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上化学期末测试卷2(安徽)
一、选择题(共12题;共12分)
1.(1分)通常状况下,颜色呈紫红色的固体是( )
A.锌 B.铁 C.铜 D.银
2.(1分)北京时间2016年8月6日,第31届夏季奥运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开幕.奥运会开幕式精彩非凡,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开幕式上的焰火 B.燃着的奥运火炬
C.发令枪击发后冒出白烟 D.用激光交织成的各种图案
3.(1分)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监测项目中,一般不考虑的是( )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氮
C.二氧化碳 D.可吸入颗粒物
4.(1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量取液体体积 B.倾倒液体药品
C.验满氧气 D.滴加少量液体
5.(1分)科学家可以“操纵”原子排列出“最小”的“中国”二字。根据这一事实,所得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原子是客观存在的 B.原子的体积很小
C.原子是静止不动的 D.原子是一种微粒
6.(1分)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化合物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水、二氧化硫 B.氯酸钾、铁
C.汞、氧化汞 D.红磷、石灰石
7.(1分)处理汽车尾气的某反应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对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可以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 B.属于分解反应
C.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8.(1分)a和b为质量相等的两份氯酸钾固体,向a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然后同时加热a和b至不再产生气体,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氧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关系的是( )
A. B.
C. D.
9.(1分)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戊五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量如图所示(图中正数表示物质质量的增加量,负数表示物质质量的减少量,0 表示物质质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和丁是该反应中的反应物
B.图中的反应是分解反应
C.参加反应的乙、丙的质量比一定为 48∶23
D.戊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10.(1分)已知标准状况下空气密度为1.293g/L。下表为四种气体的部分性质,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是( )
气体 NH3 CH4 CO CO2
密度(g/L) 0.771 0.717 1.250 1.977
溶解性 极易溶 难溶 难溶 能溶
A.NH3 B.CH4 C.CO D.CO2
11.(1分)下列物质发生的变化与空气成分有关的是( )
①干脆的瓜子在空气中变软
②酒精露置于空气中质量减少
③澄清石灰水放在空气中时间过长表面会有一层白膜
A.①② B.③ C.①③ D.①②③
12.(1分)下列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酿酒 B.动植物呼吸 C.蜡烛燃烧 D.钢铁生锈
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28分)
13.(7分)图中的①和②是氟元素和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4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完成下列空白。
(1)(2分)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钙原子的质子数为 。
(2)(2分)氟元素属于 (填“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氟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
(3)(1分)D中的x为 。
(4)(1分)A、B、C、D结构示意图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填字母)。
(5)(1分)C粒子属于 (填“原子”、“阴离子”或“阳离子”)。
14.(4分)填写化学用语:
(1)(1分)2 个氮气分子 ;
(2)(1分)三氧化硫中硫显+6 价 ;
(3)(1分)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4)(1分)60 个碳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 。
15.(6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比较金属R与铁、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铁的活动性比铜强,
【进行猜想】对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做出如下猜想:
(1)(1分)猜想一:;猜想二: ;猜想三:
(2)(4分)【收集证据】为了验证哪一种猜想成立,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展开实验探究.
主要现象 实验结论
R表面 固体析出 猜想一正确
R丝表面产生气泡速率比铁丝表面产生气泡速率 (填“快”或“慢”)
R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铁丝在空气中 (填“能”或“不能”)燃烧
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交流反思】三位同学交流讨论后认为,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有多种
【归纳总结】他们总结得出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常见方法有:
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
金属与稀酸溶液是否反应或反应的剧烈程度;
(3)(1分)金属与 溶液是否反应。
16.(6分)化学现象中包含发光、放热,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有发光、放热的现象。王芳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整个学习小组对此展开了讨论验证。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猜想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验证过程】
(1)(3分)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
a.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
b.手摸烧杯有 的感觉;
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分析:蜡烛燃烧生成其他物质的名称是 ,蜡烛燃烧为 变化。
(2)(3分)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断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灯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 变化。
【结论】猜想 (填“一”或“二”)正确。
17.(5分)长久使用的花洒、热水壶底部和热水锅炉有一层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用酸溶液可以清除水垢。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测定水垢中碳酸钙的含量,向盛有不同质量水垢粉末的烧杯中均加入250 g等浓度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组数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水垢的 质量/g 10 20 30 40
烧杯中 剩余物质 总质量/g 256.7 263.4 272.3 282.3
(1)(1分)第一组实验中所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g。
(2)(3分)求水垢中CaCO3的质量分数(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3)(1分)第三组实验所得溶液的溶质有 。
答案解析部分
1.C
知识点: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
解析:A.锌为银白色,A错误;
B.铁为银白色,B错;
C.同为紫红色,C正确;
D.银为银白色,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颜色是区分不同金属的物理性质。
2.D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A、开幕式上的焰火是物质燃烧生成新物质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燃着的奥运火炬是物质燃烧生成新物质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发令枪击发后冒出白烟是指磷燃烧产生五氧化二磷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用激光交织成的各种图案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来解答。
3.C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解析:解:
对空气能造成污染的物质有100多种,但现在检测的污染物主要有可吸入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等.
A、二氧化硫,是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已列入;
B、二氧化氮是氮氧化物之一,也是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已列入;
C、二氧化碳,是污染物,未列入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监测项目;未列入;
D、可吸入颗粒物,是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已列入;
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空气污染知识的理解,要在学习有关空气污染物知识的基础上回忆.
4.A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A、读量筒内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A答案正确;
B、倾倒液体的正确操作是:打开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向着手心,左手倾斜拿容器,口对口倒入液体。B答案错误;
C、验满氧气的正确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收集满。C答案错误;
D、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的正确操作是:将胶头滴管悬空垂直在容器的正上方滴加液体。D答案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量筒的使用方法分析;
B、根据倾倒液体的操作分析;
C、根据验满氧气的方法分析;
D、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分析。
5.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A. 原子是客观存在的,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 原子的体积很小,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 原子始终在不断运动,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D.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原子的结构、基本性质;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原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分析。
6.C
知识点:单质和化合物
解析: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
A、水、二氧化硫都是化合物。A答案错误;
B、氯酸钾是化合物、铁是单质。B答案错误;
C、汞是单质、氧化汞是化合物。C答案正确;
D、红磷是单质、石灰石是混合物。D答案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单质、化合物的定义分析。
7.B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A.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转化为氮气和二氧化碳,可以减少污染,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分解反应是一变多,但是此反应不是,故B符合题意;
C.催化剂是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C不符合题意;
D.反应前前后原子个数不变,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反应是2CO+2NO=2CO2+N2,反应得到的产物是氮气和二氧化碳,对空气无污染,此反应不是分解反应,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催化剂改变速率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结合选项判断
8.A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两份等质量的氯酸钾受热分解产生的氧气的质量相等,而a中的氯酸钾中加入了高锰酸钾,高锰酸钾也受热分解生成氧气和二氧化锰,故a中产生的氧气比b中多,a中生成的二氧化锰就加快了氯酸钾的反应速度,故a的反应速度比b快,则符合题意图示为A,不符合题意的是BCD。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氯酸钾、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氧气的质量与反应物氯酸钾和高锰酸钾的质量有关来解答。
9.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故在密闭容器中的总质量不变,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变化关系可理解为质量减少的物质为反应物,质量增加的物质为生成物,质量不变的物质可能是催化剂来进行解答。
根据题意可以书写出该反应的表达式丙计算为:
A、甲和丁是该反应中的反应物的说法错误,应是生成物,故不符合题意;
B、图中的反应是分解反应的说法错误,该反应物两种,生成物两种,不符合题意分解反应的概念,故不符合题意;
C、根据图示参加反应的乙、丙的质量比一定为 48∶23是正确的,故符合题意;
D、戊反应前后质量没有发生变化,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没有参加反应的杂质,就是没有起到催化作用的物质,故戊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的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故在密闭容器中的总质量不变,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变化关系可理解为质量减少的物质为反应物,质量增加的物质为生成物,质量不变的物质可能是催化剂来进行解答。
10.A
知识点: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解析:A. NH3 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极易溶于水,所以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符合题意;
B. CH4 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难溶于水,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也能用排水法收集,故不符合题意;
C. CO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难溶于水,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也能用排水法收集,故不符合题意;
D. CO2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能溶于水,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 不易溶于水,并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适合用排水法进行收集。
能溶于水,或者与水反应的气体,适合用排空气法进行收集,如果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如果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应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11.C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①干脆的瓜子在空气中变软,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②酒精露置于空气中质量减少,是因为酒精具有挥发性。
③澄清石灰水放在空气中时间过长表面会有一层白膜,是因为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C。
分析:①根据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分析;
②根据酒精具有挥发性分析;
③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分析。
12.C
知识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解析:酿酒,动植物呼吸,钢铁生锈,这些氧化反应进行的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属于缓慢氧化,而蜡烛燃烧时发光、放热,是较剧烈的氧化反应,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有些氧化反应进行的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来进行判断。
13.(1)40.08;20
(2)非金属;9
(3)8
(4)BC
(5)阴离子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简单分类;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1)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钙原子的质子数为20;
(2)氟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氟元素的原子序数为9;
(3)原子里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X=18-10=8;
(4)元素的种类由核内质子数决定,A、B、C、D结构示意图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BC;
(5)C粒子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属于阴离子。
分析:(1)根据单元格的信息分析;
(2)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
(3)根据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计算;
(4)根据元素的种类由核内质子数决定分析;
(5)根据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分析。
14.(1)2N2
(2)
(3)H2O
(4)C60
知识点:物质的微粒性;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 (1)、2 个氮气分子2N2。
(2)、三氧化硫中硫显+6 价 表示为 。
(3)、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H2O 。
(4)、60 个碳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 C60 。
分析:(1)根据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几个分子来解答;
(2)根据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来解答;
(3)根据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来解答;
(4)根据碳60的化学式来解答。
15.(1)
(2)有红色;快;不能;
(3)金属盐或金属化合物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解析:
(1)、猜想一:;猜想二: ;猜想三:。
(2)、【收集证据】为了验证哪一种猜想成立,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展开实验探究.
根据实验结论证明猜想一是R比铁活泼,铁比铜活泼的结论正确,那么现象是 R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R丝表面产生气泡速率比铁丝表面产生气泡速率快。 R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3)、金属与金属盐溶液反应。
分析:(1)根据金属活泼性铁比铜活泼,R的活泼性可能比铁活泼,也可能没有铁活泼等来解答;
(2)根据实验结论来解答实验现象来解答;
(3)根据金属活泼性顺序,活泼性强的金属能把活泼性弱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反应出来来解答。
16.(1)热;水;化学
(2)热;物理;二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解析:(1)蜡烛燃烧放热,火焰上方罩烧杯,手摸烧杯有热的感觉。烧杯内壁有水珠,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证明蜡烛燃烧为化学变化。
(2)灯泡通电发光,也会放热,手摸灯光感觉热,该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由两个实验可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即猜想二正确。
分析:(1)根据蜡烛燃烧放热,生成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分析;
(2)根据灯光通电发光放热,没有新物质生成分析。
17.(1)3.3
(2)解:设水垢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x。
x=75%
答:水垢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5%
(3)氯化钙和氯化镁(或CaCl2、MgCl2)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
(1)、10g+250g-256.7g=3.3g, 故此空填:3.3g.
(2)、根据第一组数据进行计算,
解:设水垢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x。
x=75%
答:水垢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5%
(3)、根据第一组数据得知,每10g水垢完全反应可得3.3g二氧化碳。如果30g水垢完全反应,可得9.9g二氧化碳,但是250g+30g-272.3g=7.7g,故盐酸已经完全反应。盐酸和碳酸钙反应有氯化钙生成,盐酸和氢氧化镁反应有氯化镁生成。故此空填: 氯化钙和氯化镁(或CaCl2、MgCl2)
分析:(1)根据固体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再计算得出答案。
(2)根据化学方程式,也可以先用二氧化碳的质量3.3g计算出碳酸钙的质量为7.5g,再据计算出结果为75%。
(3)只要盐酸和水垢反应了,溶质就有氯化钙和氯化镁,在根据三组数据对比,分析是否有盐酸剩余。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40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12.0(30.0%)
主观题(占比) 28.0(70.0%)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12(70.6%)
主观题(占比) 5(29.4%)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选择题 12(70.6%) 12.0(30.0%)
非选择题 5(29.4%) 28.0(70.0%)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64.7%)
2 容易 (29.4%)
3 困难 (5.9%)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单质和化合物 1.0(2.5%) 6
2 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1.0(2.5%) 10
3 物质的微粒性 4.0(10.0%) 14
4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7.0(17.5%) 8,9,17
5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1.0(2.5%) 12
6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1.0(2.5%) 9
7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0(2.5%) 11
8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1.0(2.5%) 5
9 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1.0(2.5%) 3
10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7.0(17.5%) 13
11 空气的组成 1.0(2.5%) 11
12 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6.0(15.0%) 15
13 元素的简单分类 7.0(17.5%) 13
14 药品的取用 1.0(2.5%) 4
15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7.0(17.5%) 2,16
16 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1.0(2.5%) 4
17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6.0(15.0%) 16
18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7.0(17.5%) 13
19 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 1.0(2.5%) 1
20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4.0(10.0%) 14
21 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1.0(2.5%) 4
22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1.0(2.5%) 7
23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0(2.5%) 8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