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

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
一、填空题(共16分,每空1分)
1.物理学的每一次重大发现都会影响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伽利略发现了悬挂着的吊灯在摆动时具有   性,根据这性质制成了测量时间的钟表;   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构建了经典力学的体系。
【答案】等时;牛顿
【知识点】牛顿第一定律
【解析】【解答】摆具有等时性,是伽利略发现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构建了经典力学的体系。
【分析】伽利略发现了摆的等时性;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2.小丽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结果分别2.35cm、2.36cm、2.63cm、2.36cm,其中错误的测量结果是   cm,该物体的长度应记录为   cm。
【答案】2.63;2.36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根据多次测量的数据,其中2.63cm和其他数据差异大, 是错误的;计算剩余数据的平均值,测量长度为。
【分析】多次测量时,差异较大的数是错误的;根据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测量长度。
3.在一些闹市区,常会看到如图所示的监测设备,显示屏上的数据是65.7,它的单位是   ,该设备    (选填“能”或“不能”)减弱噪声。
【答案】分贝(或dB);不能
【知识点】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噪声监测设备显示屏上的数据是65.7,表示声音的强度,它的单位是分贝,该设备可以检测声音大小,不能减弱噪声。
【分析】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小声音的大小,单位是分贝。
4.学校在教学楼大厅设有仪容镜,便于师生规范仪容仪表。某同学在仪容镜中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与他在小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相比,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虚像;不变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仪容镜是平面镜,同学们在仪容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在小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相比,像的大小不变。
【分析】平面镜成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等。
5.如图所示,早晨,阳光与地面成40°的夹角射到一块平面镜上,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反射光线正好经过点O,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射光线将向    (填“A”或“B”)端移动。
【答案】100°;A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解答】阳光与平面镜成40°的夹角,入射角为90°-40°=50°,由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100°;随着时间的推移,光线向西移动,入射光线靠近法线,反射光线靠近法线,反射光线将向A端移动。
【分析】入射角和法线的夹角是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减小,反射角减小。
6.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这个现象叫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人们发现,用红、   、蓝三种色光可以混合成各种颜色的光,因此这三种颜色被称为光的“三基色”。
【答案】光的色散;绿
【知识点】光的色散;色光的三(基)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解析】【解答】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色光,是光的色散现象;红、绿、蓝三种色光,被称为光的“三基色”。
【分析】白光被分解为多种色光,是色散现象;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7.如图所示,一束激光射到空水槽底部O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槽中注入适量水后,因为光发生了折射,水槽底部的光斑会移动到O点的   (选填“左”或“右”)侧。此时,折射角   (选填“>”“<”或“=”)入射角。
【答案】左;<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图像,光线从左侧斜射入水中,水面升高时,入射点向左移动,折射光线向左移动;水中的折射角小于空气中的入射角。
【分析】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8.(2022八上·南昌期中)完整的科学探究有   个环节,其中第一环节是   。
【答案】七;提出问题
【知识点】科学探索
【解析】【解答】完整的科学探究有七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其中第一环节是提出问题。
【分析】科学探究有七步过程,第一是提出问题,其次是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二、选择题(共14分,第9-12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第13、14小题为不定项选择,每小题有一个或几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全部选择正确得3分,不定项选择正确但不全得1分,不选、多选或错选得0分)
9.(2022八上·南昌期中)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  )
A.太阳 B.人的眼睛 C.月亮 D.衣服
【答案】A
【知识点】光与光源
【解析】【解答】太阳能发光,属于光源;人的眼睛、月亮、衣服自身不能发光,不属于光源。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能自行发光的物体是光源。
10.下列换算正确的是(  )
A.58cm=58cm×0.01m=0.58m B.58km=58km×1000=5.8×104m
C.58m=58×109=5.8×1010nm D.58μm=58×10-9km=5.8×10-8km
【答案】D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进行长度的单位换算时,用新的单位和进制换用原来的单位,A中出现了两种单位,不合理,A不符合题意;B中仍有原来的单位,B不符合题意;C换算过程中没有单位,C不符合题意;D用新单位和进制换用原来单位,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进行单位换算时,需要出现新单位和单位间的进制。
11.(2019·中山模拟)支付宝用户可以对支付宝账号设置“声音锁”.设置时用户打开支付宝APP,对着手机读出手机显示的数字,APP将主人的声音信息录入,以后打开支付宝时,APP会把录入的数字随机组合,主人无论轻声或大声,高音或低音,只要读对APP显示的数字即可打开支付宝.支付宝设置“声音锁”利用了声音的(  )
A.响度和音调 B.响度和音色 C.音调 D.音色
【答案】D
【知识点】音色
【解析】【解答】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根据音色可以区别不同人的声音;对着手机读出手机显示的数字时,声带振动的音调不同;主人无论轻声或大声,高音或低音,音色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D.
【分析】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品质,包含响度、音调和音色,响度描述声音的强弱,音调描述声音的高低,音色描述声音的特色。
12.某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像未画出),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投影仪是利用此成像原理制成的
B.撤去光屏,烛焰的像仍然在原处
C.光屏上的像是正立的
D.光屏上的像是放大的
【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A.根据图像,物距大于像距,成像原理制成照相机,A不符合题意;
B.撤去光屏,物距不变,像距不变,烛焰的像仍然在原处,B符合题意;
C.物距在二倍焦距外时,成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C不符合题意;
D.光屏上的像是缩小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凸透镜成像时,物距大于像距,物体在二倍焦距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实际应用有照相机。
13.周末佩奇一家到江边游玩。猪妈妈拍照时,佩奇正在欣赏美景;对岸树木的倒影、水中的鱼“影”、此时地面上留下他的身影。关于“影”的形成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妈妈的摄“影”——光的折射
B.树木的倒“影”——光的反射
C.水中的鱼“影”——光的反射
D.佩奇的身“影”——光的直线传播
【答案】A,B,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妈妈的摄“影”,是照相机根据光的折射成的像,A符合题意;
B.树木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成像,B不符合题意;
C.水中的鱼“影”,是光的折射现象,C符合题意;
D.佩奇的身“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D.
【分析】光线经过不同介质发生折射;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14.如图所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一支直立的铅笔从平面镜前40cm处,以5cm/s的水平速度垂直向平面镜匀速靠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铅笔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大
B.经过2s,铅笔与它的像之间的距离变为60cm
C.若平面镜顺时针转至图中虚线位置,铅笔的像将与铅笔垂直
D.铅笔的像相对于平面镜的速度为10cm/s
【答案】B,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A.铅笔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物体面镜时,大小不变,A不符合题意;
B.经过2s,铅笔移动的距离s=vt=5cm/s×2s=10cm,铅笔到平面镜的距离40cm-10cm=30cm,物与像之间的距离变为30cm×2=60cm,B符合题意;
C.若平面镜顺时针转至图中虚线位置,铅笔和平面镜的夹角是45°,像和平面镜的夹角为45°,像将与铅笔夹角90°,相互垂直,C符合题意;
D.铅笔的像和铅笔的移动速度相同,相对于平面镜的速度为5cm/s,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C.
【分析】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三、简答、作图与计算题(共22分,第15、16小题各7分,第17小题8分)
15.
(1)完成如图所示的光路图。
(2)作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
(3)在图中的虚线框内画出合适的透镜。
【答案】(1)
(2)
(3)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解答】(1)光线的延长线过凹透镜的焦点,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画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如图

(2)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画出物体的对称点,连线画像的位置

(3)根据图像,光线发生了会聚现象,左侧第一个是凸透镜,光线进入中间的凸透镜,发生了会聚,是凸透镜;光线经过右侧的凸透镜,发生了发散现象,是凹透镜,如图

【分析】(1)光线的延长线过凹透镜的焦点,折射光线和主光轴平行;
(2)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3)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16.一列长为S=1500m的货运列车,在平直的轨道上以速度为35m/s匀速行驶,在要通过某长度为L=600m的跨江大桥时,为提醒大桥上铁轨两旁的行人注意,处于车头的司机在机车到达桥头时拉响汽笛,(已知空气中声速为340m/s),求:
(1)列车通过大桥的时间;
(2)位于车尾的押运员经过多少时间可以听到汽笛声。
【答案】(1)60s
(2)4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列车通过大桥的时间为;
(2)列车向前,声音向后传递,传递时间为。
【分析】(1)通过大桥的路程是桥长和车长之和,根据,计算时间;
(2)利用,时间时间。
17.汽车的前方有一峭壁,车在不同位置和下列两种情况下对着峭壁鸣喇叭,都是经过3s后听到回声.求在下列两种情况下,喇叭发声时车和峭壁间的距离分别是多少?(空气中声速340m/s)
(1)车向远离峭壁的方向匀速行驶的速度为10m/s
(2)车向靠近峭壁的方向匀速行驶的速度为10m/s.
【答案】(1)495m
(2)525m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计算3s声音的路程为s声=v声t=340m/s×3s=1020m,车的路程为s车=v车t=10m/s×3s=30m,由于车远离峭壁行驶,鸣笛时的距离为;
(2)计算3s声音的路程为s声=v声t=340m/s×3s=1020m,车的路程为s车=v车t=10m/s×3s=30m,由于车靠近峭壁行驶,鸣笛时的距离为。
【分析】(1)根据s=vt,分别计算车和声音的计算路程,结合远离时听到回声计算距离;
(2)根据s=vt,分别计算车和声音的计算路程,结合靠近时听到回声计算距离。
四、实验与探究题(共28分,每小题7分)
18.
(1)如图甲所示,利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刻度尺读数眼睛视线正确的是   (选填“a”“b”或“c”),铅笔的长度为   cm;
(2)图乙中秒表读数为   min    S;
(3)如图丙所示的测距轮广泛用于道路工程、管线铺设工程,车轮转过的距离可以通过齿轮的传动在车轮旁的显示盒上显示出来,如图丁所示,从显示盒上可以看出,测距轮的分度值是   ,一次可以测量最大的距离是   m,若车轮磨损后,测量结果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1)b;3.60
(2)4;34.2
(3)0.1m;9999.9;偏大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1)根据图甲,测量铅笔的长度时,读数时,视线正对刻度线,b正确,符合题意,铅笔的长度为3.60cm;
(2)根据图乙,秒表分钟指针超过4半格,秒钟读取超过30的数据,则时间为4min 34.2s;
(3)根据图丁,测距轮的精确程度是0.1m,则分度值是0.1m,根据测距轮上各计数位,一次可以测量最大的距离是9999.9m;若车轮磨损后,周长变小,转数变大,测量结果偏大。
【分析】(1)测量长度时,读取示数要正对刻度线;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
(2)根据秒表的分钟指针判断秒钟指针读取的范围;结合指针位置, 测量时间;
(3)根据测速轮上最小的数值判断分度值;根据各计数位判断所测量的最大值。
19.华华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如图所示)等
(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   ,实验时玻璃板应   在白纸上。
(2)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物像与物体大小的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选填“虚”或“实”)像。
(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为了让坐在右边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华华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    (选填“向右移动”、“向左移动”或“不变”)。
【答案】(1)像的位置;垂直
(2)未点燃;等效替代法
(3)虚像
(4)不变
(5)不变
【知识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解析】【解答】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
(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利用了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板应垂直在白纸上;
(2)玻璃板前蜡烛A点燃,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时B的位置,即为蜡烛A的像的位置,此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3)在蜡烛B的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则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像和物体大小相等,蜡烛A不变,像的大小不变;
(5)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不变,则蜡烛像的位置不变。
【分析】(1)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板要垂直放置;
(2)利用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和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利用了等效替代法;
(3)平面镜成像是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4)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和距离无关;
(5)改变平面镜的位置,物距不变,像距不变。
20.物理创新实验小组的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等
(1)【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测焦距:如图所示,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它的另一侧找到最小最亮的光斑,说明凸透镜对光具有   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组装实验装置: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对三者进行调节。如图所示,是他们分别调节完的实验装置,其中调节正确的是   装置(填写字母序号),理由是   ,使像清晰地呈现在光屏的中央。
(3)设计实验表格:请将表格中①和②的内容补充到横线上:①   ,
②   。
物距u跟焦距f的关系 像的性质
① 大小 ②
       
       
       
(4)【分析与论证】略
【拓展】在实验过程中,光屏上呈现了一个清晰的像,此时,某同学将焦距相同、直径更大的凸透镜替换原凸透镜,则光屏上呈现的像比原来的像   (选填“更大”、“更小”或“更亮”)。
【答案】(1)会聚;5
(2)C;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倒正;虚实
(4)更亮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1,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另一侧找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因为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未5cm,则凸透镜的焦距为5cm;
(2)根据图像,A中的光屏偏高,B中的凸透镜偏高了,D中蜡烛偏高,C装置的高度合理,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能清晰地呈现在光屏的中央。
(3)根据实验表格:实验时,需要记录像的①倒正,②虚实;
(4)实验过程中,若换用焦距相同、直径更大的凸透镜,通过凸透镜的光线更多,则光屏上呈现的像比原来更亮。
【分析】(1)光线和凸透镜主光轴平行时,会聚于焦点,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是焦距;
(2)实验时,需要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同一高度;
(3)实验时,需要观察像的正立、正立、放大和缩小变化;
(4)通过凸透镜的光线越多,成像越明亮。
21.太阳光在通过透镜时会被会聚或发散,那么声音在传播中遇到不同介质时,会不会像光一样也被会聚或发散呢?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用音叉、三个相同的气球(内部充有不同气体)、示波器、麦克风等器材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如下探究:
①调整音叉和麦克风之间的距离,让音叉发出的声音只通过空气传播,用麦克风将声音信号输入示波器,观察并记录此时的波形如图甲所示;
②分别将充有二氧化碳气体、空气和氢气的气球,依次放在音叉和麦克风之间,保持音叉和气球之间的距离不变,让音叉发出声音,记录示波器显示的波形如图乙、丙、丁所示。
分析以上实验过程和现象可知:
(1)实验过程中,敲击音叉,使其   发声,且应控制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   (选填“相同”或“不同”)。
(2)比较图的乙与甲,发现声波在通过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气球后,麦克风接收到的声音响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此时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气球对声波具有    作用,相当于一个   透镜,比较图14b丁与甲后,发现充有氢气的气球对声波具有   作用,由此可见,声音与光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
(3)实验后,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到,生物体组织在激光照射下,会因升温膨胀而产生频率高于20000Hz的   声波,生物医学上通过特殊介质和装置使这种声波集中并成像,克服纯光学成像的不足,更加有效地进行病情诊断、跟踪和治疗。
【答案】(1)振动;相同
(2)变大;会聚;凸;发散
(3)超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声音的产生;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探究声音能否被会聚或发散,需要控制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相同;
(2)根据图2的甲和乙相比,声波在通过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气球后,振幅增大,麦克风接收到的声音响度变大,说明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气球对声音有会聚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根据图2的甲和丁相比,声波在通过充有氢气的气球后,振幅减小,麦克风接收到的声音响度变小,说明充有氢气的气球对声音有发散作用,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3)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是超声波。
【分析】(1)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探究传播声音的介质时,需要保持响度相同;
(2)根据振幅增大,麦克风接收到的声音响度变大,得出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气球的作用;振幅减小,麦克风接收到的声音响度变小,充有氢气的气球的作用;
(3)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是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是次声波。
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
一、填空题(共16分,每空1分)
1.物理学的每一次重大发现都会影响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伽利略发现了悬挂着的吊灯在摆动时具有   性,根据这性质制成了测量时间的钟表;   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构建了经典力学的体系。
2.小丽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结果分别2.35cm、2.36cm、2.63cm、2.36cm,其中错误的测量结果是   cm,该物体的长度应记录为   cm。
3.在一些闹市区,常会看到如图所示的监测设备,显示屏上的数据是65.7,它的单位是   ,该设备    (选填“能”或“不能”)减弱噪声。
4.学校在教学楼大厅设有仪容镜,便于师生规范仪容仪表。某同学在仪容镜中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与他在小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相比,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如图所示,早晨,阳光与地面成40°的夹角射到一块平面镜上,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反射光线正好经过点O,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射光线将向    (填“A”或“B”)端移动。
6.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这个现象叫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人们发现,用红、   、蓝三种色光可以混合成各种颜色的光,因此这三种颜色被称为光的“三基色”。
7.如图所示,一束激光射到空水槽底部O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槽中注入适量水后,因为光发生了折射,水槽底部的光斑会移动到O点的   (选填“左”或“右”)侧。此时,折射角   (选填“>”“<”或“=”)入射角。
8.(2022八上·南昌期中)完整的科学探究有   个环节,其中第一环节是   。
二、选择题(共14分,第9-12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第13、14小题为不定项选择,每小题有一个或几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全部选择正确得3分,不定项选择正确但不全得1分,不选、多选或错选得0分)
9.(2022八上·南昌期中)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  )
A.太阳 B.人的眼睛 C.月亮 D.衣服
10.下列换算正确的是(  )
A.58cm=58cm×0.01m=0.58m B.58km=58km×1000=5.8×104m
C.58m=58×109=5.8×1010nm D.58μm=58×10-9km=5.8×10-8km
11.(2019·中山模拟)支付宝用户可以对支付宝账号设置“声音锁”.设置时用户打开支付宝APP,对着手机读出手机显示的数字,APP将主人的声音信息录入,以后打开支付宝时,APP会把录入的数字随机组合,主人无论轻声或大声,高音或低音,只要读对APP显示的数字即可打开支付宝.支付宝设置“声音锁”利用了声音的(  )
A.响度和音调 B.响度和音色 C.音调 D.音色
12.某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像未画出),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投影仪是利用此成像原理制成的
B.撤去光屏,烛焰的像仍然在原处
C.光屏上的像是正立的
D.光屏上的像是放大的
13.周末佩奇一家到江边游玩。猪妈妈拍照时,佩奇正在欣赏美景;对岸树木的倒影、水中的鱼“影”、此时地面上留下他的身影。关于“影”的形成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妈妈的摄“影”——光的折射
B.树木的倒“影”——光的反射
C.水中的鱼“影”——光的反射
D.佩奇的身“影”——光的直线传播
14.如图所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一支直立的铅笔从平面镜前40cm处,以5cm/s的水平速度垂直向平面镜匀速靠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铅笔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大
B.经过2s,铅笔与它的像之间的距离变为60cm
C.若平面镜顺时针转至图中虚线位置,铅笔的像将与铅笔垂直
D.铅笔的像相对于平面镜的速度为10cm/s
三、简答、作图与计算题(共22分,第15、16小题各7分,第17小题8分)
15.
(1)完成如图所示的光路图。
(2)作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
(3)在图中的虚线框内画出合适的透镜。
16.一列长为S=1500m的货运列车,在平直的轨道上以速度为35m/s匀速行驶,在要通过某长度为L=600m的跨江大桥时,为提醒大桥上铁轨两旁的行人注意,处于车头的司机在机车到达桥头时拉响汽笛,(已知空气中声速为340m/s),求:
(1)列车通过大桥的时间;
(2)位于车尾的押运员经过多少时间可以听到汽笛声。
17.汽车的前方有一峭壁,车在不同位置和下列两种情况下对着峭壁鸣喇叭,都是经过3s后听到回声.求在下列两种情况下,喇叭发声时车和峭壁间的距离分别是多少?(空气中声速340m/s)
(1)车向远离峭壁的方向匀速行驶的速度为10m/s
(2)车向靠近峭壁的方向匀速行驶的速度为10m/s.
四、实验与探究题(共28分,每小题7分)
18.
(1)如图甲所示,利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刻度尺读数眼睛视线正确的是   (选填“a”“b”或“c”),铅笔的长度为   cm;
(2)图乙中秒表读数为   min    S;
(3)如图丙所示的测距轮广泛用于道路工程、管线铺设工程,车轮转过的距离可以通过齿轮的传动在车轮旁的显示盒上显示出来,如图丁所示,从显示盒上可以看出,测距轮的分度值是   ,一次可以测量最大的距离是   m,若车轮磨损后,测量结果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9.华华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如图所示)等
(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   ,实验时玻璃板应   在白纸上。
(2)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物像与物体大小的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选填“虚”或“实”)像。
(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为了让坐在右边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华华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    (选填“向右移动”、“向左移动”或“不变”)。
20.物理创新实验小组的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等
(1)【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测焦距:如图所示,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它的另一侧找到最小最亮的光斑,说明凸透镜对光具有   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组装实验装置: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对三者进行调节。如图所示,是他们分别调节完的实验装置,其中调节正确的是   装置(填写字母序号),理由是   ,使像清晰地呈现在光屏的中央。
(3)设计实验表格:请将表格中①和②的内容补充到横线上:①   ,
②   。
物距u跟焦距f的关系 像的性质
① 大小 ②
       
       
       
(4)【分析与论证】略
【拓展】在实验过程中,光屏上呈现了一个清晰的像,此时,某同学将焦距相同、直径更大的凸透镜替换原凸透镜,则光屏上呈现的像比原来的像   (选填“更大”、“更小”或“更亮”)。
21.太阳光在通过透镜时会被会聚或发散,那么声音在传播中遇到不同介质时,会不会像光一样也被会聚或发散呢?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用音叉、三个相同的气球(内部充有不同气体)、示波器、麦克风等器材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如下探究:
①调整音叉和麦克风之间的距离,让音叉发出的声音只通过空气传播,用麦克风将声音信号输入示波器,观察并记录此时的波形如图甲所示;
②分别将充有二氧化碳气体、空气和氢气的气球,依次放在音叉和麦克风之间,保持音叉和气球之间的距离不变,让音叉发出声音,记录示波器显示的波形如图乙、丙、丁所示。
分析以上实验过程和现象可知:
(1)实验过程中,敲击音叉,使其   发声,且应控制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   (选填“相同”或“不同”)。
(2)比较图的乙与甲,发现声波在通过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气球后,麦克风接收到的声音响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此时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气球对声波具有    作用,相当于一个   透镜,比较图14b丁与甲后,发现充有氢气的气球对声波具有   作用,由此可见,声音与光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
(3)实验后,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到,生物体组织在激光照射下,会因升温膨胀而产生频率高于20000Hz的   声波,生物医学上通过特殊介质和装置使这种声波集中并成像,克服纯光学成像的不足,更加有效地进行病情诊断、跟踪和治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等时;牛顿
【知识点】牛顿第一定律
【解析】【解答】摆具有等时性,是伽利略发现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构建了经典力学的体系。
【分析】伽利略发现了摆的等时性;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2.【答案】2.63;2.36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根据多次测量的数据,其中2.63cm和其他数据差异大, 是错误的;计算剩余数据的平均值,测量长度为。
【分析】多次测量时,差异较大的数是错误的;根据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测量长度。
3.【答案】分贝(或dB);不能
【知识点】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噪声监测设备显示屏上的数据是65.7,表示声音的强度,它的单位是分贝,该设备可以检测声音大小,不能减弱噪声。
【分析】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小声音的大小,单位是分贝。
4.【答案】虚像;不变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仪容镜是平面镜,同学们在仪容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在小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相比,像的大小不变。
【分析】平面镜成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等。
5.【答案】100°;A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解答】阳光与平面镜成40°的夹角,入射角为90°-40°=50°,由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100°;随着时间的推移,光线向西移动,入射光线靠近法线,反射光线靠近法线,反射光线将向A端移动。
【分析】入射角和法线的夹角是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减小,反射角减小。
6.【答案】光的色散;绿
【知识点】光的色散;色光的三(基)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解析】【解答】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色光,是光的色散现象;红、绿、蓝三种色光,被称为光的“三基色”。
【分析】白光被分解为多种色光,是色散现象;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7.【答案】左;<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图像,光线从左侧斜射入水中,水面升高时,入射点向左移动,折射光线向左移动;水中的折射角小于空气中的入射角。
【分析】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8.【答案】七;提出问题
【知识点】科学探索
【解析】【解答】完整的科学探究有七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其中第一环节是提出问题。
【分析】科学探究有七步过程,第一是提出问题,其次是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9.【答案】A
【知识点】光与光源
【解析】【解答】太阳能发光,属于光源;人的眼睛、月亮、衣服自身不能发光,不属于光源。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能自行发光的物体是光源。
10.【答案】D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进行长度的单位换算时,用新的单位和进制换用原来的单位,A中出现了两种单位,不合理,A不符合题意;B中仍有原来的单位,B不符合题意;C换算过程中没有单位,C不符合题意;D用新单位和进制换用原来单位,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进行单位换算时,需要出现新单位和单位间的进制。
11.【答案】D
【知识点】音色
【解析】【解答】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根据音色可以区别不同人的声音;对着手机读出手机显示的数字时,声带振动的音调不同;主人无论轻声或大声,高音或低音,音色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D.
【分析】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品质,包含响度、音调和音色,响度描述声音的强弱,音调描述声音的高低,音色描述声音的特色。
12.【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A.根据图像,物距大于像距,成像原理制成照相机,A不符合题意;
B.撤去光屏,物距不变,像距不变,烛焰的像仍然在原处,B符合题意;
C.物距在二倍焦距外时,成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C不符合题意;
D.光屏上的像是缩小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凸透镜成像时,物距大于像距,物体在二倍焦距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实际应用有照相机。
13.【答案】A,B,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妈妈的摄“影”,是照相机根据光的折射成的像,A符合题意;
B.树木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成像,B不符合题意;
C.水中的鱼“影”,是光的折射现象,C符合题意;
D.佩奇的身“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D.
【分析】光线经过不同介质发生折射;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14.【答案】B,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A.铅笔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物体面镜时,大小不变,A不符合题意;
B.经过2s,铅笔移动的距离s=vt=5cm/s×2s=10cm,铅笔到平面镜的距离40cm-10cm=30cm,物与像之间的距离变为30cm×2=60cm,B符合题意;
C.若平面镜顺时针转至图中虚线位置,铅笔和平面镜的夹角是45°,像和平面镜的夹角为45°,像将与铅笔夹角90°,相互垂直,C符合题意;
D.铅笔的像和铅笔的移动速度相同,相对于平面镜的速度为5cm/s,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C.
【分析】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15.【答案】(1)
(2)
(3)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解答】(1)光线的延长线过凹透镜的焦点,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画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如图

(2)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画出物体的对称点,连线画像的位置

(3)根据图像,光线发生了会聚现象,左侧第一个是凸透镜,光线进入中间的凸透镜,发生了会聚,是凸透镜;光线经过右侧的凸透镜,发生了发散现象,是凹透镜,如图

【分析】(1)光线的延长线过凹透镜的焦点,折射光线和主光轴平行;
(2)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3)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16.【答案】(1)60s
(2)4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列车通过大桥的时间为;
(2)列车向前,声音向后传递,传递时间为。
【分析】(1)通过大桥的路程是桥长和车长之和,根据,计算时间;
(2)利用,时间时间。
17.【答案】(1)495m
(2)525m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计算3s声音的路程为s声=v声t=340m/s×3s=1020m,车的路程为s车=v车t=10m/s×3s=30m,由于车远离峭壁行驶,鸣笛时的距离为;
(2)计算3s声音的路程为s声=v声t=340m/s×3s=1020m,车的路程为s车=v车t=10m/s×3s=30m,由于车靠近峭壁行驶,鸣笛时的距离为。
【分析】(1)根据s=vt,分别计算车和声音的计算路程,结合远离时听到回声计算距离;
(2)根据s=vt,分别计算车和声音的计算路程,结合靠近时听到回声计算距离。
18.【答案】(1)b;3.60
(2)4;34.2
(3)0.1m;9999.9;偏大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1)根据图甲,测量铅笔的长度时,读数时,视线正对刻度线,b正确,符合题意,铅笔的长度为3.60cm;
(2)根据图乙,秒表分钟指针超过4半格,秒钟读取超过30的数据,则时间为4min 34.2s;
(3)根据图丁,测距轮的精确程度是0.1m,则分度值是0.1m,根据测距轮上各计数位,一次可以测量最大的距离是9999.9m;若车轮磨损后,周长变小,转数变大,测量结果偏大。
【分析】(1)测量长度时,读取示数要正对刻度线;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
(2)根据秒表的分钟指针判断秒钟指针读取的范围;结合指针位置, 测量时间;
(3)根据测速轮上最小的数值判断分度值;根据各计数位判断所测量的最大值。
19.【答案】(1)像的位置;垂直
(2)未点燃;等效替代法
(3)虚像
(4)不变
(5)不变
【知识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解析】【解答】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
(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利用了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板应垂直在白纸上;
(2)玻璃板前蜡烛A点燃,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时B的位置,即为蜡烛A的像的位置,此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3)在蜡烛B的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则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像和物体大小相等,蜡烛A不变,像的大小不变;
(5)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不变,则蜡烛像的位置不变。
【分析】(1)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板要垂直放置;
(2)利用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和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利用了等效替代法;
(3)平面镜成像是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4)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和距离无关;
(5)改变平面镜的位置,物距不变,像距不变。
20.【答案】(1)会聚;5
(2)C;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倒正;虚实
(4)更亮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1,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另一侧找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因为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未5cm,则凸透镜的焦距为5cm;
(2)根据图像,A中的光屏偏高,B中的凸透镜偏高了,D中蜡烛偏高,C装置的高度合理,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能清晰地呈现在光屏的中央。
(3)根据实验表格:实验时,需要记录像的①倒正,②虚实;
(4)实验过程中,若换用焦距相同、直径更大的凸透镜,通过凸透镜的光线更多,则光屏上呈现的像比原来更亮。
【分析】(1)光线和凸透镜主光轴平行时,会聚于焦点,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是焦距;
(2)实验时,需要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同一高度;
(3)实验时,需要观察像的正立、正立、放大和缩小变化;
(4)通过凸透镜的光线越多,成像越明亮。
21.【答案】(1)振动;相同
(2)变大;会聚;凸;发散
(3)超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声音的产生;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探究声音能否被会聚或发散,需要控制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相同;
(2)根据图2的甲和乙相比,声波在通过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气球后,振幅增大,麦克风接收到的声音响度变大,说明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气球对声音有会聚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根据图2的甲和丁相比,声波在通过充有氢气的气球后,振幅减小,麦克风接收到的声音响度变小,说明充有氢气的气球对声音有发散作用,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3)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是超声波。
【分析】(1)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探究传播声音的介质时,需要保持响度相同;
(2)根据振幅增大,麦克风接收到的声音响度变大,得出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气球的作用;振幅减小,麦克风接收到的声音响度变小,充有氢气的气球的作用;
(3)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是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是次声波。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安徽省淮南市高新区山南第十一中学2022-2023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下一篇: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2021-2022三年级下学期英语期末试题(图片版 含答案及听力原文 无听力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