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新高考化学大一轮专题训练-沉淀溶解平衡
一、单选题
1.(2022春·广东惠州·高三校考开学考试)已知时,的平衡常数,,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时,的的为
B.将浓度均为的、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可得到沉淀
C.向的混合液中滴加溶液,首先析出沉淀
D.相同温度下,在水中的大于在溶液中的
2.(2023·湖北·校联考模拟预测)利用硫钨矿(主要成分是CaWO4,还含有FeS、SiO2等)制取Na2WO4和单质硅的工艺生产流程如图。已知:常温下,Ksp(CaWO4)=1.0×10-8,Ksp(CaCO3)=1.0×10-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焙烧时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4FeS+7O22Fe2O3+4SO2
B.滤渣的主要成分是Si和CaCO3
C.“溶浸”时,可以用烧碱溶液代替纯碱溶液
D.若滤渣中含有CaWO4,则滤液中c()=10c()
3.(2023·浙江·校联考模拟预测)是一元弱碱。难溶盐RA的饱和溶液中随而变化,不发生水解。25℃时,与有如图所示线性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时,
B.的电离平衡常数
C.当溶液时,
D.的溶解积
4.(2023·浙江·校联考三模)溶液中存在:、。已知25℃时或浓度的负对数()与pH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据图可计算约为
B.时溶液中
C.调节饱和溶液pH至6,R元素仍主要以存在
D.向0.5L、的溶液中通入0.2mol HCl,R元素在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仍为
5.(2023·江西南昌·统考三模)下列实验过程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过程 探究目的
A 检验Na2SO3中是否混有Na2CO3 取少量固体,滴加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体生成
B 向20%蔗糖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加热;再加入银氨溶液,无明显现象 蔗糖未发生水解反应
C 苯和液溴的混合液中加入铁粉,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中,产生淡黄色沉淀 证明苯与液溴在Fe催化下发生取代反应
D 向饱和FeSO4溶液中加入CuS固体,测得溶液中c(Fe2+)不变 Ksp(CuS)<Ksp(FeS)
A.A B.B C.C D.D
6.(2023·辽宁沈阳·辽宁实验中学校考模拟预测)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和所得结论均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向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钡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原溶液一定含
B 向某溶液中滴加几滴新制氯水,再滴加硫氰化钾溶液 试管中溶液变红 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C 室温下用pH计分别测定、NaHSO3溶液的pH Na2SO3的pH大于NaHSO3溶液的pH 结合H+的能力比的强
D 向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MgSO4、CuSO4混合溶液中滴入少量NaOH稀溶液 有蓝色沉淀产生
A.A B.B C.C D.D
7.(2023·浙江·统考模拟预测)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用FeS除去废水中的Hg2+:S2-+Hg2+=HgS↓
B.向饱和食盐水中加浓盐酸析出固体:Na+(aq)+Cl-(aq)NaCl(s)
C.在Na2S溶液中滴加NaClO溶液:S2-+ClO-+2H+=S↓+Cl-+H2O
D.向血红色Fe(SCN)3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至溶液褪色:2Fe3++Fe=3Fe2+
8.(2023·湖南长沙·长郡中学校考一模)工业生产中利用方铅矿(主要成分为,含有等杂质)制备晶体的工艺流程如图:
已知:;,。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浸取时发生反应:
B.物质M为,试剂为,滤液a一定能循环使用
C.由该工艺流程可知,反应吸热
D.“沉淀转化”过程达平衡时,溶液中
9.(2023春·湖北·高三校联考专题练习)某同学在研究氢氧化镁性质的过程中观察到如下现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试管①放在暗处用激光笔照射,液体中会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
B.试管①溶液中等于试管③溶液中
C.试管③溶液变红的原因是氢氧化镁的沉淀溶解平衡逆向移动
D.试管①、③的溶液中均有
10.(2023·山东·济南一中校联考三模)实验室利用钴渣[含、等]制备的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解还原”过程中得到的与消耗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B.“沉钴”时,不用溶液是为了防止溶液碱性太强而生成沉淀
C.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检验固体是否洗涤干净
D.“焙烧”的方程式为
11.(2023·四川攀枝花·统考三模)向10mL浓度均为0.1mol·L-1的FeSO4和Zn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0.1mol·L-1氨水,溶液中金属元素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氨水(Kb=1.8×10-5)体积关系如下图所示。测得M、N点溶液pH分别为8.04、8.95。
已知:i.Zn2++4NH3 [Zn(NH3)4]2+ K稳=
ii.Ksp[Zn(OH)2]
A.曲线Y表示Zn2+
B.Ksp[Fe(OH)2]=10-16.92
C.N点以后,锌元素主要以Zn2+形式存在
D.Zn(OH)2+4NH3 [Zn(NH3)4]2++2OH- K=10-7.86
12.(2023春·北京顺义·高三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向溶液中通入过量,过程和现象如图。
经检验,白色沉淀为;灰色固体中含有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中生成白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
B.①中未生成,证明溶解度:小于
C.②中的现象体现了的氧化性
D.该实验条件下与反应生成的速率大于生成的速率
13.(2023春·湖南衡阳·高三衡阳市八中校考阶段练习)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浓度均为0.1mol L-1的NaCl和NaI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先出现黄色沉淀 Ksp(AgCl)>Ksp(AgI)
B 将丁烷裂解气通入到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溶液褪色 裂解气中一定含有乙烯
C 镀锌铁钉和普通铁钉同时投入相同浓度的盐酸中,镀锌铁钉产生气泡更快 镀锌后的铁更易发生析氢腐蚀
D 用pH计测定相同温度下,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HCO3溶液和NaCN溶液,发现NaHCO3溶液的pH小于NaCN溶液的pH Ka1(H2CO3)<Ka(HCN)
A.A B.B C.C D.D
二、多选题
14.(2023·山东聊城·统考一模)、均是难溶物,用pM、pOH、分别表示、、。一定温度下,、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Ⅰ表示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
B.的是
C.Q点可通过和的混合物溶于水得到
D.同时存在和固体的溶液中
三、非选择题
15.(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工业中利用锂辉石(主要成分为LiAlSi2O6,还含有FeO、CaO、MgO等)制备钴酸锂(LiCoO2)的流程如下:
已知:部分金属氢氧化物的pKsp(pKsp=-lgKsp)的柱状图如图
(1)向“浸出液”中加入CaCO3,其目的是除去“酸化焙烧”中过量的硫酸,控制pH使Fe3+、Al3+完全沉淀,则pH的范围为 。(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已知:完全沉淀后离子浓度低于1×10-5mol·L-1)
(2)常温下,已知Ksp[Mg(OH)2]=3.2×10-11,Ksp[Fe(OH)3]=2.7×10-39,若将足量的Mg(OH)2和Fe(OH)3分别投入水中均得到其相应的悬浊液,所得溶液中金属阳离子的浓度分别为 mol·L-1、 mol·L-1。
16.(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用软锰矿(主要成分为,含少量)和制备高纯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①是一种两性氧化物;时相关物质的见下表。
物质
②与溶液反应可转化为。
回答下列问题:
(1)滤液I可循环使用,应当将其导入到 操作中(填操作单元的名称)。
(2)净化时需先加入的试剂X为 (填化学式),再使用氨水调溶液的,则的理论最小值为 (当溶液中某离子浓度时,可认为该离子沉淀完全)。
17.(2023秋·山东潍坊·高三山东省昌乐第一中学校考期末)和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①常温下,,;
②不考虑溶液混合时体积和温度的变化。
(1)在的溶液中, 。
(2)常温下,向溶液中滴加的盐酸,溶液的pH随加入的盐酸体积V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a点溶液中,水电离出的 (忽略电离的影响)。
②b点溶液中, (填“>”、“<”或“=”)。
③d点溶液中, 。
(3)常温下,将等体积等浓度的和溶液完全混合,在该混合后的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4)锅炉中最难清洗的锅垢是硫酸钡固体,298K时工业上常使用碳酸钠溶液进行处理:,已知,,若平衡溶液中为,则 。
18.(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溶度积和离子积
以为例:
溶度积 离子积
含义 沉淀溶解平衡的平衡常数 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幂的乘积
符号 Q
表达式 ,式中的浓度是平衡浓度 ,式中的浓度是任意浓度
应用 判断在一定条件下沉淀能否生成或溶解 ①:溶液过饱和,有 析出; ②:溶液饱和,处于 状态; ③:溶液 ,无沉淀析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A.反应的平衡常数K====2.00×104,Ksp(RSO4)=2.00×104×Ksp(RCO3)= 2.00×104×2.80×10-9=5.6×10-5,选项A正确;
B.溶液混合后体积变为原来的2倍,因此c(R2+)=3×10-5mol/L,c()=3×10-5mol/L,离子积常数Qc= c(R2+) c()=9×10-10<Ksp(RCO3),溶液未饱和,不会产生RCO3沉淀,选项B错误;
C.RSO4、RCO3属于同种类型的沉淀,Ksp(RSO4)>Ksp(RCO3),因此向c()=c()的溶液中滴加RCl2溶液,Ksp小的RCO3首先沉淀,选项C错误;
D.Ksp只与温度有关,因此只要温度不变,Ksp就不变,选项D错误;
答案选A。
2.D
【分析】硫钨矿(主要成分是CaWO4,还含有FeS、SiO2等)中通入空气煅烧,生成SO2,同时生成Fe3O4;磁选除铁,获得磁铁;将固体加入纯碱中溶浸,然后进行过滤,SiO2与纯碱不反应,CaWO4与纯碱反应生成碳酸钙和Na2WO4,所得滤渣为碳酸钙与二氧化硅的混合物;将所得滤液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便可获得Na2WO4。
【详解】A.题中信息显示,焙烧时发生反应生成Fe3O4,反应方程式为3FeS+5O2 Fe3O4+3SO2,A不正确;
B.由分析可知,滤渣的主要成分是SiO2和CaCO3,B不正确;
C.因为SiO2能溶于烧碱,所以“溶浸”时,不能用烧碱溶液代替纯碱溶液,C不正确;
D.若滤渣中含有CaWO4,则滤液中==10,从而得出c()=10c(),D正确;
故选D。
3.C
【详解】A.pH=6时,,,由图可知此时,,A正确;
B.由图可知,当=0时,,此时,则,选择曲线上的点代入等式可得,,解得,B正确;
C.难溶盐RA的饱和溶液中因为阳离子的水解显酸性,所以当溶液显中性时,说明加入了碱,若加溶液,则 表示电荷守恒成立,若加其它碱则不成立,C错误;
D.由图可知,当=0时,,此时,则,D正确;
故选C。
4.B
【分析】由题中所给的两个方程式可以判断左侧斜线代表浓度的负对数()与pH的关系,右侧则代表浓度的负对数()与pH的关系。
【详解】A.取pH=7,,此时-lgc=3,即 根据Ksp计算公式可得,A正确;
B.根据,取pH=13,,此时-lgc=4,即 可得出本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当pH=9时,,求得此时,同理将代入,得,二者不相等,B错误;
C.由图像可知,当调节饱和溶液pH至6时,-lgc=1,即,C正确;
D.,根据,可知,可知此时溶液中含有约1.6mol,将通入的0.2molHCl消耗掉还剩余1.4mol,,代入,而此时,故此时R元素在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仍为,D正确;
故选B。
5.D
【详解】A.Na2SO3、Na2CO3都会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因此不能通过加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来检验Na2SO3中是否混有Na2CO3,故A不符合题意;
B.加热后冷却,应该先加氢氧化钠溶液中和酸,再加入银氨溶液,再通过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故B不符合题意;
C.由于苯和液溴发生反应是放热反应,溴单质易挥发,挥发出的溴蒸汽也能使硝酸银变为淡黄色沉淀,故C不符合题意;
D.向饱和FeSO4溶液中加入CuS固体,测得溶液中c(Fe2+)不变,说明CuS没有向FeS转变,则说明Ksp(CuS)<Ksp(FeS),故D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D。
6.D
【详解】A.向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一定为BaSO4,因为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将、氧化为,所以原溶液中不一定含,还可能含、等,A不正确;
B.氯水具有强氧化性,能将Fe2+氧化为Fe3+,向某溶液中滴加几滴新制氯水,再滴加硫氰化钾溶液,溶液变红,则原溶液中可能只含Fe2+,也可能只含Fe3+或二者的混合物,B不正确;
C.室温下用pH计分别测定、NaHSO3溶液的pH,Na2SO3的pH大于NaHSO3溶液的pH,则表明Na2SO3的水解能力大于NaHSO3的水解能力,结合H+的能力比的弱,C不正确;
D.向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MgSO4、CuSO4混合溶液中滴入少量NaOH稀溶液,有蓝色沉淀产生,则表明Cu2+优先与OH-结合,也就是Cu(OH)2的溶解度更小,从而得出,D正确;
故选D。
7.B
【详解】A.FeS为沉淀不能拆,用FeS除去废水中的Hg2+:FeS+Hg2+HgS↓+Fe2+,A错误;
B.向饱和食盐水中加浓盐酸,氯离子浓度增大,促使氯离子和钠离子析出氯化钠固体:Na+(aq)+Cl-(aq)NaCl(s),B正确;
C.在Na2S溶液中滴加NaClO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单质和氯离子、同时生成氢氧根离子:S2-+ClO-+H2O =S↓+Cl-+2OH-,C错误;
D.Fe(SCN)3为络合物不能拆,向血红色Fe(SCN)3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至溶液褪色:2Fe(SCN)3 +Fe=6SCN-+3Fe2+,D错误;
故选B。
8.B
【分析】“浸取”时MnO2和PbS、FeS2和盐酸、氯化钠反应生成Fe3+、Mn2+、,同时产生S,滤渣1含S,“调”的目的是消耗溶液中的,促进水解转化成除去,“沉降”的目的是析出固体,然后加入硫酸盐进行沉淀转化,转化为PbSO4。
【详解】A.“浸取”时的主要离子反应为,,A正确;
B.调的目的是消耗溶液中的,促进水解转化成除去,可选用、等,滤液a中含有大量的,但为确保的产量,需加入过量的试剂,则滤液a因含过量的不能投入浸取环节循环使用,B错误;
C.沉降的目的是析出固体,用冰水降温有利于析出,说明反应吸热,C正确;
D.沉淀的转化方程式为,达到平衡时溶液中,D正确;
故答案选B。
9.D
【详解】A.试管①是浊液,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故A错误;
B.试管①中含氢氧化镁,试管③中含氢氧化镁、氯化镁,氯化镁的存在会使氢氧化镁的溶解平衡逆向移动,则;试管③<试管①,故B错误;
C.试管③中溶液又变红是氢氧化镁的沉淀溶解平衡正向移动,故C错误;
D.试管①、③的溶液中均有,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10.B
【分析】由题干本工艺流程图信息可知,Co(OH)3,加硫酸溶解后为铁离子、钴离子,再与亚硫酸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和Co2+,在浸液中通入氧气、加入氯酸钠,亚铁离子被氧化为铁离子,后加草酸铵沉钴得到草酸钴,高温焙烧得到四氧化三钴,据此回答。
【详解】A.溶解还原过程中三价铁离子和三价钴离子均被亚硫酸钠还原为+2价,2Co(OH)3+4H++═2Co2+++5H2O、2Fe(OH)3+4H++═2Fe 2+++5H2O,所以得到的与消耗的物质的量之比不为2:1,A错误;
B.由于Na2C2O4溶液呈碱性,且碱性强于溶液,故“沉钴”时,若用溶液代替溶液,则可能由于溶液碱性太强而生成Co(OH)2沉淀引入杂质,B正确;
C.此实验中生成的CoC2O4表面含有可溶性杂质离子为等,故检验固体是否洗净用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C错误;
D.焙烧反应为,D错误;
故选B。
11.D
【分析】由于Ksp[Zn(OH)2]
B.N点c(Fe2+)= 110-5mol/L,pH=8. 95,c(H+)=110-8.95 mol/L,c(OH-)= mol/L,Ksp[Fe(OH)2]= c(Fe2+)c2(OH-)= =110-15.1,故B错误;
C.N点锌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为Zn(OH)2,N点以后,锌元素主要以[Zn(NH3)4]2+形式存在,故C错误;
D.由M点数据可知,Ksp[Zn(OH)2]= =10-16.92,反应Zn(OH)2+4NH3 [Zn(NH3)4]2++2OH-的K= ,故D正确;
故选D。
12.B
【分析】由实验现象可知,二氧化硫与硝酸银溶液反应时,二氧化硫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银白色沉淀,也可能水反应使溶液呈酸性,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将二氧化硫氧化为硫酸,硫酸与银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银白色沉淀,还能与溶液中的银离子反应生成银,由白色沉淀为亚硫酸银、灰色固体中含有银可知,过量二氧化硫通入硝酸银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二氧化硫先与硝酸银溶液发生反应生成亚硫酸银白色沉淀,后过量的二氧化硫与溶液中的银离子反应生成银。
【详解】A.由分析可知,①中生成白色沉淀的反应为二氧化硫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亚硫酸银沉淀和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A正确;
B.①中硫酸根离子主要来自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氧化部分二氧化硫得到,不能得到硫酸银可能是因为硫酸根离子浓度小于亚硫酸根离子浓度导致的,不能证明亚硫酸银更难溶,所以无法比较硫酸银和亚硫酸银的溶度积大小,故B错误;
C.②中有银生成,证明二氧化硫与溶液中的银离子反应生成银,证明银离子有氧化性,故C正确;
D.由分析可知,该实验条件下,过量的二氧化硫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银沉淀,然后放置一段时间后才生成银,说明二氧化硫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银的速率大于生成银的速率,故D正确;
故选B。
13.A
【详解】A.浓度均为0.1mol L-1的NaCl和NaI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Ksp小的先沉淀,先生成黄色沉淀,可知Ksp(AgCl)>Ksp(AgI),选项A正确;
B.将丁烷裂解气可产生丙烯和甲烷,故通入到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溶液褪色,可能是丙烯引起的,不能证明裂解气中一定含有乙烯,选项B错误;
C.镀锌铁钉与盐酸构成原电池,加快生成氢气的速率,镀锌后的铁作正极被保护,选C错误;
D.等浓度时NaCN溶液的pH大,可知HCN的酸性更弱,则Ka1(H2CO3)>Ka(HCN),选项D错误;
答案选A。
14.AD
【分析】将M2+的氢氧化物和碳酸盐的Ksp取负对数,则pKsp[M(OH)2]=pM+2pOH-①,pKsp[MCO3]=pM+pCO②,取曲线I上(3.5)和(4.4)分别代入①②中可知3+2×5≠4+4,3+5=4+4,I表示MCO3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II表示M(OH)2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以此解答。
【详解】A.由分析可知,Ⅰ表示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A正确;
B.取Q点数据,pKsp[M(OH)2]=pM+2pOH-=5+3×2=11,则的是,故B错误;
C.MCO3和M(OH)2的混合物溶于水得到的溶液中存在2c(M2+)+c(H+)=c(OH-)+2c(CO),Q点不满足这一关系,C错误;
D.取Q点数据,pKsp[MCO3]=pM+pCO=5+3=8,则MCO3的是,( MCO3)>[ ],则同时存在和固体的溶液中,故D正确;
故选AD。
15.(1)pH>4.7
(2) 2×10-4 1×10-10
【详解】(1)根据柱状图分析可知,Al(OH)3的Ksp大于Fe(OH)3的,那么使Al3+完全沉淀的pH大于使Fe3+完全沉淀的pH,Ksp[Al(OH)3]=1×10-33,c(OH-)=mol·L-1 ≈1×10-9.3mol·L-1,c(H+)=1×10-4.7mol·L-1,pH=4.7,即应pH>4.7。
(2)将足量的Mg(OH)2和Fe(OH)3分别投入水中均得到其相应的悬浊液,即为饱和溶液,溶液中离子浓度满足沉淀溶解平衡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关系,所以Mg(OH)2悬浊液中c(Mg2+)=,c(OH-)=2c(Mg2+),则c(Mg2+)==mol·L-1=2×10-4mol·L-1;Fe(OH)3中c(Fe3+)=,c(OH-)=3c(Fe3+),则c(Fe3+)=mol·L-1=1×10-10mol·L-1。
16.(1)蒸发
(2) 4.9
【分析】分析整个流程可知,软锰矿粉(主要成分为,含少量、)中加入硫化钡溶液后,溶液中主要含有氢氧化钡;滤渣通过“酸解”“过滤”可以得到硫黄,再结合已知信息②可以反推出“反应”中主要发生的反应为,第一次“过滤”得到的滤液,经蒸发、结晶、过滤、干燥得到氢氧化钡;滤渣用硫酸“酸解”,得到的滤液中主要含有的金属阳离子有,得到的滤渣为不溶于硫酸的硫黄;之后向滤液中加入合适的氧化剂(试剂X)将转化为,然后加入氨水调节,使、转化为沉淀除去,“压滤”得到的废渣为和,此时滤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只有,向滤液中加入碳酸氢铵、氨水,和;电离出的结合生成碳酸锰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到高纯碳酸锰。
【详解】(1)滤液I为结晶后剩余的饱和溶液,所以可以导入到“蒸发”操作中循环使用。故答案为:蒸发;
(2)净化时为了更好地除去元素,需要将氧化为,为了不引入新的杂质,且不将元素氧化,加入的试剂X可以是;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和为组成类型相同的沉淀,而的稍大,所以当完全沉淀时,也一定完全沉淀,当时,=,所以,,即的理论最小值为4.9。故答案为:;4.9;
17.(1)1
(2) < 0.1
(3)c(Na+)> >>c(OH-)> c(H+)
(4)
【详解】(1)在的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可知质子守恒为,则1。
(2)①a点溶液为的溶液,HCO在水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该反应的Kh=,则c(OH-)=;
②b点时pH=7,c(H+)=c(OH-),由电荷守恒可知,则,=<;
③d点时,向溶液中滴加10.00mL的盐酸,此时溶液为的NaCl溶液,0.1。
(3)常温下,将等体积等浓度的和溶液完全混合,溶液中发生电离和水解反应,水解常数为Kh2=,发生水解反应,水解常数为Kh1=,说明的电离程度大于的电离程度,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Na+)> >>c(OH-)> c(H+)。
(4)若平衡溶液中为,则c(Ba2+)==,。
18. 沉淀 平衡 未饱和
【详解】溶度积是沉淀溶解平衡的平衡常数,其表达式是离子浓度幂的乘积,即,离子积是某时刻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幂的乘积,其表达式为;通过比较与Q的大小可以判断在一定条件下沉淀能否生成或溶解:当时,溶液过饱和,有沉淀析出;当时,溶液饱和,处于平衡状态;当时,溶液未饱和,无沉淀析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