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京重点校高一(下)期末化学汇编:硫及其化合物(含解析)

2023北京重点校高一(下)期末化学汇编
硫及其化合物
一、单选题
1.(2023春·北京西城·高一北京八中校考期末)下列物质只能具有还原性的是
A. B. C. D.
2.(2023春·北京朝阳·高一统考期末)Na2CO3溶液吸收烟气中的SO2,溶液中各种盐的浓度变化如下。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Na2CO3溶液,NaHCO3溶液均呈碱性
B.曲线1表示Na2CO3,曲线2表示NaHCO3
C.“0~a”发生的反应主要是:
D.Na2SO3溶液吸收SO2的反应为:
3.(2023春·北京朝阳·高一统考期末)下列现象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向FeCl3溶液加入铁粉,溶液变为浅绿色
B.向Na2S溶液中加入H2SO3溶液,生成黄色沉淀
C.将Cl2通入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D.向沸水中滴入FeCl3饱和溶液,加热至红褐色得到胶体
4.(2023春·北京东城·高一统考期末)溶有的酸雨样品在空气中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酸性增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发动机中的空气在高温条件下的反应是产生该类酸雨的原因
B.加入溶液,通过产生白色沉淀可检验样品放置后的产物
C.放置过程中样品的酸性增强﹐是因为浓度增大
D.放置过程中,空气中的参与了反应
5.(2023春·北京东城·高一统考期末)可使以下溶液褪色,其中体现了的漂白性的是
A.溴水 B.品红溶液 C.酸性溶液 D.含有NaOH的酚酞溶液
6.(2023春·北京丰台·高一统考期末)某小组同学探究与溶液的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资料:ⅰ.(黄色)。
ⅱ.低浓度呈无色,MnS为肉色沉淀。
ⅲ.。
A.溶液显酸性
B.将固体a过滤、洗涤,放置在空气中,固体变为棕黑色。由此可以分析出固体a中除了MnS外,一定还有
C.固体c的主要成分是,产生的可能原因是:酸性条件下,将氧化
D.分析上述实验,与溶液反应的产物与反应物用量及阴离子种类有关
7.(2023春·北京西城·高一统考期末)某同学向盛有的烧瓶中加入固体,测得该密闭烧瓶中氧气的浓度的变化趋势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b段发生了反应,其中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B.bc段氧气的浓度下降与反应有关
C.c点固体中一定有,可能有
D.氧气的浓度变化与和两个反应速率相对大小有关
8.(2023春·北京东城·高一北京二中校考期末)根据SO2通入不同溶液中的实验现象,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含HCl、BaCl2的FeCl3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SO2有还原性
B H2S溶液 产生黄色沉淀 SO2有氧化性
C 酸性KMnO4溶液 紫色溶液褪色 SO2有漂白性
D Na2SiO3溶液 产生胶状沉淀 酸性:H2SO3>H2SiO3
A.A B.B C.C D.D
9.(2023春·北京东城·高一北京二中校考期末)下列关于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制取 B.验证漂白性 C.收集 D.尾气处理
A.A B.B C.C D.D
二、工业流程题
10.(2023春·北京朝阳·高一统考期末)硫酸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化工原料。以黄铁矿(FeS2)为原料生产硫酸的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1)燃烧前,黄铁矿需粉碎,目的是 。
(2)黄铁矿燃烧主要经过以下两个过程:
Ⅰ.分解:
Ⅱ.燃烧:、 。
(3)实验发现,在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中,无论怎样改变条件都不能使二氧化硫全部转化为三氧化硫,原因是 。
(4)98.3%浓硫酸吸收S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硫酸工业尾气经处理后排空。空气中二氧化硫的简易测定方法如下图所示。

①准确移取5mL5×10-4mol/L碘溶液,注入测定装置的试管中,加入2~3滴淀粉溶液,此时溶液呈 色。
②连接仪器,在测定地点慢慢抽气,每次抽气100mL,直到溶液的颜色全部褪尽为止,共抽气n次。
a.抽气时溶液褪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b.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为 mg·L-1。
③若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允许含量以0.02mg·L-1为标准,则抽气次数n≥ 次才符合标准,否则超标。
三、实验探究题
11.(2023春·北京大兴·高一统考期末)某研究小组利用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探究含硫物质的性质,设计如下实验,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装置中溶液黄绿色褪去,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为验证和发生了反应,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①甲同学认为若和反应,生成了,只要检验生成的即可。实验结束后,甲同学取适量B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合理,理由是 。他认为若验证和反应,需要检验生成的 。
(4)装置C中的现象是 。
(5)装置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6)研究小组认为可以用溶液来验证中溶液含有。
①实验1方案如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实验完成后,取少量D中溶液,向其中加入适量溶液,振荡。 无明显现象
b.然后滴加试剂1,振荡 无明显现象
c.再滴加试剂2,振荡。 有白色沉淀生成
结论:D中溶液含有。则试剂1、试剂2分别是 、 。
②反思、评价:研究小组认为该实验方案不够严谨,补充了实验2: (填写实验操作和现象),进一步证明了反应后装置中溶液含有。
12.(2023春·北京东城·高一统考期末)某小组同学研究木炭与浓硫酸的反应并对其产物进行检验。
(1)木炭与浓硫酸反应可选用下列装置中的 (填序号)。

(2)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该反应体现了浓硫酸的 (填序号)。
a.吸水性 b.脱水性 c.氧化性
(3)设计实验检验该反应气体产物中的各成分,可选用的试剂有:a.酸性高锰酸钾溶液;b.澄清石灰水;c.无水硫酸铜(已知:难溶于水)
①按照试剂的正确使用顺序排列: (填序号)。
②其中试剂a的作用是 。
13.(2023春·北京丰台·高一统考期末)某小组同学探究与新制悬浊液的反应。
资料:ⅰ.为砖红色固体,难溶于水,会在酸性溶液中溶解而转化为Cu和。
ⅱ.CuCl为白色固体,难溶于水,能溶于浓盐酸;能与氨水反应生成在空气中会立即被氧化成而使溶液显蓝色。
实验装置如图(夹持装置略)。

序号 物质a C中实验现象
通入前 通入后
Ⅰ 溶液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开始时有砖红色沉淀出现,一段时间后,砖红色沉淀消失,静置,试管底部有少量紫红色固体,溶液呈绿色
Ⅱ 溶液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开始时有黄色沉淀出现,一段时间后,黄色沉淀消失,静置,生成大量白色沉淀,溶液呈绿色
(1)B中试剂是 。
(2)通入前,实验Ⅰ、Ⅱ中产生蓝色絮状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 。
(3)①实验Ⅰ通入后产生砖红色沉淀,补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分析实验Ⅰ一段时间后砖红色沉淀消失的可能原因 。
(4)同学们对实验Ⅱ中白色沉淀的成分继续探究。
①甲同学取少量白色沉淀,洗净后加入氨水,得到蓝色溶液,此过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②乙同学用另一种方法证明了该白色沉淀为CuCl,实验方案如下:
现象1现象2
填写下表空格:
试剂1 试剂2 蒸馏水
现象1 现象2
(5)实验Ⅰ和实验Ⅱ中与新制悬浊液均发生了 反应(填反应类型),反应现象的不同与 有关。
参考答案
1.B
【详解】A.中硫化合价升高,具有还原性,氢化合价降低,具有氧化性,故A不符合题意;
B.化合价只能升高,只具有还原性,故B符合题意;
C.中硫化合价既可升高,又可降低,既有氧化性也有还原性,故C不符合题意;
D.中硫和氢化合价降低,具有氧化性,故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B。
2.C
【详解】A.Na2CO3溶液,NaHCO3溶液滴加酚酞,溶液呈红色,说明两溶液均呈碱性,故A正确;
B.二氧化硫不断被碳酸钠吸收,碳酸钠减少,生成碳酸氢钠、亚硫酸钠,直到碳酸钠消耗完,碳酸氢钠达到最大值,再吸收二氧化硫,碳酸氢钠减少,生成二氧化碳和亚硫酸钠,因此曲线1表示Na2CO3,曲线2表示NaHCO3,故B正确;
C.“0~a”发生的反应主要是二氧化硫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碳酸氢钠:,故C错误;
D.Na2SO3溶液吸收SO2,反应生成亚硫酸氢钠,其反应为:,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C。
3.D
【详解】A.向FeCl3溶液加入铁粉,反应生成氯化亚铁,铁粉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向Na2S溶液中加入H2SO3溶液,反应生成硫黄色沉淀,两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
C.将Cl2通入AgNO3溶液,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氯发生了化合价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
D.向沸水中滴入FeCl3饱和溶液,加热至红褐色得到胶体,生成氢氧化铁胶体,没有化合价变化,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故D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D。
4.D
【详解】A.主要是工厂排放的废弃中含有二氧化硫是产生该类酸雨的原因,A错误;
B.酸性溶液中硝酸根具有强氧化性,加入溶液,能氧化亚硫酸根为硫酸根,所以不能通过产生白色沉淀检验样品放置后的产物,B错误;
C.放置过程中样品的酸性增强﹐是因为易被氧化为强酸硫酸,C错误;
D.放置过程中亚硫酸被氧气氧化为硫酸,所以空气中的参与了反应,D正确;
答案选D。
5.B
【详解】A.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通入溴水中被氧化,溴水褪色,A不符合;
B.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B符合;
C.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通入酸性溶液中被氧化,高锰酸钾溶液褪色,C不符合;
D.二氧化硫属于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硫通入含有NaOH的酚酞溶液中氢氧化钠被消耗,碱性减弱,因此溶液褪色,D不符合;
答案选B。
6.C
【详解】A.是强碱弱酸盐,溶液显碱性,故A错误;
B.MnS在潮湿空气中易被氧化,将固体a过滤、洗涤,放置在空气中,固体变为棕黑色。固体a中不一定有故B错误;
C.固体c的主要成分是,产生的可能原因是:酸性条件下,将氧化为,故C正确;
D.分析上述实验,与溶液反应的产物与反应物用量有关,不能判断与阴离子种类有关,故D错误;
选C。
7.C
【分析】ab段氧气含量增加,发生了反应,bc段氧气含量降低,发生了反应,整个反应过程中应该是两个反应同时存在,氧气浓度变化取决于两个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到c点时氧气浓度趋于不变,c点固体中一定有,不可能有。
【详解】A.根据分析,ab段氧气含量增加,发生了反应,其中中O元素的化合价既升高又降低,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A正确;
B.根据分析,bc段氧气的浓度下降与反应有关,B正确;
C.根据分析,到c点时氧气浓度趋于不变,c点固体中一定有,不可能有,C错误;
D.根据分析,氧气浓度变化取决于两个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D正确;
故选C。
8.C
【详解】A.SO2通入含HCl、BaCl2的FeCl3溶液中,SO2被Fe3+氧化生成BaSO4沉淀,体现SO2的还原性,故A正确;
B.SO2通入H2S溶液中,SO2+2H2S=3S↓+2H2O,SO2中S元素化合价降低,SO2是氧化剂,SO2表现氧化性,故B正确;
C.SO2通入酸性KMnO4溶液,KMnO4被还原为Mn2+,表现SO2的还原性,故C错误;
D.SO2通入Na2SiO3溶液,生成硅酸沉淀,证明酸性:H2SO3>H2SiO3,故D正确;
选C。
9.B
【详解】A.铜和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和稀硫酸不反应,A错误;
B.二氧化硫通入品红溶液中,溶液褪色,说明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B正确;
C.二氧化硫密度大于空气,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长口进,短口出,C错误;
D.应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亚硫酸氢钠溶液不能吸收二氧化硫,D错误;
答案选B。
10.(1)增大固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使黄铁矿充分燃烧
(2)
(3)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有一定限度
(4)
(5) 蓝 80
【分析】黄铁矿粉碎后在空气中煅烧生成氧化铁和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和空气中氧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用98.3%的浓硫酸吸收生成硫酸。
【详解】(1)燃烧前,为了充分反应,提高原料利用率,因此黄铁矿需粉碎,其目的是增大固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使黄铁矿充分燃烧;故答案为:增大固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使黄铁矿充分燃烧。
(2)分解生成的S2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即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3)实验发现,在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中,无论怎样改变条件都不能使二氧化硫全部转化为三氧化硫,原因是根据方程式分析,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有一定限度;故答案为: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有一定限度。
(4)98.3%浓硫酸吸收SO3,其主要是浓硫酸中水吸收三氧化硫生成硫酸,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5)①准确移取5mL5×10-4mol/L碘溶液,注入测定装置的试管中,加入2~3滴淀粉溶液,单质碘遇淀粉变为蓝色,则此时溶液呈蓝色;故答案为:蓝。
②连接仪器,在测定地点慢慢抽气,每次抽气100mL,直到溶液的颜色全部褪尽为止,共抽气n次。
a.抽气时溶液褪色,则二氧化硫和单质碘反应生成硫酸和氢碘酸,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故答案为:。
b.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为mg·L-1;故答案为:。
③若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允许含量以0.02mg·L-1为标准即,解得n=80,则抽气次数n≥80次才符合标准,否则超标;故答案为:80。
11.(1)Cu+2H2SO4(浓)SO2↑+CuSO4+2H2O
(2)SO2+Cl2+2H2O=4H+++2Cl-
(3) AgNO3 Cl2和水反应也会生成Cl-
(4)产生黄色沉淀
(5)SO2+2OH-=+H2O
(6) 盐酸 BaCl2溶液 取D中溶液,直接进行操作b、c,不产生白色沉淀/沉淀量明显小于实验1
【分析】Cu和浓硫酸反应生成CuSO4、SO2、H2O,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浓) SO2↑+CuSO4+2H2O,B中装有新制氯水,SO2和氯水反应生成H2SO4和HCl,化学方程式为SO2+2H2O+Cl2=H2SO4+2HCl,C装置中装有H2S溶液,SO2和H2S反应生成S、H2O,化学方程式为SO2+2H2S=3S↓+2H2O,装置D中装有NaOH溶液,是为了除去SO2尾气,防止空气污染,SO2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SO3和水,离子方程式为SO2+2OH-=+H2O。
【详解】(1)由分析可知,A中Cu和浓硫酸反应生成CuSO4、SO2、H2O,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浓)SO2↑+CuSO4+2H2O;
(2)SO2和氯水反应生成H2SO4和HCl,离子方程式为SO2+Cl2+2H2O=4H+++2Cl-;
(3)①甲同学想要检验到生成的Cl-,需用到AgNO3溶液,Ag+和Cl-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答案为:AgNO3;
②氯水中含有Cl2,Cl2和水反应也会生成Cl-,加入AgNO3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若SO2和Cl2反应,会生成,检验溶液中是否存在即可,故答案为:Cl2和水反应也会生成Cl-;;
(4)C装置中装有H2S溶液,SO2和H2S反应生成S单质和H2O,化学方程式为SO2+2H2S=3S↓+2H2O,现象是产生黄色沉淀,故答案为:产生黄色沉淀;
(5)装置D中,SO2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SO3和水,离子方程式为SO2+2OH-=+H2O;
(6)①通过实验可证明D中溶液含有,从现象可推知,c中沉淀为BaSO4,则b中加入酸,操作b、c中滴加的试剂是盐酸、BaCl2溶液,故答案为:盐酸;BaCl2溶液;
②空气中的氧气可以将氧化为,取D中溶液,直接进行操作b、c,不产生白色沉淀/沉淀量明显小于实验1从而结合实验1,证明了D中含有,可排除空气中氧气对验证方案的干扰,故答案为:取D中溶液,直接进行操作b、c,不产生白色沉淀/沉淀量明显小于实验1。
12.(1)c
(2) c
(3) cab 检验气体产物中的,并将其除去
【详解】(1)a装置用于纯固体物质、需要加热条件的反应;装置b适用于固液态物质、不需要加热条件的反应,木炭与浓硫酸的反应中,反应物是固体木炭与液体浓硫酸、反应条件是加热,则发生装置应该选择c,故答案为:c;
(2)①加热条件下,木炭与浓硫酸反应生成CO2、SO2、H2O,化学方程式为;
②反应中,S的化合价降低,C的化合价升高,则浓硫酸发生还原反应,表现出强氧化性,故答案为:c;
(3)①木炭与浓硫酸的反应产物是CO2、SO2和H2O,应先验证水蒸气的存在,常用无水CuSO4粉末,再检验SO2的存在,选用过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检验并除去SO2,最后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的存在,则试剂的正确使用顺序为cab,故答案为:cab;
②SO2、CO2都属于酸性氧化物,在某些性质上有相似之处,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实验条件下澄清石灰水用于检验CO2的存在,但可能会出现SO2的干扰,所以应该选择过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即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是检验并除去SO2,故答案为:检验气体产物中的,并将其除去。
13.(1)饱和溶液
(2)
(3) 2Cu(OH)2+SO2+2NaOH=2Na2SO4+Cu2O+3H2O 溶液中溶解的增多,溶液的酸性增强,使溶解
(4) 浓盐酸 白色沉淀溶解 出现白色沉淀
(5) 氧化还原 配制所用铜盐的阴离子种类
【分析】A制备二氧化硫,通过观察B中气泡的速度控制A中产生二氧化硫的速度,C中二氧化硫和新制悬浊液的反应,D中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详解】(1)B的作用是控制二氧化硫气体的流速,B中试剂不能吸收二氧化硫,所以B中试剂是饱和溶液;
(2)通入前,实验Ⅰ、Ⅱ中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絮状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①实验Ⅰ通入后产生砖红色氧化亚铜沉淀,铜元素化合价由+2价降低为+1价,S元素化合价由+4价升高为+6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u(OH)2+SO2+2NaOH=2Na2SO4+Cu2O+3H2O
②Cu2O在酸性溶液中溶解转化为Cu和,实验Ⅰ一段时间后, 溶液中溶解的增多,溶液的酸性增强,使溶解,砖红色沉淀消失。
(4)①甲同学取少量白色沉淀,洗净后加入氨水,得到蓝色溶液,在空气中会立即被氧化成而使溶液显蓝色,此过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②CuCl为白色固体,难溶于水,能溶于浓盐酸;取白色固体加浓盐酸,白色固体溶解,在加蒸馏水,又出现白色沉淀,则说明白色固体是CuCl。
(5)实验Ⅰ和实验Ⅱ中与新制悬浊液均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现象的不同与配制所用铜盐的阴离子种类有关。
第1页/共1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广东省中山市重点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12月)物理试题(答案)

下一篇: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物理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