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上化学期末测试卷(吉林省长春市)
一、选择题(共10题;共10分)
1.(1分)《天工开物》记载的下列造物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棉线织布 B.粮食酿酒 C.楠木制舟 D.沙里淘金
2.(1分)饼干放置在空气中变得松软是因为空气中含有( )
A.水蒸气 B.氧气 C.氨气 D.二氧化碳
3.(1分)《天工开物》记载的“透火焙干”是造纸的一道工序,其做法是将刚生产出的湿纸张贴在烤火的墙上。给墙壁烤火能加快湿纸变干的主要原因是( )
A.升高湿纸的温度 B.增大湿纸的表面积
C.改变湿纸中的液体种类 D.加快湿纸表面的空气流动
4.(1分)4月16日,我国自主研发出超流氦大型低温制冷装备,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液氦是制造超低温的“神器”。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关于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氦属于金属元素 B.氦的元素符号是He
C.氦的相对原子质量是4.003g D.氦原子容易得到电子
5.(1分)地球上有丰富的水资源,科学家一直在研究成本低、效率高的催化剂,使水发生反应获得氢能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地球上淡水资源很少且分布不均
B.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
C.工业废水需要处理达标后排放
D.过滤可以除去水中所有的杂质
6.(1分)若用小球表示原子,则分子模型可用于表示( )
A.Fe B.H2 C.CO2 D.NH3
7.(1分)按如图进行实验,有关说法及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烘干的木炭粉末与CuO粉末须混合均匀
B.网罩的作用是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C.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产生的气体一定没有CO
8.(1分)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
A.必须在加热条件下进行
B.必须用含氧元素的物质作为反应物
C.必须用排水法收集
D.必须使用催化剂
9.(1分)有关粉尘爆炸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剧烈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B.燃着的蜡烛可升高面粉着火点
C.鼓空气是为了增大氧气的含量 D.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
10.(1分)下列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4NH3+5O2 4NO+6H2O
B.2C2H5OH+O22CH3CHO+2H2O
C.2Na2O2+2CO2=2Na2CO3+O2
D.8NH3+3Cl2=6NH4Cl+N2
二、非选择题(共9题;共40分)
11.(7分)下列A~C是初中化学的三套实验装置:
A实验中用10 mL量筒量取6 mL蒸馏水,读数时量筒内的液体凹液面最低处应与A图中 处(填“a”或“b”)的刻度线保持水平;
图B是课本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图。
①打开弹簧夹前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若白磷熄灭后立即打开止水夹会导致测定的氧气含量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②对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的白磷可以用碳粉代替
B.实验结束后,装置内剩余气体为纯净的氮气
C.点燃白磷后塞紧瓶塞太慢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D.若白磷量不足会使测量值偏大
③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2),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 (写一条即可)。
C实验中水的作用是 。
12.(4分)请用化学符号填空。
(1)(1分)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
(2)(1分)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3)(1分)若用 表示一个氮原子,则 表示的化学符号是 ;
(4)(1分) 表示的微粒符号是 。
13.(4分)小科通过微信公号“胜哥课程”观看了《水的电解》科学视频后,对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小科利用右图装置进行电解水的实验:a极是 极,b极产生的气体是 ,这个实验证明了水是由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14.(3分)钙元素是人体中的常见元素,该元素在人体内99%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该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该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该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所形成的离子为 (用离子符号表示)。
15.(3分)为了探究给物质加热的方法,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三支试管各加入3mL水。第一支:试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灯上方约3cm处加热;第二支:试管底部与酒精灯灯芯接触加热;第三支:试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灯外焰部分加热。记录上述三种情况下将水加热到沸騰时所需的时间,分别是60秒、35秒、27秒,请你回答:
(1)(2分)分析上述实验结果,你认为给物质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的哪一层火焰: 。为什么: 。
(2)(1分)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至少答两点)
16.(6分)化学用语是化学科目中的基础性语言,是化学学科所独有的语言类型,且是化学学习的工具。
(1)(4分)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 3个氢原子 , ② 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③ 氯化镁 , ④ 硝酸钾 。
(2)(1分)右图微粒的符号是: 。
(3)(1分)为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科学家采取“组合转化”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乙烯(C2H4)和水。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7.(3分)如图是小刚同学在实验室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
请回答相关问题:
(1)(1分)预先在集气瓶底加少量水作用是 ;
(2)(1分)实验中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 ;
(3)(1分)铁丝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18.(6分)某化学小组对教材中“燃烧的条件”的探究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
(1)(1分)【实验装置】如图一所示。
【实验步骤】
①如图一所示,1、2号瓶中充满氧气,3号瓶中装满水。将三个瓶子同时放入盛有80℃热水的大烧杯中。观察到三个玻璃瓶中的现象分别为 ,3号瓶中无明显现象。
②用注射器把3号瓶中的水抽出,发现3号瓶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2)(1分)【分析讨论】
对比1、2号两瓶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3)(1分)对比 号两瓶中的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与氧气接触。
(4)(1分)【实验反思】实验产生的白烟对人体有害,化学小组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
【查阅资料】氢氧化钠溶液能与白烟发生化学反应,将白烟吸收。
【改进装置】如图二所示。取少量白磷于小试管中,再加入少量热水;将大试管稍作倾斜,让小试管沿大试管内壁滑入大试管中;将双孔塞的长导管伸到小试管中接近白磷正上方的位置,旋紧双孔塞;最后将大试管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80℃的热水。将过氧化氢溶液推入锥形瓶中一段时间后,小试管中的白磷开始燃烧。
【反思评价】白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
(5)(1分)烧杯中80 ℃热水的作用是 。
(6)(1分)装置C的作用是 。
19.(4分)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用托盘天平称取干燥、纯净的氯酸钾固体24.5g,称量时发现指针向左偏转,这时应该①____,把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30g装入大试管中,加热,待反应完全后,将试管冷却、称量,得到20.4g固体物质,回答或计算:(温馨提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各等于生成物中的各物质的总和)
(1)(1分)补充序号①的实验操作 。
(2)(1分)该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 ;
(3)(1分)完全反应后制得氧气的质量 g(写计算过程);
(4)(1分)实验后将得到固体溶解,经过过滤,烘干,得到二氧化锰固体,理论上可回收二氧化锰的质量 g。(已知:二氧化锰难溶于水,氯酸钾分解生成的固体可溶于水)
答案解析部分
1.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A、棉线织布只改变物质的外部形状,不产生新物质,不涉及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粮食酿酒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酒精,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楠木制舟只改变物质的外部形状,不产生新物质,不涉及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沙里淘金是物质的分离,不产生新物质,不涉及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A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
解析:饼干放置在空气中变得松软,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空气的成分分析。
3.A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给墙壁烤火能加快湿纸变干的主要原因是湿纸从墙上吸收热量,会使纸的温度升高,水分子运动变快,从而使水分蒸发加快,湿纸干的更快。
故答案为:A。
分析: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析。
4.B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A、由汉字结构可知,含有“气”字旁,氦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B、氦的元素符号是He,符合题意;
C、氦的相对原子质量是4.003,单位是“1”,不是“g”,不符合题意;
D、氦原子核外只有1个电子层,最多填2个电子,故已经达到较为稳定的结构,不容易得失电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一格的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分析
5.D
知识点:水的净化;保护水资源
解析:A、地球上淡水资源很少且分布不均。A答案正确;
B、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B答案正确;
C、工业废水需要处理达标后排放,否则会污染水资源。C答案正确;
D、过滤只能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D答案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淡水资源短缺分析;
B、根据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分析;
C、根据工业废水直接排放会污染水资源分析;
D、根据过滤只能除去难溶性杂质分析。
6.A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A、铁由铁原子直接构成,没有分子,不符合题意;
B、氢气由氢分子构成,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与2个氧原子构成,符合题意;
D、氨气由氨分子构成,1个氨分子由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所给分子的构成分析。
7.D
知识点: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A.为使反应充分,木炭粉末与CuO粉末须混合均匀,正确;
B.酒精灯网罩的作用是提高温度,正确;
C.木炭粉末与CuO粉末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正确;
D.木炭粉末与CuO粉末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当碳粉过量时可能会产生一氧化碳,不正确.
答案:D.
分析:A.为使反应充分,木炭粉末与CuO粉末须混合均匀;
B.酒精灯网罩的作用是提高温度;
C.根据二氧化碳性质分析;
D.木炭粉末与CuO粉末反应当碳粉过量时会产生一氧化碳.
8.B
知识点:气体反应装置的选取;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解析: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反应物中必须含有氧元素,不需要考虑反应条件,也不必考虑催化剂,收集氧气的方法可以是排水法,也可以是向上排空气法。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实验室必须用含氧元素的物质作为反应物质制取氧气分析。
9.D
知识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解析:A.剧烈燃烧不一定会发生爆炸,如在室外燃烧,故A不符合题意
B.物质的着火点不能升高,说法错误,故B不符合题意
C. 鼓空气是为了增大氧气与面粉的接触面积 ,故C不符合题意
D. 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因为可能发生爆炸,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爆炸的概念分析
10.D
知识点: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A. 此反应中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符合置换反应的特点,故不符合题意;
B. 此反应中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符合置换反应的特点,故不符合题意;
C. 此反应中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符合置换反应的特点,故不符合题意;
D. 此反应中反应物是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生成物是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符合置换反应的特点,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
11.A;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偏小;C;环保或结果更准确;吸收有害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知识点:药品的取用;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A实验: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读数时应该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A实验中用10mL量筒量取6mL蒸馏水,读数时量筒内的液体凹液面最低处应与A图中a处的刻度线保持水平;
图B是课本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图。
①打开弹簧夹前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表达式为;若白磷熄灭后立即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的水体积偏小,会导致测定的氧气含量偏小;
②A.实验中的白磷不可以用碳粉代替,因为碳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瓶内气压几乎不变。答案错误;
B.实验结束后,装置内剩余气体为氮气、稀有气体以及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答案错误;
C.点燃白磷后塞紧瓶塞太慢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答案正确;
D.若白磷量不足会使测量值偏小。答案错误;
故答案为:C。
③改进后的优点是:环保或结果更准确;
C实验中水的作用是:吸收有害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分析:实验A根据量筒的使用方法分析;
实验B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分析;
实验C根据硫燃烧的实验中,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分析。
12.(1)H2O
(2)Al
(3)2N2
(4)Na+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1)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化学式为:H2O;(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符号为:Al;(3)若用“ ”表示一个氮原子,则“ ”表示2个氮分子,其分子符号为:2N2;(4)据图可知是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符号为:Na+。
分析:(1)根据人体中含量最多的为水分析;
(2)根据地壳中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为铝元素分析;
(3)根据氮气的化学式及分子的表示方法分析;
(4)根据钠离子符号书写方法分析。
13.正;氢气;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氢气+氧气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
解析:a极收集到的气体少,是正极;b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这个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分析:根据电解水的实验分析。
14.20;金属;Ca2+
知识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序数为20。钙是“钅”字旁,所以是金属元素。钙最外层有2个电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所形成的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为Ca2+。
分析: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5.(1)外焰;因为将水加热至沸腾时,使用外焰加热用的时间最短,说明其温度最高
(2)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体积的1/3;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的中上部;试管口不可对着自己或别人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
解析:(1)因为用外焰加热同样多的水至沸腾所用时间最短,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因此给物质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的外焰;
(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要注意的问题: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应夹在距试管口处三分之一;试管要倾斜,与桌面成45°角;试管口不准对着有人的方向;要先预热再集中加热等。
分析:根据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16.(1)3H;N2;MgCl2;KNO3
(2)Ca2+
(3)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1)①化学式前加数字表示原子个数,3个氢原子表示为3H;
②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氮分子;
③用化学式表示物质,氯化镁表示为MgCl2;
④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硝酸钾表示为KNO3;
(2)该粒子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是阳离子Ca2+;
(3)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乙烯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1)根据化学符号及周围数字的意义分析;
(2)根据离子所带电荷分析;
(3)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17.(1)防止铁丝燃烧时产生的高温熔融物溅落使集气瓶炸裂
(2)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合理即可)
(3)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文字表达式
解析:(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则集气瓶底加少量水的作用是防止铁丝燃烧时产生的高温熔融物溅落使集气瓶炸裂。
(2)将铁丝绕成螺旋状,能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使铁丝更容易持续燃烧。
(3)铁丝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分析:(1)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2)根据将铁丝绕成螺旋状,能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分析。
(3)铁丝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18.(1)1号瓶中的红磷不燃烧,2号瓶中的白磷燃烧
(2)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3
(4)白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5)确保小试管中的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6)吸收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防止污染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1) 1号瓶中红磷接触氧气,但温度不能达到着火点,不能燃烧,2号瓶中白磷接触氧气且温度达到着火点,可以燃烧,充满氧气,3号瓶中白磷不接触氧气,不能燃烧,不能燃烧。
(2) 对比1、2号两瓶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3)对比2、3号两瓶现象可得出燃烧需与氧气接触的结论。
(4) 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文字表达式为白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
(5) 烧杯中80 ℃热水作用是确保小试管中的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
(6) 由查阅资料可知, 氢氧化钠溶液能与白烟发生化学反应,将白烟吸收,所以装置C作用是吸收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防止污染。
分析:(1)根据1号瓶中红磷接触氧气,但温度不能达到着火点,2号瓶中白磷接触氧气且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
(2)根据燃烧需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
(3)根据要得出燃烧需与氧气接触需进行有氧气燃烧和无氧气不燃烧的对比实验分析;
(4)根据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分析;
(5)根据燃烧需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
(6)根据氢氧化钠可吸收磷燃烧产生白烟分析。
19.(1)从左盘中取出部分氯酸钾
(2)氯酸钾氯化钾+氧气或KClO3KCl+O2
(3)完全反应后制得氧气的质量=30g-20.4g=9.6g
(4)5.5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化学式的相关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1)补充序号①的实验操作,说明药品比较多,从左盘中取出部分氯酸钾。
(2)该反应为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用下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符号表达式为.
(3)完全反应后制得氧气的质量=30g-20.4g=9.6g。
(4)设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x,
2KClO3 2KCl+ 3O2↑
245 96
x 9.6g
x=24.5g
实验后将得到固体溶解,经过过滤,烘干,得到MnO2固体,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改变,则理论上可回收MnO2的质量=30g-24.5g=5.5g。
分析:(1)根据托盘天平的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分析。
(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用下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完全反应后制得氧气的质量=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固体的质量。
(4)根据氯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再根据氧气的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氯酸钾的质量,计算出二氧化锰的质量。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50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10.0(20.0%)
主观题(占比) 40.0(80.0%)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10(52.6%)
主观题(占比) 9(47.4%)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选择题 10(52.6%) 10.0(20.0%)
非选择题 9(47.4%) 40.0(80.0%)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73.7%)
2 容易 (21.1%)
3 困难 (5.3%)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1.0(2.0%) 8
2 文字表达式 3.0(6.0%) 17
3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1.0(2.0%) 9
4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1.0(2.0%) 3
5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7.0(14.0%) 11
6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6.0(12.0%) 16
7 水的净化 1.0(2.0%) 5
8 保护水资源 1.0(2.0%) 5
9 氧气的化学性质 3.0(6.0%) 17
10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6.0(12.0%) 18
11 药品的取用 10.0(20.0%) 11,15
12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1.0(2.0%) 1
13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1.0(2.0%) 4
14 碳的化学性质 1.0(2.0%) 7
15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1.0(2.0%) 6
16 气体反应装置的选取 1.0(2.0%) 8
17 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1.0(2.0%) 10
18 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3.0(6.0%) 14
19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4.0(8.0%) 19
20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4.0(8.0%) 19
21 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4.0(8.0%) 19
22 电解水实验 4.0(8.0%) 13
23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10.0(20.0%) 4,14,16
24 空气的组成 1.0(2.0%) 2
25 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7.0(14.0%) 15,19
26 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7.0(14.0%) 11
27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10.0(20.0%) 12,16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