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2023-2024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含解析)

九年级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高明区灵龟公园的“世纪钱币博物馆”收藏了夏商至新中国的钱币上万枚,多数钱币是用金属铸造而来。完成下面小题:
(1). 古钱币不可再生,钱币博物馆每天接待众多游客,你建议该馆应该张贴的警示标识是
A. B. C. D.
(2). 先秦以及汉代货币均利用范包(即模具)铸造,下列工序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熔炼铜矿与木炭 B.将铜熔融成铜液 C.把铜液浇入范包 D.打碎范包取铜钱
(3). 由铜、铁等金属制成的铜钱、铁钱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提出“用磁铁靠近宋代钱币”以确认其主要成分,该步骤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发现问题、提出猜想 B.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C.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D.分析论证、评估交流
2.水常用作溶剂,从水源水到自来水、纯水,需经过必要的净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明矾[]作絮凝剂,可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B.天然水经过自然沉降、过滤、吸附工艺处理后,可得到纯水
C.适量的硝酸铵溶于一定体积水中,所得混合液的温度会下降
D.150mL酒精和50mL蒸馏水混合,可配制200mL医用酒精
3.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屠呦呦发现并提取了青蒿素
B.门捷列夫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
C.道尔顿确定了空气的组成
D.拉瓦锡编制了元素周期表
4.化学用语是表征化学知识的普遍语言。下列表示2个氧原子的是
A. B. C. D.2O
成都大运会火种盆如图所示,盆体采用航空铝合金材质整体铸造成型,采用清洁燃料减少成烟量,同时保证火焰形态和火焰颜色的最佳视觉效果。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铝合金硬度比纯铝大 B.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C.人类使用金属铜晚于铝 D.铝制品表面易形成致密保护膜
6.燃烧供应了世界上多数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目前,所有的燃烧反应都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
B.优化空气与燃料的进气配比,能使燃料充分燃烧
C.含碳燃料的不充分燃烧,会生成CO等有害气体
D.甲烷与乙醇是不同燃料,但充分燃烧的产物相同
7.该火种盘主要含有铝、铜、镁、硅等元素,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g
B.硅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
C.硅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D.该火种盘的组成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8.每个人的幸福生活需要自己的辛勤劳动夯实。下列劳动实践与相关化学知识没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活性炭吸附冰箱异味 活性炭有吸附性
B 餐后将洗净的铁锅擦干 铁在潮湿环境中易生锈
C 使用干冰给菜品营造“仙气” 干冰升华吸热
D 用铅笔芯作简易电池的电极材料 石墨具有还原性
A.A B.B C.C D.D
9.提升科学素养,才能解决实际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无毒,说明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B.“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烟”就是PM2.5
C.煤炉旁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因为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D.分类是重要的研究方法,水、二氧化锰、五氧化二磷都是氧化物
10.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是神州十七号航天员所穿航天服的生产原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中C、H元素的质量比为15:10
B.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中共含有29个原子
C.一个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分子中含有一个氧分子
D.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11.将混合物中的杂质分离,可以提高物质纯度。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铜粉 铁粉 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
B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通入氧气,点燃
C 溶液 加入过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D 氮气 氧气 通过炽热的炭层
A.A B.B C.C D.D
12.评价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与实践的重要环节,下列实验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目的 探究燃烧需要氧气 观察硫燃烧现象 比较铁、铝的活动性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方案
选项 A B C D
A.A B.B C.C D.D
13.变化观是需要发展的重要观念。X、Y、Z的转化关系如下表所示(“”表示反应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项 X Y Z 转化关系
A
B CuO Cu
C CaO
D C
A.A B.B C.C D.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16小题7分,第17小题8分,第18~21小题各10分,共55分。
14.化学是现代科技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石之一,可以促进科技创新、解释和改善生产和生活方式。
(1)放烟花由来已久,烟花中含镁粉、硫粉等,烟花爆炸发出耀眼白光,闻到刺激性气味。刺激性气味气体主要是 (填化学式),从分子角度解释闻到刺激性气味的原因是 。
(2)世界各国正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提出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中的“碳”指的是 (填化学式)。要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就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请你写出一种低碳生活方式 。
(3)某科技公司研发了一种以甲醇为原料的新型手机电池,其容量为锂电池的10倍,可连续使用1个月才充一次电,反应原理为:。
ⅰ.其中X的化学式为 。
ⅱ.电池充电时,将电能转化为 能。
ⅲ.请算出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 。
15.【科普阅读】
材料一:可燃材料制造时常常加入作阻燃剂,使之在达到热分解温度前吸收更多的热量,从而提高阻燃性能。受热时分解生成氧化铝和水蒸气,生成的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的表面并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水蒸气使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面积减少,从而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的浓度。
材料二:我国科学家在甲烷直接催化制取高附加值化学品的研究中取得进展,实现了甲烷与氧气在室温下发生化合反应直接制得甲醇(),富边催化甲烷与氧气室温直接转化的原理如题17图所示。
题17图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阻燃时,氢氧化铝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
(2)氢氧化铝能够阻燃的原因是 (填序号)。
a.难溶于水
b.分解时吸热
c.固体产物隔绝氧气
d.不燃产物的作用
(3)甲烷与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请在方框内把参加反应的有关物质补画完全 。
(4)参加反应的甲烷和氧气的分子个数比为 ,3.2g生成物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g。
16.【基础实验与学科实践】
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是我们应达的实验技能。根据所给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用于添加液体的仪器a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B、E装置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装置组合 (填“可以”或“不可以”)用来制取氢气。当收集满时,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出集气瓶中体积分数为95.8%,水蒸气体积分数为2.3%,集气瓶中存在其它气体的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点即可)。
(3)实验室常用浓硝酸和铜在常温下反应制备,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若气体只能用E收集,推测的性质为 (写一点即可)。
(4)用图2中装置制取并验证相关性质:
①相对于B装置,用F装置制的优点是 。
②如果Mg在中燃烧后生成黑色炭粒和氧化镁,由镁粉燃烧引发的火灾 (填“能”或“否”)用二氧化碳灭火。
③为确认Mg能与F装置中产生的反应,实验中应 (选填序号)。
a.先打开装置F中的止水夹,再加热装置G
b.先加热装置G,再打开装置F中的止水夹
17.【科学探究】
随着碳减排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仅对进行简单的捕获和储存并不足以缓解当下环境压力,实现的资源化利用更为重要。目前我国利用钢渣直接矿化法固定的路线如下:
(1)从反应速率视角推断,两种直接矿化法中更有优势的是 (填“干法”或“湿法”),理由是 。湿法矿化时,部分会溶解在水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Ⅰ.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2)小高同学用图1中实验验证能与水反应,他是通过证明 (填序号)来实现实验目的。
a.反应物被消耗
b.有新物质生成
其中乙试管的作用是 。
(3)小明同学采取图2装置探究能与水反应。按如图所示的实验,打开瓶塞,迅速将烧杯中的水倒入瓶中并拧紧瓶塞,振荡,一会后发现软塑料瓶变瘪。由此得出能与水反应的结论。小区同学认为该实验不足以证明能与水反应,主要原因是 。
Ⅱ.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4)如图3所示,用注射器在蜡烛外焰部位抽气并振荡,可观察到 ,证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若将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 ,证明反应生成了水。
(5)蜡烛在密闭容器内燃烧,同时监测容器内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变化,形成的三条曲线如图4所示,曲线 (选填“a”、“b”、“c”)能够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18.唐代《新修本草》中有如下记载:“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陶及今人谓之石胆,烧之赤色,故名绛矾矣。”现代科学也证明,绛矾中的主要成分是硫酸亚铁,具有补血、抗菌、消炎等作用。以废铁块(含有少量C、Zn等)和废硫酸作为原料制备绿矾的流程如图1所示:
(1)预处理的主要目的是 。
(2)溶浸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任写一个),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3)经过操作2:加热浓缩、降温结晶、过滤、冰水洗涤、低温干燥可得硫酸亚铁晶体(),用低温干燥,说明硫酸亚铁晶体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4)【查阅资料】
①硫酸亚铁晶体加热时,先失去结晶水,即。
②将无水硫酸亚铁()隔绝空气加强热,生成和、两种气体。
③无水硫酸铜粉末是白色的,遇水会变成蓝色。④二氧化硫能使紫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进行实验】某兴趣小组同学称取硫酸亚铁晶体样品,如图2所示装置进行高温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实验,对所得产物进行分析。
实验开始时,通一会儿的作用是 。写出资料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根据资料预测装置B和C中的实验现象分别为 、 。
19.在医药上应用较广泛,它的水溶液俗称双氧水,见光、受热或有杂质等条件都会加速的分解。
(1)双氧水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医疗上主要用于 。
(2)为进一步探究催化分解的效果,某兴趣小组使用手持技术对质量分数为3%的溶液开展家庭实践活动,测得数据如题21图和表1所示。
表1 不同质量绿豆面催化过氧化氢相关实验数据的比较
溶液的体积/mL 催化剂质量/g 压强最大值/kPa
10 0.6 125.2
10 0.8 130.2
10 1.0 134.8
10 1.2 139.0
10 1.4 140.5
10 1.6 136.5
10 1.8 132.7
ⅰ.由图可知,不同种类催化剂对分解速率的影响效果是 (按由强到弱顺序回答)。
ⅱ.分析表1中实验数据可知,该实验中选用绿豆面且质量为 g时的效果最佳。以绿豆而为催化剂,计算制取0.64g氧气所需过氧化氢的质量 (写出具体过程,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ⅲ.若27.2mL某双氧水所含过氧化氢的质量与上述计算结果相同,该双氧水的密度为,则其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是 (保留一位小数)。
试卷第4页,共10页
1.(1)ABC
(2)A
(3)B
【详解】(1)A、该图标为禁止鸣笛标识,故选项符合题意;
B、该图标为节约用水标识,故选项符合题意;
C、该图标为国家节能标识,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该图标为禁止烟火标识,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CD;
(2)A、熔炼铜矿与木炭过程中有铜和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符合题意;
B、将铜熔融成铜液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把铜液浇入范包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打碎范包取铜钱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某兴趣小组提出“用磁铁靠近宋代钱币”以确认其主要成分,该步骤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故选:B。
2.C
【详解】A、明矾净水原理是溶于水时形成的胶状物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而沉降,但不能降低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即不能将硬水转化为软水,故不正确;
B、天然水经过自然沉降、过滤、吸附,除去了水中不溶性杂质,水中还含有可溶性杂质,因此得到的不是纯水,故不正确;
C、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溶液温度降低,故正确;
D、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因此用150mL酒精和50mL蒸馏水混合体积小于200mL,故不正确;
故选:C。
3.A
【详解】A.屠呦呦发现并提取了青蒿素,因研究青蒿素获诺贝尔奖,正确;
B.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错误;
C.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测定了空气的成分,得出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错误;
D.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错误;
故选A。
4.D
【分析】用元素符号表示原子,表示多个原子就在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详解】A、O2表示氧气和一个氧分子,不符合题意;
B、2O2表示两个氧分子,不符合题意;
C、H2O2表示过氧化氢和一个过氧化氢分子,不符合题意;
D、2O表示2个氧原子,符合题意。
故选D。
5.C 6.A
【解析】5.A、一般合金的硬度大于其组成的纯金属的硬度,因此,铝合金硬度比纯铝大,故A说法正确;
B、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氧、硅、铝、铁、钙等,其中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故B说法正确;
C、铝的金属活动性较铜的活泼,比较难冶炼,所以人类使用金属铝晚于铜,故C说法错误;
D、铝在常温下与氧气反应在铝制品表面能形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6.A、并不是所有的燃烧都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如氢气燃烧只生成水,故A说法错误;
B、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氧气的浓度,均可以促进燃烧,优化空气与燃料的进气配比,能使燃料燃烧更充分,故B说法正确;
C、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一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故C说法正确;
D、甲烷和乙醇水不同燃料,但是二者都是由氢元素与碳元素组成的,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甲烷和乙醇充分燃烧的产物相同,均为二氧化碳和水,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7.B
【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单位是“1”,不是“g”,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周期数=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由硅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硅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则硅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硅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最外层有4个电子,既不容易得到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铝、铜、镁元素名称带“钅”字旁,都属于金属元素,而硅元素名称带“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8.D
【详解】A、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能吸附色素和异味,可用于冰箱除味,故A正确;
B、铁生锈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铁在潮湿环境中易生锈,因此餐后应该将洗净的铁锅擦干,故B正确;
C、干冰易升华吸热,可用来冷冻食品,故C正确;
D、铅笔芯中的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作电极,故D错误。
故选D。
9.B
【详解】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无毒,说明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A正确;
B、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紫烟的产生只是水受热在液态和气态间的变化。所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烟”是水受热在液态和气态间的变化,不是固体,所以不是PM2.5。B不正确。
C、由于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所以煤炉旁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C正确;
D、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氧化物;二氧化锰是由锰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氧化物;五氧化二磷是由磷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氧化物。所以水、二氧化锰、五氧化二磷都是氧化物。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B。
10.D
【详解】A、物质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10)=18:1,错误;
B、二甲苯烷二异氰酸酯(其分子式为C15H10N2O2)是由二甲苯烷二异氰酸酯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应是一个二甲苯烷二异氰酸酯分子中含有29个原子,错误;
C、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是由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分子构成的,不含有氧分子,错误;
D、该物质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10):(14×2):(16×2)=90:5:14:16,碳元素占比最高,则该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正确;
故选D。
11.A
【详解】A、盐酸与铁粉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与铜粉不反应,能除去杂质且不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的原则,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B、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且会引入新的杂质氧气,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镁与、溶液都能反应,反而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的原则,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将混合气体通过炽热的炭层,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但引入新的杂质二氧化碳,不符合除杂的原则,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12.B
【详解】A、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燃烧,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能燃烧,通过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不能验证燃烧需要氧气,故错误;
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放热,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瓶底的水能吸收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故正确;
C、根据控制变量唯一的原则,图示中金属的形状和种类均不同,不能比较铁、铝金属活动性,故错误;
D、铜与稀硫酸不反应,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错误;
故选:B。
13.C
【详解】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氧气不能转化为过氧化氢,故错误;
B、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铜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硝酸铜不能一步转化为氧化铜,故错误;
C、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故正确;
D、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反应能一步转化为碳酸,碳酸不能一步转化为碳,故错误;
故选:C。
14.(1) SO2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2) CO2 骑自行车上班(合理即可)
(3) NaOH 化学 +4
【详解】(1)烟花中含硫粉,硫燃烧产生二氧化硫,则闻到的刺激性气味气体主要是SO2;闻到刺激性气味的原因是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2)“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中的“碳”指的是CO2;低碳生活方式可以是骑自行车上班(合理即可);
(3)ⅰ.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保持不变。根据反应方程式,反应前的原子分别为C、H、O,数目分别为2、8、8;反应后原子种类分别为C、H、O、Na,数目分别为2、12、12、4,则4X中含有H、O、Na,数目是4、4、4,则X的化学式为NaOH;
ⅱ.电池充电时,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ⅲ.中钠是+1价,O是-2价,设碳的化合价是x,则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则可知,(+1)×2+x+(-2)×3=0,解得x=+4。
15.(1)
(2)bcd
(3)
(4) 2:1 1.2
【详解】(1)受热时分解生成氧化铝和水蒸气,方程式是;
(2)a.难溶于水不是氢氧化铝能够阻燃的原因,错误;
b.分解时吸热,能降低环境温度,正确;
c.固体产物隔绝氧气,可以防止燃烧,正确;
d.不燃产物的作用,产物氧化铝和水都不可燃烧,可以隔绝氧气,正确;
故选bcd;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原子种类不变,则甲烷与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是:;
(4)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以知道,参加反应的甲烷和氧气的分子个数比为2:1,3.2g生成物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16.(1)长颈漏斗
(2) 不可以 盐酸易挥发
(3) B 密度比空气大
(4)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否 a
【详解】(1)图1中用于添加液体的仪器a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用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②装置E是向上排空法,适用于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而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故不可以;
③因为盐酸易挥发,所以实验室制取的二氧化碳,常常混有少量氯化氢,故填:盐酸易挥发;
(3)①实验室常用浓硝酸和铜在常温下反应制备二氧化氮,所以选择固液常温装置,故选B;
②E装置为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若二氧化氮只能用该方法收集,说明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4)①F装置可将固体放在多孔隔板上,关闭止水夹,产生的气体不能排出,则装置中的压强变大,液体被压入长颈漏斗中,固液分离,反应停止,则其优点为:控制反应的开始与停止;
②由镁粉燃烧引发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因为Mg在CO2中燃烧后生成黑色炭粒,炭粒有助于燃烧,故填:否;
③装置中有氧气,则若要确认镁与二氧化碳反应,则应先打开装置F中的止水夹,即先通入二氧化碳后再加热装置G,则选a。
17.(1) 湿法 二氧化碳能通入水中,和水的接触面积,比二氧化碳和固体的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更快
(2) b 对比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会导致气压减小,瓶子变瘪
(4) 石灰水变浑浊 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
(5)b、c
【详解】(1)从反应速率视角推断,两种直接矿化法中更有优势的是湿法;因为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二氧化碳能通入水中,和水的接触面积,比二氧化碳和固体的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更快;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产生碳酸,方程式是:;
(2)根据图1,水和二氧化碳产生碳酸,没有明显现象,则用紫色石蕊试液来证明产生了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选b;
根据图1,乙试管没有通入二氧化碳,则其作用是对比;
(3)图2中该实验不足以证明能与水反应,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会导致气压减小,瓶子变瘪;
(4)证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则石灰水和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水,则会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反应产生了水,则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会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
(5)蜡烛在密闭容器内燃烧,由于蜡烛燃烧消耗了氧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根据图像,曲线b、c能够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18.(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同时加快反应速率
(2) 、 置换反应
(3)受热易分解(受热不稳定、受热易发生化学变化等,合理即可)
(4) 排净装置中的空气 白色粉末变为蓝色 紫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详解】(1)上述流程中预处理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这样使反应更充分,同时加快反应速率;
(2) 溶浸过程中,稀硫酸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和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3)根据经过操作2:加热浓缩、降温结晶、过滤、冰水洗涤、低温干燥可得硫酸亚铁晶体( FeSO4 7H2O ),用低温干燥,说明硫酸亚铁受热易分解(受热不稳定、受热易发生化学变化等,合理即可);
(4)该实验是将无水硫酸亚铁( FeSO4 )隔绝空气加强热,则实验开始时,通一会儿 N2 的作用是排净装置中的空气;
资料②中将无水硫酸亚铁( FeSO4 )隔绝空气加强热,生成 Fe2O3 和 SO2 、 SO3 两种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根据资料③无水硫酸铜粉末是白色的,遇水会变成蓝色;④二氧化硫能使紫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硫酸亚铁晶体加热时,先失去结晶水,无水硫酸亚铁隔绝空气加强热,该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两种气体,装置B中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则预测装置B中白色粉末变为蓝色;装置C中高锰酸钾溶液遇二氧化硫会褪色。
19.(1) 混合物 杀菌消毒
(2) 二氧化锰>绿豆面>红豆面 1.4 解:设制取0.64g氧气所需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解得:x=1.36g
答:制取0.64g氧气所需过氧化氢的质量为1.36g。 5.0%
【详解】(1)①双氧水是由过氧化氢和水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
②作为医用药,双氧水可用于杀菌消毒;
(2)①相同条件下,压强增大的越快,反应速率越快,催化剂的催化效果越好,故不同种类催化剂对 H2O2 分解速率的影响效果由强到弱的是:二氧化锰>绿豆面>红豆面;
②由表格可知,催化剂质量为1.4g时,压强最大值最大,故该实验中选用绿豆面且质量为1.4g时的效果最佳;
③见答案。

故填:5.0%。
答案第8页,共9页
答案第9页,共9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北京市顺义区2023-2024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图片版 无答案)

下一篇: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3-2024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