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模拟卷(广东专用人教版上册全部)(原卷版+解析版)


2023 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
九年级化学·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B A D A B B B A B B B B B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6个小题,共55分。
(除标明外,每空1分)
16.(10分)
(1)C
(2)肥皂水 煮沸 Mg2+ 蒸馏
(3)①氢气 ②(2分) ③64
(4)过滤
17.(9分)
(1)①天然气 沸点 ②可再生
(2)①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 需要与氧气接触
②阻止五氧化二磷排放到空气中,并被氢氧化钠溶液所吸收,从而防止污染大气
(3)16.2(2分) 20.4
18.(9分)
(1)漏斗 C (2分)
(2)有孔塑料板 c
(3)B 只是试管中的液体压入长颈漏斗中,但锥形瓶中的液体不能压入
(4)b
19.(10分)
(1)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 (2分)
(2)黑色固体逐渐变为红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
(3)②
(4)(2分)
(5)碳(或炭粉等)
20.(7分)
(1)不是
(2)稀有气体 稳定
(3)(2分)
(4)防止氢气与空气混合,高温下发生爆炸
(5)Na2CO3、H2O
21.(10分)
(1)4.4(2分)
(2)设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则:

x=10g
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答: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50.0%。(5分)
(3)10g碳酸钙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石灰石样品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答:石灰石样品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3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
九年级化学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上册全部(人教版)。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a 40 Mn-55 Cu-64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年9月,第十九届亚运会在杭州正式开幕。下列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火炬接力将其引燃 B.巨型莲花建筑开合
C.活性炭净化泳池水 D.水墨画在屏幕展现
2.下图实验操作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添加酒精 B.闻药品气味
C.放置滴管 D.加热液体药品
3.下列化学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镁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粉状固体
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五氧化二磷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更旺,产生黄色火焰,并放出热量
D.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生成一种无味的气体
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下面从该图获取的信息中,正确的是
A.该元素的中子数为24 B.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铬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2.00 g D.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24个电子
5.推理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A.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B.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微粒,所以不带电的微粒一定是分子或原子
C.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所以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D.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则所有的原子核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6.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A.净化后的空气、氯酸钾 B.冰水混合物、澄清石灰水
C.稀有气体、人呼出的气体 D.五氧化二磷、氧气
7.中国科学家成功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了葡萄糖(C6H12O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每个葡萄糖分子中含有6个水分子
B.葡萄糖由碳、氢、氧3种元素组成
C.葡萄糖属于氧化物
D.葡萄糖由6个C原子、12 个H原子和6个O原子构成
8.化学符号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对①~④所示的化学符号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①Ne ②Mg ③Mg2+ ④H2O2
A.①②④都可表示一个原子
B.③表示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C.②和③属于同种元素,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D.④表示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9.下图是甲转化为丙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乙均为氧化物
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
C.转化①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D.丙的化学式为H2SO4
10.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17 10 25 48
反应后质量/g 19 10 41 x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d一定是化合物,c可能是单质 B.b在反应中是催化剂
C.参与该反应的a与c的质量比为1:8 D.x为30
11.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蔗糖水中的蔗糖晶体受热消失 蔗糖分子受热分解了
B CO与CO2性质不同 两种分子的构成不同
C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 两种原子的结构不同
D 6000L的氧气加压后装入40L的钢瓶中 氧分子体积变小
12.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分离MnO2和KCl固体混合物: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
B.探究气态石蜡是否易燃 :将尖嘴玻璃导管插入燃着的蜡烛烛心附近,在尖嘴处点燃
C.区分CO2和N2两种气体:分别向盛有气体的集气瓶中伸入燃着木条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将镁条放在氧气中燃烧,比较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
13.实验室制取CO2的有关操作如下图,其中不正确的是

A.检查气密性 B.制气 C.收集 D.验满
14.下列有关事故的处理错误的是
A.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B.不慎将药液溅进眼睛里,立即用手揉眼睛,再用大量水冲洗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起火,可用锅盖盖灭或放入较多蔬菜
D.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失火均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15.下列4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A.酒精灯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C.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6个小题,共55分。
16.(10分)水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1)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应成为我们的自觉行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填字母)。
A.为了节约用水,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
B.水的天然循环能实现水的重新分配,不需兴建水利工程
C.将生活用水、地表雨水分类处理,可减少污染,保护水资源
(2)生活中硬水和软水常用 的方法来区分,日常生活中常用 的方法除去硬水中过多的 (填离子符号)和Ca2+来得到软水。如需制备更纯净的水,可用 方法。
(3)图甲是水电解实验示意图。
①实验中,试管a中产生的气体为 (填名称)。
②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③在通电条件下,72 g质量的水完全分解,生成 g质量的氧气。
(4)有的同学利用所学的知识将浑浊的水用简易净水器(如图丙所示)进行净化,其中小卵石、石英砂的作用是 。
17.(9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能源、环境和安全已成为人类日益关注的问题。
①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利用的能量主要来自煤、石油和 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在工业上,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 不同将它们分离,得到汽油、柴油等产品。
②为了节省石油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乙醇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如图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已知:白磷有毒,且燃烧时产生的P2O5对环境有污染。
①对比图1中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的现象,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对比图1中铜片上的白磷和图3白磷的现象,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②图2和图1相比,图2的优点是 (NaOH溶液可吸收燃烧生成物)。
(3)乙醇是常用的燃料,现有13.8 g乙醇与一定量氧气混合于密闭容器内,一定条件下反应物全部转化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恢复至室温,测得所得气体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60%,则反应过程中生成水的质量为 g,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 g。
18.(9分)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图中可用于加热KClO3制备O2的发生装置为 (填字母),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若用锌片与稀硫酸在A装置中制备H2,锌片应放在 ;用F收集H2时导入气体的导管端为 (填“b”或“c” )。
(3)图中可用于固液反应制备气体的装置中,不能使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的装置是 (填字母),原因是反应过程中若用止水夹夹紧橡胶管后, 。
(4)把F装满水,用排水法收集O2并测定气体体积,应在 端(填“b”或“c” )连接上一个量筒。
19.(10分)兴趣小组同学用下图装置进行氧化铜与炭粉的反应实验,并对生成气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a.NaOH溶液能吸收CO2; b.CO+CuOCu+CO2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对生成气体的成分作如下猜想:
①只有二氧化碳;
② ;
③只有一氧化碳。
写出猜想①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装置A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装置B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装置C的作用是 。
(3)如果观察到装置B、D、E中都有明显的变化发生,说明猜想 成立。
(4)小组分析讨论后认为,CO可能是反应生成的CO2和过量木炭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的,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当装置B中不再有气泡冒出时,反应停止,待A装置中玻璃管冷却后倒出固体残留物,其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 。
20.(7分)科学家提出工业生产回收利用空气中CO2的构想:把空气吹入装有碳酸钠(Na2CO3)和水的混合物的吸收池中,通过吸收CO2生成碳酸氢钠(NaHCO3);把碳酸氢钠固体放入分解池进行加热,又放出CO2,同时生成碳酸钠和水;在合成塔内高温条件下CO2与氢气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水。简要的生产流程如图所示:
(1)回收利用空气中的CO2,可降低大气中CO2浓度。CO2 (填“是”或“不是”)空气污染物。
(2)“其他气体”中的主要成分是 ,其化学性质 (填“活泼”或“稳定”)。
(3)吸收池中发生了化合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4)在合成塔装置内要避免空气进入其中,其目的是 。
(5)该流程中,能被循环利用的物质有 。
21.(10分)为了测定某地区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现有20 g石灰石样品,并取稀盐酸200 g,将稀盐酸平均分成4份,进行如下实验:(计算结果保留至0.1%)
实验 1 2 3 4
加入盐酸的质量(g) 50 50 50 50
生成CO2的质量(g) 1.76 3.52 4.4 m
(1)上表中m的数值为 。
(2)计算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下同)
(3)计算石灰石样品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
九年级化学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年9月,第十九届亚运会在杭州正式开幕。下列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火炬接力将其引燃 B.巨型莲花建筑开合
C.活性炭净化泳池水 D.水墨画在屏幕展现
【答案】A
【解析】A、火炬接力将其引燃,物质燃烧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B、巨型莲花建筑开合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C、活性炭净化泳池水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水墨画在屏幕展现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故选D。
2.下图实验操作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添加酒精 B.闻药品气味
C.放置滴管 D.加热液体药品
【答案】B
【解析】A、酒精具有可燃性,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防止发生火灾,不符合题意;
B、闻药品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味飘进鼻孔中,不能凑到瓶口去闻,图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C、取样后的胶头滴管不能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或腐蚀橡胶胶帽,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且试管里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下列化学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镁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粉状固体
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五氧化二磷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更旺,产生黄色火焰,并放出热量
D.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生成一种无味的气体
【答案】A
【解析】A、镁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粉状固体,该选项描述正确;
B、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名称,该选项描述不正确;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并放出热量,该选项描述不正确;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选项描述不正确。
故选A。
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下面从该图获取的信息中,正确的是
A.该元素的中子数为24 B.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铬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2.00 g D.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24个电子
【答案】D
【解析】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故铬的原子序数为24,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质子数为24,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2.00,在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故该元素的中子数=52-24=28,故A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铬,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B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2.00,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通常省略,故C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故铬的原子序数为24,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4,故D正确;
故选:D。
5.推理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A.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B.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微粒,所以不带电的微粒一定是分子或原子
C.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所以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D.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则所有的原子核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答案】A
【解析】A、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则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故正确;
B、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微粒,但不带电的微粒不一定都是分子、原子,中子不带电,故错误;
C、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但物质不都是由分子构成,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故错误。
D、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但不是所有的原子核内都含有质子和中子,氢原子核内无中子,故错误;
故选:A。
6.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A.净化后的空气、氯酸钾 B.冰水混合物、澄清石灰水
C.稀有气体、人呼出的气体 D.五氧化二磷、氧气
【答案】B
【解析】A、净化后的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氯酸钾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B、冰是固态的水,冰水混合物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澄清石灰水由氢氧化钙和水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符合题意;
C、稀有气体是由氖气、氦气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人呼出的气体是由氮气、二氧化碳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五氧化二磷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氧气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中国科学家成功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了葡萄糖(C6H12O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每个葡萄糖分子中含有6个水分子
B.葡萄糖由碳、氢、氧3种元素组成
C.葡萄糖属于氧化物
D.葡萄糖由6个C原子、12 个H原子和6个O原子构成
【答案】B
【解析】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每个葡萄糖分子中含有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说法错误;
B、物质是由元素组成,葡萄糖由碳、氢、氧3种元素组成,说法正确;
C、由两种元素组成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葡萄糖由碳、氢、氧3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说法错误;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1个葡萄糖分子由6个C原子、12 个H原子和6个O原子构成,说法错误;
答案:B。
8.化学符号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对①~④所示的化学符号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①Ne ②Mg ③Mg2+ ④H2O2
A.①②④都可表示一个原子
B.③表示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C.②和③属于同种元素,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D.④表示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答案】B
【分析】①Ne表示氖气、氖元素、一个氖原子;②Mg表示镁这种物质、镁元素、一个镁原子;③Mg2+表示一个镁离子、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④H2O2表示过氧化氢这种物质、一个过氧化氢分子、一个过氧化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解析】A、由分析可知:①②可表示一个原子,④可表示一个分子 ,选项错误;
B、由分析可知:③表示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选项正确;
C、由分析可知: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②和③属于同种元素,元素的性质和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化学性质相似,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易失去2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镁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达到稳定结构,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选项错误;
D、由分析可知:④表示过氧化氢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过氧化氢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选项错误。
故选B。
9.下图是甲转化为丙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乙均为氧化物
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
C.转化①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D.丙的化学式为H2SO4
【答案】A
【解析】A、 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物质的组成可知,甲为H2S,由两种元素组成,没有氧,不属于氧化物;乙为二氧化硫,属于氧化物,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选项说法正确;
C、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转化①中有单质氧气参加反应,得到了氧化物乙(SO2中O显-2价),则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选项说法正确;
D、由分子的模型图可知,丙的化学式是H2SO4,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10.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17 10 25 48
反应后质量/g 19 10 41 x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d一定是化合物,c可能是单质 B.b在反应中是催化剂
C.参与该反应的a与c的质量比为1:8 D.x为30
【答案】B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17g+10g+25g+48g=19g+10g+41g+xg,x=30,反应后,a的质量增加,a是生成物,b的质量不变,b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c的质量增加,c是生成物,d的质量减小,d是反应物。
【解析】A、由分析可知,d是反应物,a、c是生成物,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故d一定是化合物,c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B、化学反应前后,b的质量不变,b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
C、参与该反应的a与c的质量比为:(19g-17g):(41g-25g)=1:8;
D、由分析可知,x为30。
故选B。
11.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蔗糖水中的蔗糖晶体受热消失 蔗糖分子受热分解了
B CO与CO2性质不同 两种分子的构成不同
C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 两种原子的结构不同
D 6000L的氧气加压后装入40L的钢瓶中 氧分子体积变小
【答案】B
【解析】A、蔗糖水中的蔗糖晶体受热消失,是因为温度升高,蔗糖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故选项说法错误;
B、CO能燃烧,CO2不能燃烧,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D、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装入容积为40L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2.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分离MnO2和KCl固体混合物: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
B.探究气态石蜡是否易燃 :将尖嘴玻璃导管插入燃着的蜡烛烛心附近,在尖嘴处点燃
C.区分CO2和N2两种气体:分别向盛有气体的集气瓶中伸入燃着木条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将镁条放在氧气中燃烧,比较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
【答案】B
【解析】A、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氯化钾易溶于水,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出氯化钾,再对滤渣进行洗涤、干燥分离出二氧化锰,故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探究气态石蜡是否易燃,将尖嘴玻璃导管插入燃着的蜡烛烛心附近,尖嘴处有气态石蜡,所以在尖嘴处点燃,故该选项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C、分别向盛有二氧化碳、氮气气体的集气瓶中伸入燃着木条,小木条均会熄灭,无法区分CO2和N2两种气体,故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将镁条放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质量比镁单质的质量大,故验证不了质量守恒定律,故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13.实验室制取CO2的有关操作如下图,其中不正确的是

A.检查气密性 B.制气 C.收集 D.验满
【答案】B
【解析】A、检查装置气密性,拉动注射器时,如果长颈漏斗末端产生气泡,说明装置不漏气,反之则漏气,该选项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实验室不能用稀硫酸和大理石制取CO2,因为产物CaSO4是微溶物,会附着在大理石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进行,该选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进气导管应该接近集气瓶底部,该选项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可以用燃烧的木条验满,该选项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下列有关事故的处理错误的是
A.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B.不慎将药液溅进眼睛里,立即用手揉眼睛,再用大量水冲洗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起火,可用锅盖盖灭或放入较多蔬菜
D.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失火均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答案】B
【解析】A、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既隔绝了空气,又降低了温度,是一种很好的灭火方法,选项正确;
B、不慎将药液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以最大程度减小对眼睛的危害,选项错误;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通过隔绝空气来灭火,放入较多蔬菜,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一下,选项正确;
D、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失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是因为二氧化碳灭火不会损坏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选项正确;
故选:B。
15.下列4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A.酒精灯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C.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
【答案】D
【解析】A、用酒精灯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开始没有二氧化锰,二氧化锰在固体中的质量分数应该从零开始,选项错误;
B、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和水,氧气逸出,试管中的氧原子会减少,但不会减小到0,因为水分子中含有氧原子,选项错误;
C、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燃烧放热,导致压强增大,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压强减小,故集气瓶中的压强先增大,后减小且不为0,选项错误;
D、等质量过氧化氢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有催化剂,反应较快,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不变,选项正确。
故选D。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6个小题,共55分。
16.(10分)水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1)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应成为我们的自觉行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填字母)。
A.为了节约用水,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
B.水的天然循环能实现水的重新分配,不需兴建水利工程
C.将生活用水、地表雨水分类处理,可减少污染,保护水资源
(2)生活中硬水和软水常用 的方法来区分,日常生活中常用 的方法除去硬水中过多的 (填离子符号)和Ca2+来得到软水。如需制备更纯净的水,可用 方法。
(3)图甲是水电解实验示意图。
①实验中,试管a中产生的气体为 (填名称)。
②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③在通电条件下,72 g质量的水完全分解,生成 g质量的氧气。
(4)有的同学利用所学的知识将浑浊的水用简易净水器(如图丙所示)进行净化,其中小卵石、石英砂的作用是 。
【答案】(1)C
(2)肥皂水 煮沸 Mg2+ 蒸馏
(3)①氢气 ② ③64
(4)过滤
【解析】(1)A、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会污染土壤和水资源,此选项错误;
B、水的天然循环能实现水的重新分配,但是分配不均衡所以需兴建水利工程,此选项错误;
C、将生活用水、地表雨水分类处理,可减少污染,保护水资源,此选项正确;
故选:C;
(2)生活中硬水和软水常用肥皂水来区分,出现泡沫多的是软水,出现泡沫少的是硬水;
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日常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除去硬水中过多的Ca2+和Mg2+以得到软水;
净水方法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蒸馏得到的蒸馏水是纯水,所以如需制备更纯净的水,可用蒸馏方法。
(3)①电解水时,根据正氧负氢,氢二氧一,试管a与电源的负极相连,产生的气体为氢气;
②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在通电条件下,设72克水完全分解,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
x=64g,则生成64g氧气;
(4)简易净水器中小卵石、石英砂能除去较大颗粒不溶性物质,作用是过滤。
17.(9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能源、环境和安全已成为人类日益关注的问题。
①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利用的能量主要来自煤、石油和 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在工业上,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 不同将它们分离,得到汽油、柴油等产品。
②为了节省石油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乙醇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如图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已知:白磷有毒,且燃烧时产生的P2O5对环境有污染。
①对比图1中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的现象,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对比图1中铜片上的白磷和图3白磷的现象,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②图2和图1相比,图2的优点是 (NaOH溶液可吸收燃烧生成物)。
(3)乙醇是常用的燃料,现有13.8 g乙醇与一定量氧气混合于密闭容器内,一定条件下反应物全部转化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恢复至室温,测得所得气体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60%,则反应过程中生成水的质量为 g,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 g。
【答案】(1)①天然气 沸点 ②可再生
(2)①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 需要与氧气接触 ②阻止五氧化二磷排放到空气中,并被氢氧化钠溶液所吸收,从而防止污染大气
(3)16.2 20.4
【解析】(1)①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利用的能量主要来自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在工业上,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得到汽油、柴油等产品;
②乙醇可由粮食发酵的方法来获取,因此属于可再生能源;
(2)①图1中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因为白磷的着火点低,而红磷的着火点高,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但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从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对比图1中水下的白磷(不与氧气接触,没有燃烧)和图3中白磷(与氧气接触,发生燃烧)的现象,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与氧气接触;
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有毒,会污染空气,而图2装置中有棉花,阻止五氧化二磷排放到空气中,并被氢氧化钠溶液所吸收,从而防止污染大气;
(3)13.8g乙醇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 ,含氢元素的质量为,乙醇燃烧后恢复至室温所得气体是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混合物,其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60%,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0%=40%,混合气体的质量为7.2g÷40%=18g,乙醇燃烧生成水的质量为,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18g +16.2g - 13.8g= 20.4g。
18.(9分)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图中可用于加热KClO3制备O2的发生装置为 (填字母),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若用锌片与稀硫酸在A装置中制备H2,锌片应放在 ;用F收集H2时导入气体的导管端为 (填“b”或“c” )。
(3)图中可用于固液反应制备气体的装置中,不能使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的装置是 (填字母),原因是反应过程中若用止水夹夹紧橡胶管后, 。
(4)把F装满水,用排水法收集O2并测定气体体积,应在 端(填“b”或“c” )连接上一个量筒。
【答案】(1)漏斗 C
(2)有孔塑料板 c
(3)B 只是试管中的液体压入长颈漏斗中,但锥形瓶中的液体不能压入
(4)b
【解析】(1)由图可知,仪器a为漏斗;
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为加热固体的反应,发生装置选C;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并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A装置中,应将锌片放在有孔塑料板上,但关闭止水夹时,由于产生的气体不能排出空气,则装置中的压强增大,液体被压入漏斗中,与空气分离,反应停止,打开止水夹,液体重新进入,能与固体接触,反应停止,即将锌放在有孔塑料板上,能控制反应的开始与停止;
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用F装置收集时,气体应从c口通入;
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图中固液常温装置有A、B、D、E,A、C、D控制反应的开始与停止的原理相同,但B中用止水夹夹紧橡胶管后,装置中的气体无法排出,只是试管中的液体被压入长颈漏斗中,锥形瓶中的液体仍与固体接触,则不能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4)氧气密度比水小,把F装满水,用排水法收集O2并测定气体体积,应将氧气从c端通入,d端与量筒连接。
19.(10分)兴趣小组同学用下图装置进行氧化铜与炭粉的反应实验,并对生成气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a.NaOH溶液能吸收CO2; b.CO+CuOCu+CO2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对生成气体的成分作如下猜想:
①只有二氧化碳;
② ;
③只有一氧化碳。
写出猜想①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装置A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装置B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装置C的作用是 。
(3)如果观察到装置B、D、E中都有明显的变化发生,说明猜想 成立。
(4)小组分析讨论后认为,CO可能是反应生成的CO2和过量木炭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的,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当装置B中不再有气泡冒出时,反应停止,待A装置中玻璃管冷却后倒出固体残留物,其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 。
【答案】(1)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
(2)黑色固体逐渐变为红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
(3)②
(4)
(5)碳(或炭粉等)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Cu、C、O,生成物也应含Cu、C、O,故生成的气体可能是一氧化碳,也可能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故猜想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
猜想①生成的气体为二氧化碳,由于反应物中还含铜元素,故还生成了铜,该反应为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装置A中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装置A中的现象为:黑色固体逐渐变红色;
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装置B中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故装置C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
(3)观察到装置B有明显的变化发生,说明了生成了二氧化碳,且二氧化碳能被C装置吸收,装置D、E中也有明显现象发生,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一氧化碳,故生成的气体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故猜想②成立;
(4)CO可能是反应生成的CO2和过量木炭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的,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由以上分析可知,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可能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过量的木炭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的,说明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后,碳过量,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反应停止,待A装置中玻璃管冷却后倒出固体残留物,其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碳。
20.(7分)科学家提出工业生产回收利用空气中CO2的构想:把空气吹入装有碳酸钠(Na2CO3)和水的混合物的吸收池中,通过吸收CO2生成碳酸氢钠(NaHCO3);把碳酸氢钠固体放入分解池进行加热,又放出CO2,同时生成碳酸钠和水;在合成塔内高温条件下CO2与氢气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水。简要的生产流程如图所示:
(1)回收利用空气中的CO2,可降低大气中CO2浓度。CO2 (填“是”或“不是”)空气污染物。
(2)“其他气体”中的主要成分是 ,其化学性质 (填“活泼”或“稳定”)。
(3)吸收池中发生了化合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4)在合成塔装置内要避免空气进入其中,其目的是 。
(5)该流程中,能被循环利用的物质有 。
【答案】(1)不是
(2)稀有气体 稳定
(3)
(4)防止氢气与空气混合,高温下发生爆炸
(5)Na2CO3、H2O
【解析】(1)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之一,不是空气污染物;
(2)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由流程图可知,把空气吹入装有碳酸钠(Na2CO3)和水的混合物的吸收池中,通过吸收CO2生成碳酸氢钠(NaHCO3),同时分离出氮气和氧气,则其他气体中的主要成分是稀有气体,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
(3)吸收池内发生反应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氢气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在高温下,容易发生爆炸,故该过程要先在装置内充满稀有气体避免空气进入其中,其作用是:防止氢气和空气混合,高温下发生爆炸;
(5)由图可知,该流程中,Na2CO3、H2O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以循环利用。
21.(10分)为了测定某地区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现有20 g石灰石样品,并取稀盐酸200 g,将稀盐酸平均分成4份,进行如下实验:(计算结果保留至0.1%)
实验 1 2 3 4
加入盐酸的质量(g) 50 50 50 50
生成CO2的质量(g) 1.76 3.52 4.4 m
(1)上表中m的数值为 。
(2)计算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下同)
(3)计算石灰石样品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案】(1)4.4
(2)设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则:

x=10g
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答: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50.0%
(3)10g碳酸钙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石灰石样品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答:石灰石样品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
【解析】(1)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50g盐酸与石灰石样品反应可产生1.76g二氧化碳,第3次加入盐酸后,应产生1.76g×3=5.28g,实际产生4.4g,故第3次反应中的碳酸钙已消耗完,所以第四次反应生成的气体质量应与第三次的一样多,即m=4.4;
(2)根据反应中二氧化碳的质量,依据方程式列示计算出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详解见答案;
(3)根据第二问可知20g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0g;10g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为1.2g,可计算出
石灰石样品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详解见答案。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3-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模拟卷(北京专用人教版1-8单元)(原卷版+解析版)

下一篇:2023-2024人教版(PEP)英语四年级上册期末模拟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