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分子和原子-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同步学习中考真题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选择题
(2023·辽宁锦州·统考中考真题)
1.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热胀冷缩——分子间有间隔 B.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C.冰雪融化——分子体积变大 D.酒精挥发——分子本身改变
(2023·辽宁营口·统考中考真题)
2.“航天点亮梦想”。航天工业曾用液氢作火箭燃料,氢气液化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A.分子种类 B.原子种类
C.原子大小 D.分子间隔
(2023·湖南益阳·统考中考真题)
3.小明的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下列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这一变化错误的是
A.水分子的质量变小了 B.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了
C.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D.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快
(2023·湖南郴州·统考中考真题)
4.下列叙述能体现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是
A.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 B.墙内开花墙外香
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D.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2023·广西·统考中考真题)
5.向液化石油气中添加具有特殊臭味的乙硫醇,一旦液化石油气泄漏,就能闻到这种臭味,及时采取安全措施。闻到臭味是因为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的质量很小 D.分子的体积很小
(2023·黑龙江·统考中考真题)
6.下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端午时节,粽叶飘香一一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B.蔗糖放入水中溶解一一蔗糖分子分解了
C.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一一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D.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一一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2023·山西·统考中考真题)
7.海浩现象是在持续-15°C的超低温度下,蒸发的海水与低温冷空气中的颗粒物相结合,形成冰晶后,呈现出烟雨茫茫的自然景象。这种由水蒸气形成冰晶的过程发生变化的是
A.分子的种类变多 B.每个水分子体积变大
C.分子的间隔变小 D.每个水分子质量变大
(2023·湖南岳阳·统考中考真题)
8.下列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合理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湿衣服被晾干——水分子分解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C.6000氧气能被压缩装入40L的钢瓶中——分 子间有间隔
D.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023·河北·统考中考真题)
9.在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挤瘪后把口扎紧,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鼓起来,如图所示。鼓起的过程中,塑料袋中酒精分子的
A.间隔增大 B.质量增大 C.种类增多 D.数目增多
(2023·陕西·统考中考真题)
10.我国科学家首次突破以二氧化碳为原料获得淀粉的人工合成工艺技术。其中关键一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有关上述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涉及6种物质
B.反应前后各类原子的数目不变
C.反应有利于“低碳”目标的落实
D.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分子数目比为1∶3
(2023·湖南邵阳·统考中考真题)
11.下列各图中“ ”和“ ”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 B.
C. D.
(2023·山东枣庄·统考中考真题)
12.“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好酒不怕巷子深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一滴水中约含1021个水分子 水分子很小
C 注射器中的气体通过压缩体积会变小 加压时气体分子变小
D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构成不同
A.A B.B C.C D.D
(2023·云南·统考中考真题)
13.“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弄花香满衣”是因为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的体积很小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的质量很小
(2023·四川雅安·统考中考真题)
14.公共场所使用“84”消毒液消毒后,能闻到刺激性气味,其原因是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C.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分子之间有间隔
(2022·四川甘孜·统考中考真题)
15.下列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金属很难被压缩——原子间没有间隔
B.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C.H2O和H2O2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不同
D.品红在热水中扩散更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2022·四川攀枝花·统考中考真题)
16.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是因为分子不再运动
B.篮球久置会变瘪,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变小
C.水沸腾时会掀起壶盖,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变大
D.40L的钢瓶可充入6000L氧气,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2022·江苏南京·统考中考真题)
17.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下列关于该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A.氧分子的数目变少
B.氧分子的质量变小
C.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D.氧分子的体积变小
(2022·江苏无锡·统考中考真题)
18.如图所示,分别同时在双连试管中滴入2~3滴浓氨水和浓盐酸,2~3秒钟后即观察到滴入浓盐酸的试管中产生白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氨气和氯化氢接触后有新物质生成
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氯化氢分子运动速率比氨气分子运动速率快
D.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
(2022·山东临沂·统考中考真题)
19.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
A.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水受热变为水蒸气体积变大,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将氧气压缩贮存于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D.H2在Cl2中燃烧生成HCl,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
(2022·福建·统考中考真题)
20.某海水淡化系统(如下图)工作时,蒸发腔中的水在光热作用下变为水蒸气,太阳能风扇将水蒸气吹到冷凝腔冷凝,实现海水淡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光热作用下,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水蒸气冷凝为水,水分子本身变小
D.海水变为淡水,水分子化学性质不变
二、填空题
(2023·山东临沂·统考二模)
21.用微粒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2)水通电分解过程中,不变的微粒是 。
(3)用湿抹布擦过的桌面,一段时间后变干的原因是 。
(4)一定质量的水蒸气冷凝成水时,其体积变小的原因是 。
(2023·辽宁大连·统考一模)
22.蔗糖是常见的甜味剂。用微粒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蔗糖放入水中会逐渐“消失”,水也变甜了,说明 。
(2)相同质量的蔗糖固态和液态体积不同,这是因为它们 不同。
(3)蔗糖和碳酸组成元素相同,但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二者的 。
(4)蔗糖隔绝空气加热分解生成碳和水,变化中未改变的粒子是 。
(2023·江苏淮安·统考模拟预测)
23.CO2可用来生产化工产品乙酸(CH3COOH),转化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
(1)该反应过程中,保持不变的微粒是 (填“分子”或“原子”)
(2)反应物CO2与产物CH3COOH的分子个数比为 。
(3)该反应所属的基本类型是 。
(2023·湖南长沙·统考二模)
24.下图是氧化汞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微观角度解释此变化的实质是 。
(2)此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 (填名称)。
(3)从上述微观模拟图可以得出,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 (填名称)。
(2023·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一模)
25.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请回答:
(1)图中的物质是 (填“混合物”或“单质”或“化合物”);
(2)变化I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最小微粒是 (填微粒名称);
(3)关于变化II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写序号);
A.分子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B.分子变小了
C.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了
D.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4)从变化II的微观过程可分析出,该变化过程属于 变化;
(2023·四川眉山·一模)
26.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请回答:
(1)下列关于变化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B.分子变小了
C.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了
D.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2)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保持水分子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因此在这个反应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反应中保持不变的粒子是 ,从变化I的微观过程可分析出,该变化的实质是 。
(3)变化二的实质是 (微观角度)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A、分子之间有间隔,热胀是由于在受热的条件下分子之间间隔变大了,导致体积膨胀,而冷缩是在温度下降的条件下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了,导致体积缩小,故A解释正确;
B、一切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水结成冰后分子还在运动,故B解释错误;
C、冰雪融化,固态变成液体,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而水分子本身的体积不变,故C解释错误;
D、酒精挥发,是因为酒精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故D解释错误;
故选A。
2.D
【详解】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氢气液化是氢气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物理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但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故选D。
3.A
【详解】A、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水分子质量不变,分子的观点解释错误;
B、水变成水蒸气这一过程,分子之间间隔变大了,分子的观点解释正确;
C、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水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的观点解释正确;
D、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水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快,分子的观点解释正确;
答案:A。
4.A
【详解】A、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正确;
B、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人的鼻子使人闻到气味。错误;
C、1滴水在宏观上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但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错误;
D、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错误;
故选A。
5.A
【详解】能闻到臭味是具有臭味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运动到空气中,接触到了人的嗅觉细胞而闻到臭味,故选A。
6.B
【详解】A、端午时节,粽叶飘香,是由于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香味的分子通过运动分散到周围的空气中去了。A正确;
B、蔗糖放入水中溶解,是因为蔗糖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B错误;
C、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是因为它们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C正确;
D、一壶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的间隔增大,引起水的体积膨胀。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B。
7.C
【详解】A、水蒸气形成冰晶的过程,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种类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水蒸气形成冰晶,分子本身不变,每个水分子的体积不变,故选项错误;
C、水蒸气形成冰晶,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分子本身不变,分子间间隔变小,故选项正确;
D、水蒸气形成冰晶,分子本身不变,每个水分子的质量不变,故选项错误。
故选:C。
8.B
【详解】A. 具有香味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运动到空气中,接触到了人的嗅觉细胞而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此选项正确;
B. 湿衣服被晾干,是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去了,此选项错误;
C. 6000氧气能被压缩装入40L的钢瓶中, 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分子间隔较大容易压缩,此选项正确;
D.宏观上一滴水很小, 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此选项正确。
故选B。
9.A
【详解】 将袋子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鼓起,这是塑料袋里的酒精发生了汽化,而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的,汽化过程中酒精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了,故选A。
10.A
【详解】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A、反应只涉及二氧化碳、氢气、甲醇、水四种物质,选项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各类原子的数目不变,选项正确;
C、该反应可以消耗二氧化碳,有利于“低碳”目标的落实,选项正确;
D、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反应物(二氧化碳与氢气)的分子数目比为1∶3,选项正确。
故选A。
11.B
【分析】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从微观上看,混合物中含有不同种粒子,而纯净物中只含有一种粒子。
【详解】A、只含有一种粒子,该粒子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故A不符合题意;
B、含有三种粒子,表示由三种粒子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故B符合题意;
C、含有一种粒子,该粒子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故C不符合题意;
D、含有一种粒子,该粒子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C
【详解】A、好酒不怕巷子深,是带有酒香的分子运动到人的鼻子使人闻到气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解释正确;
B、一滴水宏观上很小,但其中约含1021个水分子,说明水分子很小,解释正确;
C、注射器中的气体通过压缩体积会变小,说明加压时气体分子间间隔变小,解释错误;
D、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同,解释正确;
故选:C。
13.C
【详解】能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空气中被闻到。
故选C。
14.A
【详解】公共场所使用“84”消毒液消毒后,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是因为“84”消毒液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刺激性气味,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无关,与分子的化学性质无关,与分子之间的间隔无关,故选:A。
15.A
【详解】A、金属很难被压缩的原因是构成金属的原子之间间隔较小,并非原子之间没有间隔,故A错误;
B、能够闻到花香的原因是分子在不断运动,故B正确;
C、水由水分子构成,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分子构成不同,所以二者化学性质也不同,故C正确;
D、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所以品红在热水中扩散更快,故D正确。
故选A。
16.D
【详解】A、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是因为分子间隙减小,分子总在不断运动,错误;
B、篮球久置会变瘪,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篮球内的气体分子数减少引起的,错误;
C、水沸腾时会掀起壶盖,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大,错误;
D、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可以被压缩。所以40L的钢瓶可充入6000L氧气,正确。
故选D。
17.C
【详解】6000LO2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氧分子的数目、质量、体积均不变。
故选C。
18.C
【详解】A、2~3秒钟后即观察到滴入浓盐酸的试管中产生白烟,说明氨气和氯化氢接触后有新物质氯化铵生成,不符合题意;
B、浓氨水和浓盐酸没有直接接触,一定时间后,产生白烟,说明浓氨水和浓盐酸均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不断运动,不符合题意;
C、滴入浓盐酸的试管中产生白烟,说明氨分子的运动速率比氯化氢分子的运动速率快,符合题意;
D、浓氨水和浓盐酸没有直接接触,一定时间后,产生白烟,说明浓氨水和浓盐酸均具有挥发性,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9.B
【详解】A. 品红在水中扩散,是因为水分子和品红分子均在不断运动,可以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正确。
B. 水受热变为水蒸气体积变大,说明分子的间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错误。
C. 将氧气压缩贮存于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易于压缩。正确。
D. H2在Cl2中燃烧生成HCl,反应前后分子发生了改变,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正确。
故选:B。
20.C
【详解】A、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故光热作用下,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选项正确;
B、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而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选项正确;
C、水蒸气冷凝为水,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而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选项错误;
D、海水变为淡水,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水的化学性质不变,选项正确;
答案为:C。
21. 水分子 氢原子、氧原子 水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空气中 温度降低,水分子之间间隔变小
【详解】(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由水分子构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就是水分子;
(2)水通电分解过程中,水分子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每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不变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因此用湿抹布擦过的桌面,一段时间后变干的原因是:水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空气中;
(4)水蒸气中水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大,冷凝时,温度降低,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减小。因此一定质量的水蒸气冷凝成水时,其体积变小的原因是:温度降低,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22.(1)分子在不断运动
(2)分子间间隔
(3)分子不同
(4)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
【详解】(1)蔗糖放入水中会逐渐“消失”,水也变甜了,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2)相同质量的蔗糖固态和液态体积不同,这是因为它们分子间间隔不同;
(3)蔗糖和碳酸组成元素相同,但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二者的分子不同;
(4)蔗糖分子是由碳、氧、氢原子构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不变。蔗糖隔绝空气加热分解生成碳和水,变化中未改变的粒子是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
23. 原子 1:1 化合
【详解】(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该反应过程中,保持不变的微粒是原子;
(2)由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甲烷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乙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反应物二氧化碳与产物乙酸的分子个数比为:1:1;
(3)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24.(1)氧化汞在加热条件下分解成汞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
(2)汞原子和氧原子
(3)氧化汞分子、氧分子、汞原子
【详解】(1)氧化汞分子在加热条件下分解成汞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故填:氧化汞在加热条件下分解成汞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
(2)由图示可知,该变化过程中氧化汞分子发生了变化,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汞原子和氧原子;故填:汞原子和氧原子;
(3)从上述微观模拟图可以得出,氧化汞由氧化汞分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汞由汞原子构成,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氧化汞分子,氧分子,汞原子;故填:氧化汞分子,氧分子,汞原子。
25.(1)混合物
(2)氢原子、氧原子
(3)AC
(4)物理
【详解】(1)图A的微观示意图可知,A中含有两种分子,即氢分子和氧分子,宏观表现为氢气和氧气,即图A中含有两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故答案为:混合物;
(2)变化I的过程是氢分子分裂为氢原子,氧分子分裂为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水分子的过程,所以变化I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最小微粒是氢原子、氧原子;
故答案为:氢原子、氧原子;
(3)A、变化Ⅱ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分子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分子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故符合题意;
B、变化Ⅱ中分子的大小不变,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了,故不符合题意;
C、变化Ⅱ中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了,即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了,故符合题意;
D、变化Ⅱ中始终都只有水分子这一种分子,所以分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4)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变化Ⅱ是水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只是分子间间隔变小,没有新分子生成,在宏观上表现为没有新物质生成,故为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物理。
26.(1)C
(2) 氢分子 水分子 原子 氢分子和氧分子 氢原子和氧原子 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氧原子分解成氧原子,再重新组成形成水分子
(3)温度降低,水分子间间隔减小
【分析】根据图示,该反应过程是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然后再对生成的水降温。
【详解】(1)变化Ⅱ是将生成的水降温,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A、该过程为物理变化过程,分子数目不变,故A错误;
B、该过程中分子自身的大小不变,故B错误;
C、降温过程中,分子之间的间距减小,故C正确;
D、该过程为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分子种类保持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2)氢气是由氢气分子构成的,所以氢气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填氢气分子;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所以水分子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填水分子;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故填原子;
该反应中,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发生变化的的粒子是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保持不变的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故填氢分子和氧分子;氢原子和氧原子;
从变化Ⅰ的微观变化可知,化学变化是将原来的分子分解成原子,再形成新分子的过程。故填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氧原子分解成氧原子,再重新组成形成水分子;
(3)变化Ⅱ中,降温时,分子种类保持不变,但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减小。故填温度降低,水分子间间隔减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