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 B卷能力提升练(含解析)沪教版(全国)化学九上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B卷)
能力提升练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5分)
1.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不属于化学研究范则的是
A.衣:综合利用煤制成染料 B.食:研究食物腐败、发酵的原理
C.住:研究开发新型环保装修材料 D.行:利用卫星导航确定行车路线
2.空气是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1/5
B.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保护气
C.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所以常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D.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值越大,说明空气的质量越好
3.淮南豆腐是一道以豆腐为主要原料,辅以不同配料,经过不同烹调方法和制作工艺制作出来的特色菜肴。下列手工制作豆腐的步骤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磨浆 B.滤渣
C.煮浆 D.成型
4.下列有关白磷性质的叙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有自燃现象 B.难溶于水 C.淡黄色固体 D.熔沸点低
5.从冰箱中取出的矿泉水瓶表面会变模糊,说明空气中含有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6.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A.铜制成导线 B.氮气作保护气
C.氢气作燃料 D.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7.以下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 自来水 B. 碳-70
C. 石灰石 D. 石油
8.为了经久耐用,在灯泡中可填充的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二氧化硫
9.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加热液体 B.给试管塞胶塞 C. 滴加液体 D. 连接仪器
A.A B.B C.C D.D
10.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室里,我们常常要进行药品取用、物质加热、仪器洗涤等基本操作,其中往往涉及到用量问题。下列关于用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1/3
B.使用酒精灯时,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1/2
C.取用液体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一般取1mL—2mL
D.洗涤实验用过的试管时,每次注入1/2试管水,振荡后倒掉
11.下列物质按混合物、纯净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A.氧化汞、液氮 B.过氧化氢、洁净空气
C.健力宝饮料、臭氧 D.冰水混合物、稀有气体
12.某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放平稳后,初次读数时俯视读数为17mL,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读数为11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A.一定大于6mL B.一定等于6mL
C.一定小于6mL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5mL
13.下列化学反应中,吸收热量的是
A.氧化钙与水反应 B.镁与稀盐酸反应
C.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D.白磷在空气中燃烧
14.小明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建立假设 B.提出问题 C.设计实验 D.做出结论
15.下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图二是对图一装置的改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粗铜丝具有良好的导热性)
A.图一去掉弹簧夹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B.改进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操作更简便
C.实验过程中乙管中的液面先上升后下降
D.图二的导气管上也需要添加一个弹簧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
16.从氧气、氖气、二氧化碳、氮气中,选择符合下列题意的气体填空:
(1)太空飞行人员需要携带的气体是 ;
(2)白炽灯泡内充有 用来做保护气;
(3)霓虹灯通电时发出红色的光是因为内部充有 ;
(4)植物光合作用需要的气体是 。
17.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请从下列常见仪器图示中,选择恰当的仪器用仪器名称填空。
(1)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
(2)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是 ;
(3)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到的仪器是 ;
(4)常用来收集和暂时储存气体的仪器是 ;
(5)吸取少量液体时时用到的仪器是 ;
18.如图是石墨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转变成金刚石的微观示意图。
(1)图中“”表示的是 ;
(2)这个变化属于 (填“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
(3)金刚石与石墨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 .。
19.请将体现下列实验操作目的的正确选项,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A.防止药品污染 B.防止试管破裂 C.防止实验误差 D.防止液体溅出
(1)加热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
(2)滴管使用后,及时清洗并放在试管架上。
(3)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时,液体沿试管内壁玻慢慢倒入试管中。
(4)量取液体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平视。
20.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同学打算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40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假设此实验能够按照小华的设想正常进行,且白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的气体体积忽略不计,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 ml刻度处推至15 mL刻度处,然后松开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0mL刻度处,则说明 ;
(2)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
(3)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
三、实验题
21.某同学用下图装置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图中烧杯上方玻璃管(预先固定好)中部有一可左右活动的活塞,左端的玻璃管内密封有空气,活塞右端的玻璃管口跟空气连通,实验开始前活塞处在5刻度处。
(1)燃烧时,活塞向 (填“左”或“右”)移动。
(2)可观察到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是 (提示:当温度送到40度,白磷便会燃烧)
(3)实验结束后冷却到常温,活塞应停在 刻度处,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小红做此实验时发现实验结束后冷却到常温,活塞却停在4与5刻度中间处,原因可能是 (写1点)。
(4)此装置有何优点 (环保角度)。
2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1)图1,分别向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各滴入数滴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发现盛有 的集气瓶中出现的浑浊多,说明 中二氧化碳多。
(2)图2,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在空气中 ,在呼出的气体中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 含量增多, 含量减少。
(3)图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发现呼出的气体中的水蒸气比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多”或“少”)
结论:与吸入的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 的量减少, 和 的量增多。
23.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和小强同学分别设计如下方案: 小华:采用图 1 装置进行实验(燃烧匙中药品为红磷)
小强:(如图 2)选用实际容积为 40mL 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 塞塞紧试管,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 60mL 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下图的实验装 置.假设此实验能够按照小华的设想正常进行,且白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的气体体积忽略不 计,请回答下列问题:
(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的现象是 ,冷却到室温打开止水夹后 的现象 ,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 ;
(2)待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 容积的 1/5,你认为其原因可能是 , ;
(3)如果将燃烧匙中红磷换成硫粉,实验能否成功?为什么?
(4)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活塞前沿从 20mL 刻度处推至 15mL 刻度处,然后松开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 20mL 刻度处,则说明 ;若先夹紧弹簧夹, 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若不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 的现象为
(5)图 2 的设计操作与图 1 比较,其优点是
(6)若按小强的设想进行实验,实际可能遇到诸多问题而发生危险,造成实验失败,例如: 、 、 等。
四、科学探究题
24.化学现象中包含发光、放热,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
小丽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整个学习小组对此展开讨论和验证。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猜想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验证过程】(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a.烧杯内壁上出现液珠;b.手摸烧杯有 的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分析:从蜡烛燃烧现象可得出生成新物质的名称是 ,蜡烛燃烧为 变化。
(2)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变化。
【结论】猜想 (填“一”或“二”)正确。
【交流反思】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将煤制成染料的过程中,涉及新物质的产生,属于化学研究范畴,故A不符合题意;
B、食物腐败、发酵过程中涉及淀粉等物质转化为有毒物质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研究范畴,故B不符合题意;
C、新型环保装修材料的研发过程涉及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属于化学研究范畴,故C不符合题意;
D、利用卫星导航确定行车路线,属于电子通信研究范畴,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B
【详解】A、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氧气占空气体积分数约为1/5,选项A不正确;
B、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不支持呼吸,防止食物发生反应变质,因此可用作食品保护气,选项B正确;
C、稀有气体用作电光源是由于不同稀有气体对不同波长的光有吸收,使光发出不同颜色,利于其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无关,选项C不正确;
D、空气质量级别数值越大,说明污染物浓度越高,空气质量越差,选项D不正确。故选B。
3.C
【详解】A、磨浆,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滤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煮浆,蛋白质发生变性,属于化学变化;
D、成型,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4.A
【详解】A、白磷有自燃现象,说明有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B、白磷难溶于水,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白磷淡黄色固体,颜色、状态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白磷熔沸点低,熔沸点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
5.D
【详解】从冰箱中取出的矿泉水瓶表面会变模糊,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水蒸气遇冷的矿泉水瓶液化,故选D。
6.A
【详解】A、铜用于制导线是利用了铜的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B、氮气作保护气是利用了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属于化学性质,不合题意;
C、氢气作燃料利用了氢气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不合题意;
D、氧气用于医疗急救是利用了氧气能供给呼吸,即氧化性,属于化学性质,不合题意。
故选A。
7.B
【详解】A、自来水中除水外还有很多溶于水中的可溶物,所以是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碳70是一种物质是纯净物,符合题意;
C、石灰石是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石油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
8.B
【详解】要使灯泡经久耐用,里面填充的气体应该具备的化学性质是化学性质不活泼,不与灯丝--钨发生化学反应.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而且廉价易得.故选B
9.D
【详解】A、加热液体,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能越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A不正确;
B、给试管塞胶塞,试管底部不能竖直放于实验台,以免压破试管,B不正确;
C、滴加液体,不能用手拿试管,以免药品滴到手上,伤到皮肤,应把试管放于试管架上或用试管夹夹持试管,胶头滴管竖直于试管口上方,C不正确;
D、连接玻璃管和橡胶管,先把玻璃管一端用水润湿,稍用力将玻璃管插入橡胶管,符合题意。故选D。
10.B
【详解】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1/3 ,故A说法正确;
B.酒精灯中的的酒精量不能超过容积的2/3,故B说法错误;
C.取用液体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一般取1mL2mL,故C说法正确;
D.洗涤实验用过的试管时,每次注入1/2试管水,振荡后倒掉,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11.C
【详解】A、氧化汞、液氮都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B、过氧化氢属于纯净物,洁净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健力宝饮料含有水、糖类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臭氧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
D、冰水混合物中只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稀有气体包括氦气、氖气等多种气体,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2.C
【详解】初次读数时俯视读数,可导致液体体积小于17mL,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读数,可导致液体体积大于11mL,故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一定小于6mL,故本题选C。
13.C
【详解】A、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不符合题意;
B、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该反应放出热量,不符合题意;
C、碳与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吸收热量,符合题意;
D、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放出大量的热,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C
【详解】“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这是在设计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验证是否是二氧化碳,因此不属于做出假设、做出结论、提出问题的环节,而属于设计实验。
故选C。
15.C
【详解】A、图一去掉弹簧夹,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逸出,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大,不符合题意;
B、改进实验后,实验在密闭装置内进行,避免了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散逸到空气中,比较环保,也避免了盛有点燃白磷的燃烧匙伸入集气瓶时,气体的受热膨胀逸出,误差较小,不符合题意;
C、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甲管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乙管中液面上升,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乙管中的水进入甲管中,乙管液面下降,符合题意;
D、图二导管用水形成液封,无需添加弹簧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1)氧气
(2)氮气
(3)氖气
(4)二氧化碳
【详解】(1)氧气可以供给呼吸,太空飞行人员需要携带的气体是氧气;
(2)氮气化学性质温度可用作保护气,白炽灯泡内含有的气体是氮气;
(3)氖气通电时会发出红色的光,霓虹灯内充有的气体是氖气;
(4)植物光合作用需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17.(1)试管
(2)烧杯
(3)药匙
(4)集气瓶
(5)胶头滴管
【详解】(1)图中蒸发皿和试管可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但蒸发皿不是玻璃仪器,试管属于玻璃仪器,故填试管。
(2)烧杯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
(3)实验室用药匙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
(4)集气瓶常用来收集和暂时储存气体。
(5)胶头滴管可用于吸取少量液体。
18.(1)碳原子##C原子
(2)化学变化
(3)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详解】(1)石墨、金刚石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图中“”表示的是碳原子;
(2)石墨、金刚石是两种不同的物质,该变化为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3)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金刚石与石墨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19. B A D C
【详解】本题考查了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
(1)加热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是为了防止试管破裂;
(2)滴管使用后,及时清洗并放在试管架上是为了防止药品污染;
(3)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时,液体沿试管内壁玻慢慢倒入试管中是为了防止液体溅出;
(4)量取液体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平视是为了防止试管破裂。故答案为BADC。
20. 装置的气密性好 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活塞前沿约在12ml的刻度线上 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活塞先向右移动,最终稳定在约8ml的刻度线上
【详解】(1) 为确保实验成功,一定要保证装置不漏气,故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 ml刻度处推至15 mL刻度处,然后松开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0mL刻度处,则说明装置的气密性好
(2) 若先夹紧弹簧夹,那么空气的总体积只有试管内的40mL,那么白磷燃烧消耗的氧气体积为40mL×1/5=8mL,故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的现象为: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活塞前沿约在12ml的刻度线上
(3) 若不使用弹簧夹,那么空气的总体积除了试管内的40mL,还得加上注射器内的20mL,那么白磷燃烧消耗的氧气体积为(40mL+20mL)×1/5=12mL, 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可观察到的现象为: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活塞先向右移动,最终稳定在约8ml的刻度线上
考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21.(1)右
(2)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3) 4 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装置气密性不好(合理即可)
(4)对环境无污染
【详解】(1)白磷燃烧时放热,气体体积膨胀,所以活塞先向右移动,故填右;
(2)白磷燃点为40℃,所以在100℃的开水上方时,温度超过白磷燃点开始燃烧,白磷燃烧时生成大量的白烟,放热,故填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3)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则试验结束后,活塞在刻度5处,说明5份空气中由1份为氧气,所以燃烧完毕后,活塞会移动到刻度4处,故填4;
根据活塞从刻度5移动到刻度4可知,空气中氧气体积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故填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实验结束后冷却到常温,活塞却停在4与5刻度中间处,说明氧气没被消耗完或者装置气密性不好,故填装置气密性不好(合理即可);
(4)该装置完全密封,跟外界没有物质交换,所以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没有向外扩散,对环境没有污染,故填对环境无污染。
22.(1) 呼出气体 呼出气体
(2) 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 木条熄灭 二氧化碳 氧气
(3) 多 氧气 二氧化碳 水蒸气
【详解】(1)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分别向盛有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各滴入数滴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发现呼出的气体中出现的浑浊多,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多,故填:呼出气体;呼出气体。
(2)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可燃,所以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在空气中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在呼出的气体中木条熄灭,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多,氧气少。故填: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木条熄灭;二氧化碳;氧气。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会发现玻璃片上有许多水珠,说明呼出的气体中的水蒸气比空气中的水蒸气多。
根据上述实验可以得出:与吸入的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氧气的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量增多。
故填:多;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
23. 发出黄白色火焰,放热,产生大量白烟 产生大量白烟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占集气瓶上方空气体积的 1/5 左右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红磷的量不足 装置漏气(未等装置冷却就打开弹簧机) 不能,硫磺燃烧产生二氧化硫是气体,影响气压 装置气密性良好 注射器向左移动到12mL处停止 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动到8mL处停止 减少空气污染,结果更准确 橡胶塞弹出 试管炸裂 注射器活塞弹出来等
【详解】(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热,产生大量白烟;观察到的现象是:水倒吸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体积的五分之一,因为磷与氧气反应,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使内外产生压强差;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1/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装置漏气或红磷的量不足或装置未完全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3)若将红磷换成硫粉,该实验不能获得成功,因为硫与氧气反应,消耗氧气,但同时又生成二氧化硫气体,瓶中的压强无明显变化;
(4) 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15mL刻度处,然后松开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0mL刻度处,则说明整个装置都不漏气;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这只是消耗了40mL的试管中空气中的氧气,然后根据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计算出被消耗氧气的体积为8mL,进而推测出注射器活塞向左移动8mL;若不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消耗的氧气应该是试管和注射器内的氧气之和,60mL的五分之一,可观察到的现象为:活塞最终稳定在约8mL的刻度线上;
(5)图2的试验装置设计的优点:它可以防止磷燃烧产生的白烟散逸到空气中,再就是装置的刻度更清楚,读数更容易;
(6)因为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会使密闭体系内气体压强增大,所以该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橡胶塞弹出、试管爆裂、注射器活塞弹出等。
24. 热 水 化学 热 物理 二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a.烧杯内壁上出现液珠;b. 蜡烛燃烧放出热量,所以手摸烧杯有热的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分析: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烧杯内壁上出现液珠,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
(2)灯泡亮时,发光、放热。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
[结论]综合上述的分析,发光、放热现象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所以猜想二正确。
[交流反思]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3年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中考数学二模试卷(含解析)

下一篇: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物理试卷(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