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学期八年级物理期中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12×2=24分)
1.1.给体温计消毒,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A. 放入沸水中煮 B. 放入温水中泡 C. 在酒精灯上烧 D. 用酒精棉花擦洗
2.如图所示的现象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图: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目的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B.乙图:对着瓶口吹气,发出的声音是由瓶中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C.丙图:抽掉玻璃罩中的空气,听到闹钟铃声的音量不会变化
D.丁图: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
3.用一块棉布手帕浸泡在盛有质量分数为70%酒精的溶液中,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将浸透的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用火点燃,如图所示,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对于这一现象,下面解释正确的是( )
A.这是魔术,你所看到的是一种假象
B.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C.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D.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
4.以下有关物体温度的说法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酒精灯火焰外焰的温度约为
B.喝起来感觉到凉的水温约为
C.冰箱冷冻室内“冻豆腐”的温度约为
D.人体的正常温度约为
5.以下描述中“变多”“变少”的过程,吸热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某兴趣小组利用两块平面镜做了一个简易潜望镜,通过该潜望镜观察教室内的挂钟,指针位置如图所示,则该挂钟的实际时间是( )
A.4时35分 B.5时25分 C.6时35分 D.7时25分
7.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凝固过程
B.丙为固态,由丙到甲是熔化过程
C.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升华过程
D.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液化过程
8.如图所示是小明根据小丽照镜子的情景确立的几个探究课题,其中最合理的是( )
A.镜中像的大小跟人到镜距离的关系
B.镜中像的多少跟人到镜距离的关系
C.镜中像的多少跟两镜面夹角的关系
D.镜中像的大小跟两镜面夹角的关系
9.水平过道上方有一盏灯(如图).小明站在1号地砖上时,通过2号地砖看到灯的像;走到2号地砖上时,通过3号地砖看到灯的像.则小明通过两块地砖所看到的像( )
A.大小相同、位置不同 B.大小相同、位置相同
C.大小不同、位置相同 D.大小不同位置不同
10.小明在做光的反射实验时,测出反射光与入射光的夹角为80°,则入射角的度数为( )
A. 40° B.80° C. 50° D. 100°
11.如图所示,一块平面镜摔碎成大小不同的两块镜片后重新组合在一起,关于两块镜片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块镜片都成完整的像,像的大小相同
B.两块镜片都成完整的像,像的大小不同
C.两块镜片都成不完整的像,像的大小相同
D.两块镜片都成不完整的像,像的大小不同
12.如图所示为伽利略温度计(烧瓶内有空气,细管中有液体),它是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来工作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点的刻度值应该小于A点的刻度值
B. 如果B点为室温刻度,则A点可能为-10℃
C. 液柱上升,表明气体缩小,此时气温上升
D. 液柱下降,表明液体缩小,此时气温下降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36分)
13.质量相同的0℃冰比0°C水冷却效果好,这是因为冰 (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时__________(吸收/放出)热量,此过程中冰的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14.霜降节气过后,枫树开始变红,像极了天上被打翻的调色盘,晕染了大好河山.我们能看到火红的枫叶是因为枫叶__________(吸收/反射)了__________(太阳/眼睛)发出光中的红光,如果在暗室里只将蓝色的光照到枫叶表面,会看到枫叶呈________色。
15.小明参加学校组织的生存冬令营,学到了许多野外生存的知识与技能。
(1)用影子辨别方向:如图中午前后,用描点的方法在地面上画出竖直杆阴影顶端的运行轨迹(OA>OB>OD>OC),则 点到 点(O/A/B/C/D)所指示的方向就是北方;
(2)在攀登雪山时,为了防止触发雪崩,须禁止大声呼喊,说明声音具有 。
16.右图是水循环示意图,图中过程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过程②中水蒸气有的液化小水滴形成的,有的 形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同时伴随着放热过程③中温度较高时冰晶会 变成水滴,与空中下落的水滴一起形成雨。
17.如图所示,针筒中充满了气态乙醚,当按压活塞时,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是________现象,需要________(吸收/放出)热量;使气体发生这种物态变化的另一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18.中秋夜晚,在明月和灯火的交辉下,美丽的滨海县城显得分外祥和(如图)。当空的明月_______(是/不是)光源;清水湖畔散步的市民踏着地面上树木的影子,欣赏着湖中的月影,“树木的影子”与“湖中的月影”分别是由于光的_______和_______现象形成的。
19.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平面镜能绕轴心O点转动,小明站在平面镜正前方50cm处,他在镜中成的是_______(实/虚)像;若仅将平面镜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顺时针转动90°,此时镜中像的位置将_______(保持不变/顺时针旋转90°/逆时针旋转90°);接着,他又向镜面靠近了20cm,此时像与镜面的距离为______cm.
20.如图所示,小明将一块平面镜斜插入装水的槽中,使太阳光照射向平面镜并反射到白墙上,墙上出现了彩色的条纹,这与雨后彩虹的形成原因是______(相同/不同)的,此时平面镜上方的水类似于一个______(填光学元件名称),使太阳光发生了______现象.
21.“做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沸腾知识时,小雨做了如下实验: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说明沸腾需要______;迅速塞紧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如图所示,烧瓶内的水重新沸腾,此过程中烧瓶内水蒸气遇冷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气压减小,水的沸点______.
22.如图所示是某固体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该固体是______(晶体/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该物质______吸收热量(需要/不需要),该熔化过程持续的时间为______min.
物质 熔点 沸点
酒精 ﹣117℃ 78.5℃
水银 ﹣38.8℃ 357℃
23.实验室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的______ 性质制成的。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测量 某表正午与晚上的气温。两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乙所示,可知晚上的气温是______℃。另有A、B两支酒精温度计,它们的量程、分度值以及玻璃管的内径都一样,A温度计玻璃泡的容积比B大,则这两支温度计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______(A 较长/B 较长/一样长)。
24.依据表中提供的数据(1个标准大气压下)可知:水银在﹣40℃时的状态是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气态”);酒精的凝固点是______℃;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长城站的平均气温为﹣25℃,最低气温可达﹣88.3℃,在南极长城站测量室外气温时应选用______温度计(选填“酒精”或“水银”).
三、综合应用题:共40分.
25.(1)画出图中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
(2)根据平面镜成像持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保留作图痕迹).
(3)如图所示,A是烛焰上的一点,B是人眼的位置,请画出经过平面镜看到A点的光路图.
26.学习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后,小明同学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请你利用下面提供的实验样品设计实验,验证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6分)
(1)实验时,应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温度和液体的______都相同;
(2)实验室已提供了用规格相同的容器分别装有酒精和水的甲、乙、丙、丁4个样品,如图所示。按实验要求,应选择______两个样品进行对比研究;
(3)若一个同学正确选好两个样品后,将一个放在温暖的室内,另一个放在寒冷无风的室外,经过相同时间后讲行对比研究。这个同学设计的方案存在的问题是没控制______相同。该同学发现问题后及时纠正错误并进行了正确实验操作,经过相同时间后,样品的情况如图所示。据此,你认为小明的猜想是______ 的(正确/不正确)。
(4)实验结束后,有个同学将酒精涂在手上消毒,感觉皮肤变凉了,说明蒸发______(吸热/放热),具有______作用。
27.(6分)如图所示是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原理图.点光源S发出的一束激光与水平液面成50°角射向平静的液面,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光经液面反射后射到液面上方水平标尺上的 点,当液面下降时,光点 将______(向左/向右/不会)移动;当入射光线绕入射点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光点 将______(向左/向右/不会)移动,因为入射角______(增大/减小/不变),反射角也______(增大/减小/不变).制作该装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活动中.(6分)
(1)实验中,他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______的位置;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蜡烛的像,如图所示,小滨拿另一支外形相同但______(点燃/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3)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______(能/不能)呈现蜡烛的像;
(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像的大小______(变大/变小/不变);
(5)为了让左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A的像,小滨只将玻璃板向左平移,则蜡烛A的像的位置______(向右移动/向左移动/不变).
(6)有同学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点燃蜡烛的像好像总是“悬浮”在纸面上方.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______(选填序号).
A.玻璃板太厚
B.玻璃板未垂直桌面,且偏离点燃蜡烛一侧
C.玻璃板未垂直桌面,且偏向点燃蜡烛一侧
29.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他进行了下面的操作:(6分)
(1)如图甲,让一束光贴着______(光滑/粗糙)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上用笔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改变光的入射角度,多做几次,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两侧的和,得到的结论是反射角______入射角(大于/等于/小于);
(2)如图乙,将入射光线EO及纸板整体向后倾倒,发现反射光______纸板上(在/不在),此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______同一平面内(在/不在);
(3)小明同学还想用图丙和图丁模拟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照图丙那样,把几根细针垂直入一张硬纸板中,表示法线,当入射光线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将平行射出;随后将纸板随意弯折,如图丁所示,这时会看到“法线”不再平行,当入射光线平行射到各入射点上时,反射光线______(平行/不平行),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判断,漫反射 ______(遵循/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3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0分)
声音与温度
声音是发声体以声波的形式所进行的能量传播.一般来说,声音传播的距离大或是速度慢,能量消耗就大,倘若声波的能量全部消耗在传播途中或是声波改变方向,人的耳朵就听不到声音了.而声音传播的速度与弹性介质的种类和状况关系极大,通常说的声速每秒340米,其传播介质是15℃的标准空气.事实上,我们身边的空气是不可能“标准”的,它的状况与各种气象要素的组合(也就是天气的状况)密不可分.
研究表明,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是成正比的,在近地层中,当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时,声音的传播速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声音的射线就会向上弯曲(俗称“声音起飞了”);反之,当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声音的传播速度就会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声波射线呈向下弯曲状,给人的听觉就是“声音在下沉”.
在阴雨天气的白天,空气温度相对较低,越靠近地面,空气温度越高,声音的射线向空中弯曲,因而地面上的人就不容易听到远处的声音.在天气晴朗时的傍晚,太阳落山以后,地面热量开始向空中辐射,使得在一定范围内,空气温度随着高度增高而上升,声音射线向下方弯曲,声能多半沿地面传播,能量损失小,人耳便容易听到声音,我国民间总结出的“火车叫得响,天气准是好”,便和这一规律不谋而合.基层气象工作者还把夏日傍晚的雷声大小,作为天气预报的辅助指标.
(1)声音在2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 ▲ 340m/s(大于/等于/小于);
(2)声音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声能 ▲ (逐渐增强/逐渐减弱/保持不变);
(3)声音在 ▲ (雨天/晴天)更易传播;
(4)夏季的中午,水泥、柏油路面的温度很高,相比之下,空气温度就显得较低,此时声音的射线向 ▲ 弯曲(地面/空中);
(5)下列图像能描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气温关系的是 ▲ .
B. C. D.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计24分)
1-5DBCDD 6-10DBCBA 11-12AB
二、填空题(每空1分,计36分)
熔化 吸收 保持不变
反射 太阳 黑
O C 能量
汽化 凝华 熔化
液化 放出 降低温度
不是 直线传播 反射
虚 保持不变 30
相同 三棱镜 色散
吸热 液化 降低
晶体 需要 15
热胀冷缩 -4 A较长
固态 -117 酒精
三、综合应用题(40分)
(2×3=6分)略
(6分)表面积 乙、丙 液体温度 正确 吸热 致冷
(6分)80° 向右 向右 增大 增大 光的反射定律
(6分)A的像(或者蜡烛B) 未点燃 不能 不变 不变 C
(6分)粗糙 等于 不在 在 不平行 遵循
(10分)大于 逐渐减弱 晴天 空中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