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评估
九年级化学试卷
考试时间70分钟,全卷满分70分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1-35.5 Ca-4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1-5每题1分,6-10每题2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化学具有造福人类的独特价值,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下列过程中一定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三峡大坝利用水力发电机发电 B.中国科学家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
C.滑雪场利用压缩空气型造营机人工造雪 D.稀有气体制作的电光源通电发光
2.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向世界承诺: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大国担当。“碳中和”中的碳是指
A.二氧化碳 B.碳元素 C.碳原子 D.碳单质
3.小军同学在家做家庭小实验时,发现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未变蓝色。面对“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
C.向老师请教
D.认为自己做错了,不予理睬,继续做其他实验
4.《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增PM2.5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为实现空气质量达标,合理的做法是
A.煤炭直接燃烧 B.秸秆焚烧还田
C.开发清洁能源 D.提倡多开汽车
5.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6.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火炬首次采用“绿氢”作为火炬燃料,其储存采用了高压储气的方式。下列关于该储气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氢分子的体积变小 B.氢分子的质量变小
C.氢分子的数目变少 D.氢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7.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模型正确的是
A.地壳中元素分布模型 B.原子结构模型
C.空气组成模型 D.反应类型逻辑关系模型
8.钼是组成眼睛虹膜的元素之一,虹膜可调节瞳孔大小,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Na2MoO4是Mo元素的重要化合物,其中Mo元素的化合价是
A.+4 B.+5 C.+6 D.+7
9.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木炭、活性炭都具有吸附性
B.室内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有毒
D.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是因为构成它们的粒子不同
10.下列实验过程与图像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向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中不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B.加热一定质量高锰酸钾固体至质量不再减轻
C.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D.高温加热一定质量的木炭与氧化铜的混合固体
二、选择填充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选择和填充各1分,共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先在A、B、C三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然后填充D选项使其符合题目要求。)
11.下列操作中能用于鉴别二氧化碳与氧气的是 。
A.闻气味
B.看颜色
C.倒入澄清石灰水
D.
12.下列关于物质的用途与其所依据的性质相符的是 。
A.稀有气体用于制作电光源——稀有气体化学性质极不活泼
B.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一氧化碳有可燃性
C.金刚石用于裁玻璃——金刚石硬度大
D.
13.我市盛产中国名茶——狗牯脑。茶叶中含有一种叫茶氨酸的物质,茶氨酸的化学式为C7H14O3N2,根据茶氨酸的化学式可获得的有关信息是 。
A.茶氨酸由四种原子构成
B.茶氨酸中氢、氮元素质量之比为1:2
C.茶氨酸中含有氧气
D.
三、填空与说明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3分)
14.请根据示例,写出横线对应的化学用语或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含义。
示例:
2O Hg FeSO4
2个氧原子 铵根离子 3个氯分子
15.“富氧空气”是指氧气含量高于普通空气的气体,可用于航天、医疗、炼钢等。“新型肺炎”重症患者的治疗上有一个重要环节为“高流氧呼吸”,其本质也和“富氧空气”差不多,化学兴趣小组对“富氧空气”展开了以下研究。
(1)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图1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根据图示信息,请判断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填A、B、C或D),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氧元素和原子序数为13的元素可以组成的化合物是 (填物质名称);
(2)如图2所示“氧气”要穿过迷宫,从进口顺利地走到出口,途中遇到不反应的物质才能顺利通过(反应条件省略),“箭头”画出了“氧气”的行走路线,“氧气”不能从甲处通过,甲处的物质可能是 ;氧气在通过迷宫的过程中,除了甲,还碰到了两种阻止它前进的物质,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6.持续防疫化学助力。
(1)起床后,强身健体。
晨跑时呼吸新鲜空气,远远就能闻到花香,从微观角度分析,这是因为 。
(2)上学时,佩戴口罩。
一次性医用口罩是由两层纤维无纺布和中间一层熔喷布经超声波焊接而成。Z是合成熔喷布的主要原料,由X制备Z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X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精确到0.1%);Y的化学式为 。
(3)放学后,消毒杀菌。
过氧乙酸可以用于教室消毒,其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发生如下反应:,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其中X的化学式为 ;过氧乙酸 (填“属于”或“不属于”)氧化物。
17.“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并加以利用。如图是利用氢氧化钠溶液“捕捉”CO2的流程图(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问题。
(1)大量CO2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导致 的加剧,破坏环境。
(2)氢氧化钠溶液喷成雾状的目的是 。
(3)操作a的名称是 ,在实验室进行该操作时会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 。
(4)高温反应炉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上述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主要物质有水、CaO、 (填写化学式)。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6分)
18.根据有关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X的名称: 。
(2)若用A装置制取氧气,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 。
(3)实验室可选用发生装置F来制取二氧化碳,与装置B相比,它的优点是 。
(4)若用装置H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已知氮气比空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小、且氮气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具体操作如下:
①将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
②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
③通入氮气
④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
⑤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
步骤③中应从 端(填“a”或“b”)通入氮气;
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19.蜡烛是常见的生活用品。以下是利用蜡烛进行探究的五个实验,请分析并回答:
(1)实验一: (填“a”、“b”或“c”)点最先炭化,由此可得结论是 。
(2)实验二: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和 ;由此得出蜡烛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的结论;
(3)实验三:这个实验 (填“能”或“不能”)用于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理由是 。
(4)实验四:倒入过氧化氢溶液后蜡烛燃烧更旺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实验五: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五、综合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20.某兴趣小组拟选用鸡蛋壳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为了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否满足实验要求,该小组同学将鸡蛋壳洗净、捣碎,准确称量15.0g,全部投入足量稀盐酸中,完全反应后,电子秤的示数变化情况如图,请分析计算:(说明:不考虑二氧化碳溶于水、水的蒸发及氯化氢的挥发,并假设除碳酸钙外其它物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
(1)判断完全反应的依据是 。
(2)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g;
(3)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0.1%);
(4)若考虑二氧化碳溶于水,则中(3)所计算得到的结果会比实际 。(填“偏大”或“偏小”)
试卷第6页,共6页
1.B
【详解】A、利用水力发电机发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有新物质淀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滑雪场利用缩空气型造雪机人工造雪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稀有气体通电发光的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2.B
【详解】“碳中和”中的碳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碳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择B。
3.D
【详解】在做家庭小实验的时候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且深入的思考,当观察到异常的实验现象时不能置之不理,应该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并解决问题。故选D。
4.C
【详解】PM2.5主要产生于化石燃料等的燃烧,具体来源有日常发电、工业生产、秸秆焚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A、B、D都不合理。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这种微粒可以直接进入肺泡,引起呼吸道疾病。2012年2月,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
5.C
【详解】A、不能用一只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酒精洒出失火,故选项错误;
B、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试验时,需要在集气瓶底部留一层水或放一层细沙,防止高温熔融物炸裂集气瓶,故选项错误;
C、取少量液体药品时,试剂瓶塞要倒放,标签向着手心,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慢慢倾倒,故选项正确;
D、过滤液体时需要用玻璃棒引流,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D
【分析】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详解】A、储气过程中,氢分子的体积不会发生变化,故A错误;
B、储气过程中,氢分子的质量不会发生变化,故B错误;
C、储气过程中,氢分子本身的数目不会发生变化,故C错误;
D、采用“绿氢”作为火炬燃料,其储存采用了高压储气的方式,该储气过程压强变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减小,故D正确;
故选D。
7.C
【详解】A.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依次是:氧、硅、铝、铁、其它,不符合题意;
B.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空气的组成,按体积分数计算为:氮气:78%;氧气:21%;其它气体:1%,符合题意;
D.氧化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化合反应是多变一的反应,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是交叉关系,即有部分反应即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C
【详解】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0,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Mo元素的化合价是,,故选:C。
9.A
【详解】A.木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故A正确;
B.一氧化碳不易溶于水,在有煤炭炉的室内放置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B不正确;
C.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没有毒性,故C不正确;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它们的物理性质不相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D不正确;
故选A。
10.D
【详解】A、向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中不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不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生成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加,实验过程与图像的对应关系不正确;
B、加热高锰酸钾固体至质量不再减轻,剩余固体为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气体为氧气,剩余固体质量不为零,实验过程与图像的对应关系不正确;
C、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有、物催化剂产生氧气的质量相等,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实验过程与图像的对应关系不正确;
D、高温加热氧化铜和碳的混合物:,铜元素质量不变,但固体质量减少,则铜元素质量分数变大,反应停止后,质量分数不变,实验过程与图像的对应关系正确;
答案:D。
11. C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
【详解】A、两种气体都是没有气味的气体,用闻气体气味的方法无法鉴别,故选项错误;
B、两种气体都是没有颜色的气体,用观察颜色的方法无法鉴别,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氧气不能,能鉴别,故选项正确;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二氧化碳会使木条熄灭,而氧气会使木条燃烧得更旺。
故选C;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
12. C 食品包装袋中充氮气以防腐—常温下氮气得化学性质不活泼。
【详解】A.稀有气体用于制作电光源是因为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是因为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不是利用其可燃性,不符合题意;
C.金刚石硬度最大,用作玻璃刀,符合题意;
D.物质的用途与其所依据的性质相符,故可填食品包装袋中充氮气以防腐—常温下氮气得化学性质不活泼。
13. B 一个茶氨酸分子是由7个碳原子,14个氢原子,3个氧原子,2个氮原子构成。(合理即可)
【详解】A、茶氨酸是一种物质,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茶氨酸是由茶氨酸分子构成,故说法错误;
B、化合物中元素质量之比等于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个数之比,所以氢、氮元素质量之比=(114):(142)=1:2,故说法正确;
C、茶氨酸是纯净物,含有氧元素,不含氧气,故说法错误;
D、茶氨酸的化学式可以表示四层含义,分别是表示茶氨酸这种物质、表示茶氨酸是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表示一个茶氨酸分子、表示一个茶氨酸分子是由7个碳原子,14个氢原子,3个氧原子,2个氮原子构成等。
故选B;故D填一个茶氨酸分子是由7个碳原子,14个氢原子,3个氧原子,2个氮原子构成。
14. 3Cl2 汞元素##1个汞原子##汞 硫酸亚铁
【详解】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铵根离子可表示为,故填:;
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3个氯分子可表示为3Cl2,故填:3Cl2;
汞属于金属单质,则Hg可以表示为汞元素、1个汞原子和汞这种物质,故填:汞元素或1个汞原子或汞;
根据化学式的命名原则,从右读到左,一般读作“某化某”或“某酸某”,则FeSO4的名称为硫酸亚铁;
故填:;3Cl2;汞元素或1个汞原子或汞;硫酸亚铁。
15.(1) A 6 氧化铝
(2) 镁(合理即可) 3Fe+2O2Fe3O4##4P+5O22P2O5
【详解】(1)氧为8号元素,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6,核外有2个电子层,则位于D元素上一周期,且最外层电子数为6,则位于D元素主族数的左边,则为A;原子序数为13的元素,为铝元素,铝元素与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铝,故填:A;6;氧化铝;
(2)氧气与镁在点燃的条件下能生成氧化镁,则甲处的物质可能是镁;图中,氧气能与铁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能与磷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3Fe+2O2Fe3O4、4P+5O22P2O5,故填:镁(合理即可);3Fe+2O2Fe3O4或4P+5O22P2O5。
16.(1)分子在不断运动
(2) 81.8% H2
(3) 分解反应 O2 不属于
【详解】(1)带有香味的分子运动到人的鼻孔内使人闻到气味,故填分子在不断运动;
(2)根据微观示意图,X的化学式为C3H8,故碳元素的质量分数=,Y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故化学式为H2;
(3)根据化学反应,一种反应物分解生成两种物质,故反应基本类型为分解反应,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不变,可推导出X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故X的化学式为O2,过氧乙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不属于氧化物。
17.(1)温室效应
(2)增大接触面积,提高CO2的吸收率
(3) 过滤 引流
(4)
(5)NaOH
【详解】(1)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所以大量CO2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导致温室效应的加剧。
(2)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越剧烈,氢氧化钠溶液喷成雾状的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提高CO2的吸收率。
(3)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开属于过滤,操作a的名称是过滤,在实验室进行该操作时会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引流,防止过滤过程中液体溅出。
(4)高温反应炉中发生反应,碳酸钙高温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5)吸收塔消耗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沉淀室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上述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主要物质有水、CaO、NaOH。
18.(1)锥形瓶
(2) 用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经收集满
(3)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4) b
【详解】(1)由仪器的形状和用途可知仪器X是锥形瓶,故填锥形瓶;
(2)A装置适用于加热固体制取氧气,试管口有一团棉花,故可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为:,C装置是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用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经收集满;
(3)F装置内有一个多孔隔板,制取二氧化碳时大理石放在隔板上面,液体药品从长颈漏斗加入,当关闭活塞时,气体聚集在试管内,压强增大,液体药品被压入长颈漏斗,固液分离,反应停止,当打开活塞时,试管内气压减小,液体药品又进入试管,反应继续发生,故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4)由于氮气的密度小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故从b端通入氮气排尽锥形瓶内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9.【小题1】 a 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小题2】漏斗中有水雾产生 【小题3】 不能 虽然蜡烛的燃烧消耗了瓶中的氧气,但是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对氧气含量的测定存在干扰,故不能测定 【小题4】 【小题5】二氧化碳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详解】(1)由于外焰燃烧最为充分,此处的温度最高,所以火柴梗的a点先炭化变黑,故可得出的结论为: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2)蜡烛的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和漏斗中有水雾产生;
(3)因为虽然蜡烛的燃烧消耗了瓶中的氧气,但是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对氧气含量的测定存在干扰,故不能测定;
(4)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成氧气和水,氧气具有助燃性,故倒入过氧化氢溶液后蜡烛燃烧更旺,用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5)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
20.(1)电子秤的示数不在变化
(2)4.4
(3)解:设参加反应的CaCO3的质量为x
CaCO3的质量分数为:
答: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66.7%。
(4)偏小
【详解】(1)该反应是在敞口烧杯中进行的,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会逃逸,当电子秤的示数不在变化时,说明产生的二氧化碳在不考虑溶于水的情况下,已经全部逃逸,因此,此时为完全反应,故填写:电子秤的示数不在变化。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60.0g+15.0g-170.6g=4.4g,故填写:4.4。
(3)详解见答案
(4)若考虑二氧化碳溶于水,该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有两部分:一部分溶于水,另一部分逃逸,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来的二氧化碳只是逃逸的部分,溶于水的那部分无法计算,这使得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结果偏小,导致参加反应的碳酸钙质量偏小,最终使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偏小,故填写:偏小。
【点睛】该题为情景计算题,首先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它作为已知纯净物质量,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计算碳酸钙的质量,最后求解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答案第6页,共6页
答案第7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