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空气和常见化合物-【寒假自学课】
目录
考点聚焦:复习要点+知识网络,有的放矢
重点速记:知识点和关键点梳理,查漏补缺题型归纳:归纳常考热点题型,高效解题
难点强化:难点内容标注与讲解,能力提升
学以致用:真题感知+提升专练,全面突破
复习要点聚焦
1.空气的成分和用途。
2.化合物的概念与分类。
3.水的净化、性质和用途。
4.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5.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6.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知识网络聚焦
一.空气的成分和用途
1. 空气的成分及用途
(1)空气的成分
空气是混合物,主要由氮气(N2)和氧气(O2)组成,在通常情况下,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2)氮气用途
①作保护气(如汽车安全气囊、灯泡、食品袋等充氮气),利用N2化学性质不活泼;
②制硝酸和化肥;
③冷冻麻醉;
④制造低温环境。
(3)稀有气体用途
①电光源,利用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②作保护气(焊接金属的保护气、灯泡内保护气),利用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注意:“稀有气体”是一类气体的总称,不是一种气体。
2.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二百多年前,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结论。
(2)燃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实验原理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消耗了瓶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使瓶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作用下,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入瓶中水的体积即为氧气减少的体积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a.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b.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c.在燃烧匙内放入过量的红磷; d.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e.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 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最终水面上升约1/5
实验结论 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
3. 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1)空气污染物
空气的主要污染物有有害气体和粉尘。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PM10,又称飘尘)和臭氧等。
【点拨】
二氧化碳属于空气的组成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但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会加剧温室效应。
(2)空气污染的危害
①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②影响农作物生长;
③破坏生态环境,其中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也都与空气污染有关。
(3)防治空气污染
①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
②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使用清洁能源;
③积极植树造林种草;
④禁止露天焚烧垃圾等。
二.化合物
1.概念: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 分类: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有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酸、碱、盐等
【点拨】
①化合物的前提必须是纯净物。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单质;若含有几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化合物。
②氧化物的前提必须是化合物。若由两种元素组成,有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为氧化物;若含有其他的更多种元素或含有特征原子团,可能是酸碱盐或其他化合物。
三.水
1.水的净化
(1)自来水的净化
(1)步骤:取水→加絮凝剂→反应沉淀池→过滤池→活性炭吸附池→清水池→消毒→配水泵→用户。
(2)絮凝的作用:往水中加含有明矾的絮凝剂能使水中悬浮的颗粒物杂质被吸附絮凝而沉淀除去。
(3)过滤的作用:除去水中混有的难溶性固体杂质。
(4)吸附的作用:用具有吸附作用的活性炭,不仅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还可以吸附一些可溶性杂质。
(5)消毒的作用:用消毒剂可以除去水中的细菌、病毒等。
【点拨】
自来水:加入氯气(Cl2)、臭氧(O3)或二氧化氯(ClO2)
(2)水的净化方法
方法 原理 作用 所得物质类别 净化程度
沉淀 利用重力作用使水中的颗粒物沉降,包括静置沉淀和吸附沉淀 除去大颗粒不溶性物质 混合物 由 低 到 高
过滤 把液体和不溶于该液体的固体物质分离 除去不溶性杂质 混合物
吸附 利用活性炭等具有吸附作用的物质把水中的一些可溶性杂质吸附在其表面而除去 除去部分可溶性杂质,如色素和异味 混合物
蒸馏 通过加热的方法使水变成水蒸气后冷凝成蒸馏水 除去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 纯净物
(3)硬水和软水
①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例:井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例:开水,雨水。
②鉴别方法:加入肥皂水,产生泡沫较少、浮渣较多的是硬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③硬水软化的方法:
生活中 工业或者科学实验中 实验室
煮沸 蒸馏法、离子交换法等 蒸馏
2.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液体,密度为1g/cm3,常压条件下,凝固点:0℃,沸点:100℃,是常见的溶剂。
3.化学性质
(1)通电分解
(详见电解水实验)
(2)与二氧化碳反应
(详见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实验)
(3)与氧化钙反应
【点拨】
①氧化钙俗名:生石灰
②氢氧化钙俗名:熟石灰
③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是典型的放热反应。
4. 电解水实验
(1)实验原理:。
(2)实验装置:
(3)实验现象:通电一段时间后,与电极相连的试管中都收集到了一定量的气体,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小,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大,且体积比约为1:2。
(4)检验气体:
b(正极)管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a(负极)管中产生的气体能被点燃,火焰呈淡蓝色,则是氢气。
(5)实验结论:水在通电条件下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6)电解水的微观解释
(7)注意事项:纯水不导电,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常常在水中加入少量NaOH或Na2SO4。
【点拨】
根据以上实验分析,可将电解水的规律巧记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四.二氧化碳
1.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能 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大 。固体二氧化碳(俗称 干冰 )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
2.化学性质
(1)可燃性:一般情况下,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与水反应:
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生成的碳酸很不稳定,易分解生成CO2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与碱反应:
①CO2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常用此反应检验CO2)。
②CO2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常用此反应吸收或除去CO2)。
(4)与木炭反应:(典型的吸热反应)
3. 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
(1)向收集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适量水,密封振荡,观察现象(如图A)。
现象:软塑料瓶变瘪。
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2)将二氧化碳气体倒入放有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如图B)。
现象: 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 。
结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物理性质)。
(3)将汽水中的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水中,观察现象(如图C)。
现象:紫色石蕊溶液变 红 。
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4)加热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碳酸溶液,观察现象(如图D)。
现象:溶液由 红 色变为 紫 色。
结论: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
(5)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现象(如图E)。
现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结论: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4.实验探究:二氧化碳可与水反应
实验目的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实验步骤 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第一朵纸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纸花喷上水,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朵纸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花的颜色变化。然后将第四朵纸花取出,小心用吹风机烘干,观察现象
实验图示 ①喷稀醋酸 ②喷水 ③直接放入二氧化碳中 ④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 ⑤将第四朵花烘干
实验现象 纸花由紫变红 纸花不变色 纸花不变色 纸花由紫变红 纸花由红变紫
实验分析 醋酸能使石蕊变红 水不能使石蕊变红 CO2不能使石蕊变红 CO2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H2CO3, H2CO3能使石蕊变红 H2CO3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实验结论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CO2和H2O()
5.用途: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作灭火剂、化工产品的原料、气体肥料,干冰用于人工降雨、作制冷剂。
6.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地球表面温度上升。
(2)危害:
①气温上升,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会被淹没;
②地球表面的水分蒸发,使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
五.一氧化碳
1.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无色 常温下是气体 无味 比空气密度略小 难溶于水
2.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一氧化碳能燃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蓝色。发生如下反应:
(2)还原性(一氧化碳能还原某些金属氧化物)
(3)毒性
一氧化碳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与氧气结合,使生物体内缺氧而中毒甚至死亡。
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
(1)实验装置:
(2)实验步骤:
①实验前,先检验CO的纯度;
②先通入CO,排尽空气,点燃酒精灯(前一个加热、后一个点燃尾气);
③等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时,先停止加热,继续通CO直至装置冷却。
(3)实验现象:
黑色粉末逐渐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点燃尾气时产生蓝色火焰。
【点拨】
像CO等有毒气体,进行实验时,一定要进行尾气处理,方法是点燃或收集。
4. 一氧化碳的用途
(1)作燃料(可燃性);
(2)用于冶炼金属(还原性)。
题型一 空气的成分及用途
典例1
(2023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
1.空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有关空气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氧气可以支持可燃物燃烧
B.氮气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二氧化碳在蔬菜大棚中作气体肥料
D.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典例2
(2023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
2.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某兴趣小组利用氧气传感器来检测足量红磷燃烧过程中氧气的含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点时容器内氮气体积分数为85%
B.容器内物质总质量:b点>c点
C.氧气有剩余,说明物质燃烧时氧气必须达到一定浓度
D.此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18%
题型二 水的净化及水的性质
典例3
3.有关如图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点燃氢气前不用检验纯度
B.干冷烧杯内壁无明显变化
C.b管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D.两个实验均可证明水的组成
典例4
4.小明收集到一瓶浑浊的河水,他要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其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A物质的名称是 ,操作①的名称是 ,玻璃棒在此操作中的作用 ,若经过操作①后,所得液体C中仍有浑浊,其原因可能是(填写序号) 。
a.漏斗内的滤纸有破损 b.漏斗下端未靠在烧杯内壁 c.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
(2)操作②应选用的装置是 (填序号),该操作主要是除去 。
(3)小明取少量液体D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发现有较多浮渣产生,说明液体D是 ,操作③应选用的装置是 (填序号),经过操作③以后,小明重复上述实验,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4)某同学量取10mL的蒸馏水,读数时,视线应 。
题型三 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典例5
5.下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中制取的CO2可选择大理石和稀硫酸
B.①、④棉球变红
C.④比①先变红,说明CO2密度大于空气
D.①、④变红,②、③不变红,说明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是碳酸不是CO2
典例6
6.如图:在气密性良好的装置中充满了二氧化碳气体,往2支具支试管中分别缓缓注入5ml紫色石蕊溶液和5ml澄清石灰水。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左侧试管内液体变红色
B.右侧试管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等体积的水和澄清石灰水,后者吸收的二氧化碳较多
D.充分反应后,U形管中的液面左边高于右边
【答案】
【解析】
题型四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典例7
7.燃气热水器中燃气不充分燃烧易产生CO气体,下列关于CO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CO气体有毒,可危害人体健康 B.含碳物质燃烧不充分可能产生CO
C.CO可以燃烧,可作燃料 D.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CO中毒
【答案】
【解析】
典例8
8.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部分夹持装置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先点燃①中酒精灯再通入CO B.①中黑色固体变为红色
C.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该实验证明CO具有还原性
题型五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典例9
9.化学观念是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从不同化学观念角度对CO和CO2的认识错误的是
A.元素观:CO和CO2都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B.分类观:CO和CO2都属于氧化物
C.变化观:CO和C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结构观:CO和CO2都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化学性质相似
典例10
10.下列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由碳、氧元素组成,能相互转化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具有可燃性,都可作为燃料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能与水反应,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温室气体,含量增多都能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强化点一 过滤和蒸馏中的细节
1. 过滤操作要点: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要留有气泡,若有较多气泡会使过滤速率减慢。
两低:
①滤纸边缘比漏斗口稍低,防止液体从漏斗溢出;
②漏斗内液面比滤纸边缘低,防止液体未经过滤,从滤纸和漏斗间隙中流下。
三靠:
①玻璃棒斜靠在三层滤纸处,防止玻璃棒捅破润湿的滤纸造成过滤失败;
②倾倒液体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用玻璃棒引流防止液体溅出;
③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防止滤液向四周飞溅。
【注意事项】
(1)过滤仅除去了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因此过滤后的水不是纯水。
(2)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有:①滤纸破损;②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③仪器不干净等。此时,应重新过滤,直到滤液澄清为止。
(3)玻璃棒在过滤操作中的作用是引流,防止液体溅出或溅落到桌面上。
2. 蒸馏操作中的细节
(1)蒸馏烧瓶下面需垫上陶土网,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防止蒸馏烧瓶受热不均匀而炸裂。
(2)蒸馏烧瓶中液体体积不能少于其容积的,也不能多于其容积的。
(3)蒸馏烧瓶内应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使蒸馏平稳进行,以防加热时暴沸。
(4)冷却水的流向应跟蒸汽的流向相反,这种逆流冷却可以达到较好的冷却效果。
强化点二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要点
1. 实验前先检验CO的纯度:防止CO不纯,加热后发生爆炸。
2. 先通入CO(同时点燃导管末端的酒精灯),然后点燃中间的酒精灯,对准装有CuO的位置加热:先通CO排尽玻璃管内的空气,避免CO与空气混合发生爆炸;导管末端的酒精灯可将多余的CO点燃,以避免其排入空气中。
3. 反应结束后,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CO至玻璃管冷却:防止生成的铜再次被氧化成氧化铜。
4. 尾气处理:将尾气点燃处理或者用气球收集防止污染空气。
强化点三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鉴别和除杂
1.鉴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鉴别方法 现象及结论
通入澄清石灰水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CO2,无明显现象的是CO
分别点燃 在空气中能燃烧的是CO,不能燃烧的是CO2
通入紫色石蕊溶液 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是CO2,无明显现象的是CO
还原金属氧化铜 通入灼热的氧化铜中,使黑色粉末变红的是CO,没有明显现象的是CO2
2.除杂:括号外为主要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CO(CO2):通入足量的石灰水(或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CO2(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真题感知
(2023广州真题)
11.用电解水实验探究水的元素组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管和b管中气体体积比约为2:1
B.b管中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
C.该探究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D.该探究的依据是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2023年云南省真题)
12.仿照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定量研究空气成分的原理,利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燃烧匙中应盛放的药品是
A.铁丝 B.木炭 C.红磷 D.硫粉
(2022黑龙江佳木斯真题)
13.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关于CO2与CO的知识总结错误的是
A.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性质:通常情况下,CO2不支持燃烧;CO支持燃烧
C.用途:固体CO2可用于人工降雨;CO可作燃料
D.危害:CO2无毒: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2023年山东省威海市真题)
14.“碳中和”,我们一直在行动
我国宣布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封存”与“碳转化”是实现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选择。
(1)“碳封存”
2023年6月1日,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项目成功投入使用,填补了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的空白。该技术是将油井开采产生的油气混合物注入高碳分离器,再将分离出的二氧化碳通入压缩机加压和干燥,使其变成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超临界状态。超临界状态二氧化碳密度高,接近液态二氧化碳;粘度小,流动快,接近气态二氧化碳。
①从微观角度分析二氧化碳易被压缩的原因 。
②为了防止对输送管道内部造成腐蚀,输送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管道材料采用不锈钢或低铬钢等,同时对二氧化碳进行干燥处理。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二氧化碳需要干燥的原因 。低铬钢属于 (填序号)。
A.纯净物 B.混合物 C.复合材料 D.金属材料
③下列对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理解正确的是 (填序号)。
A.超临界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组成不同
B.超临界二氧化碳容易燃烧
C.同等条件下,超临界二氧化碳的输送量比二氧化碳更大
D.超临界二氧化碳存在于特定的条件下,条件改变,状态改变
(2)“碳转化”
利用二氧化碳资源开发化工原料,合成化工产品,有着广阔的前景。
①二氧化碳与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尿素,同时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在一定条件下,利用新型电解装置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化学方程式为,X的化学式为 。
③从物质类别角度分析,①和②两个反应实现了 的转化。
(3)碳中和,人人参与,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你的低碳行动是 (写一条即可)。
提升专练
15.下列关于水的净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明矾可加速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
B.天然水经过自来水厂净化后仍是混合物
C.煮沸和蒸馏都可以使硬水软化
D.过滤能除去天然水中可溶性的杂质
16.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溶液以增强导电性),反应一段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球形容器内液面下降
B.液体中硫酸钠的浓度不变
C.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与负极产生的气体质量比为8:1
D.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17.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过量的白磷放入容积为40mL的试管中,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通过导管与容积为60mL,且润滑性良好的注射器组成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必须等实验结束装置冷却到室温之后再读数
C.若实验前先夹紧弹簧夹,实验结束后再松开弹簧夹,发现活塞前沿向左移动到8mL处
D.若不使用弹簧夹,整个实验过程中活塞前沿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动直至停在8mL处
18.某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1、图2实验中都是短的蜡烛先熄灭
B.“釜底抽薪”灭火的原理和图2实验中蜡烛熄灭的原理相同
C.图3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
D.图3实验中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19.下列有关一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缺氧
B.在火炉上放一盆水,可以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C.一氧化碳中含有氧元素和碳元素,所以它是混合物
D.一氧化碳是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20.在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木炭都能与氧化铜发生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产生的气体都有毒 B.反应的生成物不同
C.反应前后固体中氧原子的质量均保持不变 D.反应中都有红色固体生成
21.下列关于CO2的性质和用途描述错误的是
A.CO2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B.CO2的固体叫做干冰,可作制冷剂
C.CO2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D.CO2可用作气体肥料
22.如右图所示,向一个盛满CO2的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迅速塞紧橡皮塞,打开止水夹(装置不漏气)。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气球和U型管中的变化现象是
A.没有明显变化,U型管左右水位不变
B.气球比原来变瘪,水全部进入锥形瓶
C.气球膨胀变大,U型管水位左高右低
D.气球膨胀后又瘪下去,U型管水位右高左低
23.图1、图2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1中的转化1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B.图2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D.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O2和CO2含量相对稳定
24.如图是CO与CuO反应的实验装置,下列关于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①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了红色
②CO被还原为CO2
③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为置换反应
④既有效地防止了CO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源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25.如图所示,在乙瓶中放入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从甲瓶左端缓缓地持续通入混合气体X,下表中的物质及现象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选项 气体X 甲中盛放的溶液(足量) 现象
A 潮湿的混有一氧化碳的二氧化碳 浓硫酸 纸花不变色
B 干燥的混有一氧化碳的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溶液 纸花变为红色
C 潮湿的混有氯化氢的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溶液 纸花不变色
D 干燥的混有氯化氢的二氧化碳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纸花变为红色
A.A B.B C.C D.D
26.如图所示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实验(图中固定玻璃管的仪器已略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装置的作用是收集二氧化碳
B.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未进行尾气处理
C.甲和乙两处现象分别是黑色粉末减少,黑色粉末逐渐变红
D.甲处发生的是化合反应,乙处发生的是置换反应
27.草酸(H2C2O4)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为验证草酸分解产物,将产物持续通入下列装置。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该实验中①、②装置可以互换
B.若③中停止加热,④中液体会倒吸入硬质玻璃管中
C.反应结束后,③中的固体物质一定属于混合物
D.若分解产物停止通入时,③中生成的铜不会变成氧化铜
(2023·福建泉州模拟)
28.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实验小组用图1所示装置完成电解水的实验并收集产生的气体(U型管中预先加入了少量氢氧化钠)。a管应连接电源的 极(填“正”或“负”),用 检验d管产生的气体,该实验可以过确定水由 组成。
(2)在探究水的组成中,科学家做出巨大贡献,拉瓦锡曾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铁质枪管,得到“易燃空气”,同时生成四氧化三铁,如图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某种光分解水的过程如图3所示,能产生H2。转化过程中循环利用的物质有Fe3O4和 ;与电解水相比,该方法的优点是 。
29.铁是自然界里分布最广的金属元素之一,在地壳中的质量约占5%。铁矿石的种类很多,重要的有磁铁矿石(主要成分是Fe3O4)、赤铁矿石(主要成分是Fe2O3)等,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在课堂中模拟炼铁的实验。
(1)写出图中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 ;② 。
(2)实验过程中,先要进行的是 (填“Ⅰ”或“Ⅱ”),原因是 。
Ⅰ. 加热 Ⅱ.通一氧化碳
(3)A中反应现象是 ,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4)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 ,改进措施是 。
30.课堂再现:化学课上,小李与同学们一起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实验探究。
探究一:
【提出问题】:下图矿泉水瓶中的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吗?
【进行实验】:
(1)小李用注射器取出少量无色气体。
(2)将注射器内气体缓缓注入澄清石灰水中,震荡,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得出结论】:该无色矿泉水瓶中气体为二氧化碳。
探究二: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吗?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做出猜想: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实验验证】:如图所示,打开瓶塞,迅速倒入大约三分之一体积的水,密闭装置,振荡,发现该矿泉水瓶变瘪。
【交流讨论】:该矿泉水瓶变瘪的原因是: 。
探究三:
小李将胶管插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打开止水夹,发现紫色石蕊试液被吸入矿泉水瓶中且变成红色。
【提出问题】:哪种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进行实验】:(1)请结合下列图示中所给实验用品,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色。
【实验操作】:
(2)老师为同学们又补充了一个实验。取两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的紫色干燥纸花,其中一朵在上面喷少量稀盐酸。发现纸花变成红色。另一朵喷少量水,无明显变化。化学老师补充该实验的目的是: 。
【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一种酸。经查阅资料得知为碳酸(H2CO3)。
【拓展延伸】:我们日常饮料多为碳酸型饮料,如雪碧、芬达、可乐等。但是这些饮料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再饮用就没有那种汽儿带来的刺激了,这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所学知识回答: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A、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以支持可燃物燃烧,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通常情况下与大多数物质不发生化学反应,但不是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氮气和镁在点燃的条件下可以生成氮化镁,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C、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可以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和有机物,故二氧化碳可以在蔬菜大棚中作气体肥料,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稀有气体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故稀有气体可以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C
【详解】A、由曲线图可知:a点时容器内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5%。故容器内其余气体(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的浓度为85%,故氮气体积分数小于85%,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反应是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故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故容器内物质总质量:b点=c点,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
C、由曲线图可知:反应停止时,容器内剩余3%体积分数的氧气,由于红磷足量,故氧气有剩余,说明物质燃烧时氧气必须达到一定浓度,故C正确,符合题意;
D、由曲线图可知:反应过程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减小18%,且不是质量分数,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D
【详解】A、氢气具有可燃性,如果不纯点燃氢气可能发生爆炸的危险,所以点燃前必须检验纯度,不符合题意;
B、氢气燃烧生成水,干冷烧杯罩住火焰,内壁有水雾产生,不符合题意;
C、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所以 b管气体是氢气,氢气能燃烧,氢气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不符合题意;
D、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化合生成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也可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两个实验均可证明水的组成,符合题意。故选D。
4.(1) 明矾 过滤 引流 ac
(2) Ⅱ 有色物质和异味
(3) 硬水 Ⅰ 看不到浮渣,有较多泡沫
(4)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详解】(1)在自来水厂为了将小颗粒泥尘沉降下来,常用絮凝剂,经常使用的絮凝剂是明矾,A物质是明矾;为了除去不溶于水的固体杂质,必须用过滤的方法将固体和液体分离,所以操作①是过滤。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所得液体C中仍有浑浊,其原因可能是:漏斗内的滤纸有破损缘导致液体未经过滤流下、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液体未经过滤流下等。漏斗下端未靠在烧杯内壁不会导致滤液浑浊,故选ac。
(2)经过过滤得到的水还含有有色或有异味的物质,要经过活性炭吸附才能除去,故操作②应选择装置Ⅱ;
(3)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当加入肥皂水后,会出现许多浮渣,因此液体D是硬水;要使硬水变成蒸馏水,必须经过蒸馏,故小明应选装置Ⅰ;经过操作③(蒸馏)以后可得蒸馏水,不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因此再加入肥皂水时就看不到浮渣了,反而有许多泡沫;
(4)某同学量取10mL的蒸馏水,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点睛】
5.A
【详解】A、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水与二氧化碳,硫酸钙为微溶性物质,在溶液中浓度大时会变成沉淀析出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反应的发生,则实验室不用大理石与稀硫酸制取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能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则通入二氧化碳后①、④棉球变红,故选项说法正确;
C、棉球④位置较低,④比①先变红,说明CO2密度大于空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D、①、④变红,②、③不变红,对比得出,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不是CO2,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6.D
【详解】A、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则左边试管内液体变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右边试管内石灰水有浑浊现象产生,故选项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但溶解量不大,相同体积的水和石灰水,石灰水吸收的二氧化碳较多,故选项说法正确;
D、右侧二氧化碳反应消耗的量远大于左侧二氧化碳溶于水或与水反应的量,所以右侧的气压变的比左侧低,所以右侧液面上升,U形管中的液面右边高于左边,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7.D
【详解】A、CO气体有毒,CO会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降低血红蛋白的输氧能力,会危害人体健康,正确;
B、含碳物质燃烧充分生成CO2,燃烧不充分可能产生CO,正确;
C、CO可以燃烧,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正确;
D、CO难溶于水,在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CO中毒,错误;
故选D。
8.A
【详解】A、为了防止爆炸,应先通入一氧化碳,当装置内空气排尽后再点燃①中酒精灯,错误;
B、①中黑色的氧化铜变为红色的铜,所以①中黑色固体变红,正确;
C、该反应中有二氧化碳生成,所以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正确;
D、在该反应中一氧化碳夺得氧化铜中的氧转化为二氧化碳,证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正确。
故选A。
9.D
【详解】A、由化学式可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是由C、O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均属于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是由C、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均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CO和C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是由分子构成,一氧化碳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均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符合题意。
故选D。
10.A
【详解】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由碳、氧元素组成,在高温条件下,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又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可以互相转化,正确;
B、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做燃料;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作燃料,错误;
C、二氧化碳能与水化合生成碳酸,碳酸是一种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一氧化碳不能与水反应,错误;
D、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一氧化碳会引起中毒,不是温室气体,错误;
故选A。
11.C
【详解】A、电解水实验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产生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a与负极相连,b与正极相连,所以a管和b管中气体体积比约为2:1,正确;
B、b管收集到的是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正确;
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不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错误;
D、该探究的依据是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从而从水分解的产物是氢气和氧气得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正确;
故选C。
12.C
【详解】A.因为铁丝不能在空气燃烧,故A错误;
B.木炭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导致两边压强变化不明显,故B错误;
C.红磷燃烧会消耗氧气,集气瓶中的液面会上升五分之一,故C正确;
D.硫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硫导致两边压强变化不明显,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睛】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物质应该具备的条件是: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是固体,不能和空气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3.B
【详解】A、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一个一氧化碳分子中有1个氧原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不符合题意;
B、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不能支持燃烧,符合题意;
C、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干冰升华吸热,能使周围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无毒,一氧化碳有毒,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1) 气态二氧化碳分子间隔很大,容易被压缩 BD CD
(2) 无机物到有机物
(3)植树(合理即可)
【详解】(1)①分子之间有间隔,压强越大,分子间间隔越小,所以二氧化碳易被压缩是因为气态二氧化碳分子间隔很大,容易被压缩;
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与不锈钢或低铬钢发生反应,所以需要对二氧化碳进行干燥处理,二氧化碳需要干燥的原因是:;
低铬钢属于合金,合金是金属材料,同时合金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也是混合物,故选BD。
③A.超临界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碳都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组成相同,此选项错误;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超临界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碳都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所以化学性质相同,二氧化碳不燃烧,所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也不燃烧,此选项错误;
C. 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密度高,接近液态二氧化碳,粘度小,流动快,接近气态二氧化碳,所以同等条件下,超临界二氧化碳的输送量比二氧化碳更大,此选项正确;
D.超临界二氧化碳是二氧化碳通入压缩机加压和干燥得到的,所以存在于特定的条件下,故条件改变,状态改变,此选项正确。
故选CD。
(2)①二氧化碳与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尿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碳、氧、氢的原子个数分别为2、6、4;反应后碳、氧、氢的原子个数分别为2、4、4,所以一个X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所以X的化学式为;
③二氧化碳为无机物,而、含碳元素,为有机物,所以①和②两个反应实现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化;
(3)低碳行动有植树、骑自行车,或节约用电等;
15.D
【详解】A、明矾溶于水可形成胶状物,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使其沉降,该选项说法正确;
B、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只是除去了难溶性杂质、颜色、异味和微生物等,净化后的水中仍含有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该选项说法正确;
C、可将硬水软化的方法为煮沸或蒸馏,该选项说法正确;
D、过滤只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不能除去可溶性杂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16.C
【详解】A、电解水时,由于两边玻璃管中有气体生成,则球形容器内液面上升,故A错误;
B、电解过程中,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则溶剂减少,而溶质质量不变,则硫酸钠的浓度变大,故B错误;
C、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根据化学方程式:,生成的氧气和氢气的质量比为=32:4=8:1,则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质量约为负极的八倍,故C正确;
D、负极产生的为氢气,氢气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D错误。
故选C。
17.BD
【详解】A、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没有白雾,不符合题意;
B、必须等实验结束装置冷却到室温之后再读数,否则气体受热膨胀,占据了一定的体积,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小,符合题意;
C、若实验前先夹紧弹簧夹,实验结束后再松开弹簧夹,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打开弹簧夹,注射器活塞左移,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故消耗氧气的体积为:,故最后发现活塞前沿向左移动到:20mL-8mL=12mL处,不符合题意;
D、若不使用弹簧夹,白磷燃烧放出热量,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注射器活塞右移,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注射器活塞左移,消耗氧气的体积为:,故整个实验过程中活塞前沿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动,直至停在20mL-12mL=8mL处,符合题意。
故选BD。
18.C
【详解】A、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图1中短的蜡烛先熄灭,图2中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热的二氧化碳密度变小,故图2中长的蜡烛先熄灭,故A错误;
B、“釜底抽薪”灭火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图2中蜡烛熄灭的原理是隔绝氧气,故B错误;
C、图3中,试管内液面上升,且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故C正确;
D、图3实验中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故D错误,故选C。
19.A
【详解】A.一氧化碳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但是难以分离,导致人体缺氧,选项正确;
B. 一氧化碳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在火炉上放一盆水,不可以避免一氧化碳中毒,选项错误;
C. 一氧化碳是由氧元素和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它是化合物,不是混合物,选项错误;
D.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选项错误。
故选A。
20.D
【详解】A、一氧化碳、碳与氧化铜发生反应,都生成二氧化碳和铜,二氧化碳无毒,错误;
B、反应的生成物都是铜和二氧化碳,生成物相同,错误;
C、反应中固体氧化铜中氧原子转化到了气体二氧化碳中,前后固体中氧原子的质量发生改变,错误;
D、反应中都有红色固体生成,正确。
故选D。
21.C
【详解】A、CO2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描述正确;
B、CO2的固体叫做干冰,易升华获得低温,可作制冷剂,描述正确;
C、CO2能溶于水,也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描述错误;
D、CO2参与光合作用,可用作气体肥料,描述正确。
故选C。
22.C
【详解】如图所示,向一个盛满CO2的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后,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水和碳酸钙沉淀,从而使锥形瓶内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空气会通过气球上的玻璃管进入气球,使气球膨胀变大。打开止水夹后,因为U型管左边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左边的水柱高度上升,右边的水柱高度下降。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气球膨胀变大,U型管水位左高右低,故选项A、B、D错误,不符合题意;C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C
23.A
【详解】A、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二氧化碳不能形成酸雨,故选项A说法错误;
B、图2中二氧化碳是含碳的无机物,葡萄糖是含碳的有机物,所以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故选项B说法正确;
C、由图可知,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故选项C说法正确;
D、碳循环和氧循环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向空气中释放氧气,故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故选项D说法正确;
故选:A。
24.B
【分析】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①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会观察到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了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②一氧化碳夺取了氧化铜的氧,CO被氧化为CO2,故选项说法错误。
③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应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④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利用一氧化碳燃烧的热量给玻璃管加热,既有效地防止了CO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源,故选项说法正确。
说法正确的有①④;故选B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置换反应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5.B
【详解】A、二氧化碳遇水生成酸才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色。潮湿的混有一氧化碳的二氧化碳通过足量浓硫酸后成为干燥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不能使纸花变色,A正确;
B、干燥的混有一氧化碳的二氧化碳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成为湿润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不与水反应,不能使纸花变色,B不正确;
C、潮湿的混有氯化氢的二氧化碳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氯化氢和二氧化碳,故最后没有能使纸花变色的气体,C正确;
D、干燥的混有氯化氢的二氧化碳通过足量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氯化氢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遇水生成酸能使干燥的紫色纸花变红色,D正确。
故选B。
26.C
【详解】A、该实验中,丙装置作用是停止加热后,防止丁装置中的液体倒吸入玻璃管中,而非收集二氧化碳,故A不正确;
B、丁装置可以收集未反应的一氧化碳,已经对尾气进行了处理,故B不正确;
C、在甲处,高温条件下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在乙处加热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铜,甲、乙两处的现象分别是:黑色粉末减少、黑色粉末逐渐变红,故C正确;
D、甲处碳与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符合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乙处,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D不正确。故选C。
27.D
【详解】A、①、②装置互换后,对水的检验会造成干扰,所以该实验中①、②装置不可以互换,故错误;
B、若③中停止加热,一氧化碳没有停止,④中液体不会倒吸入硬质玻璃管中,故错误;
C、反应结束后,③中的固体物质是铜,属于纯净物,故错误;
D、若分解产物停止通入时,③中生成的铜不会被氧化,因接触不到氧气,故正确。
故选:D。
【点睛】验证水和其它杂质时,应先验证水,再验证其它。
28.(1) 负 带火星木条 氢元素和氧元素
(2)
(3) FeO 能耗低
【详解】(1)水通电可以分解出氢气和氧气,根据氢气、氧气的密度,c导管是向下排空气法,说明收集的是氢气,d导管是向上排空气法,说明收集的是氧气,因此a管应连接电源的负极;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因此用带火星木条检验d管产生的气体,若木条复燃,说明气体是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填:负;带火星木条;氢元素和氧元素;
(2)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铁质枪管,得到“易燃空气”,同时生成四氧化三铁,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氢气具有可燃性,故“易燃空气”是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3)由图可知,该反应是水和FeO反应生成氢气与Fe3O4,Fe3O4在光的作用下又转化FeO与氧气,因此该转化中循环利用的物质有Fe3O4和FeO。该流程与电解水相比,减少了电能的消耗,能耗较低,故填:FeO;能耗低。
29.(1) 铁架台 试管
(2) Ⅱ 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气体不纯爆炸
(3) 红色固体变为黑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 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在b处放一个点燃的酒精灯
【详解】(1)仪器名称①铁架台;②试管。
(2)一氧化碳不纯加热会发生爆炸,所以需要先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在点燃酒精灯。所以实验过程中,先要进行的是Ⅱ通一氧化碳。
(3)A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反应现象是红色固体变为黑色,B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二氧化碳,对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一氧化碳有毒会污染空气,所以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尾气处理装置,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生成无毒的二氧化碳,所以改进措施是在b处放一个点燃的酒精灯,将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
30. 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塑料瓶内的压强变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塑料瓶变瘪 将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内 证明酸能使石蕊变红色,水不能使石蕊变红色 碳酸不稳定,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详解】探究一:
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探究二: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塑料瓶内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则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塑料瓶变瘪。
探究三:
(1)将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内,则可证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色。
(2)稀盐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则可证明酸能使石蕊变红色,但水不能使石蕊变红色。
(3)碳酸不稳定,易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则碳酸饮料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再饮用就没有那种汽儿带来的刺激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