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期中复习3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题3分,共36分)
1. 下列估算合理的是( )
A. 某中学生的身高约165mm B. 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50km/h
C. 中学生跑完100m用时约8s D. 洗澡水的温度约为40℃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生活实际可知,某中学生的身高约165cm,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生活实际可知,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
故B不符合题意;
C.根据生活实际可知,中学生跑完100m用时约12s,故C不符合题意;
D.根据生活实际可知,通常洗澡水的温度约为40℃,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配对中,错误的是( )
A. “震耳欲聋”——音调高
B. “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回声
C. “隔墙有耳”——固体也能传声
D. “闻其声,知其人”——发声体不同,音色不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A.“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而不是音调高;故A错误,符合题意;
B.“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由于声音在山谷间来回反射形成的回声,故B正确,符合题意。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因音色是不同的,“闻其声,知其人”是因为不同人发声的音色不同,据此可以辨别不同人的声音,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 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行船和岸边 B. 都岸边 C. 岸边和行船 D. 都是行船
【答案】A
【解析】
【详解】“两岸青山相对出”,研究的对象是“青山”,运动状态是“出”,青山运动,是相对于船来说的;
“孤帆一片日出来”,研究的对象是“孤帆”,运动状态是“来”,船是运动的,相对于地面(或两岸、青山)来说的;
故选A.
【点睛】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就是看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4. 如图所示,下列测量圆柱体直径的方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中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没有与桌面对齐,所测长度会偏小,故A不符合题意;
BD.直接用刻度尺来寻找圆柱体直径的方法是不对的,此方法无法确定圆柱体的直径,故BD不符合题意;
C.此方法中的三角板、桌面均与刻度尺垂直,这就确保了刻度尺所测长度就是圆柱体的直径,且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桌面对齐,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5. 下列物质都属于晶体的是( )
A. 食盐、冰、金属 B. 冰、沥青、金属
C. 铁、食盐、松香 D. 金属、海波、石蜡
【答案】A
【解析】
【详解】A.食盐、冰、金属都是晶体,故A符合题意;
B.冰和金属是晶体,沥青是非晶体,故B不符合题意;
C.铁和食盐是晶体,松香是非晶体,故C不符合题意;
D.金属和海波是晶体,石蜡是非晶体,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 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传递能量的是( )
A. 烛焰晃动
B. 钢尺振动
C. 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
D. 倒车雷达
【答案】A
【解析】
【详解】A.图中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A符合题意;
B.钢尺振动可以发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B不符合题意;
C.蝙蝠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昆虫反射后再接收来发现目标的,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
D.倒车雷达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障碍物反射后再接收来发现车后物体的,也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
【点睛】牢记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两个方面的作用在解题中是容易分辨的,传递能量时要伴随能量的转化,而传递信息时只是从声音得到某方面的有用信息,两者是不同的.
7. 热现象在一年四季随处可见,下列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 初春,湖面上的冰层开始融化 B. 盛夏,打开冰箱门形成的“白气”
C. 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D. 隆冬,高速公路上的大雾渐渐散去
【答案】B
【解析】
【详解】A.冰融化是由固态的冰变成液态水的过程,属于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打开冰箱门形成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液态小水珠,故B符合题意;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大雾是小水滴,当它散去,即变为了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越长的物体,速度越大
B. 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一定不同
C.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 用也能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越大,物体运动越快
【答案】A
【解析】
【详解】AC.由可得,物体的运动速度取决于路程与运动时间的比值,与路程及时间无关。在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越长的物体,速度就越大。故A正确,C错误;
B.任何物体都可以选作参照物,只是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时,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可能相同。故B错误;
D.根据速度公式可知,,越大,说明v越小,运动越慢。故D错误。
故选A。
9. 冬季,通常可以看到教室的窗玻璃上附着一层小水珠,当室外气温更低时,还会看到窗玻璃上结有冰花.下列关于水珠、冰花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 它们均水蒸气凝华形成
B. 它们均附着在窗玻璃的室外一侧
C. 它们均是水蒸气液化形成
D. 它们均附着在窗玻璃的室内一侧
【答案】D
【解析】
【详解】冬季,室内温度较高,而玻璃窗的温度较低,室内玻璃窗周围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会液化形成小水滴,若室外气温更低时,则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还会凝华形成小冰晶,都会附着在玻璃的内侧,故只有D正确,ABC错误.
10. 如图是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
B. 小球从A点运动到E点的时间为1s
C. 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小于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
D. 小球从A点运动到E点的平均速度为1m/s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小球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所以小球做变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则每相邻两点间的运动时间是0.2s,由图可知,小球从A点运动到E点的时间为
0.2s×4=0.8s
故B错误;
C.由图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小球运动的路程越来越远,可知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大,则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小于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故C正确;
D.由图可知,从A点到E点小球运动的路程
sAE=8.00cm=0.08m
从A点到E点小球运动的时间为0.8s,从A点到E点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
故D错误。
故选C。
11. 对A、B两种物质同时持续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物质的沸点一定是100℃
B. A物质在6~10min内一定持续吸收热量
C. B物质的熔点一定是80℃
D. B物质在6~10min内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答案】B
【解析】
【详解】AC.A、B两种物质不能确定其本身的状态,不知道是晶体的熔化还是液体的沸腾,故不能确定是熔点还是沸点,故AC错误;
B.A物质在6~10min,不管是晶体的熔化还是液体的沸腾过程,虽然温度保持不变,一定持续吸收热量,故B正确;
D.由于不能确定图象是晶体的熔化还是液体的沸腾,故不能确定B物质在6~10min内的状态,故D错误。
故选B。
12. 沿同一条直线向北运动的甲和乙,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乙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甲比乙迟才开始运动;
②内,以乙为参照物,甲向南运动;
③从开始,,时甲、乙相遇;
④内,甲、乙的平均速度相等:
⑤时,甲、乙相距。
A. 只有②④正确 B. 只有②③⑤正确
C. 只有①③正确 D. 只有②③正确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由图可知,甲、乙出发点不同,乙在甲前方50m处出发,故①错误;
②0~30s内甲静止,乙向北运动,则以乙为参照物,甲向南运动,故②正确;
③图像中斜率表示速度大小,则t=30s开始,甲的速度大于乙,t=50s时图像相交,表示相遇,故③正确;
④50s内由图可知,甲走过的路程更多,则甲的平均速度更大,故④错误;
⑤由图可求乙的速度为
则t=30s时,甲、乙距离为
s甲乙=50m+1m/s×30s=80m
故⑤正确。
故选B。
二、填空题(本题共10个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3. 图甲中的物块长度为 ___________cm,如图乙所示,停表的读数为 ___________s。
【答案】 ①. 2.90 ②. 338.5
【解析】
【详解】[1]图甲中,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
0.1cm=1mm
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2.00cm对齐,右侧与4.90cm对齐,故物体的长度为
4.90cm-2.00cm=2.90cm
[2]图乙中,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min和6min之间,偏过中线;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38.5s,因此停表读数为5min38.5s,即338.5s。
14. 在《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中,舟的航行速度约为18km/h,合______m/s。刻舟人最终未能寻到其落水的剑,是因为剑相对于船是______的。
【答案】 ①. 5 ②. 运动
【解析】
【详解】[1]舟的航行速度约
舟的航行速度约为18km/h,合5m/s。
[2]刻舟人最终未能寻到其落水的剑,是因为以船为参照物,剑与船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剑相对于船是运动。
15. 2023年9月23日,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在杭州市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开幕式上习总书记发表讲话,习总书记的声音是由声带______产生的,通过______传播到现场观众的耳中。
【答案】 ①. 振动 ②. 空气
【解析】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习总书记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习总书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观众的耳中的。
16. “惊弓之鸟”中,大雁根据声音的______判断出弓弦声(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
【答案】 ①. 音色 ②. 信息
【解析】
【详解】[1]在“惊弓之鸟”这个成语中,弓弦振动发声,由于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所以大雁听到后可以根据声音的音色判断是弓弦声。
[2]大雁听到弓弦声以为又有箭射来,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7. 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的原理制成的。某时刻体温计示数如图所示,则此体温计示数为______℃。
【答案】 ①. 热胀冷缩 ②. 37.8
【解析】
【详解】[1][2]体温计的感温泡里面装的是水银,水银会热胀冷缩,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图中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示数为37.8℃。
18. “糖画”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过程为:将白糖加热成糖汁,用勺子盛起糖汁,在大理石上作面,等全部凝固后拿铲子铲起来即可,将糖汁变成糖画是___________现象,该过程中___________热量。
【答案】 ①. 凝固 ②. 放出
【解析】
【详解】[1][2]糖画制作过程中,部分糖汁变成糖画,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凝固过程放出热量。
19. 小李四次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分别是:7.38cm、7.36cm、7.14cm、7.38cm。则该同学使用的刻度尺分度值是________mm,该物体的长度应该记为________cm。
【答案】 ①. 1 ②. 7.37
【解析】
【详解】[1]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计的,前一位就是读到分度值,由正确的测量结果可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2]从四个测量结果看,7.14cm的数据是错误的记录,因为准确值与其他三次不同,应舍去,为了减小误差,应该求三次测量的平均值,即物体的长度为
20. 甲、乙两物体都在向北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已知甲的速度是乙速度的3倍、当甲、乙两物体的运动路程之比是3∶4时,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为___________。若当天在刮风,乙却感觉无风,则刮的是___________(选填“北风”或“南风”)。
【答案】 ①. 1:4 ②. 南风
【解析】
【详解】[1]由公式得,甲乙的运动时间之比为
[2] 若当天在刮风,乙却感觉无风,说明乙以与风相同的速度顺风运动,则刮的是南风。
21. 小明同学参加了校运会百米赛跑项目,他前50m的平均速度为8m/s,最后成绩为14.25s。那么他后50m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保留1位小数)。
【答案】 ①. 6.3 ②. 7.0
【解析】
【详解】[1]前50m所用时间为
所以后50m的时间为
所以后50m的平均速度为
[2]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22. 甲、乙两辆小车同时、同地、同向运动,甲的s-t图像如图a所示,乙的v-t图像如图b所示。由图像可知两车速度关系是v甲_______v乙(选填“<”、“=”或“>”),第4s末两车相距_______m。
【答案】 ①. < ②. 8
【解析】
【详解】[1]由图知,甲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即甲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甲的速度为
v甲==4m/s
由乙的v-t图象可知,乙也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为6m/s,所以
v甲<v乙
[2]经过4s,甲通过的路程
s甲′=v甲t′=4m/s×4s=16m
乙通过的路程
s乙′=v乙t′=6m/s×4s=24m
第4s末两车相距
Δs=24m-16m=8m
三、实验探究题(第23题3分,第24题6分,第25题6分,第26题7分,共22分)
23. 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
(1)如甲图所示,小明用锤敲击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说明了声音的产生原因,这种研究方法叫作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或“转换”)法;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会把小球弹起,如果把该实验搬到月球上进行,那么小球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弹起?原因是:______。
【答案】 ①. 转换法 ②. 不能 ③. 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
【详解】(1)[1]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把音叉微小的振动转换为乒乓球弹起,便于观察,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称为转换法。
(2)[2][3]敲响右边音叉时,右边音叉振动产生声波,通过空气传递给左边音叉,使左边音叉振动发声,与左边音叉接触的小球会弹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如果把乙图所示的实验搬到月球上进行,那么小球不能弹起,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4. 小华设计了如图甲所示A、B两种装置来探究某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为了使试管中的固体受热均匀,小华应选用图甲中______(选填“A”或“B”)装置来进行实验;应选用______(选填“大块固体”或“固体粉末”)来进行实验,效果更好些;
(2)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3)若按图乙视线读数,会导致读数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4)根据实验数据画出该物质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当加热到8min末,试管中物质所处的物态是______(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晶体熔化时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答案】 ①. B ②. 固体粉末 ③. 自下而上 ④. 偏大 ⑤. 固液共存态 ⑥. 不变
【解析】
【详解】(1)[1][2]B装置采用水浴法加热,和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相比,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物质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故小华应选用图甲中B装置来进行实验;该实验中应选用固体粉末来进行实验,均匀受热,便于测温,可以减小误差,效果更好些。
(2)[3]要用酒精的外焰加热,安装实验器材时,小华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确保器材一次调整到位。
(3)[4]温度计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俯视或仰视都是不正确的,图乙中俯视读数,会导致读数偏大。
(4)[5][6]根据图丙可知,自第5至12分钟,温度保持80℃不变,说明物质处于熔化状态,故当加热到8min末,试管中物质所处的物态是固液共存态,同时可知该物质是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25. 小文和小斌分别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按照图甲组装实验器材后,还需要补充一个测量仪器是:______;
(2)实验中小文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过程水中气泡上升过程的两种情况,如图乙、丙所示,则图______(选填“乙”或“丙”)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3)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4)两位同学利用完全相同的实验装置分别进行规范实验,并依据实验数据分别绘制出如图丁所示的A、B两条图像,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都是______℃,由此判断液面上方的气压______(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从图像中可知两次实验水开始沸腾的时间不同,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答案】 ①. 停表 ②. 乙 ③. 不变 ④. 99 ⑤. 低于 ⑥. 水量不同
【解析】
【详解】(1)[1]实验中需要测量水温与水被加热的时间,因此按照图甲组装实验器材后,还需要补充一个测量仪器是停表。
(2)[2]水沸腾时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变大,因此图乙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3)[3]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保持沸点不变。
(4)[4]由水沸腾后水的温度保持沸点不变与图像可知,水的沸点都是99℃。
[5]气压越高,沸点越高,一个标准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由此判断液面上方的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6]从图像中可知水初温相同,加热到沸腾温度升高量相同,则两次实验水开始沸腾的时间不同,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水量不同。
26. 小明在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变化”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在A、B、C三处时电子秒表(单位s)所显示的时间;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
(2)实验时,为了更准确地测量时间,应使斜面的坡度______些(选填“大”或“小”);若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____(选填“大”或“小”);
(3) 小车从A运动到B的路程sAB=______c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______m/s;
(4)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做的是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5)如图乙所示的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像,能反映出小车运动情况的是图______。
【答案】 ①. ②. 小 ③. 大 ④. 40.0 ⑤. 0.16 ⑥. 变速 ⑦. C
【解析】
【详解】(1)[1]实验需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路程,根据公式计算速度,实验原理是。
(2)[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方便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斜面坡度应小些。
[3]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测得的时间偏小,根据可知,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大。
(3)[4]由图知,AB之间的距离
[5]由图知,AC之间的距离,AC之间的时间
AC之间的速度
(4)[6]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前半程的时间为3s,后半程的时间为2s,小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并且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小车做加速运动。
(5)[7]由以上(4)的分析可知,小车的速度越来越快,小车做加速运动,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四、计算题(第27题6分,第28题8分,第29题8分,共22分)
27. 一天,小明一家去山区枫香湖儿公园自驾游,在公路十字路口,他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求:
(1)小车在进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到达璧山,至少需要多少时间?
(2)若小车通过长5km的某段路程时用了3min,则通过这段路程是否有超速违规的行为?
【答案】(1)0.5h;(2)通过这段路程有超速违规的行为
【解析】
【详解】解:(1)标志牌“60”是限速的标志,速度不能超过60km/h;“璧山30km”是指此地距离璧山还有30km;由v可得,小车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到达璧山,最快需要时间
t0.5h
(2)小车通过路程
s′5km
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t′3minh
通过这段路程的速度
v′100km/h
因为
100km/h>60km/h
所以通过这段路程有超速违规的行为。
答:(1)小车在进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到达璧山,至少需要0.5h;
(2)通过计算证明通过这段路程有超速违规的行为。
28. 假期,小华从重庆乘坐高铁前往成都,他看到G8733次高铁的运行时刻表如下:
已知高铁自万州北到成都东约为480km,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1)G8733次列车由万州北驶往成都东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2)若G8733次列车以40m/s速度匀速通过一长为1600m的隧道,列车全部在隧道中的时间为30s,求列车长度是多少?
(3)在(2)基础上,求该列车完全通过隧道所用的时间为多少?
到、发站时间 万州北 垫江 重庆北 隆昌北 成都东
G8733 到站时间
19∶23 20∶5 21∶01 21∶33
发车时间 18∶33 19∶25 20∶22 21∶04
【答案】(1)160km/h;(2)400m;(3)50s
【解析】
【详解】解:(1)由列车运行时刻表知道,由万州北驶往成都东的运行时间
t=21∶33-18∶33=3h
已知高铁自万州北到成都东约为480km,则G8733次列车由万州北驶往成都东的平均速度为
(2)列车通过隧道的速度是40m/s,列车全部在隧道中的时间为30s,故列车全部在隧道中的距离为
则列车长度为
(3)列车完全通过该隧道行驶的距离为
则列车完全通过隧道所用的时间为
答:(1)G8733次列车由万州北驶往成都东的平均速度为160km/h;
(2)列车长度是400m;
(3)该列车完全通过隧道所用的时间为50s。
29. 火车在进入隧道前必须鸣笛,一列火车的运行速度是72km/h,司机在鸣笛后3s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声音发出后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火车前行多远?
(2)火车鸣笛时离隧道口有多远?
(3)司机听到回声时火车距离隧道口还有多远?
【答案】(1)60m;(2)540m;(3)480m
【解析】
【详解】解:(1)已知火车的速度为
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火车前行距离为
(2)3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火车鸣笛时离隧道口距离
(3)司机听到回声时火车距离隧道口
答:(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火车前行60m;
(2)火车鸣笛时离隧道口540m;
(3)司机听到回声时火车距离隧道口还有480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中复习3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题3分,共36分)
1. 下列估算合理的是( )
A. 某中学生的身高约165mm B. 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50km/h
C. 中学生跑完100m用时约8s D. 洗澡水的温度约为40℃
2.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配对中,错误的是( )
A. “震耳欲聋”——音调高
B. “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回声
C. “隔墙有耳”——固体也能传声
D. “闻其声,知其人”——发声体不同,音色不同
3. 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行船和岸边 B. 都是岸边 C. 岸边和行船 D. 都是行船
4. 如图所示,下列测量圆柱体直径的方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 B.
C. D.
5. 下列物质都属于晶体的是( )
A. 食盐、冰、金属 B. 冰、沥青、金属
C. 铁、食盐、松香 D. 金属、海波、石蜡
6. 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传递能量的是( )
A 烛焰晃动
B. 钢尺振动
C. 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
D. 倒车雷达
7. 热现象在一年四季随处可见,下列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 初春,湖面上的冰层开始融化 B. 盛夏,打开冰箱门形成的“白气”
C. 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D. 隆冬,高速公路上的大雾渐渐散去
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越长的物体,速度越大
B. 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一定不同
C.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 用也能表示物体运动快慢,越大,物体运动越快
9. 冬季,通常可以看到教室的窗玻璃上附着一层小水珠,当室外气温更低时,还会看到窗玻璃上结有冰花.下列关于水珠、冰花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 它们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
B. 它们均附着在窗玻璃的室外一侧
C. 它们均是水蒸气液化形成
D. 它们均附着在窗玻璃的室内一侧
10. 如图是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
B. 小球从A点运动到E点的时间为1s
C. 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小于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
D. 小球从A点运动到E点的平均速度为1m/s
11. 对A、B两种物质同时持续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物质的沸点一定是100℃
B. A物质在6~10min内一定持续吸收热量
C. B物质的熔点一定是80℃
D. B物质在6~10min内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12. 沿同一条直线向北运动的甲和乙,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乙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甲比乙迟才开始运动;
②内,以乙为参照物,甲向南运动;
③从开始,,时甲、乙相遇;
④内,甲、乙的平均速度相等:
⑤时,甲、乙相距。
A. 只有②④正确 B. 只有②③⑤正确
C. 只有①③正确 D. 只有②③正确
二、填空题(本题共10个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3. 图甲中的物块长度为 ___________cm,如图乙所示,停表的读数为 ___________s。
14. 在《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中,舟的航行速度约为18km/h,合______m/s。刻舟人最终未能寻到其落水的剑,是因为剑相对于船是______的。
15. 2023年9月23日,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在杭州市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开幕式上习总书记发表讲话,习总书记声音是由声带______产生的,通过______传播到现场观众的耳中。
16. “惊弓之鸟”中,大雁根据声音的______判断出弓弦声(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
17. 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的原理制成的。某时刻体温计示数如图所示,则此体温计示数为______℃。
18. “糖画”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过程为:将白糖加热成糖汁,用勺子盛起糖汁,在大理石上作面,等全部凝固后拿铲子铲起来即可,将糖汁变成糖画是___________现象,该过程中___________热量。
19. 小李四次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分别是:7.38cm、7.36cm、7.14cm、7.38cm。则该同学使用的刻度尺分度值是________mm,该物体的长度应该记为________cm。
20. 甲、乙两物体都在向北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已知甲的速度是乙速度的3倍、当甲、乙两物体的运动路程之比是3∶4时,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为___________。若当天在刮风,乙却感觉无风,则刮的是___________(选填“北风”或“南风”)。
21. 小明同学参加了校运会百米赛跑项目,他前50m的平均速度为8m/s,最后成绩为14.25s。那么他后50m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保留1位小数)。
22. 甲、乙两辆小车同时、同地、同向运动,甲的s-t图像如图a所示,乙的v-t图像如图b所示。由图像可知两车速度关系是v甲_______v乙(选填“<”、“=”或“>”),第4s末两车相距_______m。
三、实验探究题(第23题3分,第24题6分,第25题6分,第26题7分,共22分)
23. 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
(1)如甲图所示,小明用锤敲击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说明了声音的产生原因,这种研究方法叫作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或“转换”)法;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会把小球弹起,如果把该实验搬到月球上进行,那么小球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弹起?原因是:______。
24. 小华设计了如图甲所示A、B两种装置来探究某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为了使试管中的固体受热均匀,小华应选用图甲中______(选填“A”或“B”)装置来进行实验;应选用______(选填“大块固体”或“固体粉末”)来进行实验,效果更好些;
(2)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3)若按图乙视线读数,会导致读数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4)根据实验数据画出该物质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当加热到8min末,试管中物质所处的物态是______(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晶体熔化时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5. 小文和小斌分别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按照图甲组装实验器材后,还需要补充一个测量仪器是:______;
(2)实验中小文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过程水中气泡上升过程的两种情况,如图乙、丙所示,则图______(选填“乙”或“丙”)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3)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4)两位同学利用完全相同的实验装置分别进行规范实验,并依据实验数据分别绘制出如图丁所示的A、B两条图像,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都是______℃,由此判断液面上方的气压______(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从图像中可知两次实验水开始沸腾的时间不同,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26. 小明在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变化”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在A、B、C三处时电子秒表(单位s)所显示的时间;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
(2)实验时,为了更准确地测量时间,应使斜面的坡度______些(选填“大”或“小”);若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____(选填“大”或“小”);
(3) 小车从A运动到B的路程sAB=______c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______m/s;
(4)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做的是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5)如图乙所示的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像,能反映出小车运动情况的是图______。
四、计算题(第27题6分,第28题8分,第29题8分,共22分)
27. 一天,小明一家去山区枫香湖儿公园自驾游,在公路的十字路口,他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求:
(1)小车在进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到达璧山,至少需要多少时间?
(2)若小车通过长5km的某段路程时用了3min,则通过这段路程是否有超速违规的行为?
28. 假期,小华从重庆乘坐高铁前往成都,他看到G8733次高铁的运行时刻表如下:
已知高铁自万州北到成都东约480km,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1)G8733次列车由万州北驶往成都东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2)若G8733次列车以40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长为1600m的隧道,列车全部在隧道中的时间为30s,求列车长度是多少?
(3)在(2)基础上,求该列车完全通过隧道所用的时间为多少?
到、发站时间 万州北 垫江 重庆北 隆昌北 成都东
G8733 到站时间
19∶23 20∶5 21∶01 21∶33
发车时间 18∶33 19∶25 20∶22 21∶04
29. 火车在进入隧道前必须鸣笛,一列火车的运行速度是72km/h,司机在鸣笛后3s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声音发出后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火车前行多远?
(2)火车鸣笛时离隧道口有多远?
(3)司机听到回声时火车距离隧道口还有多远?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