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眼睛和眼镜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我国近视眼的发生率较高,其中小学生近视率上升到近40%,初中生近视率达到60%,广大青少年保护眼睛健康非常重要。下列关于近视眼分析正确的是( )
A.近视眼总是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B.形成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C.近视眼应该配戴凸透镜矫正
D.通过眼睛的晶状体在视网膜上成缩小正立的虚像
2.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根据甲图中的刻度尺读出此透镜的焦距为10.0cm
B.当乙图中成清晰的像时,将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依然可以成清晰的像
C.当乙图中成清晰的像时,在凸透镜和光屏之间放一块近视镜片,此时将光屏向右移动,可以重新承接到清晰的像
D.如果用不透明罩将蜡烛的焰心尖端罩住,光屏上的像依然完整但变暗
3.如图1和2,是一束光分别经过甲、乙两个透镜后的光路图,图中虚线表示透镜的主光轴。图3是远视眼的成因示意图( )
A.甲对光有会聚作用,是凹透镜
B.乙对光有会聚作用,是凸透镜
C.矫正远视眼的镜片和甲对光的偏折作用相同
D.矫正远视眼的镜片和乙对光的偏折作用相同
4.如图甲所示为眼球结构图,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如图乙所示装置,对远视眼的成像及矫正进行探究。将老花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使光屏上映出了清晰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眼球中的晶状体相当于实验中的凸透镜
B.远视眼不戴矫正眼镜时,看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前方
C.远视眼患者佩戴的远视眼镜属于凹透镜的一种
D.如果患者远视眼很严重,透镜的折光本领应该小一些
5.“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应该保护好自己的眼睛。6月6日为全国“爱眼日”,爱眼日设立的宗旨是希望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要预防近视,珍爱光明。下列关于近视眼成因及其矫正图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6.如图,沈阳浑河之上,夜色中的浑河大桥灯光璀璨、流光溢彩,让游人流连忘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宇看到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
B.小刚取下近视眼镜,看到廊桥变模糊了,是因为廊桥的像成在了视网膜前
C.小丽拿出携带的放大镜观看远处的廊桥,看到了廊桥倒立的像,这个像是虚像
D.小兰用手指组成方框“取景”,方框离眼睛越远“取景”范围越小,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7.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如果用激光笔照射水中的鱼,那么只要对准鱼在水中的像即可照到鱼
B.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矫正的方法是戴一副由凹透镜片做的眼镜
C.雨后晴朗的夜晚,背着月光走,地面发暗的地方是积水,发亮的是土地
D.站在岸上的人,看池底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发生折射
8.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电视遥控器利用紫外线实现对电视机遥控
B.图-2中,配戴凹透镜镜片制成的眼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C.图-3中,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D.图-4中,“中国天眼”球面射电望远镜利用了凹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9.下列对各光学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入射光垂直射向镜面时,入射角等于90°
B.乙图中蜡烛远离玻璃板时,玻璃板后面蜡烛的像逐渐变小
C.丙图中小孔成的是倒立实像
D.丁图是远视眼矫正后的成像光路图
10.小明同学用数码相机(可调焦距)拍摄了同一花的两张照片,如图所示。结合图片分析,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照相机的镜头与老花镜属于一类透镜
B.凸透镜能成缩小的实像是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C.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时,镜头焦距需调得小一些
D.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时,镜头焦距需调得大一些
二、填空题
11.如图甲所示是近视眼或远视眼成像示意图,其中属于远视眼的是 (选填“甲”或“乙”),形成甲的原因是晶状体太 (选填“厚”或“薄”).折光能力太弱;乙所成的像在视网膜 (选填“前”或“后”),乙图的情况需要佩戴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加以矫正。
12.形成近视眼的原因之一是晶状体太 (选填“薄”或“厚”),折光能力太强,使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的 ,需要用对光有 作用的 透镜来矫正。
13.如图,保持蜡烛、凸透镜的位置不变,调节光屏到图示位置时,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利用这个成像规律可以制成 .若在蜡烛和凸透镜中间,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则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上仍可出现清晰的像。
14.小莉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她向黑板靠近几步就看清了,说明她是 眼(选填“近视”或“远视”).如果小莉仍坐在原位,为了使物体的像刚好落在小莉的视网膜上,她应该配戴适当度数的 透镜制作的眼镜来矫正视力.
15.老花镜的镜片是 透镜,它的度数等于它焦距(用m作单位)的倒数乘以100,小明拿着爷爷的老花镜正对太阳光,再拿一张纸在老花镜下来回移动,纸上得到一个最小的光斑距老花镜50cm,则小明爷爷老花镜的度数是 度,爷爷戴上老花镜后能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 (前/后)移,从而使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
16.“六 一”儿童节,同学们一起去看海豚表演,同学们坐在各个方向都能看清楚节目,因为阳光照在海豚身上发生 (选填“漫”或“镜面”)反射;同学们被精彩的节目逗得开怀大笑,甚至笑出了眼泪,其中一位近视眼的同学摘下眼镜,惊奇地发现不戴眼镜看节目同样清晰,这是因为眼泪附着在眼球上,相当于 透镜,起到矫正视力的作用.
三、实验题
17.如图:①将眼镜甲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清晰的像变模糊;只将光屏远离透镜,光屏上又能看到烛焰清晰的像.②将眼镜乙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也变模糊了,只将光屏靠近透镜,又可以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1)甲乙两眼镜中, 是凸透镜.
(2)在实验现象①和②中,属于近视眼矫正原理的是 ,属于远视眼矫正原理的是 .(填写实验现象序号)
18.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图甲中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未画出)。
(1)由图甲可知,该透镜的焦距为 cm;
(2)图乙中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 的实像;若此时将凸透镜移到55cm刻度线处,则将光屏移动到 cm刻度线处,可以再次看到清晰的像,然后将凸透镜左半部用纸遮住,屏上将得到烛焰 (选填“左一半”、“右一半”或“完整”)的像;
(3)若在图乙中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近视眼镜的镜片,则应将蜡烛向 移动适当距离才能再次看到清晰的像。
参考答案:
1.B
【详解】AB.近视眼如果不戴眼镜,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但是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故A错误,B正确;
C.近视眼需要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进行矫正,故C错误;
D.通过眼睛的晶状体在视网膜上成缩小、倒立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B。
2.D
【详解】A.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
f=40.0cm-30.0cm=10.0cm
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一下,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光路可逆可知,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的、缩小的实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当乙图中成清晰的像时,在凸透镜和光屏之间放一块近视镜片,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推迟像的会聚,因此将光屏向右移动,可以重新承接到清晰的像,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如果用不透明罩将蜡烛的焰心尖端罩住,发光体的形状改变,像的形状也发生变化,因此光屏上的像会残缺蜡烛焰心尖端部分,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C
【详解】A.以主光轴为参照物,光线通过甲后,向主光轴聚拢,故甲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是凸透镜。故A错误;
B.以主光轴为参照物,光线通过乙后,与主光轴离散程度变大了,故乙对光线起发散作用,是凹透镜。故B错误;
CD.要矫正远视眼,需要佩戴对光起会聚作用的透镜,使物体的光进入眼睛后,会聚在视网膜上,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4.A
【详解】A.实验中的凸透镜中间厚两边薄,而眼球中的晶状体也是中间厚两边薄,所以眼球中的晶状体相当于实验中的凸透镜,故A正确;
BC.图乙中,若拿开老花镜,则光线会聚能力变弱,成像位置将远离凸透镜,光屏上的像变得不清晰,应向后移动光屏;故远视眼不戴眼镜时,看近处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后方;因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之后,故矫正时使用会聚透镜,使像向前移动,故矫正远视眼应佩戴凸透镜。故BC错误;
D.如果患者远视眼很严重,则看近处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后方更远处,形成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因此透镜的折光本领应该大一些,使得像重新落在视网膜上,故D错误。
故选A。
5.B
【详解】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②是近视眼成像图;近视眼应用具有发散作用得凹透镜矫正,凹透镜中间薄,两边厚,则近视眼的矫正图为④,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6.ABD
【详解】A.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正确;
B.近视眼,眼睛对光的偏折能力强,使物体发出的光在视网膜前会聚于一点,这个光的会聚点没有落在视网膜上,因此人看不清物体。故B正确;
C.凸透镜成的虚像,是正立放大的,因此,这个像不是虚像。故C错误;
D.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物体(发出或者反射)的光进入人眼里,人才能看到物体。这个取景框离人眼越远,发出的光能够进入人眼的物体就越少。故D正确。
故选D。
7.D
【详解】A.激光照射水中的鱼,遵守折射定律,只要对准鱼在水中的像即可照到鱼,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需要用凹透镜进行矫正,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夜晚,背着月光走,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光反射到前方,故积水是暗的;土地发生漫反射,有光进入眼睛,故土地是亮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站在岸上的人,看池底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8.B
【详解】A.电视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的,故A错误;
B.近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大,折光能力太强使像成在视网膜前面,利用凹透镜发散作用可以使成像后移到视网膜上从而矫正视力,故B正确;
C.只要是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C错误。
D.“中国天眼”球面射电望远镜利用了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故D错误。
故选B。
9.C
【详解】A.入射光垂直射向镜面时,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为0°,所以入射角等于0°,故A错误;
B.蜡烛远离玻璃板时,由于像与物体等大,物体大小不变,所以玻璃板后面蜡烛的像大小不变,故B错误;
C.由图知,此时通过小孔在光屏上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正确;
D.由图可知,该透镜为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所以是近视眼矫正后的成像光路图,故D错误。
故选C。
10.C
【详解】A.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老花镜也是凸透镜,属于同一类透镜,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D.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工作的,在物距不变的条件下,拍摄乙照片时镜头的焦距调得大些,相当于减小了物距,则像距变大,所成的像会变大,故C错误,符合题意,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 甲 薄 前 凹透镜
【详解】[1]图甲中,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是远视眼成因;
[2]远视眼是晶状体太薄,晶状体的会聚能力太弱;
[3]图乙中的光线通过晶状体形成的像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
[4]为了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就需要用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
12. 厚 前面 发散 凹
【详解】[1][2]眼睛看物体时成的像在视网膜上,且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当晶状体太厚,对光会聚能力太强,来自远处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人就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3][4]矫正近视眼需要让成在视网膜前的像点延后,因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在近视眼睛前面放一个凹透镜,就能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延后相交会聚在视网膜上。
13. 投影仪 右
【详解】[1][2]由图示可知,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所以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一规律的应用是投影仪;当把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时,由于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所以成像的像距将变大,光屏应向右移动。
14.近视;凹
【详解】试题分析:人眼中的晶状体形状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凸透镜.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需要佩戴近视眼镜来矫正.
解:小莉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她向黑板靠近几步就看清了,说明她是近视眼;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但远处的物体则看不清.需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利用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把光线的会聚点移到视网膜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近视;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眼睛成像的理解以及矫近视眼的正确方法的掌握,是中招的热点.
15. 凸 200 前
【详解】老花眼是远视眼,所以要戴凸透镜来矫正.凸透镜的焦距为0.5m,所以老花镜的镜片度数: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减弱,使近处物体发出的较为发散的光线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而是成像在视网膜的后方.戴上凸透镜后,通过凸透镜的会聚作用,使像成在视网膜上,所以戴上老花镜后,像的位置前移了.
故答案为凸;200;前.
【点睛】通过远视眼形成的原因,理解凸透镜的作用,进而确定成像位置的变化.
16.漫反射;凹.
【详解】试题分析:同学们坐在各个方向都能看清楚节目,是因为光照在海豚身上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的缘故;近视眼看不清楚远处物体的原因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配戴近视眼镜可以矫正近视眼,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以使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而其中一位近视眼的同学摘下眼镜,看节目同样清晰,这是因为眼泪附着在眼球上,相当于凹透镜,起到矫正视力的作用.
考点: 漫反射、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17. 乙 ① ②
【详解】分析:此题是探究“视力的矫正”实验,那么必然要和近视、远视眼的成因联系起来.图中所示的实验器具中,蜡烛发出的光相当于物体反射的光,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移动前的光屏位置相当于物体成像的位置,移动后的光屏位置相当于视网膜.然后结合近视、远视眼的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解答:①将眼镜甲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只将光屏远离透镜移动时,又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说明眼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是凹透镜,应用于近视眼镜.
②将另一只眼镜乙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也变得模糊了,只将光屏靠近透镜移动时,又可以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说明眼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是凸透镜,应用于远视眼镜.
故(1)甲乙两眼镜中,乙是凸透镜;(2)在实验现象①和②中,属于近视眼矫正原理的是①,属于远视眼矫正原理的是②;
故答案为(1). 乙 (2). ① (3). ②
【点睛】此题的难点在于将实验和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纠正原理相结合,是课本知识的延伸,有一定的拔高难度.
18. 10 放大 75 完整 左
【详解】解:(1)[1]由甲图可知,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凸透镜的焦距为
(2)[2]从图乙中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位于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在图乙中将凸透镜移到55cm刻度线处,物距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成在二倍焦距的位置
光屏在75cm的位置,所以光屏向左移动。
[4]挡住透镜,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仍能折射光线成像,所以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完整的,由于折射光线变少,所以亮度变暗。
(3)[5]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放在凸透镜前时,使光线发散,像呈现在光屏的后方,像距增大,在光屏上要得到清晰的像,光屏要远离凸透镜,或将蜡烛向左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