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单元训练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①表示在充满氧气的密闭容器中点燃木炭
B.②表示分别向等质量的粉末状和块状大理石中加入过量的完全相同的稀盐酸
C.③表示电解水
D.④表示加热分解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
2.把某稀硫酸分为等体积的两份,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锌片和铁片,充分反应后金属都没有剩余。产生氢气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代表铁、乙代表锌 B.甲的反应速度比乙快
C.反应消耗等质量的硫酸 D.与锌反应的稀硫酸可能恰好用完
3.在5.6g铁粉中,先逐滴加入一定量的Cu(NO3)2溶液,充分反应后再逐滴加入AgNO3溶液,剩余固体质量与所加溶液总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3的值为10.8
B.e点溶液中最多含三种溶质
C.ab段发生的是Fe和AgNO3溶液的反应
D.所加一定量的硝酸铜溶液中铜元素的质量为8(m1﹣5.6)g
4.为探究锌、铜、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某学习小组做了如甲图所示实验。实验结束后将试管①、试管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发现烧杯中的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如乙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图所示试管②中反应后固体一定不含铁
B.乙图所示反应后烧杯中的固体一定含有铁
C.乙图所示反应后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含有氯化锌和氯化亚铁,可能含有氯化铜
D.乙图所示反应后烧杯中最后所得固体的质量一定大于2a g
5.如图是汽车尾气处理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参加反应的两物质的微粒个数比为2:3
D.有毒气体可以通过化学变化转化为参加大气循环的气体
6.如图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当反应完成时可看到A中的红棕色粉末变成了银白色
B.该实验中只能体现出一氧化碳一条化学性质
C.实验开始时应先通一氧化碳再加热
D.若要还原160g氧化铁,实际通入的一氧化碳为84g
7.实验研究铁锈蚀影响因素,记录如下。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实验装置 序号 其他试剂 200s时O2的含量
① 干燥剂 21%
② 10滴水 15%
③ 10滴水和1.0g食盐 8%
A.①②证明水对铁锈蚀有影响
B.②③证明食盐能加快铁锈蚀
C.①②③证明炭粉对铁锈蚀有影响
D.此实验能推断出铁锈蚀需要水和氧气的参与
8.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铜丝中加入足量硝酸银溶液
B.向等质量的镁条和铝条中分别加入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
C.将铁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
D.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分别与足量镁、铁反应
9.如图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部分装置。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开始时应先加热再通入一氧化碳
B.反应前后玻璃管a中铁元素的质量保持不变
C.反应过程中可观察到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一氧化碳有毒,可在c处将其点燃,以防止污染空气
10.把一定质量的Zn粉加入含有Al(NO3)2、Cu(NO3)2、AgNO3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在滤出的固体中加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出的固体中含有的金属是
A.Al、Zn、Cu B.Ag、Al、Cu C.Zn、Al、Cu、Ag D.Zn、Cu、Ag
11.归纳总结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归纳总结完全正确的是
A.化学与生活 B.化学与安全
①可以用烧碱改良酸性土壤 ②使用铁制容器配制、盛放农药波尔多液 ①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 ②在煤炉上放一壶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C.化学与工、农业 D.物质组成与结构
①青铜和钢都属于金属材料 ②给自行车的链条涂油以防锈 ①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单质 ②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A.A B.B C.C D.D
12.在一密闭容器内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一种未知物质M,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M
反应前质量/g 132 2 2 32
反应后质量/g 4 90 74 X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应为64 B.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C.M的化学式可能是CH4 D.该反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是3:1
13.在铜粉、锌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硝酸银溶液,反应停止后过滤滤液为蓝色,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滤渣中一定有银,没有铜和锌
B.滤渣中一定有银,可能有铜和锌
C.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
D.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
14.在蜡烛火焰的上方放置一块铜皮,一段时间后,红色的铜皮上出现一层黑色物质。下列对该黑色物质的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定是炭黑
B.一定是氧化铜
C.一定是炭黑和氧化铜的混合物
D.可能是炭黑或氧化铜,也可能是两者的混合物
二、非选择题
15.金属材料在现代社会中发挥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用铁锅炒菜是利用了铁的 性。
(2)学校花坛的铁栅栏常采用刷油漆的方法防锈,其防锈原理是隔绝空气中的 。
(3)白铜是铜、镍(Ni)合金,某学习小组同学欲利用废弃的白铜回收铜、镍两种金属。
查阅资料可知,镍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先向盛有等质量镍粉和锌粉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观察到都有气泡产生,且锌粉与稀硫酸反应更剧烈,镍粉与稀硫酸反应后的溶液为绿色,说明镍的金属活动性比锌 (填“强”或“弱”);
②2接下来,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回收铜和镍:
上图中,固体A是 ,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只写一个)
(4)烧杯中现有质量为11.2g的铁,先逐滴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Cu(NO3)2溶液,充分反应后再逐滴加入AgNO3溶液,剩余固体质量与所加溶液总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
A.A点剩余固体中Cu的质量为m1g
B.AB段发生的是Cu和AgNO3溶液的反应
C.C点溶液中的溶质为Cu(NO3)2和AgNO3
D.m2对应的数值为43.2
16.分类、类比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
(1)初中化学实验方法有多种,如对比法、控制变量法、定量实验法、定性实验法等,若按实验方法分类,应将实验 (填字母)分为一类,依据是 。
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B.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C.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D.探究物质燃烧条件
(2)查阅资料得到规律:不同种金属和水反应时,反应条件要求越低,金属活动性就越强,
例如:铯和冷水就能反应
而镁只能和热水反应
根据规律,得出活动性:Cs① (填“强于”或“弱于”)Mg。请类比上述化学方程式,写出常温下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 。
17.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各项科技的运用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智造”。
(1)冬奥会新场馆建设中使用了大量铝合金,铝合金有比金属铝硬度 (填“大”或“小”)的优点;
(2)冬奥会运用的5G通信技术是科技亮点,5G通信芯片是用氮化镓材料制成的。如图是镓(Ga)原子的结构示意图,镓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填“失去”或“得到”)电子;
(3)冬奥火炬“飞扬”采用氢气作燃料,致力于实现“碳中和”目标。与甲醇燃烧相比,氢气可实现零碳排放,写出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关闭火炬的燃气开关,使火炬熄灭,其灭火原理是 ;
(4)冬奥会上提供经过二氧化氯消毒处理的直饮水。证明该直饮水是软水,应选择的试剂是 。
18.化学小组设计图1实验来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并在实验后按照图2所示流程从试管B的溶液中回收铜和银。
(1)针对图1中的方案,只利用所给的四种试剂,再补充一个实验,即可达到实验目的,写出补充实验的操作及现象。
(2)分析图2的处理流程:滤渣里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成分最复杂的滤渣所对应的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有 。判断所加铁粉是否已达成实验目的的方法是 。
(3)图2流程中,加入铁粉的质量与所得滤渣的质量关系是 (填“前者大于后者”、“前者小于后者”或“无法确定”)。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A
3.D
4.B
5.D
6.C
7.C
8.C
9.A
10.D
11.C
12.C
13.D
14.D
15.(1)导热
(2)氧气和水蒸气
(3) 弱 Cu/铜 或
(4)D
16.(1) BD/DB 实验方法均为控制变量法
(2) 强于
17.(1)大
(2)失去
(3) 隔绝可燃物
(4)肥皂水
18.(1)取少量稀盐酸于试管中,插入铜丝,铜丝表面无变化
(2) Ag/银 或、 向滤液中插入铁丝,观察是否有红色物质析出
(3)前者小于后者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