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训练题(答案)-2023-2024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单元训练题
一、单选题
1.分析下列化学反应,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反应物相同,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不同时,生成物不同
B.三个反应均能放出热量
C.三个反应都是化合反应,且生成物都是氧化物
D.C→CO→CO2的转化都只能通过与O2反应来实现
2.小金通过实验室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获得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接着利用这瓶二氧化碳气体完成了图示实验,观察到蜡烛火焰自下而上依次熄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为块状大理石和稀硫酸
B.实验室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C.图示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D.图示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蜡烛的燃烧
3.下列有关碳单质的说法错误的( )
A.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B.铅笔芯主要是用铅和少量碳粉制成的
C.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D.古代用墨(用炭黑制成)书写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
4.有关物质的组成、构成与性质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墨和金刚石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它们燃烧的生成物不同
B.稀硫酸和稀盐酸都含氢离子,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C.水和双氧水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性质相同
D.钠原子钠离子的核电荷数均为11,所以它们的性质相同
5.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 电解水
B. 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C. 发生的反应为2KNO32KNO2+O2↑
D. 等质量的碳酸钙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6.木炭与氧化铜、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分别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中A的作用是尾气处理
B.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中,木炭、一氧化碳都体现了还原性
C.两个实验中都可以观察到黑色固体变红
D.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
7.如图所示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实验,有关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处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消耗的氧化铜中氧元素质量
B.丙装置的作用是收集未反应的一氧化碳
C.丁处氢氧化钠溶液改为澄清石灰水,可检验乙处生成的二氧化碳
D.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未进行尾气处理
8.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认识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二氧化碳比一氧化碳多一个氧原子
②二氧化碳可供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③久未开启的菜窖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高
④二氧化碳能使被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变红。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现有32g某种铁的氧化物,用足量的CO将其完全反应,将生成的气体通过足量澄清石灰水,得到沉淀50g,则这种铁的氧化物可能是 ( )
A.FeO
B.Fe3O4
C.FeO与Fe3O4的混合物
D.Fe2O3与Fe3O4的混合物
10.“碳足迹”(见图)标示着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一般情况下,人们消耗的能源越多,排放的二氧化碳越多,碳足迹就越大。碳足迹的计算包括一切用于电力、建设、运输等方面的能源以及我们所使用的消耗品。下列做法不能有效减小“碳足迹”的是(  )

A.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
B.绿色出行,多采用自行车和步行方式
C.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D.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处理
11.超临界流体是温度和压力同时高于临界值的流体,也即压缩到具有接近液体密度的气体,是物质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一种新的状态。目前应用最广的是超临界二氧化碳,它可作为溶剂、发泡剂取代某些有机溶剂、氟氯代烷等。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超临界二氧化碳与其气态或液态之间的转化是物理变化
B.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形成,引起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改变
C.超临界二氧化碳可用于中药、香料中有效成分的提取
D.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代替氟氯代烷可减轻对臭氧层的破坏
12.下列是探究灭火原理的四个实验,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I中蜡烛熄灭、实验II中蜡烛不熄灭,说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
B.实验Ⅲ中蜡烛熄灭,因为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温度降到石蜡的着火点以下
C.实验IV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且密度比空气大
D.通过上述四个实验不能得出灭火的三个原理
13.以下有关描述中属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①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密度比空气大
③可溶于水(体积比1:1)
④部分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⑤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⑥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常用作灭火剂
⑦二氧化碳沸点-78.5℃
⑧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常用作制冷剂。
A.①②③ B.①②③⑦ C.①②③⑦⑧ D.②③⑦⑧
14.取三套如图1所示的相同的装置、连接好装置和压强传感靠。气密性良好的烧瓶内均充满CO2,三位同学同时分别用注射器向烧瓶中迅速注入等量的水、饱和石灰水和40%的氢氧化钠溶液,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再振荡烧瓶。观察传感器所示气压变化如图2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2代表加入的是水
B.AB段气压增大的原因之一是液体的添加使气体体积缩小
C.曲线1中CD段气压“急速减小的原因可能是装置漏气”
D.吸收CO2,用石灰水较合适
15.科学家用有机分子和球形笼状分子,首次制成了“纳米车”(如图所示),每辆“纳米车”是用1个有机分子和4个球形笼状分字“组装”而成.“纳米车”可以用来运输单个的有机分子,生产复杂的材料和药物,成为“纳米生产”中的有用工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B.和金刚石的组成元素相同,因此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
C.“纳米车”的诞生,说明人类操纵分子的技术进入新阶段
D.我们可以直接用肉眼清晰地看到这种“纳米车”的运动
16.如图A中锥形瓶内装有石灰石,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则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图A能成功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
B.若图B中试剂为足量澄清石灰水,则可检验二氧化碳
C.图C用于干燥二氧化碳,则气体应a进b出
D.图D可用于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能灭火
二、非选择题
17.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大国的作为与担当。“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通过一些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是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观念的重要措施。
(1)二氧化碳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指标性物质。二氧化碳属于 (填“混合物”、“单质”、“氧化物”);在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
(2)下列燃料在O2中燃烧时,不会产生CO2的是 (填选项序号之一)。
A.天然气(主要是CH4) B.乙醇(C2H6O) C.肼(N2H4)
(3)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有助于完成“碳中和”目标。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不用电器时及时关闭电源
B.外出时多步行或骑自行车
C.产生纸质垃圾时焚烧处理
18.化学与生活、环境、材料等密切相关。请根据信息,回答问题:
(1)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中通过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在自来水的净化过程中,常用氯气消毒,发生了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
①控制CO2的排放,目的是减缓 效应。
②写出日常生活中中学生能做到的一种“低碳”行为 。
③利用一种新型“人造树叶”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乙醇(C2H5OH)和氧气,请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19.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二氧化碳(CO2)可溶于水,不溶于植物油,下图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的CO2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 ,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的结果 (填“有”或“没有”)明显影响。
(2)某同学用量筒量取一定量溶液时,他先采用仰视读数为l5mL,后倒出去一部分溶液,剩下溶液采用俯视读数为10mL,则他倒出的溶液实际体积将 (填“大于”或“小于”)5mL。
(3)装置的气密性是保证气体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图示操作中,不能用于检查气密性的是_____(填字母)。
A. B. C. D.
20.碳在地壳中的含量不高,但它的化合物数量众多而且分布极广。
(1)图a为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属于 元素(填“金属”,“非金属”或“稀有气体”);
(2)图b、c、d对应三种碳单质,图b单质的名称是 ;图c中的物质的其中一种用途是: ;
(3)图d单质的化学式为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A
3.B
4.B
5.C
6.D
7.A
8.B
9.C
10.C
11.B
12.B
13.C
14.B
15.C
16.A
17.(1) 氧化物 +4
(2)C
(3)C
18.(1) 煮沸 化学
(2) 温室 乘坐公共交通上学等(合理即可)
19.(1) 将二氧化碳与水隔绝,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测量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出现误差。
没有
(2)大于
(3)A
20.(1)非金属
(2) 金刚石 制铅笔芯或电池的电极等
(3)C60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湖北省春晖教育集团2023-2024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物理试题(答案)

下一篇:2024届高三新高考化学大一轮专题训练题- -化学平衡(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