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巩固:(4)氯及其化合物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次氯酸见光易分解,新制氯水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A正确;
B.钠极易和水以及氧气反应,所以实验室把保存在石蜡或煤油中,B正确;
C.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不能用试纸测定新制氯水的,C错误;
D.次氯酸钙易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次氯酸,次氯酸易分解,所以漂白粉要密封保存,D正确;
答案选C。
2.答案:C
解析:A.氯气与烧碱溶液或石灰乳反应制取漂白液或漂白粉、漂粉精,都能得到含氯消毒剂,故A正确;
B.工业上主要采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氯气和烧碱,同时生成氢气,故B正确;
C.盐酸的酸性强于碳酸,通入溶液不反应,故C错误;
D.氨气在水中溶解度大,侯氏制碱法是向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氨气至饱和,再通入足量的后析出,故D正确;
故选C。
3.答案:B
解析:A.HClO具有漂白性,无漂白性,A错误;
由实验可知,滴加氯水的区域变白色,而周围B.变成红色,可说明H+的扩散速度比HClO分子快,B正确;
C.HClO的漂白持久、稳定,实验后的pH试纸加热不会恢复原来的颜色,C错误;
D.久置的氯水主要成分为稀盐酸,无漂白性,故不会产生相同的实验现象,D错误;
故答案为:B。
4.答案:D
解析:HClO见光易分解生成HCl和氧气,则氯水在阳光照射后产生小气泡,说明含有HClO,故A项正确;生成氯化银沉淀,对应的微粒为,故B项正确;加入粉末,有气泡产生,生成,对应的微粒为中,故C项正确;使石蕊溶液变红的是,红色褪去的是HClO,故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反应Ⅰ中CuO与HCl反应,生成和,为复分解反应,故A正确;反应Ⅱ中与反应,化学方程式为,故B正确;为中间产物,CuO为催化剂,故C错误;由反应Ⅰ、Ⅱ可知,总反应为HCl与反应生成和,则该方法制氯气主要原料是盐酸和氧气,故D正确。
6.答案:D
解析: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需要加热,A项错误;氯气和碱石灰反应,B项错误;氯气的密度大于空气,收集氯气应用向上排空气法,即“长进短出”,C项错误;氢氧化钠能和氯气反应,可用于吸收氯气,D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A项,Fe在中燃烧的现象为产生红棕色的烟,不正确;B项,Fe与反应生成,作氧化剂,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不正确;C项,将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加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可以得到胶体,正确;D项,实验①中的铁和氯气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不正确。
8.答案:C
解析:新制的氯水中含有,溶液呈浅黄绿色,而久置的氯水中几乎不含,溶液无色,A项正确;新制的氯水中HClO的量大,漂白作用强,而久置的氯水中几乎不含有HClO,漂白作用很弱或消失,B项正确;新制的氯水中含有与水反应生成的HCl,所以含有氯离子,C项错误;新制的氯水中只有一部分氯气与水反应,大部分氯气仍以分子的形式存在,久置的氯水中绝大部分氯气都与水发生了反应,所以含有极少量的氯气或不含氯气,D项正确。
9.答案:B
解析:Na与反应生成NaCl,,因此白烟为NaCl,A项正确;玻璃管尾部塞一团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球是为了吸收过量的,防止污染空气,B项错误;Na在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C项正确;根据A选项的分析,Na和的反应为,D项正确。
10.答案:B
解析:汗渍中含有NaCl,即②物质为NaCl,NaCl与①溶液中的溶质作用生成③物质,③物质在光照下分解出灰褐色的银粒,则说明③物质为AgCl,①溶液中的溶质为,将溶液涂在纸上,发生的反应为,故选B。
11.答案:B
解析:由分析可知,a为,其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0,既可以升高也可以降低,故既可被氧化,也可被还原,A项正确;由分析可知,由于反应,故d的浓溶液(浓盐酸)不可与c的固体(NaClO)反应生成NaCl与HClO,B项错误;实验室可通过加热与d的浓溶液(浓盐酸)制得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浓),C项正确;可存在a→c→e→d→b→a的循环转化关系,即,D项正确。
12.答案:A
解析: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若用试管②收集,试管②中的导气管应是长进短出,故A错误;试管①中的导气管是长进短出,是的收集装置,则试管②是防倒吸装置,故B正确;有毒,会污染空气,可用NaOH溶液吸收,防止污染环境,故C正确;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制备的氯气中混有HCl和水蒸气,整个制取的简易装置中没有净化和干燥气体装置,所以收集的中混有HCl气体和水蒸气,故D正确。
13.答案:(1)E→C→D→A→B→H→G→F
(2)(浓)
(3)①除去氯气中混有的HCl气体
②干燥氯气
③吸收多余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④
(4)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5)、;棕色试剂瓶;不能;氯水中所含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能使pH试纸褪色
解析:(1)根据分析可知,制取完氯气后,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混有的HCl,用浓硫酸干燥氯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干燥纯净的氯气,并用NaOH溶液吸收过量的氯气,故连接顺序为E→C→D→A→B→H→G→F。
14.答案:(1)HClO;氧化性、漂白性、不稳定性、弱酸性(任意一个即可);酸性氧化物
(2)b;(或或)
(3)
(4)
(5)稀释二氧化氯,防止因二氧化氯的浓度过高而发生爆炸
解析:Ⅰ.由物质类别和化合价可知,甲为HCl,乙为,丙为,丁为,戊为HClO,已为,庚为次氯酸盐,辛为氯酸盐。
(1)戊的化学式为HClO,具有氧化性、漂白性、不稳定性、弱酸性;丁为,溶于水生成,丁属于酸性氧化物。
(2)①乙为,氯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处于氯元素的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②甲为HCl,乙为,实验室由甲制备乙常用的方法是(或
或)
(3)若庚是漂白粉的有效成分,存放不当,在空气中易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而失效,发生的反应为。
Ⅱ.用与在酸性条件下可制得,装置A为发生装置,装置B为安全瓶,装置C为收集装置,装置D为尾气吸收装置。
(4)与反应生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可知,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从+5价降低到+4价,作氧化剂,则作还原剂,被氧化生成,故可以推测产物中还含有的另一种气体是。
(5)由题干信息可知,通入氮气的作用有两个,一是搅拌作用,二是稀释二氧化氯,防止因二氧化氯的浓度过高而发生爆炸。
15.答案:(1)圆底烧瓶;饱和食盐水
(2)水浴加热;;避免生成
(3)吸收尾气,防止污染空气;AC
(4)过滤
(5)小于
解析:(2)结合题干中的实验目的,可知b装置中生成,c装置中生成NaClO。
(3)d装置中可以用处理多余的,也可以利用的还原性,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消耗。
1复习巩固:(4)氯及其化合物——2023-2024学年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寒假轻松衔接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新制氯水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B.实验室把保存在石蜡或煤油中
C.用干燥试纸测定新制氯水的为3
D.漂白粉要密封保存
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氯气与烧碱溶液或石灰乳反应都能得到含氯消毒剂
B.工业上主要采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氯气和烧碱
C.通入溶液可反应制得
D.侯氏制碱法是向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氨气至饱和,再通入足量的后析出
3.某同学在一pH试纸上滴几滴新制的氯水,现象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说明分子具有漂白性
B.该实验说明扩散速度比HClO分子快
C.将实验后的pH试纸在酒精灯上微热,试纸又恢复为原来的颜色
D.若将新制的氯水放置数天后进行实验,会产生相同的实验现象
4.“氯气对水一心一意,水偏弄成三分四离。”其中“三分四离”指的是新制氯水的七种微粒,下列对新制氯水性质与所含有的微粒关系的描述,对应不正确的是( )
A.氯水在阳光照射后产生小气泡,说明有HClO
B.氯水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有
C.氯水中加入粉末,有气泡产生,说明有
D.氯水使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说明有和
5.历史上曾有化学家用以下方法制取氯气,反应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推断中不正确的是( )
A.反应Ⅰ属于复分解反应
B.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为
C.是整个过程的催化剂
D.该方法制氯气主要原料是盐酸和氧气
6.氯气是常用的化工原料,可用作消毒剂和漂白剂,实验室用和浓盐酸反应可制取氯气。氯气有毒,泄漏时需要妥善处理。实验室制取氯气时,下列实验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A.生成
B.净化
C.收集
D.吸收尾气
7.某实验小组以氯气和铁丝为原料进行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验①的现象为产生红棕色的雾
B.反应①中氯气为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
C.实验③发生化学变化,可以得到胶体
D.实验①②涉及的所有物质均为电解质
8.关于新制的氯水和久置的氯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新制的氯水呈浅黄绿色,久置的氯水无色
B.新制的氯水漂白作用强,久置的氯水漂白作用很弱或消失
C.新制的氯水中没有氯离子,久置的氯水中才含有氯离子
D.新制的氯水中含氯气多,久置的氯水中含有极少量的氯气或不含氯气
9.某化学教师为“氯气与金属钠反应”设计了下图装置的实验。实验操作:先给钠预热,到钠熔化成圆球时,撤火,通入氯气,即可见钠着火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反应产生的大量白烟是氯化钠晶体
B.玻璃管尾部塞一团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球是防止进入的空气与钠反应
C.钠着火燃烧产生黄色火焰
D.发生的反应为
10.痕检是公安机关提取犯罪嫌疑人指纹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显现法就是其中一种:人的手上有汗渍,用手触碰过白纸后,手指纹线就留在纸上。如果将①溶液小心涂到纸上,①溶液就跟汗渍中的②物质作用,生成③物质,③物质在光照下分解出的银粒呈灰褐色,随着反应的进行,银粒逐渐增多,由棕色变成黑色的指纹线。下列用化学式表示的这三种物质都正确的是( )
A.① ②NaBr ③AgBr B.① ②NaCl ③AgCl
C.①AgCl ② ③NaCl D.① ②NaCl ③Ag
11.部分常见含氯物质的分类与相应化合价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A.a既可被氧化,也可被还原
B.d的浓溶液可与c的固体反应生成b与e
C.实验室可通过加热与d的浓溶液制得a
D.可存在a→c→e→d→b→a的循环转化关系
12.已知在常温下与浓盐酸反应生成,如图所示的是用与浓盐酸反应制取的简易装置,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试管①中盛有饱和食盐水,用试管②收集
B.用试管①收集,试管②可防止NaOH溶液倒吸到试管①中
C.③用于吸收多余的,防止污染环境
D.用该装置收集到的中会混有HCl气体和水蒸气
13.在实验室中用二氧化锰跟浓盐酸反应制备干燥纯净的氯气,进行此实验所用仪器如下图:
(1)连接上述仪器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填各接口处的字母)。
(2)产生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3)在装置中:①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_________。
②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
③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
④该反应(指③)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
(4)化学实验中检验是否有产生常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如果有产生,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
(5)数字化实验将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相连,采集实验过程中各种变化的数据并记录和呈现,通过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得实验结论。下面是某同学通过数字化实验获得光照新制氯水的pH变化、氯离子浓度变化数据图。
用化学方程式说明两图中曲线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据此,新制的氯水应该保存在________中;实验中能用pH试纸测新制氯水的pH吗?________(填“能”或“不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14.Ⅰ.利用价一类二维图像,可以从不同角度研究含氯物质的性质及其转化关系,图中甲~辛均含氯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1)戊的化学式为_______,具有_______(写出任意一种戊具有的性质);丁属于________(选填“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或“特殊氧化物”)。
(2)①根据氯元素的化合价判断,乙物质_______(填字母)。
a.只有氧化性 b.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c.只有还原性
②实验室由甲制备乙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写出离子方程式)。
(3)若庚是漂白粉的有效成分,存放不当,在空气中易失效。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Ⅱ.已知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气体,极易溶于水但不与水反应。性质非常不稳定,温度过高、水溶液中的质量分数高于30%或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大于10%时均有可能发生爆炸。因不易运输和储存,故实际应用时经常在还原剂作用下,用烧碱溶液吸收气体制得(如图所示)。
(4)NaClO与反应生成和另一种气体,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可以推测产物中还含有的另一种气体是________。
(5)通入氮气的作用有两个,一是搅拌作用,二是________。
15.氯可形成多种含氧酸盐,广泛应用于杀菌、消毒及化工领域。实验室中利用下图装置(部分装置省略)制备和NaClO,探究其氧化还原性质。
(1)盛放粉末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a中的试剂为________。
(2)b中采用的加热方式是________,c中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采用冰水浴冷却的目的是________。
(3)d的作用是________,可选用试剂________(填序号)。
A. B.NaCl C.NaOH D.
(4)反应结束后,取出b中试管,经冷却结晶,_________,少量(冷)水洗涤,于燥,得到晶体。
(5)取少量和NaClO溶液分别置于1号和2号试管中,滴加中性KI溶液,1号试管溶液颜色不变,2号试管溶液变为黄色。可知该条件下的氧化能力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NaClO。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