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四)
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生产生活中安全至关重要,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点燃氢气、甲烷之前需要验纯 B.发现燃气泄漏,立刻关闭阀门并打开门窗通风
C.进入煤矿,点燃火把照明 D.存放易燃物和易爆物时,不能堆放得过高过密
2.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做好碳中和工作”,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抵消因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列行为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A.利用风能实现清洁发电
B.使用新技术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
C.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
D.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
3.科学家利用“基因剪刀”技术降低了水稻中砷的含量,请结合图示判断,下列有关砷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金属元素 B.原子质量为
C.中子数为33 D.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4.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和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取用固体 B. 用橡胶塞塞住试管
C. 倾倒液体 D. 闻气体气味
5.维生素C(化学式为)主要存在于蔬菜和水果中,它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抵抗力。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它有防癌作用,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维生素C是纯净物
B.一个维生素C分子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C.维生素C的对分子质量是176
D.维生素C由6个碳元素、8个氢元素和6个氧元素组成
6.“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对客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客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 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mL 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C O2和O3的化学性质不同 氧原子的结构不同
D 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A.A B.B C.C D.D
7.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对应正确的是
A.氢气有可燃性——填充氢气球 B.氮气化学性质稳定——用于制造氮肥
C.碳化学性质稳定——用墨水书写档案 D.氧气具有助燃性——用于供给呼吸
8.甲烷和水反应可以制水煤气(混合气体),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根据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 B.该反应中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
C.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氧气 D.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9.分类法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都属于空气污染物
B.酒精、氧化铁、干冰都属于氧化物
C.太阳能、氢能、核能都属于新能源
D.都属于金属元素
10.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分子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所以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定是分子
B.因为红磷和白磷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C.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所以使紫色石蕊变红的一定是CO2
D.实验室用KClO3制取氧气,所以制取氧气的物质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11.“数字化” 赋能化学实验。利用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进行实验。如图1,打开传感器开关,实验进行到170秒,绘制出图2曲线AB段,接下来用热毛巾给塑料瓶外壁加热130秒,绘制出曲线BC段。300秒时拿掉毛巾,使瓶口向下,绘制出曲线CD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段说明二氧化碳分子静止不动
B.对比AB段与CD段,说明二氧化碳密度小于空气密度
C.对比AB段与BC段,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D.对比AB段与BC段,说明二氧化碳分子体积变小了
12.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探究蜡烛中含有碳元素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探究石墨的导电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钠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储量极为丰富,常以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等物质存在。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戴维在实验室中首次制得了金属钠。钠是一种银白色金属,质软,密度为0.97g/cm3,熔点为97.8℃,金属钠的性质很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钠暴露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Na2O),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Na2O2);钠遇水立即发生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因此,实验室常将钠保存在煤油中、金属钠的用途广泛。钠和钾形成的合金熔点低,常温下呈液态,可用作快中子反应堆的热交换剂。利用钠的强还原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将钛(Ti)、锆(Zr)等稀有金属从其氯化物中置换出来,例如,钠可以在高温条件下与四氯化锆反应生成氯化钠和锆。工业上通常采用电解熔融氯化钠的方法制取单质钠。
(1)写出一条钠的物理性质 (合理即可)。
(2)写出氯化钠中的阳离子 。
(3)钠保存在煤油中,是为了防止钠与空气中的 反应而变质。
(4)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4.实验室利用如图装置制取常见的气体。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名称:② 。
(2)在实验室里选择A装置制氧气的反应方程式是 。
(3)实验室制二氧化碳,若想得到平稳气流,应选择 作为发生装置,用装置G收集氢气时,若需收集一试管氢气验纯,应将试管放在 (填“m”或“n”)口收集。
(4)兴趣小组的同学用乙装置也可以制取氧气;用铂丝(可上下抽动)作催化剂。安全管下端浸没于H2O2溶液中,将铂丝插入溶液,立即产生O2,当安全管中液面上升时,说明气压过大,此时可通过 停止该反应。
15.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小刚收集到一瓶浑浊的河水,他要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其实验过程如下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A物质的名称是 ,操作①的名称是 ,若经过操作①后,所得液体C中仍有浑浊,其原因可能是 (填字母)。
A.漏斗内的滤纸有破损 B.漏斗下端未靠在烧杯内壁 C.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
(2)在净水过程中用到活性炭的 作用,生活中常用 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写出生活中节约用水的一点具体做法 。
16.同学们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探究实验进行了实验操作,请参与同学们的操作并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探究实验,反应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玻璃管内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从安全环保的角度考虑,上述实验需要改进的是 。
【查阅资料】氧化亚铜(Cu2O)和铜均为红色固体且CuO能和稀硫酸反应,反应后溶液为蓝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H2SO4=CuSO4+Cu+H2O,同学们对反应后玻璃管中的红色固体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反应后生成的红色固体成分是什么?
【作出皆想】
(3)猜想一:红色固体只有Cu
猜想二:红色固体只有Cu2O
猜想三:红色固体可能含有
【实验探究】
(4)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取少量红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 红色固体含有Cu2O
【得出结论】
(5)甲同学认为猜想二正确,同学们分析后认为他的结论不准确,理由是 。
【反思交流】
(6)①通过小组同学的进一步验证,证明猜想三成立。
②该实验在进行操作时,一定要先通入一氧化碳一段时间后再点燃酒精灯,理由是 。
17.某同学将 20g过氧化氢溶液置于一烧杯中,加入0.6g二氧化锰粉末,完全反应后,称得烧杯内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9.8g。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过程中生成氧气质量为 g。
(2)请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该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的H2O2的质量。
试卷第6页,共6页
1.C
【详解】A、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应验纯,防止发生爆炸,氢气和甲烷是可燃性气体,点燃之前应验纯,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发现燃气泄漏,立刻关闭阀门并打开门窗通风,再做其他操作,防止发生爆炸,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煤矿内含有可燃性粉尘,不能点火把照明,会发生爆炸,C错误,符合题意;
D、存放易燃物和易爆物时,不能堆放得过高过密,过高过密,热量不能散失,容易反生自燃而爆炸,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C
【详解】A、风能为清洁能源,使用风能不产生污染性物质,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B、使用新技术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能减少污染,提高利用率,不符合题意;
C、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浪费资源,且污染环境,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符合题意;
D、使用新能源汽车,能减少污染,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D
【详解】A、由“石”字旁可知,砷属于非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B、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4.92,原子的实际质量很小,不符合题意;
C、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故砷的质子数为33,不是中子数,不符合题意;
D、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5,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符合题意。
故选D。
4.A
【分析】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橡皮塞塞进试管口、倾倒液体、闻气体气味的方法进行分析。
【详解】A.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倾斜(或平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故A正确;
B.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手不能放在导管上,故B错误;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试管要倾斜,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瓶塞没有倒放,故C错误;
D.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故D错误;
故选A。
5.D
【详解】 A.维生素C的化学式为:C6H8O6,它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维生素C的化学式:C6H8O6可知,每个维生素分子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维生素C的对分子质量是:,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6.A
【详解】A、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较大,是因为二者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A解释正确;
B、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所以分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故B解释错误;
C、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臭氧是由臭氧分子构成的,二氧气和臭氧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二者的化学性质不同,故C解释错误;
D、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是因为加热煮沸时,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能够以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镁沉淀的形式从水中析出,从而降低水的硬度,故D解释错误;
故选:A。
7.C
【详解】A、氢气用于填充氢气球,是因为氢气密度小于空气,该选项不正确;
B、氮气可制造氮肥,并不是因为氮气化学性质稳定,而是因为其含有氮元素,该选项不正确;
C、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则用黑色墨水书写档案材料,能保持很长时间,该选项正确;
D、氧气能供给呼吸,并不是因为氧气具有助燃性,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C。
8.D
【分析】由图可知,甲为CH4、乙为H2O、丙为CO、丁为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反应前氢元素化合价为+1,反应后氢元素化合价为0,且CH4中,设碳元素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x+(+1)×4=0,解得x=-4,CO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则碳元素为+2价,则反应前后氢、碳元素化合价改变,该选项结论不正确;
B、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3,该选项结论不正确;
C、由分析可知,生成物为一氧化碳和氢气,则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而不是氧气,该选项结论不正确;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该选项结论正确。
故选D。
9.C
【详解】A、臭氧、二氧化硫属于空气污染物,但二氧化碳为空气中的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该选项分类不正确;
B、氧化铁、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一种元素为氧元素,而酒精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该选项分类不正确;
C、太阳能、氢能、核能都属于新能源,该选项分类正确;
D、Hg、Na、Si分别为汞元素、钠元素和硅元素,汞和钠属于金属元素,但硅属于非金属元素,该选项分类不正确。
故选C。
10.D
【详解】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但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不一定是分子,还可能是原子、离子,如铁由铁原子构成,铁原子是保存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不符合题意;
B、红磷和白磷均是由磷元素组成,但是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红磷和白磷不是同一种物质,不符合题意;
C、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不符合题意;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氯酸钾中含氧元素,故可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制取氧气的物质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符合题意。
故选D。
11.C
【详解】A、分子总在不断运动,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选项错误;
C、对比AB段与BC段,用热毛巾给塑料瓶外壁加热130秒,瓶底二氧化碳浓度变小,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选项正确;
D、二氧化碳分子体积不会改变,选项错误;
故选:C。
12.B
【详解】A、白磷能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没有生成新的气体,能形成压强差,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B、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若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则证明有水生成,不能证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红磷在密闭容器中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没有物质逸出或进入,天平保持平衡,可以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D、实验过程中,小灯泡发光,所以可探究石墨的导电性,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13.(1)钠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合理即可)
(2)Na+
(3)氧气、水
(4)2Na+2H2O=2NaOH+H2↑
【详解】(1)钠是一种银白色金属,质软,密度为0.97g/cm3,熔点为97.8℃,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填:钠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合理即可);
(2)氯化钠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阳离子为钠离子,其离子符号为Na+,故填:Na+;
(3)钠暴露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Na2O),钠遇水立即发生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故实验室常将钠保存在煤油中,是为了防止钠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而变质,故填:氧气、水;
(4)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故填:2Na+2H2O=2NaOH+H2↑。
14.(1)分液漏斗
(2)
(3) C m
(4)提起铂丝
【详解】(1)图中标号仪器②名称为分液漏斗;
(2)A装置为固体加热型装置,且试管口未放棉花团,应为氯酸钾制氧气的装置,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并且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大理石和稀盐酸,常温下制取二氧化碳,应选择固液不加热型装置,若想得到平稳气流,应用分液漏斗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从而控制反应速率,故应选装置C;氢气密度小于空气,在上方聚集,应从n口进气,m口出气,故应将试管放在m口处收集;
(4)铂丝(可上下抽动)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当烧瓶内压强过大时,应采取的措施是将铂丝向上提,与液体脱离接触,反应停止,让气体跑出减小压强。
15.(1) 明矾 过滤 AC##CA
(2) 吸附 加热煮沸 淘米水浇花等
【详解】(1)静置过程中加入明矾可以加速悬浮物质的沉降,故填:明矾;
得到固体和液体的操作是过滤,故填:过滤;
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可能有: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等,故选AC;
(2)活性炭疏松多孔的结构使其具有吸附性,故填:吸附;
节约用水的措施常见的有:一水多用,具体措施为:淘米水浇花等,故填:淘米水浇花。
16.(1) 黑色粉末变为红色 CuO+COCu+CO2
(2)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3)Cu和Cu2O
(4)溶液变为蓝色,有红色固体剩余
(5)Cu和Cu2O的混合物与稀硫酸反应,溶液也变为蓝色,且有红色固体剩余
(6)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CO与空气混合在高温下发生爆炸
【详解】(1)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所以反应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玻璃管内黑色粉末变为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COCu+CO2。
(2)CO有毒且可燃,与空气混合遇火可能会发生爆炸,从安全环保的角度考虑,该实验需要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3)CuO是黑色,黑色固体变为红色,所以反应后生成的红色固体应没有CuO;Cu和Cu2O均为红色固体,所以反应后生成的红色固体可能是Cu,可能是Cu2O,也可能是Cu和Cu2O的混合物,即猜想三:红色固体可能含有Cu和Cu2O。
(4)Cu2O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H2SO4=CuSO4+Cu+H2O,取少量红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硫酸,要证明红色固体中含有Cu2O,反应现象应为溶液变为蓝色,有红色固体剩余。
(5)Cu与稀硫酸不反应,Cu和Cu2O的混合物与稀硫酸反应,溶液也变为蓝色,且有红色固体剩余,没有验证红色粉末中是否不含Cu,该实验方案不能证明猜想二正确、猜想三错误。
(6)CO是可燃性气体,CO与空气混合在高温下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一定要先通入一段时间CO,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后再点燃酒精灯。
17.(1)0.8
(2)设: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的H2O2的质量为x。
x=1.7g。
答: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的H2O2的质量为1.7g。
【详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氧气的质量为:20g+0.6g-19.8g=0.8g;
(2)见答案。
答案第6页,共7页
答案第7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