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作业06构成物质的微粒 寒假分层作业 2024年九年级化学寒假培优练(沪教版)(含解析)

寒假作业06 构成物质的微粒-【寒假分层作业】2024年九年级化学寒假培优练(沪教版)
作业06 构成物质的微粒
考点一 物质由微粒构成
1.构成物质的微粒
(1)分子:通常状况下为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一般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氧气、水等。
(2)原子:常见的金属、稀有气体、某些固体非金属单质。如铁、氦气、碳等。
(3)离子:氯化钠、碳酸钙等。
2.微粒的性质
(1)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微粒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微粒的运动速率越快。
(3)微粒之间有空隙。
考点二 分子、原子和离子
1.分子
(1)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由原子构成:如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2.原子
(1)概念: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其原子保持。
(2)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相对原子质量:1个原子的真实质量与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之比,单位为“1”,可省略。在数值上:在数值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5)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在测定锌、铟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做出卓越贡献的中国科学家是张青莲。
(6)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它也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可省略。
3.离子
(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符号的书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当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1个单位的负电荷时,“1”省略不写。
(3)离子符号的意义:如Mg2+表示1个镁离子,Mg2+的“2”表示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4.微粒结构示意图
粒子名称 氖原子 铝离子 硫原子 氯离子 镓(Ga)离子
粒子符号 Ne Al3+ S Cl- Ga3+
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题型01 构成物质的微粒
(2023·吉林长春)
1.下列物质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A.金刚石 B.氢气 C.氯化钠 D.水
(2023·内蒙古通辽)
2.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碳酸钾 B.液氧 C.金刚石 D.银
(2023·河南)
3.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下列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A.汞 B.水 C.氢气 D.硫酸铜
题型02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现象
(2023·西藏)
4.在远处就能闻到茉莉花的香味。对这一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D.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2023·青海)
5.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水分子很小
B.酒精温度计放入热水中,液柱升高—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将氧气压缩贮存于钢瓶中—分子之间有间隔
D.瓜果飘香—分子在不停运动
(2023·吉林长春)
6.液氮可用于制冷。在氮气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中,下列微观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间间隔变大 B.分子的质量变大
C.分子的数目增多 D.分子的种类改变
(2023·山东泰安)
7.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通过气味区别氮气和氨气——分子是运动的,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B.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状态变化,分子大小随之变化
C.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D.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更快——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
题型03 微粒图像的分析
(2023·黑龙江绥化)
8.下图中不同小球代表不同原子,其中能表示化合物的是
A. B.
C. D.
(2023上·山东济南·九年级统考期中)
9.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 B.
C. D.
(2023上·江苏宿迁·九年级校考)
10.若用表示一种原子,用表示另一种元素的原子,则下列图示表示由两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的图是
A. B. C. D.
题型04 微粒结构示意图
(2023·四川内江)
11.如图为铝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铝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表示铝原子带正电
B.铝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核外13个电子上
C.铝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D.铝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2023·辽宁营口)
12.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下图为几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1)图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填字母序号);
(2)B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成为 (填“阴”或“阳”)离子;
(3)C中x的值是 ;
(2023·山东滨州)
13.下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试分析下图并回答问题:
(1)C粒子是 (填“原子”、“阴离子”或“阳离子”);若D是原子,则X= ;
(2)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上图中 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题型05 分子、原子的关系
(2023上·河南许昌·九年级校考期中)
14.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因此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C.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D.热胀冷缩是因为构成物质微粒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2023上·湖北孝感·九年级校考)
15.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分子在不断运动,固体中分子之间没有间隔
②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③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④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⑤分子的运动速率比原子快
⑥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⑦原子中不存在带电荷的粒子,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A.1 个 B.2 个 C.4 个 D.5 个
(2023上·山东临沂·九年级校考)
16.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物质是由傲观粒子构成的,如氨气、苯由分子构成;汞、金刚石由原子构成
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023·广西·模拟预测)
17.下列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A.金属铜 B.干冰 C.氯化钠 D.食盐
(2023上·新疆乌鲁木齐·九年级校考期末)
18.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B.天然气能被压入钢瓶中——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易被压缩
C.一滴水中水分子个数1.67×1021——水分子很小
D.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2023上·湖南怀化·九年级溆浦县第一中学校考期末)
19.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湿衣服在阳光下更容易干——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C.氧气和液氧都能作助燃剂——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D.冬天水结成冰,停止流动——分子停止运动
(新情境—核废水)(2023上·江苏泰州·九年级统考期中)
20.核废水中含有氚,对入体有辐射。氚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氚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A.1 B.2 C.3 D.4
(2023·江西赣州·校考模拟预测)
21.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属于离子结构的是
A. B. C. D.
(新考法—化学史)(2023上·福建宁德·九年级统考期中)
22.人类从来就没有停止对物质世界构成规律的探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汤姆生确认原子内有电子 B.拉瓦锡发现青蒿素
C.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 D.张青莲在相对原子质量测定上做出了贡献
(2023·海南海口·海口市义龙中学校考模拟预测)
23.物质是直接或间接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又由电子、质子与中子等更微小的粒子所构成。若以○、●和分别代表电子、质子与中子,则下列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A. B. C. D.
(2023上·山东日照·九年级日照港中学校考期中)
24.银元素的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为m kg,其相对原子质量为108,某元素X的阳离子X3+的核外有10个电子,核内有10个中子,则元素X的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为( )
A.108m/23 kg B.23 /108m kg C.23m/108 kg D.108 /23m kg
(新情境—月球车)(2023·江苏连云港·校考一模)
25.“玉兔”号月球车用钚-238(其原子中含有94个质子和144个中子)作为热源材料。下列有关钚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元素的原子序数是94 B.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144个电子 D.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8g
(2023上·江苏南京·九年级统考期中)
26.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A. B. C. D.
(2023上·重庆潼南·九年级校联考期中)
2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表示钠原子 B.①②③④表示的微粒都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
C.③⑤两种粒子能形成AB2型化合物 D.以上微粒表示4种元素
(2023上·广东深圳·九年级统考期中)
28.下列关于原子的构成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B.电子在原子核外一定空间内做高速运动
C.原子核的质量和电子的质量相差不大
D.原子核的体积与整个原子的体积相比要小很多
(2023上·江苏扬州·九年级校考期中)
29.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氯化钠是由氯化钠离子构成的物质 B.一个分子质量一定大于一个原子质量
C.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水分子 D.分子和原子的区别是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新考法—离子中各类微粒间数值关系与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结合计算)(2023上·河南信阳·九年级统考期中)
30.已知有有x个电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为M(M为整数),则这种元素的原子中含有的中子数为
A. B. C. D.
(2023上·广东深圳·九年级统考期中)
31.下列关于Na、Na+两种粒子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①核电荷数相同 ②核外电子数相等 ③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 ④质量几乎相等 ⑤质子数相等 ⑥Na+比Na稳定
A.①②⑤ B.①③⑤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④
(2023上·河北·九年级校考期中)
32.下图是某元素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时,该粒子为
B.当时,该粒子一定是Ne
C.当时,该粒子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D.当时,该元素组成的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2023上·青海西宁·九年级校考期中)
33.化学用语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图中的A、B、C、D和E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你回答:
(1)写出C微粒的符号 。
(2)A、B、C、D和E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填字母);A元素的化学性质与B、C、D、E中哪一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填字母)。
(3)写出B和E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A、金刚石属于碳单质,直接由原子构成,符合题意;
B、氢气由氢气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D、水由水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B
【详解】A、碳酸钾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碳酸钾是由钾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液氧是液态的氧气,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C、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D、银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银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B。
3.D
【详解】A、汞是一种金属单质,由汞原子直接构成,选项错误;
B、水由水分子构成,选项错误;
C、氢气由氢分子构成,选项错误;
D、硫酸铜是一种盐,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选项正确,故选D。
4.A
【详解】分子具有不断运动的性质,因此构成花的分子运动到空气中被人闻到,故选:A。
5.B
【详解】A、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是因为水分子很小,故说法正确;
B、酒精温度计放入热水中,液柱升高,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说法错误;
C、将氧气压缩贮存于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的缘故,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压缩,故说法正确;
D、瓜果飘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缘故,带有气味的分子运动到人的鼻子,使人闻到气味,故说法正确;
故选:B。
6.A
【详解】在氮气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中,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子的质量、数目、种类均不变。
故选:A。
7.B
【详解】A、通过气味区别氮气和氨气,是因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氮分子和氨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人的鼻孔中,由于不同分子性质不同,氮气是无味的,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气味不同,故可以区分,不符合题意;
B、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是因为状态改变,分子之间的间隔改变,分子的大小不变,符合题意;
C、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不符合题意;
D、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更快,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B
【详解】A、含有一种直接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只有一种原子,即只含一种元素,是单质,不符合题意;
B、含有一种分子,该分子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是化合物,符合题意;
C、含有一种分子,该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是单质,不符合题意;
D、含有两种分子,是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B
【详解】A、图示中含有一种分子,表示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A错误;
B、图示中含有三种分子,表示三种物质混合,属于混合物,故B正确;
C、图示中含有一种分子,表示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C错误;
D、图示中含有一种分子,表示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D错误;
故选:B。
10.D
【分析】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微观上只有一种分子;混合物从宏观上看含有多种物质,微观上含有多种分子;单质从宏观上看是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从微观上看是只含有同类原子的同种微粒;化合物从宏观上看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从微观上看是不同类原子构成的同种微粒。
【详解】A、含有两种分子,且每种分子含有同种原子,为两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含有一种分子,且分子中含有不同的原子,故为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C、含有三种分子,其中两种分子中含有同种原子,另一种分子中含有不同的原子,故为单质和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含有两种分子,且两种分子中均含有不同的原子,故为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1.D
【详解】A、图中“+”表示原子核带正电,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由于电子质量很小,铝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由铝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弧线表示电子层,由铝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铝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2.(1)A
(2) 失去 阳
(3)6
【详解】(1)图中A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2)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
(3)在原子中,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C中x的值是16-2-8=6。
13.(1) 阴离子 8
(2)B
【详解】(1)C中的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所以整个粒子呈负电性,属于阴离子;
若D为原子,则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X为18-2-8=8。
(2)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对应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A与B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14.A
【详解】A、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该选项说法正确;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则分子一定比构成其的原子大,但不一定比其它原子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分子可分裂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不限制化学变化,原子还能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热胀冷缩过程中,微粒大小不变,微粒间的间隔随温度改变而改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15.B
【详解】①分子在不断运动,固体中分子之间间隔较小,而不是没有间隔,故错误;
②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正确;
③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故正确;
④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水分子,故错误;
⑤分子、原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分子的运动速率不一定比原子快,故错误;
⑥原子核不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例如氢原子原子核仅由一个质子构成,故错误;
⑦原子中含有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电的电子,由于二者所带电荷总数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故错误。
综上所述,②③是正确的。
故选:B。
16.B
【详解】A、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如氨气、苯分别由氨分子、苯分子构成,汞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刚石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但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也可能是由原子、离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7.B
【详解】A、金属铜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不符合题意;
B、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态,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符合题意;
C、氯化钠是含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D、食盐中含有的物质包括氯化钠、碘酸钾等,属于混合物,且均由离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D
【详解】A、“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引起酒香的分子四处扩散,不符合题意;
B、天然气能被压入钢瓶中,是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受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不符合题意;
C、一滴水中水分子个数1.67×1021,说明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不符合题意;
D、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分子的大小不变,符合题意。
故选D。
19.D
【详解】A、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则湿衣服在阳光下更容易干,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水通电后分解产生氧气与氢气,水由水分子构成,氢气由氢分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则该反应可以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氧气与液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则氧气与液氧化学性质相同,都可以做助燃剂,故选项说法正确;
D、分子的运动不会停止,冬天水结成冰,停止流动,水分子还是在不停地运动,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20.A
【详解】根据氚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氚原子中含有一个质子,两个中子,1个电子,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则氚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
故选:A。
21.A
【详解】A、由图示可知,质子数为12,核外电子数为2+8=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项符合题意;
B、由图示可知,质子数为16,核外电子数为2+8+6=16,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由图示可知,质子数为12,核外电子数为2+8+2=12,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由图示可知,质子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2+8+7=17,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2.B
【详解】A、汤姆生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而原子是电中性的,故A正确;
B、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测定了空气的成分,是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故B错误;
C、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故C正确;
D、我国化学家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于1983年当选为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主持测定了铟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量的测定,故D正确。
故选B。
23.B
【分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为原子,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
【详解】A、质子数1=电子数1,该微粒是原子,错误;
B、质子数3大于电子数2,该微粒是阳离子,正确;
C、质子数1小于电子数2,该微粒是阴离子,错误;
D、质子数2=电子数2,该微粒是原子,错误;
故选:B。
24.C
【详解】元素X的阳离子X3+的核外有10个电子,则该元素的原子的电子数为13。
同一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则该原子的质子数=13。
由于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13+10=23。
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公式可知,
故选:C。
25.A
【详解】A、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由题意知该原子中含有94个质子,则其该元素的原子序数是94,故A正确;
B、根据钚元素中文名称偏旁“钅”字旁可知,钚属于金属元素,故B错误;
C、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其原子中含有94个质子,则该原子的核外有94个电子,故C错误;
D、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D错误。
故选A。
26.B
【详解】A、该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该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
B、该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该分子由两种原子构成,属于化合物,符合题意;
C、该物质由三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该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该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7.B
【详解】A、①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2+8=10,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表示钠离子,故A说法错误;
B、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原子核外只有1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故①②③④表示的微粒都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故B说法正确;
C、③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2+8+8=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氯元素在化合物中显-1价,⑤质子数=6=核外电子数,表示碳原子,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失去4个电子,从而带上4个单位的正电荷,故碳元素显+4价,能够形成CCl4,即③⑤两种粒子能形成AB4型化合物,故C说法错误;
D、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图示中共有11、10、17、2、6五种质子数,可表示5种元素,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28.C
【详解】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故A说法正确;
B、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核外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中运动,故B说法正确;
C、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C说法错误;
D、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原子核的体积与整个原子的体积相比要小很多,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29.C
【详解】A、氯化钠是由钠离子、氯离子构成的物质,说法错误;
B、一个分子质量不一定大于一个原子质量,比如:一个氢气分子小于一个铜原子的质量,说法错误;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说法正确;
D、分子和原子的区别是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说法错误;
答案:C。
30.D
【详解】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所以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在阴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得到的电子数,在R-中,得到1个电子,所以质子数=x-1,所以中子数=M-(x-1)=M-x+1。
故选D。
31.C
【详解】①钠离子是钠原子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后形成的,核电荷数不变,故钠原子和钠离子核电荷数相同,均是11,正确;
②钠离子是钠原子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后形成的,故钠离子和钠原子核外电子数不同,错误;
③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1,钠离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电子层结构不相同,错误;
④钠离子是钠原子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后形成的,电子的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故质量几乎相等,正确;
⑤钠离子是钠原子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后形成的,质子数不变,故钠离子和钠原子质子数相等,正确;
⑥钠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故钠离子比钠原子稳定,正确。
故正确的是①④⑤⑥。
故选C。
32.A
【分析】当x2+y时,该粒子为阳离子,当x2+y时,该粒子为阴离子,当x2+y时,该粒子为原子。
【详解】A、x-y=1时,满足x2+y,故该粒子为阴离子,若粒子为F-,则x=9,y=8,满足条件,故该项符合题意;
B、x-y=2时,满足x=2+y,故该粒子为原子,不一定是,也可能是,故该不符合题意;
C、x=12时,该元素为镁,因为电子层为2层,故该粒子为,最外层为8电子,已达到稳定结构,不易失电子,故该项不符合题意;
D、y=8时,该粒子不一定是原子,形成的单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一定稳定,故该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3.(1)Cl-
(2) B、C B
(3)AlCl3
【详解】(1)C中质子数是17,为氯元素;核外电子数>质子数,表示阴离子,表示为:Cl-;
(2)元素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故B、C属于同种元素;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A与B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故化学性质相似。
(3)B为氯元素,E为铝元素,形成氯化铝,其中铝元素显+3价,氯元素显-1价,故氯化铝的化学式为:AlCl3。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英语试题(含答案无听力音频及原文)

下一篇: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卷(含答案无听力音频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