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期中复习2(B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误差是由于测量者操作错误而产生的,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
B.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由于测量者估读而产生的误差
C.长度测量中,为了减小误差,可以采用分度值后多估读几位的方法
D.随着科技的进步,测量仪器将进一步改进,测量误差最终将被消除
2.(2023山东济南中考)《青藏高原》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描写我国青藏地区美丽景色的歌曲。为什么许多人唱到“高原”的“高”字就唱不上去了呢?这是因为歌曲中“高”字的( )
A.响度大 B.音调高
C.音色美 D.节奏快
3.(2023内蒙古赤峰中考)教师监考时不能穿硬底鞋,以减小噪声对考生的干扰。这是( )
A.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阻断噪声传播途径
C.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D.减小噪声传播速度
4.(2023湖南益阳中考)传说中有一种鸟叫衔枝鸟,它能靠一小截树枝成功地飞越太平洋。它飞行时,把树枝衔在嘴里;累了时,就把树枝放在水里,站在上面休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飞行时,以树枝为参照物,鸟是运动的
B.飞行时,以海岸为参照物,树枝是静止的
C.鸟站在树枝上休息时,以树枝为参照物,鸟是静止的
D.鸟站在树枝上一起随海水流动,以海岸为参照物,鸟是静止的
5.(2023山东德州中考)在某次测试中,甲、乙两车都向东做直线运动,它们的图象如图所示,则( )
A.甲、乙两车都做加速直线运动
B.两车出发前相距,甲比乙晚出发5s
C.在第10s时两车速度相等
D.内乙车相对于甲车向东运动
6.(2023山东威海中考)中华大地,河山锦绣,随着四季更替,水在不同的形态之间变化,形成了多彩的自然奇观,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
A. 暖春…冰雪消融
B. 署夏…雾起山峦
C. 凉秋….红叶生霜
D. 寒冬…滴水成冰
7.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轻敲桌子的声音,说明桌子能传声
B.使钢尺伸出桌面不同长度,用相同力拨动钢尺,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C.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超声波清洗机正在清洗眼镜,说明超声波能传递信息
8.(2023山西中考)西周晋侯鸟尊是中国青铜器中罕见的珍品,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如图所示)。制作鸟尊等青铜器时,先用泥土制成“内范”,在其外部涂适当厚度的蜡,将蜡雕刻成所需形状,称之为“模”,然后在“模”的外面用泥土制成“外范”。通过加热使蜡液流出形成空腔(模具),在空腔中倒入青铜液,待青铜液冷却后,打碎“外范”和“内范”,就得到与“模”一样的青铜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将蜡加热到液态是熔化过程,会放出热量
B.青铜液冷却到固态是凝固过程,会放出热量
C.青铜液冷却到固态是凝华过程,需吸收热量
D.青铜和蜡熔化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9.(2023甘肃金昌中考)诗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下列诗句中所指的物态变化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B.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雾”的形成是蒸发现象
D.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10.美丽的树挂、霜都是怎样形成的?小红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下面的实验:如图所示,将甲物质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某种工具乙测量罐中混合物的温度,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有某种物质丙(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这个实验讨论正确的是( )
A.“甲物质”是晶体奈,“某种工具乙”是体温计
B.“甲物质”是冰,“某种物质丙”是小液滴
C.冰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于0℃的罐底就会放热
D.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溶化和凝华现象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1.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关于下列波形图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和乙的音调相同
B.声音的音调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C.丙图中两波峰间距最小,所以丙的音调最低
D.甲和丙的响度相同
12.目前家庭汽车保有量越来越高,以下跟汽车有关的热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天汽车玻璃起“雾”影响行车安全,是车外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
B.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
C.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降低了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
D.空调制冷时,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
13.如图是照相机所拍摄的某小球在水中下落的一张频闪照片,已知水池壁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a,闪光灯每隔时间t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观察照片,关于小球的运动,以下判断可能的是( )
A.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B.小球从B位置到D位置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C.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的平均速度为
D.小球通过D点时的速度为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14.在扬声器纸盆内放些碎泡沫,当扬声器发声时出现图所示的现象,这现象说明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产生的。我们听到扬声器发出的声音这个声音是通过 传入人耳的。
15.如图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s。
16.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请按照正确的顺序把下列步骤重新排列:
A.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B.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C.从被测液体中取出温度计
D.估测被测液体的温度
E.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F.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
正确的步骤应该为(填序号) 。
17.如图所示,是某班同学利用“累积法”测定金属线直径的办法,根据图示情况,细金属线的直径是 cm;若在绕线时匝与匝之间有间隙,则测量结果将偏 。
18.图甲是一款电子噪声监测器,某一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82.3的数字,这个数字表示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 ;一台好的音响设备,不仅要起到“扩音”的作用,而且应有较高的“保真度”。从声学上讲,较高的“保真度”是要求能较好地保持原声的 ;如图乙所示是我国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编钟,距今2400余年,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编钟。这套编钟共65件,制作这么多钟是为了产生更丰富的 。(填声音的特征)
19.如图是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时间图像,其中 是晶体的熔化曲线,它在第18min时,该物质处在 状态,主要特点是 。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6分)
20.同学们学习了与声现象相关的知识后,请大家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 。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钢尺振动的频率小于 Hz。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内;
(2)如图2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有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能分别吹出“1(Do)”“2(Re)”“3(Mi)”“4(Fa)”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分别是 。
21.(2023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生活中常将牛奶放在热水中(即“水浴法”)加热,如图甲所示。小明想知道牛奶的沸点,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
(1)实验中还需要添加的测量工具是 ;小明用酒精灯给牛奶加热,当温度接近90℃,每隔记录一次温度,数据如表所示;
时间/min
温度/℃
(2)牛奶沸腾时,内部涌出大量气泡,在表面堆积,不易破裂,需不断搅拌气泡;可见,牛奶的沸腾也是一种剧烈的 现象;
(3)实验表明,牛奶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用酒精灯持续加热,表明牛奶沸腾需要 热量;
(4)小明发现牛奶的沸点与水的沸点接近,但极容易溢出(俗称“潽(pū)锅”),用“水浴法”加热牛奶的好处是 (写出一条)。
22.小玲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斜面总长为1m。她让小车从斜面最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斜面中点A和斜面最底端的时间分别为4s和6s。
(1)小玲利用公式 ,计算出小车上半段和全程的平均速度分别为0.125m/s、0.167m/s。由此她得出小车在斜面上做的是 (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2)小军发现,由于小玲实验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小车的长度,将会导致速度的测量结果比真实值 (填“偏大”或“偏小”)。
(3)小玲又利用了刻度尺测量出了小车的长度如图乙所示为 cm,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cm。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的准确值应为 m/s。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23.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的G11次高速列车运行时刻表(2011)如表所示
站次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运行时间 里程
1 北京南 始发站 08:00 0 0
2 济南西 09:32 09:34 1小时32分 406千米
3 南京南 11:46 11:48 3小时46分 1023千米
4 上海虹桥 12:55 终点站 4小时55分 1318千米
求:
(1)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上海虹桥站全程的平均速度;
(2)该列车长540m通过一座铁路桥时,平均速度为80m/s,过桥用了1分钟,那么此铁路桥长多少米。
24.如图,A是一辆装有超声测速装置的警车,正匀速行驶在一平直的公路上执勤。某时刻向前方360m处静止在路边的大卡车发射第一个超声波信号时,经过2s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已知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v=340m/s,求:
(1)从警车发射到接受到信号波,声音传播的距离;
(2)警车的速度;
(3)某时刻,警车停在路边,交警使用超声测速装置来测量一辆匀速行驶的小汽车的速度,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一束超声波信号后,经过了6秒钟收到了汽车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测速仪发射出了第二束超声波信号,再经过了2秒钟收到了反射回的第二束超声波信号。若发出两次超声波信号的时间间隔为16秒,则小汽车的速度为多少?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中复习2(B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误差是由于测量者操作错误而产生的,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
B.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由于测量者估读而产生的误差
C.长度测量中,为了减小误差,可以采用分度值后多估读几位的方法
D.随着科技的进步,测量仪器将进一步改进,测量误差最终将被消除
【答案】B
【解析】测量者操作错误产生的是错误,不是误差,故A错误;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由于测量者估读而产生的误差,故B正确;长度测量中,为了减小误差,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但并不是估读位数越多越好,故C错误;随着科技的进步,测量仪器将进一步改进,测量误差将会减小,但不能被消除,故D错误。故选B。
2.(2023山东济南中考)《青藏高原》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描写我国青藏地区美丽景色的歌曲。为什么许多人唱到“高原”的“高”字就唱不上去了呢?这是因为歌曲中“高”字的( )
A.响度大 B.音调高
C.音色美 D.节奏快
【答案】B
【解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所以“高”字就唱不上去是因为歌曲中“高”字音调是高,故B正确。故选B。
3.(2023内蒙古赤峰中考)教师监考时不能穿硬底鞋,以减小噪声对考生的干扰。这是( )
A.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阻断噪声传播途径
C.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D.减小噪声传播速度
【答案】A
【解析】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中考考场很安静,若监考的老师穿硬底鞋,则鞋底敲碰地面振动会产生较大的声音,为避免影响考生答题,监考时规定老师不能穿硬底鞋,这是从声源处控制噪声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4.(2023湖南益阳中考)传说中有一种鸟叫衔枝鸟,它能靠一小截树枝成功地飞越太平洋。它飞行时,把树枝衔在嘴里;累了时,就把树枝放在水里,站在上面休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飞行时,以树枝为参照物,鸟是运动的
B.飞行时,以海岸为参照物,树枝是静止的
C.鸟站在树枝上休息时,以树枝为参照物,鸟是静止的
D.鸟站在树枝上一起随海水流动,以海岸为参照物,鸟是静止的
【答案】C
【解析】飞行时,以树枝为参照物,鸟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鸟是静止的,故A错误;飞行时,以海岸为参照物,树枝的位置发生改变,树枝是运动的,故B错误;鸟站在树枝上休息时,以树枝为参照物,鸟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鸟是静止的,故C正确;鸟站在树枝上一起随海水流动,以海岸为参照物,鸟的位置发生改变,鸟是运动的,故D错误。故选C。
5.(2023山东德州中考)在某次测试中,甲、乙两车都向东做直线运动,它们的图象如图所示,则( )
A.甲、乙两车都做加速直线运动
B.两车出发前相距,甲比乙晚出发5s
C.在第10s时两车速度相等
D.内乙车相对于甲车向东运动
【答案】B
【解析】由图像可知,甲、乙图线都是倾斜直线,故两车均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图像中乙车是在离计时位置20m处出发,而甲车在乙车出发后5s才出发,故两车出发前相距20m,甲比乙晚出发5s。故B符合题意;甲、乙两车在10s时,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而甲车运动的时间小于乙车运动的时间,说明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故C不符合题意;因为5~10s时,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甲车在乙车的后方,说明乙车相对于甲车向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2023山东威海中考)中华大地,河山锦绣,随着四季更替,水在不同的形态之间变化,形成了多彩的自然奇观,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
A. 暖春…冰雪消融
B. 署夏…雾起山峦
C. 凉秋….红叶生霜
D. 寒冬…滴水成冰
【答案】A
【解析】冰雪消融属于熔化,熔化吸热,故A符合题意;雾的形成属于液化,液化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霜的形成属于凝华,凝华放热,故C不符合题意;水结冰属于凝固,凝固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7.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轻敲桌子的声音,说明桌子能传声
B.使钢尺伸出桌面不同长度,用相同力拨动钢尺,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C.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超声波清洗机正在清洗眼镜,说明超声波能传递信息
【答案】D
【解析】固体可以传声,把耳朵贴在桌面上,能听到轻敲桌子的声音,说明桌子能传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使钢尺伸出桌面不同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超声波清洗机正在清洗眼镜,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D。
8.(2023山西中考)西周晋侯鸟尊是中国青铜器中罕见的珍品,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如图所示)。制作鸟尊等青铜器时,先用泥土制成“内范”,在其外部涂适当厚度的蜡,将蜡雕刻成所需形状,称之为“模”,然后在“模”的外面用泥土制成“外范”。通过加热使蜡液流出形成空腔(模具),在空腔中倒入青铜液,待青铜液冷却后,打碎“外范”和“内范”,就得到与“模”一样的青铜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将蜡加热到液态是熔化过程,会放出热量
B.青铜液冷却到固态是凝固过程,会放出热量
C.青铜液冷却到固态是凝华过程,需吸收热量
D.青铜和蜡熔化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答案】B
【解析】蜡从固态到液态是熔化过程,此过程吸热,故A错误;青铜液体变成固体的过程是凝固,此过程放热,故B正确,C错误;青铜是晶体,熔化过程温度保持不变,蜡是非晶体,熔化过程温度升高,故D错误。故选B。
9.(2023甘肃金昌中考)诗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下列诗句中所指的物态变化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B.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雾”的形成是蒸发现象
D.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答案】A
【解析】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固态,故A正确;雪是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华成冰晶形成的,故B错误;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C错误;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D错误。故选A。
10.美丽的树挂、霜都是怎样形成的?小红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下面的实验:如图所示,将甲物质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某种工具乙测量罐中混合物的温度,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有某种物质丙(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这个实验讨论正确的是( )
A.“甲物质”是晶体奈,“某种工具乙”是体温计
B.“甲物质”是冰,“某种物质丙”是小液滴
C.冰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于0℃的罐底就会放热
D.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溶化和凝华现象
【答案】C
【解析】“甲物质”是冰,某种工具乙”是温度计,“某种物质丙”是小冰晶,即霜,故AB错误;.冰加入盐后,熔点降低,低于0℃,在易拉罐中的冰开始熔化,吸收热量,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小冰晶附在底部形成霜,故C正确,D错误。故选C。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1.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关于下列波形图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和乙的音调相同
B.声音的音调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C.丙图中两波峰间距最小,所以丙的音调最低
D.甲和丙的响度相同
【答案】BC
【解析】从甲乙丙三幅图可以看出,甲和乙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是相同的,因此它们的振动频率是相同的。所以甲和乙的音调是相同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故B错误,符合题意;丙图中两波峰间距最小,即相同时间内,丙图发声体振动的次数最多,频率最大,所以丙的音调最高,故C错误,符合题意;甲和丙两种波形的振幅是相同的,因此它们的响度是相同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C。
12.目前家庭汽车保有量越来越高,以下跟汽车有关的热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天汽车玻璃起“雾”影响行车安全,是车外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
B.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
C.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降低了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
D.空调制冷时,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
【答案】CD
【解析】冬天汽车玻璃起“雾”影响行车安全,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酒精的凝固点比较低,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可以降低了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故C正确;空调制冷时,通过压缩机的工作,可以使制冷剂汽化吸热,然后再经过液化放热,通过这种循环的方式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故D正确。故选CD。
13.如图是照相机所拍摄的某小球在水中下落的一张频闪照片,已知水池壁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a,闪光灯每隔时间t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观察照片,关于小球的运动,以下判断可能的是( )
A.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B.小球从B位置到D位置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C.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的平均速度为
D.小球通过D点时的速度为
【答案】BCD
【解析】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点的间距减小,即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减小,故小球做减速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小球从B位置到D位置,点的间距不变,即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故小球做匀速运动,故B符合题意;由平均速度定义可得AC的平均速度为,故C符合题意;由与BD段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可得到D点的速度为,故D符合题意。故选BCD。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14.在扬声器纸盆内放些碎泡沫,当扬声器发声时出现图所示的现象,这现象说明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产生的。我们听到扬声器发出的声音这个声音是通过 传入人耳的。
【答案】振动 空气
【解析】在扬声器纸盆内放些碎泡沫,当扬声器发声时,碎泡沫跳动起来,这现象说明扬声器在振动,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我们能听见扬声器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进入耳朵的,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15.如图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s。
【答案】337.5s
【解析】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s,即停表的读数为
16.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请按照正确的顺序把下列步骤重新排列:
A.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B.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C.从被测液体中取出温度计
D.估测被测液体的温度
E.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F.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
正确的步骤应该为(填序号) 。
【答案】DBAFEC
【解析】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正确的实验顺序为:首先要大概估测被测液体的温度;然后根据估计的温度值选择合适的温度计;选好温度计后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接着要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被测液体,注意不能让玻璃泡触到杯子底部;然后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完数值后将温度计取出,故正确的顺序应该是DBAFEC。
17.如图所示,是某班同学利用“累积法”测定金属线直径的办法,根据图示情况,细金属线的直径是 cm;若在绕线时匝与匝之间有间隙,则测量结果将偏 。
【答案】0.17cm 大
【解析】细金属线的直径是;若在绕线时匝与匝之间有间隙,l偏大,则测量结果将偏大。
18.图甲是一款电子噪声监测器,某一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82.3的数字,这个数字表示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 ;一台好的音响设备,不仅要起到“扩音”的作用,而且应有较高的“保真度”。从声学上讲,较高的“保真度”是要求能较好地保持原声的 ;如图乙所示是我国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编钟,距今2400余年,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编钟。这套编钟共65件,制作这么多钟是为了产生更丰富的 。(填声音的特征)
【答案】响度 音色 音调
【解析】据图所示的噪声监测器显示屏显示82.3的数字,可知此时的噪声是82.3分贝;它代表声音的响度;保真度指的是保持声音的品质和特色,所以是保持音色;这套编钟共65件,不同的钟质量大小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发出的音调不同,制作这么多钟是为了产生更丰富的音调。
19.如图是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时间图像,其中 是晶体的熔化曲线,它在第18min时,该物质处在 状态,主要特点是 。
【答案】甲 固液共存 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解析】由图可知,甲物质是在一定温度下熔化的,并且在15到36分钟温度保持232℃不变,所以甲物质是晶体;乙熔化时没有固定熔点,所以乙是非晶体;在第18min时,是晶体还在继续熔化,这时晶体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是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6分)
20.同学们学习了与声现象相关的知识后,请大家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 。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钢尺振动的频率小于 Hz。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内;
(2)如图2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有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能分别吹出“1(Do)”“2(Re)”“3(Mi)”“4(Fa)”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分别是 。
【答案】(1)低 20 (2) 丙、乙、甲、丁
【解析】
(1)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部分体积增大,质量增大,越来越难振动,频率越来越低,音调越来越低;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很难振动,频率小于20Hz,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内,人耳感觉不到。
(2)因为声音是由不同长度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由图可知,空气柱由长到短的排列是:丙、乙、甲、丁;故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分别是丙、乙、丁、甲。
21.(2023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生活中常将牛奶放在热水中(即“水浴法”)加热,如图甲所示。小明想知道牛奶的沸点,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
(1)实验中还需要添加的测量工具是 ;小明用酒精灯给牛奶加热,当温度接近90℃,每隔记录一次温度,数据如表所示;
时间/min
温度/℃
(2)牛奶沸腾时,内部涌出大量气泡,在表面堆积,不易破裂,需不断搅拌气泡;可见,牛奶的沸腾也是一种剧烈的 现象;
(3)实验表明,牛奶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用酒精灯持续加热,表明牛奶沸腾需要 热量;
(4)小明发现牛奶的沸点与水的沸点接近,但极容易溢出(俗称“潽(pū)锅”),用“水浴法”加热牛奶的好处是 (写出一条)。
【答案】(1)秒表 (2)汽化 (3)保持不变 吸收 (4)方便安全(或省时,受热均匀,保持营养等合理即可)
【解析】
(1)实验中要测量时间,实验室用秒表测量时间,故还需要秒表。
(2)汽化有两种表现形式:蒸发和沸腾,其中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3)沸腾的特点是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由表格可知,牛奶加热到2.5min以后温度保持不变,故牛奶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并且沸腾过程中要用酒精灯持续加热,说明牛奶沸腾时要吸收热量。
(4)用“水浴法”加热牛奶的优点是方便安全,不会“潽锅”,因为牛奶达到沸点后不能从外界吸收热量,故不会沸腾,出现“潽锅”。另外水浴法加热,牛奶受热均匀,能有效锁住牛奶营养。
22.小玲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斜面总长为1m。她让小车从斜面最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斜面中点A和斜面最底端的时间分别为4s和6s。
(1)小玲利用公式 ,计算出小车上半段和全程的平均速度分别为0.125m/s、0.167m/s。由此她得出小车在斜面上做的是 (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2)小军发现,由于小玲实验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小车的长度,将会导致速度的测量结果比真实值 (填“偏大”或“偏小”)。
(3)小玲又利用了刻度尺测量出了小车的长度如图乙所示为 cm,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cm。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的准确值应为 m/s。
【答案】(1) 变速 (2)偏大 (3)4.00 0.1 0.16
【解析】
(1)测量平均速度应利用公式,即测量出路程和时间,再计算出速度;由题意可知小车在上半段和全程的平均速度不同,即小车在斜面上做的是变速运动。
(2)实验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小车的长度,则小车通过的实际路程较短,所测的半程时间和全程时间均较短,用斜面长度的一半和全长与所测时间之比计算出的速度比真实值偏大。
(3)如图乙所示,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即0.1cm,则小车的长度为9.00cm-5.00cm=4.00cm;由题意可知小车全程通过的实际路程是96.00cm,即0.96m。全程平均速度的准确值应为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23.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的G11次高速列车运行时刻表(2011)如表所示
站次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运行时间 里程
1 北京南 始发站 08:00 0 0
2 济南西 09:32 09:34 1小时32分 406千米
3 南京南 11:46 11:48 3小时46分 1023千米
4 上海虹桥 12:55 终点站 4小时55分 1318千米
求:
(1)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上海虹桥站全程的平均速度;
(2)该列车长540m通过一座铁路桥时,平均速度为80m/s,过桥用了1分钟,那么此铁路桥长多少米。
【答案】(1)268km/h;(2)4260m
【解析】
(1)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上海虹桥站全程的时间为
平均速度
(2)根据可得,列车1min前进的路程
此铁路桥长
24.如图,A是一辆装有超声测速装置的警车,正匀速行驶在一平直的公路上执勤。某时刻向前方360m处静止在路边的大卡车发射第一个超声波信号时,经过2s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已知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v=340m/s,求:
(1)从警车发射到接受到信号波,声音传播的距离;
(2)警车的速度;
(3)某时刻,警车停在路边,交警使用超声测速装置来测量一辆匀速行驶的小汽车的速度,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一束超声波信号后,经过了6秒钟收到了汽车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测速仪发射出了第二束超声波信号,再经过了2秒钟收到了反射回的第二束超声波信号。若发出两次超声波信号的时间间隔为16秒,则小汽车的速度为多少?
【答案】(1)680m;(2)20m/s;(3)
【解析】
(1)从警车发射到接受到信号波,声音传播的距离
(2)警车移动的距离
警车的速度
(3)超声测速装置第一次接收到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小汽车距超声测速装置的距离
超声测速装置第二次接收到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小汽车距超声测速装置的距离
汽车在这两次间隔的过程中行驶的距离为
这680m共用的时间
小汽车的速度为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