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疆喀什地区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一)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23年5月30日,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成功将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送入太空,中国空间站由此开启了全面建成后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下列步骤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地面人员加注火箭燃料
B.火箭点火起飞
C.载人飞船与运载火箭分离
D.载人飞船进入空间站轨道
2.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稀释浓硫酸
B.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
C.检验氧气
D.吸取液体药品
3.夏季,人们喜欢饮用汽水解暑。如图是家庭自制汽水所用原料,制成的汽水存放在冰箱,饮用汽水后会打嗝。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制汽水所用原料都属于无机化合物
B.空腹大量饮用汽水不会影响胃液的pH
C.丢弃用过的塑料瓶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D.饮用后打嗝与气体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有关
4.宏微结合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运动
B.气体受热膨胀——分子体积变大
C.酒精挥发——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D.衣服在夏天容易干——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5.从安全角度考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家用汽车引擎失火时,立刻打开车前盖
B.进入菜窖前,应先做灯火实验
C.电视机等电器着火时,用水扑灭
D.炒菜时,燃气灶火焰呈橙色,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可调小灶具进风口
6.下列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弱的是( )
A.Cu B.Zn C.Al D.Mg
7.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有( )
A.t1℃时,100g 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20g a
B.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
C.t2℃时,分别将a和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a的质量大于b
D.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分别配制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a<b<c
8.下列与气体溶解度有关的是( )
①温度②压强③溶剂的质量④溶质的质量.
A.①② B.② C.②③ D.①④
9.以下碱性最强的是( )
A.pH=1 B.pH=5 C.pH=8 D.pH=12
10.下列有关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通电后灯泡发亮,说明石墨具有导电性
B.冷碟子上有黑色物质,说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
C.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约占其容积的,说明氮气不支持红磷燃烧
D.带火星的小木条熄灭,说明集气瓶中没有氧气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硫元素的符号 。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
(3)标出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 。
12.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现有以下物质:A.二氧化硫 B.一氧化碳 C.稀有气体 D.干冰。请按要求填空(填上述相应物质的字母,不重复使用):
(1)具有可燃性并通常用来冶炼金属的是 ;
(2)可作灯泡填充气的是 ;
(3)用于冷藏保存食品的是 ;
(4)能形成酸雨的空气污染物是 。
13.如图是A、B、C、D四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与A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是 。(填字母)
(2)C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 周期。
(3)根据E图示所给信息,推出氟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为 。
14.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1)中考期间,某学校食堂为学生早餐定做的食谱:馒头、米饭、红烧排骨、清蒸鱼、牛奶。为保证各种营养素的均衡摄入。你建议食谱中补充 (填字母序号)。
A.水煮豆腐
B.红烧牛肉
C.清炒白菜
D.煎鸡蛋
(2)炒菜时油锅着火,常用的灭火方法是 。
(3)区分蚕丝面料和纯棉面料。通常是取样品用 的方法鉴别。
(4)材料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C919飞机机身蒙皮使用了铝锂合金材料。下列属于铝锂合金性质的是 (填字母)。
A.密度大
B.硬度高
C.抗腐蚀
15.在宏观、微观与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元素、物质、微粒粒子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④为带正电荷的微观粒子,应为 。
(2)图2为各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若以“”“”“”分别代表电子、中子、质子,其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带正电的是 。
(3)图3是几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别代表不同的微观粒子),其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填字母序号),反应C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填“a”或“b”)。
三.实验题(共2小题)
16.如图为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已知浓硫酸可以干燥氢气,利用以上装置实验室制备干燥氢气,则所需装置的导管连接顺序应为a→ → → (填字母),制备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收集氧气用于铁丝燃烧实验,最好选用装置 (填字母)收集。
(4)C装置比起B装置制备CO2的优点是 ,上述装置中的 (填字母)与该装置具有同样的优点。
17.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发生,但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为了通过一些现象说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某班同学分两组作了如下探究实验:
(1)第一组同学把一支收集有CO2的试管倒立在装有饱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图),看到试管内液面上升.这种现象是因为试管内外产生
A.温度差 B.重力差 C.压强差 D.浮力差
(2)第二组同学从中得到启发,也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进行探究:A现象为 .
(3)同学们经过分析讨论,认为第一组的实验中产生液面上升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因为CO2与溶液中的NaOH反应,消耗了CO2,你认为另一种原因是
(4)为了进一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取上述实验后的溶液,第一组同学滴加稀盐酸,现象为有无色气体产生;第二组同学滴加 ,现象为 .方程式 .他们虽然看到的现象不同,但都可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
四.计算题(共1小题)
18.为测定某电子元件材料的黄铜合金(假设合金中仅含铜、锌)中铜的质量分数,兴趣小组同学称取10g黄铜粉末于烧杯中,将40g稀盐酸平均分四次加入,充分反应,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项目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10 10 10 10
烧杯中剩余物的质量/g 19.96 29.92 39.89 m
(1)m的值为 g。
(2)求该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解答】解:A、加注火箭燃料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点火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C、飞船与运载火箭分离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D、载人飞船进入空间站轨道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2.【分析】根据已有的实验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稀释浓硫酸的方法正确;
B、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的方法正确;
C、检验氧气的方法是正确的;
D、吸取液体药品不能向液体内挤入空气,错误;
故选:D。
【点评】加强对实验操作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分析】A、根据物质的分类来分析;
B、根据汽水中的含有碳酸等酸性物质来分析;
C、根据塑料对环境的污染来分析;
D、根据温度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解:A、白糖和柠檬酸都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均属于有机化合物,故选说法错误;
B、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碳酸,pH小于7,显酸性,柠檬酸的pH也小于7,均显酸性;所以饮用汽水后人体的pH会降低,故选说法错误;
C、随意丢弃的塑料垃圾很难自行分解掉,因此会对土壤造成影响,常说的白色污染就是废弃塑料引起的,故选说法错误;
D、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是由于体内的温度高,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变小而导致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物质的组成与分类、溶液的pH与酸碱性的关系、白色污染的原因以及温度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
4.【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花香四溢,是因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气体受热膨胀,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C、酒精挥发,酒精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正确。
D、衣服在夏天容易干,是因为水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分析】A、根据汽车引擎失火的处理方法来分析;
B、根据菜窖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可能较高来分析;
C、根据电器失火的处理方法来分析;
D、根据促进燃料充分燃烧的做法来分析。
【解答】解:A、家用汽车引擎失火时,不能立刻打开车前盖,以防补充了空气造成火势蔓延,而是需要用将灭火器沿着引擎盖缝隙喷入,故A错误;
B、菜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可能过高,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同时二氧化碳也不能供给呼吸,所以进入菜窖前,应先做灯火实验以保证安全,故B正确;
C、电视机等电器着火时,不能用水扑灭,以防发生触电,甚至引起爆炸,故C错误;
D、炒菜时,燃气灶火焰呈橙色,锅底出现黑色,这是空气不足造成的,此时可调大灶具进风口,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化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会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6.【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内容,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就越强,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为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就越强,铜、锌、铝、镁四种金属中铜的位置最靠后,故金属活动性最弱的是铜。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金属活动性强弱,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灵活运用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7.【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分析解答,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物质降低温度时其饱和溶液中的溶质会结晶析出;根据溶解度确定溶解需要水的质量大小,据此解答.
【解答】解:A、t1℃时,a的溶解度是20g,是100g水中含有20g a,错误;
B、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ab的溶解度减小,且在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其溶液的组成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仍然是t2℃时的,故其溶质质量分数比a小,故溶质质量分数关系为:b>a>c,错误;
C、t2℃时,分别将a和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由于不知道溶液的质量关系,故不能确定析出a的质量大于b,错误;
D、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分别配制饱和溶液,c需要的水最多,a需要的水最少,故所得溶液质量a<b<c,正确;
故选:D。
【点评】根据溶解度曲线可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明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8.【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
【解答】解: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小,气体的溶解度越小,观察选项,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9.【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0.【分析】A、根据通电后灯泡发亮,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蜡烛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和黑色的炭黑,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约占其容积的,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多,燃烧越剧烈,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通电后灯泡发亮,说明石墨具有导电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B、冷碟子上有黑色物质,说明生成了炭黑,炭黑中含有碳元素,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说明蜡烛中一定含有碳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约占其容积的,是因为过量的红磷不能在氮气中燃烧,说明剩余的主要气体氮气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D、证明集气瓶内含有氧气,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且带火星的小木条熄灭,不能说明集气瓶中没有氧气,也可能是含氧气较少的混合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分析】化学符号周围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意义: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解答】解:(1)硫元素的元素符号为S。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其元素符号为:Al。
(3)二氧化碳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所以碳元素化合价为+4,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是:在化学式中该元素的正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O2。
故答案为:(1)S。
(2)Al。
(3)O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需要学生掌握标在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所代表的含义。
12.【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1)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还原性,通常用来冶炼金属。
(2)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通电时它们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作灯泡填充气。
(3)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冷藏保存食品。
(4)二氧化硫是能形成酸雨的空气污染物。
故答案为:
(1)B;
(2)C;
(3)D;
(4)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了解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3.【分析】(1)一般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大于4的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等于4的,既不容易得到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因此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2)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是几,所处周期就是几;
(3)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解答】解:(1)与A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是D,是因为它们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故答案为:D。
(2)C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是3,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三周期。
故答案为:三。
(3)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根据E图示所给信息,推出氟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为9。
故答案为:9。
【点评】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14.【分析】本题根据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合金与合金的性质、常见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均衡营养与健康等相关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解:(1)馒头富含糖类;米饭富含糖类;红烧排骨富含蛋白质、油脂、无机盐等;清蒸鱼富含蛋白质;牛奶富含蛋白质、水,故还缺少维生素。
A.水煮豆腐富含蛋白质,故A不符合题意;
B.红烧牛肉富含蛋白质,故B不符合题意;
C.清炒白菜富含维生素,故C符合题意;
D.煎鸡蛋富含蛋白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炒菜时油锅着火,常用的灭火方法是用锅盖盖灭或倒入大量的蔬菜等,利用隔绝氧气的原理进行灭火;
(3)区分蚕丝面料和纯棉面料。通常是取样品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鉴别,因为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纯棉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灼烧有纸燃烧的气味,气味不同;
(4)铝锂合金是铝与锂的合金,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硬度大、抗腐蚀性好,铝锂合金密度小,但是硬度大,且抗腐蚀性较好。
故选:BC。
【点评】本题考查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合金与合金的性质、常见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均衡营养与健康等相关知识。
15.【分析】(1)根据原子的构成、微粒的电性分析;
(2)根据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分析回答;
(3)根据反应的特点和物质的构成分析。
【解答】解:(1)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所以①是汞原子,由原子的构成可知,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④为带正电荷的微观粒子,应为质子。
(2)由原子的构成可知,A和D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C中质子数大于电子数,带正电,带正电的是C。
(3)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B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新物质,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由物质的构成可知,反应C中a的分子是由不同的原子构成的,属于化合物。
故答案为:(1)质子;
(2)AD;C;
(3)B;a。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表示,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图示进行解答。
三.实验题(共2小题)
16.【分析】(1)根据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进行分析;
(2)根据氢气的性质进行分析;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3)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及特殊要求选择收集装置;
(4)根据装置的特点进行分析。
【解答】解:(1)①是分液漏斗;②是集气瓶;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和氢气反应,要用浓硫酸干燥氢气,氢气要和浓硫酸接触,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要收集较干燥的氢气可用装置E收集;则所需装置的导管连接顺序应为a→e→f→c;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3)铁丝燃烧的实验中,为了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瓶底,炸裂瓶底,集气瓶底应留少量的水,则应选F装置收集;
(4)C装置比起B装置的优点是装置中关闭活塞,装置中压强变大,液体进入长颈漏斗,液体和固体药品分离,反应停止;打开活塞气体排出,液体流下,固液接触反应进行,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上述装置中的G与该装置具有同样的优点,都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故答案为:
(1)集气瓶;分液漏斗;
(2)e;f;c;Zn+H2SO4=ZnSO4+H2↑;
(3)F;
(4)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G。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17.【分析】验证二氧化碳确实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只需证明有碳酸钠产生即可.要证明有碳酸钠只需滴加盐酸,若有气泡产生说明二氧化碳确实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生成了碳酸钠.
【解答】解:(1)氢氧化钠吸收了二氧化碳气体,使试管内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所以大气压压着液体进入试管,故选:C;
(2)在A中氢氧化钠吸收了二氧化碳,使塑料瓶内的压强变小,所以塑料瓶变瘪了;
(3)二氧化碳不但能跟氢氧化钠反应,而且也能溶于水;
(4)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所以可用盐酸来检验是否有碳酸钠,也可用氯化钙来检验是否有碳酸钠生成,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Cl2=2NaCl+CaCO3↓.
故答案为:(1)C.
(2)塑料瓶变瘪;
(3)二氧化碳被水吸收了;
(4)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Na2CO3+CaCl2=2NaCl+CaCO3↓.
【点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的反应不属于初中任何一种基本反应类型.这是学生经常容易犯错误的地方.
四.计算题(共1小题)
18.【分析】(1)第一次加入10g稀盐酸,生成气体的质量为10g+10g﹣19.96g=0.04g;第二次加入10g稀盐酸,生成气体的质量为19.96g+10g﹣29.92g=0.04g;第三次加入10g稀盐酸,生成气体的质量为29.92g+10g﹣39.89g=0.03g,由第一次和第二次数据可知,每加入10g稀盐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04g,而第三次加入10g稀盐酸产生的氢气只是0.03g<0.04g,说明此时黄铜中的锌已反应完全,盐酸有剩余;
(2)根据氢气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解答】解:(1)第一次加入10g稀盐酸,生成气体的质量为10g+10g﹣19.96g=0.04g;第二次加入10g稀盐酸,生成气体的质量为19.96g+10g﹣29.92g=0.04g;第三次加入10g稀盐酸,生成气体的质量为29.92g+10g﹣39.89g=0.03g,由第一次和第二次数据可知,每加入10g稀盐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04g,而第三次加入10g稀盐酸产生的氢气只是0.03g<0.04g,说明此时黄铜中的锌已反应完全,盐酸有剩余,故第四次加入10g稀盐酸,稀盐酸没有参与反应,所以m的值为39.89g+10g=49.89g;
(2)由表格数据可知,生成氢气的总质量为10g+10g×3﹣39.89g=0.11g,
设参与反应的锌的质量为x,
Zn+2HCl=ZnCl2+H2↑
65 2
x 0.11g
x=3.575g
则铜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4.25%。
故答案为:(1)49.89;
(2)64.25%。
【点评】本题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正确理解题目所给信息和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格式是解决此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