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奎文区、高新区2023-2024第一学期期末测试三(1-9单元)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O:16 S:32 Zn:65 Cu:64 Fe:56 Ag:108 C:12 Ca:40 N:14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2分,共2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下诗句中划线部分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B.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C.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2.俗话说“人要实,火要虚”。“火要虚”所蕴含的化学道理是( )
A. 燃烧需要可燃物B. 温度若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就可燃烧
C. 燃烧需要有氧气D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充分
3.二氧化碳灭火器(如图)使用广泛,生产时将二氧化碳气体加压液化后装入小钢瓶中,使用时将其喷出灭火。下列有关该型灭火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加压液化时,二氧化碳分子间间隔缩小
B. 使用时先拉出保险销,再按下压把喷出灭火
C. 灭火时,二氧化碳起到降低着火点和隔绝空气的作用
D. 适用于扑灭图书馆内图书失火
4. 用电解水实验探究水的元素组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管和b管中气体体积比约为2:1
B. b管中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
C. 该探究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D. 该探究的依据是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5.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被创造也可以被消灭
B. 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质量几乎不变,化学性质差别很大
C. 同种原子通过不同方式结合成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D. 同种分子排列方式不同则化学性质不同
6.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金属能导电,则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金属
B. 原子是不带电的粒子,则不带电的粒子一定是原子
C. 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D.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则均一、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7.据所学知识和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氢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B. 第13号元素的符号为
C. 锂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41
D. 钠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8.. 根据下列描述书写的化学符号:①两个氧原子:O2;②镁原子结构示意图: ;③五氧化二碳的化学式:P2O5;④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 ;⑥一个氢氧根离子:OH-。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③⑤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9.食醋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剂,其主要成分乙酸的结构模型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乙酸的化学式为CH3COOH
B. 乙酸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6∶1
C. 乙酸由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D. 乙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10.依据教材中的两个实验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1集气瓶中的水和图2烧杯中的水的作用相同
B. 其他条件不变时,图1和图2中的红磷都可以用木炭替代
C. 图1实验中装置气密性不好会导致最终测量结果偏大
D. 图2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和热水中的白磷实验现象的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11.下图为治理汽车尾气时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能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
B.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
C. 反应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比为7:11
D. 化学方程式为:
二、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2.如图是模拟工业炼铁的实验。向装有的硬质玻璃管中通入CO,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玻璃管中剩余固体质量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装置甲中发生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类型 B. 甲中硬质玻璃管内红色固体逐渐变为黑色
C. 该装置没有进行尾气处理,会污染空气 D. 参加反应的占原总质量的
13.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如下表: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质量/g 5 2.2 16.2 0.9
反应后质量/g a 4.4 8.1 1.8
根据上表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a=10
B.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 Z为化合物
D. 反应中Y、W两种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比为22:9
14.氯化钠、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 10 20 30 40
氯化钠溶解度/g 35.7 35.8 36 36.5 37
硝酸钾溶解度/g 13.3 20.9 31.6 45.8 63.9
A.在20℃时,20g氯化钠固体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B.在4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163.9g,若降温至20℃,析出32.3g硝酸钾晶体
C.氯化钠中混有少量硝酸钾时,宜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氯化钠
D.在20℃~30℃的范围内,存在某一温度,此温度下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度相等
15.我国古代将炉甘石(ZnCO3)和木炭粉混合后,加热到约800°C可得到锌。主要发生的化学反应:① ,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的化学式为CO2
B. 反应①是分解反应,反应②是置换反应
C. 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不变
D. 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改变
16.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把质量为m克的铝粉加入到一定质量的氯化锌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滤渣中可能含有A1,滤液中一定含有AlCl3
B. 滤渣中一定含有Zn,滤液可能为蓝色
C. 若滤渣中只含Cu、Zn,则滤液中一定只含有AlCl3
D.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所得滤渣质量一定大于m克
17.在5.6g铁粉中,先逐滴加入一定量的Cu(NO3)2溶液,充分反应后再逐滴加入AgNO3溶液,剩余固体质量与所加溶液总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所加溶液质量为M1g时,生成Cu的质量为m1g
B. bc段发生的是Cu和AgNO3溶液的反应
C. m3的值为21.6
D. e点溶液中一定含Cu(NO3)2
第II卷(非选择题)
三、本题包括7小题(共60分)
18.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化学上研究“水”可从多角度进行。
(1)电解水。按图1所示装置,通电一段时间后,管和管中所得气体的质量比约为______,检验a管中气体的方法是______(写出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及结论)。
(2)水的作用。图2所示实验中,对水的作用分析不全面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 a图中水的作用是为了便于观察烧瓶内气压变化
B. b图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
C. 图中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排尽空气且便于观察是否集满
D. d图中水的作用是防止熔融物滴落时炸裂集气瓶
(3)水溶液。时,根据某固体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绘制成如图3所示图像。
①时,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g。
②C点所对应的溶液是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③图中A、B、C、D四点所对应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______(用含A、B、C、D的关系式表示)。
19.如图为初中化学常见的仪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选用的装置组合为______,选用相同发生装置的原因是:_________。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实验过程中水槽中的水呈紫红色,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4)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F装置,甲和乙中各盛有0.5g二氧化锰,同时将针筒Ⅰ中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针筒Ⅱ中________mL 15%的过氧化氢溶液注入甲和乙中,打开弹簧夹,发现烧杯中右侧导管口产生气泡的速度比左侧快,说明化学反应速率与_______有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5)【拓展延伸】
(7)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中连接上压强传感器如图一,测得实验过程中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化情况如图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大写字母)。
A.ab段试管中液面逐渐上升
B.bc段石灰石与盐酸脱离接触
C.c点的对应操作是打开弹簧夹
20.探秘古钱币。
(1)古币金属知多少。我国古代的钱币有多种,如金币、银币、铜币、铁币等。小民同学家里收藏有一枚古币,可以被磁铁吸引,该古币是______(填币种)。
(2)金属性质共探究。小郑同学做了下列实验:
①如图1,铜片表面有黑色物质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②如图2,三支试管里的液体均为稀盐酸,铁丝表面有气泡冒出,银丝和铜丝无明显变化。由此可得出有关金属活动性的结论是______。
③《天工开物》记载“铁质贱甚”,写出一个由铁得到铜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货币流通有原因。铁硬度比铜大,密度比铜小,金和银做成的钱币比铜币腐蚀速度要慢得多,似乎更适合铸造钱币,但是中国历史上铜币的使用量远大于其它材质的货币。综上所述,古代铸造钱币选择金属考虑的两个因素是:①______;②______。
(4)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工厂废液需经过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某电镀厂为了减少对水的污染并节约成本,从排放的废液(主要含ZnSO4、FeSO4和CuSO4)中回收金属铜、铁以及工业原料硫酸锌,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工艺流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步骤Ⅰ中分离固体A和溶液C的操作名称是______。
②物质Y的化学式为______。
③请写出步骤Ⅲ中生成Fe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④请写一条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______。
21.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是化学学科的特色。
(1)镓是第一种根据化学元素周期律预言并证实的元素。镓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69.72”表示______,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_;
(2)氮化镓(GaN)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一般采用与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得氮化镓和另一种化合物。制备氮化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通过光催化剂可将、转化为和一种气体单质(如图)从而实现利用太阳能人工合成燃料。该反应生成的气体单质是______,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生成的甲烷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
(4)过氧化氢是一种常用杀菌消毒剂,原因是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一种叫“过氧基”的结构(-O-O-),据此推测下列物质中可作杀菌消毒剂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 ②H-O-H ③ ④
22.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城市的废旧电器是一座“金属矿山”,某废旧电器中含有锌、铜、镍(Ni)三种金属,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从中回收金属铜和镍,做了如下的探究。
已知:硫酸镍(化学式NiSO4)能溶于水。
实验一:探究锌、铜、镍三种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强弱
【提出猜想】兴趣小组结合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Zn>Ni>Cu;猜想二:Zn>Cu>Ni;猜想三:① 。
【进行实验】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的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取三支试管,分别向其中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然后将大小、形状相同的锌、铜、镍三种金属片分别插入三支试管中。 锌片表面产生的气泡较快;镍片表面产生的气泡较慢;铜片无明显现象。 猜想② 正确。镍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③ 。
实验二:从含有锌、铜、镍三种金属的废旧电器中回收铜和镍
【设计方案】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物质转化流程。
步骤①中得到的A是④ 。步骤②中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是⑤ 。
【反思评价】合理开发城市“金属矿山”的意义是⑥ (答1条)。
23.化学社团的同学在探究金属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图1 所示的实验。
图1 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锌片表面产生气泡,铜片表面①______。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______。
实验过程中小辰意外发现:当两种金属发生触碰时(如图2),铜片表面产生了气泡。
【提出问题】图2 中铜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同学们对产生的气体进行了以下猜想:
小知猜想是二氧化硫;小辰猜想是氧气;小彬猜想是氢气。他们作出猜想的理论依据是③______。
【查阅资料】
(1)将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平行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产生气体。该反应过程中金属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发生了转移。
(2)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设计并进行实验】他们设计了图3 装置进行实验,将产生的气体分别通过导管与图4 中的装置连接,验证自己的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知 连接导管a 与导管d,向品红溶液中通入气体一段时间 _④_____ 小彬的猜想正确
小辰 选用正确方法收集气体一段时间后,向试管内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不复燃
小彬 连接导管a 与导管⑤______(填序号),收集气体后用拇指堵住试管口,靠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气体燃烧,听到 轻微的“噗”声
【教师释疑】图1 实验中,锌与稀硫酸反应,锌失去电子,酸溶液中氢离子在锌片表面获得电子生成氢气。
【学生感悟】图3 实验中,酸溶液中的氢离子从铜片表面获得⑥______(选填“锌”或“铜”)失去的电子生成了氢气。
【得出结论】图2 中两种金属触碰后铜⑦______(选填“有”或“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延伸应用】制造钢制船闸门时,为防止铁被腐蚀,常在钢闸门表面安装比铁更活泼的金属。这种金属可以是⑧______。(填序号)
A.锌 B.铜 C.银
24.某补钙片的主要成分为CaCO3,每片钙片重0.5 g(假设钙片中其他成分不含钙元素,不溶于水且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化学兴趣小组为测定钙片中钙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如图实验:
根据图示信息,完成下列各题:
(1)钙片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2)求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
1.B
解析:A.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春江水暖鸭先知,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爆竹声中一岁除,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符合题意;
C.千树万树梨花开,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日照香炉生紫烟,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D
解析: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支持,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和接触面积有关。“人要实,火要虚”指燃烧时,应尽量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加充分,故选D。
3.C
解析:A、加压液化时,气体变成液体,则二氧化碳分子间间隔缩小,正确;
B、使用时先拉出保险销,再按下压把喷出灭火,正确;
C、灭火时,液态二氧化碳气化时吸热,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不是降低着火点,同时二氧化碳能隔绝空气,错误;
D、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不会留下痕迹,也不会使物体损坏,适用于扑灭图书馆内图书失火,正确;
故选:C。
4.C
解析:A、电解水实验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产生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a与负极相连,b与正极相连,所以a管和b管中气体体积比约为2:1,正确;
B、b管收集到的是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正确;
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不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错误;
D、该探究的依据是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从而从水分解的产物是氢气和氧气得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正确;
故选C。
5.D
解析:A、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合成新的分子,分子也可以被完全反应,说法正确;
B、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但他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则质量几乎不变,化学性质差别很大,说法正确;
C、同种原子通过不同方式结合成的分子,相同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分子的构成不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说法正确;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说法错误;
答案:D。
6.C
解析:A、金属能导电,但是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金属,例如石墨也能导电,故A推理错误;
B、原子是不带电的粒子,但不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原子,也可能是分子、中子等,故B推理错误;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故C推理正确;
D、溶液是均一、稳定混合物,但均一、稳定的物质不一定是溶液,例如蒸馏水,故D推理错误;
故选C。
7.D
解析:A、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选项正确;
B.、元素周期表中右上角的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故13号铝元素符号为,故该说法正确;
C、元素周期表中中间的汉字下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而不是“g”,故锂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41,故该说法正确;
D、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1,核外有3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故该说法错误。
故选:D。
8.D
解析:①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原子个数写在符号前面,两个氧原子表示为:2O
②原子结构示意图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圆圈内数字表示质子数,镁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第一层排2个,第二层排8个,最外层为2个,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③氧化物化学式书写把氧元素写在右边,其它元素写左边,右下角数字为原子个数比,五氧化二磷写作:P2O5
④氧化铝的化学式为Al2O3元素化合价标在该元素正上方,先写正负号,后写数字,氧化铝中铝元素化合价为+3价,故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
⑤一个氢氧根离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离子所带的电荷写在符号右上角,先写数字,再写符号,数字为1时省略,故一个氢氧根离子:OH-
故选D。
9.C
解析:A.根据图示分析,乙酸的化学式为CH3COOH;正确;
B.乙酸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4)=6:1;正确;
C.乙酸是由分子构成的,一个乙酸分子由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错误;
D.乙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4):(16×2)=6:1:8,可见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正确;
故选:C。
10.D
解析:A.图1集气瓶中的水是吸收红磷和水反应生成的有毒物质五氧化二磷,图2烧杯中的水的作用是隔绝氧气和提供热量,错误;
B.其他条件不变时,图1和图2中的红磷都不可以用木炭替代,因为木炭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影响压强的变化,木炭的着火点太高,错误;
C.图1实验中装置气密性不好会导致最终压强变化量小,所以测量结果偏小,错误;
D.图2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热水中的白磷仅仅温度达到着火点,所以根据实验现象的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正确。
故选:D。
11.C
解析:A. 该反应的反应物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都是气体污染物,生成物二氧化碳和氮气是空气中固有的成分,不是污染物,故该反应能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选项正确;
B.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所有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变,选项正确;
C. 由题中信息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比为28:(2×44)=7:22,选项错误;
D. 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选项正确。
故选C。
12.BD
解析:A、装置甲不属于置换反应类型,故A错误;
B、甲中硬质玻璃管内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观察到红色固体逐渐变为黑色,故B正确;
C、乙装置即可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也可以收集一氧化碳,故C错误;
D、设参加反应的氧化铁的质量为x,
Fe2O3 + 3CO2Fe + 3CO2 △m
160 112 160-122
X 20g-15.2g
X=16g
参加反应的占原总质量:,故D正确。
故选:BD。
13.BD
解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5g+2.2g+16.2g+0.9g=ag+4.4g+8.1g+1.8g,a=10,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反应后,X的质量增加,X是生成物,Y的质量增加,Y是生成物,Z的质量减小,Z是反应物,W的质量增加,W是生成物,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B错误,符合题意;
C、该反应中,Z是反应物,X、Y、W是生成物,故Z是化合物,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反应中Y、W两种物质发生改变的质量比为:(4.4g-2.2g):(1.8g-0.9g)=22:9,Y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化学方程式中Y的的计量数之积与W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化学方程式中W的的计量数之积的比为22:9,由于不知化学方程式中Y与X的计量数,因此无法获知Y与W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BD。
14.BD
解析:A、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20℃时,20g氯化钠固体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最多能溶解18g,得到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g,则在4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163.9g中,溶质质量是63.9g,溶剂质量是100g,20℃,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若降温至20℃,析出63.9g﹣31.6g=32.3g硝酸钾晶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氯化钠溶液中含有少量的硝酸钾,硝酸钾含量较少,不能形成饱和溶液,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分离不出硝酸钾;氯化钠中混有少量硝酸钾时,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氯化钠,故选项说法错误。
D、在20~30℃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分别为36g~36.5g、31.6 g~45.8g,两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之间,即存在某一温度,此温度下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度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D。
15.AB
解析:A、反应物中有1个碳原子、2个锌原子、2个氧原子,生成物中有2个锌原子,所以X是CO2,故A正确;
B、反应①是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反应②是是一种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B正确;
C、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了空气中,所以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减少,故C错误;
D、反应①中碳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都是十4价,反应②中单质碳生成了化合物二氧,化碳,所以反应②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故D错误。
故选:AB。
16.AD
解析: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铝>锌>铜,则将m克的铝粉加入到一定质量的氯化锌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铝先与氯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氯化铝,后与氯化锌反应生成锌和氯化铝。
【详解】A、充分反应后,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而锌、铝均能与盐酸反应,则说明滤渣中一定含有铜、锌,可能含有铝,滤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铝,可能含有氯化锌,该选项判断正确;
B、由于滤渣中一定含有锌,说明氯化铜已经完全反应,则滤液中一定不含氯化铜,则溶液一定不显蓝色,该选项判断不正确;
C、若滤渣中含有铜和锌,则说明铝与氯化铜完全反应,且铝与氯化锌发生反应,但不确定氯化锌是否完全反应,则滤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铝,可能含有氯化锌,该选项判断不正确;
D、由于、,则无论铝与氯化铜、氯化锌反应时固体质量均增大,则滤渣质量一定大于m克,该选项判断正确。
故选AD。
17.CD
解析:首先,ab段,铁粉与硝酸铜发生置换反应,M1点时,硝酸铜被完全消耗,之后bc段铁粉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直到M2点时铁粉消耗完毕,然后cd段之前生成的铜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直至M3点时,铜被完全消耗;
【详解】A、设有质量为x的铁粉与硝酸铜反应,并生成质量为y的铜,
解方程组得y=8(m1-5.6)g,不符合题意;
B、bc段是铁粉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C、M3点时铁粉被完全消耗,沉淀完全是Ag,整体反应过程相当于铁粉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设生成Ag的质量为x,则有:
解得x=21.6g,符合题意;
D、cd段之前生成的铜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生成了银单质和硝酸铜溶液,后面在滴加硝酸银也不会与硝酸铜反应,因此e点含有硝酸铜存在,符合题意。
故选CD
18.(1) 把带火星木条放在a管尖嘴处,打开活塞,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2)AB
(3) ①. 88 ②. 不饱和 ③.
解析:(1)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图中信息告诉我们,a管中气体较少是氧气,b管中是氢气,根据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可知,a管和b管中所得气体的质量比即电解水生成的氧气和氢气的质量比=(16×2):2×(1×2)=8:1。
a管中的氧气具有助燃性,检验方法是,把带火星木条放在a管尖嘴处,打开活塞,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2)A、a图中的水不仅便于观察烧瓶内气压变化而且也能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也用于和氧化钙反应,A分析不全面;
B、b图中的水除了提供热量,还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B分析不全面;
C、c图集气瓶中的水排尽空气且便于观察H2是否集满,C分析全面;
D、d图中的水防止熔融物炸裂集气瓶,D分析全面。
综上所述:选择AB
(3)①由图3可知,20C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88g该固体物质,则20C时,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88g;
②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在线上的点为饱和溶液,线下的点为不饱和溶液,则C点所对应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③因为A、B两点均在线上,A、B均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C、D两点对应的溶质质量相等,但均为不饱和溶液,且D中水的质量大于C中水的质量,则C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D的溶质质量分数,故图中A、B、C、D四点所对应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B>C>D.
19.(1) ①. 分液漏斗 ②. 锥形瓶
(2) BC 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
(3) 没有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4) 5 反应物的浓度
(5)BC
解析:(1)
①为加入液体的分液漏斗,②为锥形瓶;
(2)
根据氧气和二氧化碳制取的反应原理所需药品均为固液常温,确定发生装置选B,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均可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装置选C,故填写:BC,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
(3)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实验过程中加热时会使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从而使水槽中的水呈紫红色,故应该在试管口堵一团棉花,化学方程式:;
(4)如图根据控制变量法因为针筒Ⅰ中加入的是的过氧化氢溶液,因为针筒Ⅱ中加入的应该是和针筒Ⅰ中过氧化氢溶液不同浓度,故应等体积,故填写:5;
打开弹簧夹,发现烧杯中右侧导管口产生气泡的速度比左侧快,说明在等体积的情况下过氧化氢溶液浓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故填写:反应物的浓度;
化学方程式:。
(5)实验室采用稀盐酸和大理石或者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图一带有多孔隔板和活塞开关,关闭活塞开关,内部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液体被压入长颈漏斗,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打开活塞开关,气体输出,压强减小,液体重新进入试管,固液接触,反应发生;
A、ab段压强增大,说明内部气体增多,此时关闭活塞开关,液面开始下降,故A错误;
B、bc段压强达到稳定,此时反应停止,固液分离,故B正确;
C、c点之后压强减小,说明气体输出,因此c点对应操作就是打开弹簧夹,故C正确,故选BC。
20.(1)铁币 (2) ①. ②. 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和银 ③.
(3) ①. 便于携带 ②. 稀缺性
(4)①过滤 ②H2SO4
③Zn+FeSO4=ZnSO4+Fe
④回收利用废旧金属(或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寻找金属的代用品等)
【解析】
(1)只有铁币具有磁性,可以被磁铁吸引,该古币可以被磁铁吸引,则该古币是铁币;
(2)①铜片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化学方程式:;
②三支试管中,铁丝表面有气泡冒出,说明铁可以和盐酸发生反应,银丝和铜丝无明显变化,说明银和铜不能与盐酸反应,由此可得出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银和铜;
③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
(3)铁硬度比铜大,密度比铜小,不易磨损,易携带,金和银做成的钱币比铜币腐蚀速度要慢得多,似乎更适合铸造钱币,但是中国历史上铜币的使用量远大于其它材质的货币,说明铜在天然中更容易获取,综上所述,古代铸造钱币选择金属考虑的两个因素是:一是便于携带,二是稀缺性。
(4)【分析】废液中含硫酸锌、硫酸亚铁和硫酸铜,要从废液中回收金属铜、铁以及工业原料硫酸锌,则X为锌,锌和硫酸铜生成硫酸锌和铜,和硫酸亚铁生成硫酸锌和铁,则固体A为铜、铁和过量的锌,溶液C为硫酸锌,Y为硫酸溶液,稀硫酸和锌、铁分别生成硫酸锌和硫酸亚铁,则溶液B为硫酸锌、硫酸亚铁及过量的硫酸,向B中加入适量锌,锌和硫酸亚铁生成铁和硫酸锌,C结晶得到硫酸锌晶体。
①步骤Ⅰ将固液分离,为过滤操作。
②由以上分析知,物质Y为硫酸,化学式为H2SO4。
③步骤Ⅲ中生成Fe的反应为硫酸亚铁和锌生成硫酸锌和铁,化学方程式为Zn+FeSO4=ZnSO4+Fe。
④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有:防止金属的锈蚀,回收利用废旧金属,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寻找金属的代用品等。
21.(1) ①. 镓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②. 3
(2)
(3) ①. O2 ②. 1:1 (4)④
解析:
(1)
周期表中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69.72”表示镓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根据镓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
(2)
GaCl3 与NH3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得氮化镓和另一种化合物,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另一种化合物为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有H、O、C元素,生成物中有C、H元素,所以该反应生成的气体单质是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所以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生成的甲烷的分子个数比为1:1;
(4)
根据物质的结构,①②③中没有“过氧基”的结构(-O-O-),④中有“过氧基”的结构(-O-O-),故④可作杀菌消毒剂。
22. ①. ②. 一 ③. ④. 铜或 ⑤. ⑥. 节约金属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合理即可)
解析:实验一:[提出猜想]由于锌的活动性比铜强,再结合其它猜想,则猜想三为Ni>Zn>Cu。
[进行实验]根据现象可知,锌、镍均能与硫酸反应,铜不能与硫酸反应,且锌反应比镍快,则说明金属活动性顺序Zn>Ni>Cu,即猜想一成立;
镍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镍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二:[设计方案]锌、镍的活动性比氢强,铜的活动性比氢弱,加入过量的稀硫酸,锌、镍分别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硫酸镍和氢气,铜不与硫酸反应,则金属A为铜,溶液B为硫酸锌、硫酸镍、硫酸;
由于锌的活动性比镍的活动性强,锌与硫酸镍反应硫酸锌和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思评价]合理开发城市“金属矿山”可以节约金属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故答案为:节约金属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合理即可)。
23. (① 无明显现象 ② ③质量守恒定律 ④品红溶液不褪色 ⑤ c ⑥锌 ⑦没有 ⑧A
解析:锌能与稀硫酸反应,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图1 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锌片表面产生气泡,铜片表面无明显现象。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作出猜想:
小知猜想是二氧化硫;小辰猜想是氧气;小彬猜想是氢气。他们作出猜想的理论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稀硫酸中含有硫、氢、氧元素。
(2)设计并进行实验:
连接导管a 与导管d,向品红溶液中通入气体一段时间,品红溶液不褪色,说明气体不是二氧化硫;
选用正确方法收集气体一段时间后,向试管内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不复燃,说明气体不是氧气;
该气体应该是氢气,氢气密度比空气小,连接导管a 与导管c,收集气体后用拇指堵住试管口,靠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点火,气体燃烧,听到轻微的“噗”声,说明气体为氢气;
学生感悟:图3 实验中,锌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到铜片上,酸溶液中的氢离子从铜片表面获得锌失去的电子生成了氢气。
得出结论:
图2 中两种金属触碰后铜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是锌失去的电子形成锌离子。
延伸应用:
制造钢制船闸门时,为防止铁被腐蚀,常在钢闸门表面安装比铁更活泼的金属,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铜、银的金属活动性比铁若,这种金属可以是锌;
故填:A。
24.(1)20%
(2)解:设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氯化钙质量为x,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y。
x=5.55g,y=2.2g
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钙片中钙元素质量分数20%,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5%。
解析:(1)钙片中碳酸钙质量20×0.5g-5g=5g,钙元素质量分数 ;
(2)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