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单元同步训练题(答案)2023-2024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单元同步训练题
一、单选题
1.从宏观、微观的视角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化学特有的“科学思维”之一。下列从微角度对宏观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石油气压入钢瓶液化——分子间的间隔减小
B.端午粽飘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夏天汽车轮胎炸裂——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D.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2.“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自然界中“碳循环”“氧循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呼吸作用放出氧气
B.化石燃料燃烧会大幅降低大气中氧气含量
C.植物光合作用可以将大气中全部吸收
D.碳、氧循环失衡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
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对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氮气(N2)和氧气(O2)分别约占空气质量的78%和21%
B.二氧化碳(CO2)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加剧温室效应
C.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害气体包括二氧化硫(SO2)、二氧化碳(CO2)、二氧化氮(NO2)等
D.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稀有气体是纯净物
4.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收集、干燥、存放气体的装置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氧气可用①装置,该装置操作上的优点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B.实验室收集氧气和氢气均可使用装置②,气体从导管a进入
C.实验室干燥氨气和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③,气体从导管a进入
D.实验室收集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④临时存放
5.图1、图2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1中的转化1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B.图2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D.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O2和CO2含量相对稳定
6.利用图1传感器采集蜡烛燃烧过程中O2和CO2浓度的变化,实验过程中采集到的数据如图2,以探究蜡烛熄灭的原因。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A.图2中的曲线1表示瓶内O2浓度的变化体积分数
B.燃着的蜡烛能在体积分数为15%O2、5%CO2和80%N2的混合气体中保持燃烧
C.蜡烛熄灭的原因可能是燃烧过程中产生一定浓度的CO2导致
D.蜡烛燃烧初期,O2的浓度下降后又升高可能是燃烧放热引起的变化
7.关于反应现象及所属基本反应类型,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属于化合反应
B.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白光,属于氧化反应
C.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属于置换反应
D.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属于化合反应
8.下列实验不能直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验证的性质 B.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C.探究分子运动 D.探究能否加快的分解
9.现有下列反应:① ② ③ ④。其中适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④
10.归纳和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2g氢气在18g氧气中充分燃烧能生成20g的水
②二氧化碳、臭氧、甲烷和氟氯代烷等气体都能导致温室效应
③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却有很大差异。其原因是构成它们的原子数目不同
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传播“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这里的“碳”是指碳元素
⑤向充满CO2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倒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水,柠紧瓶盖,振荡,塑料瓶变,说明CO2能与水发生反应
A.1条 B.2条 C.3条 D.4条
11.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如图),分析两种循环。其中正确的是
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B.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
C.温室效应对人类有害无益
D.“低碳”是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12.大伟发现实验室里有一个密码保险柜,只有找出与叙述相符的图像才能打开。能打开保险柜的选项是
A.用两份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其中一份加入催化剂
B.分别向等质量的大理石中滴加足量的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C.电解水
D.高温加热木炭和氧化铜的混合物
13.为探究二氧化碳能否和水反应,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完成如下图四个实验。实验I、IV中小花变红,实验II、III中小花不变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I、II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
B.实验III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
C.上述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和稀醋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D.该实验设计是多种因素对比实验
二、非选择题
14.化学与生活、环境、材料等密切相关。请根据信息,回答问题:
(1)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中通过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在自来水的净化过程中,常用氯气消毒,发生了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
①控制CO2的排放,目的是减缓 效应。
②写出日常生活中中学生能做到的一种“低碳”行为 。
③利用一种新型“人造树叶”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乙醇(C2H5OH)和氧气,请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15.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二氧化碳(CO2)可溶于水,不溶于植物油,下图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的CO2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 ,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的结果 (填“有”或“没有”)明显影响。
(2)某同学用量筒量取一定量溶液时,他先采用仰视读数为l5mL,后倒出去一部分溶液,剩下溶液采用俯视读数为10mL,则他倒出的溶液实际体积将 (填“大于”或“小于”)5mL。
(3)装置的气密性是保证气体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图示操作中,不能用于检查气密性的是_____(填字母)。
A. B. C. D.
16.碳在地壳中的含量不高,但它的化合物数量众多而且分布极广。
(1)图a为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属于 元素(填“金属”,“非金属”或“稀有气体”);
(2)图b、c、d对应三种碳单质,图b单质的名称是 ;图c中的物质的其中一种用途是: ;
(3)图d单质的化学式为 。
17.“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结合你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面有关问题:
(1)从物质变化的角度看,三大循环中有一种循环与另外两种循环有本质的区别,这一循环是 ,这种循环主要是由 引起的。
(2)下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

①图1中,转化1表示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写出反应方程式 。
②图2中,转化1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重要反应之一——植物的光合作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据此推断Y的化学式为 。
③图1、图2中的转化1分别发生的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但得到的产物却完全不同,原因是 。
④下列关于自然界中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植物的光合作用使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逐年提升
B.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大
C.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在各种因素作用下能保持相对稳定
D.碳、氧循环是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⑤中国政府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碳达峰到碳中和中的“碳”是指 ,请你联系生活,写一条低碳生活的做法 。
18.小致同学为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设计了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1)实验A应 (填“缓慢”或“快速”)倾倒气体;
(2)实验B,向装满的软塑料瓶中倾倒约体积的澄清石灰水,迅速盖好瓶塞,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
(3)实验C中湿润的石蕊小花变红,原因是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D
3.B
4.D
5.A
6.B
7.D
8.B
9.D
10.A
11.D
12.A
13.C
14.(1) 煮沸 化学
(2) 温室 乘坐公共交通上学等(合理即可)
15.(1) 将二氧化碳与水隔绝,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测量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出现误差。
没有
(2)大于
(3)A
16.(1)非金属
(2) 金刚石 制铅笔芯或电池的电极等
(3)C60
17.(1) 水循环 水分子的运动
(2) C6H12O6 反应条件不同 CD/DC 二氧化碳/CO2 绿色出行(合理即可)
18.(1)缓慢
(2)瓶子变瘪,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与反应生成碳酸)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期末复习 Unit 4 Lesson 10 My Interests 短语句型翻译练习(含答案)2023-2024北师大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下一篇:湖南省长沙县初三城区学校2023-2024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物理试题(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