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区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九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化学试卷
1.本试卷共 8 页,共两部分,38道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0 分钟。
2.在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考
生
须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知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 2B 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 12 S 32 Na 23 Cu 64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 25 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项。
1. 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A. 氮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稀有气体
2.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 O B. CO C. KCl D. CuSO
3.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A. 电子数 B 质子数 C. 中子数 D. 最外层电子数
4.下列属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是
A. 液态呈淡蓝色 B. 难溶于水 C. 有毒 D. 不能燃烧
5.下列物质含有氢分子的是
A. Ca(OH) B. H2SO C. H2O2 D. H
6. 下列生活中的现象与氧气有关的是
A. 冰变成水 B. 霓虹灯五颜六色
C. 酒精燃烧 D. 酥脆饼干久置变软
2023 年,我国环境日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回答 7~11 题。
7. 下列行为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A. 使用节能灯泡 B. 垃圾分类回收
C. 教室人走灯灭 D. 树叶就地焚烧
8. 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
A. 洗澡时,用淋浴代替盆浴 B. 水龙头漏水,及时修理
C. 工业废水直接排入下水道 D. 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9. 垃圾分类人人有责。旧衣服属于
A. 可回收物 B. 其他垃圾 C. 厨余垃圾 D. 有害垃圾
九年级化学试卷 第 1页(共 8页)
10.下列安全图标中,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是
11.下列安全措施正确的是
A.天然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
B.电线老化短路起火,用水浇灭
C. 炒菜时油锅着火,可放入较多的蔬菜
D. 进入久未使用的煤矿矿坑前做烛火实验
含氟牙膏对牙齿有保护作用。请回答 12~13 题。
12. 这里的“氟”是指
A. 元素 B. 原子 C. 分子 D. 单质
13.一种氟原子的原子核内有 9个质子和 10 个中子,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A.7 B.9 C.10 D.19
14.下列物质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是
A. CO B. CaCO C. HCl D. CH
15.下列关于物质用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氧气用于切割金属 B. 水用于灌溉农作物
C. 二氧化碳用于填充探空气球 D. 氮气用于保存食品
16. 下列二氧化碳的用途中,只利用物理性质的是
A. 灭火 B. 作制冷剂 C. 制碳酸饮料 D. 作气体肥料
17.《神农本草经》记载,柳树皮是一种天然的消炎药,其有效成分为水杨酸(C7H6O3)。下列
有关水杨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消炎作用 B. 由三种元素组成
C. 含有 16 个原子 D.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14:1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请回答 18~22 题。
18.下列仪器不能加热的是
A. 量筒 B. 烧杯 C. 燃烧匙 D. 锥形瓶
19.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A. 氢气 B. 红磷 C. 蜡烛 D. 木炭
20.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九年级化学试卷 第 2 页(共 8页)
21. 下列操作,不能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是
A 闻气味 B. 倒入澄清石灰水
C. 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D. 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22. 用右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集. 红磷熄灭后立即读数
B.集气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
C. 装置气密性不好可导致实验结果偏大
⑩. 红磷用量越多,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越大
23. 我国科学家在全球首次实现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人工合成淀粉,其中第一步制甲醇(CH OH)反
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化学反应中分子不能再分 B.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 1:1
C. 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D. 两种生成物均为化合物
24.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 CO 中的少量 CO 点燃
B 区分 MnO 粉末和木炭粉 观察颜色
C 鉴别双氧水和蒸馏水 取样,分别加入二氧化锰
D 证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 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烧杯
25. 碘化钾(KI)是一种常用的补碘剂,暴露在空气中会变质而呈现黄色。实验小组进行以下实
验探究影响 KI 变质的因素。
实验 1 实验 2 实验 3 实验 4
固体变潮、表面变微黄 固体变潮、无其他明显
固体无明显现象 现象 固体变潮、表面变黄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实验 3 说明 KI 变质与氧气无关
B. 对比实验 2 和 4 可知,KI 变质与水有关
C. CO 在 KI 变质过程中的作用可能是提供酸性环境,加快 KI 变质
D. 实验首先排除了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影响,是因为通常情况下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
九年级化学试卷 第 3 页(共 8页)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 13题,共 50 分。
生活现象解释〗
26.(4 分)氧元素与人类关系密切。
(1)氧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 元素。
(2)氧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右图,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3)人类生存离不开氧气,是因为氧气能 。
(4)加压时,6000L 氧气可装入 40L 的钢瓶中。微观角度的原因是 。
27.(2 分)我国矿产资源丰富。
(1)Cu S 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为 。
(2)两种矿石都可以制得含铜元素的产品,依据是化学反应前后 。
28.(3 分)科研人员开发了一种“人造树叶”系统,可以模拟植物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
转化为液体燃料,实现零碳排放。
(1)该系统有助于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化石燃料包括石油、 。
(2)该系统的反应之一为:□(□CO +③H O ═光照一 C2H5OH(乙醇)+□O ,配平该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
(3)关于“人造树叶”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能够产生液体燃料,有利于缓解能源问题
B. 该系统为实现“碳中和”提供了新途径
C. 该系统与光合作用都产生氧气
科普阅读理解〗
29.(6 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沙棘被誉为“世界植物之奇”,具有极强的抗旱抗风能力,果实
和叶片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是良好的生态、经济兼用树种。
沙棘中维生素 C(C6H8O6)含量是猕猴桃的 4 倍,素有“中国维生
素 C 之王”的美誉。研究人员采集同一株沙棘上部枝条顶端的叶、
茎、果实对所含维生素 C 进行研究,结果如图 1 所示。
研究发现,沙棘提取物具有抑菌和降解亚硝酸盐的能力(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可生成
强致癌物亚硝胺)。沙棘提取物制备过程如下:沙棘果(叶)→粉碎→加乙醇溶液→搅拌→收
集滤液→浓缩→干燥→成品。研究表明,其他条件相同时,沙棘提取物添加量对亚硝酸盐降
解率的影响见图 2。
九年级化学试卷 第 4 页(共 8 页)
沙棘是药食同源植物,具有抗炎、清除自由基、提高免疫功能和抗肿瘤等药理作用,有着广
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C6H8O6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 。
(2)由图 1可知,沙棘不同器官中维生素 C 含量最高的是 。
(3)提取沙棘果(叶)的有效成分时,粉碎的目的是 。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①降低食物和人体内亚硝酸盐的含量可预防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②沙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
(5)图 2 表明,沙棘提取物添加量对亚硝酸盐降解率有影响,证据是:其他条件相同时,沙棘提取
物添加量在 1~7mL 范围内, 。
生产实际分析〗
30.(3 分)某自来水厂净水的主要过程如下:
(1)ClO 常用于杀菌消毒,ClO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2)过滤池中装有的活性炭的作用是 。
(3)能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的设备有 。
31.(3 分)无水氯化钙可用作干燥剂。盐酸法生产无水氯化钙的主要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石灰石中,杂质不与盐酸反应。
(1) I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Ⅱ中,加入 CaO 的目的是 。
(3)蒸发池中,发生的变化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九年级化学试卷 第 5 页(共 8页)
基本实验及其原理分析〗
32.(5 分)下图是 O 的制取和性质实验。
(1)实验 1:
①仪器 a的名称是 。
②制取 O 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证明 O 已收集满的现象是 ;实验室收集 O 的另 种方法是 。
(2)实验 2:
能说明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为二氧化碳的现象是 。
33.(4 分)实验小组为验证水的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 1 实验 2
进一步实验证明无色液滴为水 进一步实验证明 a、b中气体分别为 H 、O
(1)实验 1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 2 一段时间后,关闭电源,将燃着的木条放在 b 口处,打开活塞,观察到的现象
是 。由此得出关于水的组成的推论是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 2 中,a 管连接电源负极
B. 实验 2 中,a、b 两管气体的体积比为 1:2
C. 实验 1 不能验证水的组成,实验 2 能验证水的组成
九年级化学试卷 第 6 页(共 8页)
34.(4 分)依据下图实验,研究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1)实验 1:
①用激光引燃铁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实验过程中观察到 ,天平指针最终不发生偏转。
③实验前,称得总质量为 m ;熄灭后,冷却至室温,称得总质量不变。实验小组又补充了实验:
松开锥形瓶的瓶塞,称得总质量为 m 。则 m m (填“>”、“<” 或“=”)。
(2)实验 2:
蔗糖溶于水后天平指针不发生偏转,说明实验 2 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理由是 。
35.(3 分)用下图实验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已知:白磷、红磷的着火点分别为 40℃、240℃。
(1)打开分液漏斗活塞,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现象是 。
(3)若要探究燃烧的另一个条件,C 中的 X、Y 分别为 。
36.(4 分)用下图实验探究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反应(实验中所用的纸花均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
并干燥)。
(1)实验 C 的目的是 。
(2)纸花变为红色的实验有 (填序号)。
(3)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
(4)实验结束后,将实验 D 集气瓶中的纸花取出烘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九年级化学试卷 第 7 页(共 8 页)
科学探究〗
37.(6 分)扎染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为探究真丝织物染色效果的影响因素,实验小组分别将 5g 大
小相同的真丝织物用塑料绳捆扎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a. 扎染效果的表征方式之一是染料利用率(E/%)。染料利用率越大,样品表面颜色越深,扎染效果越好。
b. 染液中含有 10g/L 的染料和一定浓度的碳酸钠。
【进行实验】每次实验,用针筒吸取 5mL 染液注射在织物捆扎部位,微波加热,再经过水洗、烘干等步
骤,计算染料利用率。实验记录如下表:
组别 第 1组 第 2 组 第 3 组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碳酸钠溶液浓度(g/L) 1 1 1 1.5 1.5 1.5 2 2 2
微波加热时间/min 2 3 4 a 3 4 2 3 4
E/% 81.4 88.2 90.7 86.0 90.0 91.5 87.7 92.9 93.6
【解释与结论】
(1)碳酸钠在扎染过程中具有软水、固色等作用,其化学式为 。
(2)表中,a= 。
(3)探究碳酸钠溶液浓度对扎染效果影响的实验是 (填序号)。
(4)由第 3组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
(5)②中,若碳酸钠溶液浓度改为 0.5g/L,则染料利用率 (填“>”或“<”)88.2%。
【继续实验】
(6)小组同学想利用上述工艺比较棉布与真丝织物的染色效果,请补全实验方案: ,再经过水洗、烘干等步
骤,计算染料利用率与 93.6%进行对比。
实际应用定量计算〗
38.(3 分)利用化学反应 可实现氢气的存储,计算 92kg 金属钠最多可吸收氢气的质量(写出
计算过程及结果)。
九年级化学试卷 第 8页(共 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