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练7 “高不可攀”的反应历程(机理)分析
1.在MoO3作用下,HOCH2CH2OH发生反应的历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过程中Mo形成共价键的数目始终保持不变
B.MoO3改变了反应途径,提高了HOCH2CH2OH的平衡转化率
C.总反应为2HOCH2CH2OH2HCHO↑+CH2===CH2↑+2H2O
D.如果原料为HOCH2CH(OH)CH3,则生成的有机物只有乙醛和丙烯
2.制备苯甲酸甲酯的一种反应机理如图(其中Ph-代表苯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以用苯甲醛和甲醇为原料制备苯甲酸甲酯
B.反应过程涉及氧化反应
C.化合物3和4互为同分异构体
D.化合物1直接催化反应的进行
3.最近科学家在发展非金属催化剂实现CO2 电催化还原制备甲醇(CH3OH) 方向取得重要进展,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物质用“* ”标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得到的副产物有CO和HCHO,其中相对较多的副产物为CO
B.生成副产物HCHO时,反应的活化能较大
C.制备甲醇的反应速率主要由过程*CO+*OH→*CO+*H2O决定
D.电催化还原制备甲醇过程中,阳极的电势比阴极的电势低
4.已知甲酸的分解反应为HCOOH(g)??CO(g)+H2O(g) ΔH,在H+催化作用下反应历程为
根据过渡态理论,其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E1、E2、E3均大于0)。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E2 为正反应的活化能
B.该反应为放热反应,ΔH=-E3
C.图像中第一个峰(过渡态)对应的物质结构为过渡态Ⅰ,第二个峰(过渡态)对应的物质结构为过渡态Ⅱ
D.使用催化剂后,正、逆反应速率同等程度改变,平衡不移动
5.氮气在催化剂表面,经过电催化制备NH3的两种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机理一与机理二中,都有加成反应
B.机理一与机理二的慢反应分别是反应③和反应⑥
C.消耗等物质的量的氮气,机理二产生的氨气的物质的量是机理一的2倍
D.氨气在阴极区生成
6.研究CH3I 与氯自由基(用Cl* 表示)的反应有助于保护臭氧层。已知:Cl*与CH3I 反应有4条反应路径(TS 表示过渡态,IM 表示中间产物,* 标注的为自由基),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路径①的ΔH>0
B.路径②是基元反应
C.路径③的反应速率最大
D.逆反应的活化能路径④的最大
7.烯烃化合物与CO2和H2的三组分氢羧化反应得到脂肪族羧酸化合物被称为“梦幻反应”。光催化CO2和H2的苯乙烯类氢发生羧化反应的历程如图所示(—Me为甲基,—Ar代表芳香烃类基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转化中,物质1与CO2、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物质2
B.物质D为催化剂,物质E和F为中间产物
C.该转化中,断裂和形成了3个π键、3个σ键
D.Rh与氧原子间形成了配位键
8.某种制备H2O2 的反应机理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总反应可表示为H2+O2H2O2
B.该过程中Pd 有0和+2 两种化合价
C.①、②、③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D.HCl和Cl- 可循环利用
9.将CO2 电催化转化成燃料和化学品具有重要意义。甲酸可以作为氢载体直接用于甲酸燃料电池。某科学家在常温下用S—In催化剂电催化还原CO2 制甲酸的机理如图1所示,反应历程如图2所示,其中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物种用* 标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使用S—In 催化剂能够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B.催化剂S2- 活性位点在催化过程中的作用是活化水分子
C.制甲酸过程的决速步骤为CO2+H2O+e-→HCOO*+OH-
D.电催化还原CO2制甲酸总反应的ΔS<0
10.(2023·浙江6月选考)一定条件下,1 苯基丙炔(Ph—C≡C—CH3)可与HCl发生催化加成,反应如下:
反应过程中该炔烃及反应产物的占比随时间的变化如图(已知:反应Ⅰ、Ⅲ为放热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焓变:反应Ⅰ>反应Ⅱ
B.反应活化能:反应Ⅰ<反应Ⅱ
C.增加HCl浓度可增加平衡时产物Ⅱ和产物Ⅰ的比例
D.选择相对较短的反应时间,及时分离可获得高产率的产物Ⅰ
11.随着节能环保问题的提出,人们开始关注逆水煤气反应(RWGS)的研究。单一分子RWGS在Fe3O4催化剂表面的反应历程如下图所示,主要有:氧化还原历程[TS1-TS2-TS3-TS4-CO(a)+H2O(a)]和中间物种分解历程[TS1-TS6-TS7-TS5-HCOO(a)+H(a)][已知(a)表示物质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B.RWGS在Fe3O4催化剂表面反应的主要历程是中间物种分解历程
C.氧化还原历程控速步骤为CO(a)+H2O(a)===CO(g)+H2O(g)
D.使用高效催化剂,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从而提高平衡转化率
12.反应CO2(g)+3H2(g)??CH3OH(g)+H2O(g)是我国科学家2021年发布的由CO2 人工合成淀粉中的重要反应之一。CO2 与H2 制备甲醇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的反应机理和相对能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上的物种用* 标注,TS 为过渡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CO2 与H2制备甲醇的反应v(正)比v(逆)增大得更快
B.催化剂可使反应历程中决速步骤活化能降低0.40 eV
C.加压、降温对制备甲醇有利,因此应该在高压、低温下进行上述反应
D.CO2与H2 制备甲醇的反应往往伴随副反应发生,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可提高生成甲醇反应的选择性
参考答案
1.C [由题图可知,反应过程中Mo形成共价键的数目发生了改变,A错误。MoO3在反应中作催化剂,能够改变反应途径,但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故不能提高HOCH2CH2OH的平衡转化率,B错误。反应物为HOCH2CH2OH,产物为H2O、HCHO和C2H4,C正确。第③步反应为―→+2HCHO↑(线标记断键位置,后同),第④步反应为―→+CH2===CH2↑,若原料为HOCH2CH(OH)CH3,类比断键位置,可得第③步反应为―→+HCHO↑+CH3CHO↑,第④步反应为―→+CH2===CHCH3↑,故生成的有机物不只有乙醛和丙烯,D错误。]
2.D [A.由图中信息可知,苯甲醛和甲醇分子在化合物2的催化作用下,参与催化循环,最后得到产物苯甲酸甲酯,发生的是酯化反应,故A项正确;B.由图中信息可知,化合物4在H2O2的作用下转化为化合物5,即醇转化为酮,该过程是失氢的氧化反应,故B项正确;C.化合物3和化合物4所含原子种类及数目均相同,结构不同,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故C项正确;D.由图中信息可知,化合物1在NaH的作用下形成化合物2,化合物2再参与催化循环,所以直接进行催化反应的是化合物2,化合物1间接进行催化反应,故D项错误。]
3.D [主要产物是甲醇,由题图可知,得到的副产物有CO 和HCHO,生成副产物HCHO 时反应的活化能较大,反应进行较慢,生成的量相对较少;生成副产物CO 时反应的活化能较小,反应进行较快,生成的量相对较多,A正确。由题图可知,生成副产物HCHO 时,反应的活化能较大,B正确。由题图可知合成甲醇的反应历程中,过程*CO+*OH→*CO+*H2O的活化能最大,决定反应速率,C正确。电催化还原制备甲醇过程中,阳极的电势比阴极的电势高,D错误。]
4.C [从题图像可看出,E2 是正反应的活化能,A正确;从题图像可看出,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ΔH=-E3,B正确;由题图像可知,过渡态Ⅱ为第三个峰所对应的物质,C错误;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使用催化剂,平衡不移动,D正确。]
5.C [A项,反应①和反应④中氮氮三键变为氮氮双键,反应②和反应⑤中氮氮双键变为氮氮单键,故机理一与机理二中都有加成反应,正确;B项,由题图可知,反应③和反应⑥都是决速步,故反应③和反应⑥分别是机理一和机理二的慢反应,正确;C项,由题图知,机理一中,若1 mol N2参与反应,可产生2 mol NH3。机理二中,若1 mol N2参与反应,可产生 2 mol NH3,即消耗等物质的量的 N2 产生的 NH3 的物质的量相等,错误;D项,N2 转化为 NH3,N 的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故 NH3 在阴极区生成,正确。 ]
6.B [路径①中,生成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则ΔH>0,A项正确;基元反应是指在反应中一步直接转化为产物的反应,路径②中存在中间产物,路径②不属于基元反应,B项错误;路径③的活化能最小,反应速率最大,C项正确;由题图可知,逆反应的活化能路径④的最大,D项正确。]
7.C [A.该转化中,与CO2、H2反应生成,碳碳双键两端的碳原子直接与—COOH、H原子连接,反应类型为加成反应,故A正确;B.物质D反应前后不变,物质D为催化剂,物质E和F为中间产物,故B正确;C.该转化中,形成了3个C—H、1个O—H、1个C—C σ键,故C错误;D.根据图示,F中Rh与氧原子间形成了配位键,故D正确。]
8.C [由反应机理可知,氢气和氧气在[PdCl4]2- 的作用下生成过氧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2H2O2,A正确;Pd 元素在[PdCl4]2-、[PdCl2O2]2- 中的化合价均为+2 价,Pd 单质中Pd 元素为0价,B正确;由反应机理可知,①、②均为氧化还原反应,③为非氧化还原反应,C错误;由反应机理可知,HCl和Cl- 均可循环利用,D正确。]
9.C [使用S—In催化剂能够降低电催化还原CO2 生成HCOOH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A正确;由图1可知,催化剂S2- 活性位点在催化过程中的作用是活化水分子,B正确;反应HCOO*+H2O+e-→HCOOH*+OH-的ΔG最大,是制备甲酸过程的决速步骤,C错误;由图2可知,电催化还原CO2 制甲酸总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则ΔS<0,D正确。]
10.C [A.根据盖斯定律,ΔHⅡ=ΔHⅠ+ΔHⅢ,则ΔHⅠ-ΔHⅡ=-ΔHⅢ>0,即ΔHⅠ>ΔHⅡ,因此反应焓变:反应Ⅰ>反应Ⅱ,故A正确;B.短时间里反应Ⅰ得到的产物比反应Ⅱ得到的产物多,说明反应Ⅰ的速率比反应Ⅱ的速率快,速率越快,其活化能越小,则反应活化能:反应Ⅰ<反应Ⅱ,故B正确;C.增加HCl浓度,平衡正向移动,但平衡时产物Ⅱ和产物Ⅰ的比例可能降低,故C错误;D.根据图中信息,反应速率Ⅰ远大于Ⅱ,则选择相对较短的反应时间,及时分离可获得高产率的产物Ⅰ,故D正确。]
11.C [由图可知,逆水煤气反应是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吸热反应,A错误;中间物种分解历程的各步活化能均高于氧化还原历程的各步活化能,所以RWGS在Fe3O4催化剂表面反应的主要历程是氧化还原历程,B错误;氧化还原历程中最后一步反应的活化能最大,反应速率最慢,是氧化还原历程的控速步骤,反应的方程式为CO(a)+H2O(a)===CO(g)+H2O(g),C正确;使用高效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化学平衡不移动,平衡转化率不变,D错误。]
12.D [由图像可知,CO2(g)+3H2(g)??CH3OH(g)+H2O(g)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故v(逆) 比v(正)增大得更快,故A错误;多步反应中,活化能越大,反应速率越慢,慢反应决定总反应的速率,由图像可知该反应历程中决速步骤的化学方程式为H2COO+2H2(g)===H2CO*+OH*+3/2H2(g),该步骤无催化剂时的活化能为(1.80-0.20) eV=1.60 eV,有催化剂时的活化能为[0.4-(-1.00)] eV=1.40 eV,催化剂使该步骤的活化能降低(1.60-1.40) eV=0.20 eV,故B错误;温度降低,反应速率减慢,应该选择适当的温度进行反应,故C错误;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可提高生成甲醇反应的选择性,故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