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 第三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综合测试卷(答案)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Cl—35.5 K—39 Ca—40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物质的化学式、名称、俗名不完全对应的是( A )
A.CaCO3 碳酸钙 生石灰
B.NaHCO3 碳酸氢钠 小苏打
C.Na2CO3 碳酸钠 纯碱
D.NaCl 氯化钠 食盐
2.海洋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海水淡化——利用物质的溶解度不同进行蒸馏分离
B.海水晒盐——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蒸发水分得到粗盐
C.海水制镁——利用碱将镁元素富集,提纯后电解
D.海水“制碱”——利用氨碱法以食盐等原料制取纯碱
3.食盐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它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下列关于氯化钠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餐桌饮食:氯化钠常用于调味、腌渍食品,可以延长食物保质期
B.海水晒盐:采用盐田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基本原理是蒸发结晶
C.粗盐提纯:用溶解、过滤的方法除去粗盐中的泥沙,即可得到纯净的氯化钠
D.配制溶液:配制氯化钠溶液需要经过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标签等步骤
4.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创立了著名的“侯氏制碱法”,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如图是“侯氏制碱法”的流程简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D )
第4题图
A.沉淀池中的反应物只有两种
B.实验中要向食盐水中先通入CO2再通入NH3
C.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
D.该技术的关键是在沉淀池中析出大量的碳酸氢钠固体
5.NaCl是重要的资源,其应用与生产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第5题图
A.应用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
B.生产①中将海水经过蒸发结晶可获得粗盐
C.应用②制得的NaHCO3在生活中俗称小苏打
D.生产②中粗盐提纯时,可用过量KOH溶液除去MgCl2
6.我国在膜法水处理技术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研究设计合成了超高通量多孔石墨烯膜,利用低品质热源实现了高效可持续的海水淡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水分子能通过多孔石墨烯膜
B.膜法比蒸馏法节约能源
C.淡化后水分子体积减小
D.可以帮助解决水资源缺乏问题
7.石墨烯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用石墨烯膜制成“筛子”可以筛掉盐类物质,当海水流过该膜时,钠离子和氯离子被水分子包裹而不能通过,独立的水分子却能通过。下列关于石墨烯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A.石墨烯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B.“筛掉”氯化钠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C.“筛掉”氯化钠的过程类似于过滤操作
D.该过程可应用于海水淡化
8.如图是某实验小组做粗盐提纯实验的部分操作示意图。下列有关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D )
第8题图
A.④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溶液
B.①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粗盐溶解
C.上述操作顺序为③①④②
D.当②蒸发皿中液体完全蒸干时停止加热
9.下列各组物质的稀溶液,不需要加入其他试剂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C )
A.CuCl2、NaCl、NaOH、KCl
B.Na2SO4、Ba(OH)2、HCl、HNO3
C.Na2SO4、BaCl2、Na2CO3、HNO3
D.Ca(OH)2、K2CO3、CaCl2、NaCl
10.下列除杂质使用的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 D )
选项 物质(杂质) 除杂方法
A CO2(CO) 点燃
B KCl(KClO3) 加MnO2,加热
C NaCl(泥沙) 加足量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D NaNO3溶液(NaCl) 加适量的AgNO3溶液,过滤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有两个答案,少选1个扣1分,错选则不得分)
11.某钠盐溶液中含有Cl-、OH-、CO32-三种阴离子,仅用一份样品溶液,利用下面的试剂与操作就可将溶液中的三种阴离子依次检验出来,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B )
①滴加Mg(NO3)2溶液  ②过滤 
③滴加AgNO3溶液  ④滴加Ba(NO3)2溶液
A.①②④②③ B.④②①②③
C.③②①②④ D.④②③②①
12.有一包不纯的K2CO3样品,含有一定量的KOH和KCl。现需测定该样品中K2CO3的质量分数,取10 g样品充分溶解后进行实验。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D )
A.加入过量的Ca(OH)2固体,充分反应后过滤,称滤渣的质量
B.加入足量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称反应后溶液的质量
C.加入足量的Mg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将滤渣干燥、称重
D.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将滤渣干燥、称重
13.为确定某溶液中含有以下离子H+、Mg2+、Ba2+、Cl-、CO32-、NO3-中的几种,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经测定,溶液pH=1。
②取部分未知溶液,加入过量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③取②中部分溶液,加入Na2CO3溶液,无明显现象。
分析上述实验,下列对溶液中含有离子的判断正确的是( D )
A.一定含有H+、Mg2+、Ba2+、Cl-、NO3-
B.一定含有H+、Mg2+、Cl-,一定不含有CO32-
C.一定含有H+、Ba2+、NO3-,一定不含有Cl-
D.一定含有H+、Mg2+,可能同时含有Cl-、NO3-
14.向一定质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Na2CO3溶液,实验过程中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第14题图
A.P点时的溶液中只含一种溶质
B.R点对应坐标的数值为180
C.O至P过程中溶液的pH变大
D.Q至R段表示生成沉淀的过程
15.工业上常采用氨碱法生产纯碱。其工业流程如图:
第15题图
上述过程的化学反应原理为:
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2NaHCO3Na2CO3+H2O+CO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 )
A.该条件下NaHCO3的溶解度比NH4Cl的溶解度小
B.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H4Cl
C.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为NaHCO3的不饱和溶液
D.在加压的条件下向饱和氨盐水中通入CO2,能加速NaHCO3的生成
三、理解与应用(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32分)
16.(10分)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工业以粗盐水(含少量Ca2+、Mg2+、SO42-等杂质离子)为原料生产ClO2,工艺流程如图:
第16题图
(1)工业上粗盐水“精制”,第一步是用NaCl溶液浸洗粗盐,过滤,除去其中的不溶性杂质和大部分可溶性杂质。浸洗溶液应选用NaCl的 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浸洗液不能一直使用下去,原因是 可溶性杂质会达到饱和不再溶解 。
(2)工业上粗盐水“精制”,第二步是进一步去除仍存在的可溶性杂质,用下列药品除去杂质离子,请写出一组合理的添加顺序 ③②①(或②③①或②①③) (填序号)。
①Na2CO3  ②BaCl2  ③NaOH
(3)“精制”最后应加入适量盐酸,其目的是除去溶液中的 CO32-、OH- (填离子符号)。
(4)电解池中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NaCl+3H2ONaClO3+3H2↑(2分) 。
(5)若实验室提纯粗盐,溶解3.0 g粗盐(室温下NaCl的溶解度约为36.0 g),最好用量筒量取 10 (填“5”“10”或“50”)mL水。蒸发滤液时要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玻璃棒和 蒸发皿 。待 出现大量晶体 时停止加热,转移获得的晶体至指定容器。这一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搅拌,使滤液受热均匀 。
17.(9分)学习以下资料,了解纯碱工业制备历程。
材料1:1791年,法国人吕布兰发明了第一个工业制纯碱的方法,以食盐、硫酸为原料,设备腐蚀严重并且纯度不高。
材料2:1862年,比利时化学家索尔维发明了索尔维法(又称氨碱法),以食盐、石灰石和氨为原料。氨碱法实现了连续性生产,产品也较为纯净。
材料3:1943年,侯德榜成功揭秘索尔维制碱法,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开创了世界制碱工业的新纪元。侯德榜——被称为我国纯碱之父。
第17题图
(1)步骤①的操作是 过滤 。
(2)请写出步骤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HCO3Na2CO3+CO2↑+H2O(2分) 。
(3)该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二氧化碳(或CO2) 。
(4)索尔维法向母液中加入石灰乳混合加热,生成NH3也可回收利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2NH4ClCaCl2+2NH3↑+2H2O(2分) 。
(5)侯氏制碱法,在低温环境下,向母液中加入细粉状氯化钠,并通入氨气,可以使NH4Cl单独结晶沉淀析出,氯化铵产品在农业上可作 氮肥 。
(6)为检验纯碱产品中是否混有NaCl,可取少量样品溶于水后滴加 硝酸银溶液 、 稀硝酸 。
18.(6分)已知A、B、C、D、E、F分别为氢氧化钠溶液、硝酸钠溶液、稀盐酸、碳酸钾溶液、氯化钡溶液、氯化铁溶液中的一种。小明同学为鉴别以上六种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Ⅰ:观察颜色。发现只有E溶液呈黄色,其余为无色。
Ⅱ:将无色溶液两两混合。F与D有气体生成;D与B有白色沉淀生成。
回答下列问题:
(1)E的溶质是 FeCl3 (写化学式)。
(2)B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K2CO3+BaCl2===BaCO3↓+2KCl(2分) 。
(3)小华认为小明的实验无法鉴别出两种物质,它们是 氢氧化钠溶液、硝酸钠溶液 。为一次性鉴别二者,可选用以下试剂或用品中的 abcd(2分) (多选,填序号)继续实验。
a.石蕊试液 b.硫酸铜溶液
c.pH试纸 d.氯化镁溶液
解析:由E溶液呈黄色可知,E溶液为氯化铁溶液;F与D反应生成气体,D与B反应,有白色沉淀产生,碳酸钾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酸钾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则D为碳酸钾;因此F为稀盐酸、B为氯化钡,剩余两种无法区分。(1)根据分析过程,E为氯化铁溶液,溶质为氯化铁。(2)根据分析过程,B为氯化钡、D为碳酸钾,则B与D的反应方程式为K2CO3+BaCl2===BaCO3↓+2KCl。(3)根据分析过程,A和C为氢氧化钠和硝酸钠中的一种,无法鉴别;为一次性鉴别二者,可加入石蕊试液,变蓝的为氢氧化钠,无变化的是硝酸钠;可加入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硝酸钠溶液;可用pH试纸进行测定,pH大于7的为氢氧化钠溶液,pH等于7的为硝酸钠溶液;可加入氯化镁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硝酸钠溶液。
19.(7分)硅酸钠(Na2SiO3)是我国优先发展的精细化学品。用某种石英砂矿石(主要成分是SiO2,还含有少量的CuO、Na2SO4、Na2CO3)制备硅酸钠(Na2SiO3)的流程如下:
第19题图
资料:SiO2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磨”的目的是 增大接触面积,使水浸及后续反应更快更充分 。
(2)检验“洗涤a”已洗净的操作及现象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 滴入氯化钡溶液,无明显现象 。
(3)“酸浸”的目的是 除去氧化铜 ,化学方程式为 CuO+2HCl===CuCl2+H2O 。
(4)“碱浸”的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SiO2+2NaOH===H2O+Na2SiO3 。
(5)“操作a”包含蒸发浓缩、 降温结晶 、过滤、洗涤、干燥等一系列操作。
(6)酸浸中要用到10%的稀硫酸,那么配制490 g 10%稀硫酸需要98%浓硫酸(密度为1.84 g/cm3)的体积为 B (填序号)。
A.29.4 mL B.27.2 mL C.30.8 mL D.92 mL
四、实验与探究(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31分)
20.(8分)明明同学发现妈妈蒸馒头、炸油条时常常用到发酵粉或碱面。这是为什么呢?查阅标签得知: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和有机酸,碱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带着这个问题,他和小组同学一起走进实验室,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设计与实验一】
观察碳酸氢钠和碳酸钠都为白色粉末状固体。分别取两种固体少量于试管中,加水振荡至充分溶解,得到无色溶液。
【设计与实验二】
第20题图
(1)在白色点滴板里进行如图1所示实验,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都变成 蓝 色。
(2)如图2分别取适量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粉末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观察到试管甲中 有气泡产生 ,试管乙中澄清石灰水都变浑浊。写出试管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2HCl===2NaCl+H2O+CO2↑(或NaHCO3+HCl===NaCl+H2O+CO2↑) (任写一个)。
【归纳与总结】以上实验说明,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溶液都呈 碱 性;都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大家认为:发酵粉或碱面能用来蒸馒头、炸油条,是因为 它们都能中和发面产生的有机酸产生CO2,使馒头和油条膨松 。
同伴芳芳提出猜想:蒸馒头、炸油条时温度都比较高,会不会是受热后它们都分解了呢?
【设计与实验三】芳芳和同学一起设计方案,并用表中的装置进行实验,请你帮她完成实验报告。
【解释与结论】由此可知,芳芳的猜想 不正确 (填“正确”或“不正确”)。
通过以上实验,小组同学对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性质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它们的性质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同时,对物质的性质往往决定其用途,而物质的用途又反映其性质有了进一步理解。
21.(6分)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研究该混合物的成分,某同学按下列流程进行了实验(各步均恰好完全反应):
第21题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气体X的化学式 CO2 ,白色沉淀C的化学式 AgCl 。
(2)生成白色沉淀A的化学方程式为 Ba(NO3)2+MgSO4===BaSO4↓+Mg(NO3)2(2分) 。
(3)通过流程图分析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 硫酸钠(或Na2SO4) ,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氢氧化钠(或NaOH) 。
22.(8分)化学实验过程经常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液,经过无害化处理可有效防止水体污染。在一次实验课上,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完成了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的鉴别,并对废液成分展开探究。
第22题图
(1)活动一:通过小组合作,同学们完成了如图三组小实验。实验2中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l2+Na2CO3===CaCO3↓+2NaCl(2分) 。
(2)活动二:小强将六支试管中的剩余物倒入一个洁净的大烧杯中(如图),充分搅拌、静置。观察到杯内上层是无色溶液,下层有白色沉淀。由此可以确定:上层溶液中一定不含有的离子是 H+(或氢离子) 。小组同学对上层溶液中还可能含有的离子进行了如下探究。
第22题图
【提出问题】上层溶液中还可能含有什么离子?
【猜想与假设】上层溶液中还可能含有OH-、CO32-、Ca2+中的一种或几种。
(3)【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①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②继续滴加稀盐酸 ①溶液变红②产生气泡 ①有OH-②有CO32-、无Ca2+
方案二 ①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Ca(NO3)2溶液,静置;②继续滴加FeCl3溶液。(指示剂除外) ①产生白色沉淀② 产生红褐色沉淀 ①有CO32-、无Ca2+②有OH-
【反思与评价】
(4)亮亮同学对方案一提出质疑,他的理由是 溶液中有CO32-(或Na2CO3)也会使酚酞变红,无法判断是否含OH-[或溶液中有CO32-(或Na2CO3)溶液也显碱性,无法判断是否含OH-](合理即可) 。
(5)经过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上层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有 Na+、Cl-、OH-、CO32-(或钠离子、氯离子、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2分) 。
(6)将烧杯内物质过滤,滤渣回收,向滤液中加入适量 稀硫酸(或稀盐酸或酸)(合理即可) 进行处理后再排放。
23.(9分)人们发现对自己居住和生活的环境消毒是预防新冠病毒的有效办法,其中“84”消毒液是首选。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一瓶敞口放置的“84”消毒液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敞口久置的“84”消毒液中溶质有哪些?
【查阅资料】
(1)“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和氯化钠;NaClO为有效成分,有腐蚀性并易与空气中的CO2反应:2NaClO+CO2+H2O===2HClO+Na2CO3。
(2)NaClO溶液、HClO都具有漂白、杀菌、消毒功效。
(3)HClO不稳定,受热或光照条件下会发生分解。
【提出猜想】
猜想Ⅰ:“84”消毒液没有变质
猜想Ⅱ: 84消毒液部分变质
猜想Ⅲ:“84”消毒液完全变质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猜想,设计如下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往盛有少量消毒液的试管中加入足量 稀盐酸(或稀HCl) ,振荡 产生大量气泡 猜想 Ⅰ 不成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2分)
(2)向盛有蓝色布条的试管中加入适量该消毒液,放置一段时间 蓝色布条 不褪色 (填“褪色”或“不褪色”) 猜想Ⅱ不成立;猜想Ⅲ成立
【得出结论】该敞口久置的“84”消毒液中溶质有 NaCl、Na2CO3 。
【反思交流】生活中,“84”消毒液贮藏时应注意密封和避光,否则次氯酸钠会分解生成氯化钠和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ClO2NaCl+O2↑(2分) 。
五、分析与计算(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7分)
24.(7分)在82.2 g碳酸钠溶液中,逐渐加入盐酸,所加盐酸的质量与产生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滴加过程中先发生化学反应:Na2CO3+HCl===NaCl+NaHCO3)。试计算(不考虑气体的溶解和盐酸的挥发):
第24题图
(1)m的值为 6.6 。
(2)刚好不再产生气体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设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x,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y。
NaHCO3+HCl === NaCl+H2O+CO2↑
36.5 58.5 44
80 g×y x 8.8 g

x=11.7 g

y=9.125%
与碳酸氢钠反应的氯化氢质量为80 g×9.125%=7.3 g
设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z。
Na2CO3+HCl===NaCl+NaHCO3
36.5 58.5
7.3 g z

z=11.7 g
刚好不再产生气体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0%
答:刚好不再产生气体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Cl—35.5 K—39 Ca—40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物质的化学式、名称、俗名不完全对应的是( )
A.CaCO3 碳酸钙 生石灰
B.NaHCO3 碳酸氢钠 小苏打
C.Na2CO3 碳酸钠 纯碱
D.NaCl 氯化钠 食盐
2.海洋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海水淡化——利用物质的溶解度不同进行蒸馏分离
B.海水晒盐——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蒸发水分得到粗盐
C.海水制镁——利用碱将镁元素富集,提纯后电解
D.海水“制碱”——利用氨碱法以食盐等原料制取纯碱
3.食盐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它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下列关于氯化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餐桌饮食:氯化钠常用于调味、腌渍食品,可以延长食物保质期
B.海水晒盐:采用盐田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基本原理是蒸发结晶
C.粗盐提纯:用溶解、过滤的方法除去粗盐中的泥沙,即可得到纯净的氯化钠
D.配制溶液:配制氯化钠溶液需要经过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标签等步骤
4.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创立了著名的“侯氏制碱法”,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如图是“侯氏制碱法”的流程简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第4题图
A.沉淀池中的反应物只有两种
B.实验中要向食盐水中先通入CO2再通入NH3
C.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
D.该技术的关键是在沉淀池中析出大量的碳酸氢钠固体
5.NaCl是重要的资源,其应用与生产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第5题图
A.应用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
B.生产①中将海水经过蒸发结晶可获得粗盐
C.应用②制得的NaHCO3在生活中俗称小苏打
D.生产②中粗盐提纯时,可用过量KOH溶液除去MgCl2
6.我国在膜法水处理技术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研究设计合成了超高通量多孔石墨烯膜,利用低品质热源实现了高效可持续的海水淡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分子能通过多孔石墨烯膜
B.膜法比蒸馏法节约能源
C.淡化后水分子体积减小
D.可以帮助解决水资源缺乏问题
7.石墨烯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用石墨烯膜制成“筛子”可以筛掉盐类物质,当海水流过该膜时,钠离子和氯离子被水分子包裹而不能通过,独立的水分子却能通过。下列关于石墨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石墨烯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B.“筛掉”氯化钠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C.“筛掉”氯化钠的过程类似于过滤操作
D.该过程可应用于海水淡化
8.如图是某实验小组做粗盐提纯实验的部分操作示意图。下列有关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第8题图
A.④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溶液
B.①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粗盐溶解
C.上述操作顺序为③①④②
D.当②蒸发皿中液体完全蒸干时停止加热
9.下列各组物质的稀溶液,不需要加入其他试剂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
A.CuCl2、NaCl、NaOH、KCl
B.Na2SO4、Ba(OH)2、HCl、HNO3
C.Na2SO4、BaCl2、Na2CO3、HNO3
D.Ca(OH)2、K2CO3、CaCl2、NaCl
10.下列除杂质使用的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杂质) 除杂方法
A CO2(CO) 点燃
B KCl(KClO3) 加MnO2,加热
C NaCl(泥沙) 加足量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D NaNO3溶液(NaCl) 加适量的AgNO3溶液,过滤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有两个答案,少选1个扣1分,错选则不得分)
11.某钠盐溶液中含有Cl-、OH-、CO32-三种阴离子,仅用一份样品溶液,利用下面的试剂与操作就可将溶液中的三种阴离子依次检验出来,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
①滴加Mg(NO3)2溶液  ②过滤 
③滴加AgNO3溶液  ④滴加Ba(NO3)2溶液
A.①②④②③ B.④②①②③
C.③②①②④ D.④②③②①
12.有一包不纯的K2CO3样品,含有一定量的KOH和KCl。现需测定该样品中K2CO3的质量分数,取10 g样品充分溶解后进行实验。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
A.加入过量的Ca(OH)2固体,充分反应后过滤,称滤渣的质量
B.加入足量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称反应后溶液的质量
C.加入足量的Mg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将滤渣干燥、称重
D.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将滤渣干燥、称重
13.为确定某溶液中含有以下离子H+、Mg2+、Ba2+、Cl-、CO32-、NO3-中的几种,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经测定,溶液pH=1。
②取部分未知溶液,加入过量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③取②中部分溶液,加入Na2CO3溶液,无明显现象。
分析上述实验,下列对溶液中含有离子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一定含有H+、Mg2+、Ba2+、Cl-、NO3-
B.一定含有H+、Mg2+、Cl-,一定不含有CO32-
C.一定含有H+、Ba2+、NO3-,一定不含有Cl-
D.一定含有H+、Mg2+,可能同时含有Cl-、NO3-
14.向一定质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Na2CO3溶液,实验过程中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第14题图
A.P点时的溶液中只含一种溶质
B.R点对应坐标的数值为180
C.O至P过程中溶液的pH变大
D.Q至R段表示生成沉淀的过程
15.工业上常采用氨碱法生产纯碱。其工业流程如图:
第15题图
上述过程的化学反应原理为:
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2NaHCO3Na2CO3+H2O+CO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条件下NaHCO3的溶解度比NH4Cl的溶解度小
B.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H4Cl
C.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为NaHCO3的不饱和溶液
D.在加压的条件下向饱和氨盐水中通入CO2,能加速NaHCO3的生成
三、理解与应用(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32分)
16.(10分)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工业以粗盐水(含少量Ca2+、Mg2+、SO42-等杂质离子)为原料生产ClO2,工艺流程如图:
第16题图
(1)工业上粗盐水“精制”,第一步是用NaCl溶液浸洗粗盐,过滤,除去其中的不溶性杂质和大部分可溶性杂质。浸洗溶液应选用NaCl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浸洗液不能一直使用下去,原因是 。
(2)工业上粗盐水“精制”,第二步是进一步去除仍存在的可溶性杂质,用下列药品除去杂质离子,请写出一组合理的添加顺序 (填序号)。
①Na2CO3  ②BaCl2  ③NaOH
(3)“精制”最后应加入适量盐酸,其目的是除去溶液中的 (填离子符号)。
(4)电解池中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5)若实验室提纯粗盐,溶解3.0 g粗盐(室温下NaCl的溶解度约为36.0 g),最好用量筒量取 (填“5”“10”或“50”)mL水。蒸发滤液时要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玻璃棒和 。待 时停止加热,转移获得的晶体至指定容器。这一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17.(9分)学习以下资料,了解纯碱工业制备历程。
材料1:1791年,法国人吕布兰发明了第一个工业制纯碱的方法,以食盐、硫酸为原料,设备腐蚀严重并且纯度不高。
材料2:1862年,比利时化学家索尔维发明了索尔维法(又称氨碱法),以食盐、石灰石和氨为原料。氨碱法实现了连续性生产,产品也较为纯净。
材料3:1943年,侯德榜成功揭秘索尔维制碱法,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开创了世界制碱工业的新纪元。侯德榜——被称为我国纯碱之父。
第17题图
(1)步骤①的操作是 。
(2)请写出步骤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该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4)索尔维法向母液中加入石灰乳混合加热,生成NH3也可回收利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侯氏制碱法,在低温环境下,向母液中加入细粉状氯化钠,并通入氨气,可以使NH4Cl单独结晶沉淀析出,氯化铵产品在农业上可作 。
(6)为检验纯碱产品中是否混有NaCl,可取少量样品溶于水后滴加 、 。
18.(6分)已知A、B、C、D、E、F分别为氢氧化钠溶液、硝酸钠溶液、稀盐酸、碳酸钾溶液、氯化钡溶液、氯化铁溶液中的一种。小明同学为鉴别以上六种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Ⅰ:观察颜色。发现只有E溶液呈黄色,其余为无色。
Ⅱ:将无色溶液两两混合。F与D有气体生成;D与B有白色沉淀生成。
回答下列问题:
(1)E的溶质是 (写化学式)。
(2)B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小华认为小明的实验无法鉴别出两种物质,它们是 。为一次性鉴别二者,可选用以下试剂或用品中的 (多选,填序号)继续实验。
a.石蕊试液 b.硫酸铜溶液
c.pH试纸 d.氯化镁溶液
19.(7分)硅酸钠(Na2SiO3)是我国优先发展的精细化学品。用某种石英砂矿石(主要成分是SiO2,还含有少量的CuO、Na2SO4、Na2CO3)制备硅酸钠(Na2SiO3)的流程如下:
第19题图
资料:SiO2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磨”的目的是 。
(2)检验“洗涤a”已洗净的操作及现象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 。
(3)“酸浸”的目的是 ,化学方程式为 。
(4)“碱浸”的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操作a”包含蒸发浓缩、 、过滤、洗涤、干燥等一系列操作。
(6)酸浸中要用到10%的稀硫酸,那么配制490 g 10%稀硫酸需要98%浓硫酸(密度为1.84 g/cm3)的体积为 (填序号)。
A.29.4 mL B.27.2 mL C.30.8 mL D.92 mL
四、实验与探究(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31分)
20.(8分)明明同学发现妈妈蒸馒头、炸油条时常常用到发酵粉或碱面。这是为什么呢?查阅标签得知: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和有机酸,碱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带着这个问题,他和小组同学一起走进实验室,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设计与实验一】
观察碳酸氢钠和碳酸钠都为白色粉末状固体。分别取两种固体少量于试管中,加水振荡至充分溶解,得到无色溶液。
【设计与实验二】
第20题图
(1)在白色点滴板里进行如图1所示实验,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都变成 色。
(2)如图2分别取适量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粉末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观察到试管甲中 ,试管乙中澄清石灰水都变浑浊。写出试管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任写一个)。
【归纳与总结】以上实验说明,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溶液都呈 性;都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大家认为:发酵粉或碱面能用来蒸馒头、炸油条,是因为 。
同伴芳芳提出猜想:蒸馒头、炸油条时温度都比较高,会不会是受热后它们都分解了呢?
【设计与实验三】芳芳和同学一起设计方案,并用表中的装置进行实验,请你帮她完成实验报告。
【解释与结论】由此可知,芳芳的猜想 (填“正确”或“不正确”)。
通过以上实验,小组同学对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性质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它们的性质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同时,对物质的性质往往决定其用途,而物质的用途又反映其性质有了进一步理解。
21.(6分)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研究该混合物的成分,某同学按下列流程进行了实验(各步均恰好完全反应):
第21题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气体X的化学式 ,白色沉淀C的化学式 。
(2)生成白色沉淀A的化学方程式为 。
(3)通过流程图分析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 ,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
22.(8分)化学实验过程经常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液,经过无害化处理可有效防止水体污染。在一次实验课上,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完成了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的鉴别,并对废液成分展开探究。
第22题图
(1)活动一:通过小组合作,同学们完成了如图三组小实验。实验2中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 。
(2)活动二:小强将六支试管中的剩余物倒入一个洁净的大烧杯中(如图),充分搅拌、静置。观察到杯内上层是无色溶液,下层有白色沉淀。由此可以确定:上层溶液中一定不含有的离子是 。小组同学对上层溶液中还可能含有的离子进行了如下探究。
第22题图
【提出问题】上层溶液中还可能含有什么离子?
【猜想与假设】上层溶液中还可能含有OH-、CO32-、Ca2+中的一种或几种。
(3)【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①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②继续滴加稀盐酸 ①溶液变红②产生气泡 ①有OH-②有CO32-、无Ca2+
方案二 ①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Ca(NO3)2溶液,静置;②继续滴加FeCl3溶液。(指示剂除外) ①产生白色沉淀② ①有CO32-、无Ca2+②有OH-
【反思与评价】
(4)亮亮同学对方案一提出质疑,他的理由是 。
(5)经过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上层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有 。
(6)将烧杯内物质过滤,滤渣回收,向滤液中加入适量 进行处理后再排放。
23.(9分)人们发现对自己居住和生活的环境消毒是预防新冠病毒的有效办法,其中“84”消毒液是首选。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一瓶敞口放置的“84”消毒液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敞口久置的“84”消毒液中溶质有哪些?
【查阅资料】
(1)“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和氯化钠;NaClO为有效成分,有腐蚀性并易与空气中的CO2反应:2NaClO+CO2+H2O===2HClO+Na2CO3。
(2)NaClO溶液、HClO都具有漂白、杀菌、消毒功效。
(3)HClO不稳定,受热或光照条件下会发生分解。
【提出猜想】
猜想Ⅰ:“84”消毒液没有变质
猜想Ⅱ:
猜想Ⅲ:“84”消毒液完全变质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猜想,设计如下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往盛有少量消毒液的试管中加入足量 ,振荡 产生大量气泡 猜想 不成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向盛有蓝色布条的试管中加入适量该消毒液,放置一段时间 蓝色布条 (填“褪色”或“不褪色”) 猜想Ⅱ不成立;猜想Ⅲ成立
【得出结论】该敞口久置的“84”消毒液中溶质有 。
【反思交流】生活中,“84”消毒液贮藏时应注意密封和避光,否则次氯酸钠会分解生成氯化钠和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五、分析与计算(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7分)
24.(7分)在82.2 g碳酸钠溶液中,逐渐加入盐酸,所加盐酸的质量与产生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滴加过程中先发生化学反应:Na2CO3+HCl===NaCl+NaHCO3)。试计算(不考虑气体的溶解和盐酸的挥发):
第24题图
(1)m的值为 。
(2)刚好不再产生气体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2022-2023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 无答案)

下一篇: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章末复习(答案)2023-2024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