 分子、原子、离子
A.A B.B C.C D.D
10.(2023上·安徽阜阳·九年级统考期中)浙江大学联合加州大学科研人员,在环境中,通过静电促使水分子朝电场方向运动,改变其无序的运动状态,从而诱发单晶生长,制成高质量冰单晶微纳光纤。关于冰单晶微纳光纤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冰单晶微纳光纤与冰的化学性质不同 B.冰单晶微纳光纤由水分子构成
C.水变成冰单晶微纳光纤后,分子停止运动 D.水变成冰单晶微纳光纤是分子变大了
11.(2023上·安徽合肥·九年级校考期中)类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类推正确的是
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B.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所以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C.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但纯净物不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
D.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所以爆炸一定是氧化反应
12.(2023上·安徽亳州·九年级校联考期末)电动汽车电池核心原材料之一是碳酸锂。在元素周期表中锂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锂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锂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 B.锂原子的质子数为3
C.锂原子的中子数为4 D.锂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g
13.(2023上·安徽淮南·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湖北恩施有“硒都”之称,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严重缺硒可能诱发皮肤病和癌症,甲图是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乙图摘自元素周期表,部分信息略去。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硒原子的中子数为34 B.硒离子的符号是Se-2
C.硒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g D.硒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
14.(2023上·安徽安庆·九年级安徽省安庆市外国语学校校考阶段练习)科学家利用“基因剪刀”技术降低了水稻中砷的含量。如图为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单元格与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砷的原子序数为33
B.在化学反应中,砷原子容易得到电子
C.一个砷原子的质量为74.92
D.砷属于非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
15.(2023上·安徽六安·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可用细铁丝代替红磷完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B.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也能增加或减少生成物的质量
C.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是因为水分子受热体积变大
D.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二、填空与简答
16.(2023上·安徽滁州·九年级校考期中)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 中分布的呢?1910 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 α 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
绝大多数 α 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 α 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 转,并且有极少数 α 粒子的偏转超过 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 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 来。
【猜想与假设】α 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 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 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大多数 α 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 。
(2)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 α 粒子就 (填“会”或“不 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 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3)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 α 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 以下的 。
A. B. C.
17.(2023上·安徽安庆·九年级安庆市第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有关问题。
碳14是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的碳原子,通过宇宙射线撞击空气中的氮原子所产生。宇宙射线由宇宙天体所发出的高能粒子组成,它们在撞击地球大气层时,跟空气中氮原子发生碰撞,氮原子就会“捕捉”一个中子,“释放”一个质子,变成了碳14原子。碳14具有放射性,经过约5730年,碳14会减少一半。再经过5730年,又会减少一半,这个时间就是碳14的半衰期。
科学家利用碳14来测定古代遗存物的“年龄”,大气中的碳14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物先被植物吸收,后被植物纳入。只要植物或动物生存着,伴随新陈代谢,碳14就会在机体内保持一定的平衡,而当有机体死亡后,其组织内的碳14便以5730年的半衰期开始衰变并逐渐消失。对于任何含碳物质,只要测定剩余放射性碳14的含量,再结合半衰期,就可推断出年代。
(1)氮原子核内有7个质子,画出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
(2)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12原子与碳14原子相比,它们结构上的不同是 。
(3)碳14被植物吸收的途径是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碳14属于碳元素
B.碳14比普通碳原子质量大
C.只要测出碳14的半衰期就可推断古代遗存物的“年龄”
18.(2023上·安徽阜阳·九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央视栏目《遇鉴文明》展现了人类文明魅力,其中有许多中外文明主题互鉴。
情境一:瓷器与玻璃器——瓷器是火与土的结合,玻璃器是火与沙的交融。烧制瓷器所用的黏土中含氧、硅、铝等元素。
情境二:国画与油画——国画气韵生动,油画抽象浪漫。
情境三:茶与咖啡——中国茶清香四溢,西方咖啡醇香浓厚。
(1)在地壳中,氧元素的含量 (填“<”或“>”)硅元素的含量。
(2)氧、硅是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3)普通玻璃中所含钠离子的符号是 。
(4)博物馆保存珍贵名画时用氮气作保护气,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 。
(5)从微观角度解释,闻到茶和咖啡香味的原因是 。
19.(2023上·安徽马鞍山·九年级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七中学校考期中)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
(1)A微粒属于 (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它的化学符号是 。
(2)B、C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因是 。
(3)写出镁离子符号 。
(4)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5)E为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它与F表中 (填元素名称)的化学性质相似。
20.(2023上·安徽淮北·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有下列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示意图中,共有 种元素,属同种元素的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
(2)E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A离子的符号为 。
(4)以上五种粒子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
(5)上述五种粒子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是 。
21.(2023上·安徽淮南·九年级校联考期中)如图中的①②依次是碳元素和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请你回答:
(1)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钠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x= 。
(2)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
(3)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哪一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
三、实验题
22.(2023上·安徽马鞍山·九年级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七中学校考期中)初中化学实验中常采用浓氨水和酚酞试液探究微粒的性质。
【知识回顾】教材采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1)实验中(图1)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浓氨水的物理性质有 性。
(2)该实验不仅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还能说明氨分子比酚酞分子的运动速率 (填“快”或“慢”)。
【实验改进】
(3)在进行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改用如图2所示装置探究微粒的性质,实验用推动注射器活塞将少量浓氨水滴下。观察到A处有明显现象,说明 ,能说明氨分子在运动的现象是 。
【实验反思】
(4)改进实验与教材中的实验相比较有不少的优点,请你写出其中的一条 。
23.(2023上·安徽六安·九年级统考期中)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1)用图1装置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 ,导气管插到集气瓶底的原因是 。
(2)待氧气收集满后,向集气瓶中放入氧气传感器(如图2),测得数据如图3。从微观角度解释氧气体积分数下降的原因是 。
(3)随着实验进行,测出氧气体积分数约为 时数值几乎不再变化。
(4)下图是生成氧气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正确的是______。
A. B. C. D.
24.(2023上·安徽亳州·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在T形三通管的粗玻璃管里,固定一根湿润的酚酞纱布条。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资料摘要 ①浓氨水极易挥发,产生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②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 ③氨气易溶于水形成氨水,无色酚酞试液遇到氨水会变成红色。 ④T形三通管属于微型化学仪器。
(1)图2实验中用 (填仪器名称)吸取少许浓氨水,将其滴入T形三通管的细弯管处,然后用橡皮帽封闭管口。一会儿,观察到 (填“ba”或“bc”)段纱布条变成红色。
(2)图1丙装置的作用是 。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 。与图1实验相比,改进后图2实验的优点是 。
(3)若将图2中装有浓氨水的细弯管处浸入冰水中,可观察到纱布条变红的速率变 (填“快”或“慢”),请从微观角度进行解释: 。
25.(2023上·安徽滁州·九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氨气极易溶于水,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小,其水溶液为氨水,显碱性。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两种固体的混合物来制取氨气,某兴趣小组接到两项任务:
任务1:制取氨气
(1)仪器d的名称是 ,收集氨气的装置是 ,实验室氨气和氧气的发生装置均可选用的是 。
任务2:分子性质验证
(2)下图1:该实验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实验结论是 。
(3)改进实验:如图2,先在一支试管中装一半红墨水,再在液面上注满酒精(缓缓注入),加盖密封后静置,30 日后再观察,现象如图2所示。除了能得出与图1样的结论外,还能得出与图1不同的分子的另一条性质 。
四、科学探究题
26.(2023上·安徽阜阳·九年级统考期中)为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三个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方案一】如图1所示。
(1)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2)该方案的不足之处是 (写出一点即可)。
【实验方案二】如图2、图3、图4所示。
图中无色透明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将滤纸折叠成大小、形状相同的纸花,在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用细线固定在瓶内,按照图2的操作方式分别用注射器向图3和图4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然后将针孔处密封,再将两个塑料瓶分别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热水中。
(3)图3和图4的两瓶中观察到的相同现象是 ,不同现象是 。
(4)图3、图4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变量只有一个,被控制的量有多个,请写出3个被控制的量: 、 、 。
【实验方案三】
如图5所示(已知:)。
(5)用长柄V形玻璃管进行实验,向左、右两端的V形玻璃管口分别同时滴入等量的浓氨水和浓盐酸(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塞紧橡皮塞。过一会儿后,从图5中观察到有白烟(白烟为氯化铵)且产生白烟的位置偏右,说明 。
【实验结论】
(6)上述实验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分子运动速率与 和 有关。
27.(2023上·安徽淮南·九年级统考期中)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课本进行一个化学实验(如图1所示),在进行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对原实验重新进行了设计(如图2所示)。
【实验方案一】
(1)图1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其中烧杯B的作用是 。
【实验方案二】
(2)图2中的无色透明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瓶内用细线固定着用滤纸折成的大小和形状相司的小纸花,小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按照甲的操作方式分别用注射器向装置乙和装置丙中的塑料瓶同时注入五滴浓氨水,然后将针孔处密封,再分别将两个塑料瓶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40°C的热水中。观察到乙、丙中相同的现象是 ,不同现象是 。
【实验结论】
(3)由以上2组实验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分析讨论】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的实验的优点是 。(填一条)
【实验方案三】
小林设计的方案如图3所示,用长柄V形玻璃管进行实验,分别向左、右两端的V形玻璃管中同时滴入等量的浓氨水和浓盐酸,塞紧橡胶塞。已知浓盐酸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浓氨水会挥发出氨气,两种气体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氯化铵。
(5)过一会儿后,从图3中观察到有白烟产生且位置偏右,说明氨气分子运动得比氯化氢分子运动得 (填“快”或“慢”)。
(6)写出图3中产生白烟的文字表达式: 。
28.(2023上·安徽合肥·九年级校考期中)下表是某实验小组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部分因素的相关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 H2O2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H2O2溶液体积/mL 温度/℃ MnO2的用量/g 收集氧气的体积/mL 反应所需的时间/s
① 5 1 20 0.1 4 16.75
② 15 1 20 0.1 4 6.04
③ 30 5 35 0.1 2 49.21
④ 30 5 55 0.5 2 10.76
(1)通过实验③、④对比可得出的结论是: 。
(2)用一定量1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为了减小反应速率,可加适量的水稀释,产生氧气的总质量 。(选填“减小”或“不变”或“增大”)
(3)该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知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微观粒子相互接触、碰撞的结果。试从微观角度解释“反应物质量分数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的原因是 。
(4)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请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
五、计算题
29.(2023上·安徽合肥·九年级校考期中)科学家最近研制出一种以元素锶(Sr)的原子做钟摆的钟,该钟是目前世界上最精确的钟。锶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为38,一个锶原子的质量为1.465×10-25kg,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请计算:
(1)锶原子的质子数为 ,核外电子数为 。
(2)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整数)。
30.(2023上·安徽淮南·九年级校考期中)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kg,一个X原子的质量为kg。
(1)求X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结果保留整数)
(2)已知X原子的中子数比质子数多4,求X原子的电子数。
31.(2023上·安徽阜阳·九年级统考期中)锗是优良的半导体,除此之外还可用于制作红外光材料、精密仪器等。已知某种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3,碳-12原子的质量为,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约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1)已知该锗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比中子数少9个,则锗原子的质子数为 。
(2)计算一个该锗原子的实际质量。(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2.(2023上·安徽滁州·九年级统考期中)铼被誉为“超级金属”,铼及其合金被广泛应用到航空航天领域。铼元素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x= 。
(2)请画出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12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该元素与铼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原因是 。
(3)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求一个铼原子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至小数点后一位)。
参考答案:
1.A
【分析】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氧化汞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汞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gO2Hg+O2↑。
【详解】A、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故说法正确;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改变,故说法错误;
C、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故说法错误;
D、反应生成的汞常温下是液体且易挥发,有剧毒,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故说法错误。
故选A。
2.D
【分析】根据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过程中有1个“”没有参加反应,实际参加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详解】A、根据可知,每个生成物分子由4个原子构成,错误;
B、根据实际参加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改变,错误;
C、根据实际参加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有1种生成物,错误;
D、根据实际参加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参加反应的“”和“”分子个数比=6:2=3:1,正确。
故选D。
3.B
【详解】A、自制酸奶是奶和酵母菌发生缓慢氧化生成了酸奶,故说法正确;
B、洗好的衣服晾晒起来一段时间后变干了,是因为衣服上的水汽化变为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故说法错误;
C、清理家中鱼缸并通入空气,空气中的氧气能供给鱼呼吸,故说法正确;
D、把水煮沸后以便饮用,是因为煮沸能杀灭病菌并能降低水的硬度,故说法正确。
故选B。
4.A
【详解】A、由图可知,反应中氢分子分裂成氢原子,氧分子分裂成氧原子,氢原子与氧原子结合成氯化氢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故A正确;
B、由图可知,反应前分子有氢分子和氯分子两种,反应后为氯化氢分子一种,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故B错误;
C、右图可知,反应前是氢氧两种原子,反应后是氢氧两种原子,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故C错误;
D、由图可知,反应为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是化合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5.D
【详解】A、反应I是水在催化剂和光照条件下反应生成过氧化氢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选项说法错误;
B、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C、反应Ⅱ是过氧化氢在催化剂和光照条件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此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D、整个过程是利用太阳光实现高效分解水,所以该技术的应用有望降低制取氢气的成本,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6.C
【分析】根据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中有2个“”没有参加 反应,实际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为:。
【详解】A、由实际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说法正确;
B、由实际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种类没有改变,说法正确;
C、由实际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生成了一种新的分子,说法错误;
D、由实际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有两种物质的分子,反应后生成一种新分子,即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分,说法正确。
故选C。
7.C
【详解】A、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构成,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故A正确;
B、原子如果得到电子变成阴离子,失去电子就变成阳离子,离子也可以构成物质,例如氯化钠就是由离子构成,故B正确;
C、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由于电子质量仅是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倍,可忽略不计,所以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是质子和中子,故C错误;
D、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故D正确。
故选C。
8.B
【详解】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所以钔原子的中子数=258-101=157;
答案:B。
9.D
【详解】A、木炭和二氧化锰均为黑色固体,高锰酸钾为暗紫色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均属于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碳不属于大气污染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C、蒸发皿、燃烧匙均是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不能直接进行加热,加热时应垫上陶土网,故选项说法错误;
D、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粒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0.B
【详解】A、冰单晶微纳光纤与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分子构成相同,二者的的化学性质相同,故A说法错误;
B、冰单晶微纳光纤是水的另一种状态,是由水分子构成,故B说法正确;
C、微粒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水变成冰单晶微纳光纤后,分子还是在不断运动,故C说法错误;
D、水变成冰单晶微纳光纤,分子间隔改变,分子本身大小不变,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11.C
【详解】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但物质不一定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也可能是由原子、离子构成的,故A推理错误;
B、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但带电荷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也可能是质子等,故B推理错误;
C、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但纯净物不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可能是由原子构成或由离子构成,故C推理正确;
D、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但是爆炸不一定是氧化反应,如气球的爆炸,故D推理错误;
故选:C。
12.D
【详解】A、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原子的核电荷数,则锂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该选项说法正确;
B、原子序数=原子的质子数,则锂原子的质子数为3,该选项说法正确;
C、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中,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锂原子的中子数为7-3=4,该选项说法正确;
D、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而不是“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13.D
【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4;中子数=相对分子质量-质子数=79-34=45,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硒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在化学反应中,硒原子容易得到2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故硒离子的符号是Se2-,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核外电子层有4层,则硒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4.C
【详解】A、元素周期表左上角为原子序数,为33,故此项正确;
B、砷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5,大于4,容易得到电子,故此项正确;
C、从元素周期表中无法看出原子的质量,故此项错误;
D、砷是石字旁,是非金属元素。砷原子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故此项正确;
故选C。
15.D
【详解】A、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不能用细铁丝代替红磷完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选项错误;
B、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反应物的化学反应速率,且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不能能增加或减少生成物的质量,选项错误;
C、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是因为温度升高之后,水分子间的间隙增大,间隔增大水蒸气增多压强变大从而导致壶盖被顶起,选项错误;
D、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选项正确。
故选D。
16.(1)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2) 不会 原子核
(3)C
【详解】(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这是由于它们穿过了原子内部的空间,这也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2)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原子中“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3)由α粒子散射实验可推断,原子是由具有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与C模型最相符。
17.(1)
(2)中子数不同
(3)植物的光合作用
(4)AB
【详解】(1)氮原子核内有7个质子,核外有7个电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5个电子,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碳12原子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碳14原子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碳12原子与碳14原子相比,它们结构上的不同是中子数不同;
(3)大气中的碳14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物二氧化碳先被植物吸收,因此碳14被植物吸收的途径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
(4)A、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碳14是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的碳原子,属于碳元素,故A说法正确;
B、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也就是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碳12原子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碳14原子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因此碳14比普通碳原子质量大,故B说法正确;
C、对于任何含碳物质,只要测定剩余放射性碳14的含量,再结合其半衰期,就可推断出年代,故C说法错误;
故选AB。
18.(1)>
(2)质子数不同/核电荷数不同
(3)Na+
(4)不活泼/稳定
(5)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详解】(1)地壳中前四种元素由高到低依次为氧、硅、铝、铁,则氧元素的含量>硅元素的含量。
(2)决定元素种类的为质子数或核电荷数,氧、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则属于不同种元素。
(3)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数字为“1”时省略不写,则钠离子符号为Na+。
(4)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则可作保护气。
(5)能闻到茶和咖啡的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19.(1) 原子 Ne
(2)质子数(核电荷数)相同
(3)Mg2+
(4)28.09
(5)氧
【详解】(1)A中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A为氖原子,化学符号为Ne;
(2)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因此B、C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因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
(3)在化学反应中,镁原子容易失去电子,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形成的镁离子符号是:Mg2+;
(4)元素周期表一格中信息: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因此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
(5)元素的性质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纵行)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根据E为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氧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因此硒元素与氧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20.(1) 4/四 AC/CA
(2)失去
(3)Al3+
(4)D
(5)CE/EC
【详解】(1)元素种类由原子质子数决定,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图示五种粒子中,质子数分别为13、11、13、17、31,共有四种元素。故填4或四;
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图示粒子中,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为A、C,故填AC;
(2)E原子中最外层电子数为3<4,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3个电子,故填失去;
(3)A粒子中,质子数为13,属于铝元素,且该粒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8=10<13,所以该粒子为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其符号为Al3+,故填Al3+;
(4)阴离子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A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B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C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D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E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属于阴离子的为D,故填D;
(5)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图示5种粒子中,属于原子的为C、E,且C、E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二者化学性质相似。故填CE;
21.(1) 12.01 11 8
(2)BC
(3)B
【详解】(1)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中,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
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则钠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
原子中原子序数=原子的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18号元素为氩元素,属于稀有气体元素,则D应为稀有气体原子,x=18-2-8=8。
(2)决定元素种类的为质子数,BC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
(3)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为最外层电子数,AB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22.(1) 甲中无明显变化,乙中变红色 挥发
(2)快
(3) 氨水能使酚酞变红色 B处棉花变红色
(4)防止氨气污染空气,节约药品等
【详解】(1)实验中,浓氨水有挥发性,能会发出氨气,氨气遇水显碱性,酚酞遇碱性物质变红,则观察到的现象是:甲中无明显变化,乙中变红色;说明浓氨水的物理性质有挥发性;
(2)根据现象是:甲中无明显变化,乙中变红色可知,氨分子比酚酞分子的运动速率快,氨分子先运动到酚酞溶液中;
(3)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改用如图装置探究微粒的性质。实验时推动注射器活塞将少量浓氨水滴下。观到A处有明显现象,说明:氨分子能使酚酞变红,能说明氨分子在运动的现象是:试管B中的棉花变红;
(4)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改进实验与教材实验相比较, 防止氨气污染空气,节约药品等。
23.(1)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从底部将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净,收集的气体更纯净(合理均可)
(2)分子在不断运动,部分氧分子运动至集气瓶外
(3)21%
(4)C
【详解】(1)由图1可知,试管口放一团棉花,所以制氧气药品是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净,导气管插到集气瓶底,从底部将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净。即导气管插到集气瓶底的原因是从底部将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净,收集的气体更纯净。故填: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从底部将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净,收集的气体更纯净。
(2)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部分氧分子运动至集气瓶外,所以待氧气收集满后,向集气瓶中放入氧气传感器,氧气体积分数下降。故填:分子在不断运动,部分氧分子运动至集气瓶外。
(3)由题意可知,图3是氧气传感器的图像,随着实验进行,集气瓶内氧分子运动至集气瓶外,最终导致集气瓶内气体变成空气,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为21%,所以测出氧气体积分数约为21%时数值几乎不再变化。故填:21%。
(4)A、观察图示可知,氧气从没加热就生成是不可能的,故A不正确;
B、观察图示可知,氧气从没加热就有是不正确的,故B不正确;
C、观察图示可知,氧气是在加热一段时间后才生成的,并在生成一定的量后为一定值,不再发生变化,故C正确;
D、氧气质量不是一定值,而且也不是一直不变,氧气质量应是先增加,后不变。图示是不正确的。故D不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C。
24.(1) 胶头滴管 ba
(2) 对比实验 在不断地运动 节约药品/更环保(合理即可)
(3) 慢 温度越低,分子运动速率越慢
【详解】(1)图2实验中用胶头滴管吸取少许浓氨水,将其滴入T形三通管的细弯管处,然后用橡皮帽封闭管口。由于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氨气溶于水呈碱性,因此一会儿,观察到ba段纱布条先变成红色,故填:胶头滴管;ba;
(2)图1丙装置的作用是对比实验,通过对比证明空气中的物质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图1和图2的实验通过乙烧杯中的溶液变红和ba段变红,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与图1实验相比,改进后的图2实验装置始终密闭,避免气体逸出,减少了污染,同时该装置还可以节药药品,故填:对比实验;在不断地运动;节约药品或更环保(合理即可);
(3)若将图2中装有浓氨水的细弯管处浸入冰水中,可观察到纱布条变红的速率变慢,是因为温度越低,分子运动速率越慢,故填:慢;温度越低,分子运动速率越慢。
25.(1) 导管 E B
(2) B烧杯中的液体慢慢变红 分子在不停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详解】(1)仪器d为导气管。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所以收集氨气,应该选择装置E。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两种固体的混合物来制取氨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分解制取氧气,两者都需要加热,故实验室氨气和氧气的发生装置均可选用装置B;
(2)氨水是易挥发的碱,通过分子的运动挥发出氨气,氨气分子通过运动进入 B 中,形成氨水,使溶液呈碱性,该实验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B烧杯中的液体慢慢变红;实验结论是: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通过分子的运动,使酒精分子扩散到水分子的间隔中,因而和水充分混合,混合均匀,从而得到图2中的颜色均匀的混合溶液;30日后观察到的溶液的体积,比开始之前的体积变小,因此还能得出与图1不同的分子的另一条性质是:分子之间有间隔。
26.(1)酚酞溶液变为红色
(2)没有对比实验或氨气会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
(3) 纸花由下向上依次变红; 纸花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变红得更快
(4) 塑料瓶的材质 大小 形状(合理即可)
(5)氨分子运动速率比氯化氢分子快
(6) 温度/相对分子质量(与后一空对应) 相对分子质量/温度(与前一空对应)
【详解】(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且呈碱性,故可观察到酚酞溶液变为红色;
(2)该方案的不足之处是氨气会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
(3)图丙和图丁的两塑料瓶中观察到的相同现象是纸花由下向上依次变红,是因为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氨分子密度比空气小,运动到含有酚酞的纸花上时,会与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故观察到的现象为纸花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变红得更快;
(4)实验中控制的变量有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和形状,注入浓氨水的量等;
(5)根据白烟产生的位置偏右可以说明氨分子运动速率比氯化氢分子快;
(6)上述实验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和相对分子质量有关。
27.(1) A烧杯变红 作对照
(2) 小纸花都变红 丙中先变红
(3)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4)现象明显,药品用量少,污染小
(5)快
(6)氨气+氯化氢→氯化铵
【详解】(1)浓氨水有挥发性,氨分子进入A烧杯的溶液中与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大烧杯隔绝了B烧杯中的溶液,所以B中的溶液未变红;烧杯B的作用是对照,故答案为:A烧杯中的溶液变红色;作对照;
(2)图2实验观察到乙、丙中相同的现象是小纸花由下而上依次变红色,并且热水(温度高)中的小纸花变红色较快。故答案为:小纸花由下而上依次变红色,并且热水中的小纸花变红色较快;
(3)由实验现象可知,可得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还可以得出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4)在实验二中浓氨水被注入密闭塑料瓶中,和实验一相比较其突出优点是装置密封,不污染空气,且能节约药品;故答案为:现象明显,药品用量少,污染小(合理即可);
(5)图3中观察到有白烟产生且位置偏右,说明氨气分子运动得比氯化氢分子运动得快;故答案为:快;
(6)氨气与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铵白色固体,文字表达式为:氨气+氯化氢→氯化铵。
28.(1)其他条件相同时,催化剂的用量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2)不变
(3)反应物质量分数越大,单位体积的反应物中含有的粒子数越多,粒子间碰撞的概率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4)取等浓度等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其中一支试管加热,另一支试管不加热,比较二者产生气泡的快慢,观察到加热的试管中产生气泡较快,说明升高温度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详解】(1)从表中分析可知:实验③④催化剂质量不同,其他条件相同,是对比催化剂的用量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其他条件相同时,催化剂的用量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2)生成物只与反应物量的多少有关,与反应物的浓度无关,所以用一定量1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为了减小反应速率,可加适量的水稀释,但产生氧气的总质量不变。
(3)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微观粒子相互接触、碰撞的结果,化学反应速率与微观粒子的概率有关,所以“反应物质量分数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的原因是:反应物质量分数越大,单位体积的反应物中含有的粒子数越多,粒子间碰撞的概率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4)温度也可能影响该反应的速度。设计实验时,要控制变量,分别取等浓度等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其中一支试管加热,另一支试管不加热,比较二者产生气泡的快慢,观察到加热的试管中产生气泡较快,说明升高温度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29.(1) 38 38
(2)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该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碳原子质量的的比值,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答: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8。
【详解】(1)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可知:锶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为38,故其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8。
(2)解析见答案。
30.【小题1】解:X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答:X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小题2】设X原子的质子数约等于x,则X原子的中子数为,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得,解得,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X原子的电子数是6;
答:X原子的电子数是6。
【详解】(1)见答案;
(2)见答案。
31.(1)32
(2)一个该锗原子的实际质量为
【详解】(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设锗原子的质子数为x,x+x+9=73,x=32;
(2)见答案。
32.(1)13
(2)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3)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86.2,铼的相对原子质量=,一个铼原子的质量=
【详解】(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75=2+8+18+32+x+2,x=13;
(2)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原子序数为12的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2,故该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该原子与铼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是2,化学性质相似;
(3)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