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彬州市公刘中学2023-2024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检测
九年级化学试题(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8分)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计1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变化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磁铁矿炼铁、人工降雨 B.工业制氧气、铜丝做导线
C.冰雪融化、食物腐烂 D.木柴燃烧、铁生锈
2.下列符号代表的意义正确的是
A.2H:2个氢分子 B.H2O:1个水分子
C.Fe2+:铁离子 D.2N2:4个氮原子
3.2023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下列做法违背该主题的是
A.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 B.步行或乘坐公交出行
C.破旧衣服放到小区指定回收框 D.塑料垃圾露天焚烧
4.如图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
B.药匙伸入过慢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
C.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D.通过该实验还可以了解氮气不燃烧或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熄灭酒精灯 B.量取液体
C.检查装置气密性 D.加热固体
6.某种高性能可充电池中有含镍的化合物,如图是镍元素的结构示意图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有关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非金属元素 B.镍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58.69g
C.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D.在NiSO4中Ni的化合价为+2价
7.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可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B.煮沸是饮用水常用的消毒方法
C.单一净水过程中,过滤净化程度最高
D.农业上可采用喷灌方式达到节水的目的
8.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点燃氢气前要验纯,则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
B.氯化氢由分子构成,所以氯化钠也由分子构成
C.阴离子带负电,所以带负电的微粒一定是阴离子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变,所以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变的物质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9.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B.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打开止水夹前)
C.品红在水中的扩散 D.二氧化锰与氯酸钾共热制取氧气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2分)
二、填空及简答题(共6小题,计24分)
10.《浪淘沙》(刘禹锡):“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沙里淘金是最古老的采金方法。金,柔软金黄,熔点1067℃,稳定性高,不易被氧化,历来是财富的象征。但金在地壳中含量极少,沙里淘金异常艰苦,且收获甚微。
(1)以上叙述中,属于金的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金的化学性质的是 。
(2)“沙里淘金”说明金在自然界以 (填“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3)由短文可知,金的一种用途是 。
1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1)凉皮端上来就能闻到油泼辣子的香味,原因是 。
(2)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请从分子的角度解释其原因: 。
(3)液氧与氧气的化学性质相同的原因是 。
(4)湿的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的快的原因是 。
12.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质的用途。请从下列物质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均填序号):
①氮气 ②二氧化碳 ③氧气 ④稀有气体
(1)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的气体是 。
(2)用于医疗急救的气体是 。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
13.观察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溴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则x= 。
(2)图2中共包含 种元素。溴的化学性质与图2中 (填字母序号)的化学性质相似。
(3)溴的元素符号为Br,请写出溴离子的化学符号: 。
14.2023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从67.9%上升到87.9%。如图是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
(1)图中M的名称是 。
(2)A池中常投入活性炭,是利用它的 性。
(3)如图是实验室进行过滤的装置,错误的一处是 ,经过滤后,溶液仍为浑浊,原因可能是 (写一种)。
15.空气是地球上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宝贵自然资源。
(1)空气是一种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写出铁丝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硫和铁丝燃烧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的作用相同
B.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发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C.木炭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三、实验与探究题(共2小题,计13分)
16.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来制取、收集气体,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标有字母a的仪器名称: 。
(2)实验室采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试管口塞棉花的作用是 。
(4)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发现制得的氧气不纯,原因可能是 。
17.水是生命资源。为了探究水的组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电解水验证实验。

【提出疑问】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作出猜想】猜想①:水是由氧元素组成;
猜想②:水是由氢元素组成:
猜想③: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设计实验】如图:电解水的实验
【实验现象】
(1)同学们观察到电极附近有气泡产生,若一段时间后A中收集到10mL气体,则此时B中应该大约收集到了 mL气体。将试管A中的气体移近火焰时, (填现象),说明是氢气:试管B中的气体 (填现象),说明是氧气。
【实验结论】
(2)水是由 组成的。
(3)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为 。
【实验拓展】
(4)通过本实验再次说明了 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
四、计算与分析题(5分)
18.中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莲花清瘟中甘草的有效成分有甘草酮(C22H22O6)。试计算:
(1)C22H22O6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C22H22O6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最简比) 。
(3)C22H22O6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整数) 。
试卷第6页,共6页
1.A
【详解】A、磁铁矿炼铁产生了新物质铁,属于化学变化;人工降雨过程只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A符合题意;
B、工业制氧气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铜丝做导线过程中只是铜的形状改变,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冰雪融化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食物腐烂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木柴燃烧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二氧化碳等,属于化学变化;铁生锈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铁锈,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2.B
【详解】A、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H可表示2个氢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H2O可表示1个水分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Fe2+可表示亚铁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N2可表示2个氮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3.D
【详解】A、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有利于保护环境,符合主题;
B、步行或乘坐公交出行,减少燃料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有利于保护环境,符合主题;
C、破旧衣服放到小区指定回收框,循环利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符合主题;
D、塑料垃圾露天焚烧会产生大量空气污染物,不利于保护环境,违背主题;
故选D。
4.B
【详解】A、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才能将装置内氧气耗尽,不符合题意;
B、药匙伸入过慢会导致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逸出,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于,符合题意;
C、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中,红磷过量,氧气耗尽后,红磷熄灭,说明氮气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C
【详解】A、熄灭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故A错误;
B、量取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B错误;
C、检查气密性时,先将导管插入水中,再用手握住试管外壁,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C正确;
D、给试管内固体药品加热时,由于固体药品存放时因受潮而含有少量水或受热时生成的水会在试管口液化为液体,为了防止水倒流至试管底部,导致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故D错误;
故选C。
6.D
【详解】A、镍元素名称中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A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镍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58.69,单位为“1”,通常省略不写,故B错误;
C、由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故C错误;
D、NiSO4中硫酸根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Ni的化合价为+2价,故D正确;
故选D。
7.C
【详解】A. 可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少的是硬水,此选项正确;
B. 煮沸是饮用水常用的消毒方法,此选项正确;
C. 单一净水过程中,蒸馏净化程度最高,因为蒸馏后得到的水是纯净物,此选项错误;
D. 因为大水漫灌浪费水,农业上可采用喷灌方式达到节水的目的,此选项正确。
故选C。
8.A
【详解】A、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故A正确;
B、氯化氢由分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故B错误;
C、阴离子带负电,但带负电的微粒不一定是阴离子,如电子带负电,不属于阴离子,故C错误;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变,但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变的物质不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未参与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9.D
【详解】A、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钾元素的质量不变,固体不断分解,由此可知,剩余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加,最后不变,故A不符合题意;
B、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粉末,红磷刚开始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使瓶内压强增大量大于氧气消耗导致的压强减少量,所以压强会先增大,燃烧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压强减小,集气瓶内压强先增大后减小,因为该反应消耗了氧气,所以最终气体压强小于起始压强,,故B不符合题意;
C、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C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其化学性质及其质量不发生改变,则随着加热时间进行,二氧化锰的质量一直保持不变,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1) 柔软金黄,熔点1067℃ 稳定性高,不易被氧化
(2)单质
(3)用作首饰或金印
【详解】(1)金,柔软金黄,熔点1067℃,为金的硬度、颜色和熔点,属于金的物理性质;金稳定性高,不易被氧化,属于金的化学性质;
(2)“沙里淘金”说明金在自然界以单质的形式存在;
(3)由“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可知,金常用作首饰或金印。
11.(1)分子在不断运动
(2)分子间有间隔
(3)分子构成相同
(4)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详解】(1)凉皮端上来就能闻到油泼辣子的香味,是因为辣椒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人鼻子中,使人闻到香味;
(2)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加压使分子间间隔变小;
(3)液氧为液态氧气,由氧气分子构成,氧气也由氧气分子构成,二者分子构成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
(4)湿的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的快,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且阳光下温度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
12.(1)④
(2)③
(3)①
(4)②
【详解】(1)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故填:④;
(2)氧气能供给呼吸,能用于医疗急救,故填:③;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故填:①;
(4)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故填:②。
13.(1)7
(2) 三##3 E
(3)Br-
【详解】(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35=2+8+18+x,x=7;
(2)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图2中五种粒子的质子数分别是13、13、17、18、17,故共包含三种元素;
溴原子与E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是7,化学性质相似;
(3)溴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1个电子,从而带上1个单位的负电荷,故溴离子表示为:Br-。
14.(1)明矾
(2)吸附
(3) 未用玻璃棒引流 滤纸破损(合理即可)
【详解】(1)图中M是絮凝剂,常用的絮凝剂为明矾;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
(3)过滤需要用玻璃棒引流,图中实验错误的一处为未用玻璃棒引流;经过滤后,溶液仍为浑浊,可能是因为滤纸破损或者滤液高于滤纸边缘或者仪器本身不干净。
15.(1)混合物
(2)
(3)C
【详解】(1)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2)铁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文字表达式为:;
(3)A、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会污染空气,集气瓶中放水是为了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铁燃烧时集气瓶中放水是为了防止生成物溅落瓶底,使集气瓶炸裂,故A错误;
B、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发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故B错误;
C、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C正确。
故选C。
【点睛】
16.(1)锥形瓶
(2) 过氧化氢水+氧气 分解
(3)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
(4)集气瓶内没有装满水或收集氧气过早
【详解】(1)标有字母a的仪器是锥形瓶;
(2)过氧化氢发生反应生成氧气、水,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水+氧气,由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是分解反应,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分解反应。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试管口塞棉花的作用是: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
(4)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发现制得的氧气不纯,原因可能是:集气瓶内没有装满水或收集氧气过早。
17.(1) 5 气体能燃烧,产生蓝色火焰 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元素和氧元素
(3)
(4)分子
【详解】(1)电解水实验中,负极产生的是氢气,能燃烧,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且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A与负极相连,产生的是氢气,若一段时间后A中收集到10mL气体,则B中应该大约收集到了5mL的氧气;试管A中产生的是氢气,移近火焰时,气体能燃烧,产生蓝色火焰;试管B中的气体为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由(1)可知,水通电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水通电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4)水通电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氢气由氢分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水通电分解的微观实质为:水分子在通电条件下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因此该实验说明了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以再分的。
18.(1)382
(2)11:4
(3)25%
【详解】(1)C22H22O6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2+1×22+16×6=382;
(2)C22H22O6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2):(16×6)=11:4;
(3)C22H22O6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5%。
答案第6页,共7页
答案第7页,共7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2023-2024九年级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化学试卷(含解析)

下一篇: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部分学校2023-2024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